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预期一部烂俗的灾难片,蘸点爱情的醋,没想到是一曲《乡下人的悲歌》,川普党的宣传片。
中西部龙卷风走廊就是美国的黄泛区,攒不下什么资财,风一来就跟乌克兰战场,跟两只小猪的房子一样,小轿车也轻松刮走。
整个生活都笼罩在龙卷风的阴影,打着球骑着牛,大喇叭警报响了,就得跑,然而又能往哪跑呢?
警察局也上天了。
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中西部人民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苟着。
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脑袋里就浮现一个念头:挖洞呀,五十米一个地下室。
资本主义明确表示不管这个。
不管也就罢了,资本家还跟风而至,收购被摧毁的民宅地产,如同食腐的秃鹫,克拉苏的消防队,到达火场先不救火,跟业主砍价。
或者像先民一样住在半地穴建筑,地上就留个草编的顶,现吹现编 。
参考钻石叔《崩溃》,维京人殖民地顽固地保持欧洲的生活方式,在格陵兰这么鸟不拉屎的地方养牛,把生态吃垮了,团灭。
北美原住民就不在中西部常驻。
女主就是一位生在龙卷风走廊的有志青年,天生异禀,对风云有强大的直觉,天气之子。
当然还得努力成为优秀的小镇做题家,上大学读气象,组个科研团队,看气质打扮都是同样的灾区小镇青年出身,设计实验人工消除龙卷风,解家乡父老于倒悬。
然而不幸遇到了百年一遇?
的五级大卷,小伙伴们包括女主的男票,全转着圈上天,女主当然不能死,就大长腿划了个长口子,留了疤。
还有一个殿后的活着,引出后面的剧情。
女主带着严重的PTSD,进了纽约气象局?
的编,坐办公室穿正装看云图,下楼喝星爸爸,过上了白领的精致生活。
也许下半辈子就这样了,不能,另一个幸存的小伙伴出现,他创业了,用改良的军方相控阵雷达监测龙卷风,还需要女主的天赋异禀,土洋结合,但是没告诉女主这个项目是给资本家当狗。
创业公司出去追风,总碰见当地的网红,就是男主,专门直播龙卷风,这个赛道我国没有?
土狗没有走狗的高级装备,也有无人机,等川普再上台,就要没有了?
男主读过野鸡大学?
气象,传授给手下的非主流,冲进暴风眼放礼花,主打一个莽。
民科会武术,教授挡不住。
男主看见女主,好靓的城市妞,好想艹,然而不能失了中西部人民的体面,说些不咸不淡的话,被女主涮了也不生气。
女主的异禀还在,龙卷风分裂如何抉择一幕帅,但是PTSD太严重了,开车掉头鼠窜错过合适的位置。
女主露一手,男主服了,更想了,带她看点大城市没有的,牛仔骑牛,领略中西部粗犷的风情,女主说我家开车就几十里,这个我从小看了八千多遍了。
原来是老乡,就拉近了距离。
正叙着旧,警报响了,女主带着男主和一对酱油母子躲一个游泳池里,我又学到了无用的知识,男主紧紧抱着女主,就像多年前男票抱着女主,还好这次没给风刮走,苍天有眼,给苦命的女主留下了一根屌。
女主的PTSD就治愈了,时隔多年回了家,与母亲和解。
男主追到女主家,母亲看这小伙不错。
男主看到女主的人工灭风计划,哇哦,为什么不跑一下新模型呢,正如所有这样的情节,秒通。
另一边女主发现资本家的勾当,痛批小伙伴。
最后男女主拉着一车大桶去灭风,龙卷风要摧毁一个小镇,就去救。
带领群众躲进电影院,正在放《弗兰肯斯坦》,很有深意,房顶银幕都被刮走了,眼看团灭,女主驾着拖车冲向龙卷风,你无产阶级大爷来了,明显不成比例,然而编剧就让风停了。
物理对抗大气流动不现实,然而可以改变不公正的社会关系,然而本剧只能到这个境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不如一千二百年前的杜甫。
劫后余生的众人欢呼,中西部有救了,就差举起拳头喊fff~了,我瘫坐在观众席上,惆怅地想起我的家乡,中国的大西北,小时候也常发沙尘暴,中学的初恋,正是读气象,去了美国,最后的消息在NASA,不知张同学现在可好?
二十八年前在电影院看到年度十大片之一的《龙卷风》,因为不清场,连续看了两次,特效非常震撼,奶牛哞哞叫着飘过车窗的一生难忘。
未曾想华裔导演居然翻拍经典灾难片,勇气可嘉,毕竟当年的观众已经人到中年,未必有时间捧场,年轻一代的口味实在难以把握,搞不好就要翻车(实际上多数翻拍都掉沟里了)。
国内票房确实不好,正面对抗《抓娃娃》全面溃败,特效大片排不上巨幕厅,观影效果就打折扣了,口碑不温不火,票房更是上不去,借用片中女主妈妈的台词“down down down”,可怜到不如北美票房的零头,以往好莱坞大片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只能说你宣发拉胯,观众口味也变了,国产片更有性价比。
《龙卷风》讲述梦想利用科技制服自然界龙卷风的天才少女在经历挫折后沉沦,奋起,拯救人命,再次为梦想奋斗的故事。
与老版相比,故事里角色的性格更加鲜明,个人经历也比较完善,容易引起观众共情,结尾女主开着卡车正面冲向龙卷风还真有点小震撼、小催泪,很有中西方片中少见为集体牺牲自我的决绝。
老版女主背负父亲因龙卷风死去的惨痛经历,新版女主心头沉甸甸的压着爱人和朋友逝去的痛苦,两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但对于龙卷风的痴迷是一样的,面对自然界的霸道与威力,有些人选择臣服,有些人选择抗争,片中的女主是后者,为了保护时常遭受风灾俄亥俄州,她试图利用科技消灭龙卷风,科学上能不能实现很难说,不过对于龙卷风肆虐的美洲大陆,绝对是了不起的尝试,面对困难绝不躺平,这种精神值得我辈学习。
灾难片一直是好莱坞对外攻城略地神兵利器之一,因为在银幕上重现灾难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持,以往看到国产灾难片大多会嗤之以鼻,什么五毛特效。
除了本身粗制滥造,技不如人,很大因素上是中国人怎么拯救世界,有这个实力、有这个技术吗?
自从《流浪地球》出世,嫦娥登月计划实施,不止我们,全世界的影迷都会慢慢感觉到中国科技实力不俗,美国科技言过其实,当一部科幻片没有中国元素,就会感到不够真实,简而言之就是吹牛,这种感觉还真不赖。
《龙卷风》中相控阵雷达小型化早就不是高科技了,我们不仅早早用在055大驱上,甚至在农田防范野猪也用上了相控阵雷达,它的造型和影片中的造型相似,但是重量轻多了只有15公斤,如果用淘宝野猪款,可能就不需要两个人搬来搬去。
新版《龙卷风》拍的其实很不错,从头看到尾感觉上挺舒服,虽然个别桥段有点长,但不失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华裔导演略带含蓄的表现手法让本片妥妥进入PG级,幡然悔悟的朋友,外表鲁莽心有蔷薇的体制外野路子同行,面对龙卷风喜爱、恐惧、愤怒情绪交织的女主。
淡化的爱情因素是一大亮点,以往商业片中男女主动不动就要激情热吻,两个刚刚相识陌生人过分亲密对东方传统来说难免是一种挑战。
这次特别关注了一下男女主,两人的感情戏甚至可以说发乎情止乎礼,没有一上来就啃,结尾也没有,这就很东方,全不像以往好莱坞的做派。
片中记者拍摄女主背影时,就感觉一定很出片,蓝天白云下,女主英姿飒爽,斜背着皮质肩带,有点劳拉在世的风采,男人们在身后仰望,很符合大女主设定。
PS:没想到近三十年后,还能在影院看《龙卷风》,虽然空调不凉,虽然孩子很多,虽然肚子很饿,但依然很快乐,生活与工作中的不爽呼啸着迎面而来的龙卷风一扫而空。
把给某刊写的影评搬过来存一下在今年暑期档一众玩起新花样的电影里,灾难片《龙卷风》略显陈旧和格格不入,它从“追风者”视角展现了龙卷风的可怕。
而要讨论这部新片,就不得不提及它的前身——1996年上映的同名经典电影。
96版《龙卷风》是能和《独立日》竞争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热门对手,原定导演斯皮尔伯格后来忙于筹备《侏罗纪公园2》转为监制,由《生死时速》导演扬·德·邦特负责拍摄,并且采用了《星球大战》特效团队工业光魔,在如此豪华阵容的联手打造下,第一次将CG特效运用到灾难片画面中,其逼真的破坏力和生动配乐树立了当时的行业标杆,成为当年票房亚军。
2017年男主演去世时,全美追风者们为了纪念他对这个行业的贡献,还自发组织用GPS定位在地图上拼出了他的名字首字母。
相比之下2024这版无论阵容还是票房成绩都显得普通了些,尽管特效部分较之原版明显进步很多,也还是陷入了和《阿凡达2》同样的困境:一边是观众见多识广品味有所提升,一边是电影特效技术陷入瓶颈难有重大突破,再想仅凭特效画面就让大众感到惊艳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更多的还是得看剧情本身。
新《龙卷风》对96版的致敬不少,最明显的就是最后一场特大龙卷风来袭时人们都躲进了电影院,慌乱的人群、世界末日般的现实与银幕里的画面形成互文。
有趣的是,这个设计在当年看只有戏剧化的巧思,如今重现却多了一分与当下现实呼应的悲情,电影行业似乎也正经历着这样一场龙卷风,刮乱了规则和秩序,也刮走了从业者的信心。
或许是因为爱情和龙卷风一样突如其来又摧毁力巨大,两部《龙卷风》都掺杂了爱情元素,并且都把直面龙卷风当成了治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式,遭遇过的痛苦如龙卷风席卷一切只余狼藉,走出阴影的唯一路径是勇敢面对。
新版保留了原版为龙卷风设计的这两重隐喻,但真正亮眼的反而是那些大刀阔斧改编后的部分。
对比两部剧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女主的塑造。
96版虽然也是女主为一番,却还是落入了以男主为叙事核心的窠臼,它的爱情线是男主有了新欢,催女主签字离婚,好让他能快点进入下一段婚姻,女主说着两人缘分已尽,行动却一再拖延,而男主新欢作为被隐形雌竞的对象也没有任何主动行为,只在男主想提分手时替他先说了那句话。
这是标准的白月光与朱砂痣情节,完全围绕男主展开的三角关系,剧情推动要靠男主幡然醒悟决定走向,两个女性角色沦为了供他挑选的情感附庸,她们之间甚至没有一场独立对话,连贝克德尔测试都无法通过。
另一个偏离女主核心的细节是男主被其他追风者嘲讽,同时台词暗示了他有心理问题,新欢可能就是他的心理医生。
如果要聚焦女主视角,应该让龙卷风的阴影隐喻只属于女主,她在童年时亲眼目睹了父亲被龙卷风卷走,从此立下探索龙卷风的目标,征服龙卷风是对父亲的告慰,也是对自身童年创伤的治疗。
但现在追风多了一层体现男主价值的意义,女主重要性再次被削弱了。
而新版《龙卷风》就很好地锚定在了女主视角,男性角色成了陪衬,爱情不是剧情重心,科技与人性才是矛盾主体。
女主的心理阴影发生于大学时期,那时她还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为了筹集项目资金她和朋友们一起去追风收集数据,不料他们以为最多EF-2级别的普通龙卷风实际上是EF-5的强龙卷风,除了留下调试机器的一人安全外,其他追风的同学中只有女主活了下来,她的男友在保护她时被吹走,从此每到夜晚她就像回到了男友护住她的怀抱难以入眠。
她依旧研究龙卷风数据,却再也不敢去实地追风。
直到被当初幸存的同学鼓舞,坚定地告诉她“你可以的,这就是你擅长的事”才逐步找回当初的自己。
很喜欢的一点是新版非常注重刻画女主专业能力的优秀,第一场工作戏就是同事请她分析数据,她一眼就能看出风向会如何变化,后续追风过程中团队也一直听从她的判断。
比如,面临多漩涡龙卷风需要抉择究竟追逐哪一边,如果追错了方向,次级涡旋会在几分钟后消失,也来不及再调转去追主涡旋,这次追风就会失败,新版剧情是女主发现路边麦浪波动方向变化,选了其他人都不看好的一道卷,还安排了另一队竞争者笑话她经验不足,结果女主的判断才是对的。
而96版类似的情节却是女主开车一路追逐错误方向,男主察觉不对紧急改道才免于白忙一场。
这些改动虽然细节,却也让女主人设更加鲜明。
28年过去,原先那个被挑选的、困于情爱的、能力不足的女主,以现在的眼光回看已经不再是一个符合观众期待的独立大女主。
同理,如果翻拍只是把一个没有新意的故事再讲一遍,或许也无法满足当下观众审美。
灾难片以其特有的宏大场面刺激视觉创下过辉煌历史,如今却日渐式微,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新的女性形象,也需要探索类型片更先锋领域的“追风者”。
女主角凯特的样貌很青春活力少女,脸上也是一副装出来的愁云惨淡锥心之痛,在不需要她表演悲痛的时候,十分自然地就回归了本我状态,也就是笑得灿烂无比,像个未经世事的美丽娃娃。
让她来驾驭一个经历过爱人朋友因自己而死而逃避现实,终于又在同一个事件上获得第二次选择机会并最终拯救众人克服心理阴影的这么个角色,还是需要一些阅历感觉的,演员太年轻了,太青涩了,太清纯美少女了,真像是在看一群高中孩子表演话剧,在台上生离死别,一下台嘻嘻哈哈,状态太割裂了。
而这整个剧本,也是没打磨好的青涩样。
开局即巅峰。
最开场的往事回顾,真正有了点灾难片的意思。
人物介绍、背景介绍、事件发展的起承转合非常完整,特效也不错,场面是个灾难片的场面了,第一幕结束时女主角站在龙卷风走过之后、埋葬了整片土地和朋友爱人的肉体的废墟,让人开始幻想下一幕是不是这个世界被龙卷风控制了,人们必须想出治理龙卷风的办法,否则全世界完蛋,的这么一个宏大的世界观架构。
结果下一场戏,女主角正常上班去了,除了心理有点问题之外,这个世界一切都好。
怪不得第一幕结束那个镜头是俯瞰接正面全景呢,敢情就这么告诉观众:大场面结束啦,现在是这个女孩的后续人生要开始啦。
这不是世界灾难,这只是女主角的心理阴影而已。
好,刚夸了第一幕拍得好,后面就开始持续拉跨。
就不说老朋友重见那必然携手;遇到个经典美式白男有点本事又不严肃,那必然是下一对官配;两人之间必然有个对立到亲密的过程,而被抛弃的那个朋友必然因为主角而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最后成了cp粉。
人物感情线就俩字:老套。
所以不必讨论人物,就看剧情的架构。
女主被朋友拉去扫描龙卷风,第一次事到临头女主退缩,朋友劝解;第二次重整旗鼓,但扫描仪被龙卷风吹跑了,女主见到了龙卷风受灾难民,也发现朋友合作的地产商趁人之危发灾难财,和朋友崩了;女主回家回忆往事不愿面对,白男来了一顿不礼貌的这翻翻那翻翻,嘿嘿,你猜怎么着,女主妈是个cp粉神助攻,女主和白男开始重拾女主过去的研究成果,要用它来治理龙卷风,这时候朋友也追来了,一顿道歉说自己要帮着女主,治风实验初步成功。
好,高潮部分来了,几个人拉着材料去找最新形成的龙卷风,没料到这风贼大,有ef5级,这下大家先跑去附近农场喊别人进室内(这里我很费解,那些注定要被主角拯救的人是一点常识没有啊,非要主角几个人扯着个肉嗓子指挥才知道躲?
)大家都进了电影院,即将被龙卷风掀翻的时候,女主角孤身一人招呼不打就开车载着材料冲进了龙卷风眼里。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龙卷风连一个电影院都能掀翻,这辆车安然无恙,就滚了两滚,也许是离风眼近的缘故吧。
最神奇的不是这个,是材料起作用了,龙卷风消散了,女主角救了所有人的命,成了大英雄。
要拿这个成果去申请项目资金,也和白男手牵手了。
这电影,开场一个故事完爆主体故事,属于是前菜吃了之后就不用吃主食了。
从两个故事的起承转合来看,都很完整,但第二个故事大场面的处理过于草率,龙卷风被女主角轻而易举地打败,甚至都不多加点特效之类的直观描绘龙卷风,就抓着几个角色一顿展示啊,这是灾难片吗?
这特效甚至都很差啊。
很普通。
演技青涩,剧本青涩,特效青涩。
冲着第一个小故事拍得好,给个3分。
一心想著入場追風,感受一下電腦視覺震撼,但原來電影要說的遠超預期。
5個熱愛追逐龍捲風的年輕人,包括女主角Kate和她的男友Jeb,為了Kate的大學功課展開了一段追風的實驗旅程,本來應該是一件非常美好,刺激又具備使命感的歷險之旅,但隨著錯估風暴的規模和實驗的失效,其中3人被風吞噬(包括Jeb,為了救Kate最後被捲走),Kate大腿被割下了一道很深的傷口,這個旅程以悲劇落幕,Kate同時失去了愛情和友情,她心靈上的創傷遠比身體上更深。
所以即使在畢業後的幾年,她一直走不出這個陰霾而停止追風。
本片可取之處是沒有如一般災難片般只著眼於電腦特效而放棄了劇情的完整和合理性,劇情慢慢推進Kate如何在哪裡跌倒,哪裏再站起來,讓她明白不是逃避而是要直面自己的傷痛,才能繼續走下去,是一個失去再尋找繼而肯定自我的過程。
女主角Kate除了樣靚身材正,演技也出乎意料的好,不浮誇不造作,和Tyler在她家穀倉改建的實驗室那段對話演出不慍不火,尤其動人。
Tyler 初出場是個輕浮搏眼球的追風YouTuber,不太討喜,但隨着劇情發展,他和他的團隊在受風災地區免費供應T恤及食物給災民,開始對他改觀,這個西部牛仔不但能馴服蠻牛和龍捲風,也平服了Kate的心靈創傷。
另一方面,Tyler 和他的團隊雖然是雜牌軍,不像另一隊和他們競爭的追風隊是高等學府博士生和擁有現代精密儀器,但憑著他們對追風的熱情和天份,也可以做得更成功。
最後令我頗意外的是,片末Kate終於完成實驗而擊潰了致命的龍捲風🌪️,拯救了在場的所有人,這對於荷里活災難片慣性以男性作主導是一種突破,也是對女性英雄主義的提升。
我看过的第1567部电影,《龙卷风》我给8.3分。
观众想看奇观!!!
灾难类型电影是呈现奇观的最好方式之一!
1996年版《龙卷风》是影史灾难类型电影的标杆!
2024年版《龙卷风》票房口碑又一次获得双收,印证了我开头写下的那句话——观众想看奇观!!!
胶片摄影机拍摄使得这部《龙卷风》在IMAX银幕上,充满了迷人的复古气息!
激光IMAX影厅12声道音响对龙卷风破坏力音效的展现,渗透身心!!!
当龙卷风靠近之际,必须跑进电影院避险!
黛西·埃德加-琼斯在这部大制作商业电影中的表演,不输给“刽子手”格伦·鲍威尔。
《龙卷风》年度IMAX必看佳作!!!
文/茹金看电影的时候就在想,美国的龙卷风真的这么多吗?
身为一个地理盲,对于大自然真的有很多未知的地方。
散场的时候又听到一个观影者说,电影里的气象科学家凯特是有原型的,是真的有做过这种实验。
于是回来以后,试着查找关于美国龙卷风和故事原型的相关资料。
然而我的“搜商”太低,没有找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可以肯定的有两点。
美国素有“龙卷风之乡”的称号,每年都会有1000到2000个龙卷风,而且破坏力度不小;确实有研究人员追踪风暴,使用移动雷达和仪器探测器测量风、压力、温度和湿度等数据,试图研究龙卷风的形成,改善预警系统。
回到电影本身,我觉得整体立意很棒,属于灾难片里的一种清流。
以往的灾难片里,比如《后天》世界毁灭,人们对于灾难的来临没有一点防范,只能被动接受,然后想办法拯救受灾难的人,属于后知后觉的救赎英雄。
《龙卷风》改变了这一种“俗套”的设定。
因为龙卷风对于漂亮国的大众是熟客,产生了一大片「追风人」。
他们或因儿时看到龙卷风杀伤力的影响产生了兴趣,或者是人类本身的征服欲,总之他们愿意去研究龙卷风的形成,并特意到多发地区去观察和研究龙卷风,也帮助受灾难影响的当地人。
在灾难面前,人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灾难带来的伤害,而是有可能先发现灾难,然后试图解决灾难形成。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点:虽然大多时候未知很有魅力,但如果通过一些观察觉知能避免一些更大的灾害,对人类来讲始终是好事情。
女主凯特代表的就是这一类科学家。
她很有气象学的研究天赋,毕业设计本是想做一项通过给形成中的龙卷风里加一些佐料,从而实现内部瓦解龙卷风,进而降低龙卷风的威力的实验。
谁曾想,初次实验判断失误,他们一行五人追的风居然是五级龙卷风。
凯特准备的是应对一级龙卷风的作料,结果是五级龙卷风卷走了她三个好朋友(还有一个爱人),也卷走了她对自己学识的自信,自此后不再碰龙卷风的瓦解研究。
漂亮国是一个习惯制造个人英雄的国度,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制造的是一位女英雄。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点。
英雄不再是男性的专属,只要有天赋(能力),愿意拯救,就可以成为英雄。
没有任何意外,凯特在过了几年“逃避”的日常生活后,受当时一起实验的同学邀请,又一次投入到「追风」行列中。
在野生派「追风」专家泰勒的“刺激”下,重燃起「征服」龙卷风的“野心”。
最后在一次没有预料到的大型龙卷风袭击时,略带点「被迫」的情况下,用泰勒的带着超级固定棒的改良车载了足够的作料,冲中龙卷风内部,完美地解决了一次特大龙卷风灾害。
人在自然面前一直渺小,蚍蜉撼树的事情偶然也能发生。
奇迹的产生往往依靠的是多种夯实的知识和多次不放弃的实验结果。
也许在我们普通人不知的领域里,很多科学家都如电影里的凯特一样,可能以身犯险,做很多有危险的科学实验,才能换来后来熟知的常识,解决一些自然而然的「灾难」。
综上,我挺喜欢这部《龙卷风》。
对大自然有敬畏,对科学研究人员有敬意,对所有经历灾难的人有惋惜。
“正如李·以萨克·郑所说,这是一部关于科学的电影,它关乎希望,关乎人们努力携手合作解决问题,也关乎敬畏、尊重和爱。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写于2024.7.28晨间
这类电影的剧情就不必赘述了,太平庸,太俗套,太模版。
人物也没啥特色,不过灾难片里的表演多少还是得有些神经质。
两个小时的电影,起码得减去半小时,啰里八嗦的废话太多,这类型的电影就别想着上鸡汤加buff了,观众就图一乐。
观众想看啥你就多拍点啥,逻辑不通畅,人物太呆板也无所谓,观众只想看到龙卷风各种肆虐的场景就行了。
在这里不得不再次表扬一下《速度与激情》系列,剧情是越来越烂,我们知道很烂,制片方也知道烂,但别人知道观众喜欢看各种飙车场景,于是就从头飙到尾,剧情嘛nbcs,人物嘛nbcs,飙车嘛yyds,这才是爽片该有的样儿。
小时候,住在小姨家,大人们白天都要外出工作,我只能独自一人留守在家。
好在当时,还有几个小物件与我作伴——叔叔手抄的家庭作业,成龙代言的小霸王,还有台记不起牌子的录影带放映机。
它们的存在,让我不至于感到无聊。
依稀记得某天,我往放映机里塞入了一卷大人们前夜从楼下店铺租回来的带子,一个人煞有介事地看起了电影。
六七岁的我,是看不懂剧情的,只能回忆起电视屏幕里,一条条连接天地的巨型漆黑气流,扭动着腰肢,张牙舞爪地往前走着。
那些可怜的人们,办法似乎不多,除了尖叫与逃跑,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擎天巨兽贪婪地吞食着所到之处的一切文明产物,然后又毫无教养地甩下一堆残骸。
那些画面,给年幼的我带来了点小小的心灵震撼。
事后拿着被放映机吐出来还暖暖的带子,正反面仔细看过一番后,才知道这世上还有种破坏力十足的奇妙玩意儿,叫龙卷风。
到目前为止,今年的暑期档里,有好多名字听起来酷劲十足的电影,《默杀》、《泳者之心》、《云边有个小卖部》。
跟它们相比,“龙卷风”这三字,平平无奇、缺乏新意。
可回忆这东西,就是个功能强大的情绪滤镜。
每当阴差阳错地,再次遇到记忆里某处的人或事物,无论是兴奋、快乐,还是悲伤、遗憾,只要不是厌恶,就总能勾起我们悠长的情感反馈和无限遐想。
因此,对我来说,选择俗里俗气的《龙卷风》,貌似也是件可以理解的事。
2024年的《龙卷风》是96年那一版的翻拍之作。
我对观影前预设的期待,仅仅是渴望在相隔28年后,电影利用更先进的特效技术,让我重新领略风暴的灭世威力,拾起孩童时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便心满意足。
《龙卷风》的导演,李·艾萨克·郑,我对他相当陌生。
翻阅了一些资料,他之前的作品,我基本也一无所知。
加上在豆瓣上看到了不少对影片表示失望的1星2星短评,对影片期待本不高的我,是有些忐忑的。
可幸运的是,这部电影,居然展现了一些其它远超预期的优秀内容。
看完后不断回味,非常满足。
这既是一场发人深省的寻根之旅,也是一曲悠扬宁静的田园赞歌。
《龙卷风》这部影片,严格地遵循了三幕式美国经典电影的老派创作传统(美国经典电影,并非特指美国影片。
今天的电影作品,尤其是商业片,无论产地是中国、日本、欧洲、乃至印度,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是“美国经典电影”,区别只是风格不一。
类似的概念,还有“阿拉伯数字”和“湖南湘菜”)。
单主人公、单故事线、单时间线。
虽然少了眼花缭乱的情节设置或令人拍案叫绝的结构反转,但成熟的三幕模式,胜在易于掌控。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因其经历了无数案例千番百次的反复验证。
想理解这部电影,必须先稍微聊到点美国的地理与历史。
本片故事的事发地,俄克拉荷马州,位于美国中部,北接堪萨斯,南临德克萨斯,往东走,跨过不算大的阿肯色州,就到了密西西比河,也是美国境内最长的河流。
19世纪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便是以密西西比河为界,向西延伸。
“I laugh in the face of danger,hahahaha!
”对80、90后热爱游戏的小伙伴来说,这句话应是喜闻乐见的。
《魔兽争霸3》中,地精飞艇那魔性的嗓音,使人无法忘怀。
而追根溯源,当年的暴雪,是用这个行为致敬传奇的动画电影,《狮子王》。
调皮捣蛋的辛巴小王子,无视弄臣沙祖的苦苦劝说,一意孤行地踏入象群墓地这个“禁区”。
即使周遭遍布白骨,阴森恐怖,勇敢的辛巴也未曾显露丝毫畏惧,抬着小脑袋骄傲地说,“面对危险,我将放声狂笑”。
大千世界,总有那么一帮子充满冒险与开拓精神的怪咖,仅凭一腔热爱与信念,就足以支撑他们藐视眼前一切风险,做出令常人不甚理解的“疯狂”行为。
而参与西进的拓荒者们,正是这样一帮富有冒险精神的勇敢之士。
本片中的女主Kate和男主Owens,也是在俄克拉荷马土生土长的拓荒者后代。
电影第一个镜头,导演就将俄克拉荷马的自然环境展现给观众。
天空和大地,以一种和谐的比例把画面铺满。
摄像机位,与绿草的尖尖上沿保持同高。
观众沉浸在此等绝美的风景之时,学生Kate揣着相机,从左侧入画。
她身着红色带帽拉链卫衣,从画面左边往中走到黄金分割位。
这过程中,她腰身以下的肢体,一直深埋在浓密草丛中。
此时的镜头语言,仿佛在说,Kate被草丛遮盖起来的下半身,好似小草一样,深深扎根于这片广袤大地。
她在此生根、发芽,汲取脚下那红色土壤中的营养,茁壮成长。
实在找不到剧照,就拿枪版让大家感受一下,我在上一段文试图表达什么吧在投入、用心的观众眼里,一部充满了心思和设计感的电影,是可以通过构图、色彩、服装、布光、剪辑等等细微之处,挖掘导演在影片中埋藏起来的那些含蓄的艺术表达的,这过程通常是充满了乐趣。
《龙卷风》中出现的牛仔帽、乡村音乐、麦田、斗牛,聪敏、自由、勇气、对家乡的极致热爱,这种种元素和标签,一起定义了Kate和Owens的人物底色。
而提到色彩,本片中的暗示就太有意思了。
所有与俄克拉荷马息息相关的事物,都用了亮丽的颜色来点缀与勾勒,红(大地)、黄(麦田)、绿(草原)、蓝(天空)轮番上阵;而与具有剥削属性的资本主义挂钩的,则是用灰、白两色来刻画。
(见下图,很重要)
做完这张表之后的感觉是影评没必要写了,已经全概括了。
思路不清就列表,果然没错Oklahoma,是俄克拉荷马的英文写法。
用原住民的语言——乔克托语——可将这个单词拆解为两部分。
“okla”是人,“homa”是红色。
作为女主家乡的主题色,导演在影片中大肆地挥洒着这抹红色。
红的皮卡,红的文化衫,红披风的追随者们,Kate的母亲,只穿红、黄两色的外衣,Owens这个角色,也全程身着一件帅气的红色衬衣。
由此可见,在一部颇具深度的叙事电影中,千万不能将任何场面调度视作是理所当然的。
由上图可以看见,《龙卷风》这部电影的整体结构和叙事节奏,被呈现得有条不紊。
虽说故事简单,却紧紧围绕着女主的心路历程慢慢铺开。
影片的两个主题,也随之逐渐浮出了水面:热爱与家乡。
除了开放式结局,一部电影,不能单方面抛出疑问和悬念然后又不做解答。
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无论影片的主题是多么具有说服力,也会让观众捉摸不透并感到不适。
倘若非要用文字来描述这种感觉,好比炎炎的夏日,拿上一罐凉爽的冰镇啤酒,可好死不死,偏偏这时候扁桃体发着炎,每咽下一口清凉,就得忍受一次疼痛。
电影第一幕的内容,让我心里直犯嘀咕,祈祷《龙卷风》别是一部烂片。
因为影片很早就抛出了两个不太能让我理解的悬念。
其中之一,为何Kate与另外4个同学,能那么坦然地面对龙卷风,在应当对其满怀敬畏的大自然力量跟前,发出阵阵爽朗、无畏的欢笑声。
难道正常人面对这类场面的第一反应,不是震惊和畏惧么?
幸运的是,在后续剧情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随后的另外一个小疑问也得到妥善解决。
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
在《龙卷风》的这条表线,扎实、圆满地奉献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寻根之旅的同时,它的里线,则在内部深刻探讨着存在于乡村与城市、原始与摩登之间的尖锐矛盾。
如果说,当我们认可关于导演如何在影片中使用色彩的上述逻辑的前提之下,用它来审视整部影片,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
记忆中96版前作里头的龙卷风特效,是黑色的,而这一作,统统变成了灰白的。
我不知道、也不敢确定,这个设定的变更有没有政治正确的影响,但如果影片艺术逻辑前后统一的话,龙卷风这个事物本身,就直接象征着资本主义的锋利獠牙。
结合影片中地产开发商的商业行为,再联动现实进行一下想象,很难不发现,这是导演在电影中讽刺西方政府一贯的丑恶行径。
先对你进行打击、破坏,当你原本安稳的生活被侵犯得支离破碎时,白人们美其名曰给你带来所谓的“自由”、“民主”、“先进”,以掩盖为了资源、市场、或地缘政治等一系列见不得人、贪得无厌的肮脏动机。
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美国社会是割裂的。
当社会谋求经济发展时,一个富有责任感、健康的金融体系是必须的。
可美国的政治、资本精英们,懂的都懂。
《华尔街之狼》、《大空头》、《惊爆内幕》等等电影,无不都是在揭露华尔街和白宫的黑暗故事。
《龙卷风》中,当Kate与Owens带领的wangler全员,在汽车旅馆外首次接触时,剧本在那场戏中,创造了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对话。
Owens说:“不不不,我们可不能相信一个从纽约过来的都市人。
”Kate反唇相讥:“不错,但同时也不能信任一个把自己名字印在T恤上的家伙。
”他们俩可爱的互呛,表面上在谈Kate来自纽约,Owens拥有一堆带名字的文化衫,可这些身份实际隐喻的却是另有其人。
纽约客——华尔街的金融从业者;名字印在T恤上的家伙——公开演讲中的政客们。
这两伙人,有个共同特点,虚伪。
所以,即使美国社会矛盾再对立,华尔街和白宫总能遭到美国普通民众默契的一致批判。
19世纪西进运动的开拓者们,对历史上的美国政治、经济,必然是建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的。
硬币的另一面,白人们的拓荒运动,也使西部各个地区的印第安原住民们遭受了不可磨灭的沉痛伤害。
向印第安人挥舞屠刀的,是民众,打造这把利刃的,却是政府。
可任谁也未曾想到,仅隔了2个世纪今天,在赶走原住民后,那群拓荒者的后代,自己居然也成了被政府压迫的最底层对象。
俄克拉荷马是根正苗红的大红州,向来拥护秉承传统和保守主义的共和党。
俄州人信仰新教,限制移民、堕胎,支持降税,拥护持枪,这一系列的保守社会议题都是被他们所认可的。
他们期盼州内经济、文化都能持续稳步发展,但又对美国东、西海岸某些先进思想表示接受不能。
Kate的母亲,就代表着这一类人。
一方面,受金融局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近些年来的生活成本和物料价格持续上涨,另一方面,俄克拉荷马的人民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去主动改变现状。
影片中,当KateTP,回到家里温泉回血。
她走进杂物仓库,翻阅自己以前的关于气象的论文和功课。
她妈妈看了一眼Kate那些当年付诸过心血的旧物,说:“还挺滑稽,这些年来,我看到有越来越多的龙卷风、洪水、干旱光顾我们这儿,种子的价格也在逐渐走高、走高、走高。
但我,依然还在这里。
”可怜、可悲,然而人民深陷于这样的泥沼当中,似乎又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政客来来去去,人民依旧是人民从这些角度去解读电影,于是会发现Kate回乡,运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人为地、主动地,对龙卷风进行驱散的尝试,这种行为好像又被赋予了某种崇高和理想化的意义。
假设没有这些机缘巧合,Kate将一直与老家断联,待在纽约独自工作。
作为一个满是能量的俄克拉荷马新一代热血青年,或许最终,她也只会被资本机器打造成另一个满身呈现银光色泽的社会齿轮而已。
起码回家,让她找回了应属于自己的热情和归宿。
踩着脚下松软的鲜红泥土,听着古典吉他弹奏出的动人旋律,感受那抚摸麦浪的呼呼微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的确也是一首田园赞歌吧。
20世纪90年代,灾难片市场火爆,优秀的也层出不穷。
不难看出,在今天,属于自然灾害题材灾难片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
上一部类型片,好像还是《2012》?
《龙卷风》能用1.5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首周末即拿下8000多万打败众多影片,到现在累积1.47亿票房,破了多项纪录,已属相当不易。
作为一部从内到外都相当稳健的娱乐电影,就看环球和华纳对本片的持续宣发有没有后劲了。
蒂莫西·J·科里根认为,要全方位无死角无遗漏地评论一部电影,是绝无可能的。
回想了一下,确实如此。
曾写了一篇8000多字的《奥本海默》影评,当时心中还存有数不尽的观点想要抒发。
这篇《龙卷风》,就只能大概地讲讲以上的这些内容了,不过2天就写完了,这是进步的地方。
其实《龙卷风》里的配乐、大量的原创歌曲(上一次被数量如此庞大的高质量电影原创歌曲冲击到,还是《一个明星的诞生》),以及里面更多的人物设置、镜头语言,男女主惺惺相惜的爱情线,都是蛮值得玩味的。
如果面对面,我愿意和你一起思考并聊上更久,不过现在我困了,就不写了。
等高清资源出了,再慢慢拉拉片,找找有没有更多令人惊喜的地方。
《Ain't No Love In Oklahoma》这首获奖呼声很高,听起来有点像高中喜爱过的类似Nickelback的乡村摇滚
影片的配乐,以及画面设计值得称赞,特别是影片一开场草丛中的女主拿着摄影机拍远处的飓风这个情景。
但是剧本实在过于一般,好几次都出现了BGM切换突兀的情况,刚缓和下来的环境又瞬间紧张起来,只能说节奏设计有一定问题。
女主似乎也设定成圣母人格。
好在男女主足够养眼,没出现特别正确的配角。
在我看来这一版的故事更像是带了些商业元素的童话。
国内台风登录的频率相比美国还是少很多的,这也是国内很少人能够共鸣的原因吧。
风暴给人们带来的惨痛经历、割裂的价值观只能通过共同抵御无法战胜的天灾来短暂弥合——这其实非常残酷,但这一切却以一种神奇的潇洒在呈现,追风的过程完全不见追逐死亡的恐惧,而是理想主义的盛放,专业技能的竞争变得快乐而单纯,中西部平原辽阔而美丽,野草与蒲公英在风中冒险。即使人们幸存下来,天灾也并不应该是浪漫的,但那种不服输的对抗,对抗自然对抗资本,却永远能够打动我。好喜欢黛西,风花一样的美丽,柔韧中带着坚强。
这是我记忆中的那种「美国电影」,它不仅仅是好莱坞批量生产出来的全球快消品,为了能够卖给全球不同文化的消费者而刻意空洞乏味。在看这部电影时,我们还能回忆起曾经所熟悉的那种美国电影,里面有普通美国人的身影,以及普通美国人的情感。
还挺喜欢的,新版引入的网红直播等等话题都还挺现实的,科学部分也做的不错,看主角们试图通过风暴的升力切变等等组合来判断哪个能产生稳定龙卷风非常有趣,相控阵雷达扫描风暴也的确是新兴技术。然后降雨来灭风这个脑洞其实符合理论上的合理性,而实践上的疯狂感又构成了其戏剧性。一些瑕疵是比如立交桥下其实风速会很快,不适合躲风,并且整个片子龙卷风发生频率也太高了点……整体来说是挺合格的商业片,女主角也好看,平替安妮海瑟薇。看的4dx版本,并且觉得这部非常适合看4dx,缺点是主角开车追风,4dx座椅就跟着东摇西晃,我内心的感想则是“可主角们有安全带,我没有……”
看的4D,发现也是种很有趣的电影语言,有待观察
除了配乐好听 这片真是要特效有特效 要演技有特效 要剧情还有特效的好片啊!
算是能看的。但几个角色太没有魅力了,和96年那部的联系就只有一个dorothy的机器名字
还挺好看的,片子显然没多大野心,就是个标准灾难片,不过剧情、演技、特效都在线,也算值回票值吧。相比旧版,本片加入了很多西部片风味,突出了牛仔精神,有种昂扬的力量,还是比颓颓的气质舒服。黛西和格伦一个美一个帅,但两人没啥化学反应,爱情线也是点到为止。火龙卷一段画面还挺酷的,能突出大自然的伟力。至于“降服龙卷风”就有点科幻了……
比较失望,感觉基本上是把96年那一版重新拍了一遍,只在人设剧作上做了些微改动,原版里臭屁自大的“反派”角色到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博学又崇高的油腻男主,一边追龙卷风一边追爱,我真的服了。最后电影院的情节也是原版里玩剩下的,特效也没觉得比30年前厉害多少。卡司选择也不知道啥情况,是怎么想到让电眼天菜Daryl早早下线的,换了两个完全没有银幕魅力的人做男一男二,中间谈了半天恋爱,关键是一点也嗑不动。而且谁要在灾难片里看腻歪的爱情戏啊!
看过N次地球毁灭的特效电影后,“龙卷风”成了弟弟,真没啥耐心看两个小时。
还得是杜比,坐前排感觉龙卷风就在我脸上吹。太牛逼了电影院里的那个调度,今年最牛镜头
龙卷风作为自然灾害之一,若仅凭视觉效果吸引观众,再华丽的特效也难以与一部像素模糊的、真实记录灾难的摄像机相提并论。1996年的《龙卷风》之所以广受好评,更多在于其展现了人类情感与自然力量的交织,以及人物内心的自我发现与和解。然而,新作在特效上当然与近三十年前的老片不可同日而语,但观影体验却远不如前,大概是能让心里触动的地方太少了。
题材先行,爱看灾难片,哈哈哈,这种片子讲究什么逻辑嘛!就是要视觉震撼呀!此片这方面做得不错,满意。最后女主甩开所有男人独自实践自己的科研初心,加半颗星,爽!
电影院那幕挺好的
一个高颜值的妹子拖着很多橡胶桶,反反复复追赶龙卷风,要征服龙卷风。
喜欢。基本上当废话刚开始讲的时候,潜藏在平静之下的狂风骤雨已经初见端倪,所以这节奏就还算得上紧实,也没给太多说废话的机会,这风真就是一个接着一个来(毕竟这帮人就是在没事找事,但跟单纯的作死相比还是有点理想主义的),而这女主也算是跟一个心理强大的人站在一起克服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心理创伤,瓦解了最后的龙卷风也算是完成了毕生夙愿。我不知道原版有没有电影院,但这一版能把电影院变成庇护所的想法真的是绝了,当屏幕被吹走的那一刻,真就是弗兰克斯坦秒变山河故人,这可比魏书均高明太多了。
有友鄰將本片稱為自然災害版《美國內戰》,他指出EF-5級龍捲風摧毀了美國社會的意識形態隔閡,而在文類史的層面,自然災難題材的好萊塢類型片“為深陷種族、性別、政治陣營等社會撕裂之痛的美國人提供了跨越身分藩籬,民族重新團結的美好想像”。更加細緻地考量可知,本片所建構的鄉下人與知識精英的攜手聯合(出於自然災害來臨時樸素的助人善念,以及對於女神共同的愛)實則具有顯著方向性,它給出的故事構型實是中下層白人男性對少數族裔精英的教化與征服,是馬斯克主動朝向紅脖子而被後者融合,明顯含有“高貴者最卑劣,低賤者最聰明”的民粹主義色彩。中下層白人男性本是美國社會中保守和沉默的大多數,近十年則在美國蓬勃的政治實踐中被逐漸賦能,從而釋放其影響力,本片同樣隸屬於這樣的潮流,本片在這一層面上更可成其為關於當今美國的時代敘事。
2.5 被诈骗了!!不是灾难片,是观感轻(无)松(聊)的气象科研电影.....全片有效的🌪场面,拼拼凑凑加起来可能只有30分钟。其他时候全是塑造角色的(但nbcs)对话文戏,预期错置请避雷。发现是《米纳里》导演那理解了,整一个文艺片导演的构思:美国的社会乱象“外化”成龙卷风,只能靠八竿子打不着的男up主和女学者强行硬凑在一起对抗了😅泳池和电影院两段拍得不错,电影行业确实到风卷残云的地步了。
剧情有点无聊,美国的龙卷风也太多了吧,每天都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担惊受怕里,无语,另外里面惊现有个女配角是《美国甜心》的女主
这排片怒了 逼我一天连看两场
越洋飛機看的。略為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