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19 服化道不用心。
开头雪白的球鞋,鞋面破了,露出雪白的脚趾,还给近景特写,不明所以,生怕别人不知道是在新鞋上拉了一刀嚒?
牺牲工人的布鞋也个个簇新,鞋面鞋梆毫无磨损痕迹。
最后林茵作为饱经风霜的解放军,比教书的主角夫妇还显年轻得多,应了那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而杨逢林居然把父亲的重要遗物给了主角,虽然是为了引出革命精神代代传承,前仆后继,但不符合常规逻辑,特别是历经多年,还是南方多雨天气,图书毫无岁月痕迹,瞬间让人觉得好假。
还有就是学生与老师在上海重逢,直呼先生大名,合适吗?
吐槽完这些让人出戏的细节,能让我给这部片子三星的理由是:1.刘烨演技不错,吊打一众小鲜肉。
2.同济医工学校给了镜头,我同济人大老远跑去浙江声援,靠复旦给的新闻吗?
3.在复旦辅修新闻的时候,只记得代课老师说“记者是社会的良心”。
看到复旦新闻的源头居然是陈望道先生,很有感触。
4.我当年为了学习德语,把德文版和中文版《共产党宣言》都用电脑打了一遍,进行文字核对,这这本书有感情。
5.陈先生居然不是共产党员,而是民盟的人。
感觉和先生有缘,后续有时间再深入研究一下。
本片介绍以陈望道的人物事迹为主题,讲述了这位历史人物璀璨且波澜的充满传奇的一生,从中还充分融合了不同年代下的中国社会现象,并引出了诸多历史人物,比如陈独秀、蔡慕晖、戴季陶、施存统等人,他们的出现都对陈望道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得他的人生经历更加精彩。
陈望道不仅是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文学家,更是个始终坚持真理,坚定理想和信念的革命家。
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人民解放、民族复兴。
本片的道具、取景、运镜都表现得极为出色,画面的调色也是充满了历史厚重感,但又不会使人觉得压抑。
全片关于男女主的故事讲述得非常不错,但在叙述历史故事时稍显平铺直叙。
还有一些有关人物背景的交待都过于直接,略显突兀
主旋律电影,没有想象中浩荡的战火硝烟,而是讲述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处境、选择与坚守。
陈望道固然不是小人物,而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译者,是后来的复旦大学校长。
但在茫茫的历史尘烟中,每个人何尝不是小人物,而有一部分人,因为践行和坚守心中的道,从而被历史和人民铭记,他们是以伟大。
剧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小人物。
点映礼上有一位青年演员说得好,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多一分为道而坚守的力量,这个道可以是你的兴趣爱好,可以是你想守护的人,可以是你的梦想。
很遗憾,因为坐得远,没有看清他的长相,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但我记住了他说的话。
一个有趣的点在于,“小”人物杨阿龙在革命运动中遇见了他的爱情,繁衍了他的后代。
十几年后,他的孩子杨逢林依然在为革命而战斗,革命是以后继有人。
或许这就是繁衍和传承的力量吧。
2023年4月初的雨夜,观看了电影《望道》,跟随电影中的主人公又回到了100年前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共同经历一场追随信仰之路。
电影的画面始于浙江的校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校园内进行拔河比赛,充满着生命力。
课堂上,留学归来的教授在黑板上写下刚刚为自己而改的新名:望道,即“追望大道”。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抒发了教授心中理想,也将这团追随信仰的火种播向了学生心中。
因一次学潮事件,受到旧势力集团的打压和威胁,致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
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上海,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越来越多进步青年争相阅读。
一群年轻人正在酝酿一件大事:翻译《共产党宣言》全译本。
日本留学归来的进步青年陈望道接受了这项特殊的任务。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陈望道回到了老家浙江义乌,开始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
电影中有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和瞬间。
在对两个词语的译法存疑时,对照着英文和日本版本,他认为“绅士”和“平民”不足以表现两个群体针尖对麦芒的冲突,而在这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时,索性离开屋子,在山顶上打起了太极,在与自我的思想碰撞中,在大自然的洗礼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体悟中,陈望道迸发了灵感之光,提出了“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
迸发这个灵感后,他异常喜悦地回到自己的书屋内,文思泉涌地继续翻译工作。
这是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镜头,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电影中的望道者于乱世之中,不随波逐流,在身心的涤荡中也完成了伟大的作品。
身处如今的时代,也应当追随心中的理想,多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勇于按下“暂停”键,多思考,勤思考,而不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另外一个镜头是陈望道先生粽子蘸墨水的经典故事。
此前只在书本上看到过,而当这个画面被搬到电影大荧幕上,内心更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感动。
专注投入的翻译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眼前存在的物品,将粽子蘸了墨水而咀嚼时,竟然也品尝到了“甜”的味道。
这是真理的味道,一种进入“心流”状态的美妙体验,不论当下实际品尝到的是什么,“滋味”一定是甜的。
电影中的人受限于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等种种约束,依然能追逐信仰之光,忘我专注地投入自己的事业中,让人由衷地钦佩。
我们处在一个各方面都极其丰盈的时代,然而却往往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桎梏,很难专注而投入地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他们忘我的精神追求是值得如今的我们学习的。
电影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成长线来讲述上个世纪的故事。
杨阿龙的孩子即将出生,而他却成为了即将被行刑的对象。
当年轻的母亲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大雨中狂奔去见父亲最后一面,当年轻的父亲说出: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将来看不起我!
当襁褓中的婴儿伴随着枪声发出划破长空的哭喊,我的泪水伴着电影中的一家人而决堤,跟随着他们的命运共同包裹进巨大的情绪旋涡中。
望道先生翻译的首版《共产党宣言》指引了杨阿龙的前进方向,从一名普通的印刷工成为工人们发起抗争的带领者。
父亲留给自己的《共产党宣言》成了杨逢林成长中的精神指南,伴随着他一路走向延安。
将年幼的孩子交给可托付之人后,林茵毅然决然地走向军营,1949年上海解放那天昂首挺胸地迈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与陈望道夫妇多年后重聚相拥的画面又让人热泪盈眶。
是信仰之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是这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信仰的人,共同换来了如今我们崭新的生活。
看完整场电影,走出影院,外面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思绪沉浸在电影中久久回荡,我相信,无论今天如何,这一切都会过去,明天终将到来,阳光灿烂的日子也终将到来。
还算对得起电影票。
故事:主旋律历史题材如此已不易。
技术:光影氛围浓,剪辑团队跳剪穿插助推情绪。
角色: 刘烨的目光大银幕上很生辉,眼神里故事万千。
想说,这位只靠眼睛也能演戏。
文咏珊出乎意料,盘尼西林那场挺动人。
演员阿龙印象深刻,很灵动。
胡军/陈独秀游刃有余。
奚美娟老师/妈妈全片的一抹暖色。
缺点:故事某些地方碎,尤其重庆轰炸后。
但要讲时代、事件,还要表达思想,人物也多,两个小时里,不易。
主旋律尤其是近代历史群像讲好其实很难。
导演辛苦,表达理解和宽容。
诚意的电影,瑕疵与问题难免。
三场动容片段:1.译共产党宣言:几乎无对白,情节只有翻译,却看得心潮澎湃。
我认为它是全片最具理想浪漫主义的高光时刻:“绅士&平民”、“穷人&富人”、最终“有产者&无产者”——用光影造情境,搭配演员细腻的表演,写意式呈现当时翻译过程,传达宣言内涵,内力感超强且诗意。
2.火车站道别:情到此时,欲语还休。
3.江津,最后:道尽人生沧桑和革命情谊。
另:本片因为历史事件及跨度大,需要对中国近代史及陈望道有基本背景了解。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以为一百年的光阴很长,那时的人和现在的人大不相同,所思所感所为都难以共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回头看一眼,现在人人向往的时尚与个性,在彼时早已存在,就连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斜杠青年,也早有先例。
电影《望道》的主人公,刘烨饰演的陈望道,就是一枚活生生的斜杠青年,他多才多艺,涉猎广泛,既是大学教授,也是杂志编辑,同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语言文学家,更难得的,他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导演侯咏是佳作等身的第五代电影人,擅长在凝练中挥写灵动的诗意,这一次把陈望道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正是他的强项,影片聚焦陈望道的热血人生,用影像抹平时间的壁垒,加之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吴晓亮、奚美娟等新老演技派组团飙戏,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燃点不断,把现代观众带入到一百年。
陈望道的人生波澜跌宕,饱含着热血与抗争,爱情与理想,那些被后来者津津乐道的轶事,已有足够的戏剧冲突,而电影并不满足于此,不仅还原了家喻户晓的部分,还通过细腻且饱满的笔触,展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譬如那些生机勃发的青春往事,还有与蔡慕晖之间感人至深的浪漫故事。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谁能想到距离我们看似遥远的百年前青年,竟然这么亲切可感,不仅思维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会讲几种外语,练武术,玩乐器,无论工作技能还是文化才艺,各项指标全部拉满,既有面对阻挠也要为理想前行的坚毅,也有就着墨水吃粽子的轻松趣事。
得益于刘烨对人物的准确理解和深入浅出的呈现,片中的陈望道一出场就有跃出银幕的活力,没有刻意的雕琢与艰深,如同普通人一样有爱有恨,有热忱也有情感,还有在血雨腥风中渐渐铸成的钢铁意志,亦庄亦谐,全频段无死角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如此鲜活且饱满的形象,相信会让活在当下的斜杠青年们看完之后会有找到知己的感觉。
不止是陈望道、陈独秀、蔡慕晖等人,每一个出现的青年都有层次清晰的刻画,《望道》不是在单纯作为讲述者,复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更是把他们演绎成一幅鲜活的群像,借且演员的表演和用影像还原的时代氛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重新活了起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脉搏。
也包括鲜为人知的老年陈独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戴季陶,一些以往影视文艺作品很少表现的时期或事件,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客观而又不乏戏剧处理的呈现,这也是望道的一大看点。
正是一众演员火力全开,让每一个人物都有了生命,刘烨、胡军、奚美娟等戏骨表现出色早在意料之中,颜值女神文咏珊也给人物赋予了灵性,算是意外之喜,王锵、吴晓亮、吕星辰等新一代演技派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诸多演员互相激发,不断碰撞出火花,让影片与同类型作品相比,有了不同以往的精彩群戏。
无论什么类型或题材,也无论手法和风格,好电影的共通标准就是让观众能够接受并达成共情,可以为之热血沸腾或潸然泪下,《望道》显然是达到了这一标准,作为这个春天最具演技含金量的国产电影,希望大家能走进影院,了解一下一百年前的斜杆青年,也重温一下那些不可忘却的人和故事。
《望道》应该能入选我今年在电影院看过的最难看的片子,或许没有之一。
怎么说呢,电影可能有的缺点他都有。
本来冲着题材,我是抱着或许有《觉醒年代》的一点影子的期待报名观看的,但是电影拍得最好的可能只有…让之前不知道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个事实的人知道了这个事实。
其他所有的内容基本都是bullshit无论是演话剧还是工人夜读时无产阶级者们精致的妆容都让人脱离影片时代背景,灯光也无比现代化。
开篇学生抗议也好,中篇四一二大屠杀也好,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聚焦于“刀尖对准自己威胁敌人”的方式,那我真的好奇,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而奋斗的情节不值得拍吗?
一定要在他人激烈反抗的背景下聚焦于“个人看似勇猛实则懦弱”的行为吗?
这样的反抗方式不是不可以有,但我不明白,一定要在电影里特地关注这种方式吗?
翻译情节,沾墨水吃粽子的情节虽迟但到,除此之外在干什么呢…一些形而上和一些意淫式的画面与“历史记录”,舞拳那一段太空虚了,除了让人看清主角的肌肉,然后被硬塞一些“强身健体”的知识之外,毫无作用。
主角和“朋友们”分道扬镳的镜头语言,直白而庸俗,或许只是为了让人明白主角坚定的选择吧。
但分道扬镳情节和其他剧情的衔接基本没有,除了生硬还是生硬。
还有什么工人可以无障碍识字、突然就为主角团卖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就不提了;“用《共产主义宣言》启蒙更高级”的傲慢(虽然可以理解)也不想说了;突然拉踩仲甫先生毫无逻辑也算了;各种剧情摆烂式地跳跃和奇怪的配乐、配音也忍了…但不得不单独拎出来!!
里面的女性角色也塑造得非常极其特别失败,大概是男人和他们的工具人们,单薄、刻板又弱小。
性骚扰拍得理所当然美化为甜蜜幻影;女性的重要镜头一定伴随着“男人”与“家庭”,所谓女性的智慧、胆识与坚定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这部电影其实在平等地歧视所有人。
无关阶级、无关信仰也无关性别。
2023年了,在荧幕上看了这样一场电影,我很遗憾。
两颗星给题材,不能更多了。
临近下班突然接到加班通知。
替民进的boss去看电影,望道。
影院门口的陌生人,聚集在门口张望,在表格上签到。
当然,那是医院的打卡小分队。
走进包场的影厅坐在凳子上的时候,一度觉得幽默,看电影这么私密随性的事竟然成了一种任务。
他们在荧幕前合影,然后坐下来认真玩手机。
怎么说呢,从六点到八点多,我还是比较没有玩手机地看完了这部主旋律电影。
一来是出于好奇,二来也是想让自己在吐槽之前能够有过静下来客观去评价的耐心。
其实我诚然相信革命之初那批仁人志士所秉有的初心,和为了信仰哪怕赴死也面不改色的决心,也相信在风雨飘摇人民愚昧的年代里把墨水当糖蘸着吃粽子的望道是真心觉得甜。
可又是什么,让坐在电影院的我觉得那么荒诞不羁呢?
时代遥远的落差感,和初心被迫变成恒心的不现实。
我不喜欢这样的活动,也坚决不想成为那一员。
出影院门的时候我没有觉得放松和逃离。
踩着单车去到停车场的路上看到一个跑步的男生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女生,他们远比电影主题要真实的多。
片尾的嘻哈,真可谓是创新。
这或许也是导演的红色幽默了~我会被闭嘴🤐️的吧~
望道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他说那是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道。
很欣慰,在那时候望道先生废寝忘食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为我党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演员的台词功底都很不错,铿锵有力,看的热血沸腾。
大雨中拍的几段是我认为最好的部分,感情至深情至切,向所有的进步青年致敬,向不屈不挠、有骨气的共产革命先辈致敬,也感动于那代人至死不渝的革命爱情。
另,蔡慕晖很美!
林茵也是!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以为一百年的光阴很长,那时的人和现在的人大不相同,所思所感所为都难以共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回头看一眼,现在人人向往的时尚与个性,在彼时早已存在,就连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斜杠青年,也早有先例。
电影《望道》的主人公,刘烨饰演的陈望道,就是一枚活生生的斜杠青年,他多才多艺,涉猎广泛,既是大学教授,也是杂志编辑,同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语言文学家,更难得的,他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导演侯咏是佳作等身的第五代电影人,擅长在凝练中挥写灵动的诗意,这一次把陈望道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正是他的强项,影片聚焦陈望道的热血人生,用影像抹平时间的壁垒,加之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吴晓亮、奚美娟等新老演技派组团飙戏,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燃点不断,把现代观众带入到一百年。
陈望道的人生波澜跌宕,饱含着热血与抗争,爱情与理想,那些被后来者津津乐道的轶事,已有足够的戏剧冲突,而电影并不满足于此,不仅还原了家喻户晓的部分,还通过细腻且饱满的笔触,展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譬如那些生机勃发的青春往事,还有与蔡慕晖之间感人至深的浪漫故事。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谁能想到距离我们看似遥远的百年前青年,竟然这么亲切可感,不仅思维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会讲几种外语,练武术,玩乐器,无论工作技能还是文化才艺,各项指标全部拉满,既有面对阻挠也要为理想前行的坚毅,也有就着墨水吃粽子的轻松趣事。
得益于刘烨对人物的准确理解和深入浅出的呈现,片中的陈望道一出场就有跃出银幕的活力,没有刻意的雕琢与艰深,如同普通人一样有爱有恨,有热忱也有情感,还有在血雨腥风中渐渐铸成的钢铁意志,亦庄亦谐,全频段无死角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如此鲜活且饱满的形象,相信会让活在当下的斜杠青年们看完之后会有找到知己的感觉。
不止是陈望道、陈独秀、蔡慕晖等人,每一个出现的青年都有层次清晰的刻画,《望道》不是在单纯作为讲述者,复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更是把他们演绎成一幅鲜活的群像,借且演员的表演和用影像还原的时代氛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重新活了起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脉搏。
也包括鲜为人知的老年陈独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戴季陶,一些以往影视文艺作品很少表现的时期或事件,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客观而又不乏戏剧处理的呈现,这也是望道的一大看点。
正是一众演员火力全开,让每一个人物都有了生命,刘烨、胡军、奚美娟等戏骨表现出色早在意料之中,颜值女神文咏珊也给人物赋予了灵性,算是意外之喜,王锵、吴晓亮、吕星辰等新一代演技派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诸多演员互相激发,不断碰撞出火花,让影片与同类型作品相比,有了不同以往的精彩群戏。
无论什么类型或题材,也无论手法和风格,好电影的共通标准就是让观众能够接受并达成共情,可以为之热血沸腾或潸然泪下,《望道》显然是达到了这一标准,作为这个春天最具演技含金量的国产电影,希望大家能走进影院,了解一下一百年前的斜杆青年,也重温一下那些不可忘却的人和故事。
整体混合得有些奇怪 说是人物传记又似乎不够专心 说是时代缩影又似乎不够视角广阔 感觉上对陈望道这一人物的挖掘深度和广度都有不足 导致电影看起来不仅散漫而且浅薄//而刘烨和胡军又一次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 还是让人有些感慨
被片尾曲吓一跳_:(´ཀ`」 ∠):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望大道,并非独行。他们眼里有理想,还有爱……想说的太多,表现的太少。人物线一塌糊涂,时间上也没有主轴。为他们……加一分,我还是爱😭他还爱他😭
陈望道与《共党产宣言》;在上海杨浦看首映场,复旦新闻院党支部与《解放日报》党支部,焦扬讲党课。
两星半,有佳句,无佳章。节奏比较松散,抗战后的剧情比前半段要好很多。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段落,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小高潮来处理,但影片整体还是处理的很平淡。军烨的部分拍的最好,挺好嗑的。其实可以着重拍一下陈望道和陈独秀之间的纠葛,望道后来退党,也多半是因为陈独秀,这样也能令剧情更丰满一些。
可以给四星!草蛇灰线确实唏嘘,刘烨演得劲道儿。但是青年演员要扣一星,还有若有若无的让人感到不爽的女性线。
历史故事没有一条贯穿的主线确实难讲。尤其是这种主旋律的。目前故事在种种限制的情况下,讲的还不错。
23.7.12调子太高,堆一堆明星也没用。
整部片子就像一个(非表演专业的)大学生话剧表演,最突出的大概是文咏珊,演技和台词都堪称可怕军烨对视的时候真的有磁场,瞬间把同志片变同志片
好片!可谓是:那啥重复那啥做,那啥终成那啥嗦,那啥捅了那啥窝,那啥不让那啥说,大家都被那啥过,那啥啥时候那啥豁~
单位的组织生活包场电影 磕了一把军烨的CP 但是电影太破碎了 像学生短片的水准
看到军烨同框就开心啊啊啊谁懂啊 虽然同框时间不长 但是只要同框 内心就窃喜 嘻嘻嘻 胡军你小子还是陈捍东那副样子没变化
复旦学姐监制的关于复旦大学老校长的电影🎬,必须5星啦哈哈蓝宇粉有没有
一部倡导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翻译自由的片子,放到今天看还蛮讽刺的
除了军烨毫无看点,两个小时时长+用了无数字幕/报纸省略剧情,居然还能这么拖沓无聊,感觉导演压根没想好好拍。演员年轻年老状态几乎没什么区别。很努力在拍男女主感情戏了,但真的没有cp感,还不如刘烨去看望胡军时隔着玻璃那一眼对视来得火花四溅。以及女主演技也太太太刻板了,演技这么差就不要给她那么多戏份了嘛。最后那个rap给我听笑了,啥玩意儿
充满了常规主旋律片难免的流水账和划重点,简单人物和澎湃情感。虽然流水账,但是足够流畅,并且确实有不少动人的地方。
电影中三代戏骨的表现每一位的演技都是超级优秀的。
3.5/5去看的复旦的点映,做成话剧的形式或许更好一些
两人如同做了夫妻一般,能看到两个人白发苍苍在荧幕上出现我哭死
题材很好,但呈现质量一般。望道总是皱着眉头,演技也和润之分不太开。仲甫先生也不对味,就像成龙去演黄兴一样。至于女主和整个影片基调(如果有的话)格格不入。慕名而观,味同嚼蜡。多一星给初心岁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