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把这个电影归位首位,虽然看过电影不多,但影评写过不少,这部影片我看了四遍,却始终没动笔。
就像白日梦想家里说的“我只想沉浸在那⼀刻”,艺术感的表达加上人情,一场审判,但其实是俄罗斯的发展史阐述。
抢劫犯叔叔和警察局长一起喝伏特加,外婆摔倒打救护车救护车没来,用防水布欺诈死者家属。
为了当医生考了两次大学这是人,人的贪婪,人的嫉妒,人的努力拼搏向上融合在一个学校市内操场上。
这是俄罗斯,这也是世界。
结局鸟儿飞走,外面大雪纷飞结局可想而知,是的男孩重获自由了,但等待着他的是无尽的孤独。
正如评审员所说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
--分割线--在运镜和采光等可以说没有缺陷,鸟儿约过桌子飞到球篮上,人的胡渣,演员完全看不出是演员,感觉他就是他,剧中的他。
有人说这部剧很失望,但我觉得真就是我的胃口,很多人不理解男孩跳舞,但我知道那是什么,那是男孩在监狱里的回忆,是想表达的艺术。
评审团在操场被封闭,男孩在监狱被封闭。
艺术与事实的结合。
---一个分割线---有人说片子台词台冗长太花里胡哨,那我建议你们看点干活,你们不适合看这种片子,想通过一个片子表达出俄罗斯人,俄罗斯,和人类这三大点真心不容易,美版的主旨是推理,俄版的重点是俄罗斯。
主旨本身就不一样,单说文艺片我不是特别感兴趣,单说大片我也不是很感兴趣,这种能把人类的贪婪积极向上等性格,生活和国家,艺术融合在一起我是真心喜欢,看这个片子我感觉是在现场而不是看电影。
仁慈和法律一个唯心一个唯物,一个心理一个道理,所以不存在谁对谁错,也没必要说仁慈无用。
叔叔抢劫财务,后来和警察局长一起喝伏特加,你说荒不荒唐,要是按法律是不是叔叔要进监狱?
但后来叔叔换完了贷款,有了好工作。
这种事情存不存在?
肯定存在,那难道世界变坏了吗?
没有!
影片评论看自己 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的观点就是,这片子可以,是我首位。
--再说一遍我是分割线!
本人找到这个片子也是巧合,一开始是看了危楼愚夫(对了,这片子也特别好,是我第三位)然后找俄罗斯影片,一看这个不要会员就看了,后来又看了三次。
结尾了哈,最后说一遍,俄版是表达艺术与真实的俄罗斯。
美版中版是推理,侧重点不一样,谁好谁坏谁说都可以。
好的影片批评才多。
法律是永恒 至高无上的 可如果 仁慈高于法律呢?
和哥哥通電話,他說看了一部電影並一定要我找來看看,說是他今年看到的最好的新片,《12》。
我老版和翻拍都不曾看過,索性找來一併看了。
這是一個關於陪審團的故事。
所謂的陪審團是英美法係國家特有的一種司法制度,用以監視司法的公正,一些與案件毫不相關的人員被請來,平直覺做出嫌犯是否有罪的判斷。
在這看似美好和公正的制度后,問題是人類是否真的有權力對自己的同類作出審判,而這種權力又從何而來 ? 或者說,這種權利不過是約定俗成的公共意志的體現,法律不過是對膽敢冒犯公衆利益的個體的懲戒,對異己(大衆)分子的諸殺,公正是用來掩蓋怯懦的藉口。
回到電影上來,自己更喜歡美國版本(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3182/?i=4)的簡潔,故事僅僅依靠語言便被支撐起來,豐富的語言使這個封閉的小房閒自始至終都顯得很充實。
俄版對電影技術純熟的應用使故事更具現代感,但也略顯繁複。
然而就故事本身而言,俄版顯然脫離了孩子弑父故事的框架,也可以說是意圖在這一框架下講述別的事,這個版本裏,陪審團的每一個人似乎都成了案件的中心,他們的經歷、身份、性格被暴露出來,為判斷的成因作注,以至於對案件的判斷某种程度上成了他們本身的注腳。
我們會發現,儅我們真地進入案情,我們舉手表決變得越來越艱難和困惑。
11月22日
没看过原版12怒汉,知道大概剧情,但没有因为俄版而产生看美版的兴趣,也不关心比较的问题。
两个晚上才看完,第一晚看买的碟,所谓的英文字幕跟google翻译的似的,里面还夹杂着拼音orz,只能大概明白意思,艰难地看了一半儿,边下载中文字幕版。
最大感受是不必要拍成电影,直接演话剧,会非常好。
第二晚看下载的,中文字幕质量不错,基本符合前一晚的理解和……猜想,异常顺利地看完了。
非常严肃的电影,深夜,神清气爽睡不着,结果是今儿一天困死加头疼。
故事讲的是一个车臣男孩儿小时候父母在战争中死去,他被一个俄罗斯军官收养,后来却被控谋杀养父。
12人的陪审团要给他的案子做个了断,于是密室(一个小学体育馆)中讨论。
案子拖了挺久,大家都盼着给他定罪就走人,没想到有个陪审员从一开始就不认为他有罪。
这个人是12人里最另类的一个——呃,必须说的是,12个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都昏了,一堆我叫不上名字但是看过他们各自电影的演员,导演自不必说,还有扎武隆……以及潜艇沉没等电影里的演员——他进入体育馆后悄悄把一张圣母像卡片放在一个陈列柜上,每次他遇到来自其他人的阻力时便会过去看着它汲取力量,不过这张卡片是最后才揭晓的,电影过程中一直没有正面照。
投无罪票的理由很简单,对一个人的命运不应该这么草率地一举手就决定,而必须12人同意意见才能算,所以他一定要投反对票。
这个朴素的理由立刻唤起了其他人的道德意识,一个犹太裔陪审员也很快改变了立场。
坚决认定有罪的其实只有一个人,而他的理由就是电影的敏感主题民族问题,他对车臣人充满了仇视和恐惧,把他们当成匪徒,当然,他有他的理由,俄罗斯和车臣之间的冲突全世界都知道,以及那些恐怖事件。
而有位陪审员刚好来自高加索,在莫斯科上了医学院当了外科医生,仇视者却讽刺高加索人买文凭,可想而知二人会发生冲突。
仇视者对犹太人也很有敌意,不过犹太裔陪审员很有自嘲的宽容。
我不断跑题地想起,相比于911,当年我对库尔斯克(这个当然和车臣战争无关……)、莫斯科人质两件事儿要关注得多,我弟弟上任之后倒霉事儿一桩接一桩……每天都要看报纸、新闻上的追踪报道,心情沉重…… 正反两方试图说服对方时肯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中一些人讲述了自己的部分经历,就像里面的一句台词儿,都是很俄罗斯的故事,就不赘述了,详见后面附的剧情介绍。
基本思想是,认为无罪的希望能多给男孩儿一些关注,人们之间的冷漠甚至可以扼杀脆弱的生命,稍微多一点儿关注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挽救效果;认为有罪的除了民族因素,还有就是所谓的铁证如山。
这就要感谢扎武隆了,他本来是支持有罪的,但是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他找来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其实只是指出了一个明显的可能性,很难想像审判过程中竟无人提及,或许可以当成是一种艺术夸张,来突出这个审判的不合理(还有作为凶器的所谓独一无二的车臣军刀,其实在莫斯科就能买到),皆因嫌疑人是赤贫的车臣人,死者是伟大的俄罗斯军官。
陪审员们的责任感被慢慢唤醒后,也玩起了冷笑化似的事件重演,为的是检查证人证词的可靠性,结果对男孩儿略有利。
然而扎武隆提出的假设更具杀伤力——死者的朋友利欲熏心杀了军官并嫁祸给其养子。
男孩儿的故事是穿插在陪审团讨论中慢慢交待的,每次插播都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陈尸的战场上冒雨从远处走来结束,片尾才给出清晰的镜头,走来的是一条叼着一条手臂的黑狗,定格。
扎武隆的推断基本上让案情明朗了,加上证人是暗恋死者的女士,出于嫉妒做了伪证——也是推理出来的——有罪无罪大家心知肚明了。
随着大家纷纷选择听从心声,仇视者最后不得不承认他在良心上也认为男孩儿无罪。
就在即将达成一致之际,导演成了惟一一个还坚持有罪的人。
在他说出理由前,我已然料到,所以犀牛得jpgd掉满地。
这几乎是个形而上的理由,但是在正反讨论中必然要提出,否则会留下漏洞。
那就是有没有可能,对男孩儿来说监狱比围墙外更好。
一个赤贫的车臣孤孩儿,背着杀害俄罗斯养父的罪名,不管是不是莫须有,加上如果真是被人嫁祸,嫁祸他的人岂肯善罢甘休?
他的安全如何保证,他的生活如何保障?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面露难色地陪审员们吓了我一跳,一瞬间我以为电影的结局会出乎意料地留在围墙内。
还好,它终究是形而上的,而你总不能因为担心出门儿被广告牌儿砸到就永远不出门儿了。
费了这么大劲儿说服自己接受一个无罪的事实,不会轻易就让一个挫折反击。
12票无罪通过。
真相揭开,男孩儿的确是被人陷害,不过凶手仍逍遥法外。
导演暂时收留男孩儿,留下一个希望,他总会有去处,而且凶手会被抓到。
男孩儿俄语说得不好,影片中几乎没有开过口,只有两次,小时候和在监狱里两次挑起民族舞蹈,他眼里从来没有绝望,一直带着一种单纯的鲁莽,即使不知道真相,从第一分钟起我也毫不怀疑他的清白。
12位陪审员的身份、背景没有一一交待,一切都是从言谈举止中表露,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不管立场如何,都不是没有起码的正义和道德底线的人,只是在他们各自不同阶层的生活中或多或少被淹没了,屈从于平平常常的个人主义,但是在被迫进行深入思考后也可以有所自省,都是可以被唤醒的现实的好人。
影片的一个有趣之处是涉及了俄罗斯的很多社会现实,民族问题、体制问题、城市膨胀、贫富差距、教育问题、自我迷失、人情冷漠、酗酒和毒品泛滥(附文里的剧情有误,某位陪审员没有吸毒,他是个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而已)等等,很多细节勾勒出了这个粗线条的国度和民族,甚至还冷幽默地冷不丁纠正一句俄语的使用错误。
我不知道原版12怒汉有没有被搬上舞台,这种形式在银幕上或许是新颖的,但我还是觉得它更适合在舞台上长久地演出,特别是如果换成俄版的内核。
案情可以通过舞台上的大屏幕来展示,也可以直接在舞台上表演,因为场景切换都很简练,总之觉得非常适合改编成戏剧,戏剧冲突很鲜明。
其实我比较同意一个评价:有创意,但是思想大于艺术,即艺术的实验性大于可看性。
不过见仁见智,事实上我觉得很可看,而且津津有味儿。
我看过的尼基塔的电影似乎留下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的导演,对俄罗斯抱有一种理想的情怀,他讲的故事或许是真实可信的,却总忍不住用一种带理想光环的方式来表达,给这个国家涂上一层他希望她拥有的色彩,这就是我非常喜欢他的电影的原因。
距离的缘故,我必须透过自己的想像来看她。
看完的感觉和照常升起异曲同工,通透。
我还没看色·戒,也不像几个月前我以为的那样有兴趣看,除了对张爱玲的不买帐,还有我可耻的保守,我就不相信非要赤裸裸的表现才可以展示理智、欲望、情操,尤其是在那样水深火热的时期,我真的不太买小情小调的帐。
虽然并没有幼稚到以为因萨罗夫们就要独善其身,但是我更喜欢没有噱头也能耍帅的能耐。
跑题了……照常升起最后那一轮硕大的红日升起时,我感到通透。
12最后陪审员悄悄回来收起那张给了他力量保佑了男孩儿的圣母像卡片时——那只小鸟就是男孩儿,我感到通透。
不管涂上多少理想色彩,它们都是严肃、真诚的作品,想给观众的甚至不是享受,而是思考,一起用良心思考。
心如果稍微感觉触动,就足够了。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3951.entry
整部电影起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我应该是要看美版的《十二怒汉》,却误打误撞跑进了俄罗斯版本的。
在观看过程中,发现片子一直被诟病说“冗杂、掺杂了太多个人故事而缺乏推理”。
(这样的声音多是出现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后来展开推理了,不再是讲故事了,所以观众们的怒气逐渐被平息下来) 但是我要提的是什么呢?
恰恰相反,我要表扬这种“讲故事”的设置结构。
用“每个人的亲身故事作为案件的连结展开”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方式。
首先它代表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通过他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他的生活经验去判断这个世界”。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陪审团成员根据“杀人少年”的案件进而联想到与自身有关的故事,他们会那样坚定地投票说“少年无罪”吗?
未必。
正是因为他们用个人经验去代入其中,他们感同身受,所以才同情少年,所以才愿意把真相查出来,才愿意耗费时间来层层推理。
说到底人都是为己的,只有当一件事牵扯到他们自身的感受,刀割在他们身上,他们才会痛。
否则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是人性。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个观点是从头贯彻到尾的。
在最后大家都认为少年无罪的时候,主持人要求大家帮助少年,人人都陷入了沉默,开始找理由推脱。
这不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现吗?
人性使然,再高尚的人也是如此。
其次,这种“讲故事”的结构,虽然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感到艰难晦涩,难以理解。
但其实这样的结构更加容易产生丰厚的解读义。
每位成员都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形成了一幅幅图画,而请注意,电影中并没有给这些图画下定义,或者是蹦出什么大道理来解释这些故事。
很简单,这阐释的空间就是留给观众的。
由此,整部电影更显得意味深长,因为陪审团成员的故事其实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解读——那么这就会大大地拓宽电影的厚度。
而一部电影里,可被阐释的空间一旦变多,它就会变得耐人寻味,甚至值得二刷三刷细细体会。
为什么值得细细体会呢?
因为我觉得每一位成员的故事都像是一幅极其惊心动魄的画面——而且在生活中并不多见。
画面一:一位警察局长,面对一位看起来“极端的残暴的,持枪的危险分子”,所做的举动竟然是赤手空拳地走进去面对危险分子。
最后两个人坐下来一边喝着伏特加,一边抱头痛哭。
而这位危险分子之所以走上极端的道路,竟然只是因为他在老虎机上输了钱。
画面二:一位墓地主任,靠耍花招把死人的尸体堆在一起,欺骗死者家属来赚钱。
赚到的钱,他买了一块极其昂贵的劳力士。
他靠这些不义之财变得很富裕。
可是这样的人,却也是为数不多的捐钱建造学校、帮助弱势群体的人。
画面三:一位物理专家,曾经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日夜酗酒,打人,试图自杀,发疯。
在那辆仿佛开往他人生的生命终点的列车上,人人都把脸扭开,漠视着他的发疯。
只有一个女人对她年幼的女儿说:“那个叔叔没有发疯,他只是很伤心。
”至此,物理学家被那句话拯救了。
哪一个画面单拎出来不是震撼人心的画面?
你觉得自己好像有很多话想说,但到了嘴边又说不出来。
这就是这部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之处啊!
多个画面堆叠在一起,接二连三地通过人物的叙述展现给观众看,让观众在这些画面中仔细思索背后的韵味,产生巨大的心灵效果。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是非常“文学”的。
文学就是这样,它让人去补充文字背后的无限内容,它给你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
更重要的是,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所以我们说人文人文就是如此。
什么是关于“人”的文学?
什么是关于“人”的电影?
我认为这部电影就表现得相当淋漓尽致。
全片下来,你说它是在讨论一个案件,讨论公理,讨论法律?
不,我觉得它的焦点更偏向于讨论“人性”。
(当然也包括俄罗斯背后的历史,但因为我不太了解所以不多赘述) 正因为它的落脚点是在“人性”,所以它才拍得和其他版本不一样。
它都问了观众些什么问题?
1.我们总是轻而易举地就跟着别人下结论,对万事万物都不深入加以思索。
而不深入思索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会带来影片开头物理专家说的那句话:“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这是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啊。
” 一个人的生与死就在陪审团12位成员的一念之间。
他们如果不加以思索就下结论说“少年有罪”,那么这一念之间,赔进去的是少年的清白和他的整个人生。
这更深的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呢?
不是少年的生死。
而是漠然。
不假思索的后果,其实带来的是人性袖手旁观的漠然,是这样一种漠然的延续。
何为漠然?
就是对他人命运毫不关心。
是在物理专家在火车上发疯时,人人都把脸扭过去,任由他自生自灭,这是漠然。
是旁人不了解极端危险分子的过往,试图一枪把他杀死,直接判断他就是“有罪的”,这是漠然。
是陪审团里的白衣男人(执意判决少年有罪的司机)用球去砸一个男人,然后哈哈大笑,那个男人反问他,“你为什么笑得出来”,这是漠然。
是陪审团里的成员们着急着要赶往做自己的事情,想要少年的案子快快结束,也没人愿意继续收养少年,这还是漠然。
可是有没有想过,哪怕我们之中有一个人是不漠然的,他只要稍微关心一下他人的命运,可能就在无意间拯救了一个人的人生?
这部片子就是在聚焦人性,让我们不要去漠然。
除此以外,它还问了观众些什么问题?
它还问了我们: 2.人性是复杂的,你该怎样去裁定善恶?
你该怎么用法律去惩恶扬善?
我们用什么依据去定一个人是“有罪”还是“无罪”?
这太难了。
这才是亘古的问题啊。
我们当今社会里,有劳荣枝法子英这种歹徒,身负命案,杀人劫财,这是恶吧?
但如果有一个人杀了人,是因为那个人罪有应得(曾为虐奸儿童的罪人,但苦于无证据把他抓起来),那么这个杀了人的人,是在宣扬自己心中的正义,这算恶还是善?
3.当我们做出所谓善恶的判断后,我们怎么对那个人负责?
如果少年出狱后就会被杀死,那么他应不应该被留在监狱里,只是为了保护他?
有时候我们所做的决定,看似是好的,会不会却导致了“好心办坏事”?
种种问题,电影都提出来了。
所以这部片子的丰厚度是非常惊人的,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解读出很多东西,这是我喜爱它的原因所在。
电影片尾也给了这样的一个答案。
它说: “法律之所以能长治久安,唯有依赖于更广大的宽容和慈悲。
” 我认为法律能在一定程度判决人的善恶,但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法律绝对难以成为完全解读人性的一套工具,它只能不断不断地被完善。
法律是“理”,而人是有“情”的,是以,如何结合情与理做出相对而言公正的判断,就成为了千古难题。
所幸,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
最后的最后,我想用我最喜欢的纪伯伦诗歌《罪与罚》中的一个句子结尾: “正直的人,对于恶人的行为,也不能算无辜” “清白的人,对于罪人的过犯,也不能算不染” 在做出裁决之前,需深深地知道,人性的罪与恶是与生俱来藏在骨头里的,你要理解人性的复杂,就不能单纯用黑与白去判定。
诚然,理解邪恶并不意味着你要宽恕那些罪大恶极。
只是,常怀有悲悯之心,不再漠然,才能使人身上拥有接近神的光辉。
而善与神性,恰恰能疗愈最卑劣的恶。
理解,有时候比审判与制裁更有力量。
12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经历与人生阅历,对同一事件认知产生不断的思维冲突,大家都在陈述与假设,聆听与思辨。
试举一位看似硬汉的男性为例,从一开始便不断催促众人达成统一态度,完成投票流程,直至二时十分,期间态度强硬,否定众人,直到自己讲述个人经历,神情与语言发生了改变,改变了自己的投票结果。
但最后的陪审团主持人却一反常态,在11票无罪时投出了自己有罪的一票,以职业经历指出众人忽视的细节,不能仅以自身情感波动产生的怜悯来投出那没有法学专业知识只有朴素价值观而判断有罪无罪的那一票。
众人皆认为自己揭露了真相,岂可知除非能够回到过去目击案发现场,否则一切只能以在案证据来倒推发生了什么。
陪审团主持人也知道那位孩子是无辜的,知道所谓的真相,出于保护孩子的考虑,原话:“他在监狱里远比放出去活得久”,有罪被投入监狱反而成为了保护他的方式。
再次寻找一个真相往往会伤害得到前一个真相的人。
最终陪审团主持人提出了最大限度契合众人态度与保护孩子的方法,随之有人提出质疑:谁来负责该方法的实施?
陪审团主持人提出众人负责,众人又预推辞,有人强调完成陪审团任务即可,强烈要求散会!
从一开始的有罪向无罪的态度的转变,是为了保护那位孩子;到最后的无罪向有罪的态度转变,也是为了保护那位孩子。
影片最后一位男士打开了窗户,室外的雪花飘了进来,灯不断转动,因投篮卡住的篮球也掉了下来,男士找到了自己的东西,对被困室内的鸟儿低吟道:想走就走,想留就留,一切要自己决定。
影片结语:法律之所以长治久安,唯有依赖更广大的宽容与慈悲。
“以生活的真谛,而不是世俗的眼光探寻真相。
”看到《12怒汉》,源于推荐,理由是“live and let live”。
这部影片有很多版本,之前就有美版和日版。
只是到现在,还没有中版。
我所看到的是07年俄版,看完之后,很有些不平静。
三天的诉讼听证之后,那个车臣孩子杀害养父的事实似乎已经确定无疑。
结案只需最后一个步骤,在“铁的证词”面前,陪审员同意起诉人的请求,给予被告“最严厉的判决”。
12个判决一致的有罪便是终审,不能上诉。
而任何一个发现疑点的无罪,也可以让“铁的证词”生锈。
然而,“毫无质疑”的结果,却因为一点点人性光辉的迸发,悄然发生了变化。
有罪的份量逐渐输于无罪,直至消亡。
这个过程,短又漫长,人们仿佛经历了一次成长。
第一轮投票,因为一个人恍惚投出的无罪,而没有让电影结束地那么快。
在顶住另外11个有罪的怨愤之后,他却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定。
理由是“这太可怕了,我们都举手之后,就定罪了,这太快了”“至少,大家谈谈这个案子”。
接着,他讲出了自己的经历,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许那个孩子,确实应该死在监狱,也许那就是他的命,而我,也早该路死街头,可我没有,因为一个人,就因为一个人,比其他人,稍稍关心了我一下。
”回顾自身,有谁不对人情冷暖感慨万千?
法律赋予了普通人伟大的权力,普通人应当反过来捍卫法律的旨义:正义须得伸张,罪恶须当惩罚。
只有法律,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
12个不同身份的陪审员,也许就代表了整个社会。
对这个案件的重新审视,也许就是整个社会的反思。
反思引起了阵痛,也刺激了麻木的内心。
面对他人的痛苦,是否可以自私、冷漠地走开?
面对社会的丑恶,是否应该挺身而出?
影片通过一个演员的愤怒,揭示了这一经常被人一笑而过的事实。
“你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你玩世不恭,为什么你要笑?
有什么好‘哈哈’的?
因为你对严肃认真充满恐惧”。
严肃认真,显然与当今天雷滚滚的情调格格不入。
“为了达到目的,总是会有人不择手段”。
墓地主任,靠下流的勾当卖着墓地。
会给自己买劳力士,会找一个21岁的小女友。
也会用那钱施舍流浪汉,修建学校。
“各有各的赚钱方法,大家都是这样”他有些洒脱地说道。
顽固不化的出租车司机,想起“愚蠢女人的嫉妒”,才发觉自己的儿子与那个“车臣狗崽子”是如此相似。
面对儿子,自己却像是个刽子手。
“眨眼微笑”的表情,想必给每一个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故事,是现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其中也不乏对社会辛辣的批判,如“俄罗斯人早就没有灵魂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如“撒谎的人都是共产党,共产党都是骗子,为了权力,为了利益,他们对撒谎习以为常。
”“反思,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的生活,需要反思的东西很多。
电影,也不应当仅仅是在歌舞升平中称功颂德。
无罪就是无罪,而不能因为“在监狱里远比放出去活得久”,就让好人苟且偷生。
当主席说出“根本不存在什么退役军官”时,就预示了他会帮助孩子找出元凶。
但是,这条路不会平坦,甚至凶险,一个人的力量,到底羸弱。
只愿社会能够温暖,法律能够健全,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壮的英雄。
给世界一点希望。
正如,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影片多次穿插一个画面:一只狗叼着一个断手,从战场中跑来,手上的戒指在细雨中熠熠生辉。
在最后一次出现时的十二次闪烁,也许就代表了12个陪审员人性光辉的闪烁。
但是这惨淡的光辉却痛苦地映衬在战争、杀戮之下。
希望这光芒会越闪越多,heal the world。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2011.12.31 西安
但想了想,还是只给了三颗星。
为什么?
因为这部电影太不pure了。
它设置的主题太多,想要传达的信息量实在太大,虽然不至于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实际拍出来的状况是多少显得混乱:鲁迈特原版的对陪审团制度的质疑保存了,车臣战争对俄罗斯人心态的影响更是他着重强调的,然后贯穿始终的对俄罗斯现状的不满(“满街都是奔驰宝马奥迪,到剧院步行只要三分钟的路堵了八次”),涉及到每个人叙述部分时又掺杂了每个人太多的个人感情,几乎每个人都说了一个自己的跟案件未必有关系的段子,然后又对案件本身兴趣大增(因为跟民族问题相关啊)增加了不少悬疑剧元素,最后还自作聪明地弄出个陌生男人……王怡认为这个版本比鲁迈特的立意高,呵呵,或许吧,但立意不是一切,虽然米哈尔科夫总算没有让他的电影失控,但还是显得凌乱不堪,而且力道一散,感觉无论哪个主题,都着力不够,只是浮光掠影,就这样过去了。
不管立意不立意——我讨厌以文学的方式来讨论电影,就影片成色看,无论是节奏、集中性,还是叙事的掌控力,这个都比老版要逊色不少。
接着说说技术。
无论新版还是老版,都是技术相当出色的电影,但区别在于,老版的技术,跟叙事融合得很好,无论是开场极漂亮的跟踪长镜,还是进入封闭空间后精准的走位,都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而新版,很多时候,让人觉得是炫技——技术成了一种装饰性的尝试。
比如4次插入进来的小狗叼着人手经过的镜头,某种意义上来说,至少可以减少一次,总是重复,连闪着亮光的悬念,到最后都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看这部电影,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把海鲜放在一起煮,就叫佛跳墙的,大杂烩还是大杂烩。
顺便说说米哈尔科夫,这个斯拉夫主义很重的导演,可以算目前俄罗斯导演中名气最大的之一了,但我不是很喜欢,因为那种斯拉夫的味道太重了!
有时候为了渲染这种情结,他不惜破坏整个电影的结构(西伯利亚理发师),使这情绪本身成了电影中一个独立出来的部分。
说到意境,跟同样有斯拉夫情结的索科洛夫比,差远了。
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冲击,一段故事一段人生的讲述。
当法律不仅仅是制度,而又掺杂人性与慈悲,或许才是真民主吧。
另外表演与镜头都很赞。
回头一定要看一看原版。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 ,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最可悲的是无罪判决的最后一票。
两个多小时不紧不慢,俄罗斯的片子还是有点文化差异的感觉,不过能感受到一个名族深深地思考,相比国内翻拍还是要高出几个水准,不过已经能看到国产电影诚意和进步。
镜头语言高级,有些短镜头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比如男孩小时候跳舞和长大跳舞重叠,但是情节确实没什么合理性。
都在用自己的经历来推断别人的心态,而不是按案件本身线索、漏洞来分析,感性太多。
没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人,完全get不到剧情的深奥点。
我是把它作为一部推理片来看的,非常失望。
如果作为一部舞台剧来看,我会为几位的激情表演鼓掌。
大家竟然因为小孩无罪释放而被感动,我真是疯了,没看懂是不是啊?
关着是无期,放出去就是死!!
11人虽然赞成孩子无罪,但是一旦涉及自身的利益(自己出钱出力帮小孩洗冤之前先抓到出狱后再来杀害小孩的真正犯人!!!
),就不顾孩子死活,只顾着自己的生活继续不受干扰,没有人真正在意孩子的未来的生死,只顾当前。
只有老艺术家一个人,那个坚持投票“反对”的人,他收养了孩子,并且承诺一起找出真正的犯人,结局可想而知,两个没钱没势的老人和小孩,只有死路一条。
最后,狗叼着的那只,老人的手,闪着戒指的光,那只尾戒足以证明,老人和孩子一起死于真正犯人!!!
就像那只小鸟,虽然呆在屋子里不会死,它还是飞出了暴风雪的窗外,结局可想而知。
每一个细节都有内涵,唉,大家好好看看吧,别盲人摸象,错过了那么多的精彩。
放假在家没事做,在电视上点播出来的。本来是想看57年那版,但网站播的确是这个,我刚才看了眼57版里的影评,无不为美利坚民主胜利喝彩的。但其实我看完这个07版倒在想一个问题:这些陪审团错了怎么办?
一部先入为主的电影。从战争、种族等背景已可预知正义、宽容的结局,而过程中絮絮叨叨的讲述和推断,很难让观众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公正、法律、裁决、人性等主题已预设,但过程和故事无法作出充分的支撑。
有点太墨迹了,不是很推荐!
搞得像集体告解一样
最后那一段是狗尾续貂。淡化了原版主题。
开篇画面模糊不清,实在让我看不下去。是电影本来就粗糙?还是看的视频效果不佳使然?
别人都在自省,我们却在自欺欺人!
冗长、杂乱而且煽情,还不如中国大陆那版。57版的靠的是严谨的逻辑,理性的自觉,公正的自主,内怀的慈悲,最后不得不令人信服,再叹而伟大。俄罗斯的这个版本,几个人几段人生经历的故事就乎拉碴煽过来了,末了来句“仁慈比法律重要”。若此,信佛祖耶稣即可,要法律何用?7.5
情节过于相似,所以没兴趣了
记得某次培训的时候有个片段所以搜来看了下。模式还可以,就是太沉长,改成电视剧就好了,一集一个故事。
2013.11.04 凌晨 【剧情冗长沉闷看了一小时直接快进到结尾。
俄罗斯电影 呵呵 毫无看点 编剧喝多了 导演喝多了 演员喝多了 都他妈喝多了
和老版的差好多
不好看不好看
…………好烂,拍的也太迷惑了吧
一群老年痴呆的,扯半天扯不到主题上,总是偏题,很简单的事弄的很复杂,比如投票等。本来就不喜欢看俄罗斯电影,听不惯口音,对电影当时的历史背景又不了解,还当是推理片看,看来还是要看看1957年的那部。
曾经沧海难为水。不过我能够猜想米哈尔科夫重拍该片的苦心,希望有一天,有一位中国导演也能重拍它,告诉大家公平和正义的那些事儿。
冗长、拖沓,不如老版。片子的主题也从程序正义倾斜为人性关怀。
俄国版,可圈可点。但几版对比之下,我有个疑问:为什么陪审团成员全是男人?如果说第一版1953年版,当年就社会现实而言,女性还不能成为陪审员,为什么到21世纪了还是不可以?
就是不喜欢这种戏剧加社会派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