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小敏家》之后,伊北的《熟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两部剧作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然而却起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小敏家》的故事主线不错,讲述了三母女的离异家庭,然而部分情节有过于狗血之嫌,主角刘小敏的陈卓隐婚隐离怀孕流产就不多说了,刘小捷的故事线更是有显得鸡飞狗跳,编剧剔除了这部分内容,将剧情打磨得更加生活化,用平淡而近真实代替了夸张的大起大落,对再婚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然而同样对原著大幅改编的《熟年》,却并未起到相应的效果。
《熟年》是伊北个人极其珍视的一部作品,在影视改编之前,作者本人就已经改过一版。
《熟年》初版于2013年,因认定为自己早年笔力不逮,作者赶在影视化之前,又在2020年重新创作了新版。
在文艺作品快餐化的当下,作者会对一部旧作全盘改写,足见这个故事在他心中的份量。
《熟年》这个故事的主题,新版封面上的寄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你身上全部的负累,既是你的网,也是你可以倚靠的墙。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如何与生活和解,这便是《熟年》所要阐明的中心。
而改写后的故事,也的确将这个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故事中的倪家三兄妹,无论是老二倪伟强家代表的中产人士,还是老大倪伟民家代表的小市民阶级,亦或老三倪伟贞代表的大龄未婚女性,都陷在各自的“熟年”困局里。
原著中,倪伟强身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看似拥有他人艳羡的人生,却感到精神压抑想跳离这一切,和女学生玩婚外情,甚至玩起了消失,都鲜明地反映了成功人士背后的精神空虚。
妻子张春梅在杂志社升职失败,家里老公撂挑子,孩子也不省心,正是当代典型的中年困局。
老大倪伟民一家,则是为了一个“钱”字蝇营狗苟,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却不够为儿子买一套房,这又是另一种平民的悲苦。
老三倪伟贞身为大龄未婚女,看似活得最为自在,最终也被年龄的焦灼无情打倒,选择成为了一名单亲妈妈。
同时,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倪老太太,又将三家人悲苦串联在了一起,此外,还有倪伟贞的“婆母”正阳娘,刘红艳的母亲庆芬,多个老人的养老问题堆积一堂,造成了剧情的大爆发。
然而在改编的电视剧中,编剧却舍弃了原著的诸多矛盾。
倪伟强和周琴的婚外情不见了,甚至倪伟强本人直接下线好多集,编剧给了他一个外出骑行历练的借口。
儿子倪斯楠一样的荒废学业,电视剧中是为了搞音乐,原著中则是和网恋奔现,甚至年纪轻轻便有了孩子。
同样为了算计借精生子,原著中的倪伟贞选择的是年上男杜正阳,电视剧中则是和年下男何志超,如此一来,她便不用聪明反被聪明误,遭遇正阳骤逝后“婆母”的养老难题。
对于原著中的伤痕累累血淋淋的现实,电视剧已经做了过多的粉饰与美化,然而那份“熟年”的沉重感,也就相应减弱了不少。
我忽然想起一部叫做《完美风暴》的国外电影,讲述一艘渔船前往百慕大三角打渔,最后遭遇风暴全军覆没的故事,这部影片中没有所谓的超级英雄,也没有人定胜天的完美结局,但它却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的影视作品似乎还难得做到这一点。
《熟年》里,很多观众都羡慕张春梅与婆婆的关系,她们像母女一样亲密。
看着张春梅跟婆婆一起躲猫猫、挑衣服,对比女儿倪伟贞连药都让母亲吃错,不得不感慨,这媳妇比女儿还强呀!
可是婆婆们也不用羡慕这种神仙媳妇,因为这样的关系,无法长久。
1.巨婴老公《熟年》一开场,张春梅就展现出她超强的能力,工作上游刃有余,知性优雅,生活上事无巨细,不管是小姑子倪伟珍还是大哥大嫂,甚至上了年纪的婆婆,她都能够照顾到。
做饭刷碗,她都亲力亲为。
很多人都羡慕地称她的人生才是完美人生。
可完美人生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倪伟强在妈妈生日当天失踪,不管谁给他电话他都不接,张春梅好容易找到他,他却说,张春梅太霸道了,连他的生活都要管。
我们再对比一下张春梅的儿子倪斯楠,也在背着妈妈玩乐器,你看,父子俩一样叛逆。
倪伟强虽然出场不多,但他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巨婴的形象。
自己工作不顺,没评上荣誉又被举报,他与周琴清清白白却被人指指点点,他感觉到从所未有的挫败感,于是想着逃避,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地不接电话,玩失踪,全然不顾家人们的担心。
张春梅找到他,想要问清楚原因,他却发火把责任都推给张春梅,说是因为她管得太多了。
周琴跟他商量工作上的事,他说随便吧,他不想再做项目了。
说撒手就撒手,留一个烂摊子给自己的学生,这有一点责任心吗?
你看看,倪伟强看似优秀,其实就是一个巨婴。
2.缺乏边界随着剧情的推进,倪伟强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他肯定是人生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如此。
问题关键在他认为张春梅过于强势,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令自己窒息,所以他想要换一种活法。
可是他的阻力重重,首先就是母亲的问题。
如今母亲跟媳妇张春梅两个人关系极好,所有问题都会站在张春梅角度考虑问题,所以他的想法注定不被理解。
倪伟强找到大哥,跟大哥说,希望他能够帮他照顾一段时间,大哥也答应了。
可是张春梅不同意。
她说,不管我们发展到哪一步,妈我都会照顾。
这让大家觉得是感动,可是对倪伟强来说,却是负担。
所以倪伟强才会说出你大可不必。
对于母亲,倪伟强也有强烈的被侵占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受,不管我们在外面遇到了什么难事,只要回家看到母亲,或者吃上母亲做的家常饭菜,心情都能好一点。
哪怕母亲不会说什么,哪怕我们也无法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母亲,但是跟她呆一会,心里便会舒服很多。
可惜,倪伟强连这个权力都没有,母亲被媳妇张春梅霸占着,让他感觉那已经不是自己的母亲了。
所以说,婆媳处成母女,最受伤的人其实是老公。
因为这种关系,让他失去了母爱的归属感。
而媳妇给的爱,又让人压抑窒息,换做谁都想逃。
反过来说,如果女婿和岳母关系太好,女儿也会有这种感受。
对于夫妻来说,双方的父母只是对方的父母,尽量不要过分亲近,还是要有个分寸,否则对方会不舒服的。
3.婚姻悲剧婆媳关系不好,儿子在中间受“夹板气”;婆媳关系太好,儿子在中间缺乏存在感。
所以理想的婆媳关系,是应该有亲人的安全距离,不能越位,也不能过分生疏,需要在亲疏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
婚姻里,夫妻关系才是第一位的。
不管是婆媳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不应该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所以,我们不该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而是应该想办法经营好夫妻关系。
婆婆毕竟是老公的妈,你要让老公承担起赡养的责任感,你可以从旁协助,但决不可插手,更不能越俎代庖;同样,也要给婆婆和老公单独的空间,在这空间,他们可以吐槽你也可以说一些你不知道的秘密,你不要去干涉。
至亲至疏夫妻。
夫妻是最亲密的人,也是最陌生的人。
有时候,你可以对他说出你所有的想法,但有时候,你也该给彼此一定的空间。
把配偶的母亲还给对方,其实对彼此都好。
跟婆婆当母女,跟岳母当母子,真的大可不必。
本来是下饭点开随便看看,看到中间逐渐觉得这是部好剧,作为家长里短的家庭剧,每个角色都是千万人的缩影。
普通人的家庭,有人高知社会地位高但不快乐,有人勤劳节俭家人亲密但虚伪和算计,有美丽能力强的独立女性,但自我又疏离……生活好的坏的,都有两面性人的自私和高尚,也都有两面性;以为做人算计抠门就能守住自己的利益,却不知这也是贫穷的原因;能力很强,以为全心全意不计回报的付出能得到珍惜和爱,却不知这可能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期待,周围人和事都是自己的优秀作品,何尝不是自我为中心……低阶的人在争抢物质利益,高阶的人要争取精神自由。
人性就是自私,只不过有人知道共赢,知道长期利益最大化。
美的丑的,自己的别人的,我们只能接受规律
剧中不喜欢的就是倪伟贞,原因有:电视台的大制片人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对从小把她带大,连上大学都是大哥供养的,却在面对大哥家的实际困难时装聋作哑;对母亲的养老问题能推则推,回避责任;用手段套牢了小鲜肉并选择隐婚,还是想一直霸占着老房子。
她这辈子将娘家的好处全部占尽了,却没有尽一点的儿女义务责任。
还有剧中的那些男的,真没几个可爱的。
老大倪伟民老实木讷,家里老婆说了算,但好歹勤劳善良。
老二倪伟强是个大教授,一言不合就离婚,说走就走玩消失,说回就回,巨婴吗?
老大的儿子倪俊,自己没本事给老婆温暖,还在婆媳之间制造矛盾,丈母娘给付了首付买了房子,还要给老婆泼冷水,不思进取被裁员,天天打游戏还能考上公务员?
这是在讽刺什么?
老二的儿子倪斯楠:就一个字:叛逆。
倪伟贞的丈夫何志超,可能和他的专业有关,脑子确实不太够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个别)演员们演技在线,但情节也真是瞎编乱造,最后的大团圆结局确实过于仓促,弯转得有点大了,白瞎了这些好演员。
细分像婚姻的四个阶段:倪伟贞和何志超代表一个家庭的起点,两人从相爱走向婚姻;倪俊和刘红艳则代表两人从婚姻走向成熟的阶段;并不是说两人结婚了,有了新的家庭就OK,后面是两个人通过这段经历明白了身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的角色所带来的责任。
这才算是一个新组建新家庭的开始。
张春梅和倪伟强则代表的组成家庭多年后的状态;一切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当从互相互爱走到相看两厌的境地。
倪伟民和吴二琥则代表了两人婚姻的黄昏与相伴;最平凡最琐碎最烟火气息的生活态,诗词说的那种白头偕老最浪漫的言语好像也没那么多浪漫时光。
有的只是多年生活所磨合的包容与互相了解。
婆婆不满儿媳太忙,直接到办公室发难儿媳的上司,不由分说地让对方上司减少工作,这也让儿媳将面对被迫离职。
对于婆婆的无理取闹,只是想靠工作给自己找一份安全感的儿媳最终崩溃,在被婆婆催生和单亲母亲无法得到照顾的双重压力下,她自认无法得到婆家的正视,于是干脆夺门而去。
6月7日,正在热播的《熟年》第19集中,宋丹丹饰演的吴二琥和唐艺昕饰演的刘红艳这番婆媳过招让人想要原地掀桌。
但先别急!
这场婆媳矛盾还有另一面,看似矛盾不可调和,却映射出这一家人在生活难题下即便各有盘算,却又会一起挑起生活的难题,把发疯文学挡在家门之外。
“恶婆婆”的背后《熟年》里的吴二琥(宋丹丹 饰)真的分分钟让人想叹气。
为了给儿子攒首付,她省(抠)吃(门)俭(至)用(极),去探望患病的婆婆只会带着三根香蕉和两个苹果,还美其名曰为老人的身体着想。
甚至,她还用假雇保姆的手段将弟媳春梅给的保姆费纳入囊中,然后再乔装成保姆亲自上阵。
一面为儿子的新房发愁,另一面她紧盯儿媳的小腹,咬定没有孙子就坚决不给买房子,随身散发着强烈的压迫感。
为了儿子的新房,吴二琥听说婆婆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着急忙慌地让老太太立遗嘱,心心念念要将小姑子伟贞嫁出去,让自己的儿子和儿媳住进婆婆的老宅。
吴二琥真的让人憋闷!
但是《熟年》也展露了吴二琥的另一面。
如吴二琥所说,她把好人的角色都让给了丈夫倪伟民,将所有的坏都留给了自己。
因为公公早逝,长兄如父的丈夫倪伟民帮着母亲拉扯大弟妹。
吴二琥从嫁给倪伟民开始,心甘情愿地跟着丈夫一起盘活了倪家。
她们一家三口蜗居在老破小里,每月给弟弟倪伟强的200元生活费却从未落下。
最终,弟弟成了教授、妹妹当上了电视台的制片人,倪伟民在灶台上干到退休,辛辛苦苦半辈子却根本凑不出起给儿子的新房首付,所以老两口住在上下铺,将卧室留给了儿媳妇,她渴望改变拮据的生活,但却无力招架,所以她缩衣节食,和绝大多数母亲一样努力攒着每一分收入。
吴二琥看似彪悍,但她却不乏明事理的一面。
小叔子倪伟强要和弟媳妇春梅离婚,一口一个自己的人生被掌控,看着倪家人都面面相觑,吴二琥却直接撕开面子直斥小叔子自私,年轻相爱时恨不得形影不离,临到中年却称生活被控制,她不能理解这种思维。
这番话针针见血,却让丈夫倪伟民在回家的路上忍不住对她竖起大拇指。
吴二琥假雇保姆的计谋被春梅识破,她也并不强辩,而是羞愧地低下头道歉。
她不是蛮不讲理,而是被生活逼到了角落里的中年人。
她极力在找寻方式解决难题,并不怨对生活,也并不指责丈夫能力不济。
看着丈夫退休后送外卖摔得鼻青脸肿,吴二琥含着泪阻止他继续干下去。
这个女人抠是真抠,但她的善意也都清晰明显。
如果说当下许多家庭剧只关注在满地鸡毛里的发疯文学,《熟年》刻画了吴二琥的人精和市井,但也展露了她在生活面前的无可选择。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其中之难是因为家庭问题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单纯的善恶,只是习惯、角度的不同便摩擦出了嫌隙,单分来看是各有各理。
他们用演技吹散了满地鸡毛除开吴二琥,生活对《熟年》每个成员的刁难,都一碗水端平。
郝蕾、王鸥、唐艺昕、宋丹丹、刘奕君、张国强和曹翠芬这一众演员飙戏的名场面则展露了这个家庭如何各自为战,却又互相支撑着跨过生活里的各种坑。
吴二琥假雇保姆来获取弟媳的酬劳被发现,春梅对于大嫂的行为虽然愤怒和不解,却并不是第一直观想象的劈头盖脸地质问开撕,而是几次深呼吸后追问其为何要这样兜圈子,有困难就应该说出来,一家人可以互相分担。
郝蕾在这段戏的表现完全不是寻常家庭剧里劈头盖脸的模式,她的每一次深呼吸后都将语气软化,这样的表达却映射了太多人的真实生活。
因为是一家人,往后却依然抬头不见低头见,有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聪明的选择。
作为一个职场里打拼的资深编辑,郝蕾拿捏住春梅的沉稳和克制,就事论事的方法不仅避免了吴二琥颜面扫地,也避免了家庭矛盾升级。
从春梅的微表情并不难察觉她内心的不满,但面对妯娌之间的家庭生活,克制委婉才是过日子的状态。
面对郝蕾让春梅在短暂的冲突里迅速将态度柔化,宋丹丹也迅速让吴二琥卸下心房,坦诚因为自己好面子才不愿让家里人看到她的拮据,因此选择撒谎。
做了三十年的大嫂,带着几分长辈思维的吴二琥瞬间不知该把眼神放在何处,她的羞愧和倔强透过荧屏都能被感受到,只能在道歉后选择低着头匆匆离开。
你以为妯娌之间必有“甄嬛传”,郝蕾和宋丹丹则用演技细节维护了一个家庭该有的体面,彻底丢开了家庭剧常用的发疯互撕模式。
一家人的事就由自家人关上门来说,最终需要的是自行解决。
在一场对质后,春梅并未记恨吴二琥,她看懂了对方的难,所以私下给侄子塞了一笔自己的积蓄用来贴补其买房所需。
郝蕾无声诠释出在家庭纷争里一码归一码,她不满大嫂未能照顾好婆婆,但也理解对方的无奈,这是家人该有的格局。
转头,她在医院走廊偶遇来探望的吴二琥,将其拉到一边的长椅上,开口就先为此前驳了对方的面子道歉,并主动要求其拿着薪水来照顾婆婆。
这让吴二琥眼神从尴尬、惊讶再秒变无地自容;
面对弟媳的大度,她也坦然认错,并承认婆婆的身体需要专业的家政人员,主动要求将此前的保姆找回。
这场飙戏中,郝蕾和宋丹丹的情绪汹涌却表面平静,可以从中读出妯娌之间的互相让步,看到对方给的善意,矛盾也就云清风淡地散了。
她们不仅仅是就坡下驴缓和关系,而是真的看懂彼此的不易,正视了困难需要一起扛,这才是家的意义。
家应该是发疯文学的终点关于家人和外人的区别,如今网上总说:别人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家人才关心你累不累。
这句话虽俗,但道出了家人的意义。
家人,并非一定有能力开金手指解决你生活里所有的难,而是愿意懂得和一起分担生活的挑战,这才是家庭的凝聚力。
《熟年》里全员皆是实力派演员的倪家,这样的飙戏场面比比皆是。
王鸥饰演的小姑子伟贞经历失业的低谷后还被大嫂盘算起居住的房子。
原本的姑嫂矛盾立显,但听完吴二琥假雇保姆被识破后的无奈,她却主动让出母亲的旧房给侄儿和侄媳妇。
她不仅是看懂了大嫂的窘境,更心疼拉扯她长大的哥哥退休后还要去送外卖。
并没有过度煽情,她只是让哥哥安排侄儿住进去,这是家人之间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帮助。
妹妹的懂事让张国强饰演的倪伟民愣在原地,半晌都接不上话来。
习惯性默默面对生活的他用哽咽着的微笑回应对妹妹的愧疚和感激,没有过多台词,更没有抓马的情绪,而是从心底里的触动。
伟贞闪婚后意外怀孕,不料还在咖啡厅里打工的丈夫却并未做好当爸爸的准备。
不知所措的她半夜给二嫂打电话,春梅并没有言辞激烈,而是冷静地告诉她不应该放弃腹中的孩子,无论多难,也有家里人和她一起扛。
郝蕾和王鸥也用安静的方式化解了最常出现狗血桥段的剧情。
这一家人之间的互相懂得和互相支持,才是让人内心一股暖的源头。
作为倪家的核心,曹翠芬饰演的倪老太太即便在脑海里的橡皮擦已经开启后,也会坚持着为儿媳春梅做一顿饭,等她下班。
哪怕只是彼此看着笑一笑,满地鸡毛便也被吹散。
无声的用爱来作为支撑,互相搀扶着越过生活的难题,这是《熟年》倪家并未刻意刻入细节的脉络。
这几年的家庭剧被认为是发疯文学的聚集地,各种鸡零狗碎的矛盾都被集体端上桌,一言不合就可以让人抓狂。
但《熟年》播到了第19集,逐渐撕碎了这些路数,生活的满地鸡毛从不偏心于任何家庭,但不疯却是更高级的选择,各有各的盘算,但也能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这是家最温暖的核心,也是让人不畏惧生活的难的本核。
围绕倪家老太太和两儿一女各自的生活展开老大读书厉害,但是考上大学后为了弟弟妹妹就去工厂打工了。
生了儿子娶了外地媳妇,一家四口挤在特别小的两室一厅,老夫妻两个人睡高低铺。
他们家主线就是买房,儿子从躺平到在儿媳的带动下开始承担家庭责任,老夫妻俩几十年拌嘴但相濡以沫。
老大媳妇就是宋丹丹演的。
老二读书也厉害,做了大学教授,妻子是大学同学,报社副主编后来辞职,本来想一门心思好好照顾阿尔兹海默症初期的婆婆,婆婆就像她亲妈。
因为对老年人的熟悉,阴差阳错又继续做了养老院项目还被人挖去做副总。
两口子事业上都很成功。
他们家主线就是老二抑郁症了,控制不住自己也不想拖累家人,非要离婚,离婚了自己一人骑摩托车去西藏,治愈了心灵回来了,也开始积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老二是刘奕君演的,那微表情太到位了。
老二媳妇是郝蕾演的,那个温柔劲儿。
老三是电视台制片人,一直不想结婚。
她做的节目被停播了,她也辞职了,跟其他公司签对赌协议做新节目。
老三的主线剧情是,她做原节目期间不经意的鼓励了一个小她8岁的年轻人,后来两个人闪婚闪孕了,一起面对这复杂的情况。
不过他们两家家人都很通情达理,所以主要还是围绕年轻人们直面婚姻。
大家庭内部没有矛盾,整体都是善良人。
只有鸡零狗碎的小矛盾,没有无事生非。
整个剧的主题比较聚焦在婚姻,处于婚姻不同阶段的人面对不同的问题。
选角成功是最大的成功,除了一个编外的小姨😂
不知道为啥就爱看这个家长里短,但是真的有时候很生气。
倪家除了大哥都挺自私的,哪怕二哥真的有抑郁症,还是想给他一脚。
还有倪思楠,说向着他妈,他爸走了没几天就说什么要自由巴拉巴拉,这不是往她心口戳吗。
伟贞完完全全想独立,也不跟孩子爸爸商量,能理解但是办的有点绝吧。。
倪俊这个妈宝!
凭什么娶到红艳这么好的媳妇儿,别的不说红艳在努力学卖保险,爸爸在送外卖,妈妈为了赚钱去春梅那儿骗人,倪俊呢?
到点下班,红艳让他考公务员他还发脾气,啃老啃的心安理得的。
发疯,凭什么红艳身体不好可能不能怀孕,说对倪俊只有愧疚,还要低三下四说想办法解决?!
娶媳妇就为了生孩子是吧?!!
二琥喊出离婚的时候,在我看来是很震惊的。
中学的时候爸妈吵架,每次给我妈的建议都是离婚。
不是气话只是真诚的觉得,这段关系如果不让人开心,那不如分开。
妈妈总会说为了我,不可能离婚,我就会觉得是我的错吗?
之前站在红艳的角度看,一直觉得二琥是一个恶婆婆,自私又势利的掌权者,这一刻突然明白,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被世俗教条的女人,一个要在有限的条件下照顾好一家,让家人过得好过得体面的女人而已。
如果有的选,谁又想蝇营狗苟。
本来觉得二琥因为这点事就闹离婚会不会太小题大做,毕竟大哥这么“老实”,看来她还是比我更了解男人啊。
也是,如果不是看她年轻可怜,怎么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帮她,反复帮她。
真的想帮,也就是点到为止。
春梅和二哥,基于爱情的婚姻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幸福和长久。
大哥大嫂给出的结论是,所以要经营,春梅他们又说婚姻是家,感觉婚姻好难啊。。
对于一个懒人来说,可以随意躺平的才是家。。
这几天看完了这部剧,还是蛮好的,可以打个7.8分。
除了一些避免不了的注水以及一些拖沓剧情,还有些强行的不合实际的剧情算是减分项,倍速看、跳着看就行了,整体算是近来的一部难得的合格剧。
其实一开始是冲着郝蕾、刘奕君、张国强他们看的,都老戏骨,电影演员来演电视剧,确实降维打击。
尤其郝蕾,对艺术有追求,剧情也确实没让人失望。
郝蕾剧中的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却又不得不面对家庭和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而整体的表现,确实算是对人到中年的一种豁达吧,看穿很多事,却仍保持着对生活的坚持和热爱。
而她本人也比较通透,貌似之前也在节目中说过,到了什么年龄就演什么年龄的角色。
强行装嫩的角色,哪怕是国际章来,都只能让人尬的钻地[旺柴]突然打动人的还有张国强的那个哭,面对可能面临的家庭破碎,一种无可言说积压已久的情绪爆发,这若是在电影场景里,高低得颁奖了……
《在雨中》这首老歌是1984年的,原唱是刘家昌和尤雅。
《大宅门》这部老电视剧是2001年的,讲的是同仁堂往事。
我想起它们,都是因为郝蕾主演的《熟年》。
《在雨中》是男女声对唱,歌词写透了熟年。
(女) 在雨中 我送过你(男) 在夜里 我吻过你(女) 在春天 我拥有你(男) 在冬季 我离开你(女) 有相聚 也有分离(男) 人生本是一段戏(女) 有欢笑 也有哭泣(合) 不知谁能 谁能躲得过去(合) 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只有默默的承受这一切承受数不尽的春来冬去
三代同堂,算是小宅门。
大宅门里的道理,宅门再小也一样,也免不了冷暖分崩。
《熟年》中的故事,在《大宅门》里都不算事儿。
为啥呢?
时代不同,现在女性的地位,涨了。
《熟年》里的二儿媳张春梅,是有名、有姓、有工作、有五险一金的。
《大宅门》里的二奶奶,白文氏,那个观众记得她原来姓“文”?
所以,您要是真想学宅斗,要看《大宅门》。
看《熟年》,您只能看到两个字:放手。
该放手时就放手。
爹娘自有爹娘运,儿孙自有儿孙福。
兄弟姐妹之间别讲道理,谁认真谁就输了。
摸着别人的石头,咱们也可以过河。
无论是《大宅门》的二奶奶,还是《熟年》里的二儿媳,她俩的本事都不是宅斗,而是搞事业。
发展才是硬道理。
白家老号,垮了,宅斗能要人命。
白家老号,重新起来了,宅斗就是八卦闲情。
张春梅比二奶奶更幸运,二奶奶只能搞人才培养,自己丈夫不行,就培养儿子。
张春梅可以直接上一线,自己奋斗。
不用啃老,不用看丈夫脸色,不用指望儿子出息孝顺。
So,35+的兄弟姐妹们,金九银十,打起精神,干起来吧。
能不能没有那小姨,带资进组吗?跟她外甥天天尬死了。还有老二这条线,天天又抑郁又不可理喻,到底咋了嘛,故弄玄虚。继续追更,老三跟体育生这就瞒着所有人领证闪婚了?好扯哦!还有那体育生,越看越油腻,要不是冲着其他老戏骨真的不看了……
拿电视台开头真是步步踩我雷。中年危机的老婆碰上中年叛逆的老公,郝蕾一丝不乱的复古卷发配上时不时诡异起来的灯光,我总觉得她应该掏出刀子把她那狗一样的老公杀了。
中规中矩的剧,一般家庭中都会有这些大大小小,婆婆妈妈的事,拍的挺现实啊。
张春梅好苦阿 被家庭束缚付出一切还被老公和儿子两个好大儿厌恶 到底是谁绑架了谁的人生
看得让人窒息,只想要孙子的婆婆,和稀泥的老公,真窒息,还有尽职尽责做好老婆妈妈媳妇的好女人,可是那无病呻吟的老公儿子让人无语,那得了健忘症的婆婆让人心累!唉,生活已经很累了,看了这部剧让我更难受了!
开头又是暴露出一大堆问题,吵吵闹闹鸡飞狗跳,倒是刘奕君那个角色的问题还算有点新鲜,但那又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要和稀泥要和解,国产剧能不能换一种套路啊,演技再好,也真的审美疲劳了。
看到都是在吐槽小姨的我就放心了
刚开始觉得倪伟强矫情,后来被妈妈唠叨突然就跟他共情了,对于家人过度的关心,感到难以忍受。小妹倪伟贞的剧情最不好看,假。
看完了,最后还是很美好的。虽然也有不现实的地方,但总体很温暖
小姨是谁家公主带资进组,剧情勉强拧巴,真是可惜了一帮老戏骨。多一颗星给老戏骨们。
大哥线五星,二哥线四星,老小线负五星。那小姨戏也太多了。
看不下去了,剧情鬼扯,老三多余,宋丹丹神烦,浪费刘奕君和郝蕾。张国强值得一个最佳男配。
拍的很有水平啊。忘了爸妈后续还有没有看于是标记一个看完。
一星给郝蕾,一星给张国强,另一给宋丹丹。
郝蕾仿佛又回到了很多年前经常拍戏那会的状态。台词功力很强。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剧情里。我很喜欢看这种有冲突但是冲突都是比较生活化比较合理化的家庭剧。
看了评论才知道“熟年”是啥意思……宋丹丹、郝蕾这些演员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就是,看剧都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争来吵去一天到晚尽是些狗屁倒灶的糟心烂事就觉得窒息……真的,一听见人吵架我就头疼……
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家庭剧了,继《小敏家》之后又喜欢看伊北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真是yyds,很真实,挺共鸣,老戏骨演技真的太封神了。
爱是适当放手、爱也是互相尊重、爱更是彼此牵挂,春梅的老太太之间彼此依赖的母女情太让人感动了
情节太刻意的硬编了,王鸥那条线最差,跟她搭戏的男演员不行。张国强最强
我觉得挺好,我就很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