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本人看电影并不多,在国内这样严格条件下,能上映宗教片实属不易。
佛教内容太多了,光大藏经就有5600万字,而且还分有禅净律密等各宗。
拍一部电影能让没有学佛de人能领略佛教大意,又能让已经正信学佛信众觉得这电影并不粗浅,是多么不易。
本片剧情上是有很多缺陷,而且还有很多de说教,但是基本上能反应出佛教里de六和敬,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精神。
在慧锷法师第二次赴五台山求法de时候,法师拜佛时候有个细节把手举到额头,这是佛门礼节,可见导演也是做过功课de.这算是对国内佛教类电影支持吧,希望能拍出更多更好de,更希望有佛法修持经验de人能来拍这类电影。
今天下午,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去看了《不肯去观音》。
第一次一个人独占一个放映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佛法难闻”吧。
这种类型的电影本来受众就不如《小时代》那样多,但是,我觉得它所能带给我们的思考或许要比其他电影多得多吧。
影片中有两个观世音菩萨,一个是余秀峰老人烧制的秘色瓷观世音像,一个是与这尊造像同时出现的莲妹。
秘色瓷观世音像是观世音精神的象征,莲妹则是观世音精神的践行者。
可以说,影片中莲妹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东瀛学问僧慧萼要请秘色瓷观世音像东渡日本,第一次因为自己的修行不足而放弃,第二次因为风云突变观世音造像坠入大海。
据说观世音菩萨不愿意离开普陀山,因此在山上为其修建道场,名为“不肯去观音院”。
其实,秘色瓷观世音菩萨造像不肯去日本只是表相,实际上这表现了观世音菩萨不愿舍弃众生的大悲心。
影片取景十分清凉,有清净的五台山,有洁净的荷花池。
尤其是莲妹去荷花池为光王取荷花露水的时候,那倒影中的分明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相好。
《法华经》说:“深远幽固,汝妙法华。
”佛法就像池中的荷花一样。
影片中莲妹的慈悲善良,慧萼的精进坚定,无尘大师的智慧,都能给人很深的印象。
然而,这部影片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唤起我们心中的善念,净化我们的心灵。
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压力不断增加,生活和事业中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于是,我们开始变得浮躁,开始变得急躁,开始变得狂躁。
我们的内心不再平静,因此戾气不断的写在脸上。
城管殴打小贩,小贩袭击城管,有的连杀五人,有的引爆机场,有的炸公交,有的摔孩子……种种暴力,让我们开始害怕眼前的世界。
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眼中充满了仇恨?
我们要如何才能回归到曾经拥有的平静?
之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想过这是社会的问题,是整个民族生了病,根源在哪就不多说了。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病根并不在外,而在于内。
这些的确是社会的问题,但关键是我们的心出现了问题,才使得社会出现问题。
《维摩诘经》中说:“唯其心净则国土净。
”舍利弗问释迦牟尼,为什么世尊的娑婆净土如此污垢不堪。
释迦牟尼双脚踏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
原来净土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眼前,只是我们自己的心被尘垢染浊,无法观察到罢了。
也许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能获得依止,都能有所安慰,都能真正清净,到那时才会有官不贪、民不顽,河清海晏、尧天舜日的盛世景象吧。
无尘和尚说,世间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这是坚信因果才会讲出的话,我们的相逢都是以前的因所得今世的果。
这里有来报恩的,也有来报怨的。
然而报恩的再种报恩的因,再结报恩的果;报怨的再种报怨的因,再结报怨的果。
如此恩恩相报,怨怨相报,循环往复。
我们自然都希望大家永远报恩,那样世界将会宁静。
那么如何才能不让怨怨相报呢?
只要我们平时多动一些善念,多结一些善缘,业力中的怨气自然会消荡。
也许由于平时多做了一件小小的善事,那么开车的人可能就不会想在公交车站附近停车,推孩子的妈妈也不会逗留在公交车站附近,孩子和停车人宿业中的仇怨也就不会结果,也就不会出现摔孩子的惨剧了。
余秀峰老人说,要把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当做亲人。
这是一种博爱的胸怀,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个爱不是情欲的爱,而是一种慈悲的关怀。
我们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妻子儿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更应该推广此心去爱所有的人。
只有这样的爱才能对治仇恨。
如果城管将卖瓜的老人看做自己的父辈,那么即便是违规经营也只是会劝离,绝不会殴打致死。
如果将公交车上的孩子想象成自己的骨肉,那么即便有再大的委屈也不会舍得引爆炸药。
可是我们太缺乏爱了,我们把身边的人都看成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这个社会也逐渐走向冷漠。
缺乏爱,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我”。
因为执着于“我”,我们才会斤斤计较排队的次序,我们才会抢占公交车的座椅,我们才会过分在意自己的得失。
然而正是因为执着于“我”,才使得我们迷失本性,困在三界火宅之内。
《法华经》中讲了一个譬喻故事:居士的孩子们在一间大屋子里玩,这间屋子即将颓圮,里面还有很多毒蛇虫蝎,并且屋子已经着火了。
居士很着急,但孩子们玩得正愉快,浑然不知身边的危险。
于是居士用花重金打造了一架大车,车中装满了各种好看好玩的金银珠宝。
他用这样的大车来讲孩子们从危房中引诱出来,让他们获得安全。
这辆大车就是佛法,这间屋子就是三界火宅,这群孩子就是我们芸芸众生。
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危险,是因为我们正在满足着“我”的愉快。
世亲菩萨所造《百法明门论》开篇就讲“一切法无我”,这就是要我们从执着于“我”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只有不再执着于“我”,才会没有什么顾忌,才能真正敞开胸怀去爱别人。
就像莲妹那样不顾灼热去为光王沐浴,不顾自己的性命去解救无辜的僧尼。
真正的慈悲心,皆由无我中发扬。
我们还要有包容的心量,如果能互相包容,社会才会真的和谐。
“君子有容人之心”,不论儒佛,都要求我们包容。
当慧萼第一次动了贪念,破了偷盗戒,拿走秘色瓷观世音造像时,莲妹包容了他。
这样的包容,使得慧萼升起了惭愧心。
也许正是这样的因缘,才令慧萼回国之后勤修精进,成为了日本国内德高望重的高僧。
“菩萨亦度有罪之人”,如果能够对所有人都有包容的心量,那么又会感化多少人呢?
假设当初东莞的执法人员没有对冀中星使用暴力,即便是冀中星真的违规了,处理的时候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责,或者冀中星申诉的时候,办案人员对他多包容一些,而不是毫不作为,那么也不会有今天的机场爆炸。
可是我们今天恰恰缺少这份应有的包容。
“多劫本是忍辱仙”,佛陀靠忍辱而成就。
忍辱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大无畏。
人动手去伤害别人很容易,但是要想克服住自己内心的嗔恨,让自己去爱侵犯自己的人则很难。
因此忍辱才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
三毒贪嗔痴,一个嗔字最难调伏。
有的人修了一辈子,也没有把嗔消灭。
佛陀尚且会做狮子吼,我们又如何能够一丝嗔恨都不升起呢。
我们都会本能地嗔恨侵犯、打扰我们的人,于是我们采用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消灭我们恨的人。
于是便有了种种灭门案,有了连杀五人的狂魔。
在嗔恨升起的时候,他们纯净的内心已被魔鬼占领,可怕的事情不断发生。
然而只要我们在嗔恨升起的时候,用般若智慧观想一下因缘的起灭,或许嗔恨的魔鬼会被智慧的真如击退,眼中的世界重新恢复宁静安详。
在中国民间,可能百姓对是释迦牟尼的信奉,远远不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
这或许是由于菩萨以各种方便度化人间更加亲民吧。
观世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的精神永住世间,他帮助我们化解灾难,帮助我们解开烦恼,他不忍离开芸芸众生。
惟愿观世音菩萨的净水能够化作甘露,润及众生的心田,消除我们的戾气,让我们拥有一个安详和平的世界。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大爱无疆,顶礼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所有差评的人请先给自已的心灵做一次环保,再去看这个片子,就会明白观音的同体大悲。
愿每个真正修行的人,都可以像莲妹一样行菩萨道,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世间就会充满爱与安祥,也就不会有杀戮和战争。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心去看看这部电影。
阿弥陀佛!
大家好!
我是刚看完此电影的LZ,本来想给三星,看到分数实在低,就又多给了一星。
因为看见有人发帖吐槽,误解了这部片子,我特地来提示一下。
老实说本片画面和演员扮相挺一般,最后还变成了普陀山风景宣传片,但剧情貌似是个高人想出来的,超越国内一般导演、编剧,线索太多,就以瓷匠李秀峰为突破口。
问题1:瓷匠余秀峰是被谁杀死的?
如果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开始看懂了…单从影片的剧情看,他是满脸横肉的宋大人一剑刺死的,但是换个角度想,他难道不是为光王而死?
保护光王就是余秀峰死亡变相的原因。
那么,尉迟将军自杀就比较好理解了,莲妹救尉迟将军一命,他也还了一命,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为皇上效忠的“原则”,没有领悟当中的因果。
接下来画面一转,莲妹和海生却为了不连累僧人、狱卒,逃狱后又回来自首,尉迟将军看到这一幕,眼中有泪花,他被感动了。
此时的光王也已经被点醒,为了不连累莲妹和海生,自愿中了尉迟将军的圈套。
司马将军冲出来护驾,杀死了他身边的侍卫,画面重点描绘了侍卫们的死,光王接旨,即将登基,尉迟将军此时明白了,他一直的坚持十分没有必要,皇帝轮流做,他忠诚的对象也就随着皇帝的变换而变换。
那些侍卫虽然不是他动手杀死,却都是因为他而死,看到以上种种,他这才大彻大悟,羞愧自杀而死。
可以说是凡人畏果,菩萨畏因。
问题2:为什么日本和尚请不走观音?
其实老和尚一早就说了,缘合则生,缘尽则灭。
余秀峰也说过,观音不拘以什么形式显世,只是方便度化世人。
所以这里指的是观音,不是单纯的观音像,观音像有时候代表了观音,但是观音不是观音像。
观音像的诞生就是因为它和郑太妃、光王、李秀峰等人的因缘,缘起而聚,缘灭而散,没有请不请的说法。
观音像和莲妹出现的目的就是度化世人,实际上她也做到了,每个人被度化的时间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根基、阅历不同,像光王一早就有善因,就早一些被度化。
因为和日本和尚的缘分尽了,它(她)就掉到海里消失了, 其实日本和尚几次求观音像的失败,也是观音菩萨对他的普度,希望他不要执着形象,日本和尚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放下了观音像之后心却和观音更近了。
总而言之,观音像到底长什么样或者观音是男是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如此善因,发如此慈悲心,你的心里就有菩萨了,或者你就是菩萨了。
今天下午,与众亲友一行人浩浩荡荡走进江头开明电影院观赏了电影《不肯去观音》。
看完以后,电影带来的震撼、感动、回味和思考也成了一个在心中“不肯去”的“观视音”回忆。
令我这个自认较挑剔的影迷不禁想写点观后感。
作为被爱情片、枪战片、肥皂剧等众多商业电影长期摧残的一代,熏陶出了个人看电影的恶趣味:没有大牌导演或演员的不看,媒体不积极宣传的不看,剧情不离奇的不看,网络评分不好的不看……所以,在看到腾讯新闻宣传此片时,心里就有了一点期待,再看出演的演员都是实力派演员:斯琴高娃这种老戏骨自不必说了,看过她演的n多戏诸如《康熙王朝》;聂远,这几年时不时在电视上也能看到,演过唐僧;李纯,演过《金陵十三钗》;中泉英雄,演过《南京,南京》;中野良子,与高仓健合作过《追捕》。
冲着这些演员名字,已经眼前一亮,再加上听说与正史所记不肯去观音由来的故事不一样,又有一诚法师做为本片顾问,就似乎找不到任何不看的理由了。
于是,掐指一算,观影日期将至,为了更加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这两天早上起来冒出了读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想法,今早起来又增念了数遍大悲咒,希望菩萨加持,能从电影里获得智慧。
果然,这不是一部“不看遗憾,看了后悔”的片子,而是一部“不看真后悔,看了不遗憾”的片子。
首先说震撼。
令人震撼的不是场景,而是编剧。
少有一部电影里不需要爱情作为穿插情节的一条辅线的。
本片情节紧凑,台词简洁而有感染力,言语中传递的只有慈悲的大爱!
佛法经典台词的引用恰到好处。
这让看惯男主女主爱得死去活来的我一时有点不适应,看的时候还偶有猜测是否光王和莲妹会有点什么情愫暗涌呢?
果然是凡夫心的恶趣味啊!
惭愧。
同时,很赞叹编剧高超和圆融的编剧水平。
其次说感动。
令人感动的情节有好多处:如橘皇后有感本国战乱两次迎请密色观音宝像的至诚发心;慧萼和尚不远万里远渡重洋长跪殿外披星冒雨绝食三日默然诵经表明心迹的壮举;莲妹不顾个人安危屡次拯救他人于为难之中的无我付出;莲妹和海生自动投案……当然还有光王在五台山对慧萼和尚所说的关于传灯的一席话,很令人感动。
再来说回味。
一般令人回味的除了情节的设置,更多的是经典的台词。
谨摘录个人记得的几句大意,欲意全观,请走进影院。
经典一:无尘大师对慧萼和尚说: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啊!
经典二:莲妹对司马将军说:菩萨亦度有罪之人,恶人若能放下屠刀,也能立地成佛!
经典三:莲妹对海生说:我要回大牢!
我不能为了自己活着而连累其他的人!
(莲妹若越狱其他同在牢中之人都会被斩首)经典四:慧萼和尚自忖,如果人人都能像莲妹一样把所有遇见的众生都当成亲人对待,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啊!
经典五:慧萼和尚第一次遣唐回日时的反思:虽然我没有能把观音宝像请回日本复命,但我终于明白了,没有大慈大悲的精神,即使把宝像请回日本也难以平息战乱。
经典六: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最后说思考。
看完本片,由衷觉得莲妹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她短暂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为他人着想,为了利益他人,她不惜身命。
虽然她没有讲出多少佛法的深刻道理,但她所作所为无一不令人觉得她就是菩萨示现,为轮回中迷惑的众生演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一出又一出好戏,她就像菩萨为热恼中的众生遍撒清凉甘露;她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她为危难中的众生施以无畏。
看过以后,个人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才能成就如观世音菩萨般的心行和功德?
如此思维,便觉人身如此宝贵,有如此殊胜的修学因缘当倍加珍惜,只有在一个良好的修学氛围中有次第地不断训练如菩萨的发心和行持,才有可能成就菩萨的慈悲和智慧。
感恩善男子的布施,让我们有机会得以理解菩萨的精神!
愿时时忆念菩萨寻声救苦不肯去。
愿菩萨久住刹尘劫不肯去。
愿观世音菩萨永住心中不肯去。
明明宗教有很多有趣的点可以拍,也有很多角度可以表现佛教的意义,教人向善。
但拍成这样真的很扭曲。
这是一个极度圣母的形象,请问为了不连累狱卒和其他犯人回去送死,那去而复返是不是也等于连累了无辜的哥哥去死?
而圣母为什么不怕死?
因为不是人啊,是菩萨的分身啊,所以死不死的有什么所谓。
而当代社会中如此圣母怕是要上演农夫与蛇和东郭先生,所以有何办法解决呢,正是依靠法,一个放之天下皆准的规则,即不是任何独自个体的心意。
所以尉迟为何自杀正是因为他信的是人治不是法治。
当然心存善念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只是需要以法作为最低准则约束罢了
本片给三星,拍的确实一般,要把佛理通过一部电影来讲本来就是难事,不管片子好不好,还是把我那被灰尘覆盖的善心擦亮了一点点。
开篇时伙计提示到,这秘色瓷观音像已经是烧制七七四十九炉,以前的四十八炉都没烧成。
暗示观音像的出现需要极大的机缘。
余师傅说“这一炉是为光王李怡烧制,又有无尘大师在此加持,定能成功。
”莲妹的出现正是机缘,这四个人和观音有缘,是四个人共同的机缘使得秘色瓷观音像烧制成功。
影片中不只一次提到,莲妹仿佛是观音菩萨显示人间。
莲妹是观音,观音像是观音,但观音不是观音像不是莲妹。
观音是没有性别之分的,男像女像,是为了方便示众,度人而已。
电影告诉我们了,观音的存在于人间没有固定的形式,普度众生之人之物皆是观音的化身,观音如沙粒洒落人间,只要心中有善,就能感悟到。
灭佛一举毁灭的只是形式。
皇帝吃仙丹追求长生不死,可知,皇帝灭佛主要是受到道教的影响。
道教和佛教有相似又有不同,佛教说的是轮回,道教说的是升仙。
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佛教讲究轮回,这久别的重逢,既说我们是一起轮回一起受苦,如今又再次相遇。
所有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相待。
佛教观点众生皆是骨肉相连,众生就是自己。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也是这个意思吧。
无缘有缘,无条件的爱护众生。
没有分别,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
“菩萨亦度有罪之人”说的也是无分别的慈爱众生,受苦受难者固然可怜需要救护,而造恶者亦需要唤醒泯灭的善心。
莲妹度人光王,尉迟、慧萼,善良的种子在他们初见之时已经埋下,在慢慢发芽。
光王,在去救莲妹的时候是已经被度化。
他后来的明句“一灯之明,亮及方寸;万灯之明,普照四方!
”大概是指善因的传递,一传十,十传百...尉迟是该片有罪之人的代表,虽然他是奉命行事。
尉迟放走莲妹兄弟,尉迟抄贪官的家,尉迟假装斩莲妹。
尉迟并不是良心泯灭之人,但他却做恶事。
最后新帝登基,他明白自己的执念于效忠皇帝多么可笑,选择自杀。
不管是否处于本意,恶事做了就是做了。
慧萼第一次偷观音像未果,心中的悔恨、惭愧。
他也明白,偷来的观音像并不能真正带给国家祥和。
二次前来,慧萼想用虔诚来请观音像,志不磨不坚,心不洗不白,有诚心怎能求的观音圣像。
莲妹的死让慧萼明白东瀛无缘观音圣像,请来的观音像亦不能给他们国家带来祥和。
法师才放下自己的执念。
“和”是果,大慈大悲是因。
所有的真理,最终都是大慈大悲。
文/满囤儿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流传着很多关于当地的历史传说,有些流传的广,人尽皆知,有的流传的窄,只有当地人一代一代往下传。
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作为宗教的祭拜,是神圣的;而作为其来源的传说,却是一段足够令人听得津津有味的好故事。
如今,这段传奇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自然也会加入些电影的元素进去。
《不肯去观音》虽然是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电影,但是其绝对不是宗教电影,而是一部有故事、有人物、有惊心动魄、有回味留香的剧情片。
现存关于普陀山不肯去观音的传说,基本上都是关于日本慧萼法师的。
而电影在创作的时候,将唐朝这边的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丰富。
也就是说,我们都知道慧萼法师没能把观音像请回东瀛,才将其留在了梅岑山,但是传说中并没有告诉我们这观音像从何而来,对中国这边的某些人某些地方有怎样的意义,以及其本身有何经历,以及为什么慧萼法师会在梅岑山顿悟。
这一切细节,都是电影需要下功夫不足的。
没有这些血肉,《不肯去观音》就只能是一部纪录片,而不会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影像。
影片的编剧团队一定是翻越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才将观音像的传说,与历史上唐朝皇帝对待佛教和道教的态度结合在了一起,叙述出了“灭佛”和“救光王”这两项非常有戏剧张力的内容。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故事在,观众才能体会到慧萼法师所要请的这尊秘色瓷观音像对于烧制者余秀峰、守卫者五台山无尘方丈、加持者光王等人的意义。
这些人的生命已经与这尊观音像血浓于水。
影片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为观音像的“不肯去”做出了电影化的解释。
比《不肯去观音》作为电影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是本片也从慧萼法师的角度去讲述了这段历史。
虽然不是故事的主要参与者,但是慧萼法师的戏份在本片中堪称男一号,而且有大量的心理描写。
如果只听传说,我们所知道就只是慧萼法师在梅岑山产生了顿悟,可是并不知道其为什么顿悟,有顿悟到了什么。
影片对慧萼法师的在唐经理进行了叙述,对他的心路进行了剖析。
原来看似一次的大彻大悟,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才达到了。
第一次他以为抱着观音像回东瀛就可以不辱使命,结果悟到了自己想法上的浅薄;第二次他用身体抗住考验,用诚心打动了无尘大师的人心,悟到了诚心可以感动人心;第三次他死而复生,才悟到了佛讲缘之深切,绝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有形考验。
因此,从慧萼法师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不是观音“不肯去”,而是自己“无缘请”。
人可以靠身体靠意志扛过风雨的考验、跨过艰难险阻,但是缘是无形的。
无缘即是不可强求。
你用有形的牺牲和付出去强求缘分,便注定与缘背道而驰。
无缘请,即拜谢离去,慧萼法师才放下了一种执念,与佛更近。
我在观音成道日带着虔诚的心观影。
结果是,本片虽然大方向有一诚大师的“把关”没有大问题,但是各种莫名其妙肤浅理解胡编乱造逻辑混乱情节和细节,愣是把我看得毫无佛意,各种扒小受慧萼大师之心,唾小莲NC圣母(不想用观音二字)行径之念。
给3星只是因为总体拍摄确实做到了尊重佛教场所和宗教习惯。
知道这片子是因为一则新闻,新闻说,很多佛教徒,特别是有钱的居士,买断了几个城市电影院首映的放映场次,请观众免费观看本片。
既然是公益的非盈利电影,我有猜测这影片是不是说教味很浓,故事性不强。
从这个角度去比较,值得推荐。
首先编剧找了很多的小故事,尽管这些小故事,都有或多或少的漏洞,比如逃狱这一幕,莲妹和哥哥海生逃的也太容易点,凸显着古怪。
要肯定的是制片方的努力,努力把佛教知识的普及融合在片子的台词中,莲妹的行为虽然不合逻辑,但是处处在宣扬佛教的不杀生,要忍让,与人为善和因果报应的理念。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观音在民间,就在这里,她会怎么做?
背景音乐都选用了佛教的音乐,非常之好听,让人感觉空灵和安静。
就冲这一点,也值得去听听。
有些朋友觉得片子结尾莲妹化身为观音匪夷所思,可在佛教的角度,确实如此。
因佛教倡导:人就是佛,佛就是人。
同理,你就是观音,处处以观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观音。
恩恩啊,恩恩啊~观音你不懂爱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第一次提前打分,5分!1分给首映方式,剩下4分给聂远,因为哦吧长得和我初恋一个样子!不谢!@聂远
去过普陀山两次,现在才知道不肯去观音院的典故,
烂到不能再烂
摄影、演员其实都还行,但一剧之本出的问题有点严重。
2星给女演员。。
观音的智慧法语:“知进退,存有无,懂得失”、“万物皆有灵性,有无归于其中”、“莲花枝头清如许,生在淤泥不染尘。根底相连枝头果,绿心微苦解其因”!今日再看,则“从中取一,坚定不移”。——《怡兰国学文化》
真实故事,很感人。拍摄手法略单板。
白头翁大大元年,新浪首页,是向信佛的郓麻麻致敬么,以前首页不敢有budah教的。
讲故事的手法很老套却很用心,原声音乐真心不错,电影宣传完全差评作为打着首部宗教题材电影的旗子最后看起来也没有得到太多响应。非常想吐槽的是老法师把婴儿襁褓里的莲花扔到窑里是怎么个意思啊,就差来个音效观音像砰~的一声飞出来了。。总体良心价三星,然后,收拾收拾出家吧。_(:3」∠)_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善在心中。
缘合故有 缘尽则灭 ma mo e mi tuo fu
人再狠,狠不过因果
除了剧情弱了些,演员、画面、音乐都还可以的。。。
本来看着还行,最后的穿越真的惊呆了🤯
狗血剧,笑点颇多,纯属消磨时光
为了一首歌,去看一部电影是第一次。编剧是真心的让人叹息;歌是好歌,但作为电影的主题曲,从配乐到演唱上来说,都单薄得实在不相匹配。
原来是宣传片丫~
五颗星全是给观音菩萨的与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