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奔传销题材而去,结果上来被弄得一头雾水。
这个表演方式,这个视听作派,乃至整个气氛节奏,虽然明显不是导演自我重复《春江水暖》,但这怎么能接上传销诈骗?
一点不夸张,有那么几分钟我是真的怀疑跑错厅了。
狐疑地看了一会,诈骗元素猝不及防天降,就像茶山乡间小土路冷不丁拐上了德国高速,也不管地理位置接不接得上,反正给情绪踩一脚油门,告诉你咱这片讲诈骗自己可不诈骗,说好有的就一定给你看。
不止给看,量还给够,不疯魔不成活地闹腾了一个多小时,看了一场又一场歇斯底里的集体表演。
据说剧组拍这戏都让群众报警了,我完全信。
那个洗脑现场红光笼罩,主持人亢奋版灵修大师般的一通喊麦,整个跟地下迪厅一样让人浑身不适,总感觉下一秒杰森·斯坦森就要进来倒汽油。
看半天终于有人砸场子了,却只是喊了两声骗子,领了一盒足贴就跑,比无厘头还荒诞。
整个电影里骗局很多,让人很捉急的一点是,凡是头脑清醒的都只会义正词严地大喊这是传销、这是骗人,再多就是拿些新闻法律为证,别的啥也说不出,让我觉得他们的脑子也不太好使。
试问进这局的有几个不清楚这是传销啊。
人家又不是傻子,除了少数想割韭菜捞一笔的,其余进这里来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就是想找别处给不了的情绪价值,治别处治不了的伤吗?
结果你们倒好,一句话碾碎春秋大梦还逼着别人当场觉悟,却连把起床气给人消了的本事都没有,只会一个劲讲大道理。
上过学都知道,这种说教越说越让人抗拒,不但叫不醒装睡的人,反而是变相把对方往火坑里推啊。
电影对传销当然持负面态度,但拍出来效果倒为深陷其中的人找到共情理由。
蒋勤勤咆哮着喊出心里话:我生活处处不如意,就要花钱买个痛快,这你也要管?
她对自己做的事门儿清得很。
乃至电影后面看似在金字塔顶上的人也是受害者,越发显得旁观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当然,传销的宿命是覆灭,当事人自救无能为力,只能靠天降神兵,突然就捣毁了团伙,这设定可以理解,但偏偏弄得相当魔幻,既没有《孤注一掷》部署周密的里应外合,也没有阮经天笑嘻嘻拎把枪闯进来,整个诈骗大业猝死式撞墙溃败。
也许有人讲,这是从主角母子视点体验突如其来的错愕。
可真如此就不该有那场酒桌戏,更不该让女头目智熄觉醒演那么久。
许多线索都没用上,从始至终就像布了许多光计时不爆炸的哑弹,即便作为反诈宣传片都力度不足。
整个片又传销洗脑,又卖老年保健品,感觉人间处处是骗子,至于卖茶叶,销售渠道里包不包含网上常报道的那种骗术呢,让人不禁联想。
也不知道到底是导演妥协了资本,还是资本妥协了导演,电影风格断裂不挨着,首尾是爽口的水煮青菜,中间夹着一大片油滋滋的五花肉,形成一个诡异的黑暗料理汉堡。
咬一口,能不能咽下去全凭本事。
比起母親joker式表演更get到兒子表演嘅層次感。
冇左父親嘅兒子只可以依賴母親,當母親陷入瘋癲之後,作為兒子嘅生活崩塌,手足無措、迷茫、恐懼,響恐懼中尋找出路,深入傳銷嘅掙扎(斬樹嘅意向真係點睛之筆),最終餵食嘅無力感等等,年輕演員能帶來咁豐富嘅表演真係令人意外,出發上山前對雙眼嘅特寫飽含故事。
真係要俾個like俾吳磊,導演嘅鏡頭完全唔吝嗇對男主角嘅喜愛。
结合网友的影评、主创的分享及我自己的理解整理出来的,很多都是创作手法上的运用。
我觉得即便是没有看过电影,也可以先阅读一下,带着思考去观影,会更有意思。
后面如果有更多精彩的解读和发现,也会陆续添加进去。
1、《草木人间》电影名由“茶”字拆解而来,“人在草木间”为“茶”,同时女主的身份是个采茶女。
2、整个故事取自《目连救母》的民间传说,男主名“目莲”,深入“地狱”(传销组织)解救母亲。
3、片中许多人物名字都跟草木有关,目莲、苔花、金兰……以草木喻人,紧扣“草木人间”的电影名。
4、意象之一:老虎。
主流解读:征服欲望;为母则刚。
意象之二:茶虫。
主流解读:茶虫是不能化茧成蝶的,暗示误入传销的苔花最终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二次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场合——酒店,暗示苔花此时已入疯魔。
5、沐浴镜头的寓意:苔花从山中来,却落入泥淖,最后用水洗净,还原原本的苔花。
6、目莲父亲的名字“何山”意为“何处是山”,目莲寻山,也是在寻找父亲。
目莲是山之子,与山的关系密不可分。
7、片中几次出现寺庙,贪嗔痴来自于佛教概念,目莲寻父、苔花寻自我、误入传销组织的人寻财富和成功就是贪嗔痴的表现。
8、影片中的哲学概念:本我、自我、超我。
体现在苔花身上。
(这个是导演提出的,非相关专业不敢随意解读)9、首尾呼应的手法:开头人喊山,把山唤醒;结尾山喊人,把误入歧途的人唤醒。
10、苔花因为想给儿子更好的生活才进入的传销组织,进入传销之后自我意识又突然觉醒。
所以这部电影在教育人们抵制传销之外,也在呼吁大家多关注人本身,多关心我们的父母,不要让他们将虚假的感情当作真情,将骗子的挖坑设陷当作自我价值的实现。
然而她在电影里不止演绎了“癫狂”,更多时候是一位母亲,一个独自把儿子养大、对未来充满向往,后被传销洗脑,从人间堕入地狱的母亲。
很多人对她雨中桥下的发泄片段印象至极,只记住了她的癫,但实际上她最重要也是表达最成功的,其实是一个人物经过传销洗脑的前后改变。
记录一些我特别喜欢的细节。
前期的苔花只是一个卑微的采茶女:被入赘的丈夫欺骗成为同妻,他还抛妻弃子一去十年;一手带大的儿子,一边不顾她的感受执着寻父,一边不接受她的新恋人;和老钱相爱,大概是苔花这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人关爱,却被周围人指指点点——可以说生活在各个方面都拒绝了她,现实给她带去的都是伤害,让她自卑又迷茫。
那时候的她,隐入尘埃,无人问津,但她并没有放弃,想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一丝尊严。
刚进船销组织时,看见1080万的苔花眼前一亮;被叫上台的时候眼睛里有泪花,是苔花作为默默无闻的采茶女第一次被这么多人捧上舞台、第一次站在聚光灯下、第一次如此引人关注。
小表情还有如对钱的饥渴,对船销的怀疑、加入组织的犹豫……细节特别多。
让她加入蝴蝶国际的最后一个推手,是她看到万晴获得儿子的原谅和接纳,苔花痴痴看着他们,真心盼望这一幕也发生在自己和目莲身上。
那滴眼泪从苔花眼角滑落的时候,直接落到了我的心里。
变成“独立自信的新女性”后,苔花变了。
从那个朴实的采茶女,成为用拙劣又不太熟练的谎言打造人设的“事业女性”。
苔花从外形上包装了自己,同时更是把自己死死包裹在了船销的话术里。
给儿子介绍“新事业”时满是骄傲,可能观众看起来离谱至极,但这不正是一个被人洗脑后的正常状态吗?
雨中桥下当然是重头戏,无论回看多少遍我都会被一次又一次地震撼到。
那个时候的苔花真不知道自己被骗了吗?
我私以为因外面的世界太让她受伤,她只是选择活在那个骗局,最终分不清真实与幻想——自信独立的吴苔花,能和儿子定居在杭州的吴苔花,配得上老钱的吴苔花……这个梦太美好了,她不愿意醒来。
从吴苔花的角度看,她蝴蝶国际打造的美好世界正被最爱的儿子用理智与真相慢慢撕扯着“毁掉”,她不愿放手。
她又一次切身体验到了生活的“恶意”,她想不通,为什么所有人都见不得自己“好”?
所以她崩溃了。
压抑了多年,甚至十多年的不甘情绪,在此刻随着大雨倾盆而出。
内敛的采茶女吴苔花,至此,完成了入魔的转变。
还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情节,是全片最后苔花与老虎的对峙。
苔花从心底发出的那一声长吼,从声音,到面目因努力吼叫而出现的扭曲,让苔花与老虎成为了一体。
虽然主创解读不同,但我比较认同“老虎就是苔花欲望的化身”这个观点。
那一吼,把苔花内心的欲望彻底驱散,苔花入魔、目莲救母的故事,终于迎来大结局。
陈粒的《草木人间》响起,我听着,看着苔花目莲母子过去与未来的画面交替,忍不住掉泪。
太喜欢这首了,以至于循环听了一整天,歌词至今还在我脑中回荡:那光不及之处 生着小小的苔她默默地发芽 从未自怜自哀那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看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草木人间》或许是今年到现在为止最怪的一部影片,前期大肆宣传“传销”主题,看着像是再一部走现实题材风格的作品,该类作品在这几年呈井喷式爆发,电信诈骗的《孤注一掷》,杀猪盘的《鹦鹉杀》,热点营销的《热搜》,家暴题材的《我经过风暴》,包括今年春节档讨论正当防卫的《第二十条》。
现实题材作品虽有如《我不是药神》的高峰之作,下限却也十分之低,谁知《草木人间》愣是玩出了一个绝伦另类的道路,倒是有点像《鹦鹉杀》把杀猪盘拍成一部杀猪盘背景的《燃冬》,《草木人间》打着传销的噱头,却还是想拍出某种茶道树道,生命延续的文艺调调,而观众最想看到的传销诈骗,确实疯狂,但只是浅显的苦痛浮世绘,传销也仅仅是蜻蜓点水般的刻板印象,如此前后山水,中段疯狂的剧情,让影片宛若东坡肉混搭乌龙茶,让我感到说不出的怪异。
而最后蒋勤勤浴水重生片段,配合上那似曾相识的旋律,冷不防让我想起了《周处除三害》里面那段歌词:我们~平凡的灵魂紧紧跟随不需多想生命这样的旅程要用多少泪水来完整是否我能期待遥远天际一起飞翔~新造的人
要说电影不完整吧,倒也说不上,电影两条线索,一条是吴磊寻父,一条是吴磊救母,有始有终,甚至可以说留有余韵。
寻父这一段非常隐晦地埋藏在剧情的缝隙之中,父亲何山,何处有山,对于何目莲父亲的形象,几乎没有正面的描写,只有其漂泊的几个零星片段,从打工的工厂倒闭离开后,去往船上谋生,再之后到了某个寺院,而在离开家的这么多年,父亲的概念在何目莲心中逐渐模糊,这之后便有初入职场的领导自称“父亲”与母亲另寻新欢的“钱叔”诸事,这些人所填补的也仅仅是父亲这一位置的部分职能,而在这诸事之间,何目莲寻父的执念渐渐淡化,传销窝点也在某种意义上为他斩断了“父亲”这一概念的执念,于是他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树下,不再瞩目于父亲的遗存之物。
目连救母一段脱胎自印度的佛教故事,也是影片前期最着重宣传的“传销”段落,不得不说蒋勤勤把那种深陷洗脑陷阱不可自拔的疯劲演绎得很精彩,然而大篇幅的传销描绘仍只是一个形似,却无神的躯壳,其采用的仍是这个世纪初的传统传销模式,和小时候《焦点访谈》里的各种传销窝点别无二异,可以说是大众眼中最最刻板的传销洗脑皮毛,除了层层发展下线的剥削和挖掘人性弱点的一点讥讽之外,再无甚新意。
传销现场喊麦如此火热,观众却也只当看小丑一般看着这些人“无知”地踏入陷阱,并用充沛的情绪掩盖合理性的质疑强行将推动几个人物在沼泽中越陷越深,直至最终整个传销组织崩盘溃灭。
电影到此为之,虽有不足,但倒也完整。
咱也不用管何目莲父亲的踪影云云,知道其母亲发疯,何目莲照料母亲,传销组织被捣毁即可,一般现实题材的电影往往也在这里画下句号。
但影片偏生要把剧情扯回开头的山水绘卷,人与草木,茶道人生,非要做一场孤身驮母入深山的桥段,这宛如《楢山节考》一般送母入山的片段着实怪异
寻到自己的树后再醒入山洞,醒后遇猛虎,最终浴水新生的意识流剧情也着实跳脱,某几个瞬间我甚至觉得导演想来点恐怖片展开。
前后两段山水草木,与中间的传销困局是如此割裂,让我不禁幻想中间这段是否纯粹是为了讨好观众刻意加入的,于是明明各自都还算不差的故事,被如此粗暴地嫁接在一起,构成了这样一个拧巴,怪异,唐突,不连续的影片。
影片的同名主题曲,和《新造的人》有那么一分相似,一旦建立了这种联想,我就忍不住幻想着有一个陈桂林会跳出来把传销的头目挨个点名。
《草木人间》大概就是既要写实,又要文艺,最后写实写得是老黄历的实,文艺文个节奏崩坏的艺,故事的起始与收束潦草至极,谈不上引人深思,敲不响反诈反传销的警钟,更没有爽点爽感让观众出一下气,这样拍出来的电影,纵使你有镜头语言,有吴磊的裸身骑车,有蒋勤勤浓妆艳抹左右摇摆的疯癫,有她面对猛虎裸身出浴的宝莲重生,大概也是讨好不了多数观众的罢。
在看草木人间之前,我不知道原来一部电影的质感和画风可以美成这样,电影开场时的那个航拍镜头,从山脉一点点攀升,镜头拉开之后就是满目的翠绿,一整片的茶园就这样轻巧的出现在我的眼前,而电影中后期出现的森林风光的呈现也很像一幅幅画卷被打开,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之下【自然】就像大地之母一般,细腻温柔的凝视包容着生活在它怀抱里那些渺小如蝼蚁的万千人类们。
除却视觉上的观感享受之外,电影还有更吸引我的地方——隐喻镜头的使用。
1.两次出现的“茶虫”两次在吴苔花背后的“茶虫”的出现时机都是吴苔花的人生境遇发生重大转折的时间点。
茶虫依附在吴苔花的身上,也像极了它们会依附在那些新鲜茶树身上那样,那是一种“执念”的化身,吴苔花每次将它从身上剥离开来,都意味着她人生的一次重大转变。
茶虫第一次出现在苔花与老钱“火星”约会归来,被采茶的姐妹发现了身上带着一只茶虫,这只茶虫对苔花而言更多象征着欣喜(春日茶叶抽芽)和甜蜜(约会);第二次出现就是在苔花即将迈向成功的那一刻,美丽合身的西装上骤然出现一只茶虫,就像华美长袍上的虱子。
而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茶虫是无法破茧成蝶的,吴苔花信誓旦旦要成为“翩翩飞舞的蝴蝶”的梦想注定无法实现。
2.蝴蝶国际的名字隐喻蝴蝶国际这个传销组织的名字,从出现的那瞬间,我就想起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在中华文化的传统语境里【蝴蝶】也通常寓意着梦幻一场空。
除却名字之外,蝴蝶国际进入到会场后,万晴和男搭档正式向吴苔花一众人等开始“洗脑”的起端,她们cos唐僧师徒嘴里唱着念着的戏曲唱段也有“如梦一场”的台词,可以说导演几乎在这个传销组织出现的前几分钟就已经大量的向观众证明一切的浮华不过是有心之人精心制作的“骗局”也是人造的梦境。
3.砍树与“弑父”在以身试险加入传销组织后,本意是收集罪证的目莲也险些入了局,选择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再一一舍弃的痛苦崩溃让人心惊,伴随划掉“何山”的是目莲挥舞斧头砍树的画面,前篇一直强调“树在人在,树亡人亡”的目莲如此决绝的砍树,也意味着将“树与人”这套体系的灌输者父亲彻底“清除”,这个镜头其实挺明确给出了“弑父”的意味,目莲也借此释放了对抛妻弃子的父亲的敌意,推翻了父亲的隐形统治。
包括目莲上山也可以看作他“弑父”后对自我的放逐,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树,成为更具力量的个体。
4.吴苔花和何目莲身处的溶洞其实电影到最后,大量的使用了意向的表达方式,比如何目莲醒来后为什么会跑到一个溶洞里去寻找母亲,又为什么会和母亲双双跌入水潭,对我而言,我认为吴苔花最后醒来的溶洞寓意着母亲的子宫,是自然之母的子宫,她从水潭里爬起来,感受着自然之母赐予她的“重生”,赤身裸体的迎来属于她自己的另一次人生。
5.山林里的老虎是真实存在的吗?
老虎的隐喻很多电影都有使用过,但我依然在这部电影直观的感受了一把什么叫“心有猛虎”,吴苔花和那头老虎对上眼的那刻,眼睛里的情绪并不是害怕,她用嘶吼的发泄,那头老虎最后转身离开,隐入山林之中再也没了影子,吴苔花的眼神才逐渐清明,老虎是她内心“欲望和杂念”的化身,她只有和内心深处的自己交手,那头老虎才能这样离开,而她也终于不再执着。
6.最后来想想,苔花是何时入局传销的?
这是让我最细思恐极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和刚开始的我一样,以为坐上大巴车是苔花陷入传销的开始,但其实早在影片开头金兰出现,传销就已经在暗处布局。
第一次对金兰产生怀疑,是足贴第一次出现。
采茶女的宿舍里欢声笑语,苔花沉浸于约会后的甜蜜之中,大家都对小小的一片足贴不以为意,金兰一步步试探大家、鼓舞大家尝试、筛选猎物,最终选定了被排挤苔花。
越想越心惊的是:采茶时金兰略显生疏的动作;不停在众人面前说自己的弟弟是个赚大钱的人;疯狂的传销圈钱现场,金兰是已经买过产品的人;苔花动摇时,金兰是耳边低语劝说的人,而会场里的主持人弟弟是否也是金兰带入组织的呢……你以为踏上大巴车是开始,但家破人亡的结局却早已注定。
回过头来再想,“金兰”这个名字作为和苔花、目莲二人一样,全片唯三以植物命名的,是否也暗示着其中蹊跷。
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义结金兰”这个词语,《世说新语》中形容山涛与阮籍、嵇康的情谊“契若金兰”,而在本片中反而是以如此美好的词汇来讽刺那些想拖亲近之人下水的“朋友”。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反传销主题下,“反”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从开头我就在疑惑了,为何目莲十几年来依然被父亲影响,坚信那套“树与人”的理论、为何老钱一把年纪还是不敢追心中所爱,眼睁睁看着吴苔花被扫地出门、为何吴苔花十几年生活在丈夫的阴影里,现在恋爱还被儿子不同意……他们都在过什么样的人生?
看完电影写下这篇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电影表面上是讲反传销,但实际并没有那么简单,传销底层逻辑就是对人进行精神控制,而影片中的精神控制可不止传销!
这些人的背景和经历,都在传达“反精神控制”的主题!
以上仅是我个人看完电影之后留下印象最深的几个点而已,并不是全部。
当电影院的灯光亮起的时候我才慢慢从电影里脱离出来,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太爽了,甚至电影里还有很多值得推敲品味的镜头我还没有来得及去发现,不过也没有关系,因为二刷的票已经买好了,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品再品。
声明:这不是一篇影评,而是我对三位艺术史学者的文献阅读后的个人反刍。
定调:仅以连贯完整为基础的类型片思维完全是不够的,我们不能仅从表面叙事的层面来看待这部电影。
与其讨论这部电影的割裂,不如谈论一种极性电影的存在。
整部电影的观感非常类似一种观看艾森斯坦电影的感觉,尤其是《战舰波将金号》,作者将一种极性思维运用到了电影的各个方面:从场面调度与极性蒙太奇的节奏,到故事、人物塑造,甚至神话与现实的呼应。
这部电影中存在诸多二元论结构,正像电影名所暗示的,这是一种草木与人间的对抗。
但我们更该思考的是,如何将这种二元论极性化,并统一在平缓的山水画卷中(诗性地景)。
所以,我们可以从瓦尔堡的“极性”(Polarität)角度来理解它,也可以从本雅明“辩证”和“辩证图像”(Dialektik, dialektische Bild)的角度来理解它,当然还包括迪迪-于贝尔曼延伸来的“感性的辩证法”(dialectiques du sensible)。
或者换句话说:这是一部怎样的辩证电影?
1.欲望的极性表面看,这是一部关于母子救赎的故事:一个目连救母的当代版本。
但这是一部完全关于欲望的电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被贬抑)欲望对抗德勒兹的(积极的)欲望生产的极性电影。
对这部电影的理论分析必须考虑到一个不可否认的政治层面,欲望如何从一种人性的弱点(本能冲动)转化为一种正向的解放的欲望-生产(desiring-production)。
母亲苔花代表的显然是被贪婪的欲望(物质欲望和精神认同,或者说是德勒兹和加塔利概括的心里压抑和社会压抑)所侵蚀的精神躁动者,导演在这一点上也秉承了大部分电影中对欲望这一元素的使用。
一位孤身母亲带着情感与生活的双重失败,选择成为一名传销者,希望能够以此反身成为人上人,但最终再一次失败,不堪重负下精神分裂。
儿子目莲对这个残破的家庭从未抱怨,并且始终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除了这一五好人格的优秀品质外,他最大的特点便是过去的缺席的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对失踪的父亲始终抱有欲望,他要寻找父亲——这一点倒是与贾樟柯《三峡好人》中的沈红-赵涛颇为类似,只不过一个为父,一个寻夫。
这种正向的欲望不仅是整部电影的重要的叙事动力,更是将母亲从深渊中解救出来的强大力量。
最终目莲背着母亲来父亲的那棵精神之树下,某种超现实主义的力量疗愈了母亲的精神疾病(这又有点阿彼察邦了,对于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观众来说对这一点会不认同)。
苔花被欲望束缚住,而目莲则经由欲望找到解救的办法。
所以套用德勒兹的概念,这个电影很有自我意识的把欲望这一概念以戏剧化的方式予以呈现。
2.情感的极性3.极性蒙太奇(编不下去了...)
在以追思逝去亲人为主题的清明假期,浙江导演顾晓刚“山水图”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电影《草木人间》悄然公映,考虑到这个系列中的第一部《春江水暖》是2020年8月21日于国内网络流媒体发布,这部《草木人间》,实际上是顾晓刚导演于国内院线公映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截至笔者写作时(4月6日上午),《草木人间》的豆瓣评分为7.0分,比《春江水暖》的豆瓣评分7.3还要低0.3分,这个评分多少能代表广义上的影迷之于这部电影的综合评价。
然而就笔者个人而言,《草木人间》在命名哲学上的丰富寓意、在影像语言上大胆的反差与对照式运用,以及几位主演可以跟先前公映的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相媲美的精彩表演,都让这部电影足以位列笔者2024年度的最佳电影行列。
“草木”与“人间”片名《草木人间》,让笔者想起自己家乡南通的乡贤张謇先生的一句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事实上,影片中之于浙江山水茶园的自然风光的唯美化呈现,以及之于每一位人物平视化而富于同情式理解的影像语言记录,都可谓在跟张謇先生的这句名言,展开互文与对话连接。
在张謇先生的名言中,人“不与草木同腐”的前提条件,是“遗留一二有用事业”。
而在电影中,蒋勤勤饰演的吴苔花,之所以会被蝴蝶国际的传销活动所蛊惑,其根本原因,也是之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维护与彰显。
作为一位丈夫早早逃离、儿子普普通通、情人缺乏担当的平民女性,蝴蝶国际的传销,至少以一种虚幻式的“梦幻泡影”(出自《金刚经》),赋予了她独立、自强、自信的全新女性形象。
这种类似电影《周处除三害》里的“新造的人”(出自电影《周处除三害》中的同名主题曲)式建构,让吴苔花自愿成为蝴蝶国际传销骗局的被裹挟者。
也让她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出自清代文人袁枚的诗句,在电影中被反复征引)的虚幻主体建构当中,一步步沦为传销骗局的“集体无意识”客体。
在电影中,类似“草木人间”与“吴苔花”这样的讲究命名哲学还有很多。
比如吴苔花的儿子被命名为“何目莲”,这显然是跟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产生直接意义上的互文关系。
而之所以将儿子命名为“目莲”而非“目连”,也是取自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中国古典文化意象。
而直接将吴苔花骗入传销组织的好姐妹金兰,也是以“义结金兰”这样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意象,来传递传销组织杀熟骗熟的“人间至恶”批判。
更不用说在蝴蝶国际传销活动的呈现画面中,《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意象反复出现,被传销组织用来说明好的团队的重要性。
民间江湖之“鱼龙混杂”,与传统文化之“善恶交织”,都充分体现出顾晓刚导演以日常生活传递古今延续与文化传承的良苦用心,让人生敬。
“疯魔”与“成活”跟“山水图”系列第一部《春江水暖》中温婉、写意式的影像叙事不同,《草木人间》中的影像叙事,采取了反差和对比效应极强的两个极端式的影像呈现——一边是江南山水茶园的自然风光呈现,诗意、温婉、唯美,源自人间而又有一种超越尘世的自然之美;一边是普通平民为彰显个人存在意义而聚集的传销组织乱象,躁动、狰狞、疯狂,慷慨陈词的背后尽显“集体无意识”之恐怖与可怕。
这种极具反差式的影像呈现,正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人间两面的类型化浓缩与写照——在自然,有唯美诗意,就有弱肉强食;在人间,有善良纯真,就有疯魔不止。
一边是以特写和中远景镜头构成的山水茶园美景,一边是以近景、特写、定格和清晰到让人不适的人物癫狂状态与眼睛、面庞等直接呈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器官呈现,顾晓刚导演以勇于挑战自我的影像语言革新,将山水人间的善与恶、明与暗、平静与癫狂交织的纷繁状态呈现无余,其反差愈强烈,这种影像映照的自然与人间的多元、复杂与真实性,也就愈发丰富。
写意与写实交融的表演呈现相较于戏剧与影像的文本而言,一部电影或戏剧作品,能否真正成立,在导演之外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表演。
而在《草木人间》中,饰演吴苔花的蒋勤勤与饰演何目莲的吴磊,均为观众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在影片开始阶段,镜头从中远景的山水茶园呈现,逐步聚焦定格到作为采茶女的吴苔花身上。
从想卖掉老家房子来为计划在杭州定居的儿子买房,就足以体现一位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的母亲的艰难与不易,这种为儿子牺牲自我的人物设定,为之后吴苔花被裹挟进传销组织埋下了伏笔。
吴苔花进入蝴蝶国际之后,从不太相信和犹豫迟疑,到裹挟其中与疯魔不已,其关键性的转变因素,就在于蝴蝶国际以杀熟骗熟式的邪恶逻辑,为自身存在意义正名的蛊惑式哲学。
这对于一位过往存在意义总是建立在丈夫、在儿子、在工作身上的平民女性来说,是极具诱惑而少有抵抗能力的。
影片的高潮部分,吴苔花以彩妆浓厚的“哥特”(西方建筑与音乐术语)式造型,肆意宣泄自己心中的怒气与癫狂状态的场景,自然让人想起美国电影《小丑》里“小丑”起身革命、大肆破坏的经典画面。
为弱者正名,是传销骗局的底层逻辑,也是“弱者的反抗”(詹姆斯·C·斯科特语)的建构基础。
而吴磊饰演儿子何目莲这个角色的精彩之处,单纯从最能反映人物心灵变化的目光中,就可见一斑——片中开始,刚刚在杭州找到工作的儿子,面对母亲和山水茶园时,目光清澈,富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然而自己深陷养老健康骗子公司之中、母亲又被传销骗局所裹挟之时,儿子的目光越发迷茫与黯淡,甚至仔细观察的话,目光中疲惫、彷徨与苦累重重的元素尽显。
到了影片末尾,传销骗局被一网打尽,识破骗局真相的母亲等待被救赎。
此时,儿子与母亲再次回归那唯美诗意的山水田园之间,此时儿子的目光重归清澈,这种清澈之中,又多了几分沧桑与笃定。
这样的出色演绎,不禁让人想起罗曼·罗兰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感谢晓刚导演和其编创团队带来的精彩电影作品,也希望更多有缘的观众能走进电影院,从这部用心创作而成的电影《草木人间》中,收获更多感动、共鸣与思考。
2024年4月6日上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于2024年4月20日刊发于“北京文艺观察”公号。
)
一、苔花如米小在层峦叠翠的茶山里,你看不到她。
在车水马龙,霓虹星光里,你也辨不出她。
苔花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中年女性。
她穿着朴素,素面朝天,在大多重复的平淡日子里,苔花两点一线,偶尔和老钱在夜里约会,就几乎是她生活最大的波动。
当有人问起,她也只是含糊应对。
老钱的确是个不错的伴侣人选,事业有成,对自己也温柔体贴,可苔花女明白,两人之间虽然想依靠在一起,却隔得那么遥远。
苔花是温柔的,她尊重自己的儿子,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是母亲而要求儿子去做什么,对苔花来说,儿子是骄傲。
当儿子赚到第一笔钱时,她满眼笑意的看着他,仿佛那就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成就。
就算是对无意掉落在自己后背的茶虫,她也轻柔对待。
小小的虫在苔花指上缠绕,那一刻苔花觉得,自己就是那只虫,离开生存的茶山那么久,却还坚韧的扒在自己的后背上,去换取一线生机。
可这样温柔,这样努力生活的苔花,没有得到命运的眷顾。
在她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在她无数次否定自己存在意义的时候,那些拿捏人性以骗取钱财的骗子,走进了她的生活。
他们看到了苔花所有的烦恼与忧愁,他们一点一点刺痛着苔花所有的不甘与不堪,在一次又一次的洗脑下,苔花最后的防线被冲破。
苔花想为自己活一次,她不想再做被丈夫抛下的妻子,不想再做被爱人家庭嫌弃的女人,不想再做帮不了儿子成家立业的无能母亲。
深陷传销骗局的人真的不知道那是一场虚无的梦吗?
苔花肯定意识到了,可她几十年奋斗攒下来的积蓄都成为没有用的废纸,这时候让她承认一切都是骗局就是要了她的命。
在一切大白的时候,她又一次看到了背上的虫,她又变回了如米小的苔花,变成了一无所有的苔花,她没办法和自己和解,所以选择不再面对这个世界。
可苔花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就像真正的苔花一样,无论严寒酷暑,它都能快速的适应环境。
就算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苔花也能让岩石作土壤,让土壤肥沃湿润。
在森林里,在湿润的水汽里,苔花洗净铅华始见真,归来依旧香如故。
二、目莲净不染莲是水生草本植物,叶柄中空,经常带有刺。
作为一种典型的湿地植物,整个生长周期都离不开静水。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电影中,目莲一名便来自于此。
目莲外形姣好,母亲是自己最亲的人,父亲何山杳无音讯。
可何处是山,山又何处寻,目莲的寻父从父亲的名字上就暗示了结果。
和母亲一样,目莲也是一个温柔的人,他喜欢山中草木,不忍伤害蝼蚁。
目莲一直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换取母亲的幸福,在他眼中,老钱固然是个好人,但他不想母亲丢掉自己,为了钱为了面子和老钱在一起。
此时的目莲是那么幼稚,可生活让目莲不得不长大。
他见到了诈骗团伙是如何诓骗孤独老人的情感和钱财,见到了人性的贪婪与险恶。
当他发现自己的母亲在骗人,同时也在被骗的时候。
他崩溃了。
你被骗了,妈!
目莲想要唤醒母亲,他以为母亲只是被人简单的洗脑。
他从来没有想过,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前,是一个女人,是一个想要独立,想要自由的女人。
当最后母亲痴傻的时候,目莲终于明白了。
在他们共同相处的这些年里,他从来不懂母亲,不理解母亲为什么阻止自己寻父,也不懂为什么明明有丈夫还要和老钱相爱,更不懂为什么母亲会相信那明显的骗局。
目莲背起小小的母亲,走进了山中,踏进森林,他要带她去寻找他们的树。
三、金兰们片中很多人名,包括苔花和目莲,他们的名字都带有植物元素。
名字带草木的人,大多都是坚韧的人。
为了家人一生辛辛苦苦劳动,没受过什么教育,只能以体力活为生。
她们容易感到满足,一天的辛苦似乎只需要一句问候就能治愈。
她们是被困在孤独的边缘人,是默默无闻的底层。
但她们更是最善良的人,陷入传销骗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骗子利用了他们的善良。
金兰们是那种很会自我内耗的群体,习惯于将自我和家庭的不幸都归结于自身,认为自己无能才没有明媚美好的未来。
她们的未来永远指向家庭,看不到自己。
当带着姓名牌的金兰们躺在黑暗里的时候,看着她们的名字,一时哽咽。
他们就是我们,是我们每一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这个故事不只是属于目莲和苔花的,也是金兰们的。
草木人间之所以动人是他愿意去关注普通人,从头到尾都是普通人的故事。
他直面普通人的伤痛,直面人性的弱点。
他把人最深处的所有脆弱与孤独全部敞开,看故事就像在照镜子。
你可以是默默无闻的苔花,可以是平凡无为的目莲,可以是甘于平淡的金兰。
你可以迷失,但只要你有直面生活的勇气,生活会给你重来的机会。
非常差,想给0星。
这几年也看了不少国产院线电影,不乏烂片,但让我如此不吐不快的片子实属罕见。
作为真的接触过传销及传销受害人的观众,非常反感这部电影的传销描写。
电影把传销组织的渗透过程写得太简单太轻易,又把蒋勤勤被洗脑后的状态写得太疯癫太狂热,剧情在拖沓的同时牵强、不连贯,整体悬浮,唯独把家人对被洗脑者无能为力后的崩溃刻画得很真实。
传销/斜角的确是以群体狂热为基础的组织,但他们的渗透手段比电影里复杂得多,无孔不入得多。
很多教徒/信众平日里都是正常人、普通人,而不是持续高强度的亢奋癫狂的状态;也无需都有悲惨的遭遇——普通人已经有足够多的不如意供这些组织侵入了。
电影的确大体上表述出来了,热烈气氛烘托,金钱大饼刺激,悲惨经历共享,亲朋好友巩固等等步骤共同组成的高强度洗脑。
但依旧太刻板印象,太不生活化了。
事实上,各种组织的话术/手段早已在Next Level了,比电影中的情节看上去要无害得多,不易识别得多,也不一定要有实体商品,更可以是概念,可以是“心灵成长”。
电影的夸张化、简易化处理会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普通人以上帝视角可以轻易识破电影中传销组织的骗局,也感受不到传销组织的恐怖,更无法代入,只会觉得:“我哪有那么蠢?
”在自然而然地渲染群体狂热的氛围这点上,横向对比,远远不如周处除三害。
我甚至担心草木人间会让部分真正的传销/斜角受害者觉得,他加入的组织和电影中不一样,不是传销。
主演演技都没问题,但剧本缺陷过大。
底层逻辑都错,演出来怎么会有信服力?
人物的很多行为理由不充分、非自然而然发生,比如说蒋勤勤小丑,比如蒋勤勤在酒店里机械地拍手,比如蒋勤勤少年派,他们是编剧导演为了制造矛盾冲突强行设置发生的,根本立不住。
打个比方,一个人经历了父母双亡后爱人把孩子杀了跟着仇人跑了之后,疯掉了,大家会觉得,怪不得他疯了,很合理;但一个人手指甲翻了就疯了大家会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很奇怪。
吴苔花就是个这么奇怪的角色。
给我的最终感觉像是在写《草木人间》的命题作文,却只背了一个传销故事的模板,哪怕不扣题也生搬硬套,最终呈现了个不伦不类的东西。
最后重复一遍,0星差评。
这个电影前中后三个部分,删掉任何一个部分都还能看,加在一起怎么就不伦不类了
草木三星人间扣一星
2.5 史诗级的割裂产物:前35分钟+后20分钟保持了水平线,有杭州真实的生活场景,也有浙江山水的诗境,梅林茂的配乐亦极度适配;中间70分钟则快被尬飞、创死过去了。请不要碰瓷说这是《孤注一掷2.0》,人家至少是完整类型片,把传销从A到Z的26个细节全流程有理有据呈现。这个就只拍了A,只有发疯嘶喊、鬼哭狼嚎的奇观,突如其来、生硬至极,看不见人物一步步转变的过程,无法令人代入相信。作为观众看着都无法自洽,更难想象主创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忍受了多大的拉锯战和审美折磨,令人心疼。吴磊的表演太好了,稍微挽回了一点。
蛮怪蛮怪,就像是《鹦鹉杀》看似拍杀猪盘其实拍燃冬,《草木人间》虽然宣传传销,但导演真心实地地想拍中国的茶道树道,生命延续的文艺片,但是你不拍点现实题材没人给钱,所以加了传销,就割裂得完全可以当做两部电影来看了。
导演并不是真的同情底层,是在造奇观。很难讲是借主题表达了悲悯,还是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傲慢
单看绿水青山可以给四星,单看传销部分也可以给四星,合起来反而1+1<2了。开头和中间的衔接其实并无不合理,入传销的征兆在最初就已经隐隐暗示了,问题出在最后的结尾,有种故事铺开就收不回来的尴尬。另外说个题外话,真诚地,我觉得导演更适合拍自然类纪录片。
镜头语言真的不错,但故事真的不行。
非常先锋的观影体验,用山水诗意的美学运镜去叠化和解构现实的“传销”话题, 让“传销”显得没有那么乏味和可预见,甚至有点毛骨悚然,用静山静水暗涌一种“恶”动,整体的感觉挺好的,配乐还是梅林茂,蒋勤勤的表演很有空间,吴磊是近年比较被看好的青年演员,也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适合拉着父母去看一看
2分给蒋勤勤。极具张力的表演。 一个母亲一辈子都在牺牲都在为被人而活,终于在某一刻成为了自己。虽然她知道那不可取,可是那又如何。失去的是金钱,获得的是从未有过的闪光的自己。2分给三石同学,复杂的心理过程演绎的很细腻真挚。 一个男孩从青涩到懂事,从寻父到救母。一个树木屹立山间,从未移动却走过了千山万水。2分给顾导。一如既往的优秀的镜头语言,色彩,光影,音乐的流动,非常自然。 和山水画卷的第一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喜欢这样的转变。 对没错,我给了6分。
开场的茶山航拍镜头很震撼,传销的场景描绘很癫狂、很真实。要是蒋勤勤在酒店把那个茶虫吃下去,我会觉得更有冲击力、亚洲电影影后更实至名归。PS:后面那段回山里唤醒的情节,太割裂太无厘头了,这段减去一星。
摄影太美了,重塑bgm下的传销行为很震撼
刚在贵州玩完回来,看到云雾和茶田,洞穴里的幽帘虫和蝙蝠,都是熟悉的感觉。航拍部分真是大加分,飞手太稳了,开场从隧道里出来飞向茶山接喊山那段很美。就是整个故事看完,总觉人物还是疯得太用力,从陷入传销疯魔到精神失常都很重很聒噪,不像是正常-不正常-正常,更像从头到尾都在失常,疯起来有些尴尬。
头尾和中间部分的风格太过割裂,感觉就像把一部艺术片硬生生的劈开,中间强塞入一部商业反诈电影。但我很能理解导演这样安排的苦衷,毕竟艺术也需要票房来养活。晓刚导演对影像的把控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出色,再加上梅林茂老师的音乐加持,让这部影片稳稳得站上三星。剩下一颗星给全片所有的素人演员和配角,个个都精彩,虽然用力稍显过猛的蒋勤勤老师和奉献了迄今为止最好表演的吴磊在表演上也是可圈可点。
真他妈难看啊我可以要求精神损失费吗?无意义的空镜头和无意义的台词是在干什么???这剧情学王宝强一句都是啥啥啥
前半小时还觉得这片子有点看头,到蒋勤勤变身“小丑”真的屏不住了,接下来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如此撕裂又悬浮的影像,浪费了题材也浪费了制作,怎么看都是导演的锅。上一次让我从影院走出来怒打一星的电影还是《妈阁是座城》。算了,为王佳佳加一星吧,我太爱她了。
看片的时候想,能把杭州这么割裂的气质拍出来,得浸润多久啊……果然,还得是杭州人👏灵隐寺和暴力营销一直同在;超凡脱俗和超俗也在一线之间。
在充满烈度的现实故事里包含着很喜欢的中国山水的意象,在看似荒诞但又非常真实的故事中,诗情画意的山水反而有着包容和治愈的力量,关于东方家庭,关于执着的母子,关于丑陋的罪恶,一静一动之下相得益彰。吴磊和蒋勤勤也有着强烈的对比和恰当的和谐,导演对于人物的把控很有力道。梅林茂的配乐也有着流动的魅力,给电影增添了非常多的色彩。
已经震惊于国内可以上线这类电影了吗?感觉看过的人应该都会被召唤出身边的人与传销之间纠缠的回忆,毕竟这个话题承载了太多非常典型的小辈与晚辈间拉扯的亲情爱恨情结。这个题材在中国应该比在日本更容易引起共鸣和讨论。顾小刚一如既往把人物刻画得特别细致,如果说前部《春江水暖》人物入木三分是因为演员是素人,自身携带种种生活痕迹,那《草木人间》通过演员将情感上相依为命,观念上又背道而驰的母子表达得这么深刻也是很成功的尝试。另外非常震惊于吴磊的表现力,他在后面白衣穿梭在树林间的那段镜头特别具有神性的美,身形漂亮舒展,看到的时候真切体会到了顾导所要表达的草木与人间,在日本看到这么棒的中国电影真的特别特别感动!
+. 前半小时已经是脑残了,后一小时渐入佳境。
以为会和导演的前作《春江水暖》很像,但看完之后想说完全不一样,不仅是风格上内核上更是,镜头上保留了东方美学的质感之外,核心更多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如果说《春江水暖》是古典乐,《草木人间》更多了些朋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