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真实不是故事的真实性,而是电影里面对人性的一种描写,实在是太真实了。
有的时候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我们会用谎言来美化自己,然后我们会编制更多的谎言来掩盖自己的谎言,最后我们被谎言麻痹,被谎言所带来的甜美所诱惑。
一旦这个谎言被戳破我们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错,会害怕谎言被完全揭穿,然后我们会怨恨那个戳破了我们谎言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我们的懦弱。
假如我是Fiamma,作为这个学校阅历最多的人,我要带着MISS G和姑娘们去环游世界,去看真的大象和鳄鱼,去最热闹的地方经历最疯狂的午夜盛宴。
我要和她们一起摧毁这个学校和一切的条条框框。
MISS G有这样的外表,该去邂逅和她一样美的男人,而不是封闭在这里意淫学生家长和强奸女孩。
该有人和她一起去到西班牙,亲眼去看明信片上的建筑去吃最新鲜的甜点。
跳水队的女孩子们既然能有在冬夜裸泳的勇气和热情,只需有一个人牵引她们跨出第一步,她们自己就可以把青春的能量和激情释放到外面的世界去。
让我觉得难受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MISS G,至少我遇到过,不过是没有电影里极端。
她们把过去没有得到的和未来不太可能经历的东西统统化为谎言,自我渲染,然后去寻求听众,死死地拽住他们。
如果另外一个真正拥有她们幻想的一切的人出现时,她们或是崇拜或是嫉妒,唯独不敢直视真实的自己。
到底这有什么意义。
心理投射精神寄托损耗一个人的精力,日思夜想,最后的结果是肯定的,我们永远不能变成别人。
也成为不了幻想中的自己,一切都不会发生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
不如像Di那样,带一张地图乘一条小船,放下错乱的情绪冲破一切束缚,从自己出发。
"Girls, we are angels, eagles! To dive is to fly. Set yourself free of the shackles of conformity. Let nothing hold you back except the air itself. You ar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The rules no longer apply. "MISS G自己没有做到,但是她讲出来了。
女孩就该这样活。
Listen,It's the sound of the world ending. 听,世界毁灭的声音就在耳边。
--题记这个公主范儿十足的西班牙姑娘说此句话的时候,正远渡重洋后来到那个戒律森严的女子教会学校。
她曾经在甲板上远眺彼岸的每一次,是否会料到未来的人生都将封闭在那里,和那群循规蹈矩的豆蔻少女们一样--洁白衬衣、藏青色背带裙、黑色长筒袜,腰间扎一条鲜红缎带,用虔诚的声音吟诵经文、背雪莱的长诗。
多么美好,同时又必须绝对地服从:窗外流水蝉鸣,屋内扎堆的金发少女们读书作画嬉闹,爱丽丝梦游仙境般梦幻的宿舍,同时必须服从床头柜只能摆放五件私人物品的规定。
返朴归真的同时,必须领受窒息的压抑。
菲艾玛公主(玛利亚•瓦沃德饰)闯进了她们的世界,优雅而高贵,透着不同于乡间少女的飘逸出尘。
少女们感到威胁,怀有敌意。
以黛(朱诺•坦普尔饰)为首的小团体从菲艾玛踏进宿舍第一步起就表明了她的不友好--当着菲艾玛的面,警告她不准摆放五件以上的物品并恶狠狠地把多余的东西拿掉。
菲艾玛神情淡定,说,听,世界毁灭的声音就在耳边。
这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我至此稍稍明白这个异国神秘的女孩到底不寻常在哪里,虽然如此,我也隐约感到这不是一部明亮的电影。
菲艾玛用她的细腻和敏锐觉察到了周围洋溢着的异常气氛,嫉妒和排挤之外,有更可怕的东西被深深隐藏,以致那些邪恶的小女孩心思都能因为年少无知而被宽谅。
无非是青春里的姑娘啊,梦想走出去,周游世界,梦想自由和狂放的诗意,梦想被爱护,被关注。
这一切离经叛道的思想是跳水老师G小姐(伊娃•格林)教给她们的。
她教会她们如何在枯燥封闭的环境制造浪漫、追寻梦想。
美貌智慧集一身的G小姐啊,激情奔放神采奕奕性感迷人的女神啊,年轻姑娘们倾慕不已。
她说,姑娘们,用最大的豪情和诗意享受跳水那一刻在空中起舞的感觉。
她说,这么美的夜晚醒来吧姑娘们,我们裸身在月光下的湖泊里轻盈地游泳。
她说,姑娘们我来说曾 去世界各地的探险经历。
总有一天 我要重新上路开始探险。
这是我们的天性,不是吗?
她说,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欲望。
你有了欲望,那么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止你。
若没有菲艾玛的到来,一切都将美好下去,像极了《死亡诗社》里明亮的启蒙。
与囚禁乡野的女孩们不同,西班牙少女随父亲游历过许多地方,阅历颇丰,她会变魔法,让点燃的纸花飞上天空,会制造稀奇古怪的舞会道具……正是她,识破了G小姐吹捧的探险经历根本是书本上背下的段落。
G小姐其实哪儿也没去过,她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以吸纳少女们的崇拜为人生乐趣,来撑起那个虚幻的自我形象。
洒脱热情奔放的表皮下是一颗猥琐怯弱的心--她害怕外面的世界,害怕男人,害怕宽阔的水域。
这具被囚禁多年的身体,连同心灵,一起渐渐变质。
何时起,她开始编织另一面乐于被认同的自己--高调编造丰富的阅历和桃色绯闻,自己仿佛是带着勇气出发的航海冒险家,自由洒脱又风情万种。
她的内心悲凉得未曾发育。
在那个呆板禁欲的寄宿学校,当年的G小姐想必是特立独行而又有觉知的吧。
她明白在郁郁葱葱的山丘田野间,在日复一日的圣经诗行里,除了顺从,除了年华老去,还有某种关于自我价值的东西澎湃在胸中,像书本描述的那样激动人心,甘愿为之付出一切。
她唤醒一批一批姑娘,让她们将那激情澎湃地延续下去,直到有一天得知,出路已完全堵死,跳板下的湖泊从来无法连到陆地,大冬天瑟瑟发抖的跳水训练不过是闹剧,永远无法出去比赛,她们终将老死在这里。
她需要成批的幻灭感来治愈,治愈曾经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伤痛,那种没人分享的幻灭的痛,不愿回想的痛,演变作臆想和人格分裂的痛。
G小姐,就是那个在暗房里悬挂太阳的徒劳孩子,用真切的眼神渴望它发光发热,用希望温暖她,膨胀起、爆破墙壁,带她远走高飞。
为了拒绝接受不可能,为了欺骗自己,她用亮黄的油漆涂抹冷冰冰的太阳,她念着咒语,期盼有一天挂像获得温度,真的艳阳高照。
菲艾玛仿佛一颗明亮的星闯进G小姐的领地。
G小姐一面惊叹于星光的美好竟能代替多年来粉饰的太阳,一面惴惴不安。
她一面赞赏、表示愿意追随,一面抛不下辛苦搭建的心灵城堡--尽管以原本的暗房为模板。
那是她务必传承下去的事业啊,尽管那不真实的太阳因过度的粉刷而漆皮剥落。
G小姐一方面渴望控制并占有菲艾玛,这个异国少女代表了她梦寐以求的全部:知识、阅历、自信、洒脱。
她爱上她意味着爱上假象的自己。
另一方面,当富有正义感的菲艾玛想揭发G小姐的虚伪一面时,她自私地毁灭了她。
可以说当G小姐人格一分为二的时刻,她描画的太阳已经遍布裂缝,被掩盖在一遍遍的粉刷之下,终有一天会因负荷过重而剥落。
菲艾玛这道星光降临,向这个把天使囚禁成魔鬼的暗房作出一个同样徒劳的象征。
而当她隐去那一刻,反而点醒了少女们懵懂的灵魂。
真相大白。
黛放弃了她的崇拜,只身远航,走出去寻找真正的鳄鱼和大象。
舍友们围着读她留下的信,满是期待。
而G小姐,孤独地留在她的暗房。
我愿意相信,在G小姐人生的百分之一的分钟里,她对菲艾玛的感情是纯粹的,正如她也曾经把自由和美,和另一个自己,赤诚相待。
敲这篇的时候背景一直循环这首歌:I got this feelingthat you could be heaven sentbut the harder I try the moreYou only wanna be a friendBeing with you is a fairy taleBut without Happy Endwe're so close but you're so far awayHeres what I have to sayI wish you knewI could be the one who's walking in your shoesDo you have a cluethat a soulmate is around youwish you knew, I care for you, I care for youA million to one shot is alli ever wanna get from you我感觉你是天堂派来的但是我越努力你只想做朋友和你一起就像是个童话但没有幸福的结局我们如此近但你心却如此远在此我必须要说我希望你知道我就是为你着想的那个人你有一丝觉察吗有个灵魂伴侣就在你身边希望你知道,我喜欢你 我喜欢你百万分之一的几率都行我曾经想从你那得到……---《I Wish You Knew》2011.8.21旧文,今天整理英语preseation讲Eva Green,勾起一串关于此电影的记忆。
裂缝滋生细菌,水也滋生细菌,这座岛拼命做到安全保护,到底是碎成了三片女性大陆。
有些大陆终其一生没有找到彼岸和初始的生命胚胎,在想象里劣化,像G小姐脸上的妆,开始在波光粼粼的正前方美得不像话,随后开始褪色,最后让黑眼圈占据了一张脸的领地,她很可怜不是吗。
有些大陆生来就是要击溃别人的,不懂谦让与照顾,只是竭尽所能展示着与众不同和“我终究要离开这里”的信息,公主的傲慢是要付出代价的,你知道吗。
有些大陆看上去凹凸不平不太美丽,但它痴嗔最明亮,像玻璃,从眼睛里就可以看到嫉妒、拥护、爱在里面翻腾,如久久不息的金色岩浆,有些事物原来是来给她做仙女教母的。
女性,女性,女人,女孩,像荷兰风车,一阵风吹过另一阵风,就呼吸畅通。
G小姐这个人物很复杂,她美丽,成熟,又温柔,谁也想不到她会是残忍的杀人犯。
她珍藏世界的其他面,所以渴望一个志同道合的真公主,当被公主拒绝时她就是最阴险的小人,lunatic。
不过我觉得她前期倒不是很吸引人,变成恶鬼之后才有了可看性,一个总是穿得像秀场模特的高挑女人转溜着蓝色眼睛,那么滑稽那么怯懦,好像下一秒就有大大丑闻从她身上传出恶臭。
她自己也知道的,每一个潜在的杀人犯都知道自己即将走到刀锋上,那是与生俱来的,小人的直觉。
当人有了执念,有了掌控他人的欲望,正如她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desires”,她就一败涂地。
好美,好丑,她是好极端的颜色。
公主的话,我觉得太纯洁了,纯洁到她的存在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凌辱,那么高高在上看不起所有,可分明她也是世界抛弃的高端产物。
凭什么呢?
黛想问,G小姐想问,我也想问。
你的一双眼睛像棕宝石一样,绸缎睡衣贴在你身上,任何恶意和赞美都动容不了你,你的情绪像是施舍,该怎么办啊。
当世界开始觉得绝望,不是因为你太忧伤,而是因为你太疏离,公主我们被你衬托成了城墙的湮尘。
公主生来就是为了死,死于呼吸不畅。
黛无疑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在什么剧情也不明晰的时候我就被她吸引,不算美丽,可是好抓人。
她的眼睛像一个镂空的竹篮,装着嫉妒、刀剑和寒冷月光。
她维护一切,她阻止齿轮的转动,她仿佛冥冥之中已经窥见了命运的结局,但女巫给的预告不全。
她摸索着去恨,直接地去爱,乌泱泱地把手伸成了围栏,这座岛是她和G小姐的信物,她不允许公主的入侵和造反,公主就是原罪。
(理解朋友喜欢黛和公主cp了哈哈哈哈)黛有一种原始的力量,谁的态度轻佻,谁就要被她击中。
黛的眼睛像飞鸟中最尖锐的鹰,把一切妄动都慢慢地拆分。
她接受公主香水的那一个特写我很喜欢,骄傲的人不会直接地抬眼,她会垂下眼皮,什么话也不说,眼珠在眼眶里低低地转动,像湖水汇入海水。
以及她看见最尊敬的G小姐杀了公主之后,她的呆滞,好像被吓傻了,好像信徒被驱逐了,站在那里全身僵硬,两只手在身体旁边被冻结了,五官变成了一只眼睛,看着G小姐,一动也不动。
太会演戏了,真的,那双眼睛简直就是上天给她用来传递情绪的礼物。
这部电影绝对是一个惊喜,完全的,属于女人的电影,裂缝可以是山谷也可以是骨头内部,可以是摧毁也可以是跨过。
女人完美,阴暗,被处决,被成长,我们都是王冠上的一颗。
她们,穿着白色的衬衣,藏青色的背带连衣裙,黑色的长筒袜,黑色的皮鞋,系着蓝灰相间的条纹领带,腰间却围着一条扎眼的鲜红绸带。
她们,用动听的歌声吟诵着虔诚的唱词,眼睛却不由地四处寻觅。
她们,会说着讨人喜欢的话,却会做令人不能想象的事。
她们,其实很简单,有着小理想、小猜忌、小埋怨,却知道欲望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她们,只不过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姑娘。
G小姐的确是个容易让这群姑娘爱上的老师,尤其在那个年代,尤其在那个年代的英国,尤其在那个年代的英国寄宿女校。
她自由热情也奔放,敢想敢说也敢做;她游览各地,阅历无数;她明亮却有些执着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以及渴望亲身体验的希冀;她漂亮,迷人,她有着这些少女所没有的一切,她似乎承载着她们的梦,她就是她们在这个封闭世界里的唯一一颗闪亮的星。
直到有一天,Fiamma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美好平静。
她用她贵族的气质,感染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她有些孤傲,又有些平易近人。
她有些漂亮,但更让人心生爱怜的是她略显忧郁的美。
她可以沉默不语,她也可以用温弱的声音讲述奇幻的童话。
她时常一个人呆着,别人找不到她,因为她有着自己不想被人打扰的小世界。
于是,矛盾生了出来。
姑娘们从来不会做的那样nice。
尤其当她们发现G小姐已经将自己的心毫无遮掩地偏向了Fiamma时,那种不知从何处来的小力量促使着她们做出一件又一件看似疯狂的小事情,她们一次又一次地折磨着Fiamma,这样,她们就能够在她的痛苦中得到某种快感、寻到某种平衡,却不清楚她们已被G小姐利用。
G小姐深深地迷恋上Fiamma,因为她冷的面颜、拒人千里的淡漠,因为她的低调却又忍不住让人尖叫的出色表现,因为她博闻强识而又低头不语的沉默。
当然还有她的完美,在G小姐眼中的完美,那种G小姐一直在竭力伪装出来的完美,而她却看似轻而易举的全部拥有了。
可是,Fiamma却丝毫不领她的情谊,并不断说中足够能刺痛她私密处的话。
Fiamma蔑视了她看似正统而又没有成果的跳水训练,Fiamma发现了她偷偷收藏着自己的饼干和明信片,Fiamma其实明白,G小姐哪儿也没有去过,那些她说出来的故事,只不过是别人书里写的片段。
Fiamma不知道自己的到来会有什么的样的结果,她唯一想的是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父亲和家,可能,还有一个她心爱的男孩儿。
她一心一意地等待离开这里的那一天,所以对这里的一切不投入丁点兴致。
她来自另一个世界,她不明白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只是好好地做着她自己。
只不过,她跳不出这儿,她在用自己善良又有些冷的心,感知着周围,殊不知同时她也在一步步地走向世界的另一边。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捉摸的就是女人的心。
就像那湖水,虽然清澈,虽然只是那么大的一个圈儿,却深不见底,而又沁凉透心。
这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大多数是不能讲述的、阴暗的、邪恶的、却有不能释怀的秘密。
所有的表象上的强大,其实只为掩饰她们内心的恐慌、不安定与不自信。
那些蛮横、残酷,而又有些令人作呕的把戏,就像一把尖锐的小刀,一丝一丝地拨动彼此内心深处上最脆弱的那根神经。
她们看似无所畏惧地撕扯着,但若你能静下来向她们的眼睛望进去,看到的却是退缩和无所适从。
泪水其实不算什么,那种无表情的冷酷眼神才应是最能让人止步而不敢向前迈进的一面镜子。
I don't care for open water,那一浅浅港湾,泊船驶进驶出。
当面向广阔的大海以及那未知的世界时,占据上风的是勇气还是怯懦?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个几个小人,他们经常在暗室里角斗,获胜的是哪一方我们不得而知。
只是,谁都不能承认自己是完全的纯洁高尚,就像谁都不能否认自己的邪恶懦弱一样——我们生而不完美。
但这又何妨?
当Di在片尾竭尽自己的理智与情感喊出的那句“After her”时,真正追的又是谁呢?
***推荐
在夜晚湖里游水那一段,美到极致。
原著值得期待,并值得一读。
另,本人很欣赏Eva Green在里面的所有服装,很适合这个角色,大量的高腰裤装和很有下垂感的长款大衣,丝质、色调同周围的景致相协调,就是那时那景那情的最美好的诠释。
不足之处:虽然Eva演的很卖力,但还是有很重的表演痕迹,或许她还年轻,来日方长。
无比想穿越到过去回到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没有飞机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在那个时候,人们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大地走遍地球上所有未知的地域见识到那些井底之蛙无从得知的奥秘学到一些稀奇的小戏法带回一些难得一见的小玩意就如同片中的Miss G一样在Fiamma到来之前Miss G在所有小姑娘心目中就是一不可逾越的丰碑她去过无数她们想都不敢想的地方她读过无数她们听都没有听过的书她迷人之处在于神秘但是当西班牙的贵族Fiamma到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Fiamma读过更多的书去过更多的地方懂的更多的小把戏于是Miss G不可救药的爱上了Fiamma这种爱,无关风月只是当一个经历了太多的人太久无法找到一个有资格倾述的对象却恰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者理所应当产生的爱情当最后Fiamma奄奄一息的时候Miss G只是说,你不适合这个世界其实又何尝不是因为在Fiamma面前,Miss G的一切引以为傲的资本顷刻无存所以单反神马的真的不是不归路只有一个人不停的走下去,看下去才真真是不归路因为我始终相信“等到风景都看透,再陪你看细水长流”百分之一百是扯淡!!!
最后那封信的署名是Di,这还算是个好结尾,一个希望的开始。
做一个曾离开的人而不是从未离开——在世事中间重拾起的信念和自我才是真实可靠的。
Miss G的终结是把自己送回到了恐惧中,封闭安全的一个屋子。
面对她活跃了一生的探险梦,她继续瑟瑟发抖。
Eva Green饰演的Miss G,出场的时候让我想起了
她反叛、充满韵味,沉浸于懂得生活趣味的自满中。
所以当时Di钦慕她,默默地崇拜她。
Miss G靠读来的华丽说辞支撑着形象,同时也迷惑着自己,说服自己是个有追求的人,有过奇妙历险的人。
Miss G需要这些孩子来证明自己是存在的,她实则根本无法用自己来取证。
所以当Fiamma冷静地告诉她,孩子们终将离去,她明白她的自信也将轻易地被掳走。
她带领孩子们去跳水游泳,一遍一遍地演练和陈述how to fly,像那些美妙的诗歌和颂词一样激情万丈。
Fiamma的出现让她看到理想中的自己,她想成为她。
Fiamma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梦,G想占有这个梦,但是当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又想将之销毁。
两者的直面之间,在Fiamma不屑一顾的眼神中,G正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无知和无趣,这使得G根本无法忍受。
最终她选择扼杀了这个美丽的梦,只因Fiamma如此美,美得超出了她所自欺的真实。
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欲望,然而却能在我们身边处处找见。
欲望是成就的要素也是毁灭的成因。
懦弱的人无情,现实里又有太多的把戏可以用来自欺欺人,又有多少人有胆量来面对自己。
Fiamma患有哮喘,实则是体质最为脆弱的一个,她也是幸运的,她的经历使她能对虚实一眼望穿,或者对她来说也是痛苦的。
以前看〈心灵捕手〉的时候,即使一个人饱读诗书,通晓天下事,但怯懦的秉性都不会引领一个可以体会到的人生,无论它是幸福的亦或也是悲哀的,意义的终点在于能饱尝所有的滋味。
所谓身未动心已远的说法是为那些不畏艰险的人准备的,否则准备了一时也只得准备了一世。
补充后来想到,为什么这样一部实则简单道理的片子能最后抓到我的心。
我对Eva Green的演出是有期待的,那双死盯着Di的疯狂眼神我没能轻易忘记,她可以那么迷人又转眼狰狞;Fiamma这个角色,脸上有西班牙式冷峻的轮廓,却美得不动声色。
场景渲染跟铺陈也是个至关因素,一个好的故事即使最终想表达一份最简单的情怀,它总要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细致入微的诠释。
这个故事另一个引人深思的地方就是关于勇气的传递。
Miss G没有勇气,但她有一个关于勇气的梦想。
Miss G的梦想鼓舞着Di,让她在面对清苦的寄宿生活时,能够先于别的女孩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没有可能回到家里,并且积极主动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在Di和 Fiamma充满冲突的接触中,Di又把面对生活的勇气传递给了Fiamma,让Fiamma不再逃避自己被家人抛弃的事实,并且有了先向Di示好的勇气。
虚假的爱上真实的,真实的第一眼就识破了虚假的,虚假的嫉妒真实的,真实的鄙视虚假的,虚假的玷污了真实的,真实的仇恨虚假的,虚假的毁掉真实的,真实的死了。
再具体一点则是:从前,有一个鸟笼,里面的鸟儿被关进这里又飞离这里,鸟儿们或带着无知进来带着无知离去,或带着勇气离去,或带着希望离去,或带着困惑离去,只是这里有一只教育鸟儿的鸟,她叫G,G过去也是被关进来的一只鸟,只是G是一只永远也无法飞出鸟笼的鸟儿,对于G来说,外面是未知,是自由,是野性的浪漫,是一切灵感和想象力的来源,同时,外面也是恐惧,不安,彷徨,是一切不确定性因素。
G长久的生活在笼子里,她只能呼吸笼里的空气,她只能进食笼内的食物,但是她对外面那又危险又自由的东西极度渴望,长久以来的渴望和想象,长久以来自我存在的激烈的冲突,在笼内的生活和笼外的想象中不断挣扎,于是她就将自己变成一个从笼外飞来的鸟儿,全身散发的都是勇敢的气息,野性的气息,不羁的气息,自由的气息。
笼子里不断关进一批小雏鸟,同时放走一批应该尝试着飞翔的鸟儿,可是在笼子里关久了也许并不有利于飞翔,于是在雏鸟们眼中从外面飞来的G小姐就变成众多雏鸟崇拜的对象。
笼子就这么大,到处都是锁链,枷锁,和长期不见天日的阴影,于是一群无知的鸟儿们都迷恋上了带着野性和自由气息的G小姐,她们天生就带着翅膀的本性让她们逐渐渴望外面的世界,她们愈来愈渴望未知的自由,也愈来愈迷恋来自未知的G小姐,她们以为G小姐是一个不会停留的鸟儿,此时待在笼子里只是为了歇脚。
G小姐也沉迷于这样一种游戏中,她不断教育雏鸟们如何追求自由,G小姐教育一批又一批的雏鸟何为欲望、勇气和自由,然后送走一批,然后迎来新的一批,G小姐在不断的教育中愈发沉迷,她逐渐忘记自己的真实过去,她沉醉在这一场游戏中。
直到小鸟F的出现,这是一只身体脆弱,连扑动翅膀都些许吃力的鸟,可是F一直都扑动着她脆弱的翅膀在飞翔,她品尝过世界上一切最真实的东西,她知道真实的太阳,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感,虽然她的翅膀脆弱不堪,但是从未停止过飞翔。
F的出现带来了一群混乱,笼子里无知的雏鸟们是喜爱她的,因为她带着一切她们渴望的因素,那些甜美的,高尚的,优美的而又勇敢的,雏鸟们爱她,虽然带着一点点嫉妒。
G也爱她,带着强烈的嫉妒。
G是一只长期生活在笼子里,连笼子的铁栏杆都不敢触碰的鸟,她虽然憧憬外面的世界,却不敢违背笼子里生活的规则,她小心翼翼地,从来不敢破坏任何枷锁,直到F的出现让她第一次滋生了真正的勇气。
G第一眼就爱上了F,因为虚假的东西在真是面前是脆弱不堪的,因为虚假的会渴望变成真实的。
G相信,她自己不能做的,在F面前轻而易举,所以,只要她拥有了F,她就能做到一切了,他就能像F一样飞翔,像F一样在阳光下停留。
这个欲望越来越强烈,G很清楚,自己永远都不敢飞出鸟笼主动去寻找真实,可是这次真实的自己来到了她的身边。
只要她捕捉到了真实,即使她之后依旧无法飞出这个鸟笼,他也能永远将真实关在笼子里,每天和真实生活在一起。
F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只要真实的存在着,就能潜移默化影响着一切,因为F,G开始一点点挣脱鸟笼给她的束缚,一点一点的,真实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影响着G和雏鸟们,同时影响着虚假的和无知的,即使是这么孱弱的F,却有着这么强大的,有力的真实。
可是,真实不是随意能捕捉的,长期关在笼子里的鸟已经忘记了怎么飞翔,所以任由G如何的诱惑、欺骗和捕捉,她也无法抓住F。
F更喜欢和雏鸟们在一起,因为雏鸟的无知蕴藏着单纯和美好,对自由的渴望,尤其是雏鸟D。
可是D由于对自由强烈的渴望,所以在F来之前就被G表现出来的野性强烈吸引着。
D分不清真实和虚假,她只能本能的去爱。
G无法捕捉F,虚假的无法捕捉真实的,但无知可以,真实的醉倒在无知的包围下,G小姐又从无知的雏鸟中诱骗到沉睡的F。
G诱奸、玷污了F。
虚假诱奸、玷污了真实。
醒来后的F感受到了侮辱,她愤怒地对着G小姐说:你这个脆弱的,可怜的,永远生活在鸟笼里,不敢面对阳光的可怜虫,你不仅永远得不到我,你也即将会失去那些无知的雏鸟,我会离开,她们会离开,留下来的,只有你一个!
G一下子被揭下虚假的面具,G感到恐慌,畏惧,她看着即将逃走的F,她看着随时可以冲破鸟笼的F,她立刻诱骗无知的雏鸟们去追赶,去捕杀,既然真实的不要她这个虚假的,既然真实的要抛弃虚假的,她就让真实的死在这鸟笼里,她决定在F飞到阳光底下之前就将她杀死。
于是,虚假的杀死真实的,于是F死了。
F的死让无知的不再无知,让无知的拥有了真正的勇气去追求鸟笼外面的自由和真实。
F的死让虚假的彻底被抛弃,让虚假的被真实抛弃,被雏鸟抛弃,被鸟笼抛弃。
F的死,让G自我遗弃。
这是一场悲剧吗?
如果你是D,那么你还能看到光明,你还能再次看见F。
但是,如果你是G呢?
你怎么知道,你不是G呢?
(敬佩敬佩,这样写来我太敬佩这个导演、剧本和演员了。
也大概知道为什么它不能进top10了,因为我能这么理性的描述它,分析它,重现它)(另外,无知的和虚假的之间的故事也值得剖析和细讲,无知的和真实的之间的故事也值得细讲。
我很喜欢D,可是D的结局充满了希望,莫名其妙的我不太喜欢这个结局......)
《裂缝》是乔丹·斯科特执导, 伊娃·格林,朱诺·坦普尔,玛利亚·瓦沃德等主演的剧情片。
影片根据南非女作家谢拉·科勒的同名小说改编。
影片讲述青春期的女孩们:跳水队的Di、Lily、Poppy、Laurel、Rosie和Fuzzy 是学校里最风光的孩子,她们迷恋着她们优雅而个性张扬的女老师G小姐,然而,西班牙女孩Fiamma的来到打破了这种平静,G被Fiamma的美丽高贵所诱惑。
讲述青春期的孩子在封闭而缺少成人管教下,将人性中黑暗和暴力的一面激发出来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BJIFF14 英嘉(🐳💗)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