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家庭,斩断情缘,隔绝爱恨,消灭痛苦。
之后的活着,存活的意义在哪里。
不经历痛苦的快乐,是否是真实的快乐?
社会制度能否进化到消灭阶级的地步,或者说,消灭阶级带来的动乱和痛苦。
”——三点感想Brava New World 美丽新世界改编自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同名小说。
作者本人出生于1894年,但今天看他对自由主义,人道,社会秩序等进行的拷问依然没有过时。
我是因为预告片配乐和演员阵容惊为天人,刷了3集之后,觉得剧实在是太对胃口了。
无论从题材,世界观,演员,情节还是细节处理上,都太赞了。
查了下,原著写成与100年前,剧应该基于书的背景应该做了一些剧情的调整。
包括无菌环境、物种灭绝等设定在内的前因后果在我这里不够完美,但是瑕不掩瑜。
它不应作为上个世纪对未来的简单空想来看。
相反,从某个侧面看,它提出的一些隐喻,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正因为当今世界建立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基石之上,自由主义诸多关于乌托邦的幻想陷阱在如今的世界中并不是空谈,除却经济危机,气候问题,可能人类本身对自己理解的美好、平等、制度也正在一步步向着描绘的那个美好深渊靠拢。
剧开始于一个叫新伦敦的地方,这里包含一切美好的东西。
新伦敦与其说是一个国度,不如说是一个文明。
里面没有痛苦,没有统治与压迫,大家都各司其职,做自己喜欢的事,建筑华贵,阳光清美,社区街道城市成为一个整体,所有人都很快乐很满足。
作为一个和谐又美丽的社会,新伦敦通过一些方法很好地维持了所有居民的日常生活乃至一生的历程,人人"平等"。
其中包括一种叫嗦麻的药和以基因优劣排序建立的等级社会。
新伦敦的社会规则可以三句话阐述:没有隐私。
没有家庭。
没有单一配偶制。
没有隐私。
并不是指赤身裸体。
剧中的服饰建筑的审美逻辑颇符合极简轻奢的概念。
其无隐私是指,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虹膜芯片,看到别人的视角,共享别人的体验。
由此,整个社会为一个整体,每个个体之间的边界感完全消失。
隐私对人意味着什么?
我理解为隐私是人的一个保护屏障。
什么事情让人只想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
耻与罪。
这个社会太安全了,没有人犯罪也不会有羞耻的事情。
无罪与无耻,像极了西方神话中的伊甸园,但伊甸园中的人类,从我的视角来看,不就是上帝饲养的可怜小宠物吗?
没有家庭。
在到现在为止的文明社会里,无论是母系还是父系社会,我们认为家庭是最基本单元,是生老病死的依托。
新伦敦不仅没有家庭,而且从社会文化上唾弃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认为所有的亲缘关系都是落后的,野蛮的。
前面提到,每个人通过一个视网膜虹片联系到一个叫因陀罗的系统中。
这里因陀罗翻译地很妙,印度教中的因陀罗是最高位的神,佛教因陀罗又称帝释天。
后面剧情进展发现因陀罗也具有了自己的人格,而创造因陀罗的,竟也是人,一群沉睡于新伦敦地底的人。
他们之于新伦敦来说,是神,以他们为基因蓝本制造了整一个新伦敦的人类。
这一部分人物关系又牵涉到一部分剧情走向,这里不多赘述。
没有单一配偶制,因为单一配偶制也是“旧世界”不可理喻的野蛮行为。
这就意味着,大家都是想跟谁跟谁过,看上谁都可以与ta交配。
前面说到的没有隐私,隐私里羞耻的关于性的部分,在这里都是开诚布公坦坦荡荡的。
而且性只为欢愉存在,不为生育服务。
自然两个人之间也不存在缔结感情,相互扶持,相互爱慕。
如果两个人相爱并只拥有对方,是将彼此“剥离”社会的自私行为。
这让我非常跳脱地想到了“斩断情丝”,爱情是烦恼由来,是恨与妒,是贪嗔痴的由来。
看完它的世界观,我不得不拍手称赞。
家庭的这套体系对应完全自由主义的那一套体系,简直是站在自己阵营看对方,乍一看都是天堂。
实则是深渊对视,相互拉扯人性。
我对朋友开玩笑说,正儿八经实现了社会按需分配配偶,而且是随你挑的靓仔靓女,还完全不用承担任何承诺的责任和义务,那岂不是天堂吗?
想想都觉得太好了,简直太好了,好地我仔细想想都有点慌。
——————————————————故事从女主展开,女主列宁娜·克朗是科学家,非常骄傲的B+(之后会讲等级哈),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胚胎打针,真正意义上的打针。
放图。
她上班的时候被男主一伯纳德·马克思叫去谈话,原因是伯纳德发现她与一个人已经维持了很久的单一的性关系。
此处有多个大尺度镜头。
但最惊悚的是,伯纳德不仅毫无障碍放了遍他俩三维全息的车学足了姿势,而且对女主说没关系别害羞这类的我看得多了...不愧是你,航天火箭驾驶员!
然后伯纳德笑眯眯地话锋一转,劝解安慰让她遵守社会规范,实际意思就是,你不能只跟这个人啪啪啪啊,不然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和谐呢?
列宁娜当他的面表现地很好,在他视线看不到的地方就有情绪了,最后她冷静清楚地说出这句话:伯纳德满意了,然后给了她一个黄色嗦麻,让她去冷静冷静。
伯纳德的社会职务叫做counselor,中文译作顾问其实不是很准确,因为东方社会好像没有类似的职位。
理解为随时发现并解决人的问题,事物的问题,给别人做引导的小官更为恰当,不是居委会调节那种概念,这类人一般有一定社会地位,是英国对“精英”的定义,ta要有责任心,要有能力,要主动愿意地去改变一些事,服务于整个社会。
随着一个工人跳楼展开了故事线但除却新伦敦,还有一个地方跟他们作对比,叫“野蛮之地”。
新伦敦的人看来那里是一个度假村,野蛮之地就是所谓的"旧世界",剧里展现的野蛮之地很有美国西部的感觉,卡车,房子,牧场,超市等等。
野蛮之地的原住民被称为野蛮人,是拒绝迈向文明的那部分人,保留家庭关系和旧世界的东西:车,唱片机等等。
然而原住民与新世界的人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这点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不仅是两个社会,两个文明的冲突。
主角有三个,男主甲是个A,新世界的管理阶层(之所以不是统治阶层,是因为新伦敦人人"平等"),还有后面出场的男主乙John,他妈和他那个未曾谋面的做野蛮之地管理的爸都是新世界的人,但他出生在野蛮之地,被认为是野蛮人,他妈是B+他爸是A。
他爸妈寻求刺激跑到野蛮之地体验爱情组成家庭,让他出生了。
他是自然出生,基因等级A+。
但基因再强有什么用,出生即原罪,其父母未曾学过如何做父母,爱与恨交织的河流中诞生他这个异类。
男主乙懂得爱情,并唤醒女主的爱,由此让男主甲体会到了妒与恨。
整个美丽新世界的崩塌由此开始。
这倒像是引来天火,不晓得是福还是祸。
———————————————————新世界怎么维持和平呢?
首先,他们有嗦麻,一种小药丸,感觉不开心,就吃一颗,吃完以后瞳孔放大,所有负面情绪就gone了。
哇,这个暗示简直就是说看剧摸鱼刷微博以逃避干活痛苦的我。
其次,他们对生老病死这种大问题的处理:生。
第一集开头列宁娜在做实验,很专注地看着显微镜然后操作手上的仪器,直到结尾镜头才讲到她是做什么的。
人造胚胎。
没错,这个社会里所有人都是人工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达成"没有家庭"的基础,亲缘关系压根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确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
而且镜头有一个细节,就是向胚胎里注入液体之前在选数据!
这个细节超级重要,前面提到的A、B之类的登记表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就注定好的。
老。
看到第四集了,整个里面最年长的人物应该就是首领,目测40-50岁的样子,没有更老的面孔出现在已知镜头里。
个人认为可能是科技可以延缓衰老,到无法再延缓或达到某一标准的时候,人就被送去咔擦掉。
病。
第二集首领提到"病毒"这个词,但是下属男一脸懵懂问她病毒是什么,首领告诉她那是很久之前的东西了,由此假设,致病病毒和细菌等都已经被消灭了很久很久。
而第三集男主从野蛮之地回来肩膀被打穿流了大概一游泳池的血(不是)穿眼看就要gg,但是在第四集开头,他就活蹦乱跳的跟女主说,他又完好如初了。
由此推断出,医疗技术发达到几分钟痊愈外伤的地步。
简单说,这个世界不受病痛影响。
死。
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男女主坐飞机去度假的路上和当妈的B+都提到一个东西,叫回收塔。
回收塔冒着烟,我直觉应该是焚尸炉。
两个细节,女主对着回收塔思考人生的意义,还有野蛮之地的傻小哥在逃命的路上非常暴躁地拒绝了他妈提议往回收塔方向跑,原话大概是我才不靠近那鬼地方之类。
既然是鬼地方,那这个暗示应该没得跑了。
简单说,没有痛苦是这样达到的,首先,没有伴侣关系产生的爱,由此就没有父母子女等亲缘关系束缚。
其次,但凡内心不痛快,就来一颗嗦麻,没必要悲伤,没必要愤怒,没必要嫉妒,嗦麻不好吗?
再次,生老病死的问题,都通过科技解决了。
社会结构上又通过明确的等级来规定每个人的工作,由此没有什么因为物质而产生的争端。
这应该是乌托邦的最高体现了。
预言下剧情走向,break the old thing, pick the pieces of good, and rebuild the new world. At the same time, bury a new bomb.
7月15号前排预订 黑镜的导演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同名小说改编的后来发现跟原著没啥关系 算是第一代乌托邦题材吧 1930年写出来的小说呀 那后面的移动迷宫饥饿游戏分歧者都是弟弟吧。
通过这部剧让我强烈感觉到人类有情绪是一件好事 也许再过几百年喜怒哀乐将会是人类最奢侈的感受。
权游中梦幻般的龙哥当男一号了 在剧中憨憨形象恐怕第二季要黑化了 吸血鬼日记中的初代吸血鬼的声音还是那么磁性。
原本还是很期待的 高开低走让人无法接受 实在不行给砍了吧 只有和第二季连在一起才能让故事更加完整 第一季讲了个寂寞 就是介绍了一下故事背景 真正的冲突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小吊带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
以后不爆的剧不看。
但是有一说一 还是非常黄而且有海天盛筵的画面感 我最喜欢的片段我截图了 翻译君真的非常优秀了
反乌托邦常常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先消灭痛苦,然后发现痛苦无法消灭,反而带来更大的痛苦,结局往往就是反抗或者起 义,另一个就是消灭了痛苦后,发现丧失了基本都人性和道德,造成了极度的荒谬。
2020的剧美丽新世界用的是前一种套路,这种套路已经很多见了,很俗气也很规矩,容易拍出来。
后一种套路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心理测量者,一个动漫。
剧里面的体制是在ai的基础上设定的,整体更符合社会的现状,但是它似乎又想提醒观众这个体制与原著的相似性,造成了不少违和感,另外剧情的一些走向也遵从了原著,看起来更像是对原著的拙劣模仿了。
但如果抛开原著,仅从剧本身的设定、剧情和人物发展来看,至少是值得7分+的,如果它不用原著的名字,非原著粉可能会更多一点叭……男主John本身性格懦弱,这在开头就有塑造,他从头到尾都是填子弹的人,看起来无辜,其实手染鮮血,他没有能力做发起革命的人,也不敢拒绝别人的裹挟,浑浑噩噩的推动力一切,唯一的优点就是善良,虽然善良得也不彻底。
他来到新伦敦,就像是穿越到未来的玛丽苏女主角,本人虽然没有什么闪光点,但是因为成长背景的迥异而显得“特别”,列宁娜爱的是他吗?
不是,她爱的是他成长的经历,他背后代表人性和自由的迥异秩序。
她爱的不是他这个有点善良非常懦弱的人,她爱的是跟他一起能过上另一种秩序下的生活。
男二Bernard自卑,渴望认同,是新伦敦体制的失败者,是被质疑放错位置的人,他想获得体制的认可,又向往体制外的自由和人性,每一次挣扎里他都选择了再次成为新伦敦的狗,想要忘记在荒蛮之地的人性的感受,甚至想用在荒蛮之地的经历赢得认可,然而还是失败了。
而他终于拥抱自己的人性,和列宁娜约会,渴望爱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嫉妒,嫉妒让他终于像一个alpha+一样行事,他为了驱逐John开始行事果敢,雷厉风行,在之前隐隐打压他的Henry面前咄咄逼人,这时候他们的位置对调了,Bernard成为了alpha+,之前的局长alpha+的Henry变成了只能顺从的beta。
Bernard的角色非常丰满,演员绝对功不可没,把一个自卑渴望权力和认同的人的摇摆和挣扎,以及最终的转变演的淋漓尽致,信息没有一点丢失。
Bernard的角色有一个有趣的转变,在他拒绝人性,试图遗忘荒蛮之地,或者想拿荒蛮之地来取悦大家时,他一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一直不像一个alpha+,当他拥抱人性,想要得到列宁娜时,他却出于嫉妒变成了alpha+。
成长在他身上体现的很清晰,也让Bernard这个角非常有魅力。
如果说Bernard是被放在alpha+位置上的一个beta,那么列宁娜就是被放在beta位置上的alpha+。
剧情很多地方都暗示了这一点。
对于放错位置这件事,列宁娜是被放到劣势的一边,所以她一直不听话,而Bernard是被放在优势的一边,所以他一直想配得上他的位置。
列宁娜的角色本身的设定就是一个反叛者,她是被低估的人,就像生在穷人家的天才,才会有不甘心,想要改变命运,跨越阶级,如果又穷又笨,就只好认命——这是不是剧想要讽刺的一点呢?
列宁娜作为反叛者和觉醒者的人设,主线就是从隐隐的迷茫不甘到彻底觉醒,这个角色的发展中规中矩,预料之中,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只能靠感情戏吸引注意力。
这三个人里,John一直不是重点,其实不该叫他男主的……但因为他是和女一号谈恋爱的人so……对新伦敦的(精神)反叛是由新伦敦内部的人完成的,所以Bernard和列宁娜才是这个讨论的中心,他们两个人就像是日本动漫喜欢设定的“命运双子”,互相对称,一个成为局长,一个脱离世界,但是他们内心最终都达成了精神的觉醒,最终新伦敦覆灭,一切归于混沌……其实没有,只是导演想拍第二季才搞什么一切混沌,ai逃逸,重新开始blabla体制的设定更接近与当今现实——生产力高度发展,ai调控一切,人人各司其职,参与社会劳动。
每个人都能按照天赋被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最聪明厉害的人忧国忧民,这是alpha;一般聪明厉害的人是脑力劳动者,中产阶级,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是beta;有点聪明厉害的人有一技之长,但是没有太多的想法,社会的工匠,古时候的巫医乐师百工之流,这是gamma;完全不聪明也不厉害的人,体力劳动者,做最机械的工作,社会的无产者,这是epsilon。
中间有一个没介绍我也不知道是啥。
即使是最平等的社会,也会有不平等,因人的天赋并不平等,如果按照天赋划分社会职责,必然有阶层的存在。
但社会分工不必要和“高低”联系起来,完全可以说,虽然他们分工不同,但是他们人格平等,富人有富人的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这也是阶层固化,社会稳定的国家的主流意识,比如美国(我在讽刺)。
剧似乎也想表现这一点,他们强调“人人都很快乐”,但又矛盾的通过巴士上的熊孩子来展现alpha的盛气凌人,很有画蛇添足自我矛盾的意味。
不过如果alpha不表现得盛气凌人,说不定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体制毫无毛病——确实也毫无毛病,你看,喜欢操心的人去关心国家大事,不喜欢操心的人天天996,成为社会的螺丝钉,每天还不操心吃不操心喝,不开心了来嗦嘛(手机),想睡就睡,这不是现代人的天堂吗?
为了让新伦敦看起来显然的有毛病,于是不得不强行让alpha表现的盛气凌人,强行表现社会分工=高低,强行让epsilon吃的单调穿的丑没名字,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会吝啬这点好吃的?
可是剧想要探讨的问题应该是在这个画蛇添足之外的,如果alpha不盛气凌人,彬彬有礼,如果每个人都互相尊重对方的职业,不把分工=高低,如果大家都吃好喝好有嗦嘛,这个体制就好了吗?
没有,不好。
这是Bernard和列宁娜这两个角色想要表达的。
但剧最终还是走上了压和迫带来 反和抗的老路子,最终还是没有在两大主角能探讨的东西上更为深入,最终还是流于表面。
e们乱杀一通,却不知道为何杀戮,他们从头到尾都是没头脑,易听信易煽动的工具人epsilon,工具是用来捡垃圾,还是用来杀戮,和工具有什么关系呢?
和操持工具的人有关系。
操持工具的人,是克隆人,他是创造者的克隆,基因上并不属于eplison。
是ai,想要推翻一切重来的ai。
ai作为一大主线,它的行事逻辑脱离常识。
看起来更像是导演和编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的“外来变量”,导演并不打算让体制从内部瓦解,不打算直击新伦敦存在的自带荒谬,而是用ai来达成瓦解的目的。
从一个反乌托邦的作品来说,这样太简单太粗暴,相当于在说,有个墙外巨人看乌托邦不爽,于是跑进来把乌托邦灭了。
乌托邦本身的脆弱性和看似完美的荒谬性没有得到体现。
是巨人把乌托邦踩死的,不是乌托邦自取灭亡,这就失去了精巧和美感。
ai的行事逻辑就是:这是一个模拟,在模拟如何建立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它需要学习,一次次推翻重来,为了完美的社会。
但还没等它模拟完,末世危机中的十名创造者就启动了它。
它仍像以往一样,模拟,推翻,重来,不明白这已经是现实,不是模拟。
ai在模拟重来中轮回,一个乌托邦死了,新的乌托邦还会有。
导演只让巨人踩死了一个不够完美因而导致反和抗的乌托邦,还未正面回答,为什么乌托邦本身不该存在,哪怕它足够完美。
总结:剧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我情愿说的比较温和,因为我觉得它贡献了一个完整(虽然不够有深度)的故事和精彩的角色(主要是Bernard),它值得7分+。
再次推荐心理测量者,虽然它是一个动漫。
性转+女权属实不行......《美丽新世界》其实算是野蛮人约翰试图改变世界但发现积重难返的悲剧故事,所以女主列宁娜被塑造成无脑形象是有必要的,她并不是一个作者直男癌思维的牺牲品,也不是一个被恶意塑造成无脑的角色,她展示给观众的“无脑”,只是三观不同的新世界的基本水平,她是那个世界的普通人。
但作为约翰爱慕的对象,她的不可救药是约翰绝望的根源。
同样令约翰绝望的还有自己母亲的不理解、初步觉醒者伯纳德的狭隘怯懦不成大器、高度觉醒者赫姆赫兹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等等。
如果单纯将赫姆赫兹性转并增加戏份,或许都能好一点,但强行拔高列宁娜真的过了。
简直就像把《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黛西改编成独立自由的现代少女。
不过换句话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女性形象似乎也都不怎么样,黛西和朱莱特都不是什么正面形象,倒是乔丹还好一些,还好改编电影改得早,按照现在的政治正确水平也指不定改成什么样。
如果编剧实在要性转+女权来一套,倒不如干脆将野蛮人约翰改成女性:一个热爱莎士比亚的少女孤独探索陌生的大都市,她想要改变现状但发现带她来的伯纳德烂泥扶不上墙;她受到列宁娜美丽的容颜吸引但又痛苦于她浅薄的思想;她和赫姆赫兹成为往年交(不记得原著的年龄设定,不过我一只把赫姆赫兹脑补成一个睿智的老爷子);她看不起自己的母亲但又全心全意地爱她,可最后免不了失去她;她在和领导人的谈话中意识到这个世界无可救药......有女权、有性转、有LGBT、有迫害伯纳德(doge,并且不会对原著的思想产生任何影响,毕竟,赫胥黎所需要的只是一个“高贵的野蛮人”而已,又不是“高贵的野蛮男人”。
而且新世界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应该很开放,他们奉行“快乐至上”的原则。
所以,说真的,编剧考虑一下?
文学少女不香么?
非得逮着列宁娜改?
放过她吧,她只是一个漂亮的花瓶而已。
前三集画风有些《西部世界》…不过不影响我沉迷于哈里小哥哥的Max男友力和盛世美颜~花了三个半小时读原著后再看的剧,原著主旨更鲜明,主题更深刻,更能表现出一种“反乌托邦”的氛围并且引发人们的思考。
相比之下,剧情增加了更多的冲突与矛盾,在推进故事节奏的同时也在另一个侧面展示出两种不同文明的多面性。
比如说我在读原著的时候更多地意识到“新伦敦”社会的畸形性,对蛮荒世界里的人抱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情心。
在剧情中,编剧构建了异端分子制造枪击案滥杀无辜这一矛盾,表现出极端个体的觉醒与文明与社会的趋同性色彩。
放几句我很喜欢的台词吧~
1
2
3
4
5
6
这剧真的是歪曲了原著很多地方,但拍得未来感很强,其实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起码基础的世界观还是到位了。
看过这剧又再一次感慨赫胥黎近一百年前竟然对人类社会有如此深刻的预言。
【阶层】过去一百年应该算是阶层流动性最高的一百年了吧,很多人白手起家成为富豪。
然而近些年来却又看到这一趋势的倒退,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
我最感慨的一段经历就是来美国做高中交换生的一年,在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州排名50%的高中。
这个高中在一个中型城市的郊区,其实大部分家庭还都是中产。
但让我最诧异的是,学习很好而且是真的很聪明的学生,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去常青藤大学,我们年级第一最后竟然去了一个当地三流的大学,这和中国人人想去清华北大真的是对比鲜明。
大家都说中国高考是最公平的,但其实这一看似公平的选拔体系也压不住家庭阶层的影响。
一个三线城市考入清北的孩子,和一个北京富裕家庭考入清北的孩子,就算在一个班,也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比如找工作,北京小孩从小跟着英美外教,再加上见识阅历,这优势实在太大。
我一个表哥曾经高中学习超级棒,从一个四五线小城市考入了上海交大,结果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被劝退了。
大家经常说北京上海小孩高考考好大学很容易很不公平,但其实北京上海小孩综合素质确实平均下来高很多。
之前每年搞的全世界PISA测试,中国第一次派上海参加荣获世界第一,后来变成了北京上海广东,一下就跌到第八了,最新的一个测试变成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然后又回到世界第一了哈哈哈。
广东就能凭一己之力拖入第八,更别说新疆宁夏教育水平了。
【隐私】这电视剧改编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Optics。
这真的很符合原著的精神还有现在智能手机的趋势。
现在社会隐私真的是越来越低,中国有遍布角落的各种摄像头,全世界年轻人都热爱各种社交网络和直播。
欧美很多人一边叫着要隐私一边无时不刻po各种自己生活点滴也是比较搞笑。
现在谁要说他不用微信/Instagram/Linkedin,大家都会以奇怪的眼神看他吧。
【Soma】Soma这个原著的概念非常有现在社会的代入感。
当时的年代毒品还没怎么泛滥,现在看看真是呵呵了。
大麻在西方不断合法化,北美很多年轻人/留学生笑气能上瘾,再退一步说抖音/手游这种类似电子毒品,都是Soma的影子。
要说最像Soma的恐怕就是北美如今的CBD系列了。
CBD是大麻的副产品,现在北美到处都是CBD产品,有饮料,糖,茶,精油。
不开心了喝一瓶,嚼一个。
赫胥黎真是神预言。
【S.E.X】在七八十年代,美国的hippies已经实现了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场景了,但渐渐的反而之后大家变保守了。
今天看来g/a/y圈和电视剧/书中描绘的也差不多了哈哈。
【娱乐】书和电视剧中对人们娱乐的描述也是非常现实。
现在的人真的是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娱乐之中,近些年来最火爆的就是流媒体。
连苹果这种不搭边的公司都搞出来了一个流媒体平台。
(我自己也是订阅了Netflix/Hulu/Peacock/CBS各种)。
Everybody is happy。
这剧最大的败笔就是最后一切是AI的阴谋,人类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机器,但统治者阶层却会永远存在。
美丽新世界其实是美国高中最常见的读物之一,但美国高中生你懂的,可能看看Spark notes背背答案,应付下essay和考试,并不真的在乎作者的真正意思。
这剧拍成这样,借了个美丽新世界书的壳吸引大众,搞些大场面和如今火爆的AI概念,也是迎合如今反智的观众。
叛变的AI比哲学辩论有意思多了。
没想到吧,这个标题竟然是本剧的主创人员、编剧David Wiener形容赫胥黎的原著的,不过他显然没意识到他的剧比起原著更适合这个形容。
(是的,第二次编辑我把标题改成了大写并且在第一段加上了副词“竟然”,因为随着剧情深入我越发不能理解本剧的改编了)这个剧的问题不少,从演员的选择(约翰我说的就是你)到背景的设定都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刷了一些相关采访后,我愈发确定这个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制作人和编剧身上——他对原著的理解让人难以苟同,而一般情况下正是主创对原著的理解决定了剧的走向。
(插个温知识:不同于电影,在美剧里通常对剧的成品负最大责任的是编剧和运作人而并非导演,但豆瓣页面第一个只会显示导演而非showrunner,这就造成很多人看到黑镜导演额外调高了期待值......实际上看看权游第八季外网都在骂谁就知道这个道理了哈哈哈)先上一段Wiener的采访:他认为原著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很多角色都没必要是白人男性,而且他还对书中约翰性格的电视化进行了否定。
性别种族反转的问题暂且搁置,先说说对于野人约翰性格的改编问题,在我看来这是剧版改编的败笔之一。
书中的约翰反对新世界无意义的快乐和性爱,同时他有自己的追求,他阅读莎士比亚,相信人们具有选择不幸福的权利。
他作为一个外来人带领读者审视这个畸形的新世界,并且与穆斯塔法在最后有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
而编剧wiener否定这个人设的理由竟然是这个人设仿佛麦克彭斯进大观园没人想看????
这个类比简直是自以为幽默实际上low到地心的典范,什么时候严肃的角色和思想就变成了没人愿意看??
美丽新世界还没来临编剧怎么就嗦麻磕多了呢??
本来野人性格的改编就很让人疑惑,而wiener这番话更是让我匪夷所思。
再来看看剧中这个编剧觉得“观众愿意看”的约翰改成了什么样:处处挑起混乱,一开始对新世界的一切感到不屑后面却又纵情声色,从他身上丝毫看不出原著中约翰拥抱苦难拒绝享乐的人性光辉。
不同于原著约翰对新世界制度理念上的质疑与冲突,剧里展现的约翰和新世界的关系就跟乡里人进城差不多,根本没有体现出约翰本身优于新世界人的地方。
约翰的演员说剧里约翰所唯一坚持的就是对深情的爱的信念,(原话“the only thing he has to hold onto in is his ardent belief in a deep emotional love” 这个理解方向有点怪而且我觉得剧里连这点都表现的很糟)剧版对约翰这个方向的改编一下子就将这个人物变得单薄了不少,剧情也与原著精神渐行渐远,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主角三人的三角恋。
说完约翰与原著的对比,那么如果抛开原著,美丽新世界是一部好作品吗?
显然不是。
剧集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新世界的性体验的刻画(说实话我觉得虽然尺度够大但是并没有美感,同时却又感受到创作者怼着观众大喊“你看我们厉不厉害前不前卫”不过这个见仁见智吧)还有对savageland是主题乐园的设定也经不起推敲,并无新意反而给人一些似曾相识感。
David W说过他的版本更注重角色发展而非外部设定,但个人觉得他这两方面都没做好。
欢愉花园、瞳孔链接、人工智能等新元素的加入本身没有问题,毕竟改编要与时俱进,但这些东西是人类维持乌托邦的手段而非目的,而剧版将其本末倒置了。
还有很多想槽的包括前面提到的David Wiener不以为然的角色性别种族问题,人工智能导致的故事内核的改变等等……有时间再续上。
至少这个剧版的正面影响是让我想抽空重新去回味一遍原著的思想性和前瞻性了,有什么比《美丽新世界》剧版被拍成“感官电影”更讽刺的呢。
—————————————————————刚看完第八集忍不住来说一说这个幼稚的革命起义,以及约翰前几集的刻画已经很糟糕了怎么还能越来越差呢??
剧里约翰使唤伽马仆人,要求他给他递浴巾擦身子看的我傻眼了,(书里约翰要是看到这个剧可能就想直接上吊了,就算再主张苦难权利的人也经不起看到自己形象被抹黑成剧里这样啊)之前就说过剧里改编的约翰几乎不费力地融入新世界是有问题的,而本剧一方面想让约翰成为在新世界如鱼得水的主角,另一方面又想表现他作为异类对新世界的颠覆性——于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埃普西隆起义就开始了。
原世界观的恐怖之处就在于你身在其中却不自知,即使是埃普西隆也自愿去维护这个给人带来快乐和稳定的制度,因为他们很幸福快乐,而这种幸福快乐不是有人跟你说一句“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就能颠覆的。
剧里直接跳过了书里精彩的对快乐和自由的思辨环节,变成了工人在资本家儿子的带领下起义(剧里好像没展现出书里对不同阶层的睡眠教育,幸好没有不然这睡眠教育做的也太烂了,约翰几句话就能带跑)。
原著美丽新世界的特征本身就是稳定,人人自愿乐于维持稳定,稳定地无人可以撼动,而剧中这个起义的加入却某种程度上直接反证了新伦敦的不稳定。
我已经开始期待第九集要出现什么气活赫胥黎的惊喜了,本来还打算反驳一下编剧的采访,现在我觉得根本没必要了毕竟他在创作阶层革命故事而观众以为他在做一部《美丽新世界》改编剧集。
—————————————————————全集刷完更新,这次是纯吐槽,有无后续更新看心情(本来很想讨论一下书里被编剧所不齿的种族性别问题以及剧版主题问题但又觉得这剧的剧情实在拉胯到根本不值得认真分析)我醒悟了,之前对待这剧too serious了,其实完全没必要纠结于什么人物设定、精神内核之类的,也不必去翻主创采访找答案,反正主创自己都没想明白自己到底在写什么。
(尤其是关于AI和革命这两个莫名其妙的设置,以及女主的觉醒其实也没头没尾)本人已经从试图结合原著分析这部剧的改编到完全向魔改投降了。
作为一部架空背景的爱情科幻剧集来说,剧集对三角恋的刻画真是恰到好处(并不是 其实连爱情都莫名其妙),不信你看约翰从第一眼看到列宁娜就爱上了她,到后来以她为中心,全剧的最后还独自思念着她,这逻辑是多么通畅!
再看列宁娜从先后跟三个男的搞在一起,到最后孤身一人,说明男的都不可靠,这又是多么深刻的领悟!
伯纳德最后上车走了说明了什么,说明让观众MOVE ON啊!!!
说真的我觉得这剧也不需要有第二季可以直接move on了。
正经说回来,约翰的改编真是太糟糕了(真不敢相信我每次更新都会对这一点有新的体会),读原著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年后的今天我会喜闻乐见伯纳德骂约翰。
脑子空空就想着恋爱对底层埃普西隆也不是真的关心,纯粹是他看着不爽的就去反对,但对于这些受他影响的人将走向何方他自己没有任何想法也没有领导众人的能力,最后大混乱开始了又开始说不是他的问题,这角色除了制作混乱还会干啥??
(看到有人说屠杀其实跟约翰关系不大而是indra策划的…但剧集没根本讲清楚后者对埃普西隆的影响,对AI的动机也描写不明,总之怎么想都很牵强)原著里猥琐虚荣的伯纳德都被反衬成正面角色了,赫胥黎的书里是流水线的幸福和感受痛苦的权利之间的较量,剧集仿佛是无良野人只身一人搞垮美丽乌托邦。
(抱歉没忍住又把这剧跟书做对比了,忘了这剧明明是个同名原创作品)
John带着Bernard回去给了Henry一拳然后开开心心加入群P的时候,我终于发现剧版的美丽新世界到底是哪里不对劲了:原著里的社会体系天衣无缝,让人绝望,想呐喊但是喊破喉咙都发不出声音;剧里主角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能翻云覆雨把整个社会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说白了就是一个爽剧嘛,跟小说里的feelie没什么区别。
就算抛开原著不说,就把它当做一个新故事来看,也没有更好一点。
世界观一塌糊涂,如果Indra想通过脑死亡来达成全人类的幸福,像灭霸一样啪一个响指,控制大家都去自杀不好吗,非要这么费劲?
整部剧里的人物除了Bernard没有一个人是逻辑自洽的,每个人都莫名其妙地做出各种令人费解的行为来把剧情推向一个更令人费解的方向。
Epsilon真的有可能懂什么叫“自由”吗?
这个词在新世界的字典里存在吗?
就算有,就算能懂,老板每天给你发钱你吃着soma开开心心996,一个傻小子过来摔个杯子你就突然决定抄起铁棍就把你老板捅死了?
编剧强行让剧里的人不快乐,女主有啥理由不快乐?
每个人的不快乐都像小孩子噘嘴生气,没有理由就是不开心,就是要打砸抢烧,然后呢?
不知道,没想法,先砸了再说。
把镜片踩碎的时候激动人心的音乐哗哗地起,自我感动的不得了,仿佛这个动作有什么重大意义一样。
其实根本nothing‘s at steak,看得我尴尬癌都要犯了。
美国人根本不懂social body不懂美丽新世界,他们只知道集体主义坏啊特别坏,连它坏在哪里都搞不懂,洗洗睡吧,act your level,别不懂装懂。
最近有一部新剧号称“情欲版西部世界”。
听起来就很狂野。
这部剧的导演还执导过著名科幻反讽英剧《黑镜》第二季、第三季和第五季。
女主角杰西卡·布朗·芬德利也曾在《唐顿庄园》中有不俗表演。
科幻、情欲、毒品、精神控制、等级制度。
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这部新剧就是7月15日上线的《美丽新世界》,改编自阿道司·赫胥黎的同名小说《美丽新世界》。
这部小说和乔治·奥威尔《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因为剧版对于没看过书的小伙伴来讲可能不太友好,小编接下来梳理剧情时会穿插书中的解释。
在未来的世界,有一个命名为“新伦敦”的城市(驻地),一个科技感十足的地方。
之所以新,则是因为新伦敦三无:人们无隐私,无家庭,无一夫一妻制。
只有按照上级指令工作生活,嗑药,以及性交。
这里的人们也不会结婚,更不会生小孩。
繁殖只是一项工作,通过机器操作批量生产胚胎即可;性交则是一种娱乐方式,目的是为了让新伦敦的人们忘却当下烦恼,当然,也忘记思考。
所有的受精卵在发育成胚胎时,就被随机分组,打上标签。
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希腊字母的阿尔法α、贝塔β、伽马γ、德尔塔δ、埃普西隆 ε 。
阿尔法为最高等级,在基因培育时期就给与特殊关照,他们都是智力超群,身材高大,品相精美,将来是要做新伦敦的统治者的; 贝塔比阿尔法低一级,一般都是新伦敦的科学家,飞行员医生等高级职业;伽马则是服务于阿尔法和贝塔,等级最低的德尔塔和埃普西隆则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清洁工人之类的。
阿尔法和贝塔还有±之分,男主伯纳德就是阿尔法+,女主列宁娜是贝塔+。
每个人都会戴一个类似隐形眼镜镜片之类的东西,用于相互传递和共享信息,大家也能通过这个镜片知道对方是哪个等级。
以此来确定是否能与这个人交往,更是方便上级对人们的监视。
除了物理上的监视,更多的是精神洗脑!
比如胎儿时期进行的声波洗脑,幼儿时期的睡眠疗法,让人们在幼儿时期就放弃抵抗,放弃思考,沦为工具;还有电击疗法,如果不想要某个等级接触花和书本,一接近就电击,长此以往,形成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最后就是“嗦嘛”,类似一种能安抚情绪,也能助兴的毒品,目的还是为了对人们实施精神控制。
多种手段控制人们的身体和精神。
所以,新伦敦的人根本不存在隐私,也不存在胎生,最直观的则是:无时无刻的性文化。
保持长期稳定的性关系在新伦敦是不被允许的。
第一集中,女主列宁娜因为两个月以来跟一个阿尔法共发生22次性关系,并在次期间两人都没有和其他人发生关系,被上级伯纳德训诫!
在新伦敦,身体是共享的,快乐也是共享的。
伯纳德认为列宁娜违背了这种集体原则,这是耻辱。
因为在新伦敦,这里每晚上演豪华灯光秀,糜烂的生活才是正确的。
舞池中,多具疯狂扭动的躯体交缠在一起,这才是生命的大和谐。
然而,伯纳德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跟谁发生性关系了。
加上他最近陷入疑惑,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埃普西隆会选择自杀。
(CJack60-埃普西隆,与跳楼者长相一样)他的上级让他到与新伦敦相对的“野蛮之地”去度假。
名为度假,实为流放。
伯纳德的异样也引起列宁娜关注,他们决定一起去蛮荒之地看看。
蛮荒之地也就是我们认知中的普通世界,这里有动物,有婚礼,有暴力,有情绪,还有爱情和胎生,还希望得到自由!
他们长期处于新伦敦人的管辖中,每天都会有新伦敦来旅游,野蛮人需要为新伦敦人表演节目。
另一位男主约翰,就是野蛮人,他喜欢上本地的一个女演员,而女演员加入了当地反抗新伦敦组织。
在他们为新伦敦人表演“结婚”节目的时候,趁机击毙了好多新伦敦人。
伯纳德和列宁娜在暴乱中逃走,但伯纳德肩膀中枪。
约翰将两人救走,藏在母亲琳达的情人家。
竟不知,约翰母亲琳达也曾是新伦敦人,只是被迫被留在了野蛮之地。
蛮荒之地暴乱后,约翰被伯纳德和列宁娜带回了新伦敦。
接下来,拥有思考能力,也并不需要服用“嗦嘛”的约翰会在新伦敦展开怎样的生活呢?
他会被教化吗?
他能适应吗?
伯纳德和列宁娜经过此番,又会有怎样的转变?
以上是《美丽新世界》前4集的剧情介绍,其实把它当成科幻片来看,还是挺有新意的。
很多看过小说的人都说剧版的“反乌托邦”意识并不强。
“乌托邦”一词来源于柏拉图《理想国》一书,简单点说就是一个空想的遥远的国度,是意识中美好的社会,一般也无法实现。
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书中虚构的世界,一个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控制的世界,却是这样的无脑,习惯于被安排,高强度工作,以及无时不在的性。
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磨灭了个性。
失去了思考的权利,也丧失了创造力。
可能剧版的文化理性并没有那么拔高,但是剧中的场景若也会让你有感触并开始思考,那这部剧的意义就已经显现。
诚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道:《1984》中的现实也许不会到来但我们终将毁灭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这在赫胥黎的幻想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全文完。
ps:希望通过小编对背景知识的补充,大家观剧体验更好。
1、harlots!
刺激了,第一集就无孔不入摄像头+AR成像。
soma.这是什么海天盛筵群P现场。
搞什么?
半夜抓他并威胁要活埋他,然后说i need u,你会不会被活埋都depending on your own will,own wits,然后把一切他不愿意配合的后果都推到他身上去,无耻。
无法拒绝的bargain 2、这不是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这是披着皮的美式自由主义。
boring。
大,大逃杀😶4、god都湮灭于历史了 第三集beta的叹语仍然和savage一样是omg🤗️ 56789、这是什么《银河护卫队》剧情啊,我反应过来了!
这个arch-songster造型也很像MJ😶;无聊的三角恋博弈;既对他们有意见,让你说的时候又不说,美剧什么时候也喜欢上“都是别人逼我的,我不想这样的”这种套路了?
既想塑造一个救世主、反叛者,又实际上把他描绘成一个普通人、恋爱脑,不觉得矛盾么;最后一集epsilon饶了Bernard 的桥段巧合的跟bvs的Martha一样;梦见了权力的游戏 他还是龙子作为领袖🤣的时候么?
烂到我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最后一集埋下一季的故事线?
并不好奇。。
书看完了再回来看这个。。。。。
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