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如果这个历史是真实的理解过去---过去的思想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首先---影片的思想是反战的其次---想想我们的抗日电影,或美化或丑化的人物,这部片更真实!
然而如果你在这部片里看到的是美化日本军人的形象,那么你就没有看懂这部片。
举起手来的意淫是不是让你很爽呢?
---可当时是这样的吗?
地道战也很爽吗??
---可是是谁漫山遍野的跑呢?
思考一下吧!!
日本兵唱着歌从丛林整齐的踏步出来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的电影里面,我们的军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难道不也是从来就是这样的思想吗??
每个民族都在为生存而战,而战争扭曲了人类!!
投名状里面说的:抢钱,抢地,抢女人---这个就是战争的目的。
个人的欲群体的欲国家的欲,从来欲壑难平!
1944年6月,美国以7万人的兵力包围了日本海军司令部所在地塞班岛,在这仅有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美国人三周内投下50万枚炸弹,使塞班成为汪洋中一片火海。
经过三个星期的激战,日军弹尽粮绝,日军便将当地居民的所有粮食和牲畜都掠去,当地土著人只好采野果树皮吃,后来甚至发展到割死人肉吃。
塞班岛北部有个山洞叫蓝光洞,洞中有水,水深约10米处有洞与海水贯通。
一土著人不堪饥饿,潜水入洞出海捕鱼以充饥,不料被美军抓获。
美军审问得知有“入岛暗道”,便给他吃好吃饱,让其带美军从洞中潜入。
据说,美军一夜就从该洞潜入3000多人,然后探明日军的炮火位置、堡垒位置以及指挥据点所在,发电报回海上指挥所,随之而来是空中、海上的火炮对准日军的要害部位狂轰滥炸,打得日军晕头转向。
当时的日军指挥官是南云中一中将,知道这座孤岛再也守不住了,便命令部下全部“殉职”。
当时岛上仅剩1000多名官兵、100多名家属和100多名女子中学的学生。
1944年7月7日,南云中一命令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长枪押着妇女、老人、孩子向岛北端高30米的石崖走去,到了崖边举行“殉难仪式”。
孩子们开始不知“殉难”是什么意思,可妇女们哭了,老人哭了。
仪式后,几十个孩子排在第一排,妇女和老人排第二排,端枪的日军在第三排,一步步向石岸走。
到了岸石边缘,孩子们探身一看,连连后退。
许多孩子哭着抱住大人的腿,喊着“我不跳海,我不死”。
这时队伍乱了,大人孩子抱成一堆,哭声喊声盖过巨浪的涛声。
日军课长举着军刀喊着“挺刀上前”,这时抱着孩子的妇女返身向课长跪着求饶,希望让大人死,留下孩子。
课长过来夺过一个妇女的三岁孩子,向岩边跑几步,双手高高举起孩子,口喊“天皇万岁”,就把孩子扔向大海。
妇女一时呆在那里像铁柱似的,面向吞噬孩子的大海,过了一会儿,她口里也喃喃地喊着“万岁,万岁———”声音从小到大,跑动的步履踉踉跄跄,接着大喊一声“万岁”就扑向大海。
这时,妇女、老人都不哭了,孩子也吓坏了。
继而,妇女老人在刺刀的威逼之下,抱着自己的孩子,机械地喊着“万岁”跳下山崖,坠入大海。
从此,这个无名的石崖就有了名字———“万岁崖”。
日军逼着家属跳崖的第二天,南云中一又发布了第二道命令,所有军人都要殉职,向天皇效忠。
先是全体集合,向天皇宣誓。
接着命令1000多名军士上山。
随后是塞班女子中学的校长带着100多名学生上山。
上得山来,校长向学生们讲话,“将士们浴血奋战,完成了天皇交给的使命,他们就要殉职效忠了,我们女子中学的学生面临着要被美国兵侮辱的危险,不如将你们美丽的身体献给为天皇效忠的大和民族英雄们,以表慰安……”校长的话还没说完,那些如狼似虎的日军官兵们就蜂拥过来抢夺学生…… 7月10日,美军打扫战场,发现崖下有1053具日军尸体,还有107具少女的尸体,少女们都一丝不挂,可那个女校的校长衣服却很整洁。
在山崖下的司令部里,南云中一已剖腹自杀。
军官逃避罪责捅肚子算奇迹吗?
裹挟几万平民投海算是奇迹吗?
偷袭美军后勤厨房算是奇迹吗?
最后还要天宇马八粗劣的仿制一份大本营命令才肯投降,大场荣不见得看不出命令是假的,只是为了所谓的“武士精神”这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不至于被揭开的太狼狈罢了。
(裕仁:拉倒吧,朕的帝国都投降了)几十年过去了,日本在自己的恩主美国治下还拍出这种为军国主义招魂的电影,这种温情牌似乎感染了挺多文艺小清新,想想日本对日美之间的战争都没有反省态度,对在中国战场屠杀平民的种种兽行反省就更没戏了,作为中国人心里一定要有杆秤。
不讨论政治倾向民族情结问题,这个电影的总体质量相当高。
但也有缺陷,充斥着英雄主义,觉悟没有北欧人德国人拍的二战片深。
电影中士兵缺乏军人的气质,没有死一般的眼神。
剧情,以及整体气氛,都非常不真实。
站在政治正确,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角度来讲,这部电影,极其恶劣。
一方面美化日本军人,政府,以及愚昧的信仰。
一方面通过扭曲历史,让观看者误以为,就连日本的敌人,美国人都同非常理解同情那些日本人。
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安倍政权的产物,其目的只有两个,一,美化自己罪恶的历史,二,洗脑民众强行拉近和美国主人的关系。
这部片子最罪恶的是,和以往任何一部二战战争片不同,这部电影丝毫没有普及和平的意思,里面主人公不断强调,希望大家记住这段战争的经历,记住和他们一同作战的军人,极其恶劣。
法西斯永不会消亡,法西斯在二战时盛行,在区别并不大的今天一样能盛行,能防止历史重演的只有接受历史。
给大家普及一个历史,二战的罪魁祸首不是希特勒,不是斯大林,没错,二战发起的祸根就是日本帝国。
一战结束后,日本侵略中国满洲的卑鄙行为,成为了国际联盟瓦解的导火索,造成了之后纳粹的肆意妄行。
日本帝国从来都不是正义的,无论是站在世界还是日本本身,日本帝国的行为都堪称罪恶至极。
片名叫《太平洋的奇迹》,然后我就满怀希望的踏上这两小时的电影之旅去寻找奇迹。
二战,太平洋中塞班岛,美国大兵和日本侵越者,一开始,电影就将时间地点人物交代的很清楚,然后就开始了不痛不痒的战役,很短但是损失惨重,死亡很多,一队日本兵在一个后来被称作狐狸的大尉带领下在山上继续斗争,然后,奇迹出现了,不知道美国大兵目的何为,也不知道这狐狸想干什么,就这样你一枪,我一炮纠缠了很久,一直到把美军塞班岛总司令换了。
然后就是更大的奇迹,夜里潜入收容所再潜出,不目的的死亡,这是在战争中么,还只是一群不懂打仗人的战役游戏。
也许,片中的奇迹是指那个幸存的小孩,所以最后以男女主角抱着婴儿在海边的背影虚化结尾(注:此男此女并无多大关系)也许续集里会发展成夫妻也说不定。
归根结底这也许就是两国文化冲击(只是冲击没有融合)带来的畸形产物。
所以在看片后来豆瓣寻找奇迹何为也无结果,无非在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人格差异。
但是,这些都与此片的奇迹无关。
到底何为奇迹?
作为一部日本导演根据美国小说改变的电影,《太平洋的奇迹》在叙事风格上兼济了日本与西方的叙事特色,也由此成为了一部在日本国内与西方都获取了不错票房的影片。
它围绕着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塞班岛战役中一名叫大场荣的日军大尉讲述了关于责任与情感的故事。
西方战争片的反战特色与日本战争片的情感特色在这里做到了融合,下面,我将就本片的镜头来分析一下这部战争片所体现的大场荣大尉内心责任的变化以及战场中情感的发掘。
大场荣大尉作为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沉默寡言,有着坚定信念的军。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对任何应承担或不应承担的责任都一力担下。
在影片初期,美军进攻塞班岛,大场荣冒着美军炮火也要救回壕沟外暴露的己方伤员,之后在美军轰炸中更是教导士兵们如何躲避炮火,军官义务履行的一丝不苟。
在与海军请求资源时,与部下的一番谈话更是直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身为军人肩负争取胜利的责任,不是为了送死而打仗的。
然而,作为军人,那么他的责任就必然有一部分是灰色甚至黑色的。
因此在上级命令部队向马坦萨集结时,他不得不遵循命令“放弃”了不能独立行动的伤员。
而这种作为军人身份对于命令的遵从是贯穿全片他也未曾改变的,即使他不会为了送死而打仗,但当上级命令全体发动自杀式总攻时,他仍旧遵从了命令。
这也就自然的解释了为何他在片末战争结束后投降时,也要求直接的上级命令了。
同样作为军人,大场荣身上除了命令外所背负的责任在本片中是不断变化的。
当他在自杀式攻击中因震晕而幸存时,面对前来搜索的美军,他第一反应是捡起枪准备进攻,然而没有命令的约束,他第二反应便是扔枪装死躲过搜查队,以保留性命集结部队更好的争取战争的胜利。
正是这个想法令他带领士兵第一次到达野营地时不做停留,而是准备与美军继续对抗。
随后目睹的野营地被轰炸及野营地惨状的镜头便是大场荣心头责任的第一次转折,他不再只为追求胜利而战斗,而是将照顾百姓保护他们也加入到自己应负的责任当中。
修建新的营地,带领平民躲避美军搜索,这个责任一直持续到影片中后期收容所交火。
断绝了补给来源,缺乏粮食与药品的情况下,为保证平民的生命安全,亲眼看到过收容所情况的大场荣决定送平民下山。
这种放弃正是他对于这段护民责任最好的履行。
同时这也是大场荣肩负责任的第二次转变,又成为纯粹的部队指挥官的他,在失去了夺取胜利的可能性后,就要尽一切努力保护好自己士兵的性命。
在得知日本已经战败的消息后,作为士兵们的最高指挥官,主动投降是违背一个日本军官的准则的。
而为了不让因战败而失魂落魄的士兵们“自杀成仁”,同样是摆在大场荣面前的难题。
在这两者的矛盾中,大场荣折中选择了会见美军军官,以一份正式的命令来解决作为军人的自己所面对的苦恼。
在这诸多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场荣这个角色极强的责任感,从争取胜利到保护民众再到单纯的让士兵们活下去,日本军队体系下的一个军官形象鲜明的表现了出来。
我不否认片中有在形象或者行为上的对日军刻意美化,但是单以刻画日军的一类代表人物形象而言,大场荣这个角色无疑是成功的。
这部影片作为日美开战70周年的纪念影片,其内容必然是以反思战争,纪念和平为主,然而抛开这个大的主题,这部由日本导演平山秀幸执导的战争片继承了日本战争片一贯的思路,即情感丰富,透过影片中的一些小细节或镜头对观众的心理感化与引导可谓是全方位展开。
首先,作为一部战争片,军人们之间的战友情在片中多处体现。
片头士兵与军官不顾炮火跳出壕沟抢救伤员,在防守失利后即使山路难行,士兵们仍然或搀或抬着伤员退往二线。
更是有两名士兵——木谷曹长与堀内一等兵因战友死于美军枪下,一个拒绝跟随长官投降,隐踪山林,另一个激进寻找美军复仇而亡。
这既可以说是对于日军战争行为的一种美化,但客观讲在影片中还是对于战友之情的一种刻画。
片中出现次数第二多的就是人们对于亲情的表达。
片中一个很重要的支线角色青野千惠子就是因为亲人被美军手榴弹误杀而从此对美军恨之入骨,借失去来刻画拥有的美好。
同时,片中士兵身上最常出现的随身携带物就是家人照片,影片前期战斗中士兵们看照片思念家人,影片后期士兵在山林中无法坚持意欲自杀时,又是照片上的亲人使他下不去手。
就连不苟言笑的大场荣大尉也与士兵聊起自己有着两个孩子,这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
平民之中,亲情就体现的更为明显。
春子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自愿不拖队伍的后腿,前往收容所;马场为了带自己的孩子下山,不惜担上叛国贼的罪名上山劝降。
这种在残酷的战争中的亲情刻画,在巨大的反差下更显突出,在博取观众情感方面功不可没。
也正因为片中有着大量战争中平民形象,同时本片故事安排本就不是单以军人作为主体的,影片中军人与平民的感情自然会多于同类型影片。
除去帮助平民修建营地,带领他们躲避美军搜查等行为,片中最为体现军民感情的细节是在两次下山,即平民下山与军队下山。
第一次平民下山前,大场荣的讲话就流露出深深地情感色彩,“希望大家可以偶尔想起这些与部队一起生活的日子,这样我们就能与大家的回忆一起,再次回到日本”。
下山时护卫士兵向平民队伍鞠躬的镜头,表明了他内心对于无法继续保护他们的愧疚。
队伍中孩子们对军人们低头鞠躬以此感谢多日来军人们的照顾。
第二次则是军队下山投降前,收容所中的平民得到消息,自发的为这些曾经照顾他们的军人缝制新衣,恐怕所有观众都不禁触动。
将深深的情感融入这些细微的镜头中,正是这部影片的厉害之处。
至于美军歌曲攻势所引起的山中军民思乡之情,日美两军对于初生婴儿的关怀,片中体现的那种活下去的信念,这些就更是导演情感攻势的一系列体现了。
这样的模式是国内很多很多战争片应该学习也正在学习的。
一部能让本国观众感动的战争片不算最佳,能让曾经敌国的观众都触动的战争片就了不起了!
综上,作为一部日本本位思想下的情感类战争电影,《太平洋的奇迹》无疑算是成功的...
日本人真的没有反思吗?
1、整部电影充斥着军人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真正的反思。
从最开始,“狐狸”通过红色布条,救下了一个婴儿,便是人性的体现。
如果一味的追求战争,在婴儿的身上放个手榴弹,那才是继续战争。
当然,captain更为勇敢的去抱起那个婴儿更为可贵。
最为可贵的是,敢于做出投降的命令,敢于向自己曾经的使命说no。
战争进行到最后,便成了政治与人性这两种理念的战争。
只有人性战胜政治的战争才是胜利的,狐狸最后战胜了狗日的政治,人性的光辉闪耀着,这不是对战争的最好反思吗?
2、日本军人的素养让人钦佩!
撤退中的散兵游勇,没有四处逃命,他们自觉的加入了一个大的战斗集体,自己的服从上级命令。
敬礼的姿势始终一丝不苟。
即使投降,依然唱着军歌,走着整齐的步伐……这种素养,绝不是踢几腿正步,大大的啤酒肚,开着军车到处乱串的人所不能比的。
3、世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是人民的军队。
世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是人民的军队,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会帮老百姓盖房子,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会抗洪抢险。
皇军原来也是人民的军队。
并且,只有真正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放在首位的军队才是人民的军队,而不是把政治家需要的胜利放在人民的生命前面的。
最后,想说的是,投降不丢人,敢于投降也是胜利!
看完此片,尤其是最后的鬼子军人虽然是要投降但是依然整齐着装歌声响亮的投降仪式,再想想国内的《亮剑》《举起手来》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各种影片,不禁感到,我们的民族怎么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怎么了 ?
连真话,真实的历史什么的都不愿意承认吗?
且不说拍摄水平,仅仅人家没有污蔑敌人,丑化敌人就值得我们尊敬了。
当然肯定带有一定的歌颂自己的主观想法,但是不至于叫你看着恶心的受不了,我们的电影,媒体,电视等等都是怎么回事,不说真话讲罢了,天天都是什么呀,难道真的是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敢说真话,才叫人敢路上扶老,看见小孩被车碾敢救助吗。
我们的国家怎么了,国将不国是这个意思吗?
本片开始的屏幕自述为来自真实事件改编。
这个是否完全100%重演历史不得而知,但能够同时从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的电影确实不多,从黑白片时代的好莱坞二战片,关于太平洋战争题材的电影多不胜数,大多是单方面角度进行描述,敌方的描述往往一笔带过,或者丑化对方,或者淡化对方。
甚至可能由于二战的创伤大家在电影中不想反复描述,好莱坞黑白电影的二战片,往往还带有战争幽默,娱乐性质。
类似咱们的抗日神剧,让人觉得战争片很好看,很好打,很好玩。
只有从估计《拯救大兵瑞恩》开始,才着重描述战争的残酷。
这部片子主要在于描述塞班岛残余鬼子兵的心理活动描述,着重刻画日本人是不会投降的,生死事小,面子事大,这点好学不学,一定要用“终战”,不能说投降。
最后,还搞个光荣出山仪式。
但有一点,如果作为战士,他们是合格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但作为人,他们典型被他们所谓的天皇愚弄了,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是典型的对方明明加害于你,你还歌功颂德的傻叉!!!
给电影打2星并非是出于仇日情绪,而是单纯从拍电影的角度分析,这也实在算不得一部及格的片子。
片中唯一的亮点,就是战斗场面拍摄比较用心,给非军迷级别的外行看,还是找不出什么破绽的。
这在近年来低成本小制作泛滥的日本电影界中,算得上罕见。
接下来要吐槽的话,恐怕写到天亮也写不完,就摘要讲讲吧。
1、人物刻画失败。
主角号称“狐狸”,牛皮吹破了天,实际上战绩也只是在山中窜来窜去,零星杀死几个美军斥候而已,说保护日本百姓更是扯谈,不是他们阻碍的话,老百姓早被美军安全收容了。
还有那女护士,全程带着仇视的眼神,恨完了美军又恨日军,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她明显是有针对性地纯粹为制造戏剧矛盾而恨,只恨萍水相逢的男主,不恨其它人,整个角色从设计到演绎都用力过猛了。
美军上尉路易斯这个角色尤其糟糕,感情用事,指挥无当,判断失误,偏偏还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脸孔来。
完全是编剧意淫出来同情日本人用的。
美军如果真用这种多愁善感的怂货做军官,二战历史早改写了。
然后其它配角也好不到哪儿去,在他们齐心合力之下,使得整部片充满了虚假和伪善,一场血腥丑恶的残酷战争硬是被演绎成了温情脉脉的传奇诗篇。
2、在价值观的传递上,对侵略恶行毫无自省,反以为荣。
据我所知,战后德国就没有拍过关于二战的战争片子,更不要说是为本国唱赞歌的二战片了。
从这点来看,德国人反省战争罪行的态度,直接甩开日本人几个光年。
当年宫崎骏拍《萤火虫之墓》,只敢刻画普通百姓的苦难,批判的矛头也只是含糊地指向整场战争。
但随着时局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核泄漏危机后,日本人就越来越不甘于仅通过电影来博取同情。
这部《太平洋的奇迹》,从片名开始就是赤裸裸的歌颂体,然后全片人物都活在虚幻的“大和魂”中——为天皇死战是一种骄傲,将士们通过“玉碎”来体现骄傲的武士道精神,即便战局节节败退,军人还是要尽全力杀敌,为夺取最后的胜利用尽自己所有力量。。。。
幸好有史实为框架限制了编剧的胡诌,不然就算竹野内丰这个角色最后跟美军拼个鱼死网破,全片在悲壮的日本军歌声中落幕,我也一点不会感到奇怪。
日本在2011年拍出了这样的电影,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首先这不仅是面向本国做军国主义宣传,更是拍给美国主人示好。
片中塑造的美军大尉是政治宣传片中典型的高大全形象,导演更通过大尉之口,说出了:“日本人对君主是绝对的忠诚,之前会为了天皇而死,但如果被击败后,也向新的君主效忠至死。
”这样的舔脚板的话来。
美国是日本的重要盟友,没有美军强大军力做保障,日本在面对中、韩、俄三国的岛屿纷争中根本无法讨到任何好处。
但另一方面,日本又对美国充满了不信任。
不久后的福岛核泄漏事件充分说明了问题:在关系到日本人生死存亡的重大灾难面前,美军只是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令日本人为之胆寒。
类似的事例,令日本人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在灾难面前,美国绝不会是一个好朋友。
一旦发生战事,美国人顶多会像二战时对待蒋介石政权一样,只给予有限援助,让双方火拼至元气大伤再来收拾残局。
所以为了生存下去,日本必须自强。
目前经济上的强盛已达到,但国民尚武精神的复兴,却还需要花大力气。
对于这样的情况,全亚洲善良的人们都要小心了。
日本的主旋律电影
结尾那个仪式让人很有触动。
我就是来看屠鬼子的。
说句粗话:当婊子又立牌坊,日本到现在都没有认真反思过,一直觉得自己才是二战中的受害者!这回即使有唐泽叔也不行,作为中国人,我的立场始终是明确的!
不太好评价,美化了战争双方,史实触目惊心的部分没有呈现,但单就影视制作水准来说,战争片的中上之作。
日本人的视角表现太平洋战争的一个局部,不必解读太多,就当成是真实事件好了
其实是部好电影
以日本人的角度讲述了一部分太平洋战争,日本人的民族荣耀感确实值得赞叹,中国每个人都这样的话,早TM灭日本了。
尊重的是精神
除了战场戏,仅仅是煽情而已……
美国人的原著,立场算中立,描述的手法比较平淡,但是很好看
过于美化日本军人了
故事从日本主力已经在塞班岛灭亡开始,美军剩下的任务是如何劝降或清除隐藏在山里的残存军人及百姓...首先值得赞扬的是无论从美国或者日本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都没有丑化对手。双方的指挥官也都能站在人性的角度,用智慧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有尊严的投降。在残酷的太平洋战争史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重复的主题有很多,例如、战场上的圣诞节。
笑死了山上的鬼子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
小日本的自我感动和逃避历史的罪恶,永远在YY和自我洗脑,垃圾,永不原谅!
拍的很烂,表达的情感也十分反动,百无一是的东西
电影拍得还可以,场景写实,导演功力深厚,节奏缓慢但思路清晰。不过军国主义鸡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鸡血,会让人如此愚忠?以前我以为这种鸡血的作用和三尸脑神丹一样,最近补了一堆二战电影之后,不得不承认军国主义鸡血的药效比三尸脑神丹强多了!这样的电影在当代日本还能流行起来,真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演员没问题,故事也没问题。问题就是日本人又把自己包装成战争的受害者了,最后战败了,投降了,也不忘非要让美国大兵崇拜一下他们,阿Q一把。
音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