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是冲着漂亮的女主角去看这部片子的,当然片中的男主角之一Daniel Bruhl也是曾主演过《再见列宁》和《拉贝日记》的俊朗大帅哥。
影片无论在题材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比较新颖,因为与其它大多数青春片不同,除了普通的男女情感,此片还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通过描述三位德国年轻人的叛逆行为,影片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这个贫富不均世界的不满,并试图唤起年轻人的革命意识。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尤其是在那些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眼中,片中三位主角的思想意识连同这部影片的主题一样,都显得有些幼稚和不切实际,依靠一些非暴力的”捣乱”行为来达到推翻现有制度以及消除剥削目的的做法的确过于理想主义。
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能从影片中找到共鸣:女主角因为一次意外车祸,欠下了近十万欧元的债务,不得不靠拼命打工来偿还,债主则是一位过着奢侈生活的百万富翁。
我们中国城市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不也同样如此?
我一位大学同学毕业后买房欠了银行一屁股债,每月工资还上贷款后只剩下了可怜的两百块,而剥削他的房地产商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全国人民的心里也都是很清楚的。
当然影片最吸引我的不光是它的主题: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激烈的人物冲突,意想不到的结局,都十足的吸引人,特别是三位男女主角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和纠葛,充满魅力且让人意犹未尽。
再加上美丽如画的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湖光山色,本片至少在娱乐性上,成熟度还是相当高的。
影片最后,相同的人生追求让三位年轻人化解了隔阂,又重新团结在一起,勇敢的去实现自己的终极理想 — 无论多么疯狂和幼稚,也绝不动摇改变。
每一位有颗年轻的心的观众,都不可能不被这最后的场景所感动和鼓舞。
一年来,债务危机成为欧洲大陆似乎唯一的共同话题,除了南北差距的老生常谈外,各国内部属于阶层的、地区的或者民族的积怨也都在放大镜下更清楚地暴露。
把片子放在现在欧洲的平台上,同样恰如其分。
就德国而言,战后的一两代人从废墟中重建经济强国,加上一以贯之的法治国、社会国理念,现在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
至少在拜仁,年轻人无非要么及时行乐,要么跟诸如国家考试之类的学问死磕,只可能有极少数人,也许会继续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反思着社会及其背后的基本原则。
这次欧债危机爆发,西马当然不会错过欧债危机这样一个难得的契机,为百余年前的、设定了许多难以达到的条件的理想社会辩护(比如Terry Eagleton, Why Marx Was Right, 2011),但显然多限定在学术讨论,不可能也不试图撼动所在社会的根基。
即使是南欧走上街头的年轻人,发出的声音也只是拒绝降低政府福利、薪资和工作岗位,却拒绝承认,如今的恶果是体制、生活态度和欲望所造成的。
相比之下,电影里乌托邦的追随者走的要更远:愤怒青年和百万富翁的辩论时问到(不过与央视的思路正相反),看看街上的人,他们幸福么?
工作时随时可能崩溃、消费时却无视血汗工厂的存在、回家看电视成为主要的消遣方式,这不是他们想要的。
于是,愤怒青年将怒火和对社会的质问射向了有产者。
他们在扬弃了红军的暴力极端、尊重物质资料价值的同时,通过各种恶搞来挑战所有者的对物完满的所有权。
只是殊不知,百万富翁也是当年的造反派,是1968革命的真实经历和参与者。
他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而立之后还是愤青的,就是没脑子了。
对家庭的责任超越了自由的爱情,对于商品的占有也侵蚀了生活的空间。
挑战社会秩序、国家机器的激情与冲动,可能也只是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回忆。
他患的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而多半只是对回归自由、逃离资本桎梏的难舍难分。
在一个整体富足的国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10月以来统一附加费、器官移植、老年贫困,或者包括这两天基于政治原因才兴起的议员额外收入的问题),但主流媒体不太可能上升到体制的高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
原因除了某种思潮似乎被国际社会至少在实践中宣判失败之外,也是因为对于基于国际不公正贸易变得富足的国家,通过内部调整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其他面对不同历史、社会和国际背景国家而言,可能就不会这么简单。
片子在各种不疼不痒的纠结中,主线只有一个:理想的火种应该延续下去。
他所追求的正义,并不是新浪微博上法政精英不厌其烦宣扬的西方民主法治(因为已经在手),肯定也不是《人民日报》就着靶子猛戳的应景文章。
有些追求比理想更美好,也许只是因为花径不曾缘客扫,常人甚至不敢走向法律/正义的第一道门吧。
此片提供了三个答案哦首先,和男朋友的哥们儿/哥们儿的女朋友搞在一起,三角恋玩玩。
然后,到大街上为“东南亚”的贫穷童工们摇旗呐喊一把,顺便和警察叔叔们干一架。
还不爽?
那还能去绑架一个纳税人,同时还可能是一个会做做慈善的富豪。
他那么有钱却不去帮助印尼和菲律宾的人们,有罪!
(很好奇如果他们活在中国,看到自己的国家里既有贫穷的童工,又有不纳税更不做慈善的富豪,他们会怎样?
)三个小朋友你们想想,如果你们国家没有这样的资本家,如果你们的资本家不在第三世界建厂,如果不是有那些干瘦的没学上的亚洲小孩在厂里干活,你们能有这样的不工作也能开个小车并且在美丽的山间度假的生活吗?
一样可笑的还有,你不能因为对方有钱、自己没钱而去要求对方免除自己的债务。
有理想固然没问题,但首先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车子没上保险,撞坏了别人的车,赔偿不是天经地义嘛?
结尾部分居然还能插上那么一首《Hallelujah》,这德国人通篇可笑又可恨的YY达到了最高潮这大半夜让我一个东亚穷国的小朋友看的胸闷不已啊好吧也许会有人说我是嫉妒。。
德国小朋友知道了也不会满意吧。
哪有你这么不领情的。
这位短短几句表达得比我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603493/
【87】1、最后那个转折很牛: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资本家是环境的产物,资本主义是制度下产生的,所以一旦资本家回到了他们熟悉的环境,人的本性,人保护既得利益等的心理就会让他们再次“不理解”无产阶级,让他们利用金钱、权势打压低于他们阶级的人。
2、那个胖子有一句话说得在理:阶级这个东西,制度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发地慢慢形成,人就是会分化,即使是在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也会有阶级,因为有财产分配和私有化,也会有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现在还提贫富差距,说明还在努力弥合,等哪一天不提贫富差距了,不是因为贫富差距没有了,而且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虽然被上阶级的人蹂躏,但是他们也可以蹂躏下阶级的人,就这样,每个人都成了囚笼里的一部分,打破阶级也就成了打破所有人的既得利益,因为总有更下阶级的人,可以给上一点阶级的人践踏。
3、三角恋,歇斯底里,脏乱,这就是下阶级的人的写照,没有那么光鲜和完美,但是下阶级的人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很有活力,虽然被压抑。
等他们喷薄而发的时候,就是创造下一个新时代的时候,新时代建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下阶级的人又被踩着压抑着。
等着下一次爆发
对激进倾左青年的刻画,回溯千禧年前那种反抗叛逆精神,像极了上个世纪一个接一个的电影新浪潮,并在与他们产生共鸣的同时延续“德国新电影”的风尚。
在影片前半部分,魏因加特纳使用的轻便数码摄影机和短焦距镜头创造了一种能够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具有革命思想角色的活动中的浅景深,摄影机的运动配合着充满活力的配乐让观众感觉自己便同角色一起,自己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而后半部分,魏因加特纳又转而诉诸一种平静的、缓慢的步调,使观众处于运动与时间影像中,打破优越感,思考角色的行为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因素。
结尾的开放式结局,但不论结局如何都并不对三位“大教育家”构成影响,“他们要么决心通过加强反对的力量来继续他们的运动,要么通过仁慈英雄的支持来证明其正当性”。
魏因加特纳的年轻革命者对前几代激进分子的怀旧神话表达了一种情绪化的主观反应,这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为年轻革命的传统提供了新的诠释。
魏因加特纳的景框,像极了林克莱特和拉斯·冯·提尔,同样是在运动中流动。
同样,《都市浪人》《白痴》和《替天行道三人行》里面的人物在最黑暗的时刻暗示,生命的流动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同趋向,并要冒着被排斥、精神错乱、监禁或死亡的风险对自己所认为的“不完美”社会加以抵制,并与此同时使得情感共同体,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成为可能。
电影形式和内容的融合再一次创造意义。
不知道是不是个人偏见的关系,几乎所有关于青春的革命和理想主义精神的电影都会让我赞叹不已。
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的三个年轻人里面,一个是演《再见列宁》的Daniel Brühl,另一个是演《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里面的Julia Jentsch,两个以前塑造的革命青年形象就在我心中印象颇深。
故事基本上就是讲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侵入到那些富豪的家里面,把人家家里面搞得乱七八糟,然后留下一张条子,说“你太有钱了”或者“富裕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了”。
他们不偷一点东西,其目的纯粹就只是要让人家恐慌一下。
他们用这个方式,作为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的革命举动。
这部电影看完,我当然觉得青少年们的反叛思想和革命冲动是热烈却比较幼稚的。
不过,所有的革命本身也大多是幼稚的。
他们绑架了一个富豪,结果人家正是法国五月革命里面的学生领袖。
富豪说,怎么会从革命领袖变成现在现实庸碌的资本家?
人慢慢长大,开始只是渴望一辆经济实惠的车子,然后就是结婚有小孩,那是就渴望物质的保障,渴望有钱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就这样了。
可以说这三个署名为“教育家”的年轻人做的事情也许并没有多大现实上的意义,就跟无数上街游行的人们一样,嚷一嚷,抗议一下,其冲量也就不过是让别人看看而已。
让革命精神消亡的不是社会制度,而是自己的成长。
尽管如此,青春是绝对应该拿来挥霍的。
就算最后毫无分别,至少曾经,我们在该叛逆的时候叛逆过,在该理想的时候理想过。
《教育家》:温情的新理想主义革命之路。
这其实是一部极阳光又上进的电影作品,里面的主人公:杨、彼得、珠儿,对爱情、友情、理想都充满了温暖的渴求和向往,特别是单纯的彼得,他是片中最明媚的亮点,电影的结果也是如此光明敞亮,象征着一种温情的新理想主义革命的成功可能性。
“教育家”本是杨和彼得成立的小组织,以和平闯入的无伤害方式旨在警告富人,引起他们的恐慌以达到他们无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诉求。
彼得女友珠儿的无意加入,给这个组织带来了新危险、新考验、也摧生了新化合反应。
因为撞车事件,珠儿要承受8年偿还债务的努力工作,在她最困苦的时候,彼得伸出了援手,杨的话也给她带来了心的希望,3人开始了微妙的同居生活。
杨对珠儿说:“如果你继续一直为混蛋而拚命,你会慢慢的失去你一切的信仰。
所以,第一步,认清种种的不平。
第二步,采取行动。
自己完成第一步,接着找到同伴共同进行第二步。
”这个新的团队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珠儿向杨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世界在我眼前,我却无法融入,就象一个旁观者。
”杨回答:“就象矩阵一样,如果你看清了它的本质,你就无法再去享受生活于其中。
”珠儿被杨的话深深感染着。
“对于革命,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既使是有些没有成功,但重要的是,革命的信念存活延续了下来,个人的抗争也同样如此,你所经历的一切,承受的困难,都会让你更加坚强。
”和杨一起在和平闯入撞车事件富翁的家里时,爱情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可是失控的事件发生了,富翁的不期而遇,让一切变得复杂,三个人第一次走到了一起,却干了一件有悖于“教育家”的新举措——绑架。
于是,三个年轻人与被绑架的富翁之间的博奕就在远离都市的山间小屋中展开了。
这其中的精彩对白数不胜数,因为爱情所带来的复杂变化也在过程中微妙地并列进行着。
戏剧的是,这个富翁其实有着与“教育家”年轻成员们一样的经历,在1968年那个名副其实的叛乱时代,他可是SDS(民主社会学生同盟)的一员领袖,30年前,也曾是一个热血革命战士。
趋同于社会规则之后的他,对三个年轻人说道:“人类的本质决定着一切,那就是比别人过得更加的向往与追求。
在任何一个社会,阶级都会很快的产生。
”这无疑是最大众的社会同化呼声。
杨坚定信念:把自己当作先驱者,立志要引导民众改变一切。
富翁辩解:我被当作了无辜的替罪羔羊,是这个文明政治游戏的参与者,但却不是规则的制定者。
彼得很牛B,反驳到:问题不是谁发明了枪,而是要追究是谁叩响了板机。
在这个组织里,深信不疑的追随者其实是彼得,一个单纯又真诚的大男孩。
在整个艰难的博奕过程中,大家一直在寻找“出路”,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现实中的,而彼得,最终还承受了突然知晓的爱情转变,也是他,给了“教育家”最温暖的一道阳光,让一切迎刃而解:“我们三个,远比那些乏味的中产阶级教条重要!
”看此片,最让人心潮澎湃的是,也希望成立这么一个团队,象“教育家”的行事风格。
不为别的,只为纯粹的“革命”,坚守规则地行动起来,改变自我、寻求自由,幸福地生活。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其实一方面讲的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一方面也讲的是一种革命精神的遗失。
“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结局让人惊喜忘外,这就是革命的必要性,真正的革命者也会在过程中增长智慧、存储真正的实力,得以更坚定不移地行动下去。
这个结局真是太完美了。
被软禁的Hardenberg提到1969年那个时候“穿着长喇叭裤、过着狂放不羁的生活”。
20世纪60年代属于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爱国愤青、理想主义者、朋克青年、反叛的学生、性自由倡议者,属于一切不安分的人,无论垮掉、颓废还是疲脱的人们。
80年代中期,西欧又进入到新社会运动时期,强调后物质生活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Hardenberg和Jan正好分别属于这两个一脉相承的年代,两个丰衣足食的反叛者。
影片里Jan不断强调“腐朽的资本主义”、“剥削”,实际上算是对社会主义的某种误读,或者说追求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贫富均等,类似人民公社,最终仍是个泡影,乐观的像那群抬着马克思、毛泽东头像游行唱《国际歌》的法国人。
一群年轻人,为了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认真蛮横的追逐,不只关乎友情、爱情和信仰,感觉有点悲伤。
八、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MM: 我在前封信里说,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好像没什么好“反叛”的。
昨天我去看了场电影,想法有点改变。
这个德国片子叫做《好日子过去了》。
三个年轻人,觉得社会很不公平,想继续上世纪70年代德国左派“赤军连”的革命精神,只不过,“赤军连”用暴力试图去实现他们的理想,这三个人则想用非暴力的方式。
他们闯进富人的豪宅,但是不拿东西也不破坏,只是把豪宅里的家具全部换位,然后留下一张纸条:“好日子过去了!
”他们“恐吓”富人的意思是:再多的钱也帮不了你们,我们进来了。
三个人之一用自己的破车曾经撞到一个富人的奔驰车,所以欠了一笔修车赔款。
有一天夜里,发现他们所闯入的豪宅正巧是这名奔驰车主的家,正巧他们又被这个人撞见、认出了。
所以他们不得已只好将这人“绑走”,也就是说他们成了“绑匪”。
躲在阿尔卑斯山的破木屋里,几个人开始交谈。
他们发现这名富人竟然也曾经是个六七十年代的“愤怒青年”,曾经充满改造社会的理想和斗志。
三个人逐渐反省,觉得他们的“绑架”行为其实不符合他们所立下的理念,想把人放走;而被绑者回忆起自己的“愤怒”岁月,也表示不会报警,而且债也不要讨了。
但是富人一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却改变主意,马上报了警。
警察循线追到了三人的住处,发现已经搬空,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有些人,永远变不了。
” 电影的最后是这三个人闯进一个电视台,把频道关闭。
他们认为电视是愚民最彻底的工具。
这是一个关于阶级跟贫富差异、社会公义的电影。
我在想,好,我和爸爸来看这个电影,他开着BMW745的车,我穿著一件Ralph Lauren的白衬衫,我们住的小镇,是全德国平均收入最高的小镇——那我不正是这电影中的“坏人”?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饿死的边缘,我们开豪华的车是不是不道德?
有些人做一天的工还赚不够吃的,而我只是上学,什么工都不必做,生活舒服得像个小王子一样,我可不可以心安理得呢?
我也知道,电视在操纵、玩弄人的思维和价值观,但是我继续坐在那里看电视。
我也知道,物质满到一个程度,就失去意义,但是我仍旧享受物质的满。
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反叛”的东西了呢?
这个社会是不是真的,如我前封信所说的,是否,没有什么不公不义值得我们去“革命”,没有什么理想和价值值得我们去行动呢?
我想是有的,还是有的。
好,那我能干什么?
我想出几个可能。
一个是,我可以变成一个行动者,拟定计划,上街去游行抗议。
电影中三个革命者之一说,他完全看穿了这个虚拟的Matrix一样的社会体制,而他拒绝与这个虚假的Matrix共存。
我觉得,我只能看得出这个虚拟的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我还能忍受它——或许因为我闭上了眼睛,因为我不愿意看见问题,不愿意看见问题,问题就变得抽象。
我的解决方案就是对问题视若无睹,假装看不见——如果我能把思想关掉更好。
但是如果我决定把眼睛打开,看见世界的不公不义,我能怎么做呢?
我活在一个民主社会里,说是信息开放,价值多元,电视、网络、报纸,每天都在影响我,但是当你真正想要知道你能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告诉你,嘿,你要自己决定,因为这是民主。
前面当我在谈年轻人的自由的时候,我接到很多读者来信(对我来说是“很多”),他们似乎都有同感,这个世界没什么好“反叛”的了。
但是这个电影却好像提醒了我,世界上那么多不公正存在,怎么可能没有“反叛”的需要?
所差的只不过在于你是否愿意看见,是否愿意站起来,行动不行动而已。
最后我就不得不问我自己:那么你是不是要决定“站起来”,去“行动”?
我真的认真地想了这个问题,然后,MM,我必须诚实地告诉你我的自我发现,你就当它是“忏悔录”吧。
我发现:是,我知道麦当劳为了生产牛肉大面积破坏了南美的原始森林,而他们的老板口袋里塞满了钱,但我不会因而不去吃麦当劳。
我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于营养不良,但我不会因而不把吃不下的饭菜留在盘子里,让它被倒掉。
换句话说,我发现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asshole)。
我是一个“日子过得太好”的年轻人,狠狠打我几个耳光也不为过,但是至少,我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生存状态,而且至少,我并不以我的生存状态为荣。
现在,MM,我好奇你会怎么说呢?
安德烈
听这个名字感觉勾起了我看这个电影的欲望,这部2004年的德语电影,由丹尼尔布鲁赫作为主演,给我印象最深的角色还是无耻混蛋里那个喜欢女主的德国战斗英雄,三位主演两男一女也可谓是影视角色经典。
给我的感受电影的拍摄是小成本电影评分软件豆瓣7.9imdb7.6 根据电影名字来,看主角是三个人两男一女。
男主面部表情忧郁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革命者。
帮助他人,对这个世界愤愤不平的热血青年。
男主男二是发小认识十年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住同一间公寓, 男二和女一是情侣,女主欠了九万多欧,因开车不小心撞车,负担不起房租公寓赶人 做了个兼职当高档餐厅服务员。
剧情发展,男二因些事情去了巴塞罗那,给男主和女主创造了大把机会,两人一起做劳动刷油漆,在聊天中女主吐露心声在两人刷完油漆后 女主问男主世界上有自由放荡的人吗,男主回答女主,这世界上有自由的人,可我认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自由的人。
这时感觉两人就互相有意思。
这个男主还留下了女主的照片,仔细观赏。
在某一天的夜里,男主和女主说他们的理想,随后两人便潜进个那个女主撞车欠钱人家里,开始他们的教育。
这胆子真是太大了,随着节奏感较强的的电子音乐两人开始移动家具,在将沙发扔进泳池时两人掉进泳池里男主私藏的女主照片掉落,两人感觉来了开始接吻,这俩人互有好感在前期男女主刷油漆听音乐 、聊聊天 、 做做饭、产生情愫, 男主和女主这种行为真是太对不起男二了两人过二人世界,忘了可怜的男二。
男主最终忍住欲望没进行下一步,照镜子审视要让自己要克制住,在这一刻他是对的。
猎狗狂吠,在别墅女主走进草坪被猎狗大声吼叫给吓到了,强光打在女主的脸上,女主惊叫一声把也给吓到了。
这两人太狼狈了,两人开车成功逃脱,不过想想还是蛮刺激的。
男二从巴塞罗那回来了,两人的二人世界到头了。
在别墅逃亡时女主手机还落在别墅里真是服了,笨蛋女主。
这时的男女主应该都非常的慌😊。
两人辉别墅找手机女孩被抓住,他们俩这也太冒失了吧上次被堵屋里了两人幸运能成功逃脱这次可就不行了。
女主被房子主人抱住,男主不考虑后果,拿着不知道什么东西将房主砸晕。
这下子这俩个人闯大祸了,教育者在这是一点作用都没有,被人发现是用这种方式教育他人吗,两人肯定更慌了😊。
三人凑齐男女主将男二摇了过来,意想不到的是把房主绑在自己车里,开到 拉到了女主舅舅遗弃的房子。
他们要在这里干什么杀人,囚禁反正不是什么好事,四人排排躺一起睡觉, 男二和女主亲亲热热,女主这时候应该心里是抗拒男二的把,男主在后边露出那那种眼神真的可怜。
四人相对相处的比较友善,男二还买了把气枪为啥债主,债主说也不在对女主进行起诉,一直想要电话搞事情。
女主这时还是比较聪明没听信他的谗言。
女主是一个比较独立要强的女性他不愿成为他们三个里最弱一环。
男二在发现了男主私藏女主的照片这下尴尬了。
三人排除万难让债主打电话给亲信,亲人,报平安。
在男二发现照片时男二和男主就出现裂缝了。
男女主感情到了又开始接吻,你躲的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早晚要坦白你怎么面对你的兄弟,你怎么面对你的男朋友。
债主跑了,去购物的男主和女主一无所知,在河边玩耍促进感情。
男二在苦苦寻找,镜头切换形成鲜明的对比,人家已经在一起共度余生,而你还在努力奔跑。
不过有惊无险最终男二找到了债主,债主正在外边思考人生,并没有逃走。
在外边的男女主小车一晃陷入爱河。
在男二知道这件事时说不想管你们的烂摊子时,女主还在还在问男二说你爱不爱我?
男二向男主索要钥匙,男主把钥匙交给了男二,男二自己一人独自离去,越来越远。
配上悲伤的音乐三人都陷入了各自的痛苦之处,留下了眼泪。
将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入其中。
感动的是,在外面喝醉的男二回来了,他喝多了倒在了睡觉男主的身旁,不管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接下来要面对什么。
在那一刻,他们是在一起的。
在两人拥抱一起时音乐在响起,男二原谅他们。
在结尾处他们认为绑架是错的,他们终于意识到了,他们不敢杀人。
将债主送回到别墅中,债主信守承诺给女主一份手写主动放弃赔款书,也说不会告发警察,在这里债主也收获了一些东西,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得到了一些观点。
归于平静,男主想要放弃,经过说服三人继续踏上革命之路。
在结尾时债主还是背叛了他们特警在楼下蓄势待发,他们破门而入,三人早已不在,留下的事生活的痕迹,和一张被钉在墙上写着(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纸。
巴塞罗那很美丽,三人的革命将继续。
批评主角: 女主欠钱压力大被老板和客人说教心情不好,然后用钥匙刮别人的车这种行为真是道德败坏 ,在别墅里他也是把手机落在别墅,女主出轨男主不是啥好人,但也可以理解他是第一次干这种事落点什么在现场可以原谅。
女主和餐厅同事在厨房一起抽烟结果同事被逮到被老板当场开除,女主本可以逃之夭夭女主却把责任都揽了,过来祸不单行女主也被开除这段真是太搞笑了,女主明明知道这个工作对自己很重要还在厨房里抽烟,不开除他 他还会做违反餐厅规矩的事,这件事也能让他长个教训。
在别墅里女主将冰箱有些红酒扔在地上砸碎, 这是在让世界变更好让穷人过更好所套的虚壳,这完全是她发泄个人欲望的场所。
男主表面正直私下搞兄弟妻子可以获得伪君子的称号。
私自闯入有钱人家里说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这仇富心理这么大吗,男主也没有遵守道德他会惩罚自己吗?教育家他和男二对他们自己的昵称,先不管他们做的对不对先说教育家这个名字他们俩有那能力教育人们吗?
他们俩教育的对吗?
私自闯入他人家里移动房子主人的家具这都可以够得上犯罪了。
哪怕这是对的男主这也是病态的教育方式,要是这段现实生活中发生挺震惊我的。
还有男主道德绑架是对的吗, 就是大善人吗 ?
观影时一直想让男主被抓起来,男主真的做的过分. 男二偷手表,自己去巴塞罗那女朋友被撬,他也是真放心。
电影里没出现几个角色,前段感觉比较精彩,后段大量的对话四日互相组合对话,将电影剧情演绎下去,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的。
这是我对电影的个人观点,理想的事情只存在于理想。
这也是导演对这世界的意见。
这个世界需要改变,需要更完善,需要更好,但不能是这样。
他们几个让世界更美好是对的,出发点是好的,做出来的是有问题的。
正如女主所说的大多数人都想做放荡自由的人,但没办法只能向生活低头妥协.不能实现的世界,几位理想革命者对这个世界来说太天真。
三十岁以下不左,没有灵魂三十岁以上还左,没有大脑……
3P得很平滑.. 梦醒后还是要各行其道
片名又译《大教育家》,以前看过。德国青年的反资本主义革命精神很高啊~~几位年轻演员的演出潇洒奔放令人惊艳。
德国片子,很长,有点意思,但也许大多数人会觉得很闷。赫赫。结局我特别喜欢,整个影片主题发人深思。在观看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不同的两个阶层---中产和低收入者,分别为两者进行辩护,或者叫说服,说服自己他们这么做这么想是有道理的。结果导致最后看完片子俺一片混乱。这说明,没有明确的阶级立场是多么滴痛苦啊。
当困苦姗姗而来之时,超越它们会更有余味。
软弱!空虚的表现。
文艺,秃废范,也是够了!
配乐5星
海报和电影剧情不错,可不喜欢它画面的颜色,男二号的侧脸好像斯图呀
难得一见如此充满激情的电影。明线讲三个年轻人登堂入室捉弄资本家的行为艺术,他们将有钱人的家庭搞得一团糟,给圣母玛利亚脖子上挂吊绳,看似恶作剧实则是对阶级固化的猛烈批评。暗线是三个年轻人“三人行”式的情感纠葛。从女主朱莉对兄弟二人的情感游移,到男主皮特意识到自己女人劈腿兄弟后关系冷却到冰点,以及达成谅解过渡为“三人行”的感情状态,三位演员的表演让整部戏的底色十分自然。当然最让我赏心悦目的是这三位激进的左翼青年发现绑架的资本家曾经是民主斗士之后,长者与年轻人之间观念的激烈交锋,也就是资本家与无产者的直接对话。社会规则与阶级平等的确是无法调和的。“三十岁以下不左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三十岁以上还左的人,是没大脑的人”,所以我站队这句话。
“三十岁之前不左的,是没有灵魂的;三十岁以后还在左的,是没有大脑的。”“世上所有人都想过自由放荡的生活,可是大多数都选择了妥协。”节奏稍嫌慢,二男一女的纠葛annoying,但好在结局没有松口气:“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德国人的革命重在行动,天真烂漫;法国人的革命挂羊头卖狗肉,自由散漫。
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就一浮云!真心要实现理想,首先要懂得面对现实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有点特别,没有绝对的高潮,一路有铺垫,有递进,有争执,平铺直叙,偶尔一些金句,触发思考。
颇有意思的作品,三个年轻躁动的灵魂游走于城市中寻找信仰,那是他们缺失已久的东西。被绑架的富豪曾几何时也是革命斗士,三十岁前后是一道分水岭,新人接替旧人一代代的轮回。结局如此真实,一是主角一行认清了自身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另一方面阶级矛盾根深蒂固不可调和,发人深省。
女主神烦。前面挺中二的,结尾倒觉得还行?
補標。
文献里看到的电影。。。
所以最后变成三个不作就不会死的中二骚年的幸♂福故事?丹布婴儿肥嫩得我恨不得一帧一帧舔啊~
开始给出的悬念很吸引人,结局也不错,可是中间节奏太慢,对白的设计过于直白又拖慢了节奏,剧本不错但节奏处理有问题,我都没想通这么一个有激情的主题怎么看得我这么无聊。
6/4/2005 2:30pm UA Pacific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