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和其它優秀電影一樣,情節日常,節奏流暢,又內涵豐富,傳達了很多信息,可以引發人不同角度的思考。
大致情節是講日本一個典型的城市中產家庭和一個城郊的普通家庭,因為醫院事故,抱錯孩子,直到六歲才發現,兩個家庭商討解決方案。
最終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衝突,體現兩個家庭兩種教育理念的差異。
最明顯一層,當然是講教育,人生的取捨,怪獸家長。
原來日本也有怪獸家長,強行給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為了面是進好的學校,專門讀面試輔導班。
但在野宮提出他兩個孩子都想收養時,齋木先是對野宮的想當然耳勃然大怒,接著他獨自喃喃的說了句:沒有失敗過的人,還真是沒有同理心啊。
從我的角度看,這句對白是電影的核心。
片中的野宮是個典型的優等生,從小學習好,考上大學進大企業,一路向前衝,年紀輕輕就做到中層,在CBD有公寓,開凌志,有漂亮的妻子和可愛孩子,過去六年,他早出晚歸,一心撲在事業上(雖然也是打工),甚至妻子分娩都無暇顧及。
他的優越感讓他覺得兒子怎麼這麼笨,不如他,兒子也生活在他巨大的陰影下,時時處處想著取悅父親,在父親面前表演多過於真情流露(在自己父親面前也不能自在的孩子,真是可憐),終於當他知道養育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時,他條件反射般說了句:果然是這樣啊。
這句話深深傷害了妻子,甚至比那句:做媽媽的怎麼認不出自己的孩子 還要傷人。
這樣的人是沒有失敗過的,沒有失敗過的人是可怕的,認為世界是自己主宰,從不會從別人角度想問題。
只有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因此,和沒有失戀過的人談戀愛(尤其是沒有失戀過的男性),絕對是可怕的經歷。
可以斗膽說一句,沒有真正失敗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這樣的人不足以做朋友,不足以談人生。
這個角色令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也許大家都沉浸在安迪.杜弗倫終於逃出監獄,在大雨中舉手望天迎接自由的激情中,但我卻記得他越獄前一天對摩根.弗里曼說過的一段話,他說,雖然我太太不是我殺死的,但我間接害死了她,如果我多點關心她,她就不會出軌,就不會發生後面這些事,這十幾年,我在贖罪。
現在我的債還清了,我贖清了罪過。
我要走了。
可見他對越獄一早就有了完整的計劃,牢獄之災令他的人生一夜之間一敗塗地,失去自由的折磨讓他反思自己志得意滿的前半生--他前半生是個成功的金融人士,過著豪華的生活。
本片中的野宮也是如此,他收到了懲罰--這種懲罰如飛來橫禍,和安迪.杜弗倫的災難差不多。
僅僅因為他的志得意滿,他對周圍人略顯倨傲的態度(試想一下,一個日本人,再倨傲能倨傲到哪兒呢?
點頭哈腰這些理解應該不會少),被一個正在人生低潮的護士妒忌,故意惡作劇般調換了他的孩子。
影片中有很多潛在情節通過人物對話表達出來,由讀者自行補充比如齋木為何結婚晚(至少生育晚),他老年癡呆的父親。
野宮說自己小時候也曾經離家出走,因為太想念母親,加上他那雖已老朽,卻仍然嗜賭嗜酒,滿口血統論的父親,哥哥在路上提醒他你別忘了叫媽媽。
大致可以推測,他父母早年離異,現在身邊照顧父親的是繼母。
雖然他對父親諸多抵觸,但『不管是否願意,男人最終會越來越像父親』的魔咒在他身上漸漸清晰,而另一個父親齋木提醒他:你不必和上一代一樣的。
曾經看報導說日本社會問題之一是在女人做全職家庭婦女而男人一人上班養家的環境下,兒女和母親關係很好而對父親完全陌生,正如影片中齋木對野宮說,這才半年,我陪他的時間已經超過過去六年你陪他的時間。
影片當然是講親情的重要,勝於一切事業,尤其是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父母都要珍惜。
但從另一角度,也能看出這種自覺『全知全能』的從未失敗過的所謂精英人士,有多冷漠,多危險。
最後故事的結局非常溫情,父親終於經歷了徹底的失敗(兩個兒子都不喜歡他)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
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如果自己的孩子『抱錯』,養了很久才發現,會不會換回自己血統。
生育和養育究竟哪個重要?
是枝裕和的這部作品,非常像山田洋次的風格,就是講一些生活中平平無奇的事,然而平地起暗湧,非常的日本。
它折射出日本的問題,也是現代很多人面對的問題,HK怪獸家長已經變成主流。
我常見到週末陪孩子逛街也由菲傭拉著孩子的母親,聽過許多生了孩子就丟給菲傭自己照樣出去旅行做SPA的母親。
還有許許多多號稱賺錢是為了提供好的環境,支付昂貴補習班興趣班費用為孩子未來著想的父母。
這些怪獸家長都該看看這部電影,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從來沒有失敗過,反思一下究竟為何要把一個生命帶到人間。
另:標題並不是羅素悖論,你完全可以開發一個從未失戀過的人,讓ta徹底失戀一次,然後從新開始。
這是造福全人類的偉大事業。
加油。
其实看名字就猜到了自己不会很喜欢,但周日下午刚好有时间,又是能见到导演和主创的首映礼,感觉来看看也挺好(毕竟是枝裕和导演的《海街日记》多好啊)看的全程几乎都皱着眉头,传统男人味就这么和刻板印象一模一样地扑面而来,忙于工作而美美隐身的父亲,操持家里一切大事小事还要被责怪的母亲,投入一切真心和情感的母亲却似乎总被排除在父子情谊之外,交换与否的决定也就全由父亲一人拍板,孩子一点也没有受到尊重,母亲更没有....看得让人太难受了,我愿称之为爹的自我感动式爹权争夺战突然想到这周在百讲看的两部电影中都有“雄竞”情节哈哈哈哈,不过《好东西》里女权表演艺术家们争夺一位女性的欢心令人捧腹大笑,而本片里两位爹之间展开的爹王争霸赛(可能是良多单方面宣战的)让人笑不出来感动是有的,巧思是有的,情感与亲情的课题是有在讨论的,身为观众的我当然是能感受到的,眼泪会在被触动的瞬间不受控制地掉下来,但是也仅限于此了,在我心中这个故事是属于过去的叙事了,实在是喜欢不起来
最近接触到两个词——日式情趣、余裕。
谷川俊太郎在他的一篇杂文《余裕》里提到,这个词出现在广告语中,说的是空间和财富的余裕。
而谷川俊太郎认为真正的余裕是心灵的余裕,他把这种心灵的余裕形容成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
而我想这种余裕就是是枝裕和作品中人物那种感知存在的能力。
譬如感受事物的美、感动、柔软。
看日本人写的东西,会受他们生活姿态的影响。
他们对于微小事物的关注,对食物的敬意、对美的体悟,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独特的日式情趣,而这种独特的日式情趣展现出的恰好就是心灵的余裕。
“要想心中有余裕,必先经济有富余。
但是,经济上有了余裕,心中就一定有余裕吗?
”这不就是“要想幸福,就得有钱,但有钱,就一定幸福吗?
”的日式说法吗?
而这样的表达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日式情趣。
心灵的余裕与物质和金钱有一定的关系,但这关系并不是必然的。
是枝裕和的作品中总是无处不体现这一点。
抱错孩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不少,但好像没人拍这样的题材。
冲突太小?
不够一波三折?
不知道以怎样的立场展开?
但是枝裕和拍了。
房子大、经济优渥,学得起钢琴,买得起玩具的家在闹哄哄的乡下人看来像宾馆,住着不舒服,感觉也不舒服。
而诶呦,住得太惨了,卖电灯泡,一个小屋挤着一家六口的家庭却热闹而又别有一番生活趣味。
因为他们的心灵更有余裕,而忙于工作的有钱父亲,一心只想着踩着油门往前冲。
有些地方,你不免觉得这是鸡汤,但片子的好就在于,他会让他的鸡汤合理化。
片子真正动人的点,是小孩子的点,是庆多听到爸爸来,本能地冲出去,但发现爸爸根本不记得自己时,逃到柜子里。
从那场戏开始,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从琉晴的角度来看,从自由热闹无拘无束的世界来到一个到处是规矩,只有一个人,干什么都要被改造的地方,的确不如原来那个闹哄哄的乱窝有趣。
因为小孩子更需要陪伴而不是钱,钱是长大后才需要的东西。
在这种事件中,比起大人,伤害最大的应该是孩子,以及可能是长期跟孩子相处的母亲。
当发现越来越喜欢琉晴的时候,感到对不起庆太,感觉像背叛了那个孩子。
整个结尾处都在催泪,乖乖的不会逃跑的庆太,内心深深地爱着忙碌的父亲,越是不善言语的内心越是容易触动人。
最好的处理必须是两家人的融合。
故事也给了这样的结尾。
是枝裕和即有真情,又懂得煽情。
有他内心认定的故事,也有他讲述这些故事特有的技巧。
作为观众,即使深知这些,即使知道难免有重复,但看着是枝裕和的电影,仍然会停不下来。
因为,在他的电影中,你也会获得那种心灵的余裕。
先说说我喜欢的几个细节。
首先必须是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本来我还在好奇为什么良多追上去的时候不跟在庆太身后,而是走上另外一条平行的路;后来我想,也许是因为这一对父子前六年就像这两条平行的路一样:庆太在一条爸爸不知道的平行线上一直注视着他、追赶着他,所以良多后来在相机里发现庆太拍摄的照片,才发现儿子一直站在身边记录自己的爸爸;而良多自己则在另一条平行的路上自顾自地往前走,不断地追求进步、上进、只注视着前方而忽略了身边人。
但最后,经过这一系列抱错孩子引发的事情,良多更多地反思了自己作为父亲、作为儿子的身份和作为,所以最后他们还是交汇了,走到了一起,给彼此一个久违的拥抱。
第二个我最喜欢的场景就是琉晴第一次交换来到庆太家,他在玩庆太的音乐玩具,把一个球从这个装置上放下来,敲击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杂乱的、无序的,然后镜头对准看似在发呆的母亲,其实这段杂乱无章的音乐正是她无措心绪的写照。
第三个是正式交换家庭后,良多给琉晴制定了一张纸的事项清单,琉晴看着这张纸问道“为什么”,良多回复“不为什么”,在如此几个来回反复后,良多似乎有微微的停滞,他其实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我猜测可能他从小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教育,而他的父亲也没有给他一个答案,于是他也不假思索地传递给自己的儿子,就像他小时候也弹不好钢琴但他仍然用同样的方式要求庆太,他只知道最后结果似乎是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他也忽略了很多维度的教育和陪伴,所以这可能也是大家感叹的“东亚教育的悲剧”吧。
他真正需要去探索的是——怎样做好一个父亲的工作,而这个工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人而异的。
还有一些台词和镜头的细节:比如电影两次提到了野野宫家像酒店,一次是外婆说的,一次是雄大说的,可能对于良多来说,家就像“酒店”一样,更多承载的是“歇个脚”的功能,少了父亲的家庭在镜头里似乎都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人情味的;再比如无论是他们在野外玩还是在室内的儿童乐园,除了良多之外的三位父母都不同程度地在陪伴、参与孩子的成长,但是良多总是想一个局外人一样,用一个旁观的视角和态度对待,这也体现了他的父亲角色一直是缺席状态的;还有就是他看到人造树林一位前建筑师,他们谈论知了,良多感叹知了“成长”竟然需要15年这么久,那位建筑师反问15年很久吗,也许这一段就在影射孩子的成长,良多总是当作一个“任务mission”在做,但实际上为人父母孩子长大也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
最后浅浅讨论下良多作为儿子的剧情,实际上“如父如子”的角色是良多,他作为一个在重组家庭、后妈参与童年的孩子,他受到了原生家庭带给他的问题,所以他可能也偏执过、沉默过,但又无力反抗,成长在这种错综的矛盾中。
后来他见到了同样作为后妈的护士所做的事,以及她的“孩子”站出来维护她,给自己同时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角色带来了一些反思和思考。
不过这一部分我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没有梳理地太清晰,希望能在后面的观看中找到答案。
(另:在今天是枝裕和导演的分享里,他提到雄大其实也离过婚,因为经历过,所以这一次才会格外地疼爱、陪伴孩子)
我就是被我的养父带大的,我记得我搬到他家的时候,才5岁,他待我如己出。
看到那个小朋友说自己要回我爸爸妈妈家的时候,我想起三岁半的时候,我被法院判给我爸爸。
我对爸爸说:我要回我婆婆家然后,不记得是被送回去还是自己跑回去的,我就回到婆婆身边了那天我发了将近40度的高烧,做了一个很诡异的梦,半梦半醒间回到了婆婆的身边,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我依然记得蜷缩在婆婆和舅舅家的沙发上的安全感。
也许电影还是挺美好的,生活比电影会略残酷一点。
谢谢是枝裕和
当福山雅治扮演的父亲(野宫良多)说出,“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亲子关系”这句话时,你的脑海中是否像我一样,浮现出许多令人厌恶的嘴脸和瞬间呢。
不论是作为父亲还是男人,在推卸自己没能胜任的角色时,始终是相似的面孔。
影片自始至终都是在温柔平和的气氛中,于屏幕上,儿童在被保护的立场,免于现实中遭遇的暴力。
全片最大的冲突,也只是福山雅治在训斥有血缘的儿子(琉晴)乱弹琴时候,大声的呵斥:“停下!
”而说完这句话后,他也感到自己的过失,转而将情绪转化为自己的失望。
在这样的软糯包裹下,电影呈现出一种温吞的质感,福山雅治的父亲形象,代表了一种独断和功利至上的父权,在工作中拼尽全力,并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儿子,下属甚至妻子。
因为童年时家庭分裂产生的不幸,他对于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存在障碍,这样的自卑产生出的自负,让他不自觉表现出清高和漠然。
然而即便是这样,他对于儿子仍然持有了相当的忍耐和温和,或许这是他受到的教育,让他的自我要求时时显现出文明的一面,但许多场景中,众多的教条,礼仪的约束,仍然能让人感到十分的不自然和刻板。
如福山雅治扮演的父亲所说,“与其将来努力,还是现在努力的好”,他能为孩子带来的是更为富裕的生活和资源,而尽可能在未来让他能够复制自己的“成功”,但母亲说的,“有些人即便是想努力也是不行的”,也许才是生活的真相,这句话也在说她自己。
她与父亲的人生哲学并不能融合,所以尽管之后父亲受到触动而改变了许多,但仍然不能消弭两人之间存在的因“资质”而带来的差异。
如外婆说的,“这样的人,哪里想过是你能高攀的”。
现实中,带有这样属性的父亲,多半不像影片中这样克制,都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暴力的属性。
影片中所展现出的,只是对于孩子的忽视和严苛,多少有些冷暴力的成分。
对于孩子,来自父亲的严厉和漠视,还不是最糟的,毕竟母亲能够提供与之互补的一面,更糟的,是这样一个家中强权的存在,对于天性的压抑,个人空间的侵犯,以致自尊的践踏,包括时时都可能出现的付诸行动的肢体暴力和言语。
由于缺少对于人性中恶的描绘,影片因此少了纵深感,作为一部温情电影,他感人,细腻,但对于探讨父子关系的主题,显得过于干净,无法触碰到更深处的内核。
影片更多以儿子庆多展开描写,有几处细节十分动人,其中一处是福山雅治在琉晴离家出走后到杂货铺去接孩子回家时,庆多看到他,跑到了壁橱中躲了起来。
这个片段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我上小学的时候,寒暑假寄宿在姥姥家,过着放纵任性的生活,对于童年时代,越少束缚,就意味着越多的快乐。
有几次爸妈来接我回去的时候,远远看着车开过来,我会跑出院子,去到很远的地方,希望他们因为找不到我而放弃,但无论我走了多久,依然还是要回去面对等待着我的他们,依然要不情愿的坐上那辆回到自己家的车。
我不爱自己的父母吗?
我想不是,我只是想逃避那个家的压抑和孤单。
舅舅是个跟电器行老板相似的人,一生一事无成,散漫懒惰,然而他是一个能让小孩快乐的父亲,也是能够尽心照顾妈妈的儿子。
我一直记得,在老家不大的院子里,他在两棵树之间架了横梁,系上两根绳子,用一个旧轮胎,搭了一个秋千。
这是我童年记忆中,依稀之中感受过的最浪漫的事。
表弟和妹妹玩着我的旧玩具,穿我的旧衣服,但他们有一架秋千,这是我永远无法拥有的东西,或者说一种溺爱。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无价的,而父母常常由于感受到了成人世界中的残酷和压力,遗忘了自己身为孩子时的求索。
关于陪伴,拥抱这些细碎又看似不重要的事,在成长中起到的作用也许大过金钱能带来的东西。
影片结尾,如果以庆多的观感,似乎他是幸运的,回到了一个爱的氛围更为浓郁的家中,自由的成长,也许他会变成如父亲一样正直但懒散的人,也许会像母亲一样温柔而坚强。
回到另外家中的琉晴,他的未来也许同样变得美好,成为父亲一样强悍的人,也许失意如母亲,也未可知。
影片只能止于此处,他们之后的命运,互换人生后将要面对的种种,便成为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电影给带我最多感受,不是父与子的情感交织,而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曾遇到的那些遗憾,如野宫良多与继母的隔阂,对父亲的憎恨,中途放弃的钢琴,妻子努力过却不能达成的事,面对丈夫的自卑,庆多无兄弟姐妹的孤单,害怕父亲失望而勉强自己完成的一个又一个任务。
风筝,蜘蛛侠,发光的机器人,遥控电动车,秋千,田野,天边的云,弟弟睡着的样子,妈妈深夜里的哭声,第一次说出无心的谎言后,是童年的终结。
长大后才明白了所谓人生,就是许多遗憾的堆叠。
SuHalifax三月,最后一场雪就要来
粗鄙如我,不太能欣赏得了那种平淡中洞悉人性的文艺片或者是艺术片。
每当我决定看一部这样的电影之前,就需要充分地调整心情,焚香沐浴,如此这般,才能静下心看进去。
是枝裕和的电影恰好属于这一类,淡出个鸟来,你得细细品味才行。
所以,自诩影迷的我,面对着是枝裕和这么如雷贯耳的导演,《如父如子》仅仅是我看过的他的第二部作品。
之前看过一部《空气人偶》,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主题是关于充气娃娃这么重口味的,而女主角又是我十分喜爱的韩国影星裴斗娜。
看这部之前,先浏览了一下豆瓣上的评论,是枝裕和的资深影迷们对这部作品很不满意,大概意思是这片子居然有了剧情,有了主题,这是堕落。
按我的理解,他们的潜台词应该是,是枝裕和的电影门槛居然降低了,居然让庸众们都能看懂并且感动了,这让我们这些资深影迷情何以堪?
不过这样的电影对于我这种俗人来讲,正合适。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两个家庭在6年以后被医院告知,抱错孩子了。
这让福山雅治扮演的主人公野野宫良多不得不从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然后在两个家庭的频繁接触中,福山雅治懂得了为父之道。
影片提出了一个选择的问题,亲子和亲情,哪个更重要。
主人公良多一开始听从律师同学的建议,妄图获得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也就是我的儿子是我的,你的儿子也是我的。
对方家庭显然不会同意这么无耻的主张。
那么接下来怎么选择,就是个考验了。
有人会说,何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孩子,然后和另外一个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用最狗血的台词就是:孩子,今后你就拥有两个爸爸,两个妈妈了。
这么和稀泥的选择就没意思了。
实际上主人公良多压根就看不上对方的家庭,始终打着一旦交换了孩子就老死不相往来的主意。
不过故事的发展,渐渐地向着狗血的情况发展了,良多已经阻止不了妻子和对方家庭的交往了。
不过选择仍然是个问题,而良多最后给出的答案是,不换了,亲情比亲子更重要。
我估计很多影迷被最终的选择所感动,尤其是女影迷,眼泪汪汪的。
但我不得不冷酷无情地表达一句,像电影里发生的情况,纯属偶然。
其实连导演自己,对于这个选择也不是很自信。
为了能够在力量上对抗强悍的亲子关系,导演在电影里安排了四组非血缘关系的亲属,抱错孩子的两个家庭,良多和继母,当年换婴的护士和她的继子。
影片安排了一场戏,算是推动良多做出选择的最后一份力量。
当年蓄意换婴的护士给良多送去一笔钱,作为补偿。
良多找到护士家,把钱还给她,然后表示不能原谅,这时候,护士的继子冲了出来,挡在良多面前,良多问少年,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吗?
少年坚定地说:有关系,她是我妈。
这是影片里最震撼的一句台词,通过情感的力量击溃了血缘的纽带。
然而这毕竟是艺术家的表达,抽象于生活,然后赋予自己的价值观。
其实是枝裕和也清楚,这种选择是极为罕见的,而正因为罕见,才有了表达的价值。
真实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导演在影片的一开头借医生之口交代了一句,过去医院里发生抱错孩子的情况,双方家庭百分之百是要换回来的。
这是常态。
如果我们进一步剥离情感的因素,以更冷酷无情的心理学角度审视,对血缘关系的强烈主张,是人类,尤其是男人,刻在基因里的人性需求。
进化心理学对于两性关系,尤其是出轨这个问题,做出了有趣但又令人沮丧的分析。
男人最担心的,是配偶身体出轨,而女人最担心的,是配偶心理出轨。
而这两种担心背后的动机是,财产的传承。
每个人都会把财富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在没有亲子鉴定的年代,男人判断自己孩子的办法只有牢固的婚姻,以及它所守卫的排他的两性关系。
对男人来说,配偶的身体出轨,意味着很可能怀上别人的孩子,继承自己的财产,这个风险让男人抓狂,于是戴绿帽成了男人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那么女人呢?
女人不存在抚养别人孩子情况(除非抱错了),她所担心的是,男人的情感被其他女人及其后代分享,这意味着财富被分享的可能,这对自己及子女的生存显然是不利的。
这就是进化心理学给我们的关于两性关系的解释。
这些动因起源于远古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动机渐渐固化为心理习惯甚至是文化习俗,即便最初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但这种心理却保留了下来,因此即使不存在出轨的问题,血缘仍然是最被看着的纽带。
罗里罗嗦地说这么一大段和电影无关的内容,其实是想探索一下主人公良多的心理动机。
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良多做出的选择有多么艰难。
那么另一个家庭难道不面临这样的艰难选择吗?
有,但是没有良多来的强烈,因为良多生长的后组家庭带给他的影响是对方不具备的。
更重要的是,良多只有一个孩子,而对方有三个孩子,这多少分散了这件事带来的冲击。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是我对影片做了过度解读呢,还是导演是枝裕和的确深谙进化心理学。
又或者导演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洞察力。
无论如何,他对人物关系做出的设定特别合理,而由此引发的情感冲击就十分可信,也因此极具力量。
关于这部电影,影评人老晃这么评价:“看完想死。
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说能的,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在吹牛逼。
”这话乍一听有点任性,不过当我看完了电影之后,就跟着老晃一块任性了。
不免又想起了另一句任性的评语,编剧芦苇说,中国没有天才导演,一个都没有。
刚出炉的2013年度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如父如子》继续榜上有名。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中生代导演之一,是枝裕和电影一向以平易近人的作风,真情流露的态度吸引着中国影迷。
就如之前所调侃的,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安排了一个纯文艺、真艺术的演员阵容,桥口亮辅跟河濑直美的电影感觉不时乱入。
但在整体上,这部片子还是典型的是枝作品,创作脉络上有迹可循,有点像前作《奇迹》的变奏。
它的影像静谧,情感温和,淡淡然间,有一种脉脉不得语的真意,触动人心。
虽然乍一看,《如父如子》的故事相当狗血,莫名其妙的程度,好似琼瑶剧,但在引发婴儿掉包的原因上,是枝又暗黑了一把。
不过,他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做更多纠缠——哪怕是往前一步,做道德评价或社会批判。
当悲剧已经发生,他所希望的是化解悲剧所造成的影响。
即相比较十年前的《无人知晓》,是枝所要展示的背景物不是冷漠的社会,而是日本的千千万个家庭,情感相通。
片中,野野宫家的环境和人物周边都以冷调影像出现,规矩、缺乏生气,人物的沟通方式太过拘束。
作为殷实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野野宫良多以自己的方式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希望他成为像自己一样的商界精英,性情果敢、意志坚定。
但很显然,儿子庆多不是这样一个人。
野野宫家置身于高楼,不接地面,过着与斋木家截然不同的生活。
反观斋木家,即便为人父母的有些市井气,一间小屋子也未免过于局促,物质不太有保障,但父子间亲密无间,打打闹闹,其乐融融。
因此,《如父如子》并不像《奇迹》,讲的真是六岁小孩的困惑:谁调换了我的父亲。
实际上,福山雅治所饰演的野野宫良多才是绝对的主角,这个自以为表现高分的富爸爸,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自信心完全被击溃,进而引导观众开始思考:如何当一个好爸爸。
电影里有良多的自省,他探望父母,令观众感到意外,同时也深化了人物形象本身。
然后也有孩子离去带来的触动,他意外在相机里发现了一组相片,发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视角。
但最令我感慨的是则是另一名父亲告诉他的: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你不需要再制造一个现在的家庭。
所以,相比较于说,这是一部家庭片,不如说,《如父如子》是一部亲子题材的电影,它告诉观众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好像不无道理的结论:富爸爸不如好爸爸。
这部电影有两个异常美好的段落,一处是两个家庭聚会,郊外聚餐,双方各拿出相机来合影拍照。
边上只有静悄悄的小河水,异常之搭调。
一处是野野宫父子间的和解,他们在一条分叉的道路,一上一下,保持平行,用差不多的速度走着。
道路终归要汇合,于是,他们又终归在一起了。
《如父如子》巧妙地切入了父子情感空间的罅隙,小心翼翼,怕惊动了两个家庭的平静,不愿意它往悲剧的路子走。
良多对儿子的关心负责、努力栽培,其实完全来自早前的家庭影响,而非金钱实力的飘飘然。
倘若没有意外,那又要造成一段看似平常、实则紧张的父子关系。
是枝甚至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父子关系可以超越血缘而存在,你把我当做父亲一样对待,那么,我就应该原样奉还,视你为己出的儿子。
在爸爸不在家的背后,在感动常在的相片上面,良多仿佛突然发现了被记录的时光——父子间才能有的视角和情感。
那是一瞬间的影像,却承载了一名父亲的人生。
如果要打一个比方,那就是如今社交网络上天天晒娃的新人父母,有一天突然发现,子女也在认真注视着自己。
那一瞬间,他们应该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如父如子”。
巧合在于,是枝也是借《如父如子》这部电影,重新看待自己的父亲身份。
在他看来,没有人是生为人父——不是说儿子一出生,你就自动成了一个好爸爸。
如何定义好,那是需要双方乃至是多方达成的。
不是一瞬间,而是许多年,甚至是一生。
想从《如父如子》中回味《步履不停》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
《步履不停》的圆润与通透让人想及小津安二郎,而《如父如子》里工巧的设计则把我们带向了另一位映画大师——黑泽明。
也难怪乎,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一结束,《如父如子》的改编版权就评委会主席被斯皮尔伯格买下,实则是切合了好莱坞的口味。
《如父如子》依然是一部典型的是枝裕和电影——静谧、温和的影像,故事就像温开水,需要细品。
是枝裕和的细腻赋予了这个老生常谈的调包故事以新意,但对比之前作品,再工巧的设计也无法掩盖存在的问题,护士一角可见一斑。
护士调换孩子的动机若是仅仅如她自身所言是出于嫉妒人家的幸福,不免惹人生疑,况两家父母在事后仅仅上餐馆发顿牢骚便息事宁人也实难让人信服。
随着故事发展,叙事动机将被逐渐暴露出来。
护士这一角色的再次出现,是福山雅治饰演的父亲将送来的钱还回,却被她儿子为母撑腰的场面所感化,于是在汽车里向母亲打了一个道歉的电话。
而原本一出探讨亲情的电影也逐渐转换成联继祖孙三代的福山雅治个人的皈依之旅。
电影里还有许多类似的桥段,无不有着巧心的编排与设计,而少却了是枝裕和以往电影中闪动的灵气。
主题之先行无疑让这部电影的人物如同提线木偶,被故事的整体架设所驱动,福山雅治这位严厉的父亲从当初冷漠到最后的感化,并未得到恰到好处的处理,故事背后暴露出来的叙事动机则不断摧毁之前慢慢积蓄起的情感力量。
在日语里,往往用“巨匠”一词来指称那些“在专业领域与艺术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是枝裕和还远未有获此殊荣的资格,但在这部电影里,他的表现确实比以往更像一位匠人。
(《都市周报》)
本次NZIFF必看影片之一。
任专业人士从专业角度分析影片,并不妨碍影片真挚的情感让我们泪如泉涌。
观影结束后,习惯性寻找作品不足的我,却找不到任何瑕疵。
这是一部如此优美,如此真挚的电影,绝对的Masterpiece。
医院护士嫉妒之下的一个愚蠢行为将属于完全不同阶层的两个家庭联系了起来。
在亲情和血缘的纠葛中,阶级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态度和人生经历等等在两个家庭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其实是在男主人公Ryota的内心发生了震荡。
最终,反是儿子纯真的情感帮助父亲完成了人生最大的mission。
到底谁是父,谁是子,何为父(母),何为子,该如何做父(母)亲,该如何做儿子。
相比去年的《I wish》,个人认为Kore-eda Hirokazu今年的《Like Father,Like Son》堪称完美。
对故事的讲述细腻节制、朴实真挚。
很多人拿他和小津比较,来批评这部作品,我觉得如此比较两个时代的导演不甚客观。
况且,作为一位回归传统叙事或说从未离开传统叙事的导演,这部作品绝不输于小津。
这是我的不同观点。
影片中屌丝父亲的四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道出全片真谛。
大概意思是:1. 当谈到和孩子的感情时,他说“it's all about time”. 2. 当Ryota说他很忙,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
他说:“But no one can do your work as his father."3. 当Royta提出要诉讼换子时,他说:”You never lost anything before。
“4. 当Ryota提到小时候,父亲从不带自己放风筝。
他说:”You can choose not to be a father like him."对于这样一部影片,实在没什么太多好说的,只需走进影院,看这个温馨感人的故事,把各人心底自己的人生感悟化成真挚的泪,献给导演,献给自己,献给生活。
Kore-eda Hirokazu对生活如此细微的观察和感悟,跟我们带来这部《Like Father,Like Son》。
我想用自己的一句诗来作为答谢。
爱若是云雨。
那么越是猛烈越应细细地落。
有些失望。
“如父如子”这个译名不好,原标题そして父になる倒是有站在父亲教导儿子立场的语境。本片的几个要点、反转设置得真好,是枝裕和得心应手了吧。可惜后半不够好。
百分之百的家庭会选择换回来,是枝裕和厉害在会让你觉得他们有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难怪斯皮尔伯格这么快就买去版权准备翻拍呢,剧本在结构和节奏上加入了很多好莱坞式类型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创作的痕迹相较于以往变重了,凭灵感和天赋写本子的日子到头了吗?其实这种本子倒是最难拍,虽然没什么让人惊为天人的地方,但是枝裕和足以给任何本子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
日本片特有的寡淡,或者说不温不火,缺乏冲突。甚至片中连一个反面角色都没有。一味地用所谓的“温情”,向你演绎《抱错娃的故事》。
也是温水煮青蛙的那种电影,不经意的小细节往往就是打动你的地方。福山雅治的父亲角色既有对儿子的认识,也有对自我的认识,导演不会很刻意的去描述,但是你能真切的感受到角色发生的改变。
编剧极具技巧性,但更重要的是敏锐而敏感的心。导演的功力显示在让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都真诚自然。哭傻。
为了讲述所谓的一个父亲的成长不惜先创造一出两个孩子,两个家庭间的悲剧,而这位唯一主角在大部分时间里甚至不像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的每一个想法都必须要来自于“偶然”看到的某一样东西或者旁人的某一席话,其他角色更是如牵线木偶一般。任何结局(还能是什么结局)都挽不回刻意到如此地步的故事。
感觉尾野和真木阳子从《最高的离婚》里穿越出来了……
男演员演技不自然,非常刻意
《如父如子》,看完想死。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说能的,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在吹牛逼。
看得我哭的跟鬼似的
一星给女主,一星给一起看电影的人
爷爷奶奶们看哭了。。老导演拍到现在大概心是这样平淡了
是枝导,这次心机明显了点哦。
因为爱是枝,所以没办法打更低。。。。
父亲说了好几年都因工作太忙而不能带子周日去玩?搁到好莱坞俗套榜上都已经是俗套中的俗套,连吐槽它本身都变成了俗套!至此已有不祥预感。然后看到了错领亲生,二度不祥。再然后停车场俯拍,两车品差鲜明对比,三度来袭。等到换子真相曝光后,野野的各种心境失衡为父不适,包括对养子才艺平庸的嫌弃,对亲子多动的不爽以至导致其离家出走,也都是该题材早就讲过八百年的老段子……此片真不像是枝裕和“亲生的”,而这在导演届本属稀松平常,毕竟人有失手马有乱蹄,外加命题作文硬性摊派。可豆评论届好像还不习惯接受“儿子不一定像父亲”,坚持认定“某氏出品必属佳片”?
(电影设定对建筑师的理解很到位了
在离家的火车上看完了。煽情不露痕迹,亲缘和时间。@2014 //十年后重映,在 SHO 见到是枝裕和本人,用电影票和眼泪回报这些年我最爱的导演给我的一切,对亲缘对时间都有了新的体会。@2024
如此狗血的故事居然给人带来了莫名的感动,就像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温润绵长,没有戾气没有乖张,怎么想都不是那种能理性解决的故事。想想几年的情感和存在过的痕迹就这样被抹去,还要故作云淡风轻一般,也只有日影的谦忍恭敬才能让这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平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