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父母?
如何面对生活的荒诞?
又该在何时卸下自己人生的伪装?
《托尼·厄德曼》给出了一个独特的回答。
这是一部令人无比尴尬而又真实的喜剧电影,你不能指望所有人喜欢。
因为有些片段太过荒诞或炸裂,或许有人感觉不适(比如加料小蛋糕和Nude派对)。
影片总体质感有些类似路易CK的喜剧比如《百年酒馆》,不过没那么悲剧,但两者的内核大致是一样的。
《托尼·厄德曼》这类“尴尬喜剧”其幽默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荒诞基础上,以此才能呈现出绝佳的效果。
两者都是一种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荒唐,把主人公置身于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处境,否则就会沦为一场闹剧。
类似一喜里面《父亲的葬礼》,虽然当时全网疯传很多人喜欢,但我看的时候就感觉有种无头无尾的莫名其妙感,似乎只是为了荒诞而堆砌荒诞。
说的直白一点,只是看起来荒诞,但内在有一根很无聊的逻辑贯穿其中。
当然也可能只是我单纯get不到,或者他们疯批的程度还不够。
好像那句流传甚广导致现在听起来已经变得很土的话: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虽然很土,但确实有它的道理。
(但我也不赞成所有的喜剧都是悲剧或者都必须加上悲剧内核,比如卡姆的幽默就很纯粹直接痛击笑穴,这里就不扯远了)这里谈谈影片中个人最喜欢的几个片段:一是女儿正在酒吧跟闺蜜吐槽已经回家的父亲,结果身后父亲伪装的“托尼·厄德曼”突然举杯站起,闺蜜感觉好玩又非常无厘头,女儿则大受惊吓,一是背后说坏话结果当场被抓包,二是没想到父亲还整了这一出,于是心理防线瞬间被突破,但碍于面子(也由于过于荒诞而)无法开口,只好哑口无言,跟闺蜜一起看父亲演戏。
二是父亲到女儿家后发现女儿正在洗澡,于是突发奇想准备给她一个“惊喜”(或惊吓)并藏身衣柜中(你也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但就是感觉好玩,荒唐,而且知道肯定会出意外,于是你开始静静等待)。
女儿洗完澡回到卧室开始换衣服,之后突然拉开柜门。
父亲的声音先从里面传了出来:“请你不要害怕”。
女儿当然害怕的要死(笑死,怎么可能会有人不害怕呢),疯狂后退并尖叫,发现是自己的父亲后上前一通暴揍,父亲脸上还挂着那种似是而非的诡异笑容,看起来已经预料到她的反应但又感觉惭愧。
三是那段非常著名的“Nude派对”场面了,女主因为派对即将开始但是脱不下来自己连衣裙,最后在门铃催促中终于以一种非常滑稽的方式扒了下来,但是没时间换新的了,于是彻底放飞自我临时决定举办Nude生日派对并光着身子开门。
究竟是什么突然唤醒了这个做事条理、规划周密、业务能力极强的女强人的疯批人格,难道仅仅是一条不好脱的连衣裙吗?
小插曲是派对中间有人装扮成一只巨大的毛绒怪兽闯入,吓了众人一跳,但所有人都不知道是谁。
女儿估计隐约猜到是谁,披上浴巾一路尾随,最后跟到公园的时候女儿终于大喊“爸爸”。
怪兽停了下来,父女俩紧紧拥抱然后分开。
就在这么充满着温馨安宁静谧的时刻,父亲扮演怪兽突然又吓唬起女儿,女儿虽然沉浸在温馨的氛围中(虽然没多久)但还是被吓到。
当观众以为导演要煽情的时候,老托尼突然又给你来这么一下子。
让你哭笑不得的同时,深刻明白生活中温馨的时刻也是如此短暂而脆弱。
回到开头,这部影片给出的答案不算标准,因为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的荒诞必须要自己直面并体会,不论你是被冷落的父亲,困在光鲜束缚中的女儿,还是影片开头那个送个快递就莫名其妙遭遇cosplay变态的无所适从的小哥。
影片最后女主终于勇敢迈出新的一步,告别了内耗的工作并学父亲戴上了荒唐的装扮,但在父亲拿相机拍照之前还是把它们摘了下来,重新回到了自己平常冷静的状态。
是的,改变哪有那么容易,偶尔疯批一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
哪怕生活再荒诞,我们还是要努力正常去面对。
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你不能大骂自己的老板是傻x,不能质问自己写的狗屁论文到底有什么创新贡献,不能咒骂社会不公与不平等,为什么自己的股票基金全线飘绿,不能抱怨无法改变的环境,不能责问为什么自己没有出生在经济上行的时代。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正常”去应对生活的不正常,哪怕不正常的真的不是我们,而是其他事物。
但往往不是勇敢,而是这些不断的摇摆与愈发坚固的伪装才真切地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我们多数人也像老托尼一样,在被这个不正常的世界拒绝后,只能戴着那副荒诞的微笑假牙转身摇摇晃晃地落寞离去。
制作层面:1、导演拍摄过程中逐渐开始挖掘故事中悲伤的部分,并认为最终不会是一部喜剧片。
而最终的呈现效果幽默感十足,这也是宣传方需要的卖点。
我觉得这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也是一种幸运,它刚好符合人们的预期,同时它也有深刻的部分。
2、看了一些采访,导演对待自己的工作流有一套方式,当然大部分导演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3、基于当时很多德国企业进入罗马尼亚的事实,导演希望拍摄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德国人的表现。
同时这也是拍摄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
导演也惊喜于罗马尼亚的职场女性数量很多,她们都在为自己奋斗。
感受层面:1、对我来说非常私人化的电影体验。
我喜欢它!
它是一种尴尬幽默与悲伤随时切换的情绪体,一种家庭与社会的扮演与解释,一种私隐和公共的被迫融合。
它充满矛盾,却释放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理性的一切。
它演绎了普遍却少有人在电影中作为主体的情景——父母总是让子女尴尬,你很难想象父母出现在你的工作场合,你的朋友圈子,你的重要会议,这是难以想象的。
是一种恐惧。
喜剧感也顺其自然的出现,一种建立在子女恐惧痛苦基础上的失控快感。
导演精准捕捉并实践了这一主题。
同时,导演也呈现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城市的一个视角,这个话题其实对中国企业来说也非常普遍,而几乎没有电影涉足这个领域,包括文化解释、交流、矛盾,企业出海或外企引进的发展与改革会遇到的问题,这些“大”事业又如何作用于个人。
所以它也可以算作一部职场背景的电影。
,2、突如其来的父女表演“the greatest love of all”,神来一笔,从尴尬转向愤怒,转向压力,转向委屈,转向自我表达。
这场戏使后面发生的裸体派对变得更有可能性,即使导火索只是那条紧紧束缚着社会人的裙子。
3、不太确定这部电影中关于德国的部分是否是写实的,比如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等。
4、当你选对了主角,也许一切都对。
Sandra Huller的言谈举止个性方方面面都符合角色的设定,那种严肃所产生的尴尬幽默是让我感到惊喜的。
反向使用演员的个性,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同时,在女性主义方面,导演也呈现出敏锐且精英的洞察,性别歧视是作为一个大环境存在的,围绕在主角身边的客户、领导、同事,全方位6、我看有影评觉得电影太长,导演的解释是不想丢失故事的复杂性。
这部分可能会比较主观,我个人是非常享受的,这像是一趟旅行,一段沉浸式体验,2小时40分钟没有让我丢失。
不过前十分钟确实非常普通,在没任何剧透的前提下。
7、保加利亚辟邪毛绒怪登场的瞬间,有莫名的感动!
(好像叫什么库克里?
)幕后相关:1、导演表示,并没有“德式幽默”,她的电影也不具有国家性,德语也没有对应awkward的词语。
前半部分针对一篇关注好友的影评说一下——坏人也有父母?
,本意在提供一个不同于两者的、个人的视角,和对主题不同的理解作者把批判的焦点指向了女主Ines Conradi这一人物和影片主题折射出的价值取向上,在作者看来影片所讲述的’温情‘故事:父亲以’托尼厄德曼‘这一身份帮助女主——作为一位资本主义社会下中产阶级精英女性——重拾生活、回归家庭,是对罗马尼亚的真实现实的片面截取和讽刺,是对影片镜头下被一带而过的底层和被剥削者的漠视(原句:“这对父女作为一对占尽财富和资源优势的中产阶级,以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度’享受‘生活,’寻找‘所谓快乐”) 但在我看来,这部指向现实主义的喜剧中会让我觉得具有导演情感倾向的两个瞬间:一是父亲在商场里问那句’你真的是人吗‘时;二是影片在Ines摘下帽子,拿掉假牙后沉思的镜头里落幕.其中我都没有觉得导演在铺垫父女之间的救赎与被救赎,也没有觉得结尾的留白是在指向温情的和解.相反,哪怕是在影片的情感高潮——Ines拥向穿着厚重、搞怪的毛绒外套的’托尼厄德曼‘时,导演既没有把这一场景煽情化,又在这个瞬间隐去了’托尼厄德曼‘原有的父亲身份—— Winfried既没有脱去外套、和Ines也没语言上的交流,由此可见,这一场景的表达其实和导演全片的主题表述是贯穿的,意在通过对于Ines从人物到生活都被精英化、被‘现代化’的呈现,表述的其实是父女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全片的喜剧效果也都是在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反差中作文章.从这样的理解,再回看那两处带有情感倾向的描写,我会觉得导演用全片很有力地向观众(或可以单纯指向女主Ines所代表的社会的中产阶层/社会精英)提出了一次质问——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问题:现代的社会环境下(或曰影片的文本背景所涵括的社会背景中),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
我觉得单单从片名和海报中Ines拥抱‘托尼厄德曼’的瞬间,不难察觉导演在对于Ines的冷静描绘下流露出的细微倾向,也就是说借‘托尼厄德曼’所表达的诙谐不恰恰是对那样的精英视角、‘现代化’视角的反抗和消解么?
所以何来‘影片是在居高临下地以父女的温情和解讽刺、漠视罗马尼亚的真实现实’一说呢?
影片的确有一个镜头是给女主公司边的贫民区的老人和小孩以及另一个镜头是父亲对乡下的那位长者说‘不要丢掉幽默感’,可能这两笔涉及到了罗马尼亚的底层或是更为普遍、常见的社会现状,但我觉得这不在导演想要表达的议题之中,也绝非带有导演漠视甚至是讽刺的态度,正如导演借父女之口在车上的那两句对白:“难以置信,你居然叫他们别丢失幽默感,真是残酷,唉”(Ines)“是有点,但我并不是那个意思,只是觉得他们很亲切”(父亲)“要都像你,光看到人家被开除就吓得尿一裤子,我们还怎么搞现代化”(Ines)我觉得单单这两句,就已经能把导演对于真实的现实的态度和影片的议题指向解释得很清楚了.再退一步而言,即便要追问一部影片传递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是否正确,以‘坏人也有父母?
’这样的标题来定义和质问是否本身就已经带有盲目的攻击倾向和道德上的不正确呢?
假使影片的走向就是Ines的生活找到了出路,和家庭得以温情和解,她的精英身份或是资本主义社会剥削者的身份就让她不配得到家庭的关怀和父亲的拯救么?
后半部分关于影片本身再说一些——从对于父女关系的诙谐笔触里,我看到的是‘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异化‘和像Ines一样很多社会人的痛处看到影片后半部分的派对前Ines突发奇想脱掉高跟鞋和紧身短裙时,我联想到了疫情过后一位好友转发的状态:疫情改变了什么,地铁上没有一个女孩穿高跟鞋在现代社会的观念‘熏陶’中,高跟鞋、化妆、裙子、甚至是文胸早已被默认为现代女性、职场精英女性在外部形象上的必备条件,甚至已经融入到绝大部分的企业文化之中,相比社会观念对于女性的异化、挤压更为严重,而这只是现代女性个体被‘现代生活’异化的一隅而已,延伸而去,我们在影片中还能看到一个所谓的职场精英,你不仅需要具备能力完成工作,你还要需要挤压个人生活的空间,去准备项目,去应酬、去优化肢体语言技巧、个人礼仪等等现代社会有着成千上万条规则去定义一个‘正常人’、‘理性人’,但却没有一条指向大多数人为之一生都在追问的一个问题:人何以为人.于是,在新闻上屡见不鲜会有成年人在地铁上、马路边突然崩溃,日本‘社畜’接二连三在地铁站跳轨;当Ines在公寓阳台看父亲乘上的士后,她全片唯一一次哭了,我想到的是以上那些新闻场景;我想到的是一个词:身不由己;我想到的是各色的社会环境和每一个你身边的人都簇拥、裹挟着你卖力地在各自所属的社会阶层里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或者是极力地挤进更上一层的社会阶层之中之所以对于Ines来说,父亲在泳池边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有没有自己的生活?
或者说你最近有没有快乐的事情’这么难回答,恰恰是因为这种身不由己,很多诸如Ines一样的‘社畜’何尝没有意识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早已断裂,何尝不在迷茫有房有车有产的‘精英’生活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这种现代的‘精英观念’‘竞争意识’已经成了一股洪流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角落,当你的上司、你的父母、你的伴侣都以这样的主流观念去审视你时,你在职场、家庭之中的一言一行就已经默认必须在这样的观念条框之中这时,如果你再和片中的‘托尼厄德曼’一样在工作场合、‘高等’社交派对上去开一个玩笑、不恰当地‘表述’一句话、甚至哪怕是作为一名女性穿一双普普通通、但是舒服的平底鞋,你可能都要被所有其他的‘正常人’去审视,审视你为什么和主流的那些人不同,而这种现代观念形成的‘主流’、‘审视’正是我从片中理解到的‘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异化’和影片直戳很多中产阶层社会精英的痛点——‘身不由己’片名‘托尼厄德曼’代指的幽默感,是不是抵抗和消解这种异化的唯一出路?
在短评中有看到另外一条触目的评论,大意是:有这样的父亲真的糟心我想这位评论者大体指的应该是影片中Ines在多个工作、社交场合下的尴尬瞬间,评论者可能觉得父亲对于女儿Ines生活‘自我感动’式的审视和以‘托尼厄德曼’这一身份‘突兀、自说自话’地介入实际上是自私地在以爱和关怀的名义打扰到了Ines的工作、生活的‘正常’节奏在我的理解看来,这恰是影片尝试回应的主流观念中的一支和影片从父女关系的变化去看动人的地方回看片尾父亲回到父亲身份时在门外对Ines说的几句:你问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在于...人们只会把这个跟干完一桩一桩事儿联系在一起,你还是不得不做这做那在这时候,生活就这么溜走了.我们该怎么抓住那些瞬间呢?
现在,我有时候会坐在那儿,回想你当初学自行车时候的样子,回想我在站台找着你的时候...但人们总是后知后觉,在那个瞬间里,什么也觉察不到我想,这位评论者大抵还处在那个瞬间,还处在以功利性判断事物价值的阶段里——会觉得陪伴亲人,听他们念叨往事这种事怎么比得上眼前要应酬、拿下的客户,而导演镜头下的父亲那么卖力地想让Ines和观众察觉的恰恰就是对于这样后知后觉的警惕啊...片中的父女关系在影片绝大部分的尴尬和距离感其实是当前欧洲社会中面临的一个极为普遍和严重的议题——以理性保持着互相之间的距离,看似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尊重,实则已经走向了人际关系疏离的极端,全片从Ines的人物身上能看出这种对于情感的克制——动情和崩溃的时刻都只存在在一个人的时候,如此再看父亲各种出跳的行径和没来由的玩笑,正是他借以抵抗这种父女关系走向疏离的一个出路相比那些可能要放在欧洲文化语境中体会的笑点和梗,这是影片更能触动我的地方,但我并没有觉得这是父亲单方面对于父女关系的拯救,因为影片从开篇到结尾,父亲都没有一刻以父亲的身份自居去教条式地警醒Ines,把他们的父女关系拉到父亲观念的正规之中,哪怕到最后,他也只是以‘问题在于...’这样的口吻去描述自己搞怪的动机和他对于生活、人生的想法正因为影片没有以和解、新的出路作为最后的注脚,而是停留在Ines的沉思镜头之中,我会觉得,幽默感只是导演借‘托尼厄德曼’给出的一个委婉但是动情的解答——这只是我们重拾生活意义的一个可能性,其他的出路还留待Ines和作为观众的我们去发掘,而发掘的前提是自觉(注:人际关系的过分克制和疏离可能是当前欧洲文化语境中的议题,但对于现代化进程发展如此迅速的中国来说,我觉得同样值得关注,不可否认我们传统的家庭关系和结构的确也在逐步消解和改变,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走向冷漠、疏离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了
关于《托尼厄德曼》
剧情简单,强势利落而又麻木失魂的女儿忽略了古怪孤独而又有趣可爱的父亲,而父亲要帮助女儿找回人生意义和幸福感…简简单单的关于父与女的一首咏叹调… 讲真,如果说全篇笑点很多我实在get不到,也许是德国人幽默的方式很轻巧很拘谨也很神经质,大多数时间都在父女的对话和女儿的工作日常中寻找重点,暗旨要讲述的社会问题很多也很犀利,其实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德国像女主这样无所谓人生意义和幸福指数,只埋头工作以证明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活法占了绝大多数,在中国亦是如此,没有时间去找乐子,性生活只是高级spa,工作压力充斥着每条血管让人空洞乏力,做一个社交场上的行尸走肉,不想真诚,也无所谓坦诚,带着目的去交流去接触,眼神无光,连说话的音调也不会有很大的起伏,天真和单纯的初心对他们毫无意义… 最高潮是最后半个小时,所有的惊喜,讽刺,幽默,荒诞,甚至尴尬都在最后这三十分钟里爆发式递进…从女主不情愿的演唱开始,电影的表达方式一下变得明朗起来,感恩裸体趴体的爆笑释放…当电影快结束时出现电影海报那一幕时,压抑了两个多小时的感情随着女主和父亲长毛怪的拥抱一瞬间喷涌而出,这个温暖的化解终于让之前的一切琐碎的情节有了完美的收尾,以至于我觉得到这里结束也很完美了……记录最后父亲的一段台词: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 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 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有时候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我在公交车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 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局中事 却无法察觉看完电影做了一个很长的深呼吸,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屏幕,跑去客厅陪父母聊聊明天的晚餐……
好久没有看这样的片子了,这种安安静静的,却在每一个安静的瞬间蕴含了太多太多可以细细咀嚼的东西。
好喜欢那一个个固定机位,好喜欢那一个个留白。
有时候觉得看这样的欧洲电影和日本电影就是一种奢侈,因为要用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看。
而你不舍得像看其他片子一样快进一点点。
特别喜欢的一个细节,就是女儿砸了脚,父亲自然的去摸了下头。
那一刻,很想永远回不去的那个小时候。
一直没觉得这片子是个喜剧,直到女主脱裙子那一段,忍不住一直笑。
因为某一刻觉得女主机器人式的动作好像卓别林。
但是笑着笑着又开始悲伤。
因为那就像自己无数个仓促的瞬间。
你想去做一件事,想要去做得好完美好完美,但结果却好混乱好混乱,你好想哭好想哭,却只能挤一下眼泪然后接着去做。
疯狂的悲伤。
真的没想到女主接下来的行为,那一刻,我真的由衷的赞叹这位叫做桑德拉惠勒的女演员。
真的是位伟大的演员。
开始特别喜欢她。
喜欢她梳的头发喜欢她把西装穿得那么好看喜欢她走路的样子在追过去叫papa的那一瞬间泪水终于喷涌而出玛伦阿德没有用任何配乐莫大的悲伤与感动在一片安静中爆发这样的功力问究竟有几位导演能够具备伟大的导演于是我终于明白了最厉害的喜剧竟是最让人悲伤耳边依然回荡着女主唱的如果有一天,你的梦想之地引领你走向孤独那就从爱中寻找力量吧然后听到papa说你知道吗你在布加勒斯特时问过我的那个问题有关人生那个所谓活着的价值问题就在于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占据干点儿这个 干点儿那个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有时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还有我在公交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察觉
和Maren Ade拍的Toni Erdmann比起来,大部分好莱坞电影真是虚假矫情得一文不值。
和很多欧洲片一样,这是一部tell you how things are而不是tell you how things should be的电影。
如果要从今年的电影里找找后者的代表么,其实La La Land就算。
快3个小时的电影,紧凑丰满,时间唰地过去了。
惊诧这个德国女性导演,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幽默感啊。
电影里的幽默很多时候来自尴尬的事态发展,和人物的不知所措。
这种幽默感是来自导演本人呢还是德国人内在个性的一种延伸。
我觉得两者都有。
我喜欢Sandra Hüller演的Ines。
她的冷静,自持,独立,刚强,她对待工作和私生活乃至性的态度,完全就是现代商业世界里无懈可击的职场女性好吗。
我欣赏她小小颗粒的钻石耳钉,她简洁有品味的项链,她剪裁合身的西装上衣,她高高的细跟鞋子,还有她描画的红唇,一切都含蓄而委婉。
她的相貌和身材倒真是标准的德国女性,她对生意和同事的态度老辣冷酷(她说,"I'm not a feminist, or I would not tolerate guys like you."),她对性的态度也摩登随意不拖泥带水。
这种洒脱的女人,在外表看来似乎has everything figured out是不是?
显然不是。
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她内里的矛盾和脆弱令人动容。
令我们看到她柔软人性的场景都和她父亲有关,比如她在阳台上和坐上出租车的父亲大笑着挥手,然后大颗的眼泪掉下来;她在夜总会里突然显得不安,然后匆匆离开;她声情并茂忘我演出一首Greatest love of all;她在公园里和扮成保加利亚Kukeri的父亲紧紧拥抱。
她和父亲之间的距离是两代人间的距离,是老一辈人的实实在在温情脉脉与现代商业丛林法则下年轻人的冷酷精明实用主义的距离。
我非常欣赏Maren Ade的一点是她居然拍出了现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之下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渗透进个人情感和心智带来的冲突。
现代的商业运作是一部精密的转动着的无情的机器,现代企业里的男男女女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响,变得冷酷,高效,对人情无动于衷。
Ade的镜头很客观地陈述了这一点。
Ines的咨询公司和油业公司的CEO谈判,油业公司想要把他们的部分生产外包出去,因为这样降低成本,更划算。
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即使这样会使许多工人失掉工作。
谈判会议结束,Ines靠窗给爸爸打电话,镜头移到楼下,是布加勒斯特郊外简陋的居民区,院子里孩子们在嬉笑奔跑,妈妈在孩子和家务之间奔忙。
Ines是坚毅的职业女性,她没有孩子,如果有的话,恐怕是不会做到那个职位的。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那个会议开始之前,Ines的衬衫被受伤的脚趾溅上大块鲜血,于是她和助手换了衬衫。
尴尬好笑又匪夷所思的是,Ines没有说,谢谢你让我穿你的干净衬衫,反倒是穿着Ines浸着鲜血衬衫的助手小姑娘惴惴不安地说,抱歉我的衬衫不够高级,然后也不说任何你出血了要不要紧之类,而是“对我的工作表现你有什么反馈?
” 然后外边又进来一个准备贡献上衣的,被Ines冷酷地打发掉了。
工作场合的Ines多么刚硬无情啊,脚趾头痛成那样子溅了那么多血,穿下属的衬衫不显得歉意也不道谢,一丝一毫的柔弱都不流露。
以前我在日志里写过关于工作的感慨,“对于一个每天要消磨至少八小时的地方,能说些什么呢?
这些周而复始的事情,久了会令人产生抗拒,然而因为那些消磨的时间,你似乎不再是原来的你了,像是那些时间从你身上抽离掉了什么东西。
以前的我不知道现代世界的细化分工对每只终日在自己的小圈子忙碌的蚂蚁意味着什么。
按现在的我看来,在工作里消磨的时间是一只隐形的手,它把我们从生活本身的芳香里拖拽出来,转而放在另一个少阳光而干燥的地方。
”现代企业里的人在职场里呈现出的一面说到底是一种冷酷的角色扮演,人愈发偏离了人的本质。
这也是父亲在商场里开玩笑质问Ines的原因:“你还是人?
”然而Ines也是有多无奈。
家里早餐会之前那番和高跟鞋和裙子的挣扎,一边默念讲报告的说词一边准备一个人的晚餐,以及大使晚会上想努力接近重要的商业客户,却被打发去陪他妻子逛街。
Ade用这一桩事例道出了多少职场女性的无奈,力道含蓄隐忍。
说了一大堆却没有讲父女间的情感,然而这个话题是永远说不清楚的。
女儿会一直挂念父亲,希望他过得好,然而他们只有在他乔装成保加利亚吉祥物时才发自肺腑地表达情感。
长毛怪在公园里边走边哭,这是导演天才的神来之笔。
只有他在伪装之下时,我们才得以对他的内心情感窥视一二,同理,只有他伪装成Toni Erdmann时,他才得以进入女儿的生活。
全片音乐用得很少,然而Ines的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和结尾The Cure的Plainsong都不能再熨贴。
她伴着父亲的电钢琴高歌那一曲让人又笑又流泪。
人生短暂混沌又复杂,父亲临近片尾说的话充满过来人的智慧,我们经历生活中的那些瞬间,经历时不知它们的意义,只有过后回味时才会明白。
比如现在的我,有时陷入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觉得生活残酷又痛苦,然而也许十几年后,我回头看现在的自己,会笑着想,哦,那时候我过得真幸福。
古怪的名字和欧洲人惊艳的幽默,在我看来却是工作内外挥之不去的无聊、父女二人至始至终的尴尬和女儿时刻绷紧的神经,直到那场意料之外的裸体派对惊艳上演。
当褪去一刻也不离身的OL服、高跟鞋和层层伪装,赤条条的邀请吓退了“朋友”、“情人”和“老板”之后,终于在女儿僵硬程式化的面容下看到久违的真实与坦然。
赤子之身方有赤子之心,这样的回归残酷地苦涩着,苦涩地珍贵着。
于我,向来高深晦涩的欧洲小片竟变得如此写实纪录化。
场刊最高分,带来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摄影执意业余化,诸多无意义的镜头勾勒生活的真实粗糙;对白全程碎片化,太多碎碎念就是日常的你我;配乐全面绝迹,自带背景音的那是好莱坞的意淫。
这是否就是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高于生活后回归生活?
只是,仍然穿着层层衣服裹着层层束缚的我们还回得去吗?
儿子小学时,我们生活的社区年轻人多些。
儿子上中学了,我们转到一个老辈人更多的街道。
儿子曾不经意提到说他更喜欢现在的街道,他原话是这样的:这里没那么卷了,说错话了不用太担心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会生气。
如果有人做错了什么,大家可能唠叨几句,怎么这样呢,下次别这样了,这事儿就过去了。
我试着把他讲的翻译一下:年轻人的社区里,大家更有界限有原则,没人会轻易对某人某事做评价,在这儿发表个人观点是件冒险的事,因为你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误解你的本意,而且你的观点如果不符合某种政治正确,就很容易被上纲上线地批评。
老辈人这儿呢,他们界限不清、原则不明,你时常会觉得被冒犯是不错,但如果不小心犯错了,你也可以借这些界限不清、原则不明让自己糊弄过去,说错话做错事的成本不高,自我表达相对自由。
如果你的美学基础是“追忆旧时光”,就很容易理想化老街道氛围,那时候人与人的关系是松弛不计较的、大家都是会开玩笑的,并且还时不时幽默一把。
如果你的美学基础是“年轻人的朝气”,就很容易美化新社区的文化,年轻人不再接受被定义被教导,我们要树立起边界感,对让自己不舒服的一切勇敢说不。
其实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挺好,各有特色没有好坏之分,用不着拉踩,只要分寸不过。
很明显,本片导演的美学基础是“追忆旧时光”的。
如果把这份怀旧情怀延展到原生家庭方向,看这部片子还蛮有助于我们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爸爸希望女儿过得好,他觉得女儿越来越不像个“人”,想要帮助她去除掉身上那些资本主义留下的印记,比如机械冷酷……,于是用自己强制性的“幽默”,试图唤回女儿的人性。
这个点每个孩子都深有体会,它叫做无论你过得好不好,只要父母觉得你不好,他们就会想要入侵你一下,想来管管你。
导演的价值观是比较认同“追忆旧时光”的,所以她认同影片中爸爸对女儿的修正。
我觉得现实中如果你更站“年轻人的朝气”,把这位爸爸的行为当成是他的自恋、当成是他的入侵也完全无可厚非。
但是在对“追忆旧时光”进行美学刻画时,导演做的实在太好了,反正我的情绪是一直被她牢牢拿捏住的,一会儿疯狂大笑(裸体派对那段),一会儿感动大哭(爸爸装扮成长毛怪还有女主唱歌那段),我一度沉醉在这份父爱的表达里,感动于它拯救女主,用爱重新浇灌她,让她重新充盈起来,完全忽略了它自说自话,主观定义女主,入侵女主边界的部分。
所以,艺术创作中,黑白对错、政治正确、观点分明这些都是最次要的,只要导演表现技巧牛X,情感真实充沛,无论哪个观点她都能做出一样的效果,想让我们落泪就落泪。
由此推理,如果一个导演不停附庸某种政治正确,硬舔某类流行观点,一定是技巧情感上没一点真本事。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电影一上来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脱线的大叔形象: 他在接收快递的时候先是把自己假扮成了精神分裂的兄弟——戴着板牙和彩色框的墨镜,一只手拿着香蕉,另一只手却戴着手铐(其中板牙和手铐再后来的剧情中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道具),还跟快递员自顾自地开起了玩笑——先是提到“炸弹包裹”,后来又说是“情趣用品”,然后当他的血压计响起来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观众像我一样在那一瞬间还以为是定时炸弹将要引爆的信号。
但是快递员还没说什么,他就自问自答的承认了自己其实是一人分饰两角。
快递小哥显然对男主角这种怪诞而又略带尴尬的幽默有些难以招架,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了:
在接下来的几场戏里面,我们看到了男主角的生活其实是比较失败的:他的学生对他说自己不想再学钢琴了(男主角对此的回应是“那我的钢琴怎么办呢?
这可是特意为你买的”,真的好冷……);给母亲带了些阿尔萨斯烤饼,但却被无情地当面退回;邻居也要砍他的树篱,说他的树挡住了他们家的光线;去前妻家见回来出差的女儿,对女儿现在的情况都要问她的继父,而且还得知他们要给自己的女儿提前庆祝生日,自己却没有被通知……至于雇一个女孩代替自己的女儿这种事情,似乎在情理之中,但除了男主角之外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做吧。
男主角和他母亲见面后的第一次对话非常值得玩味:男主角的母亲见到他养的狗之后问他:“你为什么不让他安乐死?
”男主角的回答是“我不也没让你安乐死吗?
”从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出两点:1.男主角非常爱他的那只狗;2.男主角的性格比较直率,不会拐弯。
这两点都为后来的剧情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本片的女主角是男主角的女儿。
女主角在我看来是一个相貌平平、也没什么气质的职场女强人形象,这或许是如今很多都市女孩奋斗的方向,但是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它所描述的那种生活就像女主角的胸一样,干瘪得令人失望——她既没有什么个人生活(如果你觉得和朋友一起吃吃饭、逛逛街就算是丰富的个人生活,那当我没说)和个人空间,也难以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更不用说美满的家庭了。
这样的生活,从我的角度看来,就相当于在现代激烈竞争的职场环境中变成了一个工作机器。
所以当男主角去找女主角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将会是一个类似于《樱花盛开》那样的故事——那同样也是一部德国电影。
和《东京物语》所不同的是,本片和《樱花盛开》里的父亲去到的城市里都只有这一个子女,因此当子女认为父母的到来影响了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责任上的推脱——我不是想说子女不应该陪伴父母,只是本片里的女主角对父亲的厌烦和嫌弃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可以将男主角打发到她的兄弟姐妹那里去的话,我相信她一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男主角到来之后,却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女主角工作的布加勒斯特本地非常贫穷,但是他们这些外来的工作者却可以逛最高档的商场,享受最好的服务(这也算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体现);女主角工作的近期目标是说服对方将企业的资本外包,但却对随之而来的裁员反应漠然;女主角由于内心空虚,甚至和她的同事组成了一种名为情人、实为炮友的关系(当然,这个男主角看不到,不过后来女主角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嗑药他是在场的)。
也许是看到了现代社会对于女主角的异化,男主角甚至对她说出了这句话:
一开始,男主角能够说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他看别人滑冰、雇“女儿”帮他剪脚趾甲、意大利面、起士擦子什么的,也许他意识到这样的自己在女儿的眼中太LOW,于是就开启了他那信口雌黄的“魅力老男人”模式:于是在他的口中,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商人、教练甚至是德国大使。
不过不得不说,他的演技和情商实在是不怎么样,所以他所到之处,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好玩但是很奇怪的人。
不过其实男主角有着一颗柔软的心,他会为了一个工人被裁的命运而为之抗争;也会因为一个陌生人带他去找厕所就支付报酬,并给他赠言“不要丢失幽默感”;甚至会突然就跑到之前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家里去拜访他们,并拉着女儿高歌一曲,理由是“我想咱俩最起码可以一起完成某件事”。
也许他做出这些荒诞的举动,只是为了提醒女儿生活中还有快乐和爱的存在。
女主角唱歌的那场戏,我认为是全片最震撼人心的一个段落。
歌词关于孩子的梦想,人世间的那些美好,长大后的彷徨和孤独,最后坚强地带着尊严和爱生活下去,她用的是撕裂的灵魂唱法,似乎自己的灵魂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撕裂。
唱到后来情绪终于失控,因为这些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已经过于遥远;男主角的心理防线也决堤了,当他卸下那笨拙的伪装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心房客》里那个呆萌的大叔,总是努力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但最后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已是一片狼藉。
女主角可能是发觉自己的人生距离最初的想法已经偏离得太远,于是她崩溃了,她把自己的生日聚会变成了一个裸体派对,她那天真的秘书为了讨好她,竟然真的一丝不挂地出现在她家门口——当她为了工作而放弃了自己的尊严的时候,也许女主角的今天将会是她的明天。
不过可能这就是她想要的。
男主角也戴着一个看起来像是怪物一样的保加利亚面具出现了,其实在这部电影里面,他自始至终在别人的心里面又何尝不是一个怪物呢?
女主角在那一瞬间忽然理解了男主角,他们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心灵和解。
但在男主角想要和她嬉戏的时候,女主角却又像受了惊似地转身走开了。
男主角躺在草丛上伤心地哭泣,不过因为他戴着面具,没有人看得到他的眼泪;最后女主角虽然辞职离开,但似乎只是因为上次的失态。
就算结尾男主角跟她说了半天人生的意义,她好像也懂了,戴上了板牙和面具,但在男主角去拿相机要拍张照的时候,她又把这些给摘了下来。
她只不过是换了个工作,一切好像和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很容易执迷于外在的事物,但却忽略了生活中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做得太多但却想得太少,总是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其实人生一世如梦如幻,也许当我们快要过完这一生的时候,会发现有好多自己曾经那些心心念念的东西,到头来都只不过是一场空。
最后我想以《红楼梦》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前妻再婚后与他称不上亲密,母亲是个脾气有些怪的老太太,本人没有什么朋友,女儿事业忙碌与他的关系也有些疏远,只有一只都要走不动的老狗常伴左右,但最后连它也去世了,于是他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实面对这种现状没点幽默感还真不知道怎么过下去,就他本人而言其真实的性格其实是有些耿直木讷的,可一旦画上了妆或者戴上了假牙就变得诙谐善谈起来。
他关心自己的孩子,确因双方沟通甚少不了解女儿的现状。
他想看看女儿究竟现在过得怎么样,确一次次不小心地搞砸了女儿的事情,他与这个社会有些脱节--不甚了解许多新兴的概念,为人不甚“灵光--”不知道如何对女儿的上司阿谀奉承。
而女儿在外永远用一副无懈可击的面容面对着上司、合作人、同事,她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欣赏父亲一生的成就,对他人冷漠,但无极限的对自己委曲求全地去迎合那些对她来说有用的人最终让父亲问出了:”你还是人吗”。
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由此可见。
随着钢琴伴奏而来的一曲高歌是个情绪上的爆发点,接着而来的裸体排队也是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与高大的毛绒怪物的拥抱算得上是父女俩内心上的一种和解。
父亲用一种他所能给予的笨拙爱的方式多少改变了些女儿的生活态度。
爸爸生活在过去,女儿生活在未来,根源所在。
一星半,乱入兽与尴尬癌的故事,让人感觉到“沉重”的电影——162分钟,你不累都不行
我以为是空巢青年加女性崛起的类型片 没想到落地还是在父女感情 谁都不懂你抛弃你只有父亲守护 然后最后来个HE。 裸体派对真是太尴尬了 看的我脚趾扣地。
电影很少用背景音乐,让这段生活更显无聊。乏味的人生,大家在病态中挣扎。保持幽默感,似乎只能在短暂的瞬间让人一笑,但生活的粗粝,其实无论如何都遮盖不住。
好尴尬的电影,变个装就能缓和父女关系了,裸体排队就能自我解放了
不满意。全片充斥着自私的人文关怀和刻奇式自我感动,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身上讨论,谁需要被救赎以及如何救赎都是非常先入为主且片面的。片中父女的互动揭示着无比冷酷的事实和无法逾越的误解。殊途同归只是理想,归根结底人都是孤独存在着的灵魂。
晶莹剔透。这里说的不是某种风格或者影像的表层含义,而是一种直觉,一种块状的经验(可能还是一种逻辑?)。需要重看的,因为它真实的存在那种诡异的方法论:一个帕斯卡尔的“面具”(不是精神分析的那类阐释),戏剧性和外在精神性的影子被披上了一个具体,可见的“维罗妮卡的面纱”。
把类型片往无聊了拍,别怕,使劲无聊,再无聊,再再无聊一些。于是,一部充满惊喜的冲奖文艺片就诞生了。然后影评人就前赴后继的去吹捧。
尷尬爆炸還不好笑 女主人物還算塑造真實 其他無非就是中產階級瞬間的悲憫天人陳詞濫調(女生可以自己使用叉子拉後背的拉鍊
以为这又是一部【美国甜心】,结果在最后一秒,叙事线收尾了。
胆大心细,不过整体偏于胡闹-12/12/16 at MoMA
没戳中
好奇幻的体验。我有时候真的很羡慕西欧的一些导演,这种电影也能找到投资,并拍出来。关于父女之间感情的电影可以有无数种,但这绝对是最怪异的一种。电影的镜头非常冷静、客观,在对准父亲搞笑的场景也没有太多声音,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尴尬,更不用说直接恶搞的对象女儿了。许多场景都能感到尴尬、不舒服,甚至恶心,这种怪异行为是父亲抓住生活每一瞬间的方式,也是用这种方式侵扰女儿,以来拉近父女关系,表达他对女儿的爱,他不喜欢女儿理性但冷漠的生活态度,他在某种程度上感到女儿泯灭了些许人性,想用这种与理性完全相反怪异让女儿恢复些温度。笨拙,却是他唯一会的方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说起来假大空,但又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给人大多只是迷茫。7.4
还好
两个半小时,无聊到爆炸!!!给裸体Party和黑屌怪加一星吧。
从电影的一开始就一直在期待着闪光点,直至结尾都没出现。以为裸派那里算是个小起点,但是莫名地嘎然而止!老头感染女儿的点,基本上感受不到,他的女儿最后怎么就找到人生方向了?也没看出她的工作哪里不好,也没觉得她有什么不顺。有点莫名其妙~
别看拍摄手法似乎有点儿独特、与众不同,但其实里头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很形式化、俗套。理解为什么有人评论说这片子像电视剧。
很轻松的剧
哪哪儿都不行,哪哪儿都莫名其妙。在漫长的沉默里,失去了大半意义。
一度觉得这电影一点都对不上我的胃口,直到她唱《greatest love of all》,好像情绪得到了足够的宣泄,带点荒诞地讲着现实。
秀发遮乳,毛怪倒地,萌版《趣味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