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呼吸正常

呼吸正常,Something in Blue

主演:张兴超,叶锐洪,李会,周嘉亨,黄馨,苏雯珊,李伊,卓雅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16

《呼吸正常》剧照

呼吸正常 剧照 NO.1呼吸正常 剧照 NO.2呼吸正常 剧照 NO.3呼吸正常 剧照 NO.4呼吸正常 剧照 NO.5呼吸正常 剧照 NO.6呼吸正常 剧照 NO.13呼吸正常 剧照 NO.14呼吸正常 剧照 NO.15呼吸正常 剧照 NO.16呼吸正常 剧照 NO.17呼吸正常 剧照 NO.18呼吸正常 剧照 NO.19呼吸正常 剧照 NO.20

《呼吸正常》长篇影评

 1 ) 没有合格故事构造的电影,我呼吸不正常

云舅说他拍的是广州,毒sir说这是今年最争议的中国电影,影评人说这是轻盈超脱。

可是我看到的依然是老套的,屌丝缺女人的戏码。

设置成没有一个成功者的电影,除了广州的风土人情,你想和全国50个城市众筹的观众感叹啥?

well段子、对话也能笑笑,反正打发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还是忍不住来这里吐槽下。

伪散文的剧情设计让我很是尴尬,如果不是广东话版本的,更本忍不下去。

不知道云舅以后再写影评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呼吸正常的剧情硬伤。

毕竟这是大家众筹得大电影,不是你一个人的散文游戏。

和小花拍的商业大骗异曲同工,上海大雨天,来回打车120元,有种蛋蛋的忧伤算了,强功底的说故事导演不会蹭一下就出现在你面前。

 2 ) 说台词时,呼吸就没法正常了

本来,是想给《呼吸正常》四星的,但又想了想该片仓促且失控的结尾,三星打住。

讨论导演创作者之外的身份,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没什么意义。

就作品本身来说,它细碎,形而上,哪里该藏哪里该漏,还没有形成节奏感。

作为一部带有地域风情的弱情节影片,它多多少少还带有一丝新鲜气息,值得鼓励,但这当然不值得夸大和吹捧。

以台词提示作为章节结构,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强,有的章节跳得很突兀,这表明了创作者对于剪辑点把控的稚嫩。

角色塑造上,三人组里最失败的是处理很表面化的文学青年。

陷入三角恋的男孩话太多了,而暗恋马尾辫女孩的富二代,又话太少了。

真是可惜。

穿插在三人组之外的民科小胖,再给他加一点点性格属性,就会很立体。

他身边的眼镜妹,就比小胖更让人相信她真实存在,因为她有着更重的生活气息,不说教,喜怒不会只通过话语表达。

毕竟,人,不是只长了嘴。

电影中,不说话的场景,都很值得延长和重视,尤其是最该受到打磨的结尾。

可以说,这部电影毁于台词。

最后简单说一下为何评价如此不堪,还差点手抖给个四星的原因。

作为种子式的作品,《呼吸正常》确实有很多可以发育出来的张力节点。

如整部电影弥漫出的,对“日常”本身的关注;如努力的张贴地域化标签;如试图不给答案的创作意图。

这些东西对于内地电影来说,还算宝贵。

当然这更改不了《呼吸正常》勉强在及格线徘徊的水平。

但总算,这是个不那么差的起步,虽跑得歪歪斜斜的,但路还长。

 3 ) 呼吸正常:一场夜奔的缺氧致幻,有蝶翩跹

作者:Yuruky简介:不留文字,如是我闻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2011)里放了3分半钟的巴黎幻灯片,又花了12分半钟把男主灌入迷醉状态,他的幻觉才就此开始。

李云波倒是非常干脆,《呼吸正常》(Something in Blue,2016)开片即让小张从公路深处奔向观众,戴着耳机听不见喘息,只有主题曲(即片名)响彻耳畔。

他脚下的路标与他跑来的方向相反,抬头望着夜空或街灯,又或一片眩晕的漆黑,一场夜奔的缺氧致成了此片的一场幻。

好像大家都很抱怨,说结构散乱。

但你看,大晚上的耳机音乐充斥耳朵,还跑到这么不着人烟的地方,都缺氧状态了,当然大脑会断断续续的。

所以,以字幕卡方式编排,其实是符合实情的。

思绪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是一句句的话语飘来飘去,而后才是记忆/幻想片段的浮现。

但它又必然不会乱飘,此时还是会抓住一点,由此找到联系发散开去。

不像平时,可以一会想这个,一会又切换频道想到其他事情。

片中的每张字幕卡是展开每个片段的路口,每个片段的内容揭示了故事的顺向时序及人物羁绊,这便是小张缺氧致幻的思绪地图。

《呼吸正常》海报片头之后的正文内容,与片头的关系似乎又是一种倒叙。

一则,可以看作它是真实发生的,是导致小张开始夜跑、励志改变的漫长缘由,他的一个回想。

二则,又可以看作是小张在跑到高潮时,灵感瞬至,构思的一部新的小说。

不论如何,基于片头与正文的这样安置,将正文部分看作是回忆或幻想都是妥当的。

因为,全片极少有摄影机运动,都是平面构图与背景失焦居多,有时景物繁杂、有时又天色偏暗让人恍惚不清,恰是大脑对回忆或幻想的处理方式。

而这两者之中,我更倾向于后者,理由有二:一是,老K一条线与三人组的交集太弱,只有他的女友与阿洪的出轨女友实打实地碰到一起,很难说是小张亲历或全闻之事;二是,小张、阿洪、阿浩、老K都有对镜头的自我独白,若是回忆,大可以在谈话中交代出来,不必这样着墨。

如此一来,我们不妨暂将正文部分以小张的小说来看待。

小张偶遇阿洪、阿浩,从深夜走到黎明要说这本小说的好玩之处,应该在于其人物的相处。

阿洪与阿浩喝着夜啤看着足球吵闹,被后面桌失恋的小张训斥,镜框被塞满、非常逼仄,气氛也很紧张。

而后,河边栏杆宽阔纵深的场景,他俩再遇小张,借给他火机并接纳了他,三人一起从深夜走到了黎明。

小张是单独的,阿洪与阿浩是成对的,一方爱情输掉,一方赌球输掉;一方渴望找到组织,一方理解孤单滋味。

虽然支持的球队不同,但他们还是有热爱足球的共同点,有得聊。

深夜好景当前,多一人、入一对,共享此刻也是自然。

老K与女友相亲,发现互相基本没得聊。

可他们又渐渐察觉,各自会很专注于自己所爱的领域(老K是天文、rap、拍摄,女友是漫威),这种专注倒是成了连接两者的节点(他会陪她去想去的地方,她会听他说想说的话)。

对于阿洪与女友来说,似乎连这种专注都没有了。

一个富家女与一个屌丝男,各自就这样活着,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有点搞不懂他们干嘛要在一起,到底图个什么呢?

在阿洪准备离开广州、去上海做高薪工作的前夕,他俩站在天桥上,女友一语为我们解了惑,“你走了,谁陪我看电影?

你走了,谁陪我吃饭逛街?

阿洪离开广州去上海做高薪工作前夕,与女友站在天桥上她爱吃贵的,他愿意付;他提醒她似乎花太多,她愿意改。

彼此都没有过分的要求,只在各自力所能及的限度里互相陪伴着。

这样,算是境界挺高了。

只可惜,女友被窄窄地挤在晃眼的路灯与鲜亮的红灯间,而阿洪有空阔的绿灯让他逃离。

之前在音乐会偶遇的记者女孩,成为他到上海后的小花园。

阿洪对生活伴侣的追求是第一位的。

这个女孩,仿佛是他们生活轨迹之外的蝴蝶。

她在阿洪的旅程中有过一段精彩。

得知阿洪有女友后,纠痛的她与他走过河畔,与老K交汇。

前景中,右边的阿洪没有一丝空隙,左边的蝴蝶却可以入河上天。

后景失焦的老K,有切一个镜头给他,我们看到他一个摇头“呵呵”的笑。

老K比较明事理,他对自己生活理想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可能只是感情上有些愚钝。

这也导致他跟三人组都不同,单成一条线,因为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可以有滋有味的。

阿洪与蝴蝶交谈,远处是失焦的老K影片往后发展,蝴蝶身着红衣,从背景中走过,往前是路边的小树丛,再往前是被树丛挡住坐在椅子上的阿浩——他仍在苦苦寻找那夜输球碰见的树树。

他曾在音乐会上见过蝴蝶,可惜他只想守着一个没有饵的竿,等鱼上钩。

他怕鱼被抓住,却又不愿放下,否则他会无事可做、无心可依的。

正像他不愿待在家做富二代,又不愿自己找工作自食其力,处在一个尴尬困顿的状态。

老K与女友相亲最后,蝴蝶停在了老K女友身上,常相遇的她俩开始说起了话,镜头望着她们的背影,看她们慢慢走远。

不过是去吃个饭,为什么不赶紧切掉,要让两个背影走久一会儿?

或许,失恋伤心的蝴蝶想从女性身上得到治愈,而老K的女友也本是喜欢女生的(相亲时有暗示)。

若说阿洪与蝴蝶是林间的偶遇嬉戏,阿浩与蝴蝶是互在眼前却互看不见,老K与蝴蝶是能被看见却不会迎向蝴蝶,那么老K女友对蝴蝶来说,便是终于可以栖息的花朵。

小提一下,她一路飞来,并没单独与小张碰过。

他太愤世嫉俗,包括自己在内什么都看不上。

蝴蝶自然是不会扑向这个黑洞的,因而也与小张女友(她的心气也比较高)没有交集。

还剩一个没遇到的,是阿洪的女友。

她漫无目的、锦衣玉食,似乎也不是蝴蝶感兴趣的对象。

而其实她本身也并不是多么吸引人,先后有五场戏表现她身为记者却不懂最基本的察言观色,只知道照着问题问完完成任务,没有做好功课、问得也很基本很弱,但她自己还觉得并没有什么错。

这些都说明了她只是飞舞着存在着,就觉得可以了。

因而她与众人的翩跹而过,也只是生活中多出的那一分陌生与未知的吸引罢了,对各自呼吸的一丝淡淡的撩动。

音乐会上,三人组遇到女记者,阿洪对她产生了兴趣重头戏不得不提KTV密室一场,励志哥、小张、阿洪、阿浩的互相数落,既是情绪爆发又是重新储能。

此处很容易让人想到《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1985)最后五人互诉衷肠的戏份。

但《呼吸正常》这里坏就坏在,我们对几个人物已经非常了解,他们没有压箱底的爆点可以抛出来,因此只是对互相状态的归纳总结、互相指责。

不过,这场戏的作用在于情绪爆发后对励志哥盲目鸡汤的抵触(就是大道理说了没用,自己去实践了,或者与自己相似的人讲的话才有可能听得进),也在于阿浩道出的一个转折点成为各自心灵能量的新来源:没得选。

这就将问题指向了命运安排。

他说,自己想去外地,母亲要以死相逼,在家无奈到连家里的床单都没得选。

后来,阿洪也以此借口去求蝴蝶的原谅,说两人相遇没得选,不是他自己要遇到她的,互相喜欢也没得选,他是不由自主喜欢她的——不仅外求于他物,还将责任也推向身外。

老K与女友在书店看书交谈所以小说会将老K与三人组明显隔开。

相对来说,老K和女友一条线是自在自为的,较为主动的生活;而三人组一条线却是不同状况的有所外求的,较为被动的生活。

老K讲话是铿锵有力,奇趣叠出,能调动人兴奋欲飞;三人组讲话是沉闷乏力,俗中无趣,像要被拽进沼泽里。

这并不仅仅是广州青年状态的体现,它其实贯穿于人的一生起落。

其中不少时髦的话语打趣以及对打Dota、上微博知乎装牛逼的直讥,对读者来说实际上是趁机抛出的一个个转折点,看你要不要据此调整呼吸。

而文中有几个转折的处理,似乎小张本人也还没拿捏好呼吸的节奏。

比如,蝴蝶想去琴师那里求安心,一个电话响来,小张怕人不知道是阿洪打的,就给了个特写,但从前后来看似乎不给这个特写会更有韵味。

永远与古人有三米的偏差这场,有点游离在小说之外硬塞的感觉,而老K的梦似乎也用意太明显,丢了味道。

老K与女友在百花甜品店前但也有比较好的地方,比如,老K表白后问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女友不吭声直接走过斑马线;后来他再找到她,送了一个盒子,打开是只玩具猫,说它从没活过也谈不上死,没有见女友接过,这场就结束,而是在后来给到她在上网时郁闷,拍拍一旁的玩具猫。

还有他们去吃百花甜品,借菜单招牌说明,“这里没有幻想中的甜品,请一字一句说清楚”。

一来,生活和感情都要踏实,不像三人组那样想太多;二来他俩分开了,再吃同样的甜品坐同样的位置,靠想是想不来的,一种悲离不舍实实在在。

这两处都是比较动人的。

好啦各位,小说读到这里也算告一段落。

不知夜奔的小张喘过气来没有,也不知他是老K还是三人组里的哪一个,不知他是失恋,还是出轨,又或者在追求幻想中的树树不敢迈步。

但这多多少少应该都是他亲历之事,起码有真感情在。

看完这部作品,不晓得大家作何感想,不过我很期待小张接下来的创作,不管是又一部小说,还是戏剧、诗歌,不管是原创还是改编、纪实还是非纪实,起码他有种刺骨的幽默和踊跃的尝试。

仿佛你知道百花所有的品种,却不知道它这只蝴蝶会落在哪一个上,会怎么落。

 4 ) 年轻人很迷茫,然后呢

观后感的开头,很感谢Amy的赠票,让我的这次观影得以成行。

另外,基于我是毒sir的粉,我可能很难做到不带一些感情色彩,但我会尽可能地客观。

最后哆嗦一句,我只是非常非常业余的影迷,以下纯粹是个人观感而已。

————————————————分割线—————————————————————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呼吸正常”,英文名是“Something in blue"。

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有独立电影的味道:我不是商业片,但文青肯定一眼看穿。

我想就这个名字,说说我的理解。

而理解这个名字,就必须从电影里的故事讲起。

片中有多位人物设定:信用卡推销员A、工厂富二代B、小说男C、励志哥D、女记者E、物理学宅男F和其相亲对象G。

A银行打工仔,拿普通工资,有任性女朋友,经常被抱怨工资低,终日游走在失意的工作和感情生活中。

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E,擦出火花却不敢建立新的关系。

B是一名富二代,过着被家里安排好的生活,连选择床单的权利都没有。

电影中,他不想接受家里安排的工作,终日无所事事。

在偶然机会下认识并痴迷女生树树,经常想在树树可能出现的地方碰到她,多次未果。

C是双失青年:工作失意、情场失意。

一直在找工作,也一直在换工作,想成为小说家。

D应该是所谓的梦想讲师,正能量溢出。

F是物理怪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沉迷艺术,据说要寻找所谓的可能性。

G与其相亲,并有所交往。

但G最终没有接受F。

故事发展下来,几位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迷茫。

但还是俗语可以神总结这些“迷茫”:男人烦,要不为了钱,要不为了女人。

但失落、彷徨和厌烦,无不是个人的情绪。

广州,是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一个人要哭,不会影响一个城市的毫厘。

导演也用了大量的城市景象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一觉醒来,大家该干嘛就干嘛,广州呼吸正常。

而英文名Something in blue,原来是爵士歌曲的名字。

但私以为,blue也可作年轻人的小情绪。

说说优点。

这部片,拍出了广州的市井气。

不了解广州的人,可能认为珠江新城、广州塔这些物才是广州。

但老广却觉得,情才是广州的真义。

百花甜品店的一碗糖水、城区老巷、奔袭在马路上的运输货车、年轻人上山时下山的那群老人等等,这些才应该是让老广心安的影像。

导演花了大量的功夫表现一个老的广州,值得点赞。

导演也常有神来之笔。

例如,天桥上,A与女朋友互相抱怨时,背后的路灯亮了。

晚上,A与岳父岳母晚饭后,来到江边通完电话后,很累,背后的海珠桥灯饰灭了。

通通这些,都显示城市对个人情感近乎冷漠的态度,细节中不断印证电影名字:呼吸正常。

另外,语言方面,也很本(cu)土(kou)。

粤语的大智大慧,有一部分是体现在日常惯性的粗口使用上。

如果街坊或者兄弟之间的一段话也没有夹杂一两个广式粗口,恐怕是丢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质感。

能在大屏幕上听到广式粗口,实在是爽,有种主场作战的快感。

说说缺点。

可能受限于场地或设备,镜头语言略显单调和平实,未能用镜头去引导剧本。

大量的聊天场景,例如在咖啡店、图书馆、甚至在白云山的亭子上,镜头都是对称的。

镜头让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电影。

大概记得白云山亭子的那一幕,A自己说喜欢了另外一个女生,此时广州城区上空的云朵飘开,镜头拉远,依然是对称,C君念了一段话剧,结束。

本以为云朵飘开,镜头由局促,最后变得开朗,都预示着A君要勇敢建立新关系。

谁知道,最终的行动只是至于雨中的碎碎念,有点失望。

另外,整个电影下来,电影过于碎片化,而且故事也无趣。

整个电影下来,我看到年轻人身上尽是迷茫、无聊和没意思,但然后呢?

每个年轻人都会迷茫,但选取一个故事摆上银幕,是否需要让我们在看到迷茫之余,得到点什么呢?

启示不必须是伟光正和心灵鸡汤,但总该让我们得到什么吧。

很多纪录生活的电影,都是如此的平淡,但一点都不平凡,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知足常乐”“平淡是福”等启示。

很可惜,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这一代人的迷茫,却就止步于此了。

总体而言,瑕多于瑜。

评分3星,我希望这是作为云舅在独立电影路上的一种鼓励。

加油!

 5 ) 浮华世界中的小清新

偶尔的机会看了电影《呼吸正常》。

似曾相识的场景。

猛然间发现电影的场景竟然就是在广州。

就是这个调调。

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看这个电影有感觉,需要几个条件吧。

首先,熟悉广州,起码是两广福建吧;第二,就是曾经有过学校中的青葱岁月和年少时的轻狂和迷茫;第三,在这个已经被铜臭扭曲了是非道德不知最终要走向何方的当下中国环境中仍然在内心深处抱有几分纯真。

这就是熟悉的广州,散散淡淡,常绿常青,多水多潮,务实而又好吃,雨天滴滴沥沥,晴天阳光明媚。

突然间觉得广州粤语好好听。

反正我觉得影片中的这就是广州,真实的广州,这就是当下的真真实实的年轻人。

 6 ) 生活没有答案

这部电影里对于年轻人的迷茫、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描写得很真实,屌丝、文艺青年、奋进青年、普通青年、高知青年都有所涉猎,平静如水,各有不如意。

以字幕的转换来表述表达内容的概要,就像在看一部小说。

片中最喜欢的一部分是KTV里四个人在讨论人生的意义,导演并没有倾向于谁对谁错,也没有给出答案。

而是放开来让他们讨论,没有鸡汤也没有毒鸡汤,只是其中一句:“你有没有想过,生活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让人深思。

这是一部反套路的电影,很生活,很搞笑。

北京、上海、重庆都有多部电影描写过,而广州,除了家长里短的烟火热闹剧,就是这部,描写一个开埠久远的城市现在年轻人的模样。

路还在继续,薛定谔的猫不是活的放进去就不是薛定谔的猫,猫不会给你答案,而生活也是。

我们只能继续活着。

 7 ) 呼吸正常

呼吸正常,单纯的从名字来看,我会理解为是一部关于医学题材的电影,看了大概的介绍,是知道4个在广州奋斗青年的故事,开始有些小期待,因为有点类似经历,以为里面还会有一些让人呼吸急促的场景,实际不然,我看的呼吸很正常,剧情四平八稳没有特别大的波动,用它里面的话就是 So boring…先说说转场吧,转场太过生硬,给人那种眨眼又是新开始一样。

故事的内容感觉是为了凑剧情而准备的,没有什么衔接,这点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是可以对比下,虽说一个是书作,一个是真人真事,但是还是可以借鉴,张嘉佳的书没有说很连贯,但是作品还是有点衔接,云舅这部呢,给我一种还没开始就结束的那种刹那感。

故事剧情跟流水账有些一样,这个还是可以跟《黑处有什么》匹敌的,给人一种我一直不在线,偏偏影片却没有离开主题的感觉,我是一点都没get到点。

结尾我个人是觉得基本可以cut掉的,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在吧?

前面的时间就有些在铺垫,可以理解,可是没有什么结束性的解释,还是那么叙述性的说下,就给人那种虎头蛇尾烂结尾的感觉。

镜头这里比较固定,给人那种很死的感觉,偶尔侧面45度或者90度都会还好些,如果说是故意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镜头脱焦?

就是这样固定机位,一开始人在镜头中,过了一会儿却离开了,是想营造什么特别的气氛吗?

个人学的不够深,看不大懂。

其中摇滚音乐节的时候,老洪跟王少花的镜头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还有阿浩跟麦当劳叔叔坐一起的片段,是给拍鞋子呢还是人?

黄金分割点有的时候没选好。

这片子很像说是一种纪录片,因为它是记录了广州年轻人的奋斗、生活日常,可它这个感觉又不想是从第三角度出发,带有些的舞台感的效果。

再说说演员的演技吧,云舅说这个演员是真人演自己,不过既然是演自己应该要更有感情的表现,偏偏并没有很特别。

比如老洪的演技就明显差些,跟王少花表白的时候是一种没睡醒的感觉,眼睛快睁不开了,虽然在荧幕里他自己也说了,自己很乱,不知道表达什么,显得有些刻意了,还是有那么些带出感,老洪跟王少花在桥边,老洪捂脸哭泣,我咋一看以为是打哈欠…哭得有点假。

说完坏的说好的,至少我觉得想法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是觉得说云舅在替大部分的年轻人吐槽这个有点怪异的世界观,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我安慰,心里鸡汤,其实大家都不缺,缺的是真正的做,说!

谁都可以,甚至可以说得更好。

那种现在娶老婆跟请大神回家的感觉一般。

一种是被动的啃老,并不是我想啃老,而是从小到大的顺从,已经再也不能强硬。

虽然现实很骨感,但是理想也要丰满一些。

年轻人背负着太多负能量,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有点不真实,如同行尸走肉般。

还有一个这只是个人观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说大家都会,至于拍又是另外一说,毕竟没有谁是生来就会拍电影,都不是专业的,云舅加油,走出自己的特色吧。

 8 ) 广州屌丝青年的生活意见

在华语聚焦单元看到这部《呼吸正常》,影评人云中的导演处女作。

抱着很低的期待去看的这片。

一方面,见多了写文章头头是道的影评人,一旦得到机会拍电影,拍出来的东西比他骂过的烂片还不如,拍电影和写文章,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容易眼高手低。

另一方面,云中在影评界的朋友已经给这片做过推荐,但是语焉不详,评价模糊,遇到这种情况,十之八九是片子质量不行,朋友介于情面勉强说些好话,自然就说得吞吞吐吐,不清不楚。

结果,这片是个大大的惊喜。

没有影评人的自说自话、疏离感和高冷态,而是充满幽默感和市井气。

影片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像一篇流水行云的散文。

描写了几个广州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包括一对相亲认识的geek男女,一个来广州打拼的外地文青,一个无所事事镇日里想着把妹的工厂二世祖,一个陷入劈腿恋情的银行四眼仔。

故事发生在广州,片中大部分对白是粤语。

大概看到五分钟左右,从两个geek相亲见面聊量子力学开始,味道就出来了,是一个很有层次、耐人寻味的高级喜剧,混合了彭浩翔、周星驰、伍迪艾伦甚至王家卫的感觉,像一支气味复杂盘旋氤氲的烟草。

戏里面到处是彭浩翔式的人物。

还记得《志明与春娇》里那些“淫贱”的广告公司同事吗,还有大楼外站成一圈抽烟吹水的家伙们,基本上《呼吸正常》刻画的四五个年轻人,再工作几年、换个地方上班,就是《志明》里的人物。

而《AV》里“思想猥琐”的香港学生仔,搬到广州来工作,就是《呼吸正常》里的人物。

人物腔调、气质是一致的。

就像《顽主》写活了九十年代的都市年轻人,《呼吸正常》写活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都市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自带毒男、屌丝、geek、文青属性,会令你想起身边的某个人,他们的苦恼,也许就是你现在的苦恼。

他们面对的生活的压力,追求的迷惘,无奈的恋情,你难道未曾经历过?

很高兴,终于有一部电影,里面刻画的都市年轻人不打架,不堕胎,没有从事奇怪的职业,也没有干出一番狗血励志的事业。

而是像平凡普通的芸芸我们,散乱而迷惘,被生活推着随波逐流,而他们个个真实有趣,那么可爱,令人想要与他们成为朋友的可爱。

在影片映后的主创见面会上,有女记者忍不住把对人物的喜爱投射到演员身上,问起他们的现实生活情况,称对其人“很感兴趣”。

片中台词很多,近似一部话痨片。

喜剧方面,有周星驰风味的,如“作为一名跟踪狂来说,你都算是专业的了”“朋友,我是搞地下艺术的好不好”。

也有典型的彭浩翔杜汶泽风味的,比如“青春的奋斗的血液”、“云母逼”,全场大笑时时发生,效果强过大批打着爆笑喜剧旗号招徕生意的国产片。

抒情方面,有王家卫feel的,如劈腿仔的“残破收音机”情话、geek哥的“薛定谔的猫”表白,以及二世祖偏执地追踪一个陌生女孩的行为。

只不过王家卫的台词找的是金城武李嘉欣来说,云中找的是普通肥胖青年。

那么腔调不一样了,但也各有各的触动人心。

再配上伍迪艾伦式的爵士小调不时点缀其中,那个味道不要太嗲。

说了那么多这部戏长得像谁,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它的好处,不存在导演刻意模仿谁的意思。

影片看到后来,过了多久已不记得,只希望它不要结束。

这是中国影坛上一部少有的高级的喜剧。

云中导演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

期待看到他的下一部作品。

PS:片中主要讲粤语,不懂粤语的观众看它效果会打个折扣,毕竟白话韵味天下无双。

(for 小鲜电影)

 9 ) 很久以前,我们就知道生活不用费尽力气

两年前,朋友邀请去看《呼吸正常》点映场,今天突然又翻出来看了一次。

当年一起看巴西世界杯的前任,在俄罗斯世界杯结束三个月后偶遇,招呼打得轻浮无比。

四年前,和电影里的记者小王坐过同一个办公室,带着新闻理想做过时尚报道。

文艺青年还在用力蹦跶,当时并不知道,在那年彼岸花开音乐节之后,会再也跑不动演出。

原本以为会很漫长的后青春期戛然而止,从前觉得力气都是用来浪费的,现在才知道原来生活很多时候是用尽力气也是功夫白费。

 10 ) 城市与诚意

电影和城市关系,大致有两种:一是电影讲了关于某城市的故事;二是电影讲的故事以某城市为背景。

前者有时通过标题就能判断,比如我们熟悉的《巴黎,我爱你》《纽约,我爱你》这类有爱的拼盘小故事电影,着力点始终在城市身上,选取一条时间线,拉着这条线对着城市空间横向切一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个城市生活的横截面。

后者相比下就显得更杂芜,首先它得以故事为主线而不能只白描城市的状态,其次它必须让人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确是发生在这个城市里的,换一个城市可能无法满足物理条件,可能失去这个故事所以值得听下去的“味道”。

要做到这一点也难也不难,大部分港片其实就有着浓郁的“港味”,我们看许鞍华镜头下的人物和故事,就压根不会怀疑这个故事是不是一定得发生在香港,假如让“桃姐”置换到别的城市比如北京,逻辑上这个故事依然成立,但讲一口京片儿住在胡同角落里的一定不是“桃姐”,倒可能是“李嫂”。

这一点上国内也有片子做的不错,我能想到的是发生在重庆的《疯狂的石头》和发生在北京的《老炮儿》。

《呼吸正常》就是一个切切实实发生在广州的故事。

影片一共两条主线:主线一说的是三个应届毕业生晃在广州,经常聚在一起但拥有各自的生活,剧情线会根据他们的相聚和分散时分时合;主线二说的是短发女孩由奇特的相亲经历认识了薛定谔男,两人聊天、约会、走在广州城里。

两条线平行前进,三个出身、背景不同的毕业生,有着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缺憾、不同的选择,却有相同的困惑,无外对未来的迷惘,人生定位的模糊,浮躁与不安。

另一边一对男女奇怪而木讷,吃吃喝喝逛逛聊聊,爱情可能有一点,但看到的更多是躲闪、不安全、对超出自我掌控范围的关系的慌张。

这些东西笼统的说是都市病,或者说现今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生活的综合征,导演想把它们表现出来,并且表现的挺有诚意。

描绘大都市病,国内备选的城市,北上广深而已。

北京上海体量过于庞大,市民生活和上层建筑像是两个世界,原有生态如胡同和弄堂容易引起老龄化联想,描述胶囊房里的年轻人则话题更趋社会性,所以很难以生活的视角切入。

深圳是北京的飞地,年轻的都市还没能真正完成包容性现代城市试验,有市民生活,但没有自己的特点。

只有广州——粤语亚文化圈的中心,有眉目清晰的方言、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且都市和平民生活间不见鸿沟。

既然在广州,就要有广州人。

影片里的三个毕业生,两个说白话或者白话版普通话,剩下的一个青岛人全片操一口浓重山东口音普通话;两个广东仔之间对话时用粤语,青岛哥们听的半懂不懂,有时发表意见,这个时候广东仔回应青岛哥们,则操广东口音的普通话。

这样的设定带有最直接的真实感,用口音完成了身份识别,同时引出比较因素——本地人和外地人。

本地人有根基,所以也有裙带的压力。

广东仔A是富二代,他的斗争点在于要不要回家听从父母的安排,排遣点在迷恋路边偶遇的女孩,求而不得。

广东仔B有稳定的工作和女友,但事业上的不顺心和女方家长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在一次音乐节上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排遣点,背着女友和音乐节上的女记者走到了一起。

而山东兄弟家乡远在千里之外,毕业之后说了分手,裙带压力丝毫没有反而鼓吹不相信爱情,工作走马灯的换也没个准数,生活越来越飘忽。

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人间的比较,对工作和事业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而导演的诚意,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导演镜头下所有人的生活都很烂,但烂着烂着却依然在往前进。

三个人聚餐时菜还是自己烧的,广东仔会吐槽山东兄弟烧菜重口;山东兄弟硬拉着另两个人去音乐节,在草地上接受采访时口无遮拦地说着自己对中国摇滚的见解。

他们的生活一塌糊涂,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一塌糊涂的生活,颓废是一天,打个鸡血努力一发也是一天,犹豫中可能永远都跨不出改变的一步,但也可能被外力一推也就过去了。

这种苦闷在镜头语言中和广州融在了一起:六月份的广州,毕业季过后一届毕业生去的去留的留,下不完雨,南越王墓,小蛮腰,天桥上鲜艳的花,牛丸火锅加啤酒,永远拖鞋短裤的造型,和广东仔的口音一样的天气:湿、热、咸。

没有刻意的人物塑造,没有刻意的情节冲突,全片最大的高潮恐怕就是山东兄弟带着成功学大哥和两位广东仔在KTV里唱歌时的互喷了,每个人喷其他人一波,没有就事论事,也没有上纲上线,其实就是发泄,每个人巴巴的看着其他人身上自己羡慕的点而自己却不可得,酒酣胸胆尚开张,吐槽的是对方的不思进取,其实泰半是不平他有我没有,喷完接着做兄弟,搀扶着回家。

其余整篇,平淡叙事,几乎没有情节。

这难道不是你能在广州街头遇到的同龄路人甲吗?

难道不是你我的二十二岁吗?

《呼吸正常》是城市和电影的关系中的中间者,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关于广州的故事,也可以说这个故事以广州为背景,但都特别真实,特别真诚,年轻人迷惘彷徨在广州街头,广州街头彷徨着迷惘的年轻人,这两者相互容纳,相互映射,通过一部电影完成对立统一,电影客观呈现了生活在广州的年轻人的状态,两个要素失去一个都不再成立。

如果这几个年轻人不生活在广州,那他们的生活状态一定不会是这样,如果广州失去了这几个年轻人所代表千千万万彷徨群体,那广州也将不再是广州。

在上海电影节的展映厅外我恰好遇到了片中的薛定谔男,我们都走过去对他竖大拇指说演的很棒。

薛定谔男从头到脚依然是片中的屌丝造型,神态举止口音之本色就好像从银幕里走了出来,这时有人问他: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做什么的呢?

他答:我们基本上是本色出演。

当然可能上文的分析都只是扯,恰好买了导演云中的知乎Live,云中自己谈起《呼吸正常》时说:“有的电影拍的观众看的,有的不是,《呼吸正常》就是一部我拍给自己看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这部电影忽然变的无比美妙,因为这样的话这部电影就成了导演云中关于广州这个城市的私人记忆了。

在宏大叙事、官方叙事、人造叙事三座大山的挤压下,关于城市的私人叙事被挤压的难以呼吸,用电影作为私人记忆的承载方式无疑是最佳途径之一,感谢云中做到了,他关于广州的记忆,呼吸正常。

<图片1>

《呼吸正常》短评

一星半不入。影像语言层面上缺乏可取之处,叙事又太凌乱。后者体现在情节上就是缺乏结构性,体现在风格上就是杂糅了很多风格,这也是个两难困境,不模仿就没风格,一模仿就失风格,到处取经又会给零散的结构添乱。然后很多地方特别像情境喜剧,感觉发展一种情景喜剧电影也不错,跨界就是流行趋势不是嘛

5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好鬼无聊,你们就自己骗着自己玩儿吧。

10分钟前
  • 王拓哉
  • 很差

多好啊,每分每秒都是真实和风趣。第八代导演:颓丧的年轻人

15分钟前
  • dyhchuikb
  • 推荐

呼吸不正常拍的

16分钟前
  • 北海道的鱼
  • 很差

电影到后半段开始渐渐有回味了,包括业余演员的渐入佳境,经过浅加工的日常的累积,人物群像的捆包都汇聚到一个更“好看”的程度。它用粗糙而业余的影像再次提出了:如果电影拍的都是日常,进电影院还有意义?显然背后的理念给予了肯定答案。KTV群戏是最有张力的场景,要是能有五条人的歌或许更好?

20分钟前
  • 董肥樂
  • 推荐

摇滚乐的真正鼻祖是贝多芬,理工男的泡妞神器是薛定谔。镜头之下的广州很美,百无聊赖的青春很丧。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四色蛋糕被语录切割成小块,能看到生活里迸发出的火花。可贵地呈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状态,他们不同于前代横冲直撞、困兽犹斗式的迷茫,而是煮在温水、选择妥协式的迷惘。有人伫立钢筋水泥里思考浪漫的量子力学,有人周转半座城市坚守不息的理想。在热腾腾的蒸汽和潮湿的水汽里,夹起一条无意义的生活。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有趣 有广州生活气息 避重就轻的拍法很聪明

31分钟前
  • Ult7imi
  • 还行

看的我呼吸不正常了

34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很差

自己倒还蛮喜欢这部电影的,KTV那段更是喜欢的不行。只是剧作上双线并进的选择,让“薛定谔的猫”男主的故事独立不知寓意何为,与另外三位男主故事的对比么?

35分钟前
  • 刚度分配法则
  • 推荐

一部电影,一个城市。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现实中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悲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40分钟前
  • XEcstasy
  • 推荐

研究视听语言的影评人,为什么自己的电影不注重录音?声画对位都有问题……谈不上讲了个故事,只能说“记录”了几个广州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每次出现的字幕提示有些“自作聪明”,打断了观看的流畅性,算是不太高级的手法吧。

42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较差

当初选广州首映就好了,虽故意走马观花在广州各地取景,却也不违和,本土文化也有细节上的体现,实时实地取景使生活的戏剧性与电影戏剧性结合,效果不错。年轻人百无聊赖的生活,飘渺虚无的未来,不靠谱的爱情,加上话痨式文艺化对白,我算看出来了,云中不是朴赞郁芬奇粉,而是林克莱特洪尚秀粉。[B-]

46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嗯 只能说 在电影里只看到了一些 “自己 ” 感觉不够 本应该看到更多的 有点失望 除了几处地方 大部分的情节感受没有那么深 散文化的叙事也许只适合散文 不适合电影 也可能是这个散文化没有转化得很好 最后 还是想支持 毕竟 能踏踏实实拍生活的导演不多了 需要支持

48分钟前
  • 纷纷
  • 还行

屌丝版伍迪艾伦,豆瓣召集主演、半纪实半即兴的创作过程很符合网生代潮流,影评人零成本长时间5D3拍摄也很有行动意义,描绘出当下90后普通人群精神上的空虚迷惘、广州独特城市气质。小标题,散淡结构,金句段子,粤语,画外音,爵士乐,戏谑众生相。唱K一场开始打乱叙事节奏,再构置下起承转合会更好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不能说是不好,而是不够。导演关于广州这座城市的生活状态的描绘是真实而立体的。但在主题方面却又如同空中楼阁一样缺乏态度,讲理想主义者的消亡,却不够深刻;谈青年和世界,却又带有一种故作深沉的无病呻吟……整体不够精致,不过,能够在电影院听到云母逼的歌,我也是无憾了!

53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三星半。爵士乐般的广州青年日常。博尔赫斯书店、百花甜品店、沙面、珠江、广州电影院等让人感觉亲切,如果你熟悉广州。李会演得特别好,励志哥的角色也有意思。作为处女作,非职业演员的生涩演技、某些剪辑(比如空镜头过多)或画面构图方面的缺憾当然有,但那种处女作特有的质地更可贵。

55分钟前
  • btr
  • 推荐

这样啊…

56分钟前
  • Early啦
  • 较差

很无聊的一部片子,完全get不到笑点,却被旁边的人笑醒。本身期望也没有太高,冲着毒舌而来,在这种秋季的雨依然滂沱的夜上海,也不算完全无意义,毕竟它再次提醒了大家评论电影和拍电影真的不是一回事。

59分钟前
  • 无耻!混蛋
  • 较差

以轻幽默对抗世俗生活无法承受之重,不同青年呈现出的多元化面相,摆脱不了社会渐趋固态、经济理性至上和高消费、低收入面前的无力感,梦想、爱情与生活永在别处,好在还有无厘头与放松一笑。

1小时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