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孽子』细腻,激情,压抑让人流出温暖的眼泪。
大提琴整集整集的出现。
一遍又一遍让人觉得这种乐器天生容易让人悲伤。
凌晨2点钟。
睡意朦胧时候的结局,让整个人更加恍惚。
于是想着阿青最後还是没有和龙子一起。
这样入睡。
他承受不住龙子那般爱。
一直觉得阿青和赵英的那段情节是最好看。
青涩,纯真。
他一直不敢告诉赵英自己的感觉。
他怕破坏两人的友情可就在弟娃死的那夜,感情终于如洪水般爆发。
年轻的躯体纠缠在一起,热烈地让人心痛。
可是终究是被大人发现。
『你不要再和我讲话!
』赵英走了。
阿青被迫退学。
几个月后书店重逢的两个人。
赵英说他要去留学。
临走的时候,赵英跑回来,死命抱住阿青『对不起 对不起 对不起。。。
』阿青没有讲话。
——其实我觉得最命苦还是阿凤——死了。
何止是死。
阿凤死的时候,脸上更多的是被解脱了的笑靥『我欠你的太多,今生还不起。
下辈子我再还你好不好?
』『把我的心还给我。
』龙子的声音痛苦绝望『你来拿啊,有本事你就来拿啊』于是冰冷的刀子,刺进阿凤的胸膛。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大年夜。
滚烫的鲜血流了一地。
可是就如龙子所说的,死的并不是阿凤,而是自己。
因为之前听说孽子是悲剧,所以一直没敢看。
今天开始看,被画面感动到,拍的非常真实和生活气息,杨着尘埃的土路,坑坑洼洼的小巷,就好像这种事情就发生在隔壁邻居家的故事,第一集看下来,出现的角色都刻画的非常出彩,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鲜活的悲哀着。
第一集:没有爱的孤独童年。
可以说全集看下来都是很压抑的气氛,成年阿青回忆着讲故事般的自述旁白,抑郁寡欢的沉浸在当年勇里的父亲,偏爱弟弟的母亲,阿青成长的家庭环境非常压抑。
父母的婚姻是一场没有爱情的悲剧,母亲小父亲二十几岁,两个人站在一起就像父女,两个人的关系也是命令和服从,这样的婚姻里阿青的母亲是没有幸福可言的,离开只需要一个看到幸福的可能她都会抓住逃离现状。
但这些是曾经的国民军团长丈夫不会明白的柔情,阿青的父亲年轻的时候风发,和所有的军人一样,他将军人的骄傲和荣誉看的非常重要,可是命运没有眷顾这个曾经骄傲的团长,他在一场战役里被共军俘虏,他所有的功劳被这个过抹杀。
昔日的部下变成他的领导,而他为了生活不得不低头。
弹幕里有人说他不懂做人,我想对那个发弹幕的人说,你不懂做人的骄傲,更不懂军人的骄傲。
老团长守着这种军人的骄傲,守着是被国民党被信仰抛弃的伤口,他的伤口无法愈合,所以他埋怨,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不停提着当年英姿勃发的老人。
戎马半生的他不懂年轻的妻子需要的柔情,就像年轻的妻子不会明白他的骄傲。
阿青不懂母亲需要的柔情,也不懂父亲的骄傲,他真实的感受着喝醉酒的父亲,母亲对弟弟的偏宠。
缺爱他是早熟而敏感的,他敏感的感觉到母亲在歌舞团的变化,他目睹了母亲的外遇却不敢告诉父亲,也不想使得母亲难堪选择背过身去。
瘦小的阿青很孤独
我可以假装看不见 也可以偷偷的想念阿青的妈妈在歌舞团感受到了柔情,这样的柔情对于一个十九岁就被逼当了妈妈的女人是致命的上瘾,嗅到这幸福的可能,阿青妈妈出轨了。
阿青的父亲爆打了她,阿青妈妈哭着反问:你凭什么打我。
这种控诉,难道我没有获得幸福的资格。
伸出又收回的手阿青爸爸心怀愧疚,第二天他买了一条裙子,但是他还是没有开口道歉,只是轻轻放下衣服。
这一段看的很戳心,阿青爸爸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他太骄傲,他伸出手想触及她几次尝试最终开始无声放下衣服离开。
阿青妈妈感觉到他走后松了一口气,应该是害怕再被打。
两个人的态度已经完全两个世界,而阿青妈妈应该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决定。
留给你最后的记忆希望是我的笑阿青妈妈离开钱一眼和阿青的聊天也是很揪心,她特意买了荔枝,并且和阿青道歉对他不够好,她问:你不会恨妈妈吧?
”这个片段阿青妈妈的演技真的很棒,一个欲言又止可是还是选择逃离的女人,她并不是不爱她的孩子,只是她也想要幸福。
弹幕里有人说这个母亲好自私丢下两个孩子。
我不禁沉思,到底什么时候,母亲为孩子付出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果就算自己过得非常不幸福,为了孩子也应该忍下去吗?
有了孩子,自己就没有追求人生的权利了吗?
这样压抑的家庭氛围就是对孩子好?
那些站在道德的高地的人还是不要来看真实的生活了吧。
起风了阿青妈妈离开前都一直让阿青照顾弟娃,可以说真的是非常疼爱弟娃了。
心疼小阿青(*꒦ິ⌓꒦ີ),也心疼阿青妈妈,她看着窗外的风出神眼睛里闪都耀着期待的光芒。
雨中拖着肥胖身躯追赶的老男人
瘦到让人心疼的少年
害怕的阿青妈妈第二天下着大雨,阿青妈妈跟随喇叭手离开了她的家庭。
三个人都很可怜,对阿青妈妈恨不起来,当她害怕的缩着,她是多么害怕回到那个没有温度的地方。
他只能愤怒的掩饰悲伤喃喃着不要脸
没有在长夜痛哭不足以谈人生阿青妈妈离开那晚,阿青爸爸小声的抽泣。
一个二十几岁在路边因为失恋的失声痛哭的姑娘和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夜里的低声抽泣是不一样的,前者可能还会说成故事,后者却是永不开口的伤口。
坐在屋顶上的日子我也有过所以很喜欢这里 镜头一晃阿青长大了,其中这些年三个男人如何度过的心酸不明说却能看得出。
阿青考上大学,可是他并不开心,早熟的他明白父亲的难处。
但是弟娃相反,弟娃在母亲离开的时候尚不懂事,而这些年应该是在阿青和父亲的宠爱下长大,所以他简单朝气毫不畏惧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快乐的恭喜阿青考上大学,他告诉父亲他想吃担担面,而阿青一直都在克制着让弟娃不要要太多,阿青的懂事简直惹人心疼。
这和谐看的泪流
弟娃还是婴儿的时候阿青爸也说过这话,很戳心下馆子那里是全集难得的温馨时刻,看得出阿青爸其实很爱这两个孩子,坐在收音机前紧张听着大学录取名,下馆子因为经济不能多点一碗所以把自己的给孩子吃。
(*꒦ິ⌓꒦ີ)父爱如山,沉默却厚重。
但是他真的也很可怜,因为骄傲,他躲到厕所假装不在里不见下属很戳心。
第一集就结束了。
看了之后再更。
2017.6.9
放一张很有感觉的。
相约好一起打牌,结果半路出了岔子。
一整个下午刚好看完良生那个小贱货口口声声称道的第11到14集。
孽子。
阿凤与王夔龙生死绝恋那场戏。
阿凤一袭红衣出场,在新公园蜷缩成一只受伤的猫,龙子撑伞,被阿凤拥入雨中亲吻。
他们说,这是天雷勾动地火的开端。
一个爱而不能爱,血液里流淌野性的因子,逃走却怎么也逃不出爱欲的纠缠,化作一声声凄厉的涕泣。
最终胸口刺入一把利刃。
一个爱而爱不得,被唤醒的二十多年癫狂情欲,把握不了身边人,挽留不住他对他的流亡。
最终一把利刃开始对自己的无期审判。
那个夜晚新公园下起大雨,雨声盖过划天的长啸,雨水稀释五公升的热血。
天雷勾动地火。
暴雨止息。
爱或生,或死,变成传说里的一则寓言。
听见,惊羡。
看见,惶然。
十年后。
王夔龙回到新公园,他遇见阿青。
据说,阿青有一双跟阿凤一样的眼睛,闪烁,迷离,惶恐,挑衅。
龙子对阿青,是一截枯木,看得清年轮的走向,摸得出岁月的划痕。
阿青对龙子,是一阵春雨,打进他的牢房,刷洗尘埃,闻见十年前那场旧事的味道。
再靠近一点。
再靠近一点点。
我就跟你走。
相互取暖。
又各自奔离。
旧事没有重演。
他是阿青。
他不是阿凤。
他是龙子,他却不是当年的夔龙。
十年的流亡刑狱。
他像孤魂野鬼。
最终还是没有在当年那个地方找回自己的尸骨。
《孽子》扉页:献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夜里,犹自徘徊于街头 无所归依的孩子们。
看到这句话,是在三年前广州的一家书店,当时浑身一阵颤栗,从此无法忘怀。
这句话好凝练,把人的心都写出来似的。
这十年来,我也像一只孤魂野鬼,在最深最深的夜里,荡过来荡过去,无所归依。
如果我们好好的,又有谁会选择这条堕落之路。
《孽子》最后一集,傅老爷子去阿青家劝说阿青父亲,临走前是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认为效忠了一辈子的国家使你做了孤臣,你又何必让仰望你的阿青做不可饶恕的孽子呢?
”。
这句话以老爷子悲怆的语气说出,是那么的令人痛心。
这是整部电视剧唯一一次出现“孽子”一词,终于在剧末契合了剧名。
孤臣孽子—— ——孽子孤臣 《孽子》一剧,从某种意义上讲,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父子关系。
阿青父子,龙子父子,傅氏父子是剧中主体。
阿青被父亲逐出家门;龙子背着父亲的一道放逐令“你这一去,我在世的一天,你不准回来”在纽约流浪了十年,受尽了折磨;傅老爷子的不原谅葬送了爱子的生命,还是老爷子与阿青父亲的一句话“你的儿子毕竟还在世,而我哪,终究带着一辈子的愧疚进棺材”。
除了这三对关系,小玉一心要寻生父,老鼠的哥哥对他的虐待,小敏父亲对儿子缺乏父爱,也都涉及到父子关系,也许,老鼠和小敏对中年男子的依恋正是要在他们身上找寻父爱。
每次重看《孽子》的剧集,都会落泪。
一个朋友曾这样说,很多思想家、智者、哲人终极的时候都归于“人类普遍的悲痛”上去。
白先勇不也是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写尽人类普遍的悲痛吗?
2003《孽子》 这部戏真的颠覆了我对台剧的甚至所有国产剧的认知。
围绕一个叫阿青的男孩子成长历程展开,加上自述的旁白,从头虐到尾,可就是停不下来。
整部戏的场景太真实,真实到可怕,就像身处其中,不禁佩服剧组的用心,场务的努力。
配乐更是悲戚,把你压在里面,动弹不得。
谈不来那个时代背景下那些代表性人物比如小玉,老鼠,吴敏等等人物的故事深意,因为我这腐败掉的脑子早就被阿青和赵英虐得没有认知了。
所以我只想谈阿青和赵英。
虽然一共20集每集五十多分钟,他俩的戏份总共不到一个小时,就4场。
第一场:篮球场+吃冰 赵英是在第二集出来的,一出来就让整部剧开始活起来,由于阿青母亲的离家前面沉闷的基调让人喘不过气来。
阿青和赵英是一个篮球队的,阿青说赵英当的科目太多了他老爸脱了好多关系才把他调到这个烂学校。
在篮球场上两个青春少年恣意挥洒,赢了球,赵英紧紧抱着阿青,将阿青的头埋在自己的肩头,阿青笑得好开心,这是在整部剧里面阿青最开怀的笑。
后来去吃冰,越到几个女孩儿,赵英故意逗阿青说妹很正,其实这里就可以明显看出阿青的介意。
第二场:请阿青去家里过生日 上课,扔纸团,罚站,这对于好学生阿青来说都是生活的意外和惊喜。
赵英把纸团扔到阿青身上,说,周六去我家,我生日。
阿青答应了,还送了他爸爸工作发的节日衣服,他如实告诉赵英衣服不是买的,只是自己一直舍不得穿的,赵英说只要他送的都不嫌弃,很喜欢。
其实这里可以看出阿青很坦然,两人推攘打闹之间有了暧昧的情愫,那时阿青就很清楚了或许更早,他爱赵英,深爱。
而赵英爱而不自知。
第三场:实验室情难自禁 阿青给赵英过完生日回到家,弟娃病了一夜过世了。
俩人放学以后躲到实验室,阿青哭得很伤心,赵英一直安慰,阿青哭倒在赵英怀里,赵英紧紧抱住阿青轻拍着他。
阿青吻了赵英,可以看出来,赵英并未拒绝,他只有一刹那的疑惑,随后便深陷其中,甚至变为主动的一方,甚至缠绵之间脱了阿青的上衣,他早就爱了,他的心他的身,可....他的魂不敢,他的家庭不让,他知道,他痛苦,他懦弱,他逃避。
最后又在他老爸的安排下,已阿青猥亵被记三次大过并退学结束。
阿青真的好勇敢,都被抓被罚被打被请家长,可他第一时间照样先给赵英道歉,阿青深爱赵英,爱到了骨子里。
赵英就是他在阴沟生活了近18年突然照进来的光。
可是这光他的命运终究是配不上的,所以光芒散去他只会更灰暗,被逐出家门,无处安生,去了“新公园”。
这才让整个故事拉开篇章。
记忆很深刻郭老问阿青,你们怎么在学校那种地方....。
那时阿青的脸上既然没有一丝后悔,哪怕失去了一切的自己,回想这那时的冲动都没有一丝后悔。
在后面也可以看出来阿青从未悲天悯人,一直坦荡果敢坚韧挺拔。
第四场:书店绝别 对,就是诀别。
这里是阿青和赵英故事的句点。
那场戏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句问候,每一句回应,每个眼神每个举手投足。
最后赵英跑回阿青身边,紧紧抱着他,一直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赵英哭了。
赵英在对不起什么,对不起因为自己毁了阿青的一生,还是对不起,我爱你,可我不能。
阿青没有哭,他的脸又埋在了赵英肩头,他致始至终都没有后悔和质疑过自己的爱,他甚至在感谢,感谢赵英的出现,庆幸赵英的出现。
让他认识了真实的自己面对了真实的自己。
看着赵英离去的背影,阿青说:望着赵英离去的背影,刹那间,我想问自己,我跟赵英算是从流沙里面爬出来了吗,我不知道。
只知道,那些沙子又滚又烫,扎得人锥心刺骨。
最后的镜头拉远再拉进,阿青呆呆地站在那里,眼神空洞,他的爱再也没有了,就算以后再回到原地再回想再回想再回想,再回到原地,再回想,也再也没有了。
赵英是他一辈子都揭不开也去不掉的疤痕,就烙在心口。
又落泪了,阿青到最后都没有变好,虽然后来他和龙子有一段刻骨铭心,可他也很坦然的离去,他太明白龙子对阿凤那份心了,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到最后都没有变好,所以才让人意难平,那个时代下被贴了标签爬不起来的人太多了,阿青是,其他人也是。
愿阿青和赵英幸福小7去过你们的故事了
2011年6月,有几天的工作地点是在台湾博物馆,休息时,我和台湾的同事坐在建筑后面的阶梯聊天。
放眼望去,我觉得眼前那片林子非常熟悉,我问:这地方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
同事说:这里是228事件的纪念公园。
对了,也是早期同志的聚集地。
我猛然想起高中时看过几集的《孽子》好像就是以一个公园为背景,也许说的就是这里呢,同事给了我肯定的答复。
第一次看《孽子》是07年初,当时我18岁,和阿青一样的年纪,学校里也有我的赵英。
我正以准备艺考为由在省城瞎玩逃避高三紧张的学习,成天除了睡觉、少许的学习、想念着喜欢的人就是在网吧上网。
这部片子在网吧看了大概两三集就没有时间再看下去了,也许正是因为只看了头几集,才让我当时就把这部电视剧抬上了我心中无比至尊的神坛,在看过了很多幼稚的台湾偶像剧之后,我感叹居然有这样一部细腻的文学改编作品,以至于后来大学时期完整看过此片的同学对我说其实很一般,还让我对他的品位产生严重质疑。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白先勇先生的《树犹如此》,为他和挚友相濡以沫的感情感动的同时,突然记起五年前自己曾计划择日完整重温据白先生作品改编的孽子。
断断续续又是看了大概半个多月终于在近日把这部电视剧看完了,看完后的心情和我当初所想的完全不一样。
18岁看孽子时,对于阿青家里的人物关系完全不感兴趣也得不到共鸣,每次都是点快进去看他个人的感情走向。
而五年后的今天,看到阿青的父亲母亲那种明明很爱对方却拒绝说出口或者选择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真的感同身受,前三集完全是哭着看完。
反而看阿青个人的感情纠葛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后面有很多集真的看得好无趣。
再看孽子,觉得它重点其实不是像之前所理解的那样以为是同志爱恋,真正最出彩的是讲家人之间关系的矛盾。
依旧觉得孽子是经典作品,但是也已经走下了我那无法撼动的神坛,不过因此能够客观看待也好。
该片演员的选择较成功,在孽子拍完近10年后的今天会发现非常多熟悉的面孔(情人节看钮承泽的《爱》,发现杨教头和龙子母亲在末段有客串婚礼真的非常惊喜!
),好像台湾的年轻男演员差不多都有演过同志角色啊。
喜欢的角色/演员:范植伟:凛冽的眼神、淡淡的表演和阿青这个角色真的很贴合。
只是不知近年来为何没太大发展,不过据其微博称他马上将迎来15年大运,衷心期待啊!
杨佑宁:中学时代里都有一个对你好得不得了,让您分不清他是直是弯的好朋友,他们真的就是赵英这个样子。
金勤:娘炮小玉或许是他自己的本色出演,直率得够可爱。
此外,阿青的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角色真的看得非常心疼,泼辣却心软的丽月姐也让人印象深刻。
不喜欢的角色/演员:林桑:长得好像雪纳瑞!
说话我也受不了!
阿凤:赛德克巴莱里的他雄性荷尔蒙发达真的是让人充满了幻想,没想到早前在孽子里的演出却完全不让人感冒,也许是因为角色设定的问题吧,那种屌、痞的感觉都很奇怪,说话大舌头而且一直用吼的,简直可以和咆哮帝马景涛一拼高下。
龙子:他本身演出应该没问题,但我总是在心里期待赵英再次出现和阿青再续前缘,看到龙子和阿青在一起的时候真的非常不舒服。
那个年代难道就没有同龄人在一起的吗?
为什么几对恋人年龄跨度都那么大?
年龄差不多的唯有阿凤和龙子,却悲剧收尾。
张先生和阿敏我都很受不了!!!
好端端的评论着突然变成了大吐槽!
哈哈!!!
好吧!
那就接着吐吧!
龙子和阿凤的故事实在太长了,好不容易花了几集讲完以为终于结束了,结果到最后结尾还要出现!!!
我之所以不想看龙凤的故事是觉得有点做作,除了真实的发生率确实比较小之外,也许是因为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原因(我没看过原著),使龙凤的台词过于文学化,比如阿凤的:我的胸口好痛……龙子反复念叨的:你把我的心还给我……这些出现在小说中可能适合,但是在有人演出相对看起来真实些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话就会觉得很不自然。
—————————————❤————————————孽子讲的是在压抑的时代,一群社会边缘人的故事,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尽相同,但是都在痛苦挣扎中矛盾不安,且最终几乎都以悲剧结尾。
在越来越开放的现在,同志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很多人也都通过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但是主流社会对此依旧显得尴尬,更多时候都选择避而不谈,包括同志在内的众多边缘人并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平等权利。
孽子这部电视剧从思想角度来说无疑是经典,在华人社会能够有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出现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它为引起更多人的思考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回到电视剧的角度来说,还是会有瑕疵存在,就我个人来说,真的觉得前两集介绍阿青的家庭背景非常精彩,情节紧凑、冲突频发、引人深思。
关于后面的感情问题,也许是我自己过于肤浅、外貌协会,也可能是原著的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子的,会让我觉得精彩度不及前两集。
—————————————❤——————————————最后想弄明白两个问题:1.龙子出庭时,外面一堆穿着北一女制服的女生疯狂尖叫龙子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她们是那个时代的腐女吗?
2.台湾人到底多爱喝汽水?
随便去哪做客主人都问客人要不要喝汽水,连骗进房间的借口也是进去喝汽水。
是那个时代很流行汽水吗?
还是改编者为了避嫌担心主角没满18岁不能饮酒?
晕,我乱写的什么啊
根据目前为止豆瓣提供的数据,这部电视剧有638人在看、5628人看过,另外还有6623人想看。
应该说还算是比较热的一部电视剧了。
也许每个人看这部电视剧的原因不一样,有的想猎奇,有的想追自己喜爱的演员。
就我而言,我只是想看看把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一个什么样子。
其实这部电视剧“创造”了挺多原著没有的人物或情节的。
原著中,和李青发生“淫亵行为”并导致其被开除的的是“实验室管理员赵武胜”。
但是在电视剧当中却创造出了一个“李青的同学赵英“。
不过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赵英这个角色的出现却也挺合情合理的。
这样可以让观众觉得,藏在李青血液里的某种东西是在和同学打打闹闹中渐渐被激发出来,而不是毫无预兆地突然出现。
毕竟电视剧不像小说,它需要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一些人物的特性(如李青)勾勒出来。
而且赵英这个角色有一个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在里面,现实生活中应当会有不少这样的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关于情节的展开,一些和原著顺序上的区别是肯定有的,毕竟电视剧要有他的一个铺陈顺序。
其中有几个情节的增加我印象比较深刻。
试列举如下:①李青母亲黄丽霞的去世。
原著中黄丽霞死在知道弟娃死讯的第二天。
而电视剧中,当她知道弟娃死后虽然很崩溃,但没有立刻死掉,而是由李青继续照顾了挺长一段时间,最终是死在李青的怀里。
个人认为这个改编改得不错,挺让人震动的。
另外,电视剧还安排了李青父亲去寻找黄丽霞的情节,这也不错,使李父的形象又丰满了一些。
②傅崇山拜访李青的父亲。
这个情节也是原著中没有的。
不过我想这个情节的安排可能更能表现出导演本身的一种意愿。
因为在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我又接着看了一个关于本剧的访谈。
其中导演曹瑞原提到他其实并不特别想铺陈太多敏感的话题并以此为噱头,他更多的是想要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是现在社会中越来越缺乏的。
那么傅崇山拜访李青的父亲这一段,可以看作是“一位父亲的独白”,亦可看做是人们对一个特殊群体的关怀和理解。
我想这个不仅是电视剧所想要表达的,也十分符合原著的一个立意,更是这个群体的人所乐见的。
以上是关于电视剧中的一点点“创造”,接下来想简单说说其他的。
演员方面,范植伟(李青)长的是不错,而且演得也挺好的。
我觉得他能够表现出李青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内敛特质。
可是就我本人而言,却并不太喜欢范植伟这个人……金勤(王小玉)演得挺出彩的。
本身在原著中小玉就是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而金勤也把握的很好,确实挺像“七彩孔雀”的。
张孝全(吴敏)应该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
张孝全本人长的高大壮实(曾经有人说他像水管工,汗),但眼神却很温和。
吴敏这个人物在小说当中是比较细腻、隐忍、坚毅的。
虽然和张孝全的外形身材有那么一点反差,可给人一种能“收得回来”的感觉。
庹宗华(王夔龙)比较符合我心里勾画出来的那个形象。
看到有其他友邻说庹宗华演戏太“用力”,蛮琼瑶的感觉。
不过我感觉还好,王夔龙这个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占有欲比较强的人,虽然平日里看上去比较儒雅,然而情到深处也就顾不得那么些的。
或许庹宗华这样“用力”地演,可能更能让观众理解,李青的最终离开一来是他明白他终究不是阿凤,二来是他明显地感知到了王夔龙的那种控制欲。
其实各个演员都演得不错,整个氛围和色调都营造的比较好。
虽然有些地方拖沓的一点,但并不妨碍这部电视剧的成功。
又及: 书评在此→http://book.douban.com/review/4619725/
国庆长假在家宅了十天,眼睛几闭几睁,日子显得匆匆,假期结束,倒是把《孽子》断断续续的看完了。
台湾公视的连续剧,却有着电影般的精致,有着台湾电影的那种缓慢而细腻的气质。
找来拍摄花絮,看到那些老场景一点点的搭建起来,那个逝去的年代渐渐展现在眼前。
我终究是个怀旧的痴人,于是,那些光影里闪现的场景,那些街道,旧屋,衬衣,香烟,旧日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忧伤甚至是绝望。
也曾读过白先勇的原著,扉页上的那句话印象深刻: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白先生的文字是凄艳的,却又带着悲悯的情怀。
而公视的这版《孽子》很好的把握了这样的一种情绪,灯光,画面,对白,都和文字一样的阴郁和沉静,可是静默里却依旧蕴藏着一种温暖的期望,这些彷徨流连的孤独心灵,也是有着牵挂和情意,杨教头和傅老爷子的刻画,正是代表这样一种寄托。
于是,剧集里有了和原著一样的,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一直觉得有情怀的电影是好的,就像有着浓郁香港气息的“麦兜”,充溢着香港的旧日情怀,总是更加容易令我动容。
不良生同学念叨的10到14集,龙子和阿凤的绝恋。
当十年以后的王夔龙回到新公园,看到有着同样眼睛的阿青,前尘往事如同电影一般在眼前历历在目,新公园里面的撕扯扭打和纠缠,那刺入阿凤胸口的匕首,和他父亲对他下的符咒,一起在他心里翻腾。
纵然在阿青的身上看到阿凤的影子,可终究已是沧海了桑田,不会再有莲花池里天雷勾动地火的激情与缠绵,只是对往事的沉溺与追悔。
龙子的心,在手中匕首刺入阿凤胸口的同时已经死去。
他们有过幸福,乡下的小屋,田间放肆的嬉戏,只是快乐如同夏花般绚烂亦短暂。
阿凤对龙子说:这世不行了,等下辈子再报答你。
《孽子》总让我想到《夜奔》,独白叙述的沉静与寂寞,亦都是大提琴的伴奏。
就像夜奔里说的,一个背转身,竟然就是一生。
不得不说范宗沛做的OST,合着怀旧的画面,将情绪渲染到了极致。
特别是那支《杨柳》,听到人肝肠寸断。
如果说,小提琴是凄厉凛冽的,大提琴则是悲切苍凉的。
安妮宝贝在《告别薇安》里形容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旋律,她说,他只需要两根弦,另一根用来谋杀你的思想。
所以说,小提琴是尖利的刺痛,而大提琴则更像是慢性的毒药,低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讲述着悲凉和绝望,如同暗夜里漆黑的湖面,它不动声色的,缓缓腐蚀你的思绪,然后一直沉溺沉溺。
看完孽子,心情很压抑,现在听到里面低沉的大提琴声,还会感觉有东西压在胸口,非常难受导演把一个小说压抑的气氛表现的这么到位真的很难得,而且从一而终,从开始就带着那股压抑痛苦的情绪一直到电视剧结束,除了后面节奏有点拖,而且情节偏了一点之外,我欣赏的是他对整体气氛完美的把握.音乐,要赞的是音乐,没有音乐,这个作品不会这么动人,那一声声低沉的大提琴扣住的不止是主题还有观众的心,每次那个熟悉的旋律响起,不管画面上是什么,是多么晴朗的天气,心情都会很低沉.非常低沉.看了花絮,知道整个团队在营造氛围上狠下了功夫,从场景色彩到服饰搭配,都尽力迎合那样一个压抑的主题和时代.但是很可惜最出彩的音乐没有介绍,最感人的部分没有了花絮.看完孽子,觉得自己很可怜了,这样个群体真的好像中了诅咒一样,没有好结果,见不得天日,虽然时代在进步发展,但如小敏的演员张孝全说的,这群人身上都有一种同样的东西,就是很压抑.很压抑.导演的做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被压住了,至少这几天翻不了身了...说下演员和角色吧.如果论印象和好感,那阿青绝对是排第一,不仅仅因为角色的设定本身就很讨喜,尽管全片的笔墨落在阿青身上的很少,很多事情只是有他引出来,甚至是他听别人诉说而已,真正发生在他身上的只有那么几个事,但是不得不承认,范植伟的演绎给了这个角色非常真实的灵魂,他坚毅青涩的脸庞,无所谓的执着眼神,笑时向一遍歪的嘴角,干净的短发和说话时慢慢的语调,都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他的故事不多,话不多,但是镜头绝对不少,每次看到他清新的脸庞就觉得这个角色太棒了,这个演员太棒了,很喜欢他的感觉.但是平心而论演技的话还不及后面要说的几位,但是他的形象已经很传神了,不用表演已经很到位.小玉的形象很容易塑造,金勤的表演到位,一个花枝招展善良又圆滑的青春小子,内心的坚强和外表的摇曳多姿都表现的很好.其他的男性角色不是很讨好,老一辈角色自不必说,傅老爷子,王将军那慈爱的眼神和刚毅的脸庞非常传神.我要说的是几个女性角色的丰满塑造,很喜欢首先要说的就是阿青的母亲,非常的丰满,尽管镜头不多,故事简单,却把一个寂寞挣扎的女人表现的如此揪心,不管是开始的冷漠,后来的甜蜜,还是最后的绝望,每个表情都那么自然,好像已经就是那个可怜的女人了.龙子的母亲,母仪天下的厉害,非常的和蔼慈祥,很有大家风范,不愧夫人二字,从装扮到表情,每个细节透漏着民国的古典,透着大户人家的端庄文雅,就算是哭也是那么鉴定.丽月姐.很亲切的姐姐,虽然现实却善良,戏份不多却个性鲜活,每次看到他和小玉阿青斗嘴都觉得这几个人真要好,非常羡慕他们的感情.其他的角色很多都淹没在自己的剧情里看不到闪光的地方,而且有几个角色表演过了.比如阿凤,很传奇的人物,眼神也非常的不羁,却过多的笔墨着落在他的神秘和不可驾驭使得角色没有了立体感,好像他没来由的就是那么疯,其实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的,演员和导演太过拘泥于他的表象,有点夸张了.龙子的出场也是我很不喜欢的地方,每次出场大都是哭的,眼神空洞心情低落,要么就是发飙要么就是诉说,而且演员年纪有点大,十年前的形象有点牵强,但是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演技,那眼泪流的真不是盖的...几个老头子演的都很好,就不多说了.其实电视里面的年轻角色很多,让我同人男的血液好沸腾啊,赵英和阿青的故事怎么看都应该再发展发展,多么等对啊果真后面出的MV里面导演特意给他们拍了一段故事,虽然没有结果,但是看着两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也就够了.还有张孝全,陈柏霖,哗全是年轻阳光的青春偶像啊真是让我不YY都不行...让我想起了<宝贝计划>谢霆锋和吴彦祖的组合虽然就那么几句话,却让我流了好几天的口水...电视剧后面很拖.看的我很不开心,结局也不尽如人意,但是好在气氛由始至终保持着一贯的内敛和克制,在范宗沛舒缓沉闷又挣扎的大提琴声中慢慢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些角落里的传说...
这位所谓的「国民党名将」白崇禧将军,他原不是国民党人,而且跟国民党始终是貌 合神离。
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在军事上展现足智多谋的一面,人称「小诸葛」,跟李宗仁同 一夥,属於广西桂系将领,跟广东黄埔陆官出来的「血统」纯正的国民党军人不是同一回 事。
抗战胜利之後曾经担任过一阵子「中华民国国防部长」,後来因应情势,担任「华中 地区剿匪总司令」,就在这惨胜又惨败的几年,他跟蒋中正总统结下梁子,以致於来到台 湾之後到死都郁郁不得志。
先说抗战胜利还都复员,开了个「制宪国民大会」,弄出一部「中华民国宪法」,然 後要选中华民国行宪第一任总统、副总统。
总统没话讲,仗刚打完,蒋中正声势如日中天 ,谁能跟他竞选?
连毛泽东从延安跑去重庆会谈的时候,在鹅岭飞阁蒋中正行馆敬酒之际 还得当面送上一句「蒋主席万岁」。
可是副总统就难搞了。
国民党的意思,是要拱孙文的 儿子孙科上去,其他几位像是于右任等等只是陪选。
可是桂系将领这回不买帐,不让黄埔 大小通吃,所以李宗仁要选。
选情紧绷,双方在南京各大饭店摆流水席拼选票,只要你是 制宪国代相关人等,总统选举期间在各大饭店吃喝一律免钱。
国民党砸钱也没有用,桂系 的动员力量硬是把孙科挤下去,李宗仁当选副总统。
票开出来,孙科在会场记者包围下, 脸色铁青地离开。
我们的国防部长白崇禧将军,早在桂系势力还没跟广东合流之前,跟李 宗仁就已经广西铁三角之二,(另一个谁谁谁一时想不起来),小诸葛为李宗仁运筹帷幄 之处正不少,这回硬从国民党手里拗下大位,恐怕白将军也关系匪浅。
再说这「华中剿总」,先是驻节江西九江,後来白总司令要移去湖北武汉,可是武汉 已经先有程潜的部队在,白老总的意思是,武汉他要,叫程潜走人,所以程潜只好把武汉 让出来,自己往南到湖南长沙去,毕竟人家是剿总,程潜怎麼争得过人家?
这程潜後来也 就投共了。
比起九江,武汉离南京更远,白崇禧这一去,藩镇坐大,南京国防部渐渐管不 动武汉,还有他华中的几十万大军。
然後时间来到「中华民国在大陆」最关键的一役,徐 蚌会战(或者,所谓的「淮海战役」)。
在华东,蒋中正百万军团在南京北方不远的战场 失利,有意思要调动华中部队下江。
国防部急电武汉,武汉大军不动。
国防部又急电白崇 禧麾下大将宋希廉,要他立刻进京开会商讨情势。
结果宋希廉开完会立刻被蒋中正召见, 晓以大义,希望他把意思转达白崇禧,让部队东下,还在南京官邸一起看了一部「精忠报 国」的电影才让他回去。
宋希廉回武汉,当著大家的面转达总统的意思。
白崇禧听完没表 示意见,叫其他人先离开,只留宋希廉在办公室,然後气氛诡异地问宋希廉对当今局势的 看法,於是白总司令也暴露了他的想法。
南京方面等不到一兵一卒东下,蒋介石终於按耐 不住,不再找人传话,直接王见王,自己打电话到武汉,亲自要白崇禧发兵。
刚开始还客 客气气,可是讲了半个多钟头,白崇禧还是各种理由不愿东下,於是我们快要完蛋的中华 民国总统、五星上将蒋介石在电话里对著他亲自任命的华中剿匪总司令,破口大骂「娘希 匹」(宁波土话,大约相当於台语的「干╳娘」)。
白崇禧总司令的意思,有明的,有暗 的。
明的是,蒋介石这武汉你还要不要?
华中你还守不守?
我这一动华中空虚,人家轻易 渡江,下湖南入四川,大江以南不日沦陷,你还有多少版图可以丢?
至於暗的,则是他跟 宋希廉讲的意思,眼前局势不能靠蒋介石那种打法了,要跟共产党和谈,咱们保存实力, 跟共产党谈个划江分治,这样至少还保有半壁江山,若是再打下去,那就什麼都没有了。
可是我们的剿匪总司令想去跟共产党和谈,这种话对著蒋介石那种人,怎麼能明白说得出 口?
但即使没说出口,武汉依旧不发一兵,不开一船。
我们的小诸葛明的暗的都有道理, 只是乐观过头,把蒋介石跟共产党都想简单了,以为这还是那个他赖以起家的军阀时代, 可以合纵连横划地为王,殊不知蒋介石、毛润之两人都「不只是军阀」,不论你华中剿总 动或不动,谈或不谈,人家国民革命军和人民解放军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等到华东战场被 人吃光,武汉再有实力也独木难支大厦。
即使把蒋介石搞下野了,李宗仁代行总统职务, 跑去跟人和谈也挡不住人家大军汹涌渡江。
我们的华中剿总白崇禧将军一路「转进」到海 南岛,後来终於还是来到台湾。
所以你想白崇禧到台湾来会有什麼待遇?
当然是武功全废、永不重用而且还遭到监视 了。
蒋介石还算有风度,白崇禧逝世的时候,他亲临民权东路殡仪馆告别式场致意,让他 办个风风光光的国葬大典,那是1966年十二月冬天,蒋介石八十一岁,八年前打过八二三 炮战,中华民国在台湾十七年。
这十七年里,白崇禧被解除武装,基本上没什麼重要的事 可做,偶尔和友人跑到花东山区打打猎就是了。
今天还留下一张他跟叶公超先生在东部狩 猎时拿著猎枪打猎的合照。
所以, 白家,至少有猎枪吧。
:) 这样一个轰轰烈烈英雄一辈子,曾经敢当面跟蒋介石呛声抗命,而晚年又被打入冷宫 权势中落的父亲,在白先勇先生的小说里,则分别出现在好几个人物的身上。
至少在《孽子》之中,白崇禧出现在两个人的身上,一个是傅崇山傅老爷子,一个是 王夔龙的父亲王尚德。
傅崇山傅老爷子,这个《孽子》当中最尊贵的人物,更别说了,连名字都有个「崇」 字,也是一个曾经显赫但是後来被冷落的大人物。
不是有一次阿青、小玉、吴敏、老鼠他 们在新公园被警察抓去?
那一次多亏了傅老爷子出面才救了他们。
可是你听傅崇山讲的, 他如今跟那些新面孔都不熟了,这次可是托了好大的人情才说动关系,放阿青他们出来。
讲起来之费力的,你简直可以想像一个失势老人卖著最後一点老脸去拜托人家的模样。
( 这让我想到电影《笑傲江湖》里面,林平之他父亲林剑南(?
)当著令狐冲及其师妹发功 ,以证明自己就是林剑南的那种场面,他其实人老了,发起功来气喘吁吁,可是令狐冲心 地善良,还是给他鼓掌叫好。
)可是若光说这没落贵族在国族历史里「旧时王谢」的气象 ,白先勇笔下尽多,不是有人说他是个「死人化妆师」吗?
写的都是一些活在过往,已经 过气,却仍然妖豔的人物,用蔡康永的话来说就是,都是一些「泡在福马林里面的人」, 尤其《台北人》最是,那麼那根本就是一整个时代的问题,也不定傅老爷子就寄托了白先 勇对白崇禧的什麼,但如果说傅崇山傅老爷子也是在大陆当过官,也是来到台湾就退了役 ,也是偶尔跑去花东地区猎山猪,更而且,死了也是葬在台北市六张犁极乐墓园最高的山 顶,那就「非常白崇禧」了吧?
只不过虽然同样是葬在极乐公墓,傅崇山的景况却凄凉的 很,因为白崇禧的国葬大典被作者移给了王尚德。
一个是「崇」,一个就是「尚」,「崇禧」对「尚德」倒也工整。
王夔龙後来不是去 见了傅伯了吗?
藉著傅崇山的口说出王尚德非比常人,是个於国家有大功勋的人,这十年 来不让龙子回来是有苦衷的。
说他的葬礼是国葬的规格,当天来了很多重要的人,不方便 让夔龙出现。
王夔龙则是哭诉说他在美国一直想回来,四年前他母亲过世他就想回来了, 但是王尚德不准。
这个王尚德,以前在南京住在大悲巷,而大悲巷正是白家在南京的住所 之一。
在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忽然过世,他依据回教习俗「走坟」四十天,第四十一天 就上了飞机去美国留学。
到1966年12月,白崇禧过世,之间也是四年。
只不过到了小说里 面,是连「母亲的丧礼」也错过了。
(我忽然不确定白崇禧的告别式上,白先勇有没有出 现。
)至於来了很多重要的人,那蒋介石当然算是重要的人了,毕竟是国葬大典。
所以一个白崇禧,被分散成傅崇山、王尚德两个人。
白先勇除了变成王夔龙之外,还 有变成谁吗?
(暂时想不到。
) 倒是号称是一部民国史的《台北人》,最後一篇就叫〈国葬〉(让人想起屈原九歌最 後一篇叫国殇),写的场面几乎就是白崇禧1966年12月 9 日告别式的场景,连总统颁的挽 额都一样是「轸念勋猷」四个字,只是逝世的人变成了李浩然将军,路口的高大牌楼从「 白故健公上将之丧」(白崇禧字健生)变成了「李故上将浩公之丧」,此外如灵堂的布置 、殡仪乐队、送行车队最前面的四星上将旗等等,一一皆如白氏葬仪。
〈国葬〉写在1970 年。
广西白崇禧在去世四年之後,化身成白先勇笔下故事里的广东将军李浩然。
十五年後 ,1981年,分化成了《孽子》故事里的王尚德与傅崇山,这两人一个备极哀荣,一个身後 凄凉,有一个相同点就是他们的儿子——王夔龙与傅卫——都爱上了男人。
这一点,他们 两人也跟白崇禧一样。
1970年在〈国葬〉里还有一个人也变形到了1981年的《孽子》,那就是刘行奇。
他一 出场就已经是个和尚,不过他原来不是和尚,是李浩然手下广东子弟兵的一名司令,是员 猛将,北伐时还曾经打赢过孙传芳,不可一世。
後来因为作战失利被八路军俘虏了一年, 从广东逃来台湾,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一脸枯黑,头发掉光光,还被革去军籍,後来去作 了和尚,穿著架裟来向李浩然致祭。
这个刘行奇,十一年後在《孽子》里出现,打胜仗的 时间地点,从北伐时的龙潭大捷变成抗战时的长沙大捷,同样曾经被共军俘虏,只是地点 变成了湖北武汉东北方的大别山,而且身份从司令变成一个团长,籍贯从广东变成四川, 同样逃到台湾之後被革去军籍,不过这回他不做和尚了,跑去取个台湾女人结婚生子,变 成李青和弟娃的爸爸,而且一出场就是个高大的身躯——不是一把骨头,而是一大把骨头 ——,还长出可以根根倒竖的花白头发。
再过二十二年,2003年公视《孽子》,李青的四 川爸爸(前广东司令刘行奇)又变形了,这一次他的光荣战役变成了台儿庄大捷,外型从 一个四川汉子具体化成一个台湾欧几桑,没这麼高大,却胖了许多,头上的白发忽然变得 乌黑,可是却几乎又掉光光,而无法再根根倒竖了。
而且更严重的是,根据许多观众的看 法,他的口音已经混乱到让人不知道他到底是哪一省人。
推测起来,这也许是因为这个角 色的原型经历了太复杂的前世今生,终於在第三次变形的时候产生严重的自我混乱,以致 於开始口舌不清的缘故。
不过如果可以在其腔调中分辨出广东腔、四川腔,乃至於柯样的 台湾国语,基本上都不成问题。
可是有观众指责,怎麼这个爸爸的角色明明是演一个四川 的人物,讲出来的话竟然会有山东腔?
而且就只会那麼一声「俺」。
这就观众自己不仔细 了,人家可是在第三次变形的时候跑去台儿庄打过仗呢,台儿庄在山东你不晓得吗?
在山 东打过光荣的一仗,讲话沾点山东腔算什麼?
你没看见当今许多台商不过是到大陆做点生 意,回来讲话不经意之间就已经南腔北调了?
话说回来,他在山东就只打过仗,所以只会 这麼一声「俺」,也不算贪多务得吧?
人家还没让你听到湖南腔、南京腔以及海南岛腔呢 ,更别说这个人物原型的流变一旦扯上了咱们柯样,恐怕讲话来点上海腔也不是不可能。
(别忘了人家演过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长,四行仓库在上海。
) 所以,基本上李青的父亲这个角色,他的原型应该不是从白崇禧来的,而是从白崇禧 的某个落难部属来的。
这也可以让人理解一件事,那就是为什麼当李青的妈妈黄丽霞跟小东宝歌舞团的小喇 叭手私奔,李爸爸追出去的时候拿著的是一把看起来容易让人误会成无线电的「前国军团 长自卫用手枪」,而不是绝不可能让人觉得那不是枪的「前国军剿匪总司令失业时打猎用 双管猎枪」。
白先勇先生从小在这些没落贵族的氛围里耳濡目染,生活中很多的人物拆解又融合之 後写进他的小说里。
可是有一件事,他视他父亲为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白先勇 语),像他就说他近年来致力於为他父亲白崇禧立传。
在他的文字中,用到他父亲的部分 ,我想辉煌的部分不用讲,即是写失意的时候,他可能也不会把白崇禧用到李青父亲的这 个地步。
你想想那个时代,连毛泽东都要举杯当面高呼「蒋主席万岁」,这个人却敢当著 蒋介石的电话抗命,虽说是形势比人强,但终究这样一个人格特质,即使在失败的时候应 该还是有一种尊严和贵气。
如果是狮子,那死掉了还是狮子,不会就变成狗或老鼠。
在小 说还没开始就已经死掉的王尚德,以及活到小说快结束才死掉的傅崇山身上,似乎也感觉 得到在王谢堂前的燕子下,生荣死哀里一点最後贵族的馀韵。
不过我实在离题太远了,这些人根本不是主角!!!
以上这些都是不要紧的废话跟搞 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专心看戏吧!
我最喜欢小玉这个人物,不知道金勤会演得怎样。
可是就演员来说,超喜欢只出现一 集小阿青。
张捷的台词不多,可是那双眼睛真是超多话的。
-- ☆ [Origin: 新椰林风情] [From: 61.217.203.226] -- * Origin: 中山大学 West BBS-西子湾站 * From: 218.167.160.85 [已通过认证] 这是从百度贴吧转来的文章,原文在这里:http://tieba.baidu.com/f?kz=143846769曾经用百度搜孽子原型的文怎么也搜不到,谁知道谷歌傅崇山搜出了这篇文章,出处不明,不过应该是台湾人写的。
这应该是关于讨论《孽子》原型的最好的一篇文章了。
只看到12集就看不下去了。
真的,这些书才值得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吧
好沉重……
编剧跟屎一样 拍的也跟屎一样 不及小说的一根毛
写实却又极富幻想,新公园作为同性据点几乎可以独立成自由王国,精神上的流浪者们有了短暂的栖息地,家似乎是回不去的远方,母亲的选择也极具隐喻意味,龙凤传说裹挟着阿青走向新的人生节点,一遇风雨便化龙,这是阿青从一而终的自知,男性成为弃儿,女性则缺席了,剧中剧使整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很浓厚。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剧中的几个父亲都好惨,不仅是生了孽子惨,更是生了不能控制下半身的孽子惨上加惨,中间龙凤恋那一段的剧情好颠,你们俩谈恋爱就可以随便破坏公园里的莲花吗,恋爱的美好就是互泼草(水?),然后扭在一起吗,属实是get不到,电视剧不及原著的韵味,很多都没拍出来,没办法跟角色共鸣
主要是小说不错
范宗沛一首「戏水」配乐每每都要听到哭出来,几乎一半悲怆一半温暖的完美时长分割,就如同这部剧一样。很努力地还原了白先勇原著,去掉了一些不重要的细节和分线人物,剧情推进在短短20集共约1100分钟的时间里还是感觉有点赶。金勤最佳,小玉一家妈妈表姐都很讨人喜,范植伟穿白T恤真是永远看不够。
他们叫范植伟“阿青”的时候 我总感觉他们是在叫我…… 从09年我大学入学开始一直到现在 跨度整整两年才看完这部电视剧。不知道是因为拍摄年代的原因 还是因为故事内容太压抑 让我总感觉这是一部灰蒙蒙的电影。我是属于患有同志电影强迫症的那一类人 明知道会看了会浑身不自在却还在一部部不断气的看。
电影比小说让人好受一些。
没有原著好。
范植伟真的太作死,那么帅的本钱糟蹋了。
总算看完了,瑕不掩瑜。酱油公金士杰蜀黍出现的时候我才算确定明白了这个片子的基调。范植伟和杨佑宁火化十足。小勤哥演技大赞。庹宗华还是老毛病,戏太过,演什么都像穷摇剧。
整体好阴暗。。。不过小玉好可爱哦
三星半//同是白先勇的文本 原来以为会是类似《一把青》的狗血程度 但没想到 虽然狗血但会让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在城市流浪在故乡游荡 不仅是阶层意义的边缘也是社会意义的边缘 流浪和游荡都毫无意义但周旋于其中又似乎只能如此 面对需要多少勇气//糟糕的境遇会偶尔让我们生出亲近的错觉 不过是吊桥效应作祟吧//他们是孤独的灵魂 是小玻璃 是crystal boys
太好太好的剧,关于青春,关于白先勇,关于同志人群,是沉堕的黑洞,是命运的交织,是会呼吸的痛,是时代的隐恨,是溢到喉管的爱。
赵英这个小说中不存在的角色,为剧多贡献了一份校园纯情。《孽子》其实在性质上跟《湖畔的陌生人》是类似的,但表现方式上中国人更戏剧化更依靠台词,特别是庹宗华的几场戏,这一方面为了配合白先勇原著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时代背景和民族性格。很好奇给HBO会拍成什么样,电影又能拍成什么样。
本可以给三星的,结果最后两三集太拖沓了。
有些压抑的
在那个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交界处,有这么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