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把爱情、动作、科幻、漫画、电玩拌在一起的大拼盘,丰富又可口你能看到金庸武侠情节,甚至还有《西游记》影子爱情是一场游戏,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爱情也是一场战争,不仅要战胜情敌,还要战胜过去,战胜自己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要接受Ta的过去打败它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要放下自己的过去并抛弃它艾伦•佩姬 迈克尔•塞拉 三年前一起演了《朱诺》,现在都红了一个出现在《盗梦空间》里,一个在这里最后还是提出了那个爱情里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到底该选择爱自己的人呢,还是自己爱的人但不管怎样,爱一个人就希望TA幸福哪怕 失去她
娱乐指数:★★★☆深刻指数:★★★☆感动指数:★★★新意指数:★★★★综合指数:★★★☆一个贱男孩为追求一见钟情的神秘女,决意接受她所有前男友的挑战,终赢美人心。
乍听起来故事荒诞又老套,不过在整片电玩式风格处理下,既显清新童趣,更生人生感触。
本质上这是一部关于爱情迷失、认识自我的青春电影,在你爱的人与爱你的人总是不能合而为一时,无论要经受道德怎样的审判,总要做出心灵的抉择。
In all due respect, I experienced THE most bizarre feeling watching this film. It is adapted almost perfectly( considering the normal quality of comic-adapted films), the cinematography is first-class, the cast is awesome expecially for my Alison`s first-rate acting as the poker-faced Kim. But I can`t say it is epic on my mind. So what is it? I don`t know either. Comical plot, comical unfold, comical ending. The good thing about a film based on a comic or comic-like novel is that it never would lack punchlines or comedian scenes. Same in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ery role is so distinctive that you can totally predict anyone`s response to scenarios that differ in types. From this aspect, you can find a lot of hilarious elements. Like Julie is the curser, Wallace is the gentlemankiller, Knives is the stalker, Kim is the cold drumer, Stacey is the cell-phone gabber...I had a good laugh out of this kind of figure typification and their punchlines. But those are all veneer. Deep in heart, I am not moved, and great movies should be moving. So it`s just like that described in another review, 'the fun is not so much in who wins or loses the girl - it's the playing that matters and S.P. vs the World definitely has game.' Or in my case, JUST the game. To sum up, this motion picture is deserving of love, although may not earning ifself enough profit. It owns certain bizzareness, and even I would not give it a high rate, but nothing can stop it being a brilliant lovely movie.
说实话,我当年弹吉他组乐队有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泡妞。
但是由于我们学校那种没文化的环境和当时的女生都偏爱张信哲,我的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
后来,虽然泡到现在的老婆,但人家是玩古典的,压根对摇滚这种通俗音乐就不放在眼里。
最终,在我成年累月的熏陶中,她还是成了我的骨肉皮。
昨晚看斯科特这小子有那么一个死忠的骨肉皮却不好好珍惜,很是感慨。
不过看他为了那个fat ass 过关斩将,觉得小子也不易啊。
可见,还是要自己争取来的才会好好爱惜。
回想当年,要是老婆一开始就是我的骨肉皮,那可能就不会走到今天了。
文/梦见乌鸦《歪小子斯科特》绝对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前提条件是你要抱有看漫画书和玩游戏的心态来欣赏此片。
也许很多正襟危坐之士或者某某著名学者会从电影里挑出几个或者几百个不符合常理之处,这都不要紧,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去欣赏这部集热血漫画、街机格斗、爱情小说于一体的真人立体卡通游戏电影。
一直很佩服导演埃德加·怀特,看过他执导的《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加上本片,这个来自英国的坏小子所炮制出来的电影起码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纵观这三个风格迥异的片子,其实每部电影都带有怀特自身那种强烈的印记,就是那典型的英式调侃与黑色幽默。
而且从这三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埃德加·怀特对流行元素的大肆运用。
包括从《僵尸肖恩》中从五花八门的CD唱片中挑选打僵尸,还有《热血警探》里对诸多包括香港电影在内的枪战片的如数家珍,还有这部《歪小子斯科特》中充斥前后的街机游戏和格斗漫画风格,这些都是导演绝对个人因素的体现。
换句话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想必我们的导演老兄日常生活中一定充斥着这些摇滚音乐、枪战电影、街机游戏,对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玩意驾轻就熟,才能灵活的渗入于电影当中。
于是也就有了这部改编自漫画的《歪小子斯科特》中对漫画和游戏效果的娴熟运用了。
所以埃德加·怀特不同于那些学院派导演,自身丰富的娱乐生活造就了电影中高调的娱乐,《歪小子斯科特》乃是一部正宗的娱乐至上作品。
主人公斯科特其貌不是很扬,乃是一个标准的大宅男一枚,平时也就玩玩贝司,勾搭一两个未开化的少女,而且生活中总是出现各式各样的怪人。
斯科特的形象代表了美国标准的青年,如果按照常理出牌,那么电影顶多也就是第二个《美国派》。
在这个年代,弘扬青年文化已经是不一件很“酷”的差事,激励自信心神马也已是浮云一般的老生常谈,但《歪小子斯科特》却把这些老掉牙的概念转化为十分眩目、十分新潮的形象。
它把传统的思想嫁接在格斗游戏的套路中,用疯狂的想象力加以催化,最终酿造出一个色彩斑斓、老幼皆宜的娱乐作品。
欣赏本片的过程都会带给你初次踏进街机厅和第一次欣赏热血漫画的体验,让你曾经那些在街机和漫画书前的回忆得到苏醒或强化。
影片的人物众多,但个性鲜明;线索也不少,但条理清晰;故事借用了很多已有的套路,但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如果单单作为一部青春电影来看,其实故事算不上什么,甚至有点白痴。
一旦加上电子游戏、卡通、幻想的形象,该片便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个人对李安的《绿巨人》记忆犹新,就包括其中漫画定格一般的剪辑,本片亦是如此。
大量分割小窗的画面犹如欣赏一部立体的卡通书,加上配合音响效果而加上的3D象声词,还有将画外音刻意的形象化,抽象化,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空间,大量炫目的效果充斥着整个银幕。
举个例子,斯科特乐队对抗双人组DJ,DJ的音效产生两条冰龙,而斯科特的电贝司则发出绿色的闪电而汇集成一个绿巨人形象与之相抗,简单的音乐被灌输了夸张的画面,不必理解这样超时空的动态特效产生的前因后果,只需记住本片在一个简单的青春题材电影中加入了不靠边际的幻想而刻意产生出了卡通效果。
在今年的圣地亚哥的动漫大会上,《斯科特对抗全世界》在事先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做了放映,结果是热爱动漫的少男少女们惊喜无比,观片时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与尖叫,好评如潮。
这种现象在粉丝满地的动漫大会上算不上意外,因为片中的刻意营造的卡通效果就是专门为为动漫迷设计的。
电影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游戏化,从群殴到Solo Fight,再到Bass battle,还有Double Fight,最后还来了一个Extra Stage。
这些在街机中耳熟能详的场景配合的动作感凌厉的打斗,不要忘了还有MIDI音效的背景音乐,双方见面二话不说就开打,气场十足的VS定格画面,最后也是一击KO,猛料十足。
整部电影活脱就是一个真人版的街机格斗,就连环球公司的的开场都换成了FC时代的合成音+马赛克画面。
不得不说本片在游戏风格上做到了极致,这让很多改编自游戏的电影相形见绌。
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现实世界与虚拟场面的混杂的逻辑性也不得不放到台面上来。
本片的原著就是一锅大杂烩,一个平凡小人物误入幻境,在卡通,电子游戏,MTV与漫画角色的伴随下展开冒险。
而电影版则是将这些情节放到了现实世界,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本片的票房不冷不热的原因了,现实世界与虚拟场面没有严格界限,虽然能得到大量游戏迷与漫画迷的认可,但也让很多不热爱娱乐生活的学院派找到该片华而不实的理由。
其实抛去电影的游戏与漫画风格,这个简单的故事确实让人提不起兴趣。
也就是这样花哨里外表掩盖的电影的本质,自然也无法让很多30岁以上的“成熟人士”买账了。
PS:超人布兰登罗斯饰演的邪恶男友之一爆引眼球。
看题目就知道,这严格来说就不是影评,而是为了CE写的。
因为这个电影也是看见有CE了才决定看的,然后,从电影开始我就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
然后,好不容易在报纸上看见了他的脸,然后,又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
然后,出来了啊!!!
开心死了啊!!!
再然后,额,那个,打了个酱油……就五分钟啊!!!
只有五分钟啊!!!
唯一的五分钟啊!!!
顶着那个神奇的眉毛!!!
就只是出来了这么五分钟!!!
看得我真是心酸!
心塞!
心梗!
为什么要这样对他!
看看我家这眉清目秀的小帅伙子,从一出场就带走了我的眼睛和心脏!
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撩动我的每根神经,加上那身帅气的夹克那脸络腮胡【并不是 根本就让人把持不住啊!
我喊破喉咙也无法完全表达出我的爱啊!
华莱士的那句台词“I wanna have his adopted babies”简直就是我的心声!
让我娶了他吧多少钱我都养着【泥垢!
虽然打斗场景严重电脑合成的味道,但他那么直接的挑衅那么生气的表情,嘴炮似的一直絮絮叨叨,完全就是瞬间男友力爆表的节奏啊!
你嫁我吧嫁我吧【你滚!
然而,就是这折线的眉毛又浓又厚真心伤害到我了!
尖叫迷恋之余不忘一直念叨着把他的眉毛还给他……我要摸着他正常的眉毛睡觉【去死!
仔细看来,个人觉得CE的功力已经大大提高了很多,在这之前的一线声机、泪珠钻石、失败者多多少少他还是有种花瓶的味道,当然也可能是剧本和角色的问题。
而在斯科特这里,虽然只是短短的五分钟,还有不少是特效是合成,但认真看那一点一滴真的觉得他成长了,他很努力,他的演技越来越赞。
我真的很爱他,也会越来越爱他!
好了,现在来说说电影本身吧。
虽然我只给了3/5分,但是……深深的觉得这是游戏玩多了的后遗症,这样神奇的电子游戏设定,超出了我的想象,但是感觉还不错一个比较新颖的主题。
本来可以很平淡很无聊很普通很随意很烂俗的剧情,活生生的靠镜头切换、叙述手法以及那伟大的特效,转变出了一部神奇的电影。
不愧是Edgar Wright的脑袋,想法做法就是不同寻常。
当然不得不说为了这狗屎的爱情,每个男主女主都容易做出更狗屎的事情,这样比较弱智的爱情片自然也是HE的结尾。
选Mike来演很合适,他那样傻傻的愣愣的小表情,特别能体现出斯科特的本性。
哦对了,还有一点,我很喜欢,那些无处不在的英文字符,那些在最逗比的时候飘来飘去的字母,特别赞!
(17年旧文)《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7.5①我先走个题。
大学里做过一期广播节目,写的是《坏未来》的影评,开头就难得地认真地列了一堆理由,关于你为什么该看《坏未来》这部微电影。
我每天在街上和人山人海擦肩,漂亮的姑娘总也能得见,如果轻佻点儿我会冲她们吹口哨,如果我长得也不赖我会冲她们微笑,但能让我回过头去还想再见还想着哎哟这姑娘我得让兄弟们开开眼,这样的姑娘不多。
后来李阳三四年都没有消息,16年说是有部长片,又黄了,18年还有一片子在豆瓣的序列上挂着,比16年那部好歹进步了一点——总算有了张海报。
我知道这家伙拍起二三十分钟的短片来宇内无敌,一旦往长片去捯饬好像就难免犯浑,其实我那会儿对李阳的期许,先拍到这部《斯科特》的水平就行。
②有人说《斯科特》不好,被这片子的支持者嘲笑是叔叔阿姨,其实一转眼,玩着街机红白机长大的咱们反而变成了叔叔阿姨。
如今的小孩子从小玩的是手机,看世界习惯通过1080P的屏幕,街机厅的喧嚣黑网吧的烟味大概率体验不到。
8-bit、K.O、横版过关的街机游戏,已经是叔叔阿姨那一辈的情怀。
③不过情怀一代一代,表现手法却至今仍然新颖。
那是李阳的“原来时间只在我一人身上汹涌地流逝了”,是埃德加·赖特的血条和金币,是扎克·施耐德的水手裙美少女大战式神和僵尸纳粹。
那是,极度私人地风格化,私人到近乎自恋的程度,导演自恋不是坏事,庸俗乃至媚俗才是。
对内,自身审美出了问题,叫庸俗,对外,处理不好自恋的尺度转身又想跪舔市场,那叫媚俗。
所以哪怕用了比约克的BGM,《美少女特攻队》依然是烂片,除了扎克施耐德脑残粉(我怀疑是否存在这样的人群)、艾米丽·勃朗宁的影迷(实不相瞒,我那会儿觉得她在《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里面没长开的萝莉苹果脸美极了,但我宁愿承认自己是怪蜀黍,哪怕她年纪其实比我大,也不觉得自己是影迷,我不曾迷过演员)、游戏宅这些人群之外,估计看这片都要翻白眼。
也所以比起埃德加·赖特,李阳才是我的更期待,因为选哪张黑胶唱片对付僵尸的梗实在太英伦,“宁要社会主义迟到,不要资本主义早到”,这样的话才能逗我会心一笑。
那是种保质期可能极短的狡黠、任性、肆意妄为,多数人酝酿二十多年,拍一次就用尽。
但愿李阳能像他自我期许的那样,“一如少年”。
④那个被斯科特玩弄感情的中国姑娘赵小刀难得地符合了咱们中国人的审美。
如今好莱坞那帮脸盲终于也和咱们接上了轨,早些年但凡有华裔出场,我都会心想你们把种族歧视表现地这么赤裸裸真的好么?
比如那个把哈利波特迷地神魂颠倒的秋张,找一个通古斯脸型的黄种人来演,选角导演你的良心不会痛么?
哦,反正金妮也是你选的对吧,破罐子破摔了是吧?
爱死迈克尔.塞拉这个小怪咖了,从《太坏了》、《朱诺》、《脆弱的心》一直到《青春大反抗》,他每次出现就会赋予电影一种闷骚的质感。
电影里构建了一个“邪恶前男友联盟”,荒诞的元素加上塞拉的闷骚,是一部非常酷的电影。
多说一句,《僵尸肖恩》就是埃德加.赖特的作品。
《歪小子斯科特》,等了很久才看到,太让我惊喜了,它拥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拍摄手法和剪辑完全是漫画的,没有衔接,却极其流畅,甚至用了很多漫画语言,跳跃而新鲜,或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它构建的世界是游戏的,没有家庭职业以及一切社会属性,每人都简单的像一张扑克牌,都有一个鲜明的目标,或懦弱,或激进,它是西方的周星驰,不仅是无厘头这么简单,更有一种随意思维的快感,所以在它面前,也许一切电影理论都是苍白的,有时创意和鬼才可以引领一切。
實在太喜歡這部電影了!
剛好很適合最近非常爆炸的生活,很無厘頭卻又很有趣很有內容,實在看的非常過癮!
從片頭改編經典的Universal音樂,觀者馬上就能知道接下來將會是一段與“電玩遊戲”分不開的故事;全片描述Scott Pilgrim為了交一個女朋友,而必須打敗七個邪惡的前男友組成的「前男友軍團」。
整體的風格如前述所言,使用了大量的電玩特效,貼切的表達了街頭少年的文化,劇情部分我認為無需贅述,整體架構清楚但故事發展全靠主角發揮,就像我們玩遊戲一樣,你只需要對導演Edgar Wright抱持著相當的期待,然後就可以開始享受這個亂中有序的故事了。
其實我真的很不喜歡太突出、動畫感太重的特效,但本片在片頭處就巧妙地說明了全片的風格,明示暗示著,如果你沒辦法接受電玩世界,那這個故事可能也不會是你能理解的世界。
當然,這種非主流的電影所產生的評論也是非常兩極的,而我剛好是屬於極度喜歡的人,所以也就藉此介紹給可能和我同世界的人們。
不過我個人還是很推薦給不太了解電玩遊戲的人,“電玩”雖然是全片的主軸,但還是包含了音樂、愛情、友情…等值得一看的部分,所以不如嘗試看看這部讓我想再看好多次的電影,先別排斥宅男Scott Pilgrim的世界,任何人都有值得被發掘的部分。
最近這半年,陸陸續續看了Edgar Wright的《血腥冰淇淋三部曲》以及前幾年熱映的《Baby Driver》,其實還滿喜歡他的風格,有些惡搞但都算是相當有水準的怪誕電影,尤其Baby Driver的配樂更是讓我眼睛一亮,所以回頭看這部舊作時當然也是抱有期待的。
僵尸肖恩 (2004)7.62004 / 英国 法国 美国 / 喜剧 恐怖 / 埃德加·赖特 / 西蒙·佩吉 尼克·弗罗斯特
热血警探 (2007)8.22007 / 英国 法国 美国 / 喜剧 悬疑 犯罪 / 埃德加·赖特 / 西蒙·佩吉 尼克·弗罗斯特
世界尽头 (2013)7.52013 / 英国 / 喜剧 动作 科幻 / 埃德加·赖特 / 西蒙·佩吉 尼克·弗罗斯特
极盗车神 (2017)7.02017 / 英国 美国 / 动作 音乐 犯罪 / 埃德加·赖特 / 安塞尔·艾尔高特 凯文·史派西
本片的人物塑造相當有水準,主要角色的個性其實和一般國高中生一樣,都是被愛情蒙蔽雙眼的孩子,而其餘的前男友軍團成員則是各有特色,並藉由每個角色的超能力製造出屬於該段落的記憶點,使得觀者看完電影後仍有許多能輕鬆憶起的部分,實在是相當難得。
本片並不是有深度的劇情電影,但若只是當作爽片看過似乎又有失其價值,總之是一部難以歸類的電影。
其中讓我最訝異的是,雖然結局依然是我最感冒的傳統快樂大結局,但本片營造出的氛圍卻非常自然,雖然全片的風格大搞破壞又極度不真實,但在最後情感鋪陳的部分卻又回歸最單純的小情小愛,彷彿能讓人憶起國高中時曾經談過的那場戀愛,真的很不容易。
非常推薦大家在不想看深度劇情片、卻也不想隨便看個爽片的日子裡,選這部來看,應該是一部不會讓你失望的作品;另外本片的結局有兩個,一個是電影中Ramona版的結局,而我卻更喜歡獨立出來放在網路上的小刀版結局,推薦給大家。
(其實這部片的演員一字排開也是滿震撼的,而我真的在本片中看到這些演員不同的面貌。
)
比期待的差远了,无数次想让男女主角这对狗男女抱着去死。没看过原作不评价,但这种风格片真不适合搞那么腻歪的主题,把快感都冲没了。恩,Brandon就算SB了还是很帅=3=。金原来是圣殿春秋的公主殿下,怪不得那么眼熟!另外基友他可爱死了!
昨天在Borders。朋友指着架子上一本书大笑,我过去看,夹死腚逼波——适合6到14岁。于是一起大笑。
Mary Elizabeth Winstead的造型是在模仿《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里的Kate Winslet吗?!(64/100)
【第八届金帧电影节(GFFF)主竞赛】第十四部:少年斯科特的疯狂青春之旅,对于不打电玩和不怎么听摇滚乐的我来说,真人快打+摇滚少年的设定属实有点难为我了。打戏浮夸,就像拙劣网络游戏,表演过度,就像大型社死现场,特效虚假,节奏混乱,完全感受不到人物间的情感交流。歌词里满是对青春的宣泄和对人生的不满,恋爱里满是随处可见的无赖前任,一头五颜六色的发型反映出了女人善变的内心,一次如梦似幻的体验,扰乱了我的思绪,除了几声咆哮和呐喊之外,什么也没记住,就像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看完后我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待一会。
春哥凤姐大战李刚小月月
新穎漫画格斗视觉,,看完部戏就好像打完一个游戏多新生代演員..华人女孩Ellen Wong我觉得表演的幾好
在飞机上看的。。话说我对女主印象挺深的以外。创意极佳!。剧情就是一坨屎。忽略吧!
华丽的特效,各种穿越..这是什么 Edgar Wright看来我对你认识不够
中二到无伦。倒是国外yt网友用Tame Impala的The Less I Know The Better做的MV二次创作更佳。
充着满满爱意和猛猛干劲拍出来的作品。哪怕结尾那个倒数,都充满了纯粹的感伤。
各种欢乐多 电影拍的跟打游戏似的 导演大人 我都玩一天游戏了 你能让我消停会吗?
爱死这部电影了!经典诞生!★★★★
总算是看到稍稍欧化一点的中国妞, 美国人对中国女孩的审美观都TM很唐朝!~
电玩主题和电玩范儿的特效处理得不错,但包括这一点在内的整部片……都让我看得很艰难。
剧情人物均装嫩扮酷、恶俗不堪,让人看着恶心;摄影、剪接、特效整的花里胡哨、一塌糊涂,让人看着闹心。
I like Edgar Wright but this is totally for retards!! Besides I really hate American paring up with Canadian for obvious reason.
前半部分非常李献计,游戏机代入感很棒,但是实质内容着实毫无感染力。。。
男女主角都很不错,但是不喜欢这种风格
[2010.11.04~05]★★★☆相当另类的一部片子,不过一开始的游戏音乐就让人觉得很high,谁让我喜欢怀旧呢,从小喜欢玩游戏的人对这电影多少也会有点感觉吧。笑点很多,想不笑有点困难,不过对剧情比较失望,反正不是我的菜。动作场面完全是港式的,倒是符合我的口味,女主不够漂亮。
个人相对不太喜欢的埃德加赖特作品。街机游戏和漫画般鲜艳的色彩充满美式趣味,男主又蠢又萌也十分深入人心,女主也十分美貌,但全程闯关游戏般的无脑设定真的看得有些怪异,特别是埃德加把可爱多三部曲之中一些比较有趣的东西在这一部之中丢掉了,除了摄影方面还是一贯的舒服流畅。惊喜看到桃总有出演,而且总有一种活宝二人组会从片中冒出来的感觉,结果竟然并没有。从情怀上来讲这部比前面两部更加私人化的电影收敛许多,没有重口味也没有恐怖悬疑,连复古的成分也并不太多。其实男主也并没有夸张地对抗全世界,或许他的世界中只有女主吧。结尾依旧不是典型HE,但全片看完之后印象也没有之前两部来的那么深刻。此片的拍摄很有水准,但个人似乎并不特别钟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