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知道这戏开拍,就先去补了原著。
原著小说虽然有些新鲜的设定和诙谐的情节,但总体来说就是一部刚过及格线的作品,所以当时还挺担心剧能拍成什么样的。
结果剧出来刚看第一集已经能感觉到,是优于预期的。
演员演技整体水平很好,导演拍摄手法也娴熟,服化道也都不拉跨。
头一次看景甜的戏,没想到她的演技还挺不错的。
但是到后期剧情改编的后劲不足就显现出来了。
太后和定王摊牌的那场重头戏,是小说中的大转折,应该是非常惊心动魄的一场戏,但是剧里改的感觉完全没出来,整体就很平。
沈惊鸿和公主这条线,因为他俩都很会演,拍的又美,贡献了很多相当惊艳的段落。
沈惊鸿的人设改变,确实是丰富了这个人物,本身也是逻辑自恰的。
他从一个隐藏的撒手锏,变成了一个有自己判断,真正为国为民的寒门学子。
他知道了公主做的一系列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之后,决定要阻止公主,这从人物逻辑上是通顺的。
但是,他口口声声的要救公主,却又看着公主落入定王的陷阱,这就很难评了。
他应该明白,公主一旦逼宫就没有转还余地了。
即使定王和小皇帝不杀公主,公主自己也无法接受失败的,而且失败还要加上被背叛。
所以沈惊鸿要想救公主,就应该阻止她逼宫。
但是公主逼宫并且失败,这是早已定好的大结局。
编剧不可能或者说不敢去改这个,所以就把公主写成了一个无所不用其极,坏事做尽的人。
沈惊鸿的深情也变成了大殿上的背刺。
演员虽然贡献了精湛的演技,但奈何故事本身太过荒谬,就让人很难共情了。
穆灼华和王爷这边,上班时间谈恋爱,滥用职权谈恋爱这种情节,可能有些人觉得很甜吧,反着我这个社畜看的真是别扭。
可能因为女主当官的设定,让我一度以为这是大女主剧。
所以看到后面就觉得,女主的作用怎么越来越弱?
这不是大女主剧吗?
怎么感觉王爷才是第一主角?
定王无疑才是那个运筹帷幄掌握全局的人,而穆灼华的能力就只体现在猜到定王没死,以及建议调换玉玺上?
这部剧最终没能再多上点分,短板主要在权谋和格局上。
二十集可以讲完的故事,非要拍个四十集,不然分数可以高很多。
全剧最闪光的,居然是鼻孔哥,甚至连素颜女神都没有接住他的戏,终于演了一回好人。
我大甜甜真美,还是跟年下更有CP感。
演技有点太过收敛,是配合男主的呆么?
冯绍峰真是弹幕里说的那句话,自从离婚后他眼里就没了光。
另一个这样的,是陈晓。
他是因为DO了脸才僵到没表情么?
完全看不出演技了。
公主演的很飒,要是我,我真是站女帝的队呢。
那SB皇帝没了皇叔就是个屁。
刚开始很好看,景甜演聪明有点含蓄,滑头倒是凑合。
她那丫鬟好可爱,公主那丫鬟也好漂亮。
能看的片子,刷刷手机挺好。
吐槽不出什么烂梗,就像找不到点来夸一样平铺直叙。
大女主的塌房宿命定义:大女主之大,大在主体性,而非以多少男人恋慕为KPI。
所谓主体性,是承担动词的主语,是施动者而非被动者;是以自我为中心权衡利弊的核算主体;是承担整体故事的动力,是主动推进故事发展的;是能为行动提供合理逻辑,为自身行为背书的;是有缺陷但能被受众理解并引起共鸣的;“有男人要”不会成为评价她的标准;总而言之,是“她”的故事,她可以坏,但不会是别人的配角、陪衬和帮手。
但古偶的大女主基本都塌房了。
(如果没有塌房的,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下剧名。
)按照塌房前后,可以这样分类:一、塌在改编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大女主就被削弱很多。
比如《有匪》本来是周翡独担,谢允的戏份很少,除了闪现片刻就全程躺平,全书也围绕周翡的成长历程展开。
在审美效果上非常舒适:避免了性缘关系对女主建立社会连接的干扰,每一次合作都是女主用自己的智慧和担当去达成,每一个风险也都是女主靠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去对抗。
从而,女主打碎了性缘关系带来的无端内耗,一直向前冲,并在一路上结成了各种不同的关系连接。
但改编为电视剧后,因为强行给谢允加戏,性缘关系的介入把好不容易挣脱出来的女主重新投入无谓的纠结之中。
还有不少讲女性故事的小说,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削减女主故事,把叙事的主体改为男性。
二、塌在主体殖民化本来是讲述女主的故事,但讲着讲着就变成男主的故事了。
这一类太常见了,比如《长风渡》中,女主经商、筹粮本有大量叙事,但在故事里都消失了。
女主的主线任务消失,而成为男性任务的辅助角色。
女主本有自己的成长线,结果变成男主一路陪伴、促进女主成长,提供各种精神疗愈和行动支持。
女性的故事在中途被更换为男性的故事。
女性主体看似犹存,实际上已经被殖民化,成为男性故事的代言人。
三、塌在性缘关系取代社会关系爱情作为性缘关系并非对女性有利,却成为女性在文艺作品中的劳役。
不管怎样的女性,都必须臣服于性缘关系中。
但这种关系带来的后果却是吞噬女性的社会生存、发展空间,并引导女性进入婚姻制度,身上所有的光辉都来自男性赋予,而失去了自己的光。
甜宠剧更是以获得多少男人的爱,以及获得男人多少爱作为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在雌竞中折损自身主体性。
比如《长相思》中小夭找回大王姬身份之后,反倒另观众感到各种不适。
因为她身边虽然有众男环绕,但失去了自己的社会性发展,她成为了一个宠物、工具,而不再是有目标有任务的独立个体。
而观众都发现,若小夭称帝几乎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她却深陷泥淖寸步不前,缠绕在她身上的枷锁无一不来自性缘关系。
四、塌在因性缘关系失去了自己的叙事权《灼灼风流》进入到中部后,女主的故事变得少而又又少,男主开始掌握叙事权。
之前女主有清晰的目标,有明确的谋划,也有算盘叮当响的利用,让自己从原生家庭中挣脱出来,并在朝堂上获得一席之地。
但此后她就开始摸鱼,不再有自己的故事。
叙事主体从女主变成了男主,是讲述男主的故事,而女主只是辅助者,提供各种价值,而不是独立核算、主动出击的个体。
在一次次甜宠、争宠的过程中,女性的主体逐渐消融,也不再有独属于她的声音。
她的故事和歌声都被偷走了。
与之相似的是《星汉灿烂》,程少商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几乎成为附属品,成为男主决策的筹码。
她本可以利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和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这部分的叙事完全消失。
当女主丢失了自己的故事,她就成了空心人,故事也失去了灼人的魅力。
目前《灼灼风流》只看到第26集,公主黑化引来赞叹。
一个没有恋爱脑的女人是多么有魅力,她可以利用性缘关系,却不会耽于性缘关系。
她梦想着称帝,作为观众除了支持还是支持。
作者说本来是安排公主称帝的,但被审核系统拒绝。
如果在故事里呈现一种想象:女性摆脱性缘关系带来的内耗,女性能权力登顶称帝,女性不再以男性为唯一救赎,女性不再为得到男人宠幸而陷入雌竞,女性不再为爱放弃自己的目标,女性始终牢牢把握自身主体性不允许自己消失……那么就能在观众心里种下一个可能性,开辟新的想象空间。
今天把灼灼风流点映完了,总觉的有些遗憾,有点像古偶,又有点像悬疑,还有点像权谋,大概是都有那么一点点,所以又都差了那么一点点。
说它是古偶剧,从23集男主和女主互表心意后两个人的交集就变少,甚至连续两集男女主没有对手戏;说它像悬疑,从剧的一开始就毫无悬念的指向太后,太后这个演员把这个角色表演的恶人昭昭,男女主的苦难几乎不用猜都是她干的;说它像权谋,后二十集几乎都在干这个事,可是没有兵权就靠几个京畿卫就去谋反?
公主手上的假玉玺从何而来亦没有交待?
权谋也没有做好。
从这个层面上说,想看古偶发糖的感觉不够,想看权谋又觉得过于稚嫩。
先说说优点。
第一,私以为八、九、十集是这部电视剧的高光剧集,本人一激动就打了豆瓣分。
人物刻画也生动立体起来。
簪花诗会上灼华舌战众贡生,灼华诵读的诗(重点提一笔,三首半诗,编剧原创,符合制式),王爷发现灼华的小心思后对她的惩罚,后因在殿试上故意打翻女主砚台没有跟她解释所谓的“为了你好”而是真诚向她鞠躬道歉,欣赏她是因为“生动”而不是“美”,这些大多在原著上不曾有的情节,做的很好,编剧也确实很用心。
第二,都说这部剧滤镜太重、配音不贴脸、男主年老等等,这些问题在很多古偶剧里都存在,但事实上不要太较真的话还能接受,客观的说,滤镜过重有的时候面部轮廓、表情就没有那么清晰。
事实上作为一个三十多岁常年征战沙场、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冯绍峰刻画的是成功的,喜怒不形于色,克制隐忍从容自若,情绪稳定内心强大,遇事沉着冷静。
这一点上,在男主拒绝娶北凉公主和拒绝和孙芸芸合奏吹箫的片段里有展现。
配音符合这一人设,并无特别让人不适之处。
这部剧冯绍峰有两处演技的高光时刻,一是慕灼华信口胡诌爱慕他,他的眼神从震惊、怀疑、看穿、看她表演,过度的特别好,尽管他明明知道女主为脱身胡诌一通,但明显能看到于他而言却是吹皱一池春水。
二是他自知时日无多赶走慕灼华,女主走后他的情绪层层递进,失落、绝望、无助、委屈,刻画非常精准。
从整部剧来看,他对女主从质疑到好奇,从欣赏到喜爱,可以说能追下这部剧,全因冯绍峰的演技。
第三,剧集实景拍摄,服化道很好,也很用心。
每一帧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有一种大唐盛世的感觉。
王爷的衣服质感很好,官服、常服到养病穿的便服,都很讲究。
灼华在簪花诗会上穿的那套衣服也很好,符合俏皮鲜艳的女孩子。
这部剧的缺点也很明显。
男二和女二对手戏很多,男二的情绪没有起伏,尤其是后面部分,男二一直在借酒浇愁,情绪没有起伏、没有层次,作为观众我不能感同身受,看完剧集这个人给我的印象就是为情所困,如此而已,没有深刻的点。
另外,剧情上有很多不能忍受的降智点,比如王爷病入膏肓太医都束手无策,结果灼华看了几天医书就把王爷给治好了,这有点太儿戏了,其实可以做的更好一点,但是很遗憾。
此外,有些套路是不是所有古偶通用的套路?
例如女主在外面等男主回心转意,等着等着然后就淋雨了再然后就晕倒了,这些套路太熟悉了,每次看到这些都很想快进。
还有一些羞耻的台词,编剧你觉得符合王爷的人设吗?
这部剧能看,但不能细看。
总结一下,今年追的最好的剧仍是《漫长的季节》,另外看了三部古偶剧《长月烬明》、《长风渡》和《长相思》,这三部都弃剧了。
《灼灼风流》能看完实属不易。
第一次写观后感,与大家讨论。
🌟亮点推荐:非常好看,人物非常有逻辑,对话台词有深度,剧情通畅,空境绝美,制作精良整个剧讲的是由景甜饰演的女主从一个小小庶女成长为一品首辅的成长之路,里面的男主尊重女性,不油不端,该认错就认错,其他配角也不是工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思维,也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缺点滤镜太过,不过我看发现升级1080p画质是正常的,臻彩反而有问题,配音不太行,一开始听过演员原声配的,很贴演员,后期换成配音不搭,有些时候头套有点丑。
但是我看剧首先剧情最大,逻辑是不是通畅,编剧有没有把观众当傻子,其次是人物性格,人设是不是立体,最后才考虑搭不搭配不配的问题。
好喜欢这部剧的剧情和节奏,喜欢演员的演技和角色的设定,剧情在线,演技在线。
很棒!
喜欢慕灼华与定王的感情拉扯,喜欢她用娇憨的语调说“下官爱慕王爷”“下官愿意帮王爷生女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爷的后脑勺真好看”,喜欢定王的成熟稳重和他对于灼华地成全与尊重。
喜欢超女子巨力和寡言男执墨。
一起开开心心吃吃吃。
喜欢沈惊鸿和柔嘉公主这对悲情cp。
沈惊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柔嘉公主的蛇蝎心肠?
是从她毫不眷恋地把薛绍棠的画像扔进火盆,是从她用略带遗憾的语气说皇祖母死的太快便宜她了,是从商守之死,苏家覆灭吗?
还是发现她用春酒构陷小皇帝慕灼华;她与外敌勾结,令三万将士惨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她残害忠良,为了夺权,竟然引狼入室,还亲手勒死了北凉公主;对抚养自己长大的皇姑祖也用毒,点点滴滴,滴水穿石。
还喜欢爱操心的周管家,睿智的商老师,总拿银子当礼物送给灼华的大皇子,还有感念亲情的皇帝。
看的很开心很舒服,好久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追剧了。
偶然发现这部剧 没想到演员太有惊喜了。
出场就是朱七七,演正妻,沈浪成了女主的爹,这一对组合真是神仙组合啊!
武林外史的CP 在这里再续前缘
宋韵 - 陈紫函
第一节第二个惊喜就是看到陈紫函,没想到这姐像吃了防腐剂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 演技颜值皆有 姐姐多多演戏啊
第一集又发现一个美女 云想月,出场不施粉黛 面色苍白 一袭白衣私服更显得我见犹怜。
(董颜饰演)眉眼以及某些角度神似张嘉倪 演技也不错 女主回忆一闪而过的娘亲是傅淼(神雕侠侣的公孙绿萼 真是美的惊心,京华烟云里的小三曹丽华)
第三集 皇帝 皇叔 柔嘉公主
皇帝居然是郑国霖 公主是陈丽坤 不像父女倒像兄妹,这两位状态都不错,一旁的冯绍峰对比之下脸就不自然多了 陈萍萍即视感,别人这个年纪都在演爹了 他还在演男主。
柔嘉公主小时候演员选的真好,神态气质俱佳
之前没有看过随宇而安的《曾风流》,完全是因为景甜才追的《灼灼风流》,整体风格轻松有趣,是比较欢快的下饭剧。
追平十四集后,我对男女主的双强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女主慕灼华是个一心执笔改命的富家庶女,从小衣食无忧,但谈不上受宠。
母亲顾一笑出身青楼花巷,是慕家的三姨娘,看似身份低微,实际上是太医院傅圣儒的独女傅音,幼时傅家遭人陷害才没入贱籍(盲猜是太后下的毒手)。
顾一笑隐约记得一些旧事,教过慕灼华医术,时时告诫她,“女人也要多读书,也要有自己的追求,就算被锁在这闺阁里也不能做一只任人摆布的金丝雀。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
”这大概是女主一心考取功名,想凭自身才华立足世间的原因。
慕灼华很懂藏拙,家里姨娘和姊妹众多,见惯了后宅阴私,不愿意浪费时间宅斗,而是把心思花在了读书上,早早考上了举人。
我觉得江南中举这点挺棒的,拥有前往定京参加科考的资格,是她有了逃婚的底气。
入京后,不管是租住在花巷还是给花巷的女子治病,都是有逻辑有章法的。
因为女主既要躲开周管事等人的搜寻,又要想办法赚钱养活自己和吃货丫鬟巨力。
而小秦宫遇到中毒的男主定王殿下刘衍,并出手救治只能说是意外。
不过女主心思玲珑,先是猜到了定王身份,又从对方的一些举动肯定了他的处境和目的,之后将计就计,为了自保选择“背靠大树好乘凉”,借定王威势挡住了想抢她回去完婚的周管事。
但有一点很关键,慕灼华能赢得定王的赏识,靠得不是美貌而是苦读十年积累的真才实学,比如,诊治病情的医术,分析时局的见识,几次帮到定王的机敏心思等等,都做不了假。
女主考中探花后亦不改其志,想跟状元、榜眼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凌云木,撑起宣政殿的半边天。
三人还以丹桂为证,约定五年以后要在朝堂闯出一个名堂来。
这种坚定不移搞事业的女性角色,真是吾辈楷模。
可以说女主的强,强在自强不息,心志坚定。
而男主刘衍的设定比较博好感,拥有好看的后脑勺(哈哈哈,女主多次夸赞)和战神之名,在南宸属于力挽狂澜的存在。
不过五年前的拒马河之战令他元气大伤,三万苍梧军全部战死,他身中渊罗花之毒,凭解毒圣药雪尘丹和刮骨去毒双管齐下才勉强保住了性命,十成功力只剩一成。
刘衍为了给死去的袍泽讨回公道,一直没有停止查找当年事情的真相,目前已经猜到幕后黑手是太后,但顾及跟皇帝的手足之情还没撕开太后的伪善面具。
慕灼华救了定王后,两人有了交集。
定王怀疑她跟当年的事情有关,又派人跟踪监视,不过随着进一步接触,他发现女主就是一个有小聪明、小心机、爱打小算盘的小机灵鬼。
优点很多,医者仁心,从不轻贱他人,目标坚定,只想考中进士升官发财。
要是能把小聪明用在正途上,还是个可塑之才,所以男主对女主一开始是惜才之心。
男主的强,强在厚德载物,心胸开阔。
我之所以觉得男女主的感情线好嗑,就在于男主能理解女主这种在当时大多数人眼中离经叛道的选择。
他身居高位,但不觉得男尊女卑,能摒弃男女之别,用军功换得朝廷重开女子参加科考的旨意,算是给了女主施展才华的机会。
同时,深知女子踏入朝堂的不易,多次容忍女主借他的势躲过旁人的言语攻击。
后面让女主进礼部观政也是信任慕灼华的能力,貌似还有为了女主甘愿做“外室”的惊人之举,真是“王爷爱上我”里的一股清流。
好好读书的女主确实没嫁人,而是拥有了爱她护她的王爷外室。
除此之外,另外几条感情线也挺好嗑的。
心机深沉的柔嘉公主与惊才绝艳的状元郎沈惊鸿,傲娇易怒的大殿下刘琛从讨厌女主到爱上女主的真香设定。
柔嘉公主示于人前的样子,是温柔可亲,礼贤下士的神女,但仔细琢磨她的所作所为就能感觉到隐藏在深处的心机,塑造善名,收买人心,悄悄笼络朝中新贵,为自己登顶龙椅增加筹码。
她不是不知道沈惊鸿的心意,但一个娶了自己便无缘高位的驸马和深受大皇子器重的未来一品大员相比,当然是后者的利用价值更高。
于是,她当众婉拒了皇帝为二人牵来的红线。
敏锐如沈惊鸿,也隐约察觉到了柔嘉公主的想法。
就是不知道男女主什么时候识破柔嘉公主的真面目。
周翊然饰演的大殿下刘琛,一身少年气,开局相当不喜欢女主,总觉得慕灼华名不副实,是个不安分的主。
不过他的存在也从侧面反映了女主百折不挠的性格,不管别人怎么看她都坚持走自己的路。
而大皇子跟三皇子兄弟相斗双双受伤,女主及时救治那里,算是扭转大皇子想法的关键点,刘琛终于意识到女主不是一无是处的沽名钓誉之辈,“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真香定律应该要发挥作用了,想看刘琛动心后“要不要追婶子”的戏码。
目前来看,只要慕灼华不忘本心,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朝堂站稳脚跟,并一展抱负,那《灼灼风流》的立意就没有歪,她跟定王的感情线在此基础上就是锦上添花,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且往后看吧。
假如剧情没有黑化公主,剧情里公主仍是有野心有魄力,坏事是太后一人做的。
随着新君继位,因为能力不足,相信朝中奸佞,猜忌皇叔。
定王被逼隐退,因身体不支避世养病。
临行嘱咐灼华好好辅助新君。
但新君昏庸想占有灼华,灼华不从投奔公主,最终辅助公主成事。
结局:公主登上大位,定王极力劝阻最后败走,不能谅解灼华,而后经年,定王避走他乡。
灼华辅佐公主治理天下…终有一天,外出办事与定王不期而遇,两人百感交集…相顾无言…时间最终使二人消除了隔阂,二人终于理解了彼此这样的结局好不好???
因为司藤来瞅景甜,一下入坑。
小说好编剧好,演员选得真好。
女主作为江南首富家七姑娘,见过顶奢,但是自幼失恃。
好色且不着调的爹(此处点赞黄海冰,极其没正行,好笑至极)跟十七个姨娘给她生了不知凡几的兄弟姐妹,格外不受重视。
景甜有貌又有才这是立住了,然后女主皮的要死,有时就完全胡说八道那种,蹿墙跑隔壁看地形,被王爷抓了现行。
这一张小嘴叭叭叭,可以脑补景甜的陕西话「额爱慕你……」王爷都被气笑了,你在胡说什么!
心里倒是一万个受用。
看了书里的描写,男主在身材长相气质上特别符合,虽然年龄略大些。
但考虑到古代平均寿命也就四十来岁,换算到现在也就还好。
可惜没用原声,感觉本人声音非常动听。
书中王爷富贵再三逼人,现下就是「泼天的富贵」。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功高震主周边强敌环伺,生日即是母亲的祭日,五年前带领的三万苍梧軍悉数战死,只余一副残躯,还被毒药和解药占领。
这是看的冯绍峰第一部戏。
所看的定王经過淬火又千锤,百炼成钢的一副精钢之躯。
不是撸铁蛋白粉那种大奶,而是传统意义上习武的精壮汉子,横炼竖练金钟罩铁布衫,肩宽腿长腰细,一拧身直接上树溜墙那种。
目光如电,不怒自威。
端方坐着,可以拿起狼毫写虎,羊毫写楷。
行止坐卧就是教科书。
跟慕灼华执剑执墨还有其他人等就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把心意、任务传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动作精准,多一分则過,少一分则欠火候,刚刚好。
言有物而行有格。
其他无论是少年意气的大皇子、煽风点火的二皇子、一再要挑战大哥的三皇子,还是对弟弟关爱有加的昭明帝、精明不漏痕迹雍容华贵的柔嘉公主、天天惦记殺定王却跪菩萨的太后,抑或与慕灼华一时引为知己的同榜状元爷、好色荒唐的慕父、严肃腹诽丢小话的嫡母、为单身王爷操碎了心牵红绳的老管家,家暴县令……都演得很好。
还要赞一下编剧,原著里外祖获罪,母亲被卖入青楼。
剧里改成没入贱籍是对的,更符合制度史。
而且给她加了名师商先生,大学问有了来处。
原著在佛诞日祝菩萨生日快乐,作者搞错了佛和菩萨两个概念。
剧中改成祝菩萨天天快乐更正确。
剧和原著都只看到半截,目前来说编剧改编非常成功。
王爷夜送灼华被她的陈述打动给她鞠躬,就弄倒砚台检讨一节就很深刻。
到八妹宁挨三十大板也要给自己寻得一条出路,那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因为当代被囚于此种困境(家暴)不得脱的妇女so much!此剧立意之高,令人肃然起敬。
景甜演技还可以,对着男主还能两眼放光的说这么好看,很有信念感。
陈芷琰比景甜好看,希望将来不要长残。景瓷跟哈妮克孜好像啊,也有一种异域风情。剧情真的不好看,一度想弃剧,但妈妈说看完呗……
女主配音不贴脸,应该找个成熟点的,四个主角年纪都略大了,确实有点看不下去,朝堂权谋拍得像儿戏,谁让同时段真的没有好剧了,不然真的看不下去
景甜剧里的古灵精怪真的很讨喜,拍的有点假,但是也是尊重了一些史实,跟着稍微了解了一点唐朝历史吧!
哥,咱这年纪别演古偶了成吗?您看行不?
前面还是挺好看的,流畅不注水几乎无虐,甜分十足。反转部分开始后不太行,建议倍速观看后期有反转,但太生硬粗糙,个人觉得反转剧情的核心就完全bug,所以才会感到生硬。按照前期塑造的女性地位偏低的社会风气(各种diss女主),那么为什么后来世家大族而且是男性为主都会去支持立女帝呢?按照中国历史的经验和智慧,古代这种时候大臣/外戚/宦官集团一般都是选择幼子/昏君登基(参考东晋朝/唐朝后期等),才会更好的操控朝政维护利益,而不是去立另一个野心勃勃的帝王。
最糟糕的应该就是结局,公主有能力,却硬是设计让她失败。公主事业线比男女主的感情线更出彩好吧~_~
真的是太长了,支线情节太多了,节奏太慢了,滤镜太多了。
四平八稳的制作,十分老套的剧情。内娱观众太惨了,2023年还在看快五十岁的男主演古偶剧和全员配音剧
前面还挺有劲,冷面王爷与娇俏郎中,对彼此不知心意时的互动还挺好磕的。从皇帝过世黑化公主由暗转明开始崩,好好的爱情剧非要变权谋剧,权谋戏份又经不起推敲,完全猜得出叔侄俩早串通好的老套路,看得索然无味,男女主也不好磕了。冯绍峰的磨皮滤镜很违和,和景甜差辈的感觉,他一深情地看着景甜就显得油,还不如继续前期的不苟言笑。最好磕的是巨力和执墨,男人话少就是可爱。徐海乔有一幕醉酒显得很颓废美,状元郎人设还不错。就是王丽坤在这部剧里妆造不行,年轻版公主那么美貌,长大后脸那么长,还好最后一幕篡位失败演技在线,状元郎说皎皎回头还是挺虐的。
中年古偶 老男人真的别装了 面瘫脸➕毫无cp感 耍朋友演了好几集 猜真相只要几分钟 剧情弱智 不带脑子都看不下去 徐海乔也丑 也就周翊然能看 典型的配角比主角美。。但最后还是把进度条拉完了 我是有多闲。。。🙃
很粗糙拍的,像没钱的样子,开场台词改太多口型对不上,影响感官,多一星给传说中的立意,不知道后面剧情会不会走样。
冯绍峰的王爷,既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王霸之气,又有体贴入微的柔情。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想必便是如此了。两人能在诡谲权谋的世界里初心不改、守望相助,真是一段佳话。
那些年,我恰过的烂钱......
老夫少妻,女强男更强,女人全是反派,坏的不合逻辑,而男人再坏都拍出喜感让人忽视他的坏
配音真难听,真违和,冯绍峰的配音,配的像太监,里面最顺眼的居然是陈紫函
剧本还行,其他人都很好但冯绍峰真的不适合男主这角色啊…不知道他怎么那么喜欢演美男还是偶然,他演技可以但长相真的没美到可以当成美女的程度吧…兰陵王的美女姐姐到这里的卖身小倌,每一次说这话都感觉好尴尬…而且后面男女主在一起后就感觉好油,明明演技挺好的…不是说要小鲜肉而多少要符合角色长得美吧要不就改一下设定,选角和设定相悖真的感觉很尬。好久没看景甜的剧的她比刚进圈时候真的演技好了很多,也终于摆脱资源咖花瓶这种称呼还是挺开心的…(当年就是因为她本人性格讨喜一直对她有好感)喔对了杨志雯叶盛佳一出场我还以为又是cp原来官配是战宇,你别说战宇演乖乖男好合适(想让人蹂躏qwq)但官配虽然很好嗑,但叶盛佳和杨志雯一同框就又有了官配即视感,虽然两人二搭的两部剧都挺难看但cp感还是很强。
说是电子榨菜,都高估了。这配音,这台词,无力吐槽,就不能用点心
弃
最大的缺點就是竟然不用原音,配音太大街啦!!!權謀部分還是略表面,快一大半了才把太后拉下來,但她那樣子一露面早就已經是明狼了啊。前面的所謂一層層揭密不如說是為了男女主在談情說愛中慢慢增溫。所以甜的部分真的好磕,適合熟女。畢竟隔壁一下上了三個老公備選,老馮在小年輕中怕是早祛魅了,幸好他底子強,在這種中年古偶風中還是寶刀夠鋒。要是最後公主沒有摻和到那場敗仗之事中,手上沒有沾幾萬無辜人的血,是她憑實力更是憑人品贏得了女帝位,和沈驚鴻亦夫亦臣,而男女主當然沒有成見輔助她開創新氣象的盛世,那多帶勁啊!可仔細一想,是不是她這般心狠手辣,其實才是普通男帝的正常操作,呵。從古至今,明君善君又有幾個?多得是本質惡劣還沒有能力的昏君庸君。若稱帝必須無情,柔嘉未必是錯的。。。。。畢竟封建王朝本質就那樣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