温暖朴实的片名,却是一部令人错愕的悲剧,艺术评价的标准是个庞大的利益链,心照不宣。
你若真的爱她,就不要用你所谓自以为的善意谎言给她编织皇帝的新装。
女主单纯清澈得不染尘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众生万象。
最可怕的是那个推动整幕剧的黑人管家,整部剧与酒馆那场光怪陆离、荒诞无稽的表演形神一致,致敬那个达达盛起的时代。
——@(引用👉达达主义艺术家认为,战争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质疑,包括艺术。
他们的目标是破坏艺术中的传统价值观,创造一种可以取代既有艺术的新艺术。
其创始人是作家雨果·鲍尔(Hugo Ball)。
1916 年,他在苏黎世创办了伏尔泰酒馆,这成为达达主义者的根据地。
雨果·鲍尔在《达达宣言》中说道:“达达是一种新的艺术趋势……‘达达’是字典上的一个词。
意思非常简单。
在法语中,它的意思是‘玩具摇马’。
在德语中,它的意思是‘再见’,‘别打扰我’,‘下次见’。
在罗马尼亚语种,它的意思是‘是的,的确,你是对的,那就是它但是,当然,是的,肯定,对不对’,等等。
”鲍尔想用一个无意义的词来嘲笑旧艺术世界的自命不凡。
达达主义涉及音乐、诗歌朗诵、艺术等,这些当时背离传统的激进形式后来被现代艺术家们广泛采用。
“达达主义运动反抗各种权力,支持各种自由。
总体上讲,达达主义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文艺流派,而只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文艺思维,其艺术理念不具任何建设性,而是建立在对旧秩序的毁灭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势必无法长久。
但正因为达达主义激进的破旧立新观,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催生并长足发展。
没有达达主义者的努力,这些是很难实现的。
👈) ——女主的第一次正式演出也是在酒馆,毫不知情地她无意识却真情澎湃地参与了一场盛大、荒诞、激烈的达达艺术运动,年轻的画家一次次看似无比由衷地赞叹女主,您太棒了!
或许真的是由衷之言,由衷地支持女主反常规、反传统、反标准、五音不全的自由歌唱。
而可怜的生活在谎言真空中的女主要的不是这样的自由,揭露真相的时刻,也是她的陨落之时。
黑人管家的一系列操作,可谓一场无情的行为艺术,投射利益至上却以艺术之名鼓吹粉饰的世间乱象。
这部电影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起先看海报和电影名实在提不起兴趣,其他的电影都看过了,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了,于是看了看预告片和20分钟的采访节目,发现貌似也挺有意思的。
看Allociné里面媒体打分4.1,观众打分4.0,于是果断就去电影院看了,我真不想装资深影评人提什么达达主义,美好年代啥的,直接说电影情节,女主角女彪高音跑调还特喜欢在人前唱歌,好友,亲人什么的出于各自的原因都不敢说实话(怎么这么像邹忌讽齐王纳谏?!
)她要求的舞台越来越大,然后丑也就越出越大。
开始听她跑调唱腔还总忍不住笑,听多了简直像里面的演员说的casser les oreilles,里面确实也是有笑点的,电影中也各种穿插古典音乐,但真的是欣赏不能啊。
那个留胡须的女的看着就让我恶心,记者无精打采的欠扁样果然是在抽大烟。
我以为最后她的唱功会被老师调教好,在破功之前如果没听错确实有段儿唱的很好,但是。。。
最后的最后当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后。。。
我一直看完呜谢想着还有彩蛋?
还有后续?
结果没有了,这特么什么结尾,这电影什么玩意儿。
我个人觉得两分钟的预告片基本完全阐释了剧情,我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大晚上去看,真是醉了,两星推荐。
女孩问吕西安,他的丈夫从来都没有勇气告诉她其实她唱得很难听,你也从来不对我说我唱得很好。
男孩沉默片刻,微笑的回答说,也许他说怕失去她。
或许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抨击玛格丽特的虚伪、脆弱,她的财富、身份、地位无一不是缔造皇帝新衣最完美的元素,作为一个迟暮的美人,怎么可能在黑色童话里自我陶醉了这么多年?
华丽的肥皂泡最终被本应早就知晓的真相刺穿,幻灭中生命也随之消亡,这个世界如此残酷,我们怎会允许"荒谬"的事情存在数十年?
假如玛格丽特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出生于战火或贫瘠之地,,又或是一个与病魔苦苦缠斗多年、即将离世的病人,他/她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唱一首生命之歌,那么我们是继续放纵自己的刻薄去尽情嘲讽,还是会怜悯的报以掌声和鼓励?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回想一下,玛格丽特其实伤害了谁?
电影原型的Florence Foster Jenkins,被誉为"谋杀女高音",唱歌毫无音准与节奏感,在私人会所威尔第俱乐部献唱30多年,门票只赠送给至亲密的家人和朋友,最后一尝夙愿,76岁高龄在顶级音乐殿堂肯塔基大厅举行个人演唱会。
这一生,从1912唱到1944,她用对音乐的痴迷和努力抵抗一切恶毒攻击,极致的简单与快乐,固然离不开巨大财富的支持,但她的追求有错吗?
当然,电影里的玛格丽特备受身边人的宠爱:偷腥的丈夫溺爱有加,音乐导师也堕入她的私密世界一起"过家家",黑人管家永无限度的配合支持对抗着自我对她的怀疑,最后定格的那张照片,像是记录这个童话最有力的证据,至少,我们看到的爱比伤害多,在她离开世界之前,她是快乐的。
从诞生到离开,这漫长岁月里,容颜被风霜侵蚀,纯真被世俗玷污,唯独玛格丽特内心那个孩子从未远离,这样的一生,我们为何要满怀恶意的说三道四呢?
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像大师一样指挥着这部法国古装电影。
《玛格丽特》是一部美味的法国历史电影,由编剧兼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执导。
它具有伟大法国小说的戏剧密度、社会影响和讽刺。
想想巴尔扎克,莫泊桑。
我一直在寻找缺点,对完美持怀疑态度。
(这部电影去年在威尼斯没能赢得一个小金人。
)它的装饰是否过于俗气?在它的辅助角色中过度露营?这部电影是否过分渲染了同名女主角不和谐的咆哮,女主角的灵感来自于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这位真实生活中的美国歌剧天后,她唱不出一个音符,但她的财富使她免受愤世嫉俗者的嘲笑?(她曾是《公民凯恩》中的苏珊·亚历山大的模特,现在是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一部即将上映的传记片的主角。
)对所有问题都说不。
吉亚诺利像大师一样指挥着每一个音符:喜剧、闹剧、悲情、讽刺。
凯瑟琳·弗罗特饰演的玛格丽特·杜蒙非常出色,她是一位喉头不正常的女士,也是一位长期受苦的配偶(安德烈·马尔康,非常出色)。
当然,她与好莱坞的玛格丽特·杜蒙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后者是一位一直让格劳乔·马克思大出风头的女贵族。
接近尾声时,她在舞台上演唱了《Casta Diva》,听起来像一只受折磨的猫。
然而有那么几秒钟,她像卡拉斯一样捕捉到了它的美丽。
这是惊心动魄的。
同样,下面的结尾也很悲惨。
同样,影片在某些时刻甚至超越了自己对宏大戏剧的精通,展现了精彩的对话交流或人物洞察力。
“她总是那样唱歌吗?”一个无辜的人问道。
“不,她走了很长一段路,”对方回答。
Sylvain Dieuaide饰演的这个角色几乎是一个幼稚的主角,但却保持着狡猾、逗趣的轨道,他出色地饰演了一个虚荣、愤世嫉俗、有鸦片习惯和自我厌恶倾向的漂亮男孩记者。
“我不太喜欢您,”玛格丽特的丈夫说。
“我也是,”年轻人回答。
然后,老人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像是某种同情的骑士身份或祝福。
这是人性的奇妙时刻。
在众多的电影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刻。
By:Nigel Andrews
玛格丽特: 我虽然跑调,但比你们这帮音乐骗子强多了玛格丽特 (Marguerite) (2015)又名: 金曲金后(港) / 巴黎走音天后(台) / 跑音天后 / 走音天后导演/编剧: 泽维尔·吉亚诺利观影地点:中国电影博物馆 法国电影周观影时间:2017年3月25日上午10:00类型:剧情玛格丽特挺让我意外,影展上竟然看到一部喜剧。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故事发生在法国上世纪30年代,讲述了一个内心单纯的人面对一帮虚伪的骗子的感人故事。
玛格丽特是一个非常有钱、但毫无演唱才华的上流社会夫人,她买了她丈夫的贵族头衔,她爱他的丈夫,她试过了花艺、跳舞……等等一系列之后,突然意识到音乐可以丈夫更爱她,她开始喜欢音乐,但是她却唱歌跑调。
电影就是从一场上流社会的慈善演唱会开始,一个极尽奢华的巴黎大城堡,一帮衣冠楚楚的上流社会绅士美女,文质彬彬,讲着冠冕堂皇的话,当几个优秀的歌唱家唱歌完之后,压轴的是玛格丽特夫人,主持人各种溢美之词,所有人微笑鼓掌,一本正经的豪华管弦乐团,但是我们主人公一开口,笑翻了观众(尽管我那一场只有6个观众),因为她压根就是一个法国左小祖咒。
让他令人不禁想起《艾德伍德》,两个故事都是一个可笑之人的感人故事。
只不过一个是歌唱家、一个是导演。
故事的后面是,她有几个记者怀着叵测之心写了一篇溢美之词的报道,搞得玛格丽特开始想一场真正的、面对观众的演出了。
可想而知,接下来他面临的不仅是上流社会的虚伪之徒,还将面对更多的奸商、市井无赖、媒体骗子……值得称道的是这部电影的所有演员,没有一个掉链子的。
第一场戏里,玛格丽特面对上流社会骗子的时候,有一个微妙的表情,简直太厉害了。
另外就是玛格丽特的老师第一次面对玛格丽特的时候,用一双眼睛演戏,简直是梁朝伟的平方。
在剧情的设计方面,《玛格丽特》各种让人出乎意料,有两个人性大反转,非常好看。
看这个电影也很容易想起《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那种痴情,里面那个黑人也容易让人想起《美丽人生》里那个父亲,或者《再见列宁》里的那个儿子。
今年法国影展,这是第一个小小的一个意外惊喜。
注:该片获得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根据美国女高音Florence Foster Jenkins的故事改编而成,她因为糟糕的歌唱技巧而在上世纪30-40年代走红。
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Florence Foster Jenkins)是音乐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女高音。
缺乏音准、节奏及技巧的她是一位热爱歌剧的富婆,喜以自己奇特的唱腔辗压凌辱听众的耳朵,并毫不在意表演时台下观众传出的阵阵嘲笑。
她精心挑选演唱场地和听众,在私人会所里霸唱30年后,终于在1944年得偿所愿,在76岁的高龄登上音乐最高殿堂卡内基音乐厅,在观众的安可声中登上事业顶峰。
又在一个月后,功成身退,告别人世。
留下烈焰繁花的一生供身后的影视圈抢夺。
2005年,根据詹金斯的生平改编的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同年,另一部舞台剧在英格兰公演。
仅2015和2016,有两部取材于她的电影抢拍。
一部是2016年梅姨联手休·格兰特的传记正片《跑调天后》,这部电影为梅姨再添一个奥斯卡最佳女猪脚的提名。
另外一部,就是这部法语片《玛格丽特》,法国人真是浪里个浪,将原型人物喜气洋洋秧地气盈天的铁岭故事,活生生唱成了白色茶花女生来为爱痴狂不惧全世界坑蒙拐骗的令人齿寒嗟呀的傻白甜咏叹调。
电影将故事背景搬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去掉了美利坚拙实的憨直,聚焦春情荡漾的浪漫之都,在那里,保守与激进并存、达达主义正粉墨登场、上流道统的消遣仍旧是歌剧,这些都为故事平添了几分自由主义的色彩。
影片由五个乐章组成,从玛格丽特在自己的庄园里的沙龙聚会开始,一直到她苦心孤诣要开个人音乐会,一幕幕将玛格丽特推入绝境的戏剧高潮。
玛格丽特是个富二代,与丈夫联姻,承继了他的爵位,从此跻身贵族阶层。
然而,巨富并没能填平她和丈夫阶级之差的天坑,尽管她富甲一方,但她的精神却彻底匍匐在丈夫高贵的朋友圈之下。
斥资打入贵族俱乐部,资助艺术沙龙、豢养艺术项目、巧立艺术基金,名为支持艺术,实为捐门坎。
像一只河狸,她一枝一叶地在丈夫领地的沼泽上筑起巢穴。
作为回馈,玛格丽特充分的慷慨足以让受邀前来的宾客和庄园仆人们一次次忍受她不堪入耳的歌声。
灾难周期性地在庄园里上演——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难听的歌唱,男人们躲进休息室,仆人们在耳朵里塞上棉花,她的丈夫则需要制造“车祸”来逃避玛格丽特演唱会的“车祸”现场。
当然,没有一个人告诉她真相。
这是一个歌剧版皇帝的新衣,环绕玛格丽特周遭的全是谎言,他们中一半是迫于“皇帝”的威势,一半是从中渔利的市侩。
这个宇宙规律被两个翻墙蹭派对的年轻人打破,小报记者卢西安和无政府主义艺术家克里尔抱着利用的目的接近玛格丽特,可莫名把她带入一个“美丽新世界”。
在一场达达主义的闹剧之后,玛格丽特自以为找到了音乐的“真谛”,她为登上舞台啼血而歌,在医院里醒来,并要承受医生为治疗她的幻想灌制唱片、用最残忍的方式向她揭示真相。
与原型人物强大奔放的内心不同,非常戏剧化的,电影安排了黑人管家作为全剧最大的反转角色。
表面上,他是一个暗恋女主的情痴,女主人是他生命的女主角,他在主家默默无闻20年,专职打造一部女主“名伶优梦”的大戏。
用尽所有可资利用的谎言资源为女主人催眠——为她拍摄歌剧角色cos剧照(照片实在是好),演出后买来满室的献礼鲜花(男主不悦:搞搞意思就好,弄这么真干什么),实行高密度舆监(专业删贴,好评置顶),花钱雇佣水军灌水营造传媒环境(将前来热场的女演员推到女主人面前大放谀词,剧场内持不同语种喝采的热情粉丝)……但其实,他是位激情艺术家,他的终极作品是将女主角捧上天,才好得到她摔到地面的最后一张照片。
他得到了,但怎么看仍像是一个因爱无望而致癫的疯子行径。
像是一个极端的社会学试验,玛格丽特生活在周围人精心编织的谎言当中。
丈夫偷腥,于是心怀愧疚,伪装对她忠诚,对她的艺术追求勉为其难但也听之任之;丈夫的朋友圈需要这位金主雄厚的财力来支撑门面,把对她的阿谀奉承当作与土豪做朋友的必须代价;仆人们拿到了优渥的酬劳,把作假当辛劳付出;至于伴奏乐团、剧场经纪、音乐老师及随从都是被买来的临演。
一切都顺理成章。
骗子有一千种行骗的理由,但玛格丽特怎么能对如此千疮百孔的骗局深信不疑呢?
按照正常人的常识,她难道没有一刻的疑虑吗?
人是靠照镜子来获得外部世界的反馈的,一个正常人会区别、判断、比较从外界收获的镜相信息,去伪存真,不断校正自己对镜子的曲光度的适应性,来获得尽可能真实的外界映像,从而认识和修正自己。
而这一机制在玛格丽特身上不起作用,她的心智始终保持在一个小女孩的水平,她的辨别能力被她巨大的财富遮蔽,她被金钱削夺了能力,因她所有而丧失了真正的该有。
对她来说,所有花真金白银买来的东西都是真金白银的——爵位、首饰、漂亮衣服,甚至是一个剧场,一台演出。
对于富人来说,世界实在是简单,所买即所得。
在买卖中,所有人都受益,大家乐享其成,自然都会捍卫供需关系,骗子与被骗者形成了同构,于是,人生充满了哈哈镜。
在她的演唱会上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观,所有的哈哈镜的曲光度高度一致,玛格丽特在一排排的镜相中得到的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自己。
玛格丽特渴望舞台,她年过半百,富可敌国,虽年老色衰却对歌剧对舞台保持着一颗初心。
在电影中,她是一个初涉人世的处子,她赤着脚对剧院郑重行礼,她躲在提词员的小窗口看舞台的地面和演员们的脚,满眼的热切与惶恐(凭这个眼神,女主角凯瑟琳·弗洛获得了凯撒最佳女演员奖),她戴上翅膀登上舞台,为爱引吭。
只是玛格丽特一生只为一个人而唱,可最终却只有那个人看不见。
在电影中,有个歌剧女演员问吕西安,她的丈夫从来都没有勇气告诉她其实她唱得很难听,你也从来不对我说我唱得很好。
吕西安沉吟良久,答说,也许他怕失去她。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谁又敢说,穿新衣的皇帝不是真心喜欢自己赤裸的样子,只是因为怕回到冷冰孤单的皇宫,宁可从头到尾配合大家演一场“被骗”的戏呢。
看电影从一开始的满场哄笑,看到最后再也笑不出来。
玛格丽特唱的不是歌剧,而是她孤寂的芳心。
灯影幢幢,我心寂寥。
中国电影博物馆 法国电影周 《玛格丽特》放映时间 4月1日 14:00 /4月9日 10:00 E/N/D文/锵阿锵媒体老炮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执行总导演边走边看边写边玩
长按关注 必有回响
她不是死于自己唱歌不好的真相。
而是,忽然醒悟到没有人爱她。
爱他的家人,不会鼓励她唱歌。
她的丈夫,她的朋友,她的仆人却因为不同的动机,欺骗她,鼓励她唱歌,背后嘲笑她评价她利用她。
如果周边的人足够爱她,即使一直唱又有何不可?
可是,玛格丽特的情况不是这样。
小时候,家里人为了不伤害她,所以没有告诉她真相。
她只知道家里人不让她唱歌,没有人告诉她在唱歌方面有缺陷。
嫁人后,丈夫和她门不当户不对,在工作和社会地位方面都依赖他,为了讨好她,所以一开始没有告诉她真相,甚至帮助她强化了他唱歌很好的幻想。
后因为自己有外遇觉得愧对她,后不忍心伤害她,不仅不敢诉说真相,还帮忙维持幻想。
朋友和同事,因利益,因有所求,在各种聚会上邀请她唱歌,极力吹捧她,让她的幻想进一步真实化。
虚心叵测的记者,想利用她,把她带到了陌生观众前面,运用一些愚人的技巧让她相信他的歌声是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
她想要在更多的观众,真的剧院面前表演。
知名的歌唱家因为被威胁,不得不对她隐瞒真相,昧着自己的良心教声音有缺陷的她唱歌,继续维持假相。
所以她一直以为自己唱歌非常好,直到最后在录音机里面听到自己的真实声音。
太过惊吓,死了。
最不明白的是他的黑人仆人,这个人让我觉得毛骨悚然。
拍照到底是他的幻象还是女主人的幻想?
他把女主人的生活当做一场闹剧在看吗?
这个仆人肯定从小陪着女主人吧?
他主动为女主人维持幻想,为她买成千上万的花,告诉他是粉丝送的。
收买了很多人,包括年轻的歌唱家,让他们极力赞美女主人。
威胁著名的歌唱家,当她的个人指导老师。
最后医生要揭开真相时,他却丝毫没有阻拦的意思,他大概已经预想到了女主人的结局,为女主人整理造型,抓拍女主人倒下照片。
而这张照片他早就计划好了,有一天和女朋友聊天,他非常冷静的谈着为女主人拍的漂亮的照片,当提到他想要的最后一张照片时,他的眼神多么残忍。
他真是个变态啊!
一开始玛格丽特的歌唱的确好笑,听了她唱歌我也是哈哈大笑,原以为是喜剧,看到最后确实悲剧,觉得她真是一个傻女人,花了很多钱去买一张随意拼成的照片,跟着他们去演出,开始转变的地方是她对陪审团说在哪里唱国歌是每个人的自由,就觉得这真是个可怜人,最后看到她终于开始巡演,一开口唱歌还是跑调,唱到第二段居然不跑调了,然而她却咳出了血,不得不住院治疗。
玛格丽特最开始做这件事只是为了讨好丈夫,所以她在每次开唱之前都会问管家他回来了吗?
换来的却只是丈夫的刻意晚归。
提出用真实的歌声治疗玛格丽特的是她的丈夫,最后想要阻止治疗的也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虽然是为了钱跟她结婚,但也是真的爱她不然不会在最后一刻试图阻止治疗,然而那一辆每次都被他故意弄坏的车子最终坏在了路上,同一条路,同一棵树下,导致了他最终没能救下自己的妻子。
她爱她的丈夫,为他的不爱找尽了借口,只有唱歌是自己唯一的出口。
所有人都恭维她的歌声,私下里却嘲笑她。
她不管,执着做着自己的唱歌梦,并要在真正的舞台上表演唱歌,为了她丈夫能听见。
她在台上卖力地唱,台下哄堂大笑。
她在音乐角色中寻找自我,幻想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引起丈夫的注意,希望丈夫引以为荣。
所有人都希望她面对真相,录下她的声音让她听。
她当场晕倒,丈夫终于赶到。
她只在乎她丈夫的在乎,只要她丈夫能来,她就要上台。
舞台上倒下了,他终于陪在她身边。
唯一真心支持她的就是黑人男管家,为她打通所有通路,完成她的心愿。
女主角用自己的生命赢回丈夫的关注。
女人各种作来引起丈夫的关注,情况可能一样吧。
全世界的女人都一样。
一开始那场荒谬的俱乐部演唱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喜剧,随后在真相是不是要说出来或者会如何被说出来的剧情推进中,作为观众的我们有了一个最简单直白的念想,这仿若又变成了一场悬疑。
当然没过多久,喜剧就不再好笑,真相也不重要了(虽然这可怕的歌声还是很伤耳),倒是玛格丽特的纯洁和孤寂充满了屏幕,一切都成了哀伤的辩证论。
她周围的人,我相信多数一开始是为了钱而掩盖真相,之后多数是不忍伤害玛格丽特;出轨的丈夫是为了钱跟玛格丽特在一起,却最终想好好保护完全没有恶意的妻子;一直关心爱护主人的黑人管家,最后却一反常态的主导了这场闹剧的收尾。
反问自己作为台下的普通人,如果主流都说好,我能勇敢提出质疑吗,还是只是藏起来问自己到底是有毛病呢;真爱和纯粹的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社会所赋予以上两者的交流和利益之用,这三者之间交叉和原则界限又是如何运作的,这是不是也算电影对达达主义的表达,事实上我并没有看到答案,个人有个想吧。
其实是好残忍的一个清冷黑暗的故事啊,美国人原型的故事被拍得法式不知所云却充斥着深深的无力感,无论追逐的梦想还是爱情
麻麻地,期待梅姨那版
将皇帝的新装解构,风趣幽默的喜剧片。最后才揭露另一条忠仆的主线,加上了一层阴暗色彩。不由会想,对于女主或者皇帝来说,这个悲剧,究竟是人们愚弄了她,还是她愚弄了看客呢?但细节太多,尤其是丈夫出轨的那条线,让结构显得散乱,最后结局还是滑向了庸俗,收得太做作了。
看似幽默的人间悲剧
一个执着于给自己造梦的女人。皇帝的新装是被那些伪善的势利小人穿上的。结局让人倒吸凉气,镜头后的眼睛让人毛骨悚然😱
黑人管家那条线真的非常有意思,画面经常强调他放在照相机后的眼睛。他用自己的眼睛建构了玛格丽特的悲剧。而玛格丽特呢,她就是她自己所讲的那个故事里的雌孔雀,她用尖喙去占据爱人的眼睛,去索取爱。
挺黑色冷幽默,可惜结尾一般虎头蛇尾,电影节奏和结构都不错,层层递进,探讨皇帝的新衣,自我价值的实现,生命被爱被看见的需要,背叛和回归,自我欺骗型人格障碍?
跟跑调天后相似。黑人管家为了拍的照片值钱,不管真相,不管玛格丽特的生死。太险恶了。
和西门大妈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过~
故事取材于美国真实人物Florence Foster Jenkins ,“世界上最差劲的歌剧家”,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的《跑调天后》原型。里面还有位长胡子女士,人物素材灵感大概得于法国著名“大胡子咖啡馆”老板娘克莱门汀·德莱特(后浪绘本《她们的传奇》中亦有介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记者:“不要重建这个世界,摧毁它。”集钢琴师摄影师于一身的黑人男仆:“我已经误入歧途,帮我来忘了我自己吧。”近四星。
以尴尬书写尴尬
连着看了两部关于Florence的电影,还是法国佬会拍。这部拍得悲怆又令人心痛,一个伟大的走音女歌唱家的一生。美国那部看完只觉得蠢。
当有钱人的风险。。。。
无爱有钱老女人的生活。玛格丽特是个有钱的老女人,嫁给了有爵位没钱的丈夫。丈夫不爱她有外遇,她花钱在艺术和艺术家身上,获得各种各样有所图谋人的马屁,她公鸭嗓唱的歌被媒体夸上天。她热衷各种社交和演出,表面受追捧,私下被嘲笑。在丈夫眼中她就是个怪物,却还要敷衍她。 玛格丽特把音乐当作自己唯一的出口,也希望通过音乐引起丈夫的关注。她耗尽心血感动了身边所有人,包括丈夫,自己却在得知自己公鸭嗓的真相后倒下。典型的自己催眠自己,自己感动自己,但是观众挺投入。
穷极一生,只为博你欢笑。真正认识自我绝非易事。
七夕经典!为爱引吭,一发不可收拾,哪管别人的一拥而上、一哄而散……影片深得“云南老孔雀”之真意。
认真你就输了
在群嘲声中执意表白着自己天然纯情的坚持,在对于自身天赋能力的无知当中快乐幸福着。
光影很美 天真到可爱又可悲 黑管家居然是腹黑养成系的 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