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没有带着许多预设,然后被许多细节打动。
我的奶奶也是一个抗战老兵,从山东一路南下,她说不出“家国情怀”这样的大词,但她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真心相信且践行的人。
我在河北调研时也碰到一位二等军功的老人。
他说他不愿和人拍照,但逢年过节总有人来拍照。
那些来看他的人,只是把他当作自己各种仪式中一个合影的物件。
他的指节因为旧伤而肿大,明明可以免费在北京医治,他却因为迟迟治不好而不希望再花国家的钱。
他曾因军功而在战后有谋取官职的机会,却觉得自己废人一个,宁可把机会让给别人。
再说回我奶奶。
她也像电影里的老兵一样,笨拙得用着座机,一个人在家一遍一遍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用沙哑的声音唱不再听得出曲调的战歌,用平静的语气说哪个旧友又走了,过节时爱包饺子。
她脑梗之后不太认得出人,精神不爽利之后,夜晚常常惊醒,大喊“不要打我”,不知道是不是以往的经历。
好后悔没能再多听她说说以前的事,也好后悔没能在国内的时候多陪陪她。
希望早日相见。
一定要再相见。
老兵 一部只有三名演员的电影《老兵》,老戏骨金士杰饰演国民党抗战老兵卫国。
有一种悲哀是仅属于自己的日渐孤独。
金自己花钱请仪仗队为昔日战友麻子举行葬礼,在一间破旧的屋里,一群人在流程化地进行奏乐,嚎哭。
金则坐在灵堂门口,没有哀伤与不舍,只有面无表情的淡然与无奈。
葬礼结束,金掏出皱巴巴的三百元,送走请来哭丧的人后,从屋里墙上拿走一张布满折痕的泛黄战友合照,作为对麻子的怀念。
葬礼对于他人来说,仅仅是一单生意,对于金来说,则是战友情怀,是责任和义务,亦是内心使然。
金打电话给二虎说“麻子走了,我过去操办了一下,走得还算体面”。
麻子走了,又少了一名与金共同坚守和等待的昔日战友,这种日渐的孤独只有金才知道其中滋味。
有一种辛酸是坚守信念的躯壳成为了社会摆设。
金的居住地,是昔日的抗战总部旧址,大门破旧,屋内堆满杂物。
金摆上拍照二元的牌子,点上一根烟,等着一拔拔的旅游团前来参观,配合着游客微笑,摆剪刀手…… 金对于游客而言,不过是他们怀念抗战文化旅程中,向亲朋好友证明的一张合照摆设而已。
合照对于金来说,仅仅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
金的坚守与等待并不是为了向往美好幸福生活,而是为了一份承认,就像他所言,我不是为了钱!
而是尚有未了心愿,为了给那些已经牺牲和尚存于世的战友,为自己年轻时的抗战岁月讨个说法。
当电视上新闻播放着关于七七事变的国际舆论、国家导向、社会反应以及人民态度时,金很不屑地关掉电视。
对于他来说,他不需要大放阙词的同情,亦不愿被人义正言辞地讨论。
他只是想被历史承认,给在抗战中付出生命的战友一个交待,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待。
正如金说“还是打鬼子的那些日子痛快,打完了,就没意思了”。
生活对于金而言,是一段漫长的坚守岁月。
有一种痛楚是无人分享的喜悦。
当电视新闻播放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二周年庆典,将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出席,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正视国共两党抗战历史时,老人面流满面,泣不成声。
不计其数战友的七十二年憋屈被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以痛哭流涕的方式,在一夜间释怀。
金是不幸中的万幸,还能活着等到这一天。
第二天一早,他来到小店的电话旁,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用颤抖的手焦急地拔通二虎战友的号码,想与他分享天大的喜讯,可电话那边传来二虎已离世的噩耗。
老人瞬间变得一脸茫然与不知所措,坐在小店门口点上一根烟,在人来人往的街边,慢慢平复内心的哀伤…… 金回到住所,坐在阴暗的房间,借着窗外微弱的光线,打开笔记本,翻到二虎那一页,用笔划去最后一名现存战友的联系方式…… 只是,像金一样坚守岁月中终于等来历史承认的战友,还剩几人?
短评中写不下了.....几年前大连电视台播报过一条九旬抗战老兵上山当道士的新闻。
抗战时期老兵十多岁就参了军,当时的房子也捐给了政府,建国后几经辗转来到大连的农村,这么多年从没享受过政府的任何待遇。
孙子要结婚,家里四口人住在一起,老人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去了山上当道士,虽然山上条件简陋,但是有地方住,还管一日三餐,家里劝了很多次让老人回家,但是老人执意要留下。
记者问老人问什么不回家,老人说,以前我革过命,现在还革不革命,我觉得还应该继续革命。
最近在看三八线,今天看完老兵眼角有泪。
主流媒体为何不多宣传这类大义和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
老兵坐在纪念堂门口,参观人群离开后,那种孤独感。
下棋的时候,老兵那句:我不要钱。
等等画面,看完内心很激动。
希望我们多多关注这些老兵,算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我们在享受前任浴血奋战得到的果实后的一点点馈赠。
老兵加油!
明天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反法西战争斯胜利七十周年的天安门大阅兵。
很长时间没有写点东西,我想想该怎么表述。
首先得从认知死亡开始说起,我想对死亡的认知,每个人都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加深刻。
我记得小学某一年学校开展一个加强铁路安全意识的活动,先是带着小板凳听一个专家讲讲,然后去浏览一排排全是出了事故的的大照片。
那些照片无不是些血肉横飞,惨不忍睹的画面。
我当时小,觉得有些害怕,但是在小伙伴面前为了不失面子还故意装作镇定。
其次是零五年我的老爷爷过世,迷茫的坐车回到老家后,站在门槛,望着空荡荡的炕头,在悲伤的哀乐之中这才发现和蔼可亲的老人再也见不到了,眼泪毫无预感的就流了下来。
再一次就到了汶川大地震,那时已经普及了网络,看着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人,让人心碎。
总之我在成长的过程逐渐明白并深刻:生命可贵。
再说抗日战争,抗战最早的影像是黄河牌黑白电视机里的CCTV6,地道战和飞虎队。
那个飞虎队可是童年的心之向往,骑着自行车手握王八盒子,汉奸和鬼子被打的屁滚尿流。
之后在大彩电里看的,多数是八路,除了大概《亮剑》吧,于是和小伙伴玩角色扮演总是说我是八路,对方是鬼子说八个呀漏。
到了初中,历史课本翻到那段时,心中每每像是燃烧了火焰。
这里有个最关键的细节,有一面的描述,是国军的几次大的会战,包括李宗仁站在台儿庄车站那张经典,紧接着就是百团大战了。
到了高中,正值判逆期,什么都想去质疑,同时也很无助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假,但也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我开始逐渐了解,八路军叫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那么其他的军呢,他们在抗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之后便不断的看各种影像纪录片,到了现在,终于这些浅显的东西在心里有个论定,起码被自己所认可。
抗日战争是当时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和领导下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
可以说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就已经开始,前后十四年之久,只不过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之间当时的国民政府及蒋介石政府未表态要和日本干,只是局部的冲突,但是这期间是打了仗的,比较著名的有,第一次凇沪抗战,长城抗战。
打仗就是要流血牺牲的。
到了七七事变以后,日本扬言三个月灭中国,但第一战凇沪会战便打了三个月,这三个月我们后人看来扬眉吐气,但是其过程实在让人心痛。
试想一下,在上海,平原地带几乎无遮掩,又周围临海河流众多便于舰船活动。
日本海陆空立体三百六十度的进攻,我们那一丁点的海军空军迅速覆灭,于是就只能用军人的血肉之躯在阻挡。
前后三个月投入六十万,(也有说七十万以上)七十万兵力死伤二十五万(也有说三十万以上)。
可以这样描述,拉过来一支队伍上去,不出半个小时,便由于敌人炮火太猛死伤殆尽,再上另一支队伍。
可以这样设想,那些十七岁刚参军的战士,走的时候胸口佩戴大红花,乡亲们送他们到村口热泪盈眶,他们心中豪情万丈。
刚上战场,都没见过飞机,还感到好奇,就倒在了炮火之中。
这样不公平的战争就是座巨大的绞肉机,太多的年轻军人就此长眠,他们的宝贵的生命就此画上句点。
父母就此失去儿子,妻子就此失去丈夫……中国政府军队即国军伤亡322万余人,其中阵亡约132万人;中国共产党军队损失58万余人,其中阵亡16万余人(供参考)历史造就了当年十万青年十万兵,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而历史也同样导致了今天的我们只记得去纪念一部分英雄。
这就是我要表述的内容,我们记得狼牙山五壮士,也应该记得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
我们宣扬百团大战,就应该宣扬凇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不论输赢,生命可贵,在抗战中牺牲的每一个生命便值得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肃然起敬。
我想这也是历史前进和祖国发展的必然。
最后,愿在抗战中长眠的英魂们能够安息,明天就是对你们的举国纪念。
今天的中国,国力一天天强盛, 卧塌之侧再无他人酣睡。
作于2015.8.15
是好片,画面的处理和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如果一定要挑刺儿的话,我觉得就是有点“匠气”,有些地方看着不是很自然,也少一些地气,但总体感觉还是好的。
泪点一:“走得还蛮体面”——人活一辈子,终究不过是一个“走得体面” 。
泪点二:“打鬼子那会儿痛快 打完了后来就没意思了”——还没找到合适的词句形容。
泪点三:看新闻压着声音痛哭——他们要的是什么,是认可,是价值和尊严,是体面。
一个时代在一代人心里烙下的深刻印记。
2021第一影,彻底哭成狗。
炮火纷飞的年代过去了,幸存的战士已到耄耋之年,无赫赫战功,只剩早已斑驳的三枚军功章保存在铁盒里。
他靠守着又破又老的屋子,与参观的游客合影维持生计,两元一张。
难得高兴地拿公共电话拨通了老战友电话后,他划去了一直小心保存的电话本上,最后一个战友的姓名。
几天后一个有阳光的下午,他换上留存的旧军装,穿上破洞的黑袜子套上了仅有的老皮鞋,用不多的零钱去小卖部买两瓶白酒,颤颤巍巍缓步上山。
在曾经是战场的山头,拿碗与老战友的英魂共饮, 不觉已满脸通红。
乌云遮蔽阳光,又是战场黑烟弥漫。
日寇开始进攻,战友们满身焦灰,紧握步枪站在身后。
军歌毕,杀字起。
那些年龄早已定格在70年前的年轻战友们依旧冲向日寇,用命与敌人近身相搏。
年久失修的纪念碑下,端正摆着他刻了很多个日夜的木板,上面全是战友们的籍贯和姓名。
历史是最普通的士兵们在战火中改写的。
不能遗忘。
不敢遗忘。
偶然发现了这部片子。
虽然只有朴素的表达,几乎没有什么对白,老爷子的演技依旧让我崩不住眼泪直流。
特别是最后那段时空交错般的画面。
这群人为共和国的建立拼过命,而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士兵,在这段历史中都同样重要、值得尊敬。
影片中的老兵守着早已变成旅游参观点的旧址,赚着给游客拍照一次两块钱的现状,只是他们的一个缩影。
其实他们不仅应该被铭记,更值得在活着的时候被更好地被对待。
而当下的人们或许早已习惯了浮躁的社会,沉迷着明星和流量,没有几个人能说出这段战争的历史,更不要说知道当年抗日战士的名字。
但他们每个人都有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拿着生命为国打江山的人,就像片末那一张张老人的照片。
或许只有那个小女孩追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是导演美好的希望,让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孩子们可以不要忘记他们吧。
一寸山河一寸血,或许他们正快速的一个个离开这曾经他们奋斗过的土地,或许他们并不期待什么,只是想被承认。
这是一个80后导演何一铮执导的,由金士杰领衔主演的卫国住在红色旅游景点,而他作为旅游景点参观物之一,被用来合照而赚钱,但是从未被尊重过,他每天做大的乐趣就是在小卖部和老战友打电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电话本上人一个个再被划去,他也患有了老年痴呆症的前兆,这时他意识到了他应该为老战友们做些什么,他就把老战友的名字雕刻。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时时被遇到,失去的总是作为回忆,对此念念不忘,这是人的天性,我觉得这种生活老年人可以有,但是年轻人不要有,年轻人总不能一直沉溺于过去吧。
其实,好多抗战题材的电影或者电视,为什么不去缅怀其它一些题材的电影呢?
不过电影拍得效果不错,喜欢这种以浩瀚的视角去看里面的人物,这样觉得人的渺小与顽强,电影还是不错的
《老兵》:岁月尘封下的无声呐喊在电影的长河中,有些作品如璀璨星辰,以宏大叙事和绚丽特效夺目;而有些则似隐匿的微光,凭借质朴与真实直击人心。
《老兵》无疑属于后者,这部时长仅五十分钟的影片,在2015年那个特殊的年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上映,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却凭借其深刻的内涵,在观众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影片以一位居住在旅游景区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为主角,用细腻且克制的镜头语言,缓缓揭开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前半部分,导演将镜头聚焦于老兵平淡又略显凄凉的日常生活。
他居住在荒凉山村的破屋里,陪伴他的只有一条老狗。
曾经的革命遗址虽每日游客如织,可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只能靠与游客合影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导演通过诸多细节渲染了老兵的孤独与落寞:他给战友办完葬礼后的沉默,打电话给老友听到忙音后默默划去名字的无奈,与共产党老兵下棋时对往昔的欲言又止,都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麻木。
其中,有一幕令人尤为心碎:老兵坐在戏台下看霸王舞枪,正看得入神时,裤管里却悄悄流下了尿液,失禁后的他失声痛哭。
金士杰老师将老兵身体的力不从心与内心的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声低嚎都仿佛穿透屏幕,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
后半部分,随着剧情推进,情感的浪潮逐渐涌起。
当电视里传来国家对抗战老兵的肯定与尊重时,老兵泪流满面,那是多年来被忽视、被遗忘后的委屈与欣慰。
第二天,他满心欢喜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战友二虎,却得知二虎也已离世。
这接连的打击让老兵意识到,他必须为战友们做点什么。
于是,他换上整洁的皮鞋、笔挺的军服,买了酒,缓缓走向村中的山头。
在攀爬的过程中,蓝天白云绿草相伴,这画面宛如《飞屋环游记》开场那段动人的蒙太奇,充满了温情与希望。
终于,他抵达了山顶刻着他们曾经荣光的石碑前。
此时,导演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交融,那些年轻士兵在战场上拼杀的场景浮现在老兵眼前,他们从他身边快速跑过,与敌人做着殊死搏斗,而老兵轻轻哼唱的《大刀进行曲》,将全片的情绪推向了巅峰。
这一刻,观众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了老兵们为国家、为民族所付出的牺牲与奉献。
《老兵》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金士杰老师出神入化的表演。
他无需过多的台词,仅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将老兵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演绎下,老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而是无数抗战老兵的缩影,承载着那段沉重的历史。
同时,导演何一铮的叙事手法也值得称赞。
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战争片套路,用激烈的战斗场面来吸引观众眼球,而是以一种缓慢、沉稳的节奏,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来展现老兵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震撼,在细微处体会到深情。
这种“慢电影”的风格,搭配大量的空镜头与客观视角,使影片带有浓厚的纪录片色彩,让观众更能贴近真实的历史,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看,《老兵》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个体的电影,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望,以及对所有抗战老兵的崇高致敬。
它让我们看到,在战争的硝烟散去后,那些曾经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英雄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他们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以及对尊严和认可的渴望。
影片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应被遗忘,英雄更不应被冷落。
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有责任铭记他们的功绩,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在当今娱乐化的电影市场中,《老兵》宛如一股清流,它没有商业大片的华丽包装,却凭借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它让我们明白,爱国主义电影并非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无需刻意煽情或强行灌输观念,只需真实地呈现历史,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让人们在观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老兵》这部电影,让那些逐渐凋零的老兵们的故事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也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倾听历史的声音,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
希望这部电影能被更多人看到,让老兵们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有情绪没故事,有意识没落实,有技巧没内容。摄像不错,演员不错,置景不错。
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老兵们的命运与心路历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人性、家庭与时代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对老兵群体的关注和致敬,也在于它对历史记忆的尊重和对人性光辉的挖掘。
致敬!
震撼!感恩!
-老王:吃你的炮。-何卫国:吃车。你这棋不行,玩几步就要输了。-老王:当年五六个鬼子都不怕,还怕你这步棋啊?-何卫国:狭路相逢勇者胜。打鬼子我也没怂过。-老王:你说咱这下下棋 喝喝酒 多有意思,那要是当年 可能就是你死我活了吧?-何卫国:那也碰不上。打完鬼子我就回来了。打鬼子的日子痛快,打完了,后来就没意思了。-老王:咱们都是小老百姓,那些事咱们都做不了主,只是为了吃口饭。卫国啊,你心里的憋屈我也知道,都是打鬼子流过血的弟兄们,照理说也该有个关照。-何卫国:我不要钱。-老王:好好好,当我没说,好不好?下棋,下棋,下棋。—— 附注:看到《老兵》是由福建韵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作为福建泉州的影迷惊喜一下。
没意思
和平不易、勿忘先烈
离谱,50分钟我他妈看了个啥?金士杰舞台范儿的表演实在太他妈油腻太刻意了,简直尬到地缝,但也是归因于剧本烂。对白混乱,另一个老兵和她孙女一点意义都没有,战争闪回片段莫名其妙还加特效,无从起无所终,情绪完全就不对,乌云压境简直他妈刻意到死,对抗鬼子的情绪完全没有找到现实中的对应。电话本、尿失禁几个细节尚可。导演只是发现了一个有故事可塑造的人物,但是完全没有讲故事和用电影语言表达的能力!集错本都进不了。
”老“过头了
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小伙成了只能弯腰走路的老人,在通讯录上划上最后一条杠。满是心酸。故事的结尾太感人。大赞金士杰演技。
一寸山河一寸血
我活了下来 满脑子都是当年死亡的情景
可以
整体一般 结尾老兵照片有些触动
英雄已然流血,不应再次流泪!正确的看待历史,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向所有卫国英雄表达最崇高的敬意!金士杰先生的表演,无可非议的精彩。
美中不足,妆画得不好。不贴近现实,也不符合人物背景需要,不够细致。完全是靠老爷子的演技在支撑90岁高龄的老兵,确实有些累。
超级好看,特别推荐
向他们致敬!
其实我们学习的历史课本一直告诉我们国军是在正面战场,也是抗战的主力,正视历史才能面对未来,无论国共,在抗日战争中守护的都是同一片土地。现在的KMT还在纪念抗战胜利吗?是谁选择遗忘了历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老兵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