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治愈系影片,一对奇怪的大侄子和小姑姑组合。
男的可以去控小萝莉芦田爱菜,女的花痴迷松山健一,各取所需。
对SABU来说,《白兔糖》依然迥异于他的成名系列(以奔跑和盲打误撞为特征),但这已经不是他的第一次转型。
好在相比压抑的《疾走》和混乱的《蟹工船》,《白兔糖》的故事相当讨巧,颇有观众缘。
SABU继续把主人公塑造成失败和失意的小人物,松山健一的造型看上去有点走样。
他重复着机械工作,当上班白领,加班到死。
当体力劳动者,看上去也就那样,然后他还要客串父亲角色。
但是比起以往的苦,这次他更多是在说甜。
疾走跑步、意淫幻想,它们依然作为SABU标签出现在片中。
去幼儿园、上班路上,SABU用横移镜头,去表现着生活的重复和庸余,只不过这一回,跑步没用来制造冲突。
主人公看杂志,引出了意淫的双人舞。
这类东西对情节发展毫无帮助,纯粹是为了制造笑料。
由始至终,《白兔糖》始终缺乏像样的焦点矛盾,没有坏人、没有坏天气,只有阳光。
SABU没有制造任何的离奇惊喜,它就是主打温情牌,一部中规中矩的小格局电影。
【新京报】
电影《白兔糖》是根据宇仁田由美所著的同名漫画作品改编的。
该片由萨布导演,萨布、琳民夫编剧,芦田爱菜、松山健一、池胁千鹤、香里奈等主演。
芦田爱菜饰演的凛很呆萌,也很可爱,但有时候眼神会充满忧郁,也许是她爷爷的死带给她的后遗症吧。
电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很接近生活。
就像我们平凡人日常生活中的那样:送孩子上下学,挤地铁和加班。
可是,越看到后面,就越能感觉到导演越来越乏力,有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
而且有时候会突然插入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情节,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很多人看完电影《白兔糖》后,都会忘不了凛的这个角色,因为实在是太可爱了。
于是,一些网友就调侃,找女朋友这件事要从小“抓起”,最好是捡个小菠萝回来养,以后就不怕自己找不到老婆了。
因为据调查,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16.9:100,男性比女性多3000-4000万,这意味着,在社会上有三千多万的男人是娶不到老婆的。
而结了婚并且有了孩子的人,还要面临成为单亲家庭的危机。
因为据统计,2016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15.8万对,比上年增长8.3%;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142.8万对,比上年下降6.7%。
2017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37.4万对,比上年增长5.2%;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比上年下降7.0%。
离婚的越来越多,结婚的越来越少,这在一定的程度证明了单亲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
当然,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不仅仅是离婚,还包括配偶死亡、未婚先孕、夫妻分居等等。
单亲家庭孩子的苦逼生活。
“你爸妈是干什么的?
”“你知道吗?
某某某的父母离婚了。
”“同学们,今天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和妈妈》。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家要多关心一下他们。
”……这也许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最不想听到的话。
而单亲家庭的孩子最常问自己的问题是:“为什么别人可以有父母一起出去玩,而我却没有?
”
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因为单亲家庭不健全的原因,所以导致孩子受到的爱和关注不够,安全感不足,一旦家长处理不好,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电影里,凛失去了最爱她的人和她最爱的人——爷爷。
所以,凛刚出场的时候就给人一种孤独和悲伤的感觉,这也是凛会出现忧郁眼神的原因。
而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闭、自卑、抑郁、嫉妒等。
一些孩子还很容易自责,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的不好,甚至他们还会觉得父母之所以离婚是因为他造成的。
还有一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害怕失去唯一的依靠,因为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已经离开了他了,如果再有一方离开的话,孩子是真的受不了,会直接崩溃掉的。
就像电影里的凛问大吉会不会死掉的问题一样,孩子是真的很害怕他唯一能依靠的人离开他。
所以,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母亲)工作不要太猛了,否则会过度劳累致死,照顾好你自己就是在照顾好你的孩子。
单亲家庭父亲(母亲)的苦逼生活。
单亲家庭的父亲(母亲)不仅仅要处理好工作上的问题,还要处理好自己家孩子的问题。
在这双重的压力下,造就了单亲家庭父亲(母亲)的苦逼生活。
严重的,还有第三重压力,第三重压力是“养老人”,“养房”和“养车”。
养好一个孩子谈何容易啊,你不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去陪伴孩子是不可能养好孩子的。
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比如发烧、跟别人打架等等都要你去处理,而且你还要工作,你会忙得焦头烂额。
站在育儿的角度,父母应该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所以,不管单亲家庭的父亲(母亲)多忙,也要花时间去陪伴孩子。
单亲家庭的父亲(母亲)要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
在日常生活中,单亲家庭的父亲(母亲)要多赞美和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多跟孩子交流和玩耍、多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等等。
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母亲)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总是强调孩子是缺少父爱或者母爱才会这样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不正常。
其实,孩子比你想象中还要懂事,还要理解你。
作为父亲或者母亲,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可以过得很快乐和幸福。
大吉:“每天早上,看着凛健康活泼的背影,我就会祈祷今天也是万事顺利的一天,也会感谢又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一天。
”
也许,苦逼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对于我来说一直都很喜欢这一类的电影 说是小清新也好 说是治愈系也好 在各种大片 3D IMAX 好莱坞之类的电影风靡于世的21世纪 每次看完这种电影之后 都会使我的内心泛起小小的涟漪 挺温暖的感觉其实电影本身的好坏是次要的 这我并不想多做评价 我只想说电影背后留给我们的思考 并不是就这一部电影而言 就想说说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没有为什么 就是必须的 最起码的就是家庭和睦 父母双全 有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 电影里有一句话是说 小孩子只是语言上的表达不够完整 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 就是说小小的心灵能看透许多大人无法预料的感情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凛问大吉 大吉也会死吗 是不是等凛变成老奶奶的时候大吉就死了 那么小的孩子 死亡的恐惧本应离她很远的乡村里的留守儿童 在他们的童年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盼望与等待 每天走几公里上学的孩子们 在他们的愿望里最希望的是一辆开往春天的校车最受不了每天电视 收音机里充斥着的各种人流术的广告 这也就算了 毕竟没有来过这个世界的生命就无所谓悲喜了 福利院里孩子才最可怜 连许三多都懂得不抛弃不放弃 可是那些给他们生命的人却不愿意为他们的生命负责 我不知道他们该怎么面对这个世界的爱与恨松山健一说爱菜的眼神与笑容是治愈系的 我觉得孩子的眼神应该是充满阳光的 无知无畏 向着明天
想起来,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地去吃一颗纯朴的糖了。
现在的糖都太聪明,里面充满了内容。
普通到一颗薄荷糖都要分好多层,可咬可嚼,还要有夹心;就连最基本的牛轧糖也早就丧失了古早味,被各种玫瑰花瓣、薰衣草、抹茶……包裹着,咬下去果仁喷薄,但糖本身却几乎寻不见了。
有时候看着五彩斑斓的M&M's广告,突然觉得其实想要的不过只是有点笨笨的味道,是那种含到嘴里便扩散开来的厚重质朴的满足感,就像小时候我们都爱的大白兔糖。
像童年的消失一样,笨笨的大白兔糖也渐渐衰落,于是念旧的我们只有去吃舶来的森永或者不二家,就像此时我们看日本电影《白兔糖》一样。
只是不论它来自哪里,那种纯朴温暖的满足感是相通的,它单纯浓郁,是我们从小尝到的第一种味道,原来天下的白兔糖都是一样的。
最先看到《白兔糖》是根据畅销漫画改编的动画,它清澈细腻,似一阵清风拂面,随意又恰到好处地讲述着人和人之间最温暖的信赖与依恋。
30岁的单身宅男大吉回老家奔丧,在外公葬礼上遇见敏感孤僻的6岁小女孩凛,据说是外公的私生女,母亲不明。
长辈们商量着把凛送到孤儿院,看似生硬孤僻的大吉毅然决定承担起照顾凛的责任。
于是,生活变得越来越柔软,大吉和凛的心也越来越明亮。
《白兔糖》没有大起大落的节奏,却有着经常让人会心一笑的温暖可爱的细处。
生活里的琐碎,忽然间充满着细微温馨的美感。
很快,电影推出。
芦田爱菜仍然是那个时而无限内敛敏感,随即又可以让阳光绽放的,轻而易举便让人心灵缴械的小萝莉,松山健一却已不再是《死亡笔记》里阴郁的天才少年L ,现在他是大吉,他会在黑暗里为凛将一片星空点亮,他已经能给凛一个宽厚的肩膀。
电影很大程度上延续着动画的格调,那种坚定而安静的情感,很内敛很天然,就像大吉的外公最爱的龙胆花,颜色倔强,但是在风中飘荡的时候让人很温暖。
由于时长的限制,动画里的很多细节没有提到,比如大吉的外公宋一先生为大吉的妈妈种下一棵树,大吉的妈妈为大吉种下一棵树,大吉又为凛种下一棵树。
树和人一起长大,亲情在时间里绵绵延续,是让人动容的设置。
而原著漫画里宋一先生并不是凛的父亲,只是为了支持凛的漫画家母亲而照顾着凛,人与人之间没有目的的付出和成全总是让人更加相信这世界的好。
但瑕不掩瑜,电影里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弥漫着浓郁的日本味道,站在风中的凛头发被轻轻吹到脸上,崇拜大吉的幸树悄悄将小小的脚放进大吉大大的鞋里,这种含蓄但是精致的表达,让人不禁想起在沉静中描绘美感的小津安二郎。
最后,凛和大吉,和幸树,和这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平静又自然地生活着,心中充满了安定和温暖,再没有人会害怕自己会变成这个星球里茕茕孑立孤单的一个人。
原来能够平静地面对即将到来的下一天就是幸福的模样。
哪怕明天清新美好的萝莉会长大,哪怕明天有很多的责任要承担,但白兔糖含在嘴里渐渐弥漫的幸福感,全天下都是一样的。
喜欢看动漫、漫画的人,或许听说过《白兔糖》这部温馨感人的作品。
比起前者怪怪的父嫁结局,根据同名人气漫画改编的真人版电影《白兔糖》更侧重于亲情的表达,整个故事处理得更好。
《白兔糖》是一部很典型的日本温情电影。
只是叙述了一个年青男子无意捡到自己外公的私生女,两人互相依靠,共度温暖时光的故事。
小演员芦田爱菜展现神演技,温顺,可爱又灵动。
其实角色关系的奇妙错位已经给电影打下了一个好基础,萝莉配大叔,单是这一对就自带看点,更何况6岁的小女孩居然是27岁的大叔的姨子。
整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几乎没有什么高潮,只像一股暖泉潺潺流过,温暖人心。
27岁的上班族大吉赶回家乡参加外公的葬礼,意外见到了外公的私生女——可怜的鹿贺凛。
家中亲戚对凛的抚养问题相互推诿,不愿负责任惹是非,电影通过人物的嘴部特写以及含沙射影的台词进行了刻画。
凛看大家给外公道别时往棺材里放花,她就想把外公最爱的龙胆送给他,执着的想让外公拿住,可是外公的手已经僵硬的握不住任何东西了。
凛不解地问:“再也醒不来了么?
”“再也醒不来了。
”大吉回答,然后走到她身旁,默默把花放在外公手边。
此处已经可以看出来大吉是个不同于周边亲戚,心里柔软细腻的人。
在年迈的父亲过世,生母凭空消失,人们冷漠地提议要不要将凛送往孤儿院的情况下,凛显得客气拘谨且怕生孤僻,忧郁压抑。
大吉亲戚家的那个也是6岁的小女生的调皮恰恰衬托出了凛的乖巧。
看着凛楚楚可怜的样子,善良的大吉于心不忍,决定收养她。
于是大吉说“来我家”时,不爱说话的凛紧紧地抓住了大吉的衣角。
最终,大吉将这个年仅6岁、尚在尿床的小阿姨带回东京独自抚养。
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单身汉大吉的生活,他半天在公司辛苦奔忙,回到家还要照顾凛的衣食起居。
大吉只是一个单身三十年的男人,没有抚养孩子的经验,什么事情都是靠摸索着来。
把凛送到临时保育院,既要早起带着凛挤地铁,晚上又要加班去接凛回家。
每天狂奔在去保育园和公司的路上,为了照顾这个小阿姨,大吉每天都在忙碌的奔跑中。
虽是外甥,却像爸爸。
大吉被无数的人质疑着,奉劝着,一个单身大龄的男青年收养一个6岁的小姑娘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
他清楚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为了凛,大吉放弃公司里中上层管理层的职位,主动要求调到不用加班的流水线工作,以用更多的精力来陪她一起成长。
为了孩子能够获得陪伴而重新选择事业,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
为人父母是世间付出最为惨烈牺牲的角色,养育生命谈何容易。
其实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是我们的时光。
生活很辛苦,曾经紧紧封闭内心的凛逐渐向大吉敞开心扉,开始把大吉当做了亲人。
凛是一个特别懂事又早熟的女孩。
为大吉捏一个可爱的饭团,一起买运动鞋,拥有同样的站姿和睡姿,在他奔跑的怀里放肆大笑,对他叙述爷爷生前的习惯,想起他不会剥开便利店的袋子,把黏在饭团上的海苔一起吃掉,用包装纸做小船。
生病了不敢告诉大吉,晚上不敢上厕所又不敢叫醒大吉,想念爷爷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也会突然伤感的说:我变成奶奶的话,你会死吗。
就是这样的女孩,让人无法不去疼爱。
而大吉对凛,也是无微不至地尊重与关爱。
凛尿床之后说作是流的汗,大吉平淡地说:唔,的确是汗。
而不是用羞耻嘲讽的语言作答。
在凛怕黑而惧于去厕所后,大吉在房顶上贴满了荧光星星,只为让这些微弱的光芒照亮她的心,驱除寂寞恐惧。
对于是否更改凛的姓,是否过继到他家,大吉充分征求凛的意见。
大吉说他不知道凛心里的伤是否被治愈,但是他被治愈了。
他关心呵护一个小女孩,让她快乐开心的活着。
“我不知道凛和我在一起究竟好不好,不过,我们第一次相见时,那个孤独,悲伤的凛,现在正牵着我的手天真无邪的笑着,这样,就很好了。
”大吉对自己没有注意到凛的身体不适,对自己没有照顾好凛,对自己不知道怎么照顾而感到很内疚,即使这样,凛也很依赖大吉。
“小孩子其实心里知道,谁会来救他,在凛的心里,这个人就是大吉,对凛来说,只要有大吉就好。
”大吉和凛的相处越来越顺利,也适应了照顾凛的日子,虽然联系到了凛的生母,也有孤儿院的院长联系过他,他还是想要把凛放在身边抚养,看着她长大。
两人各自面对了新的环境,大吉很快融入了新的岗位,和当父母的同事共同探讨心得,而凛也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朋友,和他说起那个在她心里有点邋遢但温柔的大吉。
他们既是奇怪的父女,又是年龄倒错的阿姨和外甥,每日清晨两人一样方向的卷曲睡姿;大吉走来走去高喊着检查凛的行囊;抱着凛汗流浃背的跑向幼儿园。
平淡的生活充满幸福……正是片中那种细微的善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使人觉得平淡是真。
清晨闹钟响后起床,准备妥当需带的行囊后,地铁打卡,送至幼稚园,傍晚接回。
每日如此平淡往复,第二日三日如此,第二年三年如此,第十年二十年仍是如此往复循环。
《熔炉》中因为智障小小年纪就受到老师变态的体罚甚至性侵犯的孩子,又或是那些因为不堪的家庭环境,自小就经受精神以及肉体的侵害折磨的小孩,对于这类环境下的孩子来讲,片子中出现的那种再平易不过的幸福家庭,可遇不可求。
孩子是上天赐予的宝物。
大吉给了凛依托之感,而凛又教会大吉何谓父母的牺牲。
凛突然从幼儿园消失时那样撕心裂肺的恐惧感,让大吉懂得凛已然是自身生命的一部分。
不明白世上一些大人,怎么忍心割下自己的骨肉,怎么舍得抛弃,伤害天使般的孩子。
凛还是拒绝大吉成为爸爸,她还是想着那个爷爷爸爸。
童年创伤没有那么容易治愈,但是凛的笑容展现了她对未来的憧憬。
孩子就是希望,就是善良。
关于外公的事,凛记得那么多。
小孩子似乎对死懂了一点点,又似乎不懂那么多。
其中有一段对话印象深刻:“爷爷去哪里了?
”“爷爷住在坟墓里面了。
当然他也住在你心里。
只要凛不忘记爷爷的事,他就一直活在你心里,一直守护着你。
”“我心里?那爷爷会忘记我吗?
”“不会忘的。
”“我能给龙胆浇水吗?
把这里当成爷爷的墓,只有我们知道的秘密坟墓?”凛把院子里单独的一株龙胆,悉心照顾,因为她说,她把这个当成外公的坟墓,这是她和大吉的秘密。
没有坏人,没有坏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清新的日系画面,黄色小帽子和书包总在不经意间晃动于视线前,一种温暖治愈的感觉,从头到尾。
所有人总有一天会长大,恋爱,结婚生子,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又会成为父母。
如此看来,世界充满了爱。
生活就是一颗白兔糖,面对死亡而悲伤的凛,终于可以牵起大吉的手。
献给逝者的花凋零,迎着四月的风,就这样大手牵小手向前走。
或许是因为夜晚时人的情感会无限放大的缘故吧,我看电影总是会选在晚上,尤其是深夜。
记得第一次看到白兔糖的预告时还在高中,在电影频道的预告里看到的,当时觉得是很清新的题材就记到了手机里。
呵呵,果不其然,这部电影比《挪威的森林》还要赚泪,温情的主题真的是和所有主题都不同啊,很多场景都是直接刻到心底里的,直接用心去感悟的。
像大吉这样的年轻上班族,是典型的我们这代青年人的写照,只不过他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能愿意为了呵护幼小心灵而承受很多很多的性格。
这点,就像看到了我自己一样,都是那样的呵护。
就像大吉说的:“说实话,我不知道凛和我在一起究竟好不好,不过,我们第一次相见时,那个孤独、悲伤的凛,现在正牵着我的手,天真无邪地笑着,这样,就很好了。
”当你看到那样一个眼神悲伤、孤独的孩子时,你是什么感受?
其实在看到凛时,就像看到了南笙的童年一样,眼神都是那么的悲伤和迷离•••如果我能有幸照顾一个这样的孩子,那我该能学会多少从来不曾感受过的东西啊总是觉得孤独的孩子都好可怜,像极了小时候的自己。
如果自己真的有天能照顾小孩了,一定会像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那样去好好关爱她,给她一切她需要的温暖,点点滴滴的幸福,应该是我实际上最缺乏的事物•••我之所以说这部影片对我这么特殊是因为让我像阔别重逢了一样,落下了寂静的泪。
这段该是整部片里最打动我的部分了,小男孩靠着墓碑哭着唤爸爸,小女孩就站在旁边看着看着,小嘴抿着,慢慢哭了起来,我看到她哭时,脑海中立马浮现了自己的童年,那个矮矮小小的自己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让泪水浸湿了衣襟,那种绝望的、难过到心底最柔软处的悲伤就像大海一样一下子吞没了渺小的自己,那时的感受没想到经过这么多年依然清晰如昨。
如果不是这个小女孩,我肯定永远都忆不到最深刻、最难释怀的心情了吧虽然当时影片只有两个小家伙的哭声,但却像自然而然出来的一样——人生中不能承受之重、逝去至亲之人的悲伤和痛楚,远远比往后生活里感受到的一切都要沉重不安。
也是因此,这样的孩子才总是会比平常人更缺乏安全感吧,他们内心对爱的渴望是常人的数倍•••往往也是这样的孩子,路途才也更加坎坷点吧不过,正因如此,我才不想自己的未来的孩子会这样,会更加温柔地待她•••看到她那天真无邪的笑就感觉所有的烦心事都没了,每天都希望那样度过。
就像那句台词:和孩子度过的时光也是属于自己的时光啊。
影片结尾很祥和宁静,把所有的喜悦寄存到了那灿烂春光的气息中,那样祥和宁静的气息,带给我的是永远的温馨和宽慰,只要这些,就已足够•••就像在凛的心中,虽然大吉不是亲生父亲,可是能带给她温暖和快乐的人,只要这些,就已足够•••
看完这部电影我发现了两件事,一:我还是克服不了治愈系带来的感动。
二:我以后要生个女儿。
这是一部漫改电影,是一个表达爱的主题的治愈与被治愈的故事,动漫我不是特别爱,这部的画风也不是特别好,就找了电影来看。
电影的剧情来讲,真的很简单,只有人设有点逗,男主大吉参加外公葬礼误打误撞领养了个女儿凛,这个女儿其实是自己的外公私生子,也就是自己的阿姨。
这不就是杨过小龙女,龙妈囧雪诺么哈哈。
电影也就围绕着这两个人之后的生活琐事展开,买衣服,上幼儿园等。
电影没有太多的高潮,第一段小高潮是大吉与凛的亲生父母见面,我原以为会有什么亲生父母争夺女儿大吉无奈放弃最后再抢回来的片段,然而没有,反而是亲母不认女儿还希望女儿改姓。
第二段是两个小孩子离家出走,大吉一众人拼命寻找,凛遇到一个怪叔叔,我以为会被拐骗然后拼命寻找最后找不到悲情结局,然而有没有,没想到怪叔叔领他们找到了小男孩父亲的坟墓,两个小孩子放声大哭之后回家。
果然日本人不喜欢各种狗血的桥段。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吉在葬礼上对母亲的话耿耿于怀,母亲说为了他们自己牺牲了很多,大吉一开始不明白,后来因为幼儿园太远对凛不好,申请从办公室调至仓库,原本不理解同事的行为逐渐明了,还有很多细腻的小细节。
日本这类表达爱的主题的电影总有太多太多的细节,比如从头到尾一直出现的龙胆花,寄托着凛的思念,比如在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时运用杂志上的人物具象化,用另一个虚幻的场景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在这里,小萝莉的表演很传神,一开始的忧愁、悲伤,之后的开心、无忧无虑刻画很传神,如果非得颁个奖,那肯定是她的,最佳女主角。
我突然发现我挺喜欢电影中的萝莉形象,比如在洛丽塔里面的斯万,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娜塔莉,老友记最后一季的达科塔范宁。
可能我真的是个轻度萝莉控。
最后,以大吉的那句话结尾:我不知道凛的内心有没有被治愈,我只知道我一直被治愈着。
很久就听过这个名字,上次去搜了下,没想到还分为电影和动漫俩个版本。
先看了动漫,再看了电影,觉得俩者都挺不错的,非常美好的故事。
温暖这个硬梆梆的世界。
随便写一些我在看电影时候记录的笔记吧。
(说实话,刚看电影的时候,看到河地大吉是个大帅比,我在想,这会不会拍毁了,不过后来的故事证明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1.场景还原度很高,片头那个古老的和式建筑,飞檐。
尤其是河地大吉走进家门的那一刹那,芦田爱菜扮演的鹿贺凛手持龙胆那见到陌生人时候的那种受到惊吓般的一瞥,简直和动漫里面的一模一样。
2.细节照顾到了,之前所说的第一天因为没经验,穿着皮鞋送凛结果迟到,于是第二天穿着西装+运动鞋的不协调但是方便的组合出发的。
细心的编剧还给了一个到公司后换鞋的镜头,这一点很细腻啊。
此外还有凛尿床说是出汗、幸树的帽子松紧带松了、幸树的妈妈照顾发烧的凛等。
还是很大程度上忠于原著的。
3.不得不说芦田爱菜扮演的鹿贺凛完完全全表现出了动漫里面兔子一样女孩儿的活泼可爱。
这个选角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松山健一扮演的河地大吉则是各种脑洞大开的逗比形象啊,不过还比较可靠的感觉。
4.我觉得动漫里面对夸张的人物表情和语言忍耐能力较高而在电影里面就比较苛刻,所以这部电影豆瓣只有7.9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里面大吉的一些独白和肢体语言的确是有点夸张,不过了解日本文化的人来说,好像他们有些时候也确实有些夸张,所以这倒是没什么。
大吉西装革履背着单肩包带着凛去上学的路上,简直太引人注目了。
简直和周围环境不是一个画风般的生硬,然而大吉却泰然自若的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其实周围也还真没什么人去看,除了在优衣库买衣服的时候,大吉拿着一件小小的粉红色衣服时,被一群带着孩子们的主妇以惊讶、偷笑等目光看到时候的不自在外。
5.导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编了一些剧情,使得电影看起来不完全是动漫的内容,比如细心的大吉为了不让怕黑的凛夜晚上厕所害怕,偷偷贴了一天花板的荧光星星、幸树和凛偷偷跑去看幸树爸爸的墓地。
这些都显得电影更加真实,也有趣的多。
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
最好玩的是导演把幸树的妈妈角色设定成了大吉之前YY的对象。
梦中的女神,这个太搞笑了。
6.其中一个桥段印象比较深刻,大吉的叔叔考虑到大吉带孩子可能不便,找了一位叫做杉山(田)的女士想帮他,让我感动的是杉山女士在极度不配合的大吉面前表现出的策略,借送她去车站来和他单独谈谈,在车上设身处地为大吉想。
真是一个心地善良、情商很高的人。
7.BGM特别好,在1h06min和片尾响起的ED,都是从动漫里面取出来直接使用的。
8.在凛和幸树一齐失踪的那个桥段,我觉得一下子把各种人物的性格全部表现出来了。
大家都是爱着小小的凛,为他牵肠挂肚的。
大吉单位的同事,看似凶神恶煞、不好相处。
可是有着共同身份,作为爸爸,作为保护一个家庭的人。
让他们关系变得很好。
也让他们在大吉遇到事情的时候挺身而出。
大吉的爸爸妈妈所表现出的焦急和担忧,也让我觉得,这是个大家都互相爱着互相牵挂着的家庭啊。
(大吉的妈妈意外的好漂亮啊,大吉的爸爸则是看上去好猥琐...不过在凛失踪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在旷野里面喊着凛的名字让我觉得,好样的!
)最让我担忧的是,导演故意设计让幸树和凛遇到一个蜀黍,然后通过一些暧昧的引导(我觉得就是故意的),让我觉得尼玛不好,不会把这段改成遇到怪蜀黍了吧?
在凛他们上山,爬小路的时候,我的心也在牵挂着小小的凛。
所幸后来证明那个家伙不是怪蜀黍,是个好人。
居然还是和美的未婚夫(导演这里也做了改编,本来动漫里面是和美的家庭婆媳关系不好,和丈夫的交流也不够,有着各种琐屑的矛盾。
)而且和和美的关系很好的样子。
9.毕业时排练的时候,通过幸树说出的话,让我感触良多:......但是,身为男人,即便害怕也要前进,勇气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而发挥作用的。
10.结尾很自然,其实私心想着大吉能与幸树的妈妈吻上的。
比较乱,总之,很喜欢这部电影,不然也不会写这么多了。
就这样。
我最怕溫柔又有力量的人。
他們說話平緩輕柔,認真地聽著你的話語。
不是聽聽而已,而是【我知道的,別擔心】。
就算你是小孩也一樣。
我也會死,但是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
要等你變成阿姨變成老奶奶才會。
所以別擔心。
对现在的我来说,同一个孩子生活依然是一件充满未知可怕的事。
必须为之做出很大的牺牲,自我世界将被挖去一块。
记得你说想养一个小女孩,我反问你养过小狗小猫小动物没有,想必你这个温柔的大男人也委实被我问懵了。
也许很久以后我们也没有在一起,maybe还会有些不甘心,但我想我会一直记得二十多岁的自己对三十几岁的你的obsession
我是从《人生大事》过来的,因为评论区有人把两部片类比,但看完《白兔糖》后没想到不适感很强。
作为30+的育龄女性,从鲍毓民、N号房等几起性侵幼女案开始关注这个隐秘而敏感的话题。
大叔+萝莉的故事不是不能讲,但如何避免用温情脉脉的滤镜去美化成年男性对未成年女性的欲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而这一点,《白兔糖》做得很不好。
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1. 开片缺乏对大吉的人物刻画和铺垫,导致大吉决定照顾凛的那一刻显得很突兀,不明白是什么促使了他作此决定,而且之后几乎没有抗拒和挣扎的过程,一直蛮坚定的;2. 凛的“妻化”戏份很多,比如帮大吉挑鞋子,给大吉做饭团,在大吉面前害羞等等,暗示性很强。
我回忆了一下看过的几个大叔萝莉配的电影,总结了三种套路:1. 去性别化,代表作《人生大事》《人生大事》做的聪明的一点是把小文的女性特征降到最低,让她像个小男孩;与此同时把莫三妹的成年人属性也降低,让他也像个小男孩。
于是大部分时间我们似乎在看两个小男孩相处,一会儿拌嘴,一会儿相助。
小文也尿床,但她完全不会像凛那样害羞遮掩,这是女人在喜欢的男人面前才有的反应。
小文非常坦然,“我尿床了”“我拉屎了”,咋啦,你给我收拾吧——这才是小孩在大人面前的反应。
除此之外,明确提出收养法对幼女的保护,还让小文最后直接喊了爸爸,把名分定死了,也很重要。
2. 直面派,代表作《这个杀手不太冷》《洛丽塔(1997)》这俩就直接挑明,大叔和萝莉之间就是有暧昧,然后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
欧洲人的道德宽容度使然,我觉得也很好,至少不回避不装傻。
3. 危机派,代表作《大叔》《大地惊雷》《怒火救援》把大叔和萝莉置于生死危机中,用生命危险冲淡情欲火苗,让你根本不往那儿想。
但是,更重要的是,以上这几部片,在开头都对男主有比较精准的铺垫。
比如杀手莱昂的寡言和道德感,比如亨伯特对年轻女性的迷恋,比如保镖和小女孩情如父女,比如莫三妹如何外表痞气内心柔软……铺垫完了还往往要加上一段拒绝的过程,莱昂不想掺和马蒂尔德家的破事,莫三妹不想管小文……这才是人之常情啊不是嘛。
而《白兔糖》,在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的装聋作哑之后,居然还好意思说出这样的台词:“我们不都是父母吗?
”
两个小演员是《再见我们的幼儿园》的小孩,不知为毛,觉得结束得有点分裂…额…前半部分感觉比较好~蜀黍和萝莉的故事,总觉得萝莉是爱蜀黍的…矮油我太能YY了…
闷片,看的我快累死了。。。男主角很帅,小女孩从再见我们的幼儿园里面就不喜欢。。。
只有幼儿园芦田爱菜把我治愈了一把,只有死亡笔记松山健一让我感慨了一回。现在这娃的假萌没用了。
没漫画感人
萌萝莉与比她更萌的松山君…岛国在萌与清新上当真无坚不摧…只是近年来的经典电影越来越少…那些充满冒险精神与贴近西方价值观的电影的绝迹,反而大张其道的刮起温情与清新,忽视了最能打动人心的叙事和内涵,看来亚洲电影的未来真的要被泡菜国的那帮新派导演所引领了。
男主挺帅的,小女孩也很可爱。很不错的日本亲情片,虽然不是亲生的。
这么可爱的小萝莉,我也会养的。。。
松健和爱菜酱都是实力派呢!香里奈那部分太戏剧性了,亲妈的部分演的很好。既狠心又纠结的角色。爱,果然是习得的。
两分都是给爱菜的
松山越来越大叔相了,芦田妹妹真可爱啊,平淡又温馨的治愈系电影
其实挺一般的。。。还有点牵强。。。不过松山健一少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全看爱菜
被治愈。。。
芦田爱菜嫌弃死了,不及凛酱萌度的万分之一。变得大大咧咧的秀树妈妈以及模特设定,这货绝对不是秀树妈妈,这货完全是投射到电影里的蔡明奈。还有那段莫名其妙的松山脑内妄想,都是些什么劳什子啊。最后芦田爱菜玩失踪去扫墓还能碰到绫野刚好心带路,这是有多扯啊。
越来越喜欢这种治愈系的片子了,这就是人的本能吧,内心深处渴望温情,渴望大家一起抱团取暖,暖心的电影,加油!
前半部分温馨可爱,后半部分则过分夸张扭曲,生硬刻意,乃至失真。没有出彩,也没啥惊喜。遗憾。虽然如此,萝莉配大叔,你还是不能说这电影难看啊。值得一看咯。
we don't understand. but it was all right.
其实单就电影来说已经很好,不过只要一想起漫画光源氏计划的结局就立即出戏了
没太失望,但也确实是没什么惊喜,爱菜酱都没啥发挥,都怪导演!!!!
“脑补男的萝莉养成故事。”“比较俗套部分狗血的卖萌片,此类题材长盛不衰长受好评,是因为人都渴望温情。”……以前看过动画版,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