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味悠长,大雪下两人散步的画面会记很久,薄雾下的远山,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比《北村方向》的色调要偏灰一些,对比度也低很多,看得很舒服。
我更偏爱这部,各种意义上。
洪在遇见金以后,作品温情很多,感受到他似乎经历了一番关于“爱”的精神洗礼,对女性的理解和关怀都更深了一层。
女人是男人的天使,“我欢迎死亡,只要你们还在这里。
”(不仅仅指女人,还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如同殉道者) “男人哪里懂什么爱啊,我们就活在这样糟糕的世界。
”By the way,目前在电影中看到关于女性对男性的影响,表达最精妙准确的是老塔的《乡愁》,对照张爱玲写的“地母”。
要签名很有意思,去向大众喜欢、而自己并不喜欢的导演要签名——可以让别人羡慕我。
人会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去做一些并不由衷的事情。
去凝视这样的时刻,真的挺荒谬好笑的。
“我被尴尬到了。
”人物说话的时候,镜头切换散步闲适景色,会更让人专注在他的语言上,而且更有意蕴。
“我们属于上天,我们能感受。
”(爱的能力、感受的能力)“我们习得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世俗能力)人们如何平衡这两种能力,在这个世界中自处?
我很喜欢的“生死”话题,没人浇水的叶子,失去了爱的滋养;寒冬中建筑爱巢的喜鹊,能让人忍受黑暗和寒冷、还希望活在这世上的可不就是“爱”吗?
2022.3.9
在江边的旅馆里,诗人唤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并且偶遇了两位姑娘,他们都被各自的情感问题所困扰。
诗人再一次搞砸了与儿子的见面以及自己的情感生活,他写了一首诗赠与两位像自己母亲一样的姑娘后结束了生命,被大雪永远的留下。
洪尚秀又是一次对自己的解构,他给所有人的感情一份理论,每一份都能从他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根源。
这种电影完全模糊了文学与电影的界限,不会有多高的高度,但也确实无法替代。
父子三人都在映射导演自己,而那两位姑娘很有可能是他情感生活以及他母亲的化身。
十五分钟前看完这部电影太不像尚秀导演的电影了又太像他的作品了不同于以往对男女爱情的追究这次包含了多种感情 父子之情 女性友情 但拍摄手法又是一如既往的洪尚秀风格 镜头突然的拉进 少不了的咖啡和酒以及香烟 还有一些模糊不清出现在台词里的人影从女性视角谈论对男性以及爱情的看法一直像是无厘头的重复同一句话电影里夹杂着的温柔低语和突然开始的争吵洪导演真的浪漫
诗人看到美人要大加称赞,拿两个玩偶当做礼物送给儿子,儿子们小本本记下名字的含义,她们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干过一整天,我也想喝金敏喜做的大酱汤。
旅店主人因为尊敬诗人而心动,但现在他的心不再跳动,于是赶走诗人,本来想说什么也忘了,也不打算想起。
喜欢最后吃饭时的对话,金问友人为什么明明你说这个导演找不准定位还想要他的签名,你喜欢签名吗,你真的喜欢他吗。
她说,太尴尬了,不要去打扰他们。
所以洪想说的是不要去打扰那些人的生活,或者说他们的生活。
酒店里有一个热衷手里签名的店员,上次看的《小说家的电影》里也有一个崇拜诗人和小说家的书店店员。
人们想从“龌龊”的洪常秀的电影里读出什么,最后都只能失败,当她的眼睛望向我,我只能say yes to heaven。
“我不介意死亡,我欢迎它,只要你俩在这”,最后诗人真的自杀了,在江边的旅馆。
诗人选择离开是注定的。
已经体会过人生百态了,整部电影都是他和人世的告别之诗。
我的理解是,诗人不是为了夸赞两位女性角色而去搭讪的。
他在计划告别。
在生命的倒数日,有两位美好神圣的女士突然降临,他不多想便上前称颂了。
那个醉酒的夜晚,白日已经和儿子做好了最后的托付,夜晚饮酒,畅谈,生命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留念了。
能在这样完美的自杀时刻,再次见到两位“天使”,送给她们自己的一首诗--这可能是写于人世的最后一首了。
人生末尾,同欣赏的人朗读自己未曾面世的作品,人生已经不留遗憾了。
“我死都可以,无论多少。
”
是很幸福的结局啊,诗人。
真的好美好美啊,人就是会反复被洪尚秀震撼,在一部又一部洪尚秀的电影里更爱他和金敏喜。
这部电影刚开始就会觉得很洪尚秀,特别日常的对话,人物之间都因为各种巧合关联在一起,然后脉络逐渐浮现,引向终点。
我很喜欢洪尚秀电影里人物的一点,他们谈话都很抽象,却又很直白准确,来来回回,平平淡淡,废话超多。
这部电影给我的观感就是江边旅馆外的那场大雪,我在炎炎夏日也被冻得周身冰凉,鼻头通红,眼睛酸涩,毛衣摩擦着我脖颈的皮肤,抵不住寒冷的雪花。
电影最妙的其实在于它的章节体构,看着看着你会想,两个女人和诗人真的有遇上吗?
她们真的听了诗人写给他们的诗吗?
诗人和他的两个孩子真的没有错过吗?
结尾金敏喜脸上的泪水真的不是在暗示一些什么吗?
生命是一座旅馆,你免费借住在这里,你观赏人间风景,你一次又一次错过一些人,甚至有意识地在错过他们,最终会有被老板驱逐的一日,那日,老板有好多要对你说的话,转念之间全都不记得。
生命是一次不受自己控制的被统治,你无法操控去留,艾卡决定一切;黑黑的漂亮男孩降临,所有人都叹为观止,两个美丽的女人守护着这个男孩,直至他长大成人,迷茫地在加油站加油,等到雪下了一整天的时候,他也就离开了。
洪导通过电影探讨了太多东西,这一次没有聚焦于男女情感,他把情感中最美好温柔又包容的组合交给两个女性,守护小男孩的任务,让天使观摩了诗人死亡的任务,也交给了两个女性。
因为男性没有掌控自己爱的能力。
诗人不断错过不断离开,他对两个孩子给予偏爱,做导演的那个孩子最精确地感知捕捉父亲离去的预兆,他显得那么悲伤,他努力想要靠近父亲,他是敬仰的吧。
景秀被父亲永远记得的是他那个好妻子,他却早和人家离了婚,他显得无足轻重,木讷却年长,无用但沉稳。
两个女人躺在床上,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金敏喜饰演的女人看上去是被抛弃的,实际却很怜悯抛弃了她的那个男人。
他也没做什么,只是我受了一些折磨。
窗外雪一直飘,当她们下去的时候已经慢慢覆盖了整个汉江。
凑在窗边看雪景的她们好像两只小狗,遥远看着她们在雪景中的诗人,眼睛里闪烁着的惊喜和迷茫,与加油站里拿着加油管的小男孩,如出一辙。
真好啊,这部电影,连死亡都是温柔的,争吵都是克制的,流泪也是体面的。
就好像一杯米酒倒在了汉江边的雪地里。
这样的感觉。
1.金敏喜真的是少女啊 我17岁状态都不会有这么好 折叠少女2.用黑白真的太精彩了 多一点色彩都会多 这样最完美了3.全片由几十个长镜头组成 很舒服 很淡很浅4.最喜欢的台词:看雪的康哈吉 闹木kiyo5.原来江边就是汉江边啊 我到时候想去看看6.感觉酒店老板也是在祛魅:因为你是这样 所以我不再心动了 中年男人不明白 追星就是这样的 当你把最喜欢的人叫到家里来的那一瞬间 你就会走向下头 因为你的偶像本来就会和你想的不一样7.最喜欢她俩傍晚出来那里的画面!!!!!!
周围有街灯 有狗狗在叫!!!
8.洪尚秀为电影自白:这个导演作者性不强 有点啥都要沾 但是都不沾的感觉 (大家都笑)9.洪尚秀为爱情自白:和老婆结婚的时候太年轻了 那时候自己很穷 所以很喜欢和崇拜对方 对方有自己需要的 不过喜欢就是喜欢(不合适就是不合适)10.洪尚秀帮老婆自白:你就是全世界最怪的人 直到你死 你都是全世界最坏的人 他儿子说“她只是每天都骂你不是人”的时候 全电影院都笑死了10.看完出来发现外面下雨了 湿漉漉的 好合适11.还有一个彩蛋把我笑坏了:在来的路上 地铁时前面有个长卷发在看书 然后果然我们同站上同站下 然后往同一方向走 一开始就猜到他也要去小西天 笑死 蝶男气质拉满 他来看江边旅馆就是一个小蝶男来看中蝶男和老蝶男
当一个人想制作电影,他究竟想干的是什么?
对每个立志当导演并且最终当成了导演的人来说,答案都有所不同。
没有人比洪常秀的答案更另类(在我视野里)。
他是一个不想“当导演”的导演。
在我看来。
他对电影缺乏天生的热情。
这从他直到36岁才拍摄自己人生中首部长片即可看出。
世界上那些功成名就的导演,极少这么晚才开始接触导演这个工作的。
他甚至当导演之前没有干过与电影相关的工作。
虽然他在美国留学几年学的是与影像艺术相关专业。
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电影导演专业。
他在美国前后待了八年,换过三所学校,直到最后一所学校,才真正对叙事电影产生兴趣。
那是在看了布列松《乡村牧师日记》之后。
原来叙事电影还可以这么拍。
他开窍了一样。
此前他是鄙视叙事电影的。
觉得是过于传统事物(想象得到,他厌恶好莱坞)。
他学的/玩的是实验影像。
他人生是一系列“意外”结果——意外的在高中毕业后报考戏剧文学专业(那之前他人生是混沌的,没有重点,甚至虚无到有过一次自杀经历),只因一个长辈朋友觉得他适合搞戏剧工作。
后觉得戏剧文学专业太过压抑,去了电影系,又觉得无聊,于1982年选择留学。
他甚至在20岁不到时还考虑过当一个作曲家(他后来有时制作自己的电影配乐,这跟大卫·林奇有点像),短暂学习钢琴后放弃了(倒是把两任钢琴女老师都睡了)。
所以,他在后来自己拍的电影中,也喜欢将“意外”和“偶然”作为重要元素,推动电影叙事。
这是一个在各种叙事领域喜欢追求必然性和因果律的世界。
包括电影在内的大众文化还要假模假样地显示出世界是在向上发展,未来让人积极憧憬。
这令他觉得乏味,虚假。
他觉得世界是在某种系统结构之下的一堆碎片,叙事也不能沿用刻板线性因果逻辑。
要不是在美国留学后期(才)接触到布列松电影,他可能不会最终成为一位叙事电影创作者,并长期耕耘此领域。
他还在留学后期接触到塞尚绘画原作,一看即爱上。
那种在抽象与具体间找到极佳均衡的美学表现正符合他心中美学标准(他后来的电影也呈现出塞尚绘画风格,既具体,又具有含糊性)。
1990年回到韩国后他觉得不好玩,又跑到巴黎呆了一年(这时已结婚5年,夫妻在巴黎过了近一年穷困而没有重点的闲散生活,天天逛公园晒太阳逛书店逛咖啡馆美术馆——这些动作成为他后来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场景)。
最终他在国内安定下来已32岁。
在父母的影视制作公司干了两年节目制作后,突然,他想拍电影了。
于是去了一家电影公司工作。
但将近两年他未能拍成电影。
拍电影的愿望如此强烈(这时已34岁了),他决定自己独立制作电影。
他看到了一篇小说后觉得有意思,将它改编成剧本,但对小说作了大量改动。
这就是1996年问世的《猪堕井的那天》。
以其前所未有的独特拍摄方式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一炮而红。
洪常秀的人生态度、对艺术的观念,在他首作里即得到深刻体现。
他是个涉足电影制作很晚而一旦涉入便带有极强烈而成熟个人风格的人。
他是一个重新改写电影定义的人。
看多了他的电影会发现他的电影在放弃许多传统电影所重视的东西的同时,创造了新的东西。
他悄悄迁移了所谓电影的疆界。
但他并不是为了变革电影而拍电影。
他变革电影,只是为了让它成为一个最适用于他自己的表达媒介。
当他终于决定在电影制作这个领域沉淀下来后,他想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他想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尤其关于究竟何为真实的看法。
他是个用镜头书写哲学的人。
这一点有些像罗兰·巴特。
写文学,但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表达。
而是出于一种哲学目的,通过解构文本,来还原世界真相。
洪常秀拍电影也不是为了传统影像叙事目的,而是试图拿起镜头呈现他心中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子。
所以他首先不是一位电影导演。
他首先是一位哲学家。
一位用哲人眼光打量生活的人。
只不过他没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
他选择影像。
所以他的电影中会不厌其烦地拍摄同一个事件的片段,采用不同视角。
只有这样,才能还原真相。
真相没有一个客观的版本,真相是事件在不同主观视角里的投影。
他除了是哲学家可能其次可被称作小说家。
因为现代小说家某种意义上也是解构主义者。
而不是传统的叙事者。
他说过等年老拍不动电影了或许会去写短篇小说。
看,这就是他给我的强烈印象,他不是在拍电影,他是用摄影机写短篇小说,而一篇篇短篇小说,构建出他对世界的总体观感。
形成一种系统的哲学表达。
他将他的哲学观点诉诸感性表达方式。
而不是试图编织冰冷而书面化的理论体系。
这赋予了他独特性。
他是哲学家里最独特的,到目前为止只是用电影表达方式在阐释他的哲学观点。
他也是电影制作者里最独特的。
全世界电影导演中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的。
即便许多人宣称他在模仿法国导演侯麦,在我心中他与侯麦有很大不同。
看起来都是聚焦于男女情爱。
展示欲望那点事。
但我觉得在表达方式及背后哲学观点上,侯麦远没探索得像他这么远。
同样大器晚成并且终身像是在拍一部电影一样地拍摄许多部电影的侯麦,48岁才拿出自己人生中成名作。
比洪常秀还要晚得多。
洪常秀28年拍摄了32部电影长片后,也只有65岁。
再干上20年他可能成为拍电影超过50部的大师级导演(这样拍得又好又多的大师级导演全世界范围内不太多,伯格曼,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山田洋次,赫尔佐格,维姆·文德斯,伍迪·艾伦等等)。
从所专注题材及表面性风格而言,法国侯麦,美国伍迪·艾伦看似与洪常秀有相近之处。
但其实他们的着眼点不同。
洪常秀为何反复拍男女间那点事,而且电影中角色还多为导演、演员、作家、出版人等等与自己身份极其近似的人呢?
那不仅因为男女之间蕴含着人类世界最大真相,而且就借助电影表达他心中对真实世界理解这一目的而言,实在没必要舍近求远去展示陌生人群。
对自己及周围人的生活进行细致洞察,用一部又一部电影来表达新的洞见和观点,这样的事可以干一辈子。
毕竟,就真实本身而言,即便一只蚂蚁,也是穷其一生研究不尽的。
洪常秀不仅将周围人的生活编织进自己影像哲学话语。
更把自己作为素材。
有人说他许多作品里都有自己的影子是一种自恋。
我不这么认为。
他只是把自身作为哲学材料罢了。
而既然他电影都是他的思考,他又长期不懈一部接一部拍电影,那他的电影自然带有日记性质(巧合的是,令他喜欢上叙事电影的《乡村牧师日记》,恰恰是一部日记体电影)。
假如他能够活到八九十岁并且拍到八九十岁,那等于他用电影写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记。
用影像输出个人哲学思考长达50年。
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电影导演如他那样了。
更别说哲学家了。
从此意义上,他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电影导演。
因为他每部电影都是他个人表达意志的产物。
但并不晦涩难懂。
他的电影是开放性的,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色彩。
甚至与其他许多艺术片导演作品相比,他的电影更吸引人,因为他的影像展示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
人们多半不接受他电影的原因是他的电影看起来太像生活本身了,不是人们需要逃避一会减轻压力的梦境。
他的电影看似全部由日常材料构成,但需要高度敏感的心灵,细细玩味,才能品出个中真味。
这又是他的影像具有欺骗性的地方。
一种看似普通因而极易被忽略的本质,不易觉察的高级。
日常性画面蕴含着细腻哲学思考。
它需要观众的沉静,不可缺乏相应的敏感。
更不要说很多人觉得他的电影只是一部一部地重复老调子,形成刻板印象后就弃他而去了。
事实上他就如观察同一片风景的观察者那样,次次看到的风景似乎一样,但次次又看到不同。
为了保持他创作的独立性,他早早地就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制作与发行自己的电影,并将制作成本尽可能控制在最小,通常一部片成本才10万美元左右,拍摄尽可能简化,甚至放弃对构图和美术的精致要求(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仅是为节省成本,更是表达出他心中对真实的定义,真实世界不容过多雕琢和粉饰,能拍真实阳光,为何要在摄影棚内打出虚假灯光?
),与他合作的演员也常常是固定的那么几位,合作达成很深默契。
他可能是世界上对自己电影作品最富有控制感的导演。
他将一切外部因素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只为他的眼光能够聚焦于真正重要事情上。
有人说他这是前工业化时代手工打磨方式。
我认为恰恰相反。
他这是后工业时代的影像操弄模式。
去魅电影这个媒介,让蕴含着个人深刻思考同时制作门槛极低的私影像色彩的电影进入公共话语范围,成为一种现象。
而这,等于是将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工业绑架被大众娱乐需求扭曲的电影,第一次借由一个电影制作者之手,释放了它的自由恢复真身。
让它呈现了更大可能性。
这看似能鼓励更多人这样做。
确实如此。
但能够做好这件事的人,不能仅仅是钟情于影像表达这件事本身。
还需要有其他专长,心中本已具有适合用影像表达的内容。
影像本身只是一个媒介。
就像洪常秀本人,很晚才决定执掌电影这个表达工具。
在此之前,他心中已存有他想表达并且值得表达的那个主观世界了。
很奇妙。
我从来没看过洪尚秀的电影,我知道金敏喜,这些都不构成看《江边旅馆》的理由。
是片名还有些剧照让我心里一动,很像一场无关紧要的偶遇,无关紧要却还是遇见了,有一些波澜,最终是两不挂碍,似乎是生活的自然力,竭力生活后因疲惫而松弛,再竭力,如此一个呼吸的过程,不到达任何一个地方。
生活本身仍是我们唯一的小小成就。
这些芜杂的感想与期待,都是在观影前就有的。
《江边旅馆》当然只能是黑白的,一种净化,只因这是一个某种程度上非人间的空间,如纪柱峰所说,“既属于天堂又属于人间”,人们平衡着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影子推拉,凝视自己的由来。
老诗人在室内看着窗外的美人,她们立着像一幅画,于是走出、相见、赞美,死的预感让他更想参与美妙的生,尽管女人们为情感所困,她们依然能展示为一种外在的美景,而她们也欣然从之,对于洪尚秀来说这是否是女子最善良之处——轻而易举地拯救绝望之人?
老诗人与儿子们的错轨:即使在同一间咖啡厅对坐依然看不见彼此,都在焦虑中等待,即使见面了难以彼此理解,父亲回到房间却不打招呼,在酒馆里吃饭后自作主张留下——他对儿子们有种似乎下意识的回避。
做导演的二儿子是敏感的人,他在父亲脸上看出死的征兆,也开始担忧他的每次消失都会是永别,他在旅店的花园里四处喊着“父亲”,也许两兄弟这么做已经很久,心底里责怪他当年的“遗弃”。
尤其是酒后真言的二儿子,尤其是说“父亲,我真想您”的他,多少年来一直呼唤着父亲,渴望理解和接近。
一只猫循着他的足迹,两个女人在房间里躺着,起来喝酒,谈论喜鹊的巢,听到他的呼喊,谈论他的电影“勤勉而不讨好”,后来还发现儿子开的车是女人车祸后卖掉的二手车,她偷了一副手套,后来也并没有还——这些无意的交触,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生活像一场雪覆没了多少无人察觉的默契,一些被诗人忘掉也无所谓的意象,这样的漫不经心。
父亲坐在房间里,思索:“我能给他们什么呢?
”两个玩偶,和两个名字的寓意。
最后的时刻,他想用自己的语言(等同于生命)更多地影响别人,比如签名,比如两个女人,比如自己的儿子,随着那个日期的临近,他越发渴求一种沟通,也许旅馆老板对他的驱赶已是一种暗示,对方努力过,诗人也无意唐突,只是——停止了。
一种联系的可能性消失,一种期待熟练地落空,而诗人说“被抛弃并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我感觉过爱”,是儿子所说的“一切都放下了”,因此搬出旅馆犹如搬出生命,旅馆,宛若人间与天堂之间的停靠站,有些人在这里休憩是为了回返人间,有些人来这里探望休憩者,有些人在这里准备前往天堂。
而两个女人呢,睡了一整天。
喜欢有人用词形容是“大而无当”,她们的交流像小歌剧,内容并不重要,甚至总是重复的,仿佛并不倾听彼此,恰恰是由于心灵贴近,听不听到话语反而不重要。
只是不停地说“你还好吗”“嗯”“真好啊”“你睡了吗”“喝酒吧”,足以抚慰。
醒来天晚了,等暗下来去吃饭吧,走着路去,因为能找到很多好吃的旅馆,因为太冷了,所以随便进哪一间都可以,为什么胃口会这么好,太晚了回去不方便,——都是人间的考虑,两个女人看似静止无为,却在缓慢恢复,做着回到人间的准备,甚至被情人抛弃的女子会说“在想他在干什么,这个点已经吃饭了吧”“他开心就好,我为他感到难过”“我一切都理解,他也已经尽力了”等等,伤口已经缠上了绷带,就像她手上的烫伤,涂了药膏也并没起泡,不会有任何问题,虽然痛,但不致死。
这是洪尚秀理解的女性的精神上的生命力。
两个女人吃饭时讨论着男人的爱无能,这可以是导演的自省,也可以是导演安排的女性的包容——因为被她们所凝视,由此感到满足,对自己的缺陷也能温柔地原谅。
男人们喝酒时情绪变得激动,原来诗人也是一个婚姻失败的人,听说这是洪尚秀经常探讨的主题,他昂扬道“人要追求真爱”“你到底怕什么呢!
要知道不久都是会死的!
”他感到不后悔,他想爱得更多,他——仍要拥抱。
于是和儿子们说自己先回酒店,依然是二儿子去寻找他,作为导演的二儿子会不会是导演本人的一个投射,在挽留什么呢?
两个儿子离去了,诗人重新回到酒馆。
给两位女人念诗,我现在还记得这首诗,很美,关于两个女人带来的一个孩子,他有一颗龅牙,但大家都深知他的宝贵,于是将他留下不许带走。
多年过去,孩子长大了,黝黑,面目全非,一个人在天然气站工作。
“雪还在下”。
女人们既说“多美啊”又问“这是什么意思”。
我想是关于延续和孤独感,由两个温柔美丽的女人(而不是一男一女,两个女人是最理想的组合)带到世间的小男孩,有缺陷却宝贵,被强行留下,在成长中“变了太多,使人心伤”,最终孤身一人,这是老诗人自己的感受,也是对长大成人的儿子们的感受。
这是无法避免的缺失和遗憾感,生活无可避免地不如人意,但一以贯之地延续至今,犹如那场雪,犹如那面目全非却如此生长的男孩,他脱离了两位守护天使般的女人的庇佑,独立于寒冷的世间。
大概正是出于这样的生的寂寥萧索,诗人说:“我不介意死亡,我迎接他,只要有你们两位在!
”女人说:“这是一句很漂亮的话呢”。
却成真了,诗人让两位女子守护自己的死亡,她们像两面洁白的翅膀护佑他死去的肉身,使他疲惫的灵魂安眠。
第二天早上,儿子们收到了父亲的告别短信,他们想上楼告别,他却先行——告别。
儿子们大哭着。
父子亲情,在此之前真的存在吗?
可是最后这些哭声,又那么真切,儿子说:“你为什么要躺在这里啊?
”依然是错轨,父亲选择很久不见儿子,选择在咖啡厅而不是自己房间见儿子,他们总是见不到,见到了也要避开,连死亡也选择和陌生的女人在一起,自始至终他们的交流都是几乎无效的,所以最后的痛苦也像一种缺憾。
而两个女人在床上面对面轻声啜泣。
她们接受了这个任务,她们完成了,她们为此悲哀,也许她们缪斯的身影确实一直庇护着诗人,如同两个女人的回忆庇护那个小男孩,在最后的过渡时刻,她们重现并送他走上新的道路。
看完后坐了一会,有点像下小雪,不确定是不是下雪了,凉丝丝的。
出影院去车站,刚好错过,于是反复踱步,反复想着,想着他们的言不达意和他们的哭泣,我渐渐软弱下来,也可以哭泣了。
感觉是一个温馨的日常故事,虽然有许多悲伤,但是依然有些许希望,也有一些生活的哲理。
诗人应旅馆老板邀请住在江边旅馆,某日突然梦见自己要死去,便叫来了两个儿子,等待儿子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诗人打盹儿醒来看见两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站在雪地里赏雪。
赏雪的两名女子一位是被男友伤害,失恋住在这里疗伤的,一位是来陪她的闺蜜。
晚上诗人和儿子去外面吃晚饭,碰巧两位女子也在身后吃饭,晚饭结束后诗人让儿子们先回去,自己写了一首诗读给二人听。
结局儿子们早上在旅馆醒来打算和父亲告别,却在卫生间里发现诗人已经去世了……
两位女子的部分:开始很羡慕女主和闺蜜的感情,女主的闺蜜赶来安慰女主,两人相拥那里很感人。
两个人去赏雪那里很美,白茫茫一片,女主给闺蜜讲“小时候老师说趴在窗台上看雪的小孩子跟小狗一样”,很可爱~还有闺蜜告诉女主她偷了一双手套也很有趣,后面两人去吃晚饭,步行在大雪天里冻得瑟瑟发抖但是有说有笑。
其实女主和闺蜜并不是三观完全一样的人,好多事情还是有分歧的,例如恋爱婚姻观不一样,女主还是放不下前男友,回忆起她给他做大酱汤等种种美好的回忆,又觉得他很可怜,把闺蜜气得都无语了……闺蜜则是很精明的一个人,她认为男人大多不成熟且胆小,所以很挑剔,选择了现在可靠的丈夫,但是女主听到这些建议看起来似乎不是很明白的样子……还有一些性格的不一致,例如女主闺蜜想要诗人的导演儿子给自己签名,但是女主认为会打扰到他们吃饭谈话,极力制止了闺蜜,显然女主比闺蜜更认真,对于闺蜜之前给导演“找不到定位”的评价与在餐馆急切想要签名的行为不解,但是闺蜜则比较大大咧咧,她就觉得别人都喜欢他那我就也想要签名喽,有什么错,干嘛要较真儿这样。
在对待诗人的态度上二人也有区别,开始不知道大叔是诗人的时候被陌生人搭讪,闺蜜显然表现地比较尴尬,但是女主就比较真诚,认真听了诗人的话,也真心感谢他的赞美,后面诗人要给她们读诗,闺蜜也表露了一种不自然的神情,而女主则为诗人倒烧酒,表达了感谢。
这些细节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女主更为单纯,待人诚恳些,对待事情比较认真,闺蜜对人则有一些戒心,比较圆滑,不太表露真情,但喜欢随大流,不太较真。
在感情里闺蜜比女主强势一些,比较在意自己能得到什么,不像女主更为在意对方,容易感伤。
不过两人的分歧并没有影响到二人的感情,也是真的关心对方,结局也都为诗人的离世而难过哭泣,都是很善良的人……
诗人和儿子们的部分:诗人大叔很可爱,会赞美漂亮的女孩子,给她们读诗,会想念家里的猫,逗逗围墙里的狗,看看风景,把从抓娃娃机里面得到的娃娃和别人送的娃娃一起送给两个儿子,还给他们合影留念~虽然表达方式不那么成熟,但是心是有的。
诗人讲述他给儿子起名字的寓意那里也很感动,大儿子“景”字寓意幸运,二儿子“竝”字寓意兄弟互助,以及对儿子“体知天命,步行人间”的期待,能感受到诗人很爱他的两个儿子。
在诗人身上感受最深的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感,诗人年轻时候和妻子因为生活拮据不得不走到一起,但是后面又觉得不能因为心怀愧疚就和某人一起生活,然后就离开了妻儿,遭到妻子一生的怨恨,也间接对儿子们的恋爱和婚姻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儿子离婚,小儿子害怕谈恋爱),但是他爱的女子又离他而去,他还是什么也没有得到。
诗人写给女主和闺蜜的叙事诗里面讲了一个纯真无邪的小男孩被“艾卡”留下,长大之后变得越来越怪异的故事,我猜测这首诗也许在说诗人自己,年轻时候本来满怀希望和信心,却在生活面前变得逐渐消沉。
不过儿子们虽然有怨言,但也是真的爱父亲,比如看不到他,小儿子很担心,会四处寻找,结局也是儿子们已经收到了告别短信但依然想看看父亲,才发现他去世的。
其实对生活本身期望越高,越是追求浪漫完美的人生,也越发经受不起打击,纯粹的人往往更脆弱,容易感到绝望,但是他们感情丰富,敏感细腻,更容易体会到美的事物,会让生命更有价值,而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感情比较迟钝,生活显得无趣,但是抗压力、抗挫折能力强,好凑合活着,不那么容易绝望,说不定哪天能迎来生活的转机,也可能傻人有傻福,二者没有绝对好坏,只能说各有各的道理……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他的镜头缺乏力量。完全没有。还不如纪录片。
结尾击中了我。
总觉得有点时间线的重叠但是又说不出准确哪里。探讨关于死亡,一个诗人的死亡所以那么富有诗意有雪有相见的儿子和两位素未谋面的美女。是导演对自己死亡的思考和延续?
从此抛弃洪尚秀 #2019BJIFF
情感是细腻的,画面是美的,对话是真挚的。
突然对洪电影中的文艺男很反感,他们是一群披着文化外衣、说着废话、自私到骨子里的小男人,心里没有最起码的责任感,对家庭冷漠到极点,对情人也是上完就撤不愿意有一点麻烦。最终蹩脚老湿人死了,终究没有玷污江边一片纯洁的雪景。洪尚秀早期的电影还多一些灵动透彻,后期水准随着自己的私德一路滑坡。一星给黑白片和雪景,一星给女二宣美
跟金敏喜躺在一张床,这等美事,足矣。
1.不用介意死去,于是便没有什么可介意的;2.小时候开始就一直愿意和女生相处,因为更容易共情;3.写下的诗不叫诗,只是用来破解情绪的,在此之外的才是诗本身;4.回去想跟父亲喝一杯;5.要是可以的话,想在图们江西边开一家旅馆;
下了幾天館子之後喝到一碗翡翠白玉湯的感覺
和亲密的孩子之间无法真正交谈,却与旅馆江边偶遇的陌生人倾吐内心。礼物是生分的客套,诗是一场真心。人与人关系的秘密被参透,洪常秀几个分身合作了他的死亡。
2019北影节。我还挺喜欢洪尚秀的,和《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一脉相承遥相呼应,洪尚秀还是很有意思的创作者,生活与作品互为注释。他的片子有一种刻意为之的不讲究,除了iPhone风格的摄影,对话也显得很没有设计感,但他厉害的地方在于,看似一盘散沙的日常,却又能准确地呈现人情绪中复杂的悲喜,而且最后这一盘散沙的日常碎片,竟真的汇聚成了某种成气候的人生长恨水长东。
雪景很美,人这一生漫漫长路没有谁一定会陪你,记得和你曾一起看雪的人就好。
日常的琐碎枯燥干瘪和尴尬都很直接,生活的终点或许就是苍白,将死的老人卸下了苦难的包袱安静离开,一对闺蜜相拥着窝在床上默泪或许也接受了被抛弃的事实,洪尚秀应该是一个对生活极度敏感的人,会把惆怅哀伤欢喜放大,所有引起的情绪变化又再细微处起作用,姑且把它当成是一种思考吧……
登味好重,虽然洪一直,但金敏喜的美丽冲淡了,这部压也压不住
亚洲电影展。1.父子戏不错,既有笑点,又有深度,不仅讨论了家庭,还讨论了人生与死亡。 2.金敏喜的戏很失望,有些尬聊,但是最后吃饭戏不错,有点回归《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的感觉。 3.死亡无可避免,人生不能沉于愧疚。 4.结尾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PS:不知道是不是大银幕的问题,感觉金敏喜胖了一点。
第一部洪尚秀。生活的真相,都在镜头之外,在对话的间隙,在想象之中。当一个人到了可以凝视死亡的年纪,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除了虚空。江边旅馆,在孤独而荒凉之境。人生在世,陆地行走,感知苍穹。#2236#
什么时候能做个洪尚秀的影展呀,前金敏喜时代的,非常想看。
仿佛听到洪尚秀大声在我耳边说:就算金敏喜以后抛弃我了!我也是爱过的么!你们懂爱么!爱!(可能因为最后的场景,感觉到一种颓势。对我个人来说,今年这部洪尚秀有些不及格。)
黑白画面和探讨生死的主题,有一种萧瑟肃穆的氛围。第一次,他远离“精妙、诙谐、尬聊、戏谑”这些洪氏标签,而是开诚布公的剖析自己,带着一种“生已尽欢死亦何惧”的坦诚,假借演员之口,一遍遍向所爱之人示爱,向美好之物发出赞叹,表明立场,尊重爱情与生死。越发旷达澄明。
非常不舒服,浅薄无趣味,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