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迪·萨维奇的生活一团糟。
她是个剧作家,但她的剧本从未被采用过,人到中年还只能靠打零工,甚至领取政府的救济过活,她没有老公,没有孩子,唯一的恋人是个五十多岁的有妇之夫,只能趁溜狗的时间填补她的生理需求。
温迪有个在大学教书的哥哥约翰,同她一样由于小时候饱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多年来刻意封闭自我,甚至在波兰女友签证到期不得不回国的时候也不肯与她结婚。
突然有一天,温迪接到电话,她多年没联系的爹得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她只得求助于多年没联系的哥哥。
这对满是问题的兄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共同照顾这个给他们童年留下阴影的将死的爹这就是今年奥斯卡参加原创剧本角逐输给《朱诺》的影片,而《朱诺》仅仅胜在了新鲜的题材上。
影片的导演兼编剧 Tamara Jenkins(塔玛拉·詹金斯)自从1998年拍了处女作《贝弗利山辣妹》之后时隔九年才拍出这部影片,女主角 Laura Linney(劳拉·琳妮)凭借温迪这个角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男主角 Philip Seymour Hoffman(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虽然没有获得提名,但他的演技绝不逊色于劳拉。
《萨维奇一家》被很多媒体评为2007年十大佳片之一,《洛杉矶时报》更把它和《潜水钟与蝴蝶》一起列在榜首,这两部影片都诚实坦然地表现了死亡这个主题《The Savages》(萨维奇一家)是一部娓娓道来的片子,没有精美的视觉效果,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细腻,甚至有些琐碎,但正是这些琐碎不露声色地构成了片中时不时冒出来的小起伏、小幽默、小伤感、小温暖,它们牢牢地把你按在沙发上两个小时,使你几乎忘掉是在看一部电影,而是在听邻居大姐讲他们家里刚刚发生的事摘录一段对白,发生在温迪想把老爷子送到一家条件更好的医院,但被医院赶了出来,兄妹经过争吵,终于接受了事实约翰:你跟他们说什么了?
温迪:我就说他挺好的,只是偶尔有点不太正常约翰:“不太正常”?
他现在是痴呆症温迪:我知道,但是他们只接受比较能自理的人。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爸好约翰:爸在那个深谷养老院里没问题的温迪:我只是想找一家更好的,这也错了吗约翰:爸现在的情况很好,如果我们非要把他拉出去的话,他会不适应的。
实际上,你这么做都是为了适应你自己,这样会适得其反的。
老实说,这么做很自私温迪:自私?
约翰:因为这根本不是爸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你有歉疚感,而这正是这些地方所希望的温迪:我只是觉得这个地方更好一些约翰:当然,因为他们正打着灯笼找你这样的消费者呢。
这里景观美化,如邻里般的照料。。。
这里不是给居民住的地方,而是给亲戚住的地方,就像你和我这样不愿意承认事实的人温迪:什么意思你?!
约翰:人都在等死!
就是现在,就在这座漂亮的建筑里面,这简直就是他妈恐怖电影!
所有这些漂亮的广告,美好的景观,都是要模糊一个可悲的事实,那就是--人都要死的!
死是无形的,是可怕的,是充满了肮脏与腐烂,是臭气熏天的。。。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这一刻总会到来,不论是接到电话的一刻,还是用大便在墙上写字的一刻,当它到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萨维奇一家已经给出了答案
片头曲用的《I don't want to play in your yard》by Philip Wingate, 1894#I don't want to play in your yard, 我不想再你的院子里玩了 I don't like you anymore, 我也不再喜欢你You'll be sorry when you see me, 当你看到我在我们的地窖门上滑着玩Sliding down our cellar door, 你会可惜的 You can't holler down our rainbarrel, 你不能叫喊着跳进我们的雨桶You can't climb our apple tree, 你不能爬我们的苹果树I don't want to play in your yard, 我不想在你的院子里面玩了If you won't be good to me. # 如果你对我不好的话片尾曲用《I'm sticking with you》by Lou Reed#I'm sticking with you 我粘着你'Cos I'm made out of glue 因为我是胶水做的Anything that you might do 你做什么I'm gonna do too # 我也跟着做什么这俨然是小女孩的斗气和甜腻黏糊。
中间有些许尴尬,迷恋,抱怨的味道,就像这部电影中兄妹对待他们老爸的方式。
妹妹wendy的感情需索用一只猫,一棵榕树,当然还有52岁的有妇之夫来满足。
39岁独居,写个剧本也是来自童年妈妈出走,爸爸的冷漠虐待经验。
和哥哥也不亲,出生在同一屋檐下,同样的童年经历,他们用萨维奇家的遗传性方式处理事情,也同样拿不准感情,都需要用抑郁药来缓解压力。
片子没有happy ending,只是生活应有的真实流向。
哥哥娶了那个为他煎蛋的波兰女人,因为会为她一顿温暖早餐流泪。
妹妹圆了自己的戏剧梦,在“theater for the new city”,把哥哥小时候的故事做成了魔幻与现实的戏剧---小男孩平静的接受父亲扇来的耳光,觉得自己离开了橱柜的台面,升空,看着父亲依旧在下面空扇着耳光哥哥看了之后哭了。
下班身瘫痪的狗,也可以借着辅助的双轮和wendy在金灿灿的河岸晨跑,老爸在该去世的时候去世,没那么悲伤。
题记:是不是有一个人不光可以和你携手一生,还会与你有相同的兴致,在昏暗的街灯下,吟诗作赋。
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演技派明星,很有自己的表演特色,没有一般演技派的那种咄咄逼人,而那种从润物细无声的表演,让人难忘。
第一次看他的片子是一个很小成本的赌片,他扮演一个陷入赌博绝境的银行职员,生动的演绎了“越陷越深”这个词,印象颇深,后来他成了影帝,也参演了很多大制作,一直都不温不火让人动容的表演,他参演的片子有:《天才雷普利》、《冷山》、碟中谍3》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看过她的片子不多,印象有一些,但终是一个不太有天赋的普通演员,没有办法能成为巨星了,参演的片子就是大家熟悉的《刚果惊魂》。
人生:老去不如死去如果一部片子的配角都是暮气的老人,而讲述的是人生和死亡,那一定很沉闷,Savages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两个老人骑着双人自行车从午后的街上经过,让人可以体会其中的甜蜜和温馨,但镜头一转,观众就直面了没有一点诗意却近乎作呕的真实。
之后,同居20年的父亲女友死去了,已经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成了子女们重新面对不幸童年的回忆和现实需要解决去的问题。
由霍夫曼扮演的哥哥和由劳拉·琳妮扮演的妹妹,抛下不叫生活的生活,到他们之前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城市去安排父亲的后续生活。
昏暗的灯光,冰冷的病床,老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尿袋中的液体在一点点的增加,站在病房的门口木然,疲惫而悲伤的兄妹,这是他们几十年后重新见面的第一个情景,这无论对那一方都是人生的悲剧。
理想中的爱情都是相濡以沫携手共进,有李清照与胡兰成灯下赌书饮茶的浪漫,但现实中是同居前的分割协议和另一半离去后留下父亲无家可归。
相对于我们面对生老病死更多的是庸医,经济负担,财产分割不同,解决温饱的他们和一无所有的老人,让兄妹更多的考虑的是时间安排,地点和赡养方式,最后儿女做了最理智的选择,把父亲送到了老人院。
老人院中关于遗嘱的入院文件要求,让老人和子女不得不直面一个事实,老人不久就要离开了。
兄妹开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陪伴和照顾老人,但最后没有普通故事片中的破涕为笑和团圆结局。
黑人护工告诉妹妹:“空气离开身体的时候,人的脚趾就会卷曲,几天之后人就会死了”为老人的离去打了铺垫,当影片的气氛从一直的阴霾与灰暗一步步的提升,并终于转到了喜庆的圣诞节时,老人离开了。
导演用圣诞节中走廊布置的喜庆告诉我们,相对于老去中的病痛与无力,死去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人生:幸福与不幸照顾老人的兄妹,相比于老人,其实是更不幸福的,当他们面对这样那样的人生问题苦闷而痛苦中爆发成争吵时,坐在副驾驶的老人,调低了助听器的音量,近镜头的眼中比痛苦更多的是平静。
哥哥是大学教授,他的波兰女友签证到期要离开美国,三年的感情他还不能往下一步走,他对让她留下的未来没有信心,但却在面对波兰女人早餐煎好的鸡蛋时哭了。
妹妹的男友是一个有老婆的苍老男人,她只愿意从他那里得到健康的性和对宠物的共同喜欢,或者说只能得到这些。
哥哥在写一本书,他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躺在另一侧是手提电脑和书的床上,邋遢的外形很合适单身知识分子的打扮,霍夫曼不温不火的表演,也给这个内敛,理智,窝囊的形象增色不少。
相对于42岁的哥哥,39岁的妹妹就更是一团糟,她不但感情不顺,事业也是一团糟,戏剧创作基金被拒绝了8次,靠申请911救助基金而延续创作。
就是这样的两个兄妹,做到了传说的中产要求的所有条件,健美操,精致与情趣,住房,好工作,好学识,生存对他们不是问题,但他们也不得不面对人生的苦闷,没有应该的幸福,没有一个有一些希望的感情可以作为归宿,你不能说这是不幸,但这终不是幸福,终是人生的大缺憾。
这一方面会归结于童年的家庭不幸,另一方面也会被评论家们归结于社会的冰冷与工业化的进展。
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最深层次的问题,如何的人生是幸福的,老人,哥哥,妹妹,老人女友,妹妹男友,哥哥女友,老人女友子女,我们可以在这些人中看到我们的影子,当妹妹吻照顾老人的护工,护工拒绝了,他说“只是我很爱我的女友”。
人生:重新开始在苦闷中的妹妹爆发了,与有悖道德的关系分手,老人的人生弥留让兄妹重新面对了心中对不幸福童年的回忆,也得到了解脱。
他们终于长成人,有机会去寻找“赌书消得泼茶香”的人生。
妹妹新的戏剧在排演,被请来提意见的哥哥看的流泪,因为那就是他们童年的故事,画面亮了,哥哥也要去波兰开会了。
就这样,影片结束了,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人生的片段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没有说教,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填鸭,没有像中国导演更多着墨在裤腰带的压抑,一个典型的小品,娓娓道来,不紧不慢。
這部片子很壓抑,色調很暗,但這的確是現實生活的真實色彩,灰色的。
那個老父親,那對兄妹,都是可憐人,不是嗎?
難道你我不是嗎?
一切都是可以努力地不是嗎,即使看起來很絕望的事情。
沒有什麽仇恨是可以延續一輩子的,執著于仇恨的人是很傻瓜。
對於父母,亦是如此,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會犯錯的,沒什麼大不了的,請試著理解。
其實,我就是想說,對於感情,對於愛,請執著一些,縱使是那些你覺得糟透了的關係,能努力一點就一點吧!
生活不可能永遠被烏雲所覆蓋,總有會散去的一天,你的心,也是一樣的。
(芷宁写于2008年4月21日)一直比较喜欢看以家庭关系为表现主题的影片,如《鱿鱼和鲸》等,这部《萨维奇一家》年前就想看,后来有点小忙,就给忙忘了,近日一经偶像提醒,立刻找来看,且观感良多。
可以说该片是一部在看时就不由自主陷入思索的好电影,所涉及的剧情十分贴近生活,不仅详述了子女间的摩擦,亲子间的隔阂,还将于当下生活节奏过快、物质利益过度、人们负荷过重的状况下,子女如何瞻仰父母这一沉重话题摆在了人们面前,让暂时想逃避的人无处可逃、难以回避,所幸影片基调并不沉重压抑,可谓沉重话题,有趣呈现。
除却姓氏,平日里并无关联的兄妹终因父亲老萨维奇(皮特·弗莱德曼饰演)的重病而碰面了,而儿子乔恩(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演)、女儿温迪(劳拉·琳妮饰演)及老父雷尼之间对彼此的回忆片段并不愉快温馨,有些甚至是悲惨阴郁的,且这些记忆片段只陷于20年前,这20年间他们对彼此的了解呈空白状态。
而曾经的摩擦、矛盾、别扭、隔阂、伤害、不信任,在历经岁月后依旧残存,且顶多化作假装的外壳——表面结了痂的疤一旦被触及又会生疼。
此外,一些先天存在或后天为适应社会而新添的“毛病”,如虚伪自私好面子,冷漠寡淡贪便宜,也都在处理病人事宜的过程中经由彼此的抱怨、争论、揭底、心态逐一显现。
乔恩和温迪是两个过得不怎么样的都市人,皆属于不得志的敏感文人系列,都缺乏正视自我、理清生活的能力,更有惧怕进一步情感生活的心理障碍,可都硬撑着以掩盖自己的失落。
乔恩虽在纽约州一个小地方Buffalo的大学教书,教的却是冷僻的课程,其文字作品也大多游走在小众边缘,他不断申请的创作基金却总被拒绝,和波兰女友同居三年,却一直不敢涉足婚姻,如今女友因签证到期即将离开,乔恩依旧搞不清自己的真实心情。
住在纽约狭小公寓里的温迪是一个性情复杂又情绪不定的女人,貌似对生活有想法却没办法,39岁了还单着,她的职业是舞台剧编剧,却一直乏人问津,平日里仅靠打点零工、领取911补助以维持生计,同样的,她不断申请的创作基金也一直得不到回复,她的情感生活也一团乱,和一位有妇之夫保持着情人的关系,而这个在自家“吃不饱”的歇顶男,于她而言犹如鸡肋。
影片的对白简练犀利又生活化,堪称三言两句就能揭开伤疤,造成的阵痛。
通过兄妹之间的对话,观众很快就意识到,乔恩和温迪的别扭性格及于社会生活中的失落,似都源于童年阴影,暴虐的父亲和出走的母亲,让他们的内心失重至今,始终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如今那个年轻时总发飙的父亲病倒了,老年痴呆且无处可居,需要照顾,兄妹俩终于见面同赴亚利桑那,以对此事达成共识,然而这个过程中的摩擦、拌嘴不断。
迫于现状,必须再次一同生活几个星期的兄妹依旧忍不住相互攀比、嘲讽,当然也开始忍受着彼此的自以为是,逐渐体会到彼此的尴尬境地,在挖苦揭短、照顾老爸的同时,他们对如何与家人相处,貌似有了点心得,在这个起初非自愿而后开始用心的尽子女义务的过程中,这两个心灵有缺失的超龄“小孩”获得了一次长大的机会,虽然效果不见得立竿见影……这部以刻画性格丰富小人物为主、展现生活细枝末节的电影,在叙事架构上自然流畅,演员表演堪称精湛,不论主角兄妹还是配角父亲,正因其对角色的成功塑造让该片呈现出既妙趣横生又不乏世间辛酸的特质,仿佛生活本身的苦乐交织。
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在07年频频出镜,难得的是各个都表现不俗,如在《魔鬼知道你死前》和《查理的战争》中的表演,在这部戏里,他将那个年幼时常遭受暴力、长大后依旧心存伤痕的乔恩拿捏得当,其中有场戏,每当吃到女友做的煎蛋时,他都会忍不住痛苦失声,其内心的阴影可见一斑。
此次,劳拉·琳妮的表演更是抢眼,她似乎是都市失落女性的最佳代言人,在片中,她将温迪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其眼中流露出的对脆弱的粉饰和对孤寂的否认,都让这个清高而敏感、复杂而多变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
本片也获得了今年奥奖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可惜最终输给了《朱诺》,对此,偶像说得有理,“《朱诺》胜在新”。
事实上,本片和《朱诺》都是近年来原创剧本的上乘之作,它们都拥有睿智幽默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都对人们面临的重要突发问题给予了深度思考的空间。
《萨维奇一家》虽是反映社会现状、讲述亲情与人性的人文电影,但女导演兼该片编剧塔玛拉·詹金斯却避免了沉重抑闷的调子,让诙谐有趣的风格、细腻敏感的讲述及生活中的琐碎感受引领着人们做绵长的思考。
或许,由女性导演来执导这类深入讨论家庭问题的影片再合适不过,无论塔玛拉·詹金斯的此次掌舵是否得到老公、著名编剧吉姆·泰勒的指点,但影片于光影流转间显现出的对生活细致具体的观察、感受和揣摩,便显示出这位美女影人的内功。
饱满的人物刻画、有趣的细节表述、练达的语言对白,女导演让这个窒闷的话题变得极富感染力,而她将人物内心细微变化外化的表现手法,十分细腻精准,如片中多次通过车窗外的景色变换来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论乔恩独自驾车时的车外景象、兄妹同乘时的光影掠过,还是老萨维奇于生命的最后时光在车前座上的凝目,沿途冷色调的风景转换,犹如一则心情笔记,配以忧郁委婉的钢琴伴奏或上世纪70年代的动人老歌,让一切都渲染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深远氛围。
很喜欢片尾那只名叫玛丽的老狗努力奔跑的画面:玛丽原是温迪情人的宠物,因腰部出了问题本来要赴安乐死的,温迪接手了她,半年过去,术后的玛丽成了温迪的伙伴(意味着她放弃了情人),画面上伴随着晨光的脚步,温迪在晨练,身后跟着老玛丽,后腿装有辅助装置的它正在努力奔跑着……或许生活的本真就是这样,虽有苦痛,有失落,有不干,有时还得失去点重要的东西,但还不算太糟,毕竟还是要努力着活下去的。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8460373_d.html)
知识分子气浓厚的电影。
当然,知识分子也要面对父亲的死亡,以及与之相伴的屎尿、怅惘和无助。
如果这父亲是挥之不去的儿时阴影,那么对他的临终照料就更背上各种关于负债与偿还的纠葛,说也说不清。
本来如北美这样的老龄化社会,长辈的赡养问题一直就是困扰中年儿女们的心病。
让他们自己住在阳光宜人的佛罗里达,还是安置在有人照料却注定压抑的养老院,经常成为饭桌上的热门话题。
这个从来讲求独立自主的社会,虽充满活力,代价却是一代人的晚景凄凉,不禁令人唏嘘。
〈金色池塘〉固然浪漫,但养老院里独抱红枕的老人大概才是更真实的生活吧。
另一面,中年人文学科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也是值得被反复把玩的议题。
“发表或者死亡”(publish or perish)是自我解嘲,却也是苦涩现实。
被研究经费、截稿日期和终身教职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被一个略显潦倒和抑郁的霍夫曼演绎的活灵活现。
而选择走在体制之外的自由知识分子林尼,却又要面对因为无根而带来的那种东飘西荡的不安全感,以及兄弟的小小的不屑。
这压力与张力,都是戏剧性的不尽源泉。
养老问题和知识分子,原本鲜有交集,却在这部影片里擦出了令人拍案的艺术火花。
这火花最耀眼的时刻,就是霍夫曼在停车场教训妹妹时的那番力道十足的话。
他说死亡永远都是污秽、肮脏和令人难堪的。
养老院把自己打扮得恬静祥和,目的并非老人本身,而是为了招徕那些负罪感深重的儿女,让他们心甘情愿大掏腰包。
“They prey on your guilt.”一语中的。
当批判理论遭遇养老院,我们便有了〈The Savages〉。
天才的作品。
每天平平无奇,胸无大志,钱和生活好像都没把握住,总是在勇敢一把和生活之间选择了后者,起早贪黑为了几两碎银,慢慢的会滋生出麻木的情绪,夜里睡不着总会扪心自问,这是我想要的吗,但第二天天一亮照旧又是新的一天。
貌似这样的生活永远也无始无终,生活就像一根平淡的很细微的刺,痛又不痛,但还是要拔掉,过后还是会随着时间慢慢愈合…
变化在一日后,还是一年后感受在<萨维奇一家>The Savages 看到《野人一家》,感受到中年危机,生活压力,长辈离世。
电影没有通常剧情里的“冲突”。
很平静说出,父辈病了,后辈出现,而后辈因为照顾父辈有生活摩擦。
淡淡的,却又不能抹去一点点的忧愁。
很难想像的是 ,几件如此平淡而平凡的人生事,在野人一家里发生。
他们的父亲有帕金森病,他们各自四十岁仍未能有勇气结婚,他们的工作有瓶颈而不能迈进。
这些其实人生里,天天上映,只是平凡得如沙滩里的细沙,甚至可以说是如果把上面的事件说给别人听,也只是不动听的话题。
女主角,是一个戏剧作者,写出不经典,但拥有梦想。
男主角是一个戏剧研究者,曾经有过写经典戏剧梦想,但不能实现转而去做研究。
他们的父亲,因为病需要进疗养院,他们有各自的想法,最终也只能无奈实行。
我想,把家人当一种应该的责任,这就是爱家人。
其它现实的原因,只能让我们无奈地前进。
好像最后他们只能让父亲结束生命一样,也只能是无奈的选择。
这种选择之下,创造出一种变化,变化可以说是一日之中产生的。
但一年后,他们各自也有自己更美好的生活,这就有了一年后的变化。
电影,终究是可喜的,喜剧是荷里活电影里的必然。
而人生,终究是苦的,悲剧是人生这套电影里的必然。
kevienj.2008.04.21
【萨维奇一家】刚开始我们就看到亚利桑那州的太阳城一片阳光明媚,老太太们排成排跳着年轻时的拉拉舞,老爷子们穿着白色的衬衫在绿草地上打着高尔夫球。
莱尼却把自己的排泄物涂在自家厕所的墙上。
此举让众人惊慌失措。
医生在诊断后得出结论,莱尼得了老年痴呆症。
莱尼的女友在做指甲的时候嘭的一下歪倒在桌子上,抹掉了台子上的十几瓶指甲油。
瓶瓶罐罐掉在地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莱尼的女友去世之后,她的子女坐在赶来的约翰与温迪的对面告诉他们,因为双方的父母没有结婚,所以请你们把莱尼接走吧。
屡次申请古根海姆文学基金未果的女儿温迪一个人住在纽约,养了一只猫一条狗还有一盆草,和一个大自己十多年的52岁已婚男人有着地下情,并喜欢早上在房间里跳电视播放的健身操。
温迪把自己的情绪失控称为是中年危机,症状就是她在被告之子宫颈检查无恙的情况下仍然告诉男友她的子宫颈问题不小。
有一脸金灿灿大胡子且胆固醇偏高的儿子约翰是个文学博士,在大学里教英语。
他每晚吊三升的水袋做脊椎牵引半小时来减轻自己的压力。
和温迪相同的是他也屡次申请古根海姆基金未果。
早餐时约翰会在他的波兰女友给他做煎蛋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却多年来一直陷在儿时被父亲打骂的阴影中,与父亲疏于联系。
离开太阳城前温迪在整理父亲的行李时打开了他一直带在身边的箱子,里面装着他们兄妹俩小时候的照片。
她打电话给哥哥,觉得他们其实拥有父亲的爱。
出门时温迪带走了父亲女友的抗抑郁药物并果断地服用了一粒。
她在出租车上看窗外的风景,路边的树木青葱茂盛,有悦耳鸟鸣。
微笑不知不觉爬满脸颊,扬起一片绯红。
温迪找到了安慰自己的方法。
在飞往波士顿的飞机上,父亲捶着桌子大嚷要去厕所,哗地掀翻了摆在眼前的食物。
温迪慌慌张张地解开安全带,拉着父亲的手一步一步挪向厕所。
父亲松了的裤子毫无征兆地掉了,露出了裹着的尿布。
温迪尴尬地面对着飞机上人们的目光,低下身,为父亲提上裤子。
出了机场温迪恨死自己的哥哥了,他怎么能在自己受了这么多委屈以后竟然不下车帮把手,还私自决定了不照顾父亲并把他送去他选好的疗养院。
坐在约翰车上的父亲看起来很难过。
日子在三个人来到了波士顿之后似乎变冷了。
新疗养院的条件一般,墙壁都是灰色的,被子干巴巴,而枕头总是塌在床上。
几乎清一色黑色面孔的护工们热情地用一口拉美英语迎接他们,父亲的脸上是疑惑,温迪有些不安,约翰好像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负责父亲睡觉的黑人吉米微笑地走向莱尼说,您想睡个好觉吗,萨维奇先生?
那就把手抬高,抬高,像被捕那样,您从来没有被捕过吗?
莱尼顺从地把手抬高,吉米顺势把他的衣服脱掉。
吉米是个可爱的小伙子,但温迪和莱尼看似来似乎都不是很开心。
深夜,兄妹俩离开了疗养院,温迪一边抹着汹涌澎湃的眼泪一边愤怒地对约翰说,我们是坏人,我们是非常坏非常坏的人!
在疗养院的咖啡厅,兄妹俩与父亲相对而坐。
约翰为父亲准备了助听器,并让他戴上。
为了填写疗养院需要备份的资料,约翰必须问父亲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以应对将来父亲的不测。
他清了清喉咙低头问,如果将来出了什么事情,你希望用一台机器来维持生命吗?
父亲问发生什么事情?
温迪连忙说,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约翰顿了一会儿继续问,如果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情,比如你持续昏迷了……父亲脸上的不解带有愤怒,那就杀了我!
约翰深吸一口气说,那如果你死了,我们该怎么做?
父亲这次更愤怒了,那就埋了我!
你们是笨蛋吗?
埋了我!
此后三个人陷入长久的沉默。
温迪持续地愧疚让她不顾一切地接父亲到一家更好的养老院,却还是失望而归。
站在寒风中的约翰对温迪说,你这么做太自私了,根本不是为了父亲,只是为了减轻你自己的愧疚,你觉得这里不错,但你在他们眼里只是消费者。
他们用美丽的景色和良好的服务帮你减轻自己的内疚,而你却不敢面对人们正在死亡。
正像那最美丽建筑里最丑陋的一面,这些美好的风景服务都是为了迷惑人们会死的事实。
死是不具体的却也是最真实的,伴随着腐烂和恶臭。
温迪看了一眼眼前的养老院,转身离开。
温迪不得不面对现实,她的恋情不完美,她的写作毫无起色,她的生活一团糟。
似乎她的付出总是没有回报,更无法引起他人的重视与支持。
就像她给父亲红色的枕头,最后还是被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开然后甩在地上。
温迪当然难过了,她委屈地提着装猫的盒子大步走到了疗养院外面,在那里遇到了吉米,两人一起靠着墙抽烟。
吉米告诉她,她的父亲正在好转,因为他的脚趾头已经在动了。
吉米喜欢逗她的猫,还问她要她写的剧本来看。
温迪觉得安慰极了。
约翰最终发现她谎称自己获得了古根海姆基金,并对此喋喋不休,温迪觉得羞辱极了。
两个人在车上大声争吵,父亲把助听器的关掉,戴上了大衣的帽子,扭过头看着窗外。
此时一片墓地在光秃秃的树影后缓缓进入眼前,父亲闭上双眼。
父亲病情加重,兄妹俩赶往医院,陪了他一晚。
早上温迪想去握父亲的手,却发现他手冰冷。
温迪叫醒约翰,含着眼泪问他,他就这样走了?
站在旁边约翰声音沙哑,是的。
温迪收拾了父亲的房子,拒绝了男友的拥抱,也改变了在家跳健身操的习惯,每天早上带着自己的狗出去跑步。
父亲离开后半年,温迪的剧本在纽约的一个剧场演出,来看彩排的约翰,看到剧本里中关于儿时父亲打自己的那一幕泪流满面。
离开戏院时,约翰告诉温迪他决定去波兰找自己的女朋友。
电影的结尾让我们觉得如释重负也感觉将来的生活会很美好,虽然在不经意的时候还是会想到他们父亲在车里那悲凉的眼神。
回想起电影里屡次出现的那盏能吐出橙色泡泡的红色液体小灯,相似的灯也在【迷失东京】中出现过。
电影里,当人们非常难过失落的时候,镜头总会缓慢推向那盏灯。
一个个橙色的泡泡摇摇晃晃地升起,温暖氤氲。
我们又何尝不希望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有一把温暖供自己奢侈。
没有人的生活可以完美或者随心所欲,我们有时候到了将要失去的时候才发现深爱着某人。
不过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因为这种爱不会因为晚一天发现便少一些。
我们是否能相伴着取暖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
09.18.08
最烦不着四六,随声附和乱捧一气的影评。
这是一部看开头知结尾的片子,因为不是玩情节,而是玩感觉的片子。
所以越接近真实生活的演技和平实镜头语言都很重要,再加之女导演的细腻,如红枕头。
而我想说的重点是,为什么好评如潮?
各位注意,这是美国,赡养老人的题材很少人愿意碰,因为这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一块心病,最重要的是毫无趣味可言。
且结局不好处理。
但是,越是触碰真实生活的中我们漠视和回避的东西,不难道是越能让敏感的心受到刺激吗?
这部片子用一点也不好莱坞,用一点也不美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故事,所以给美国人上了一课。
换句话说,即使在中国,老人对于家庭的维系作用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的话,中国人也不会像美国人一样为之引起如此的反响。
司空见惯是其一,中国人对老人在传统家庭中的地位的看中(不考虑世风日下的因素)也让中国人不会受更大的刺激。
换句话说,如果本届奥斯卡的评委来自中国,那么这部片子本身的话题性,不大会为这部片子加分。
对待一个亲情并不浓的老人的最后岁月的方式,才是本片的看点,人生的无奈与唤醒尽在其中,不夸张,不做作,大气平实,甚至连一句煽情的对白都没有,这是很令我赞赏的地方。
JIM TAYLOR 估计帮了不少忙,吹了不少枕边风。
说好的喜剧分类,到底哪里好笑
为了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想再看一遍
无论多么尴尬,多么麻烦,家依然是家
哥哥的角色偏弱
大龄女屌丝的生活常态。
当开着车的儿子和坐在后座的女儿互相破口大骂大吵时,坐在一旁的父亲悄悄关掉助听器,绝望的望向车窗外,看见一片墓地,然后他闭上了眼睛。如此悲凉。
生活从来就不易。
最后一幕,很不错!少有的题材:临终关怀,看来在中国这样物质条件落后地区的老年人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强于西方,是因为从前我们根本没有把临终关怀计入家庭责任,从前在农村老人们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度过余生
标准的美国式的,关于家庭、危机的小成本独立制作
不错的影片
把兄妹情/中年危機/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臨死前的故事拍出了一種古怪的喜感。小片氣質不錯,可以四星的。直到我們的中年小三女主只要接收到任何男人展示一點點點的友好時就想騎上去之後,片子開始廉價。
比起美国美人更平实和朴素,毫不理想主义
这可能是菲利普电影里我会看的最后一部了。(oh还有不羁夜)料理从未当过一天父亲的的父亲的迟暮之年,这本来很好拍。配乐用得好重,而且感觉总是缺了点什么,就是那种眼泪迸发的一两句话。前后阴阴扬扬的味道也比较突兀。可是有他在的地方就有现实,就有张力。总觉得安心,总觉得可看。而且我太喜欢他的洋娃娃发色了。
死亡有时候对其他家人真是一种解脱
三星半。劳拉·琳妮的角色如果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的话,那她完全可以和《天才一族》里的格温妮丝·帕特洛,《阳光清洗》里的艾米·亚当斯,《青少年》里的查理兹·塞隆,《伴娘》里的克里斯汀·韦格,《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等人一起组成一个女性互助小组,反正大家都把日子过得乱七八糟的。
《萨维奇一家》生活“一团糟“的中年兄妹与帕金森老年父亲的温暖的最后时光。就这样平静的结束了,生活也就这样重新开始了……结尾的奔跑。
女人特有的细腻和敏感赋予了她们非同一般的镜头表达力,女导演塔玛拉·詹金斯此次亲自操刀剧本,着力想要表达的是随着现代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传统的亲情与家庭观念的沦落,片名savage一语双关,在英文中除了姓之外,该词另一个意思“野蛮人”,就是对这一主题的集中概括。
原本很Old的题材却被(剧本、表演…)各方面杰出的演绎后而深深打动.....
Hoffman was always a treat.
温暖的生活片,真实且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