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Freeman 送进大牢,这不是魔术,是陷害,是复仇。
再华丽的场面也掩盖不住故事逻辑的牵强。
电影中魔术是比较炫,就像有人用 ipad 玩魔术一样,带着一种违和感。
魔术只是表面,内里应该是复仇+欲望,然而这个内部的人的感情并没有表现出来,导演大哥全用来炫技了。
这片子告诉你,人可以用不惜一切来玩魔术,什么道德,法律都不好使,1、一个魔术师的魔术因为被人破解,不小心玩大的挂了(当我看到F谈及此地的时候,我就猜到这他们一定是个复仇故事)结果被奸商所害。
2、小男孩准备复仇向所有关联人(没问题)。
3、经过数年进入FBI,还做得小头目,擦,这复仇的毅力要多大呀,只是为了扮演保证维护法律一方的有个内应。
(也就是说他在犯罪)4、拉拢四个魔术师入伙复仇,是的这四个对魔术痴迷的小家伙被人利用去复仇,(又一次的犯罪)。
这四个家伙痴迷到不管主使人的目的,不管犯罪不犯罪,只是为了玩魔术。
5、是的,F 的车子被钱爆了,请问那个 sb 偷钱还能把钱塞满到驾驶员的座椅都被占了,擦,谁相信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敢判 F 坐大牢。
6、那四个马夫,怎么可能就清白的生活下去。
请你告诉我呀导演。
7、魔术只是犯罪中的插科打诨而已,偷盗就是偷盗,陷害就是陷害,魔术的对象如果是法律,那是哪门子魔术。
对了,结果就是你全篇看不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尽管这些个演员都有名有姓,请问你记住谁的表演了。
导演,你这个魔术实在是低级可笑。
为啥叫他灵丹妙片呢?
因为此片有一个特殊的功效。
如果,你觉得你的智商太高了。
那么此片绝对是你的最好选择。
因为,它可以将你的智商迅速调整至小学生水平。
简直是妙啊,是不是?
当我看完这部片子,我是被它狠狠弄了一下智商。
从头到尾这片子说的啥呢?
我是一直没想明白。
一个装逼大屌丝把别人耍的团团转,还莫名其妙的弄了一个姑娘?
只能说他隐藏的太深了,他女儿估计不是亲生的。
四大金刚都被全国通缉了,咋还办的了演出?
警察直接把举办商弄了,四个人还蹦个啥啊?
电影中的魔术那简直就是魔法加超级高科技,而且是漏洞百出啊,就比如最后四个卡片他就神奇的合在一起了,还着对一棵树刷卡,坐公交吗?
我真的不想说什么了最想骂的就是那个其丑无比,所谓唯心主义者的装逼男。
有种你来催眠我试试,我被你一个响指弄晕了我名字倒着写演出现场撒假钱大家都还捡的嗨?
车祸是假人法医看不出来?
漂亮的助手姑娘为啥直接就和猥琐男睡双人床?
潜规则尼玛?
用个大镜子偷钱箱,我想说你们往房间内里走走不就摸到镜子了?
没有一个人有这个智商?。。。。。。。
我的智商真心是不够用了借我点。。。
这是一部因为开头太炫,所以一边看,一边叫人不断担心会变成烂片的电影。
节奏特别快。
前一个小时闪瞎眼,几场魔术秀刀光剑影,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于是更担心饼摊得太大,后边面粉不够了很难画圆。
快到超常的节奏尽管很炫,却包含着装逼的隐忧——我一边看,一边就想起《大腕》里头把哀乐加速10倍就变成喜庆锣鼓的桥段——快节奏让人不信任的原因也是:假如放慢到正常速度,是不是一切就变得平淡无奇?
果然,后半段开始,炫酷的高智商犯罪,慢慢露出了典型商业片的面目——追捕、飞车、大劫案……最后半小时,按道理是到了“逆转”时刻,也确实开始逆转,准备供出幕后大boss——但是供出来以后,又和想象中的距离不远,还略牵强。
一般到了这种时候,观众都会在脑子里把剧情从头到尾再撸一遍。
假如撸下来没多大破绽,前边铺垫的,后边都有照顾到,就算合格。
反之,则被打入烂片行列,任你再炫再酷都没用。
好在,《惊天魔盗团》撸下来,还是可以过关的。
就像同一个导演的《诸神之战》,尽管总体有褒有贬,起码美杜莎那一节还是拍得很可观的。
要说《魔盗团》的可观之处,那就是——烟幕弹非常多。
早在电影开头,旁白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提醒观众:这个计划不能用寻常的逻辑去理解,一定要保持距离去看,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等等等等。
重复次数之多,让观众(如我)略有被当成傻子看待的不爽感。
这些年来大家也都看了不少美剧,阴谋论积累得只多不少,最会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骗局看真相”好不好?
但是,看完了再想想,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提醒,本身也是骗局之一呀!
或者说,让观众自以为很聪明能看穿本质,也是整个骗局中,至为关键的一项基础设定。
由此,导演完成了他对大部分观众的催眠。
就像他安排“隐者”对魔术秀场里的观众催眠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一旦相信表象背后有大阴谋,你就要找大boss对不对?
四骑士在小房间里看到复杂的设计图之后蛰伏了一年,必定发生了什么事,幕后必定有主使。
好,这时候导演就把迈克尔•凯恩抛给你——拜托,迈克尔•凯恩耶!
绝不会打酱油的对吧?
是他资助了四骑士的演出,他一定是想借机敛财嘛——这是第一枚烟幕弹。
到第二场,迈克尔也被黑了,白白损失1400多万,声称要复仇。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他再度找摩根•弗里曼谈判——拜托,摩根•弗里曼耶!
假如迈克尔洗白的话,那他必定是黑了对吧?
或者,还是迈克尔是黑,摩根才是烟幕弹?
——到这里,两枚烟幕弹交锋,因为演员本人的魅力太过强大,怎么解释都是可以的,所以到这里已经略晕。
不过,很快也能知道,摩根其实不是黑,而是被黑的事实。
为啥呢?
因为他老作出一副“你们都是傻子,老子无所不知”牛逼哄哄的样子,按照“装逼被雷劈”的逻辑,他基本上就是最后的倒霉蛋无疑。
再加上,警队里那么多猪队友的出现,也让人明白这必须是个“无间道”的故事,警队必有内鬼,而迫害对象,除了明晃晃的扎眼的摩根,基本上也不会是别人了。
好,到这里,第三个烟幕弹来了——谁是内鬼?
最简单的选项肯定就是法国来的陌生女人嘛。
再不然,袖子被塞到绞肉机里的猪队友、急吼吼赶来骂人的高衔警官什么的,也很像烟幕弹嘛。
总之,一路拼命的探员、真正的大boss:Mark Ruffalo相比之下嫌疑最轻。
现在我们明白了电影开头所说的“非一般逻辑”究竟是指什么了。
它不是像一般魔术技法一样声东击西、想要做个小动作之前先把你的眼光吸引到其他地方,而是每个环节都引导你产生必要的怀疑,然后迅速抛一个最简单的解释给你,让你不再刨根问底。
从这个设定上说,《魔盗团》还是挺够意思的,弥补了大boss略突兀的不足。
另外,为啥结果一出大家都不是“哇塞被震到了好牛逼啊这样也可以啊”的反应,而是“哦这样啊好吧洗洗睡吧”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电影犯了一点传统推理小说的大忌——“凶手是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察”。
不用搬出范达因的理论大家也能理解,为啥凶手最好别是警察。
拿《魔盗团》案件来说,如果Mark是大boss,那他和四骑士交锋的时候就没必要那么拼命——当然了他追车那段拼一下命是有必要的,因为那时候他的同僚可以看见“他有多努力”,摩根也能看见,还能拿到重要的引导下一步的图纸,对于糊弄剧中其他人都是有必要的。
我是说,他和“死神”在小房间里打斗那场,又没人在边上看着(猪队友在厨房出不来),他们上天入地打得那么起劲给谁看呐?
纯粹为了骗观众,这就显得信息太不对等,非君子所为。
不过,此片不能算烂片的另一个理由是:信息在大多数时候还是挺公平对等的。
比如有太多桥段暗示了大boss的身份:20年前溺死的魔术师、垃圾通道尽头箱子上的名字、“玫瑰不因它的名字而香”、审讯室里莫名其妙对换的手铐……当然Mark最值得怀疑的地方还是他太帅了,在努力扮演“猪队友”、“真想看看你再露出一个迷茫表情好做DVD封面”角色的同时,他几乎是不能自控地在用眼神放着电,查案查到火烧眉毛还能有心思跟法国妞亲亲,搞点小暧昧——这样的角色怎么可能只是一个傻探员呢对不对?
你看他最后露出高级段数以后的那张脸是夺莫帅呀!
再者,一些小细节(兔箱魔术、狱监锁门)神马的也和情节有呼应,一般烂片是不会费心思做这些的。
烂片的节奏通常是:在片子的前80分钟告诉你8%的事实,最后20分钟再突然告诉你其余80%(剩余那12%导演自己都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还自以为超级牛逼地作出一副“吓到你了吧!
”的表情,最后还要留下5分钟给男女主角抒情……所以,《魔盗团》才是高群书说的“有致命的快感,也有致命的缺陷”。
或者别那么夸张地说,应该是“有快感,也有缺陷”。
不如《致命魔术》那么致命,水平嘛,跟《盗梦空间》或者《非常嫌疑犯》差不多。
为了营造快感,制片方撒出去的银子大概要跟电影里漫天飞舞的美钞欧元差不多等量齐观了吧?
个人以为大boss尽管不出人意料,但大boss的见光方式还是挺shock的——前一秒摩根还在絮絮叨叨解释他的见地,后一秒连唯一的听众都没了。
那一刻我在心里暗骂了一声:“擦,胡迪尼!
”其实Mark就这么走掉也蛮好的,比留下来骂摩根几句更有一种“老子这种段数的魔术师不必跟你多废话”的爽感。
哈哈哈哈。
最搞笑的是,片尾有彩蛋,貌似要拍续集。
但广大网友发现它的续集早就拍好了——《肖申克的救赎》。
但是要我说,如果摩根是因为这个案子“进去”的了话,找个好律师还是很有希望当庭释放的……(除了汽车里莫名其妙多出来5亿美金之外老摩根根本没有其他罪证好吗)
高贵冷艳党麻烦出门左转文艺片好么. 以下不用看了.不喜欢就不喜欢,高贵冷艳地来一句渣电影渣制作渣观众掉头就跑请问你是抖M么? 打下几行不疼不痒的装逼话语活不过3分钟怎么不去干点有用的事呢? 我觉得好看给五星你觉得难看给一星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来我这装个鬼啊? 我标题喷的是电影还没上映就直接差评的穿越差评党你来凑个什么热闹? 你打那么多人身攻击我喷都懒得喷你,点一下就直接消失了能算下机会成本么咱能互相省点时间么谢谢?莫名其妙, 看个影评还能直接上来就脏话连篇人身攻击的. 电影跟你有切dick之仇么?-这么说, Savoy 16影院有我坐过最舒服的座椅:面料特别软; 可以往后仰很平; 你还可以把脚翘到前排座椅上好好享受电影.然后这部电影我是全程前倾着我的身体看完的, 上车后我还thrill了好久.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视觉魔术,当一种魔术用来制造真正的魔术, 那就已经不能用魔术来形容了: 而是成为观感指数级飙升的feast. 麻烦看过的和没看过的不用拿"致命魔术"来跟"Now you see me"进行对比:两者完全不是同一种类型的电影. 诺兰喜欢烧你脑而且你被烧的很爽我知道, 但是不烧你脑你丫还不高兴明明视觉效果比致命魔术要华丽, 你偏不喜欢冷冷地说哼跟诺兰比都是渣渣你说你不是SM上瘾是什么. 卖的就是火辣鸡翅非要跟竹荪排骨汤比个高下有意思?比如这位:" 看完预告,一翻剧照,基本断定导演要么是个诺兰粉,要么就是诺兰高端黑。
美女浸入玻璃樽是《致命魔术》的重要桥段;迈克尔•凯恩等人在飞机上的剧照一如《盗梦空间》;凯恩与弗里曼一会晤,一种黑骑士就要崛起的感觉就迎面扑来;马克•鲁弗洛西装革履弓着腰隔着桌子和对方讲话是典型的莱昂纳多姿势啊;黑夜中鲁弗洛站在警车上的仰拍剧照,顿时让人想到哥谭市的探长站在人群高处宣布噩耗的场景啊……诸如《十一罗汉》《魔力麦克》,拿来主义痕迹太多了。
这绝不是巧合,昆汀的先例告诉我们,太过明目张胆的抄袭就成了致敬。
尼玛这是40岁的路易斯•莱特里尔在向42岁的诺兰致敬啊。
"鉴于他是去年年底写的,我们就不说什么了: 麻烦看今年的超人去, 来别的地方凑什么热闹. 再比如这位:"The trailer of the film definitely made my expectation sky-high, unfortunately the final product is not extremely gratifying, something that perhaps should have been foreseen considering the grand scheme of the film. In a series of rapid scenes tackling a series of far-fetched magic tricks, Now You See Me seems messy and all over the place. It requires audience to pay the utmost attention to everything, just when everything is about to click, the film quickly switches to another trick, everything moves too fast without allowing any breather. While all these gimmicks are interesting, we get the feeling that these are all what the movie have, a vacuum of tricks without any direction." 大概翻译一下"哎呀片子不错但是要求太高了要求观众全程聚精会神专注细节魔术和魔术间的间隔太短太快简直让你目不暇给唰唰唰丢给你一串魔术简直搜不鸟,两星,小伙子再接再励啊."首先这种领导发言似的评论真的算是影评...?另外你真的看了电影么...电影无数次告诉你魔术的精髓就是the closer you are, the less you see. 魔术师就是希望你专注于trick以及distraction,然后操纵着你走进miracle的世界让你发出惊喜地尖叫. 不聚精会神地关注魔术而是lay back冷眼旁观跟Morgan Freeman有什么两样... 累么亲?相信我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你去影院亲自看, 千万不要读最下面那篇影评: 我知道我们都喜欢看蒙面魔术师破解魔术,但是你好歹也要看完Criss Angel亲自表演之后再去看才有意思对不? 全片无任何尿点,恰似一个精彩的魔术: 不给你任何思考的机会: 来, take my hand, and I'll show you all those impossibilities. 艾森伯格说:"You always have to be the smartest guy in the room." Precisely. 我失败了, 被编剧彻彻底底地fool了,但是我很开心. 为什么? Because why magic is fun is that you pay to get fooled and you just love to see and wonder how would they possibly fool you. Surprise bitc*es!!! And hail to the Eyes!
在我看的本就为数不多的电影里,与魔术有关的似乎更加稀有。
电影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其他的表演类型稍加改造都可以搬上大银幕,比如演唱会。
但魔术要变成电影似乎就比较困难,因为魔术是一种障眼法,欣赏魔术的乐趣在于“被骗”,魔术师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越近,这种被骗带来的刺激感就越强,所以街头魔术师常常很受欢迎。
而由于电影可以在后期制作时进行剪辑等处理,无论什么样的视觉奇观都可以轻易实现,魔术现场表演那种让观众觉得不可思议的魅力如果搬上大银幕往往会大打折扣。
这方面比较成功的应该就是大家都看过的之前诺兰的《致命魔术》,原因是影片的巧妙结构使得整个故事就像是一场魔术表演,通过对观众情绪的引导,成功的“欺骗”观众,让观众大呼过瘾。
这个我在之前一篇致命魔术的影评里做过一点分析,我把与之类似的悬疑片统称为“魔术电影”。
如果和我一样看的第一部与魔术有关的电影就是《致命魔术》,那么很容易产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
后来再看的爱德华诺顿的《魔术师》,故事和演员表演都不错,但却不是靠结构和叙事来出奇制胜的,所以按我个人的标准,是倾向于不把其归类为“魔术电影”的。
至于今年上映的另一部魔术题材的影片,史蒂夫卡雷尔主演的《超级魔术师》,原本还可以凭借幽默趣味来用好魔术这个噱头,可惜本来不多的优点也被敷衍了事的结局给毁掉了,最终沦为一部虎头蛇尾的烂片。
最后说到本片,虽然剧情也有反转,但最大的卖点依然是视觉效果、动作戏等导演比较擅长的领域,避开了与《致命魔术》这类电影的直接比较;同时如果把本片放回到爆米花电影这一类型当中,又会让人觉得本片显得比大部分同类电影“聪明”一点。
以下内容有剧透,请注意。
本片的故事简单的概括就是几个魔术师为了加入一个掌握着魔术终极秘密的神秘组织而交的“投名状”。
结尾的反转为不少观众诟病,其实我觉得做的还不错。
本片放了三个烟幕弹,将观众注意力从真正的幕后主使那里转移开,尤其是法国美女这个角色,用的特别好,她可以说是在不经意间就充当了魔术表演中美女助理的角色。
所以说本片也可勉强归到“魔术电影”这一类中,只不过本片没有像致命魔术等悬疑电影一样,通篇都在为结尾的逆转布局,本片前面的剧情更多的是为了照顾视觉效果的呈现,以至于最后的反转虽也可称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却回味不足。
好在由于本片对于悬念、动作、阴谋、爱情等多种元素的搭配使用还算得宜,因此趣味性十足。
许多观众不能理解为什么摩根弗里曼饰演的角色成了最后的祭品,觉得他的罪行似乎比起前面几个被整的都要轻,怎么反而他受到的惩罚是最严重的。
我们要明白本片当中的几个主角包括幕后主使他们本身都是魔术师,身为魔术师最痛恨的当然是未经授权去揭秘别人魔术的人。
魔术是一门手艺活,在我们中国古代叫“戏法”。
无论是中国的戏法还是西方的魔术,这门手艺都是一代代薪火相传下来才有了今天。
片中的神秘组织“荷鲁之眼”,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为了保护这门手艺,必定是与想要伤害这门手艺的人做过无数斗争的。
而魔术揭秘本身就是对这门手艺充满恶意的一种行为。
从片尾摩根弗里曼与幕后主使者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年轻时也是魔术师出身的摩根弗里曼因为得不到认可,所以对魔术由爱生恨,开始进行报复。
魔术揭秘者往往出于一种炫耀心理,他们嫉妒真正的魔术师在舞台上收获的掌声,但又不具备成为真正魔术师所需要的器量,所以只能靠糟践别人的作品来获得满足感,顺便收获一些盲目观众的追捧。
科技越来越发达,一方面魔术师的表演手段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让魔术揭秘的威胁变得更强大,因为魔术揭秘的视频、文字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在网络上疯狂传播。
并不是说魔术揭秘完全不行,几个朋友之间如果都爱好这个,彼此交流一下当然没有问题,可是犯不上跑到网上去发个帖子或者视频出来哗众取宠。
这种行为本身已经够无聊了,如果还借此牟利就更过分了。
魔术都是魔术师的智慧结晶,只有魔术师本人才有权揭秘自己的魔术。
我们大部分人现在慢慢开始懂得尊重书籍、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了,可为什么唯独对魔术就觉得践踏其著作权是理所应当甚至是值得炫耀的呢?
本片从海报上就给人一种“魔术师版《十一罗汉》”的既视感,影片的前三分之一也确实是这种感觉。
之后就开始以FBI探员的视角展开故事了。
本片的故事分为三段,由于第一段拍的太嗨,观众期待值被一下子拉高了,结果后两段反而没能像叠罗汉一样把观众情绪一浪接一浪的推向更高。
可能也是考虑到这一点,导演才在最后又加了一个大反转,想增加一下最后一波的劲道,结果用力过猛,与前面照应不足,以至于一部分观众会有突兀的感觉。
存在类似问题的还有今年在国内上映票房口碑双爆的《环太平洋》,也是没到最后就把劲儿使完了,万众期待的最终决战反而成了强弩之末。
当然那部片最起码没有像本片一样一上来就把子弹打光,好歹前面还是平铺直叙慢慢把高潮推起来的。
说到魔术+犯罪,其实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怪盗基德吧。
本片一口气就给了大家五个怪盗基德,让观众们看个过瘾。
如果日本拍的坑爹的真人版柯南能有这种视觉效果的话,那剧情再弱观众也能忍了。
继付兰兰之后,他家的小弟也跑到大银幕上来变魔术来了。
之前是被吃掉了脑子老婆还被吃了自己脑子的家伙抢走了,我就在想这次总不会又让他演最悲剧的那一个,果然是虚惊一场,而且他这个最年轻的在全部计划中还发挥了相当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片当中出现了蝙蝠侠的两位背后的男人,此外还有绿巨人布鲁斯班纳,可以说是跟超级英雄电影渊源颇深。
我在想要是让戴夫去演个新版哈里奥斯本的角色应该挺不错的,嗯,这样蜘蛛侠基友这个角色就成了他们家的家族产业了。
在看这部许多观众口中的“高智商犯罪片”之前不久,我还有幸看了一部“低智商犯罪片”《健男抢钱团》。
两部片风格迥异,本片是主角各种狂拽酷炫屌炸天,而另一部则是主角呆蠢傻二挫到爆。
尽管如此,我却还是总结了一些两部电影的相似点。
除了中文名字都是五个字且结尾都有个“团”字外,最大的共性就是作为主角的犯罪团伙都是玩儿跨界的。
《健》片的主角是一伙健身教练,而本片则是一伙魔术师。
我觉得这种利用某种职业特点发展出来的犯罪片非常有趣,期待未来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能加入到观众喜闻乐见的犯罪大军中来。
《惊天魔盗团》一度进入了魔术领域的内部,表现同行竞争中的卑劣和残酷,对揭秘影碟在互联网时代爆发性的畅销投以意味深长的一瞥。
法国刑警提到,早期的西方魔术师会伪装成中国人(借用中国名字)表演,魔术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因为他们觉得东方人具有神秘的魔力,可以增加表演的噱头。
上述都是其他魔术电影不常见的有趣细节。
这些稍值得玩味的东西转瞬即逝,很快被眼花缭乱的视觉把戏所湮灭。
这些欺骗手段混淆了魔术和偷窃的界限,从本质上揭示出顶级骗术在两个领域的通行无阻,既有对古旧技法的致敬,也拥抱最新技术。
舞台密道、假房间、玻璃障眼法、空中飞人和大换汽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犯罪电影里就演过的布局,而全息投影、黑客入侵、GPS跟监控以及“时空穿越”的伪装,则带来软科幻片不明觉厉的高深莫测。
两者结合之妥帖集中体现在古老的兔帽戏法中,还是那两样古典道具,变的花样却与传统迥然不同,手法也有天差地别。
杰西•艾森伯格只经历了短期牌术训练,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角色总是在炫耀掌心夹牌、单手开扇之类的入门技巧,以及好看不中用的布莱恩图多花式切牌——现实里要只这个水平,在维加斯街头混饭吃都难。
和艾森伯格半调子的牌技一样,擅拍简单粗暴动作片的导演路易斯•莱特里尔(《玩命快递》,《无敌浩克》,《诸神之战》)也对这一高智商题材掌控乏力,该细水长流时沉不住气,该用花哨晃晕观众时却又慢上半拍。
影片第二幕中有一个关键角色死亡,但气氛不到位,“沉痛哀悼”的欺骗程度不够,没法牵着观众的鼻子走;第三劫案现场,那卡车被截停的如此顺风顺水,连最懒得动脑的观众也要怀疑其中有诈了吧。
从头到尾挑战观众的幕后主脑,大概是主创最引以为豪之处。
身份揭秘一刻不乏惊奇效果,此处得分失分都有。
优点在于,自动填上了大部分漏洞,例如警官发现手机被监听,又例如四骑士中最年轻的成员如此不保险的逃脱计划。
缺点也很明显,隐藏者为了让人(观众)信服,处处都有过火甚至不那么必要的表演。
影片另一大误导来自迈克尔•凯恩和摩根•弗里曼两大戏骨,尤其是看过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的影迷,更难以想象这两老谋深算的家伙会栽了跟头。
看来借助明星效应和角色定位,恰当的选角也对布置悬念颇有裨益。
只是通篇来看,本片故意藏起的线索太多,未能进入一流悬疑片“什么都摊开给你看,就是叫你猜不到”的出神入化。
与同类电影作比,本片的偷盗技巧只是二流,远不如许多人相提并论的《十一罗汉》来的浑然天成,倒是和《都市侠盗》后期不求甚解、语焉不详的作风半斤八两。
影片的华彩之处不在于天衣无缝的犯罪手法,而是主打的三场魔术表演,四骑士风姿翩翩登台亮相,机关道具令人击节,每一个动作,都一句台词,每一次互动,都暗藏虚实难辨的奥妙,将简简单单的侠盗义举化作悬念丛生、妙趣无穷、人人参与其中的舞台大秀,光影绚烂、人声鼎沸间,镜头毫无束缚的纵横穿梭,从每一个角度捕捉到现场的浮华灿烂,视听享受之卓越,感染力之丰盛,比那场鸡肋追车棒的不止一星半点。
作为偷盗片,《惊天魔盗团》并不过瘾,差强人意的诡计编排,没有给积极思考留下多少余地。
如果仅作为一场无需明白内情的魔术大戏欣赏,相当可圈可点。
只可惜,正如摩根•弗里曼的角色所说,如今的观众不再满足于被骗,迫切想知道魔术背后的奥秘。
解谜解的不圆满,秀的精彩程度也要打折扣了。
(文/方聿南)
当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便被他的剧情所震撼,《惊天魔盗团》作为大片少不了惊险的场面和细腻的描写,其中参杂的警匪追逐与人物告白也让观众看得大快人心。
最后的结局也为全篇增添了魔术色彩,总的来说是篇卓越的国际大片。
四位主角在电影中冒着生命危险和美国联邦调查局起了周旋。
其中女主角外貌十分美丽,有出色的演技。
最后结局完美结束。
创造一个《惊天魔盗团》整片扣紧心弦,十分出色。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在刘谦没有上春晚之前就很喜欢他的魔术,记得他曾经这么说过,什么是魔术?
就是当你成年了,还能带给你当年在童话书中找到哆啦A梦的任意门…… 整部戏刚开始觉得他只是一部戏后面越看越有劲然后千万别去厕所最好水就别喝了这类烧脑子的骗子每一秒中都觉能成为细节所以当你觉得可以去厕所的时候往往就是最重要的部分结局真的想不到啊那个人太厉害了这部戏!
值得推荐。
根本就是共济会筹拍的宣传电影嘛。
之前以为起码是个高智商犯罪片外加点魔术的噱头,结果发现真是傻爆了的剧情。
一个魔术师,一个能控制大脑特异功能人士,一个成龙身手的小偷,一个完全不知所谓的女人... ...主角们能逍遥法外完全是靠不解释的超能力+外星科技+超级大卧底,哥哥你们抢银行干嘛,统治世界好了嘛。
最后的结局也弄得我完全不知道怎么评价好了,... 我 ... 算了, 憋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我该说什么,结局的蛋疼程度基本上和Zodiac差不多了。
借用这电影宣传时看过的一句话,11罗汉看到了也会汗颜。
魔术、犯罪加悬疑,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元素发挥的好都可以构成一部精彩的电影。
而当这三者融合到一起想拍砸了都难。
虽然《惊天魔盗团》没有做的很完美,但是也足以让你可以享受120分钟的美好时光。
如果光看《惊天魔盗团》的前40分钟,这部片子绝对可以打满分。
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剧情的推进都十分紧凑,令人喘不过气来。
第一个奉上的大型魔术也比较精彩,更令人惊奇的是,魔术刚一结束,编剧就迫不及待的解开了谜题,足以证明编剧对自己强大的自信。
但遗憾的是,这个魔术一结束,整部电影就开始一泻千里,编剧也开始进入无限抽自己嘴巴的模式。
仔细观看全片你会发现,基本上编剧在整部电影里一直都在宣扬玩魔术揭秘是要遭雷劈的思想,但是编剧自己却又在乐此不疲的进行魔术揭秘,连整部电影中最精彩的一个转移魔术(把钱从银行边走)也是来了个360度全方位揭秘,很多小魔术更是没有逃脱被编剧揭秘的命运,编剧您真的不怕自己最终也会落得一个深陷囵圄的下场吗?
电影的开场,一直在着力描写四骑士的点滴,成功的展示了几个人的性格特征,但是当他们变完第一个大型魔术后,电影的视角立刻转移到马克 鲁法洛饰演的警察身上,而所谓的四骑士也基本就彻底的沦为配角,四骑士几乎和道具无异,完全没有了亮点。
我了解这种拍摄手法叫上帝视角,由四骑士的视角切换到警察的视角一是很好的避免了悬念的外泄,如果还以四骑士的视角来讲故事,观众就会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那这电影也就没有任何悬念可言了。
二是为结尾的反转做铺垫,但是这样一来,基本上观众都能猜到马克 鲁法洛就是电影里的终极BOSS,整个电影一直在苦心营造的悬疑气氛也就立刻功亏一篑。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烂尾了,实际上从电影将主视角转换到马克 鲁法洛身上那一刻起这个电影就已经开始落入俗套了,而且将调查者设置为最终BOSS也并不明智,就连华语山寨电影《消失的子弹》都用过这招了,您这么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电影再用这种套路就不觉得寒碜吗?
不过,影片最大的问题还是编剧价值观的混乱。
马克 鲁法洛和四骑士打劫银行、整垮迈克尔 凯恩确实有替天行道的成分,但是他们设局让摩根 弗里曼身陷囵圄是不是正义的审判就有待商榷了,虽然摩根 弗里曼的行为很令人反感,但也不至于给他这样的惩罚吧,看看国内无数揭秘刘谦魔术的网友依然活得滋润就觉会得摩根 弗里曼在电影中的下场确实有点冤。
如果你说摩根 弗里曼的行为有问题,那么四骑士呢?
他们几个利用魔术诈骗的行为就比摩根 弗里曼更高尚吗?
而且马克 鲁法洛利用四骑士打着劫富济贫的幌子报私仇,怎么都觉得有点虚伪。
更何况四骑士起初都是为了钱而去用魔术诈骗的人,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就开始变得视金钱如粪土,并对马克 鲁法洛马首是瞻,实在是太缺乏说服力。
可以说,电影进行40分钟后,编剧就已经开始找不着北。
最后谈谈魔术揭秘的事:首先需要说明魔术揭秘确实是不道德的。
不过本人并不是特别反感魔术揭秘,因为本人觉得魔术和电影是一个道理,同样一个魔术(剧本)到不同魔术师(导演)的手里来变(拍),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其实国内有很多魔术高人,手法并不比刘谦差,但却不如他红。
就是因为刘谦早年在各种场合表演魔术积累了大量的舞台经验和表演技巧,而这些才是刘谦真正的王牌,是别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学到的,也正是如此,才会让观众真正的去欣赏刘谦的表演,并沉浸于其中。
谁都知道魔术(电影)是假的,但是能不能让观众忘却其本身的虚假性而专心投入其中才是最考验魔术师(导演)的地方。
PS:估计刘谦就是因为在电影中看到了玩魔术揭秘是要遭雷劈的主旨,才会如此的喜欢这部电影吧。
(后页有附录)附录:1.《惊天魔盗团》的英文名是Now you see me,加上电影中曾出现过的Now you don’t,这句话实际是魔术师在表演消失魔术时经常使用的一句话。
2.杰西 艾森伯格在电影中变的第一个魔术(骗妹子的那个)用了强迫选择法。
电影里四骑士变抢银行的魔术时选择的观众也用了强迫选择法。
这也是魔术师的基本功之一。
3. 20世纪初,一匹名为汉斯的马因为会做算数而引起巨大轰动。
其实汉斯并不会算数,只是他懂得察言观色,当它用马蹄不断敲向地面时,快要接近正确答案时人们总会通过面部表情等身体讯号泄露答案,汉斯就是利用这点来做算数。
《惊天魔盗团》里伍迪 哈里森就是利用这点来“读心”的。
4. 伍迪 哈里森在电影中不但会“读心”,而且还懂催眠,基本上已经算作是一个心理学家了,其实一个优秀的魔术师都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
心理学上有一个“巴纳姆效应”,就是魔术师巴纳姆最早发现的,不过提出“巴纳姆效应”这个概念的是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
5. 《惊天魔盗团》里的魔术有虚有实,基本上电影里揭秘过的一般都可以实施,而未揭秘的一般都无法实现。
(当然,抢银行那个魔术虽然可行但执行起来难度也特别大)6.电影里的法国女警曾经提到过魔术师程连苏,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他原名威廉 罗宾森,是个美国人,因为受中国魔术师朱连魁的影响才给自己换了一个中国名字,并声称自己是地道的中国人。
这也暗示了电影里马克 鲁法洛隐藏身份的事情。
7. 电影里马克 鲁法洛的父亲死于水中逃脱魔术,有点脱逃大师胡迪尼的影子,电影《胡迪尼》里大师就是死于水中逃脱魔术,当然,现实中的胡迪尼实际上是病死的。
另外,《惊天魔盗团》里出现过的魔术如手铐脱困、水牢逃生还有大型幻术,这些都是胡迪尼最擅长的魔术类型。
8.电影里戴夫 弗兰科逃脱警察追捕时,从垃圾道跳下时,旁边的杂物箱上写着Shrike,也就是马克 鲁法洛父亲的名字。
9.电影中四骑士最后将钱隐藏在墙后面的障眼法,实际上是消失魔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10.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影评,好累。
11.欢迎补充。
德波在它的“景观社会”中提到:“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
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真理被认为是亵渎神明的,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最高级的幻象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
“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消费早已经不是过去的消费,像我爷爷奶奶这一代人,满足了衣食住行就已经够了,如今大家早已进入了“炫耀性”消费的时代。
好莱坞电影,估计是最典型的“炫耀性”消费。
景观社会与奇观电影同属于奇观家族。
在看了很多部很多部大银幕上的好莱坞奇观电影之后我发现我很难再像以前一样耐着性子去看完电脑上的下载的《能找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了。
--《惊天魔盗团》元素很多,糅合了犯罪,警匪,推理几种电影类型,当然还别出心裁地加了魔术。
每一个画面都精彩绝伦,极具视觉冲击力。
之所以选择魔术,估计也是为了营造出炫丽的视觉盛宴。
五彩斑斓的舞台,目眩神迷的灯光,纷飞的彩带,极炫的360°旋转镜头,观众仿佛真的置身于著名魔术师的专场表演。
从拉斯维加斯到纽约涂鸦墙,观众好像在看电影,又好像在看一场巨大的综艺节目秀。
好莱坞电影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观众的视觉神经,仰赖着数字技术革命,凭借着后期特效,可以做出无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上天入地,应有尽有的超越真实世界的电影奇观。
难怪詹姆斯卡梅隆会把它称之为数字化的文艺复兴运动。
回到《惊天魔盗团》,说实话观看过程中你很难有机会思考,精彩的画面闪得太快了,我靠,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闪瞎了我的狗眼。
我发现我的脑子很难跟得上我的狗眼了。
电影结束,就好像你疯狂地追了一个季度的“超级女声”,还陶醉在心潮澎湃中手一抖就给了五颗星。
--一出电影院重见天日的时候我立刻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我靠,什么跟什么。
我尝试总结一下电影的主题思想,难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亦或者“劫富济贫”?
我突然反应过来这电影的所有一切,主题,人物,情节,等等都是次要的,它最主要的东西成为了“画面”。
画面的剪辑也倾向于表层的,直接的视觉快感,而不是内在的,深度的叙事逻辑关系。
所有的人物都好像纸片一样浮在半空中,所有的一切都服务与画面了,甚至连对白,都感觉是夹在画面中勉强挤出来的。
就像豆瓣上另外一篇吐槽的影评里说的,一个银行账户里只剩下几百块钱的大妈会花高价去拉斯维加斯【更正:新奥尔良】看魔术秀吗?
【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是被邀请到的,那我把这句话改成,你在现实生活中被邀请过吗?
我觉得这个作者这句话其实想表达的是,第一场魔术秀的观众都是有钱人,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而第二场无论观众怎么进来的,但是真的穷成这样的人会有闲功夫和心情来看魔术秀?
】诸如此类很多漏洞在飞速行进的电影中都不成了问题,因为大家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了。
特别是结尾,那个反转确实有种“WTF”的感觉!
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悬念,这种把戏不能称之为希区柯克的那种悬念,充其量是惊吓,就好像人躲在墙角突然蹦出来吓你一跳。
根本经不起推敲。
过去传统电影的评价标准在这里已经被抛弃到九霄云外了。
我发现为了“画面”,叙事中的一部分扩大了,一部分缩小了。
比方说魔术秀、飞车追逐这一类视觉刺激的叙事被尽可能的拖长再拖长,而男主角的心理,爱情的萌发等等原本重要的东西都一笔带过了。
写一个“精彩”或者“深刻”的故事,此刻变成了写一个“好看”的故事。
就好像一个精心设计、做工考究、富有美感的垃圾桶一样,此垃圾桶的最大价值不再是装垃圾了。
(当然,我觉得这故事再烂相比《英雄》《十面埋伏》还是要优秀了不知道几百倍)--当然,奇观电影无疑还是叙事电影,结合得好,肯定还是优秀的电影。
我觉得诺兰还不错,蝙蝠侠2个人觉得叙事与视觉奇观互相搭配的还不错。
李安的《少年Pi》不知道算不算,如果算,不论你觉得它好不好,它至少给了奇观电影另外一种思考。
我们去讨论“奇观电影”好还是不好当然是愚蠢的,就好像你去讨论有声电影之于默片好还是不好一样。
这是时代的车轮,往前滚啊滚。
但是奇观技术一旦产生,便本能地会需求自身的霸权,从而技术和资本垄断了文化,这些话题就太深了,我谈不到这一层面去了。
本来想给三星的,但是扣分点太多,视觉效果一流,故事还欠火候。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yMDc4MTY4.html
好看!
eye dazzling! 其他都不重要,这个题材太棒了!
要想和诺兰一样酷 你还太嫩了……
略失望,原本以为是11罗汉这样的片子。几场魔术很炫这没话说,最后反转得有点……呆=。=还有就是,Mark Ruffalo总算是做了一次主角了嘛!!
这片里好多不停旋转的镜头看着好烦。。。。。好肤浅的剧本。。。。。。就是看着很炫实际上啥都没有的片儿
可能也就前半小时能看了,后半部分几乎沦为素鸡式动作戏,剧情直线下降一泻千里。。。
我老长时间没看过这么一部看完以后就只想问“你tm的是玩我吗”的片了。剧情和特效就给一星,老中青三代加无耻女给加一星,戴弗兰大特写给加一星。
肖申克前传哈哈哈,看着太累
弗大爷的作品我都欣然提前去看试映,可惜总是打酱油。除了特效,电影实在很一般,极其老套的先渲染魔术然后解密,没有扎实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不顾常识的非要巨大的反转,老中青三代外加法国美女,糟蹋演员啊,真不如去看大卫表演。不过,warm bodies里的悲剧EX, 这次玩的很high。
如果没看《致命魔术》的话我可能会打3星的。
这部电影不喜欢
Now You See Me.........翻译得好天朝
整个片子的节奏我还是很喜欢的,很紧凑,追逐戏很紧张。但是对于剧情处理的不是很得当,最后得知幕后的大BOSS是谁的时候,我雷晕了……
简直侮辱观众智商
全程只有前半小时无尿点
很喜欢这个调调
追击战那段fbi太弱鸡了看的人着急,最后强行反转有一种凶手是侦探的恶心的感觉,法国美女在干啥,为什么就喜欢男主了??
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