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有时候对比让人自卑,让人奋发向上,让人惭愧。
中国连日来的雪灾,一张张急切回家的面孔,是从来没长时间远离出身地的我不能理解的,就像我不能理解张美丽对王放映员隐藏着的爱,也不能理解没水的地方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不能理解,但是会哭。
心酸。
虽然袁泉太矫情,但倪萍把戏演活了。
场景一 美丽让孩子们用千里召召(“迢迢”,美丽语误)造句。
王勇敢:夏老师千里召召从北京来,张老师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报纸给夏老师,给夏老师,上……茅房用,我们还用玉米叶子擦狗子(屁股)。
王大河,夏老师,夏老师千里召召从北京来,张老师舀水给她洗脸,完了又给我们洗脸,我们好久没洗脸,完了又给驴喝水,我们,我们,我们,我们很高兴,驴也很高兴。
场景二 夏老师带孩子们到北京玩,蹦蹦床外的某男叫王大河学驴叫。
王大河,老师要是再听见你学驴叫,我就打你,听见没有!
北京好不好,好不好北京。
众小孩:好。
北京好,对,吃得好,玩得好,住得好,咱们这个地方有啥,都有啥,回去好上学习,同学们,好好学习,咱就不用每天光吃洋芋,种洋芋,有个啥出息嘛,对吧?
咱要好上学习,上北京来上大学,你看,将来把咱们地方建设得和北京一样,咱也不用人家不花钱就叫咱进去了,看人家脸,人家都说啥嘛,叫咱学驴叫,你就傻嘛,是不是,对不对,你这不懂事咋的,咱又没花钱,你都那么大个子,你还进去,是不是,咱又不是不懂,咱进去干啥呢,叫人家说,娃们,老师都岁数大了,我再说一遍,好上学习,咱们山里不就是靠咱们嘛,对不对,你们就是得好上学习,将来就不用再种洋芋了,听见没有?
…………………………老师也不应该怪你们,就是老师叫你们学习的时候,你们还是不好好学习,你看咱们比城里人差多少,咱们就得好上学习,没有别的办法,对不对,是不是,老师不说了,老师给你买个糖吃吧,好不好。
仅用文字让我觉得自己有点伪善。
所以,加油,用行动来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
要通过提升自己来帮助他人。
也要像老爸所说那样,赚多点钱,当你想捐100元时就能毫不犹豫的捐出去。
美丽的大脚 杨亚洲导演2002年的作品,我觉得应该算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荒凉贫瘠,恶劣寂寥的黄土高原,反倒更容易映衬出人性的绽放,很多引人深思的地方,在16年后的今天,仍然别具意义。
先说一下演员,孙海英的演技不评价,年轻的他总能让我看到王千源的影子,尤其是眼睛。
倪萍仍然主持一档节目,她现在的样子我们都看到了,她曾经在一次综艺访谈时说过,后悔年轻时候没有好好保养,我倒认为基于她本色演出的性格,回到那个时候也未必会去保养自己,那时候的质朴和一贯的真性情,倒是很衬黄土高原的气质美。
最惊艳的是袁泉,可以说是活力四射,青春逼人,即使当时的演技不是炉火纯青甚至有些青涩,依然不能掩盖她哪怕是一丝丝的美丽。
岁月在她身上几乎没有留痕,演技倒是始终如一的厉害。
夏雨蛮有福的。
触及婚外恋,这在当时是很有魄力的,即便导演用了些隐晦的手法,其实也够直白了。
但最后大脚的结局,让人感觉很刻意,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当时的过审。
另外结尾处有些学院派的镜头语言表现手法,个人认为太写意,和整部作品不是太搭,但貌似却是当时电影的主流处理方式。
最后,孩子角色中王大河有些乱入的感觉,甚至有些阴森,其他学生的角色则完全没有立住,挺可惜的。
如果用现在的价值观,去审视当时的现实,倒是有一些有趣的点。
比如说大脚的心理阴影,在孩子们身上的补偿效应。
当一个人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不顾一切的时候,真是太可怕了。
所以最好有底线,然而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没有底线的人往往能办成常人不敢想的大事。
既然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是否可以道德绑架来利用人,桔子皮事件中是不是有纵容孩子等等。
可以说大脚这个人身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善的,这让角色丰满,也让影片立体。
再说一下夏老师的丈夫,换位思考一下,他没有任何过错,他做了能做的一切,甚至是最后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包容任性。
夏老师显然也不应该是一个完全受害者的角色,她的行为其实是为了理想放弃了家庭责任,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勉强只能是一时的,这我们都知道,然而从大脚的角度看,能乐呵一会是一会,付出而有所收获就是值当的,即使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她的行为通过电影的表达让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从自己的角度向下,或者说总站在道德至高点去指指点点他人的生活,其实是不负责任,甚至是可耻的。
但是非善恶,伦理黑白,我们总要有自己的判断。
我说下自己的理解,这个世界显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也不都是灰的,应该是黑白灰三色存在的,之所以这样,因为有底线的存在。
感慨一下大山的孩子,似乎好好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然而千军万马中,资源匮乏的山沟的孩子真的靠学习就走出光明大道了吗?
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那么多诱惑,而他们的童年又缺失了那么多。
有一个让人倍感真实的角色,是人民的名义里侯勇饰演的角色,可能我们都还记忆深刻。
但愿残酷的现实生活中,那只是个例。
说些题外的:继续感谢THINKER,让我有机会在银幕上看这么好的作品,很遗憾堵车迟到并且因为票的交接等等原因只看到半部好电影,好在应该没影响对电影整体的感受和理解。
但是观影体验确实是很糟糕,可能因为是老电影,观众不太多,但大部分时间影院中几乎是不断的充斥着两个孩子欢愉尖锐的笑声,如果不是后来我忍无可忍说了一下,恐怕会延续整部电影。
倒是家长们最后和孩子在门外欢快的合影,家长有老有少。
话说,每个熊孩子身后都有一对甚至三对熊家长的影子,电影院内的潜移默化应该是个很好的提高孩子教养的机会,就这样被白白放弃了,我没有资格指点别人管教孩子,但不知道这种家长纵容下孩子的欢愉会持续多久,以个人经验来说,恐怕社会现实会让这些童年的纵容在成长的路上跌的很惨,希望每个孩子有光明的前途,希望每位熊家长能长点心,至少让下一代能明白遵守和尊重规矩和秩序是他能在现代社会正常生存的前提,但愿未来他能遵守公序良俗。
前半部分为了讲故事剪辑切换太快了,袁泉的设置有些逻辑不通畅的地方,即使有孙海英和面粉的段子搞笑,还是一度不想看了,觉得电影总得立意太高了,细节连贯性不是很好。
终于时隔几天把电影看完。
前大半部分对袁泉的角色设置和表演都不是很满意,倪萍老师为代表的几个老演员还是确实有功底,细节处演的都没啥可挑剔的。
印象最深的是王大河,绝对的最佳男配角。
还有配乐,配乐和有些剪辑都带有恐怖片的效果,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设置。
直到最后结尾处从倪萍的笑里藏刀到大河的黄河谣到袁泉的奋力一跃到最终定格在海英老师的放映机光照下,把主角和主旨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槽点全都忘记了,沉浸在导演营造的气氛中,久久不能释怀。
这就是导演的厉害之处了。
这才想到看这片子就是冲杨亚洲导演来的,没有失望。
所以看电影有些时候还是要相信导演。
ok。
关于倪萍在电影的造型我个人觉得倪萍在电影里的造型还是有点过于干净,应该再弄的更像在那边生活了很多年样子的那种皮肤状态跟整个人的外貌再沧桑点。
个人感觉还是有一点点不真实。
因为不太像,在那边生活了那么久又没有水洗脸,但是整个皮肤状态还是很光滑,让人看觉得状态挺好的。
用的再粗糙一点,再铺垃圾一点或者再脏一点,就更有让人有代入感。
为了给娃们买上电脑,张美丽一口气就把那瓶白酒喝完;这是多崇高的师生之情啊!
张美丽的纯朴,在那极度缺水的环境下,仍能全心全意给孩子们上课。
这份坚忍不屈但愿能传承下去!!
中国很成功的煽情片。
硬挤出了两滴眼泪,没落地就结成冰了,因为你心太冷了,需要温暖。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教育!
一切都太完美了,完美的让我无法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驻足,现实主义者绕行。
《美丽的大脚》不仅是一部关于乡村教育的影片,更是对生活的深沉洞察和人性的深情颂扬。
张美丽,这位黄土地上的女教师,用她那双“美丽的大脚”踏出了人生的坎坷,也踏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电影的情节紧凑,主题鲜明。
通过展现张美丽的生活和教学经历,影片揭示了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夏雨的出色表演,使这位执着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形象跃然银幕之上。
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爱。
电影的基调是深沉而感人的。
那片干旱的土地、那群朴实的人们、那份对未来的期盼,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特别是当王大河唱起那首哀伤的歌曲,那种对老师离去的不舍和对知识的渴望令人动容。
表演和角色方面,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不是专业演员,但他们的真挚表演却远胜于许多专业演员。
他们的角色不仅仅是为了剧情而存在,更是为了传达一种真实、一种情感、一种生活的态度。
导演的方向非常明确,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入的剧情剖析,成功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教育图景。
配乐也非常贴切,不仅配合了情节的发展,更强化了情感的渲染。
电影摄影方面,影片捕捉了黄土高原的美丽与苍凉,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上。
制作设计、特效等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为影片增色不少。
在剪辑方面,影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
它没有过多的拖沓,也没有过分的紧凑,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同时,影片中的对话也非常真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性的真实。
当然,电影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情节可能过于煽情,某些角色的行为逻辑也值得商榷。
但这些都不影响整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对我来说,《美丽的大脚》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性、真实的情感。
它让我思考生活的意义、教育的价值、人性的光辉。
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去观看、去思考、去感动的电影。
《美丽的大脚》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倪萍演的山区教师以及孩子们感动了袁泉演的城里来支教的年轻老师,年轻老师就决定豁出去了,把自己这一辈子也献给山区了。
新闻频道时而在上映这类故事的真实版。
不禁要探究,若出于人性化的考虑,真的应该提倡那些本打算支教一两年的年轻人,因为感动就就把一两年变成一辈子吗?
还是应该提倡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拿出生命中的一两年,做这件有意义的事,然后不鼓励留下[而是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至少别让这些本来已经做出了贡献的年轻人反而会因为不留下而觉得内疚、不好意思。
细水长流的献一辈子爱心是理智的、可推广的,可是一朝献爱心就把一辈子献出去则是冲动的、难以作为行动指引的。
不要以“爱”的名义,来“敲诈”好心人。
强烈的觉得要写点什么,前天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一部电影——《美丽的大脚》,倪萍主演的,内容是关于西北黄土高原上一个穷困小乡村里的乡村教师,艰苦的环境,贫乏的物质,挡不住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老师对孩子的挚爱与期望。
看完后我一直在深思,是什么练就了这样的人?
曾经的我,也报有这种梦想,希望能够有机会去边远穷困地区支教,我问自己,真的有那样的勇气么?你真的能适应那样的生活么?
我不敢回答,真的,缺水、缺电、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质匮乏的精神、茅房、一下雨就漏的房子,我由衷的钦佩起这些从城里去的志愿者。
可我真的被这帮乡村孩子与老师身上的那种生命力所打动,漫天黄沙,遮掩不住他们身上梦想的种子所散发出来的阵阵光芒。
张美丽,这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是什么支撑着她像母亲一样无私的爱着这些孩子?
夏雨,这个城里来的年轻姑娘,是什么支撑着她有这样的勇气放弃家庭和成立去接替张美丽?
难道不是信仰么?
人常说,中国人最缺的就是信仰,精神世界的泛滥和没有依附,导致了一系列道德、行为的颓靡与飘忽,其实信仰说白了,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思想上的鼓动力和压迫感,对于张美丽和夏雨来说,如果没有信仰,是什么能支持着他们走的如此的坦然与坚定!
下午在饭桌上听到高层们谈论他们的创业,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与浮躁,所拥有的只是青春的资本,可是他们有梦想,有相信自己定会成功的信念,有对成功与梦想的强烈渴求,为了事业为了成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他们可以在所不惜,几十年如一日,一切的物质困境、一切的艰难障碍、一切的与自己性格和脾性不适合又必须去做的事情,与成就的喜悦和热忱比起来,就如同太阳下的一缕清烟,吹口气便散了。
这或许也是信仰不是么?
觉得自己的人生总是单调且乏味的,或许我缺少的就是信仰么,可是我的信仰是什么?
我渴望寻找张美丽的信仰,想感受那种环境下人的潜能与心理状态,我也渴望寻找这些成功人士的信仰,想感受这种精神世界的满足与充实,可我不是他们,我谁也不是,我对这些事情的热忱好像还没有达到可以放弃一切的地步,那我的信仰究竟在哪里?
12月的冬日,我抬头望天,天空是朦朦的灰,一如我的心情,写字楼的上半截净沐在阳光下,暖暖和和,下半截却在阴影中冰冷。
我穿过马路,站在公车站牌下,一抬头,阳光刺眼,可我要去的方向却背向阳光。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你总在寻找,其实阳光一直在你身后。
想想当年袁泉得金鸡百花的最佳女配角时已经很久,现在倪萍都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样,而袁泉都成了人妻事业也很成功(袁泉在这部电影里竟然叫夏雨,虽说跟老公一个名儿吧,但估计是意在给这个贫穷落后而封闭干旱的地方带来新的湿润的气息)。
《美丽的大脚》里倪萍扮村姑的感觉比蒋雯丽好多了,一个城里人,一个乡下人,两个天差地别的对比。
张美丽的身上的表现一直都是农村妇女纯粹为孩子的思想,帮张夏老师洗衣服,想让夏老师不吐到处找桔子皮,为了电脑找赵面粉宁愿喝酒,因为自己曾经失去的孩子所以特别为张老师打掉孩子可惜而处处关心,想把城里的志愿老师给留下,只是为了这群孩子,而在夏雨身上的细节点反而不如张美丽来得明显,只是一会儿就感动了,过程刻画得不够细腻。
张美丽是成功的,在爱情上,王树愿意为了她受老婆打,而另一边,夏雨和刘志鹏的爱情却是不成功的,刘不能理解夏,在最终夏带孩子们来北京后决意离婚;在孩子们身上他们都是成功,至少回北京时孩子们都舍不得她们,夏雨才会一狠心一挥手“都走”。
没有张美丽也没有夏雨,张美丽让夏雨知道这里需要帮助,这里的孩子需要帮助,才让夏雨在这儿待了一年甚至打掉孩子还带他们回北京找人买他们的土豆;也是夏雨成就了张美丽,骂张美丽让她对爱情有了坚定的信念才勇敢地对王树走出第一步,告诉她她是成功的。
电影没有过多的描写大脚的部分,只是在最终张美丽在运土豆上睡着了而车卡在铁轨那儿导致被撞受伤入院去世,风吹起被单盖住了头,却露出了她自认为失败的大脚。
夏雨在北京与张美丽分别时说的不会再回那儿,但最终还是回了,从土坡上坐着滑下来,体会一把满面尘土的感觉,只有泪把干涩的面庞浸湿,继续接起张美丽未完成的任务。
都不太记得了 姑且给个四星吧
忘了个大概
黑导演,虐待动物的团队领队, 给你都打上1分
洋芋是什么?土豆?
美丽的倪萍
这个时候的袁泉真漂亮
大眼睛的袁泉
中国式悲剧
@2008-06-24 00:57:21
要说煽情倪萍阿姨号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故事煽情挺成功的,也让我认识到倪萍不光能做个好主持人,也能胜任一名女主角。
善良的农村妇女。
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
10——8分。个人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关键不在袁泉,而是在倪萍。记得第一看的时候我被感动哭了。唉,泪腺发达的后遗症。
为什么艺术就一定要死人 难道剧情走到这步张美丽就非死不可 不死不现实?
结尾的桥段太长了。
千里昭昭。。。前段时间我真的说成千里昭昭了。。。sigh
袁泉挺漂亮的~!
小時候看還哭了
无感
初中组织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