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那颗蓝色的星球降临,是剧作家创造给女主的。
换句话说剧作家是这个世界的上帝。
所以请不要用物理角度去分析。
那颗星球里不是新的世界而是同一个世界,那个Rhoda不是另一个Rhoda而是同一个。
没有同步不同步,只是同一个人在遇见那颗蓝色星球后会有不一样的故事。
悲痛,罪恶感,是Rhoda无法面对的,忘记FORGET也不是真正应该做的,应该做的事是去面对它,面对自己。
正如电影中earth2不是一点一点在变大吗?
那是一个过程,面对自己,get close to me myself.当结尾天空中蓝色星球消失的时候,It‘s time to face herself.到底她自己能不能原谅自己,John能不能原谅自己?
到底是罪恶感去接近John从而去讨好他,还是真的接触到John的内心爱上他?
到底是让他去追一个无法释怀的过去还是面对一个让大家互相开心的女主呢?
当结尾天空中蓝色星球消失的时候,两个世界合并在一起,重新回到同一个世界。
一切都是已发生的事实无法改变。
so,it's a story about "face",and a story about love.
这部电影看下来,基本上格调可以定为压抑那一类型了,画面是那样的灰蒙蒙的,似乎永远看不到阳光的那种,音乐是那样的诡异,仿佛要把你牵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最开始看到这个片名,我还以为是一部科幻片,的确,在影片的故事行进中,涉及到了一点科幻,涉及到了想象。
片中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唯一的,还有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世界存在于这个宇宙中,而且离我们很近,那就是another earth,但到了影片的最后,也没有一点关于another earth 的展示,所以,这只能是一部略带悬疑的剧情片。
影片从一个聪明的女孩开始,她放任不羁,风华正茂,满怀希望,她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认为她的将来,nothing is impossible。
与此同时,影片的男主角——一个音乐家,拥有美好的事业,拥有美满的家庭。
可是当那个风华正茂的女孩遇上这个处于家庭幸福中的男人后,一切都改变了。
女孩酿成了交通事故,她开车撞向了那一家三口。
女孩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梦想,她被判入狱四年,而音乐家失去了妻儿。
影片很快就转向了四年后,四年的时间,给女孩太大的改变了,她背负着罪恶感,她已经变得不合群,不爱与太多人交谈,她内心承受着杀人带来的罪恶感。
她摆脱不了这种罪恶感带来的折磨,她甚至选择了自杀,但被人救起。
后来她选择了清洁工的工作,后来她想去向那个音乐家道歉,但她在他面前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懦弱,她在罪恶感面前败下阵来,她不知道该怎么说,也许她还没有准备好。
她阴差阳错地给音乐家做起了清洁,她希望这能改善他的生活,能让他的生活能变好一点。
后来她和他之间有了好感,我想这好感源于一种同处于绝望生活边缘人的共鸣与理解,但最终他们没能走到一起,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她杀死过他的妻儿。
当女孩被抽中并有机会登上另一个地球时,她来向他告别,他对她不舍,让她不要走。
她只是向他讲述了一个女孩的故事,那就是她的故事,听完那个故事后,她让他决定她的去留。
结果可想而知,音乐家对杀死他妻儿的人不会有一点好感,她离开了。
最后女孩把那个机会给了那个音乐家,她希望他能登上另一个地球,她希望他能在另一个地球上见到自己的妻儿,因为按照科学家的理论,两个地球是存在镜像关系的,而四年前的车祸那一天因为两个地球离的太近而互相看见了对方,从那时起两个地球上的人就沿着不同的生活轨迹行进了。
女孩最后还是解脱了,她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的过程。
整部影片还是比较难懂的,尤其是影片的结尾,一个让人很意外的结果,女孩在earth 1见到了来自earth 2的女孩,影片在两人的对视中结尾,到底音乐家有没有见到他的妻儿呢,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观影期间我就一直在想,这部影片想表达的是什么,虽然我看的不是很透彻,但还是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人其实最难原谅的是自己,别人原谅你与自己原谅自己,后者要难很多。
所以电影就会构想这个世界存在另外一个自己,用另外一个自己的视角来看许多事情,就会看到很多的不同。
挂羊头卖狗肉阿。
奔着那第二个地球来,结果看到的让我很失望啊。
围绕着这个主题,编剧完全可以发展两条支线,地球一,地球二,同时进行啊。
当然不要做的那么明显,在中间可以在我们不经意的情况下穿插另外一个地球的故事啊,最后结尾的时候汇合起来啊。
这么好的题材硬是被弄成了狗血的剧情,铺垫了这么久的各种新闻,就只是为了女主的最后出场啊。
当另一个地球靠近,据推测那边很可能是自己这个星球的复制品,所以那边是不是就一定有另一个自己?
影片的这个前提是非常有想法的,也非常引人入胜的,好像平行空间之间的隔板给打破,突然彼此可以触摸可以拥抱了,这是多么让人好奇的事情。
这个前提是非常秒的。
当然电影其实并不是讲两个星球的接触,而是因此引发的事故导致的自我救赎之路。
这也算比较让人意外的剧情设定。
但是让我不喜欢的剧情发展是:自我救赎到跟对方上床,真是跟吃了苍蝇的感觉,我觉得男主就是这样的反应吧,这种烂大街的套路真是让人无语,女主说我觉得我让你快乐了,这话真是让我这种龌龊之人想入非非又感觉嗓子上火般难受。
女主在跟对方上床后在火车厕所里呕吐的场景真是完美体现了所有观众的感觉。
既然如此,为何要设计如此救赎,这是救赎么?
是有诚意的救赎么?
这是恶心对方也恶心自己吧。
影片后段,女主让男主代替自己去另一个地球,理论支撑是在两个星球彼此对望的时候,彼此间的复制链就彻底断开,走向不同的命运。
那么在车祸发生前,另一个地球就已经出现在这个地球的视野,所以车祸很大可能并没有发生。
而且影片结尾,女主在自家门口看见了另一个地球的自己,那个女主衣着光鲜,看来那边确实没有发生车祸,女主顺利上大学了。
那么男主上去后是什么发展呢,是看见美满的一家感到安慰幸福,还是自己成局外人而更加怨恨呢,这个设定非常考验男主的人性,女主的救赎之路还没有停。
总的感觉,这个影片有着牛逼的构思,但是内容却非常粗糙,拥有豪华的底色,却讲述平凡的剧情。
相对于同等类型的轻科幻类片,譬如《那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都是在科幻的框架下叙述剧情,这影片的差距就大了。
女主真是漂亮啊,完全靠她的吸引力吸引我看完。
影片镜头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有人喜欢粗糙感,有人喜欢细腻感,我属于后者,其实根本没必要追求另类镜头语言而让影片变得劣质感充斥,好好讲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昨晚看了这个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另一个地球》,然后一整夜都在思考这个结局。
导演到底是要给出什么解释的。
我记得以前看过的一部乌克兰电影《orange love》,也是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相信爱的人认为女主会回来,不相信爱的人觉得女主走了就不回来。
这部《另一个地球》,关于earth 2上的Rhoda来到earth 1我想到了三个结局。
结局一:earth 2上的车祸依然发生了,earth 2上的Rhoda来到earth 1也是期待earth 1没有发生车祸,这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结局二:earth 2上如Rhoda 1所愿没有发生车祸,穿着相对高档的Rhoda2在earth 2上按照没有车祸的轨迹过着很好的生活。
john远去earth2后找到了Rhoda 2,告诉她这一切,所以Rhoda 2来找Rhoda1,帮她一起赎罪。
这是喜剧的结局。
结局三:earth 2上的车祸还是发生了,但是earth 2上john原谅了Rhoda,相爱的两人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john 1去到earth 2找到两人,jhon 2教john 1学会原谅,所以Rhoda 2来找Rhoda 1学会解脱重新生活。
这三种结局,个人觉得第二种是最不可能,虽然是喜剧的结局,但这种结局违背导演在影片大部分时间梳理出来的救赎和原谅两种观念。
从Rhoda在老头手上划出“forgive”可以看出她懂老人的赎罪并期待得到原谅的心理。
而这一切正是Rhoda一样期待的。
结局一,john远去earth2的四个月里,我们看到的Rhoda 1是自由的开心的,她已经从心里原谅了自己,但是Rhoda 2的出现让她镇住了,悲剧在earth 2上同样发生了,那么两个Rhoda的渴望被原谅的心理该何去何从。
导演是用一种悲剧的结局最直接的告诉我们,只有原谅才是两个地球上john和rhoda共同的出路,而这个“原谅”只能观众去把持。
结局三是相对好点的结局,悲剧两个地球也同样发生了,但是另一个地球的john原谅了Rhoda,rhoda也原谅了自己,john 1去另一个地球学会原谅,Rhoda 2来到地球教会原谅。
导演让观众看到了直接的原谅,然后对比之中教会观众救赎和原谅。
这两种结局也是我比较能接受的结局。
关于两个地球的故事,说的还是平行空间,解读比较透彻的就是美剧《迷失》,同样的事在不同平行空间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局。
其实我一直相信宇宙中真的有这样的空间存在。
所以我经常会想另一个甚至另几个平行空间的我过什么样的生活,很简单,比如这个空间我和男友分手了,但在另一个空间我们可能依然还在一起,或者另一个空间同样分手了,但是原因却不同,又或者另一个空间的我们根本就擦肩而过了。
关于《迷失》里的平行空间说甚至认为不同时空的人有时能感应彼此。
而法国电影《两生花》直接就觉得同一个世界就有另一个你,甚至你们有过擦肩而过,但始终能感应到彼此。
很多时候我们梦见的自己可能就是另一个空间的自己,比如我们生活中,常常觉得眼下这场景或这事似曾相识,说不定这就是另一个时空的我们经历过的,这种似曾相识应该就是感应了。
又比如当你安静躺在自己的房间时,会发现空间里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动静,会不会这就是不同空间的我们正在做什么不同的事。
所以当我自己做错事的时候就会期望另一个空间的我没犯傻,希望那个世界的自己过得好好的。
回到《另一个地球》中,当rhoda确定有另一个自己的时候,就期待着那个空间车祸没有发生,自己没有被这种罪恶感包围。
所以她才会申请,她更渴望得到原谅,当john没能原谅自己时她把去另一个地球的机会让给了john,希望他看到另一个地球上的温馨后回来能原谅自己。
最后来说说影片本身,这是一部科幻剧情片,相对那些大制作大特技的科幻,我更喜欢这种接近生活的科幻,来得更真实。
影片本身的节奏把握的挺出色。
幽蓝夹杂温暖的视觉风格很好的映衬了影片的基调和主题,另外值得一提就是影片的原声,使用后摇的神秘感,很空灵很大气,尤其是对女主的特写时原声把持的尤其出色。
女主角微冷淡雅的美丽很符合片子的气质,大爱!
这是迈克卡希尔的处女座,在圣丹斯电影节占得一席之地。
看好你很赞的独立电影,值得推荐!
我不认为结局女主和另一个自己相遇所代表的是一种宿命式的绝望,正相反,这一幕所表达的是另一种可能性,是全片最温暖的一笔。
全片讲述的全部是在Earth 1上发生的故事(其实两个地球都是Earth 1,不过为了区分,我们把影片里的地球称为Earth 1,另一个地球称为Earth 2)。
在Earth 1上,女主造成了男主妻子和孩子的死亡,为了赎罪,把去Earth 2的名额让给了男主,因为她希望在Earth 2的平行世界里,男主一家还在幸福地生活。
在Earth 2上,女主确实没有杀死男主的家人,所以男主一家幸福地生活,而女主则去了MIT,成了年轻的天文学家。
女主以科研专家的身份成功地申请到了去Earth 1的名额。
有趣的是,Earth 1上负责审核申请者的人说,他的老师曾对他说,你要么进监狱,要么成为百万富翁。
也许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这两种可能,而往往殊途同归,所以Earth 1上的女主(失败者)和Earth 2上的女主(人生赢家)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命运,却最终都申请到了去另一个地球的名额。
不同的是,Earth 1上的女主为了赎罪,把名额让给了Earth 1上的男主。
但是在Earth 2上,男主和女主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所以还是女主本人登上了另一个地球,她实现了从小对于太空的梦想。
可怜的是Earth 1上的女主,她因为那次事故,永远和自己梦想的人生无缘了。
我不认为Earth 2上也发生了那起事故,因为如果发生了,那Earth 2上的女主也会做出和Earth 1上的女主完全一样的事情——把名额让给男主,因为她们的思维模式完全是一样的(参考影片中提到的,如果Earth 1上的人想杀掉Earth 2上的人,那么Earth 2上的人就一定也想杀掉Earth 1上的人)。
但去另一个地球的人是Earth 2的女主,说明在Earth 2上事故根本没有发生,不存在让名额这件事。
有人说,有可能在Earth 2上,男主一家全都死在那次事故了,所以女主没有把名额给男主,因为男主已经死了。
这个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最后一幕,Earth 2上的女主看起来完全和Earth 1上的女主不一样。
从穿着打扮来看,Earth 2上的女主过得是另一种人生,她没有被罪孽所折磨,所以她不像Earth 1上的女主一样总是带着一顶毛线帽,想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另一个原因是,如果在Earth 2上,男主也死了,那么女主应该会负罪感更深,更痛苦,甚至没有心愿去申请那个名额,彻底放弃自己的梦想。
Earth 1上的女主是在知道男主还活着以后才去申请的,说明男主活着这件事让她看到了一丝救赎的希望,才使她有勇气重新拾起梦想。
综上所述,结尾应是,Earth 2的女主来到了Earth 1,看到了落魄的自己,心里大概很痛苦。
而Earth 1的女主看到Earth 2上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另一个自己,也许会欣慰?
会释怀?
会看到希望并重新鼓起勇气过好这一生?
可以肯定的是Earth 1上的女主不会杀掉并取代另一个自己,因为她软弱而善良的本性无法使她做出那样的事情。
但男主就不一定了,Earth 1男主来到Earth 2看到另一个自己和家人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很有可能萌生杀意,意图将幸福的自己取而代之。
但是他经历了四年行尸走肉的生活,很有可能已经无法重回光明,无法带给家人幸福,所以对于他来说,无论怎样还是个悲剧,他改变不了,因为痛苦已经将他完全改变了。
细思恐极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遇见了另一个自己,她/他有着比我们更幸福或更不幸的一生,我们到底会作何感想?
我们会不会嫉妒,厌恶,怜悯另一个自己?
甚至像《彗星来的那一夜》中那样杀掉自己也不是不可能。
可以确定的是,在了解了另一个自己的存在以后,我们的内心再也无法恢复平静了。
镜像打破的概念旨在看到“不同预期的自己”——即不同的consequences,如同“罪犯与百万富翁之间的差别是极其微乎其微的”,但这种比拟不是在说什么“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破道理,相反,而是说,自我(对自己的那唯一的概念设定)是不存在的,幸福的模式或痛苦的模式也是弹指可破的,唯一存在的只是不同因果导致的不同consequences。
在这里,一个看似科幻的概念,可见的平行宇宙、相遇的自我,其实还只是一个隐喻,不妨回到我们当下的这个现实,即便没有出现地球2号或真的另一个你,这些无穷的consequence依然存在——就是不同的你我他,记住自我是不存在的,你我他的区分仅仅是一张宇宙因果全息图景。
然后,只需要做一件事,看到这些演绎,接受。
观看《另一个地球》,这部用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完成的剧情/科幻片,里面有相当多的镜头样式非常符合《莎乐美》故事,例如快速变焦,画面慢动作而声音正常。
我分明能够看到整个片子很有可能不是用同一个机器拍的,因为画面质量不一样,而我想很有可能这个片子是用自然光线和用非电影级别的摄影机拍摄完成的。
这部圣丹斯最佳剧情片获奖作品再次证明,拍好电影并不需要一台好机器,需要的只是一个好故事——我不敢说这个故事很好,因为把宇宙奇观和人的赎罪要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影片在剧作上并不能说做到了完美,但其表现手法和镜头语言,在极大程度上非常符合主题,所以就是巨大的成功。
后来回家一边吃饭一边查资料发现,这是两个有才的人的强强联手的作品:导演编剧摄影剪辑的Mike Cahill和演员编剧Brit Marling是在某年电影节上认识,之后合作了不少纪录片之后才迸发出这部纯属虚构的作品。
——我开始觉得某人的路子似乎不错。
啊forgiveness,啊another earth,啊 synchronicity。
怎么说呢,最后教授去了E2,而最后的最后不晓得是在地球还是在E2上两个罗达(好像是这么写的)相遇了。
应该是在地球上吧。
教授去了E2去寻找他或许还在的妻儿,E2上的洛达为了寻找解脱来到了地球。
肯定是悲剧了。
E2的来了说明E2上也车祸了,John肯定见不到pion的小孩子了。
而骆达本来还有希望的心也在此破裂了,因为她造成了的John的家破是永远无法挽回了的。
在看片的时候一直有个词在我脑子里转,redemption。
希望他们两个人可以冰释前嫌吧。
一个原谅自己,一个原谅另一个。
FORGIVE。
当女主角用手指轻轻在自己毁掉双眼和双耳的老人手心写下大写FORGIVE时,我身心都在颤抖。
肉体的痛苦解脱不了心灵,只有宽恕了自我,你才不会费心去寻找另一个星球。
当影片结尾处的天空中不再有第二颗地球时,女主角在最后一个画面遇见了从another earth回归的自己,一切都已平静。
这部电影是面镜子,每个人看见的都是已知的自己。
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 赎罪
美,但科幻只是个形式。
这是文艺片?实在是没怎么看懂。 讲的是一个女孩儿成功把一个男人一家都送上天的故事 这句短评挺搞笑的。 另一个地球,另一个自己,自我救赎 面对,逃避,迷失 不太懂要讲什么 2.8
地球对着自己打飞机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如果电影能对主体自我观察本身做一些探讨就好了。
同步破镜理论提供一个单纯的愿望,结局值得回味。
女主好蓝的眼睛...
brit marling說世界需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
姑娘太美了 以至于激情戏那段我惊呼 no no no........
两个地球
一部关于原谅的片,却看不到原谅,一部关于科幻的片,却看不到科幻
老套的情节为啥搭上第二地球。。。
差点就从指缝中溜走...结局值得挖掘探讨一番
这跟科幻有一毛钱关系么。。。?顶多5分钱!
太沉闷了,看不下去。
【女大学生肇事入狱 一家三口母子二人魂断公路 四年后女主甘做保姆企图赎罪 女大学生该何去何从】——这不是知音的内容么!!!怎么被美国人先拍了!!!还拍成了科幻片!!!一道天雷劈了下来!!!再亮的结局也改变不了我扣鼻屎弹给导演的想法!!!
好无聊的救赎片。片头音乐不错。
文艺女青年之——遇见自己
如果你在街边开车,头上突然出现第二个地球,你也会拥有女主角那样清澈的眼神,平滑的额头看着天际吗。真心喜欢女主角。
apologize。。。可是表现上有那么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