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俄罗斯方舟

Русский ковчег,俄国方舟(港),创世纪(港/台),Russian Ark,Russkiy kovcheg

主演:谢尔盖·德雷登,Mariya Kuznetsova,瓦莱里·捷杰耶夫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德国,日本,加拿大,芬兰,丹麦语言:俄语,波斯语年份:2002

《俄罗斯方舟》剧照

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2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3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4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5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6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3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4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5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6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7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8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19俄罗斯方舟 剧照 NO.20

《俄罗斯方舟》剧情介绍

俄罗斯方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名当代电影人与另一个来自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官(Sergei Dontsov 饰)发现自己置身于圣彼得堡的一座古老的宫殿中,周围的人完全看不到他们。两人结伴在宫殿中徘徊,见证了暴怒的彼得大帝用鞭子抽打他的将军;凯瑟琳女皇的私人生活;革命前夕末代沙皇一家最后的晚餐以及1913年最后一场辉煌盛大的宫廷舞会。短短100分钟内,亲身经历了俄国200多年的历史…… 本片荣获2004年阿根廷影展最佳外语片奖、2003年德国相机奖剧情片荣誉奖、2003年西班牙奇幻电影奖最佳男主角(Sergei Dontsov),最佳剧本和最佳导演、2004年尼卡奖最佳美术指导、2003年旧金山影评人协会荣誉奖、200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视觉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防弹2为全人类第一季未来妈妈真情假爱放牛班的春天怨鬼之家夏至廊桥财产黑暗的欲望第二季恐怖地铁站亚当·桑德勒:爱你乡野小神医青囊传赎罪足秤老婆八两夫美人鱼火线之上暗夜逐仇金喜澡堂神奇乐园历险记血偿捍卫者联盟今天开始做魔王第二季来冲浪吧!!美少年!!篮球兄弟第三季有一点动心纸牌屋第六季斗士周末情侣

《俄罗斯方舟》长篇影评

 1 ) 如梦似幻的Hermitage

三星转五星了,这个题材能拍一镜到底,太了不起了。

导演高低在冬宫工作过一年半载吧,里面真的和迷宫一样😢。

以后方舟再也不是我吐槽只有美但是不知所云的事物的代名词了(dbq)逛完冬宫再看方舟,感觉和三年前看的完全是两个电影,博物馆里的每一个角落,随着镜头的推进鲜活了起来。

甚至有时候镜头还没转过去,已经知道在那个位置是哪幅画。

但有一说一是真的暗,原来不是大光明的错。

不知道是为了营造梦境感还是什么,某些瞬间镜头还畸变…要不是看啥都觉得熟悉的神奇感觉牵着,真的挺好睡的😴P.S. 再一次,被这个结尾震撼。

2023.10.24 流媒体重温@彼得堡——————————————————场景美是真的美催眠也是真的催眠喜欢这个设定 但讲道理拍得有点“阴间”的……画面暗到怀疑是不是大光明的屏幕不行就算立意需要 这个亮度也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连经典的长廊跑镜头实际也是暗的间歇性睡掉了小半脑袋里只剩片段 放映结束影院散场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结尾那个散场可能会等脑子清醒点再重新看一遍(或者哪天失眠的时候看🙃)2020.8.21 俄展@大光明(所以大光明到底行不行

俄罗斯方舟 (2002)7.52002 /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加拿大 芬兰 丹麦 / 剧情 历史 奇幻 /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谢尔盖·德雷登 Mariya Kuznetsova

 2 ) 无题

单纯从情节上说,这部影片是琐碎,沉闷。

但从拍摄手法和角度却是别具匠心,不同时代的人看待过去俄国的变迁,从中所暗示时间与空间上的的永恒,和对往昔的追思。

故事在长的镜头下慢慢叙述,繁冗的服饰,穷级的奢华,大型的舞会等等,各种美学的镜头,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思想,在此中,十九世纪的老外交官对一幅画喃喃自语“永恒的人类”,正是思想的流露。

本片只可细品,若是喜爱情节者,还真不适应这种蒙太奇式的手法。

 3 ) 俄版穿越

1913年,俄罗斯寒冷的冬天,一群华装丽人缓缓走下马车,在风流倜傥的贵族军官们的护送下嬉笑着走进冬宫。

灯火辉煌的宫殿外,革命的黑云正在缓缓压城而来。

这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镜头下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一场宫廷舞会。

这部2002年出品的电影在短短99分钟内用一个不加任何剪辑的长镜头展现了俄罗斯文化的黄金时代——沙皇俄国的恢宏气势。

电影主要时间跨度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初,以彼得大帝雷厉风行的改革始,又以另一场狂风暴雨的革命终。

其间偶尔穿插十月革命后的影像。

我强烈推荐对俄罗斯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同学来观看这部电影。

影片中,俄罗斯当代精英化为镜头外那个低沉的声音,穿过岁月的迷雾,怀抱对那段黄金时代的乡愁,在冬宫各个展厅、走廊、舞池间穿梭游历,寻觅着那段光辉岁月的影子。

《俄罗斯方舟》电影海报

刚从马车上走下来参加冬宫舞会的贵族妇女(看她们的头饰) 电影的背景冬宫(Winter Palace)位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帝国旧都,从1732-1917年都是历代沙皇的行宫。

这个宫殿内有1500个房间,1786扇门,1945扇窗,连楼梯都有117座。

著名的艾尔米塔什(Hermitage)博物馆就位于其中。

冬宫著名的粉绿色外墙 电影中的主角一直神隐在画外音中,和他一道穿越过来的是一个身形瘦削、苍白卷发、面容冷峻的法国外交官Marquis——欧洲的代表。

他们绕过了衣饰华贵的众人来到了后台,此时面戴精美威尼斯面具、身着古代戏服的演员正在准备上台。

然而这群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面色发红、身形肥胖的男人,正在鞭打手下。

主人公告诉我们这是彼得大帝。

这里法国人Marquis和主角关于俄罗斯文化归属问题进行了第一场争辩。

Marquis评价彼得大帝是个暴虐的男人,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表明俄国人身上的亚洲血统让他们”崇拜暴君”。

而镜头外的俄罗斯主角不同意。

他表示彼得大帝“教会了俄国人享受生活”,带领俄国人开始大量吸收欧洲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文化。

Marquis继续表示,虽然彼得大帝“从一片沼泽中建立了新国家,但他引用的依然是最为原始和自然的条例和规则。

”主角辩解道:“然而那依然是个(正正宗宗)的欧洲城市。

”导演在此接着画外音表达了这样一个贯穿全片的主题:“俄罗斯属于欧洲,但不从属于欧洲。

电影中在俄国贵族中显得格格不入的法国外交官Marquis 他们的第二次交锋,是在冬宫一条挂满艺术品的奢华走廊内。

Marquis欣赏着这些艺术品,一会儿讽刺俄国人“把梵蒂冈复制到了圣彼得堡,”,一会儿讽刺“俄国人是仿造天才,因为在俄国官方不允许你有自己的思想(本片名言)”,一会儿讽刺“这些一定是意大利画家的画作,只有意大利才能出这样的画家”。

然而俄罗斯主角指出,这里挂着的其实很多都是俄国艺术家的作品。

Marquis在冬宫的展厅似乎感受到了自己家乡波拿巴王朝的帝国风格。

俄罗斯人打败了拿破仑,但不妨碍他们兼容并蓄地吸收法国风尚。

这就是俄罗斯,一面与欧洲对抗,一面饥渴地汲取欧洲文化和艺术的精华。

电影中呈现的一件件冬宫展览的艺术品也是一大看点,这些展品是几代沙皇的心血,尤其以叶卡捷琳娜女皇的收藏为最。

她过世时,就收藏了超过四千件欧洲珍贵艺术品,其中不乏伦勃朗、米开朗基罗等名家的著作。

冬宫收藏的伦勃朗名作——《浪子回头》 除了视觉上的震撼,法国外交官还不能自已地爱上了耳边播放的俄国作曲家Glinka的音乐。

拒绝真香的他傲娇地争辩着:“这一定是日耳曼作曲家的作品,只有日耳曼才有作曲家”。

镜头一转,Marquis遇到了一个正在一副画作前驻足观看的俄罗斯少年,这副作品中描绘的是十二使徒中的圣彼得和圣保罗。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Marquis质问少年,不读《圣经》,如何能真正欣赏这副作品的精神,如何能了解人类即将去向何方。

导演在此处似乎也是在质问所有的俄罗斯年轻人,以及表现俄罗斯传统文化中基督精神的重要性。

Marquis在圣徒画像前质问俄罗斯少年 穿越者Marquis似乎不受欢迎,在宫殿内到处被驱赶。

接着片中我最喜欢的场景之一出现了——他们误入了一个神秘的房间,和冬宫其它地方的富丽堂皇不一样,这个房间阴冷、潮湿、灰暗,没有精美的画作,只有粗糙的画框。

Marquis询问里面一个正在忙碌地敲着锤子、衣衫褴褛的老头儿在做什么。

老头儿告诉他,他正在制作自己的棺材,并且把Marquis逼出了这个房间。

主角的画外音告诉Marquis,这些棺材纪念的是20世纪列宁格勒战役,当时圣彼得堡被德国人围攻了900天,牺牲了100万个市民。

这个场景延申了本片的内涵——不只纪念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光辉璀璨,也纪念黑暗的战争时期那些为了自由而牺牲的广大俄罗斯群众。

从那个昏暗的房间出来后,Marquis和主角遇到了卡特琳娜二世正在教导皇室子孙们宫廷礼仪。

接着,奇妙的一幕出现了,卡特琳娜女皇在侍从的搀扶下,奔跑在茫茫白雪覆盖的后花园中,渐行渐远,象征着女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听说这个位于冬宫二楼的后花园在夏季的时候曾养殖着女皇派人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异草奇香,珍禽异兽,然后这些当然早已消失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流中。

在大雪覆盖的后花园奔跑的卡特琳娜二世及仆从 他们继续游荡,在另一个展厅见证了一场沙皇接见波斯王子的典礼。

接着主角二人在一个阴暗的房间内遇到了三个穿着现代西装的学者,他们正在讨论某个特殊年代的高压统治和言论监控。

其中一个官员愤而说道:“(当局)只想要橡树的果实,他们并不打算去了解该如何浇灌文化之树。

可是橡树倒了的那天,就是他们的末日。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以普希金为代表的一代诗人起始,在高峰时期出现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现实主义巨匠,20世纪初还涌现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主义新潮流(我借了布尔加科夫赫赫有名的魔幻现实主义著作《大师和玛格丽特》还没看……)。

然而俄罗斯人似乎逃离不了被集权强人统治的命运。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历史上人民经常追随集权强人的并不只有俄罗斯,法国有超越了凯撒权力的拿破仑,德国有希特勒。

然而很多西欧国家似乎已经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成功脱离了君主制的阴影,转型成了现代皿煮政体。

在我看来,电影这一段旨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俄罗斯曾经的黄金时代文化在未来将如何被继承,以及俄罗斯何日迎来文化的全面复兴。

补充一下,我认为电影微妙的一点是导演在展示帝国时代时镜头都充满着温暖柔和的阳光,而在提到俄罗斯历史上的战争年代和[哔-]统治时期时,光线却变得阴冷幽暗。

尼古拉斯一世及皇后接见由于俄罗斯外交官被刺而来致歉的波斯王子使团 主角漫步到一条新的长廊,他们前面出现了在革命的阴云笼罩下眉头紧锁的末代皇后亚历山德拉和她的姐姐伊丽莎白女大公。

接着,明亮的走廊上窜出一群贵族少女,她们身上的轻薄春衫,恍若桑德罗·波提切利笔触下的古希腊女神的纱衣。

Marquis一拍手,少女们便如天使、又如蝴蝶般挥舞着纤细洁白的双臂翩然而去,和走廊墙上悬挂着的文艺复兴名作相映成趣。

少女们带我们走到了另一个房间,在这里,我们见证了末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一家的一次温馨的下午茶。

然而就在一年后他们将丧命于布尔什维克的子弹下。

虽然沙皇俄国统治下民生凋灵,有大批世代受着残酷剥削与压迫的农奴,然而也催生了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文豪。

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与欧洲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对欧洲文化那种求贤若渴的学子精神也随之而逝。

幻想尼古拉斯二世小女儿Anastasia逃过一死的音乐剧《真假公主》传达了欧洲人对末代沙皇一家的深刻同情。

在冬宫走廊里步履轻盈的贵族少女

桑德罗·波提切利《春》

尼古拉斯二世一家,正和他说话的是著名的Anastasia公主 接着终于来到了本片的重头戏:在一个宽敞的白色舞厅内,影片开头铺垫的舞会终于开始了。

为了展现1913年这一次盛大的宫廷宴会,导演找了2000多名演员。

激情澎湃的俄罗斯音乐声中,雍容华贵的贵族男女们翩翩起舞,衣香鬓影里尽显俄罗斯帝国时代最后的辉煌。

被这宏伟气氛所感染的法国人Marquis,一改之前对俄罗斯文化的轻视,决定留在此时的俄国(真香)。

曲终人散,参加舞会的贵族们熙熙攘攘地穿行在冬宫光彩耀人的走廊和长梯上,意犹未尽。

导演的长镜头里,这些红男绿女似乎永远徘徊在这座雄伟壮丽的宫殿之中,他们的时间仿佛都定格在了这个璀璨夺目的时刻,而不是四年后革命的屠刀之下。

这是导演对沙皇俄国的怀旧。

我个人是很认同当时俄国对欧洲优秀文化、科技、艺术海纳百川的思想精神,然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物不平则鸣”,过多地停留在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留恋,往往忽视了广大普通群众的真实生活。

但实际上一个帝国往往展现出的不也就是顶端阶层的风尚情操吗?

当我们谈论起盛唐气象时,不是也只关注皇室家庭的高雅雍容,谁关心过占据了帝国90%人口的目不识丁的底层人民黯淡、无聊、艰辛的生活境况呢?

这也大概就是历史轮回不变的悲剧吧。

舞会结束散去的人群 告别Marquis的主角并未在这盛世风光中驻足停留。

他独自离开冬宫,重新回到海面上,并且表明俄罗斯人的命运永远是承载着人类的未来,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和Marquis之前对俄罗斯少年的提问相互呼应。

电影在此为俄罗斯黄金时代的宏伟画卷画上了一个落寞的句点。

而这艘俄罗斯方舟即将停留何方?

抑或永远漂泊?

也许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4 ) 永远漂泊 永远活着

一个长镜头,运动一千三百米,穿越三十三个长廊,呈现八百七十六个角色,总时间超过九十分钟,构成了索科洛夫这部带有实验性与创新性的伟大电影。

画面在黑色与叙述者低沉的语音之中展开。

镜头从来参加冬宫举办的宫廷舞会的贵妇们开始呈现,而她们,还有沙皇的权贵们,将在在随后的革命中被砍下头颅。

镜头跟随着人群穿越冬宫,观众可以看到彼得大帝、凯瑟琳大帝、普希金、波斯王子、天使、Hermitage博物馆的俄罗斯艺术作品、尼古拉二世一家最后的晚餐等等。

镜头终止于舞会结束,穿出冬宫窗户,黑白色调寒冷而苍凉的波罗的海海面。

镜头记录了冬宫的最后一场宫廷舞会,装进了俄罗斯数百年历史。

长镜头是一种真实时间的叙事方式,而索科洛夫却用真实时间的形式来表现被压缩了的历史,绵密到窒息,真实而无情。

如果把时间理解为人对此在的感受,历史等于现在,现在等于将来,一切只是无穷无尽的循环,正如索科洛夫在片尾的画外音:“看,周围大海环绕,我们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活着。

”这是索科洛夫对俄罗斯命运,或说是人类命运发出的悲怆低语。

索科洛夫说:“这是俄国地狱的标志,没有一种文明、文化或艺术能阻止数百万人的毁灭,东正教无法做到,基督、艺术和教育都无法做到,什么也阻止不了数百万俄国人的消失。

” 超越90分钟的长镜头,终止于窗外寒冷苍凉的波罗的海海面,这一刻,前面那些连绵不绝的热闹、繁华和精美都化解在无尽的苍茫与凄凉之中。

 5 ) 九十分钟一镜到底历冬宫

慕名而看,这部电影史上最长的镜头,一镜到底穿梭于圣彼得堡冬宫内的三十多个展厅,九十分钟的电影中出现了两千多名装扮各异的演员,镜头所在处每个演员都在戏中。

影片一开始这名贯穿全片的男性叙述者于一片黑暗中醒来,旁白他睁开眼睛,可什么也看不见,仅仅记得发生了一些事故,每个人都在尽力狂奔寻找安全的地方,他只是记不起发生了什么事情。

目光触及一群达官显贵匆匆的赶往舞会,叙述者从这群人的装扮上认出是十九世纪初,跟随赴会的人群走到冬宫又自言自语到难道一切是为自己准备的,自己要去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在转角处叙述者遇到了另一个穿越而来的法国外交官,这位老先生充当了提问者,冬宫收藏品讲诉介绍,批判鉴赏跟游览带领者。

影片真的超酷炫,不同展厅的观赏将现代跟千年前的俄罗斯随意更换,更历经了朝代更替,从叙述者的话语中得知正在训斥自己部下的是彼得大帝;凯瑟琳女皇看完表演优雅的询问大臣的意见鼓掌后大喊着要上厕所;波斯使节造访沙皇,革命前夕末代沙皇的家庭聚餐。

随着一群可爱的姑娘回到舞厅,法国外交官甚至跟里面的小姑娘跳起了舞,并声称自己忘记了所有事情。

有意思的是叙述者全程除了法国外交官没有被里面的任何人看到,完全是个透明人。

而法国外交官在展厅遇到现代人时被闻到身上有福尔马林的味道,回到十九世纪也被里面的人看到并不停被驱赶,而需要窥视皇室的时候只有叙述者的镜头而已,并不会出现法国外交官。

电影以舞会散场带动影片结束,叙述者催促法国外交官跟随人群走了,而外交官问:要去哪?

叙述者回他往前去。

外交官说我们在哪能往哪去,他决定留下了,并一脸严肃又显难过的静默着。

而叙述者则说了句:永别了欧洲。

叙述者随着人流走到外面,见到了一开始的假面演员,镜头在一片海上结束,叙述者讲到我们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活着。

这一段特别有深意。

值得再刷几遍好好看看,顺便补补历史。

 6 )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

最喜欢的镜头还是小女孩追逐打闹跑过走廊那一幕。

窗外光线明朗,高明度打光让这些小精灵们美得心醉,美得脆弱。

还有电影最后,镜头在楼梯转角从一对夫妻身后越过,看到浩浩汤汤的贵族一齐慢悠悠又热热闹闹地向远方走去——这不就是历史的洪流吗?

大多数人无意识的被它裹挟,热热闹闹的向前走,不曾停留。

这时候有个人找不到自己的同伴了,回头逆着人流去寻,这不就是不经意间伴随着回忆往昔,追溯历史的荧幕外的我吗?

镜头慢慢慢慢收束,走廊的灯光逐渐转暗,镜头推到了一面空着的墙上,墙外是黑色翻滚的海洋,海面上飘着雾气。

“看,周围大海环绕,我们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活着。

”那些小女孩注定会长大,会成为那些在舞厅中女孩子中的一个,然后嫁人,然后在生活中挣扎失去原有的光芒,然后老去,成为一抔白骨。

文明也一样,再奢华迷醉的建筑的经历也一样。

盛筵必散。

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实有实无。

又如何?

 7 ) 在最美的地方戛然而止

当舞曲结束,宾客散场,“我”要和外交官一起走时,外交官说,去哪?

——前面。

——前面有什么?

不。

我决定,留在这里。

面对他淡然的微笑,我突然感到一阵心酸。

是啊,前面有什么?

当一切繁华落尽,欢乐与融洽的气氛消逝,等在前面的又是什么?

面对如此其乐融融的良辰美景,前面又还能有什么比得过这个时刻呢?

此番对话中大有深意,令人咀嚼不尽,越是体味,越是感到一种好景不常在,人生无常的感叹,一种乐至极点而陡然生悲的况味。

外交官属于那个时代,不论从精神上,思想上,都标举这那个时代的旗帜,对女性的殷勤风度体现那个时代的教养,对宗教的崇信又有质疑,体现那个启蒙的18世纪的思想,对音乐的鉴赏,“所有音乐家不都是日耳曼人吗?

”的确,那个时代,时格鲁克,海顿,莫扎特的时代,那个“精神风发”的年代。

他对于俄国音乐的偏见也体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看法,认为最好的音乐家来自欧洲,而俄罗斯并不算是欧洲,在法国人眼里俄罗斯也属于亚洲。

他对于衣着的品味,在看到两个现代人穿的西装时惊讶地说,这种衣服会扼杀人的一切创造力。

相较于18世纪的服饰,那种轻快夸张的装饰风格,现代人的衣服的确太板正太严肃也太沉闷了吧。

外交官与“我”在宫廷里畅游,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片中也不是流露出对于那个已逝去的时代的留恋惋叹。

也与正因为外交官着着实实的属于那个时代,他终于选择了留在人散镂空的舞会大厅。

他不能再往前走了,对于一个18世纪的人来说,过了十八世纪,就只有尖锐的阶级冲突,革命,共和制,一切他欣赏的美好都将烟消云散。

“我”又何尝不是呢?

他选择的留在盛大的舞会终结的时刻,选择在月正圆融而将缺,花正鲜妍而将谢的地点留下,也就暗示着那个时代的最后的繁华就在那里,戛然而止了吧。

 8 ) 昨夜朱楼梦

是日,与二三友人相约某胡同里看冷门电影。

入场晚了,前面的部分都错过了,正看到鬼魅一般穿着黑色大衣的瘦骨嶙峋的侯爵在黑漆漆的走廊中徜徉在无数精美的画作面前。

他发出的嗯嗯的奇怪声音让我以为这是个鬼片。

听着他发表的欧洲中心论,与在黑洞洞的走廊里的呻吟,煞是难熬的一段。

跟着摄影者的镜头,也跟着这个长得略像古畑任三郎的侯爵的踱步,忽的豁然开朗,宫廷变得明亮而华美,我们的视觉盛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已经风烛残年步履蹒跚的叶卡捷琳娜女皇令宫廷教师把成群的孙辈带到面前,令他们规规矩矩行礼。

而后这老年的、颤巍巍的女皇在侍卫搀扶下,在冰雪覆盖的院子中穿行、继而奔跑起来。

镜头视角跟在她的背后,长长的裙摆拖在雪地上,一直奔跑着。

那个淫威、果敢、用一世赫赫战功的,曾经豪情满腹地说出“我两手空空来到俄罗斯,而现在我则要献上我的嫁妆,那就是中亚和波兰。

”的女皇现在老成这般,不知是跑向新的希望,还是把往日荣耀抛诸身后。

又打开一扇门,波斯使者觐见。

我不了解这段历史。

倒是看看服装之精美,宫殿之辉煌。

又一暗一明到了走廊,一群孩子欢笑着跑过去,一个仪态娴雅举止高贵的女子召唤他们去吃饭。

她的语气太温柔,我从听到第一声дети起就被软化了。

我们描述沙俄末代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蓉娜时总在声讨她好弄权术干预政治,但是电影里身着白衣的女子实在温柔可人。

最后是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有无数露出香肩身着华服的美丽贵族女子。

穿越来的侯爵也翩翩起舞了。

舞会结束,几千人缓缓离开庞大的宫廷,走过一道道走廊,一条条阶梯。

就像我们在剧院散场的景象,只是更加盛装。

关于这个电影,很多人对长镜头有各种专业解读。

我不是摄影师,没有任何技术概念。

在我的想法里,动用了四五千人的演职员,做出这样一部电影的意义,其实是在追寻一个早就消失的昔日的美好的梦。

电影《海上钢琴师》里,1900边弹琴边半梦幻地描述他的精神漫步在其他城市。

俄罗斯方舟里的两个人大概也是灵魂出窍穿越二百年看见无数历史的残片。

又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大概是在曾经雕梁画壁的朱门大宅前,回想满床笏时代的生活,对着鬼影幢幢的荒冢一堆写出那样一部故事。

过往飘荡在历史的空气里不可寻觅,因为我们只有五感。

但是若有六感七感变成extrasense也是怪可怕的。

不知道导演本意有没有这种佛家的看穿红尘避世心理。

在我看来,最后一段舞会散场不过是在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无论舞会多么盛大总要结束,无论众多宾客要花多久时间才能走完无数道长廊离去,都只是沉浸在过去了的喜悦里。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电影中的侯爵爱上了圣彼得堡的一切文化与气质,留在了那个时代。

而我们曾经美好的时代流传在祖母口中xx马路上xx公馆的故事里。

总有一天也会变成历史在空气中的一个印记而已。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9 ) 电影长镜头NO.1

感冒了,窝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干,大脑迟钝,打开《七磅》生怕自己看不懂,于是眯着眼把去年下的《俄罗斯方舟》看了。

看这部电影完全不用过脑子。

两千演员,三百年,三十五个房间,三个交响乐团,排练七个月,一个镜头。

博物馆只给剧组两天时间,于是四十个电工花费二十六个小时在三十五个房间里布光,然后,德国摄影师提尔曼·巴特纳在九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扛着三十多公斤重的高清晰索尼数码摄影机一口气完成了所有画面的拍摄。

我只能说,这几个家伙太牛掰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看过的镜头最长的电影。

我曾经看过一个Porno,一张大床,几个床上表演艺术家,男男女女,轮番上阵,一个摄影机老老实实地搁在那里,偶尔移动一下角度。

整个片子长达两个小时,不切镜头,原汁原味,当然最关键的是,它不枯燥。

它的内容是几组男女对精神追求的公然藐视和对肉体快乐的极致探索,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实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以及新写实主义的解剖。

它才是我的看过的电影长镜头NO.1。

 10 ) 索科洛夫面对历史的嗟叹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我想肯定有很多人都是奔着影史No.1长镜头慕名而来的,但肯定会让大部分人失望而归,其中就包括我。

然而我的失望点在于我自己对于俄罗斯历史的了解少之又少,很多电影中拍摄的艺术作品我明明知道在暗喻着什么东西,但我就是干瞪着眼睛不知所云,就像在考试中想起一个知识点自己没复习而放弃了好几道题一样无奈。

虽然想要完全理解享受这部电影门槛不是一般的高(感觉此类艺术片已经远远超出我们对通识艺术鉴赏的范围了,大概只有博览群书的巨佬们才能于此谈笑风生),我对于里面的艺术作品什么的也没有任何了解,但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我还是能看懂一点点。

看到一半不到的时候并没看出来剧情的大体轮廓,我还以为是一部完全追求形式舍弃剧情设计的片子,也就是整部片子以镜头运动轨迹为主线,以旁白做引导的沙皇俄国历史的舞台剧式的重现。

结果发现很明显的剧情就发生在第一视角的“我”和那个奇怪的法国外交官的对话,一些细节性的表述和“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重现(群众演员的戏份)上面。

法国外交官从一开始的不屑到最后的“我要留在这里”足以说明这段历史所带给他的艺术精神已经完全掠夺了他的心,从信仰到艺术作品,从目睹会见伊朗使节到体会宫廷之华丽,从贵族惬意的生活到快乐的舞会,没有一个是不让人感到惊叹的。

但其中也有一些比如说在谈到政体的时候被驱赶的情节表达了一些对于意识形态和君主政权的思考。

还有进入阴冷的做棺材匠的房间暗示着对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思考,具体可能指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或者莫斯科保卫战,导演在此安排外交官和棺材匠如此剧烈的冲突可能就是表达残酷战争对俄罗斯人们内心造成的创伤,即便最后以胜利告终。

总而言之,看似轻松的“文化之旅”的外衣下,是导演对于这段历史逝去的嗟叹。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大概便是这种心境。

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用轻松的方式描绘沉重的历史,为逝去的文化而叹息。

但是呢这部电影最吸引我们的地方还是形式结构,毕竟史上最强运动长镜头。

在另外一篇影评里看到的介绍,两千演员,三十五个房间,三个交响乐团,排练七个月,一个镜头。

博物馆只给剧组两天时间,于是四十个电工花费二十六个小时在三十五个房间里布光,然后,德国摄影师提尔曼·巴特纳在九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扛着三十多公斤重的斯坦尼康一口气完成了所有画面的拍摄。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看的时候我就感觉三种形式上的东西似乎在这里面用得相当完美:最简单的长镜头是眼睛,历史最精华的浓缩在博物馆,时间的连续性的最直接表达就是长镜头衔接。

所以这部电影以第一人称视角,用对话的形式观赏者博物馆里陈列起来的历史和舞台剧演员们的演出,真真假假,确实有些历史代入感,一气呵成。

中间镜头的拉伸和缩入把握得也很厉害。

演员们也就在人少的镜头中和一些特写中进行的临场调度,我在看的时候就似乎能想象到隔壁房间里的演员们正在整装待发。

当然追求形式就会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牺牲,比如说,虽然灯光师傅非常辛苦,但是在如此长镜头里面很难做到完美的灯光,甚至很多都是用的楼内或外面的自然光,有的地方就很亮或者暗。

追求拍摄固定景框内容的时候的细致打光是不可能的。

另外同理的还有声音,基本上是房间有多空旷就有多少回音,倒是真的有在逛博物馆的感觉,但有时候他们说话会很模糊很混乱,但这也都是在所难免的。

此外还有出现群演故意躲避镜头和不故意直视镜头的尴尬。

方舟,来源于《圣经·创世纪》。

在最后充满方舟意象气息的镜头也是导演想在这部片子中表达的主题:那盛世不再如我所愿,乌托邦也消逝了,只有历史和艺术精神幸免于时间长河的破坏,算是一种感慨吧。

因为我对这里面的艺术一窍不通,也没办法深挖类似于信仰与艺术的关系,镜头给到了《有鹌鹑的处女地》到底有什么样的寓意之类的问题。

但是旁白和镜头已经给了很多提示,我也在其他影评的启发之下对电影内容有了一些认识。

把这部片子当做是自己的艺术片入门吧,不博览群书就会像我现在这样附庸风雅,体会不到真正的艺术内涵。

《俄罗斯方舟》短评

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对着宫里的一切品头论足

6分钟前
  • 鱼山夜
  • 较差

声音设计做得实在太差,加上因为可能拍摄的时候是一镜到底的原因,人物有时候不知道口型有没有动,你在开头那十来分钟根本分不清谁在讲话,这部片如果光让我看前面完全让我非常起讨厌俄语了。外交官莫名其妙地跟人交谈(当然我对俄国历史一无所知),然后人物行为很奇怪,莫名的跟周围的人那些互动--吹气,两个陌生女子交流,做棺材的人的愤怒,对不起没了解俄国历史真的看不懂--太多隐喻性的东西,而且人物台词有时候真不知道在干嘛乱糟糟,镜头后面那个男人有时候又莫名重复外交官的话。而且很混乱的是,有时候电影里面其他人能看见外交官和第一视角的旁白人,有时候又当他们是透明的,我简直懵圈了,导演这么任性的吗。所以你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我觉得无知的我真看不懂。一星给这个闷到死的长镜头。

8分钟前
  • 西门口杜笃之
  • 很差

闷……死……人……

9分钟前
  • Carson
  • 较差

Can you believe that? Only one shot...one masterpiece.

10分钟前
  • seren
  • 力荐

#202305资料馆#这部电影最大的缺陷,是为观众设置了门槛,如果不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很难理解其中与艺术无关的内容。一镜到底无可指摘,场面调度功底深厚,两位主演演技颇佳,构图画面美不胜收。总体来说还是佳作。

13分钟前
  • Enjoy🌈Rachel
  • 推荐

他的制作足够难,他的野心也足够大,但对于我来说,这真是一部毫无魅力的片子。当镜头变成一个角色,贯穿整部电影,迫使你不断放大摄影机的存在,真让人不舒服呀。

16分钟前
  • 黑稻子
  • 较差

还以为是科幻片,结果是个……看完不知道看了个啥,就感觉是俄罗斯在骄傲自己的欧洲血统,所以片名俄罗斯方舟的意思是俄罗斯是保留欧洲文化艺术的一片方舟?

17分钟前
  • 杨二史密斯
  • 较差

炫技的噱头罢了,黑屏了好几处,而且非常不舒适的观影体验,黄卷毛跟猪一样啊啊哼哼的,一个劲儿叫,真恶心人,还跟旁边人说话,不是说别人看不到他俩吗?还有一镜到底在景别,构图方面牺牲太多了,转场的时候一般都是被剪辑掉的,但电影里只能用旋转镜头,造成了很多废笔,我本身很喜欢长镜头,融入剧情调度很难,对演员要求非常高,但这种单纯的为了一镜到底而写剧本,而演,而编排,真的太垃圾了

20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此片被授予宇宙无敌剪辑奖,此后剪辑师们都可以失业了。

24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去年才去过冬宫,有一些地方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就是我们逛的区域应该没有那么大。真的就是很美的旅游宣传片,几乎没什么剧情,故事在古今之间来回切换,能调动这么多演员拍一个长镜头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

29分钟前
  • 融化又凝结
  • 还行

试了几次,每次都昏睡过去,最长的一次坚持看完了四成,难道字幕的问题?晕死人的一个镜头一个电影啊

33分钟前
  • 左加菲
  • 推荐

为数不多的看电影像是看天书的体验。基本是俄罗斯历史人物、古典艺术家、古典艺术作品轮番报菜名。无故事、无角色、无头无尾。以及整个电影的对白100%后期ADR+灾难级混音。音轨完全无方位感、无层次、无正确的距离感,口型都对不上。并且第一人称和主角的对话节奏总是尿急,导致两个人的每一句对白都有重叠,强迫症如本人实在是忍不了这些技术问题。

35分钟前
  • Unbeliever
  • 很差

长镜头到底

38分钟前
  • 一愚
  • 还行

穿越者或幽魂的自言自语。在俄罗斯公国、帝国的大地上,岁月如寒刀,斩断历史的华袍,唯有闪烁的人影,在或新或旧的叙事里,附身每一个看到、经过那里的人,在灵魂与梦的闪回中,清越的歌舞、缱绻、落幕……

39分钟前
  • 禾一
  • 还行

一镜到底再牛逼,也改变不了这部大闷片的事实。打分竟然这么高,莫非真的是我的趣味太低?(扶额自省中)

43分钟前
  • Junit
  • 较差

#2022.10.29 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 虽然一镜到底,但实质性内容并不多,只是历史的一瞥,不过冬宫实景的镜头倒是让我想起了之前自己去的时候,有些熟悉也算是回味了。前外交官角色的设置并不讨巧,反而有些反感,还不如把镜头留给博物馆和重现的历史画面。

47分钟前
  • AlanX
  • 还行

帝都遗梦,冬宫倩影。第一视角长镜头移动体会百年俄罗斯的历史与艺术。纵观彼得大帝怒斥,叶卡捷林娜一世观剧,叶卡捷琳娜二世启蒙,尼古拉一世召见奥斯曼使臣,尼古拉二世早餐,德军围困列宁格勒,冷战时监听。领略艾尔米塔藏品:意大利油画,罗马雕塑,马林斯基的交响,盛大舞会与华丽礼服让人动容。

51分钟前
  • Lefrançois
  • 推荐

带有奇幻色彩的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宫殿游览记。—— 应该是在2012年得知这部一个长镜头拍到底的电影《俄罗斯方舟》,然而拖了这么多年才终于一分没快进地完整看一遍。就故事而言,于我有些预料之中的无趣,与影片拍摄难度颇大的长镜头相结合,不免有种“形式大于内容”之感,相较之下反倒更喜欢《大象》《鸟人》等长镜头名片(话说,用特效抹去“剪辑“痕迹的《鸟人》本也可以一镜到底,然而电影最后却分镜了,于是就没成为《俄罗斯方舟》后又一部全片就一个镜头的电影)。拍摄花絮:1.电影在一个镜头内拍摄完成。前三次拍摄都因技术上的难题而中断,第四次终于大功告成。2.由于俄罗斯国立美术馆即将要关闭了,制片方只有一天的时间用来拍摄。3.超过四千五百人参与了影片的制作,包括台前幕后,如临时演员、女裁缝师、剧组工作人员和博物馆员工。……-9799

5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拍房子应该学雷乃,拍画应该学格林纳威。

57分钟前
  • Bejdlxl
  • 较差

水上漂浮的俄罗斯。把三百年浓缩成一段长长的主观梦境,最后利用缺席的苏维埃展现了一种失落。其实但凡曾强盛的国家都惦念文化的繁荣及其投影的时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所以宏大的离场注定到来。皇亲贵胄的反面是民生涂炭,历史翻云覆雨哪称得上稀奇。这里的妙笔在于利用外交官作为主观镜头的互动对象,描出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微妙关系,对文化原教旨作怀疑,却隐隐约约露出无根的虚无。其实关于分岔历史道路电影里有讨论了,与欧洲的告别也正在荧幕外上演,浪漫的再见留在电影,残酷的告别在1917以及此刻。

59分钟前
  • 黑鹡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