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看完电影,学姐问,你觉得帮助苏丹崛起的是谁?
女主?女主爸爸?他的小跟班,还是那个投资人,或者那些看不起他的人?无可否认,以上的人都帮了他太多,但是,我的脑子里出现的却是后来那个面冷心善的教练。
挖苦讽刺却全程陪同,冷言冷语却暗自担心。
他像极了我们身边的一些人,满嘴损你的话,却是那个最担心你的人。
他试图用他的冷言冷语逼你放弃去做高危险的事,但在你决不罢休时为你祈祷做你支柱。
这样的人,大概才是朋友最好的模样吧。
你要违抗规则,我为你分析利弊。
但若你执意要做和我价值观不符的事,我不支持,却一定陪伴在你左右,为你祈祷最好的结局。
印度宝莱坞三大汗之一的萨尔曼·汗,那也绝对是顶级的演员,之前《摔跤吧,爸爸》阿米尔·汗让自己爆增体重,又将自己练回一个肌肉男已经让人瞠目结舌,没有想到原来在阿米尔·汗之前,萨尔曼·汗已经这么做过了,印度的电影人真心值得人尊敬。
整个故事其实非常简单,甚至连每一个情节都完全按照观众的预期想法在进行着,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颖的地方,与《摔跤吧,爸爸》相比又少了一些对于印度社会的深刻反思,这是在剧情上产生的硬伤,完全没有办法弥补。
甚至电影中的女主,从一开始对男主的极度厌恶,到后来男主一战成名之后的迷恋,我怎么看都觉着有些别扭,这似乎是另外一种成王败寇的思维模式。
而造成双方最大的分歧是因为男主出国比赛,女主独自生孩子,因为特殊的熊猫血的缘故,造成孩子的死亡,这罪过就完全怪在男主的身上,好像也不能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吧?
剧本的打磨上存在的瑕疵,就只能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弥补,所幸这电影有萨尔曼·汗压阵,到还算得上是一部能够看一看的电影,至于说真的有多好,只能说,及格吧。
#继褒贬不一的《摔跤吧爸爸》之后的又一部以摔跤为主题的印度电影,这部电影在开头和结尾似乎都显示着摆脱《摔跤吧爸爸》的影子来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的意图。
在开头,女主作为一个有奥运会理想的职业摔跤手对追求她的男主显示出了不愿受男性欺辱的女性强势刚性的一面;结尾是男主成功登顶而女主重回赛场,从成功的事业回归到家庭的男主抱着健康的女儿和女主一脸幸福的样子。
当然这个故事的大部分都可以用大众喜欢的网络爽文的大纲来概括:屌丝男主遇到优秀的女主然后为了配得上女主努力登上人生巅峰然后抱得美人归的故事,尽管男主光环背后做了太多夸张的铺垫,但仍可以用男主超乎常人的自制力和意志力来合理化。
总体而言,这是个庸俗的凡人成圣的故事,女性在这里面仍是一个"我只喜欢让我敬佩的人"的衬托男性甚至成为男性标榜成功人设的尺度的角色,男女平等似乎是我从开头结尾以及前半部分男女主共同夺冠的情节中牵强附会的产物。
这部片子,当时在电影院看的,个人处于情绪低落期。
看得泪流满面,印度三哥的电影,很励志很煽情。
计划过两天再看看,回味下。
男人,有多少难言的痛,男人打落牙,和血吞,说的就是这个中年大叔,为了生活和理想,苦苦挣扎!
抛弃屈辱与自尊,只为了心中那不灭的火焰。
让我流泪的是:为了梦,已经不要命了。
再中年过渡年龄的自己来说,真的感慨万千。
《苏丹》的主角是我一直喜欢的萨尔曼·汗,他的电影我基本也都看过,2.8亿票房的《小萝莉与猴神大叔》也是他的一部杰作,苏丹这部电影比摔跤吧爸爸拍的还早,只是摔跤吧爸爸在我国上映时间较早一些,所以苏丹票房稍微没那么高,如果早些,它的票房也不亚于摔跤吧爸爸。
整个故事曲折感人,女主角阿尔法是一名女摔跤手,苏丹对她一见钟情,她也成了苏丹去学摔跤的动力,为了赢得尊重、尊严和爱情,他一直很积极奋进,赢了大大小小各种比赛,包括亚运会、奥运会的冠军,他赢得了爱情娶了阿尔法,后期一系列的比赛中他开始慢慢变得自大有点失去自我,因为锦标赛和妻子阿尔法预产期时间相冲,阿尔法请求他放弃比赛陪她,他拒绝了,他选择了去比赛,因为他特殊的熊猫血型,刚出生的儿子出现高危的时候血库无血,苏丹又不在,导致失去了儿子,阿尔夫无法原谅苏丹,苏丹从此后整个人都变了,自责、颓废、寡言,不再摔跤,过了几年因为摔跤俱乐部的老板再三请求,事实也是建立血库资金需要,蹉跎度日的苏丹从新答应了摔跤俱乐部的老板重返摔跤场地,为了赢得阿尔法的原谅和回到自己那个破碎的家庭,他一次次的突破自我最后赢得阿尔法的原谅。
信念坚如磐石,信念支持他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
这个电影想表达的就是没有人能打败你除了你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突破自己,不但赢得了爱情、家庭,更多的是赢得了尊严、尊重还有体育精神!
前天,印度电影《苏丹》在国内上映了。
今年七月中旬,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的创投会上,北京有一家影视公司来First找投资项目。
我跟他们的负责人小A相邻而坐,就聊了起来,道别后小A突然回过头了说:“下个月有一部国内上映的片子是我们公司引进的,你可以关注一下,叫《苏丹》。
”《苏丹》讲的是一位本来做小生意的小镇青年苏丹,为爱成为一名摔跤手,虽是半路出家但所向无敌,一次意外,让他遭遇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
最终,他迎来了人生的绝地反击和情感救赎。
近期印度电影首次失利 事实上,小A告知之前,我就知道了《苏丹》这部片子。
我对它的市场表现并不乐观。
除了与其在印度本国上映的时间相隔较远外,还因为它可能是《摔跤吧!
爸爸》大获成功后的跟风之作,瞄准的是市场和票房,是一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电影。
而这类导向的电影,票房和口碑往往都不太如意。
国内不乏先例。
2013年,电影《致青春》取得票房成功后,立即引爆了青春片的跟风潮流。
随后几年,国内涌现大量同质化严重的青春片,疼痛与忧伤是恒定的表达,打架、堕胎、撕逼、出国是惯用的套路。
其最终的口碑和票房,都难及前作。
不过,虽同为摔跤体育励志片的《苏丹》晚于《摔跤吧爸爸》登陆中国,事实上却比《摔爸》早半年问世,《苏丹》还创造了2016年的印度票房神话。
上映首日破7项票房纪录,上映首周破35项票房纪录,最终成为当年(自然年内)印度本土票房冠军,以及同年印度电影海外市场票房冠军。
虽然具备票房冠军的基因,但在中国市场可能并不奏效。
在《摔跤吧!
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和猴神大叔》《起跑线》等电影之后,印度电影于中国观众而言, 早已没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新鲜感。
并且,这部影片跟《摔跤吧!
爸爸》同为摔跤题材,中国观众可能会怕审美疲劳而绕道行之。
从实际的市场表现来看,《苏丹》确实也不够乐观。
首映日,在排片率达到12.5%的情况下,只取得了586万的票房成绩。
尤其糟糕的是,在没有新片阻击的次日,并且还是周六,它的排片一夜之间直跌至7.9%,降幅剧烈。
查询近几年在国内上映的印度片后可知, 除了《苏丹》,近两年每一部印度电影,在国内开画后的排片率,要么是稳步上升(尤其是《摔跤吧!
爸爸》,排片从5月5日的13%涨到5月18日的31.7%,连涨13天之久);要么是基本持平。
没有一部印度片如《苏丹》般,无论票房和排片都极度遇冷。
拼的不是元素,拼的是内涵《苏丹》跟《摔跤吧!
爸爸》明明很像。
除了都是摔跤题材,有热血的动作元素,还都有印度全民级偶像傍身。
《摔跤吧!
爸爸》有巨星阿米尔·汗,《苏丹》也有萨尔曼·汗,后者是在国内斩获2.8亿票房的《小萝莉与猴神大叔》的男主演。
出生于1965年的他,在印度是家喻户晓的巨星,跟阿米尔·汗、沙鲁克·汗并列印度三汗。
可为什么“同貌不同命”?
诚然,《苏丹》作为一部商业片,对得住这三个字——戏剧化的情节、尖锐的人物冲突、激烈的打斗场面、宝莱坞传统的歌舞场景,一应俱全。
可以说,《苏丹》基本满足了观众走进影院,看一部商业片的心理预期。
但是,《苏丹》的不足,比喻起来就是,它像一个资历尚浅的手艺人,虽然深谙制作流程和技术,但却尚且无法领悟与习得技术之外的智慧和经验,使他的手工艺品固然是有鼻子有眼,却总觉得差点意思,细一思量,才明白是缺了某种直击人心的精气神。
首先,《苏丹》有很典型的好莱坞剧作基因。
特别是对于看过编剧圣经《故事》一书的人而言,《苏丹》看上去多少会有点像电影流水线作业出来的标准化产品。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构造该片戏剧冲突的“设环”和“解环”,相当程式化。
比如,当身材松垮了的苏丹想重回赛场,优秀的格斗摔跤教练不接受他,原因是如今的他,看上去就像废人,这是设环。
最终,苏丹通过展示了杀手锏“印度式擒抱”,展示了自己宝刀未老,实力尚存,于是教练决定接手苏丹。
这是解环。
类似的设环和解环,就像一枚枚棋子,被均匀有序地组织与布局起来,构成了整部电影的起起落落。
不可否认,大多数商业片难逃这样的剧作套路。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套路带来的观影效果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
仿佛编剧创作的手,不是被灵感和情思所指引,是被某种机械化工具所带领。
这种标准化的创作手法,失去的不仅是故事的灵性,还有它的写实感和可信度。
另外,苏丹半路出家成为一名摔跤手,凭借着天赋秉异,一路所向无敌,成为了一名奥运冠军。
这样开挂式的闯关杀敌模式,是编剧金手指大开的结果。
《摔跤吧!
爸爸》讲的是励志的故事,却不让人觉得脚不着地。
因为它以一种更加写实的风格呈现,无论剧情的发展,还是人物的情感,都循序渐进,有理有据,容易给人代入感和沉浸式体验。
在润物细无声中,观众才会被编织进影像之梦中,实现共情。
对《苏丹》,观众可能会下意识地把它当成一部虚构的“爽文”,而体育题材的核心,往往是励志。
但“虚构感”特别容易消解励志感,阻碍代入感。
最终, 《苏丹》豆瓣评分为7.3分,远逊于《摔跤吧!
爸爸》的9.1分。
其次,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体育的励志与爱情,从剧作上,肯定是想让这两个主题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实际上,励志和爱情,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成为彼此的附庸,彼此的工具性存在,反倒两者都落得不痛不痒。
在《苏丹》中,对女主角阿尔法一见钟情,是苏丹成为摔跤手的动力。
最终,蹉跎度日的苏丹重返摔跤场,是为了赢得阿尔法的原谅,为了回归家庭。
也就是说,纯粹的体育竞技精神是缺位的,这让它的励志感大打折扣。
同时,在刻画两人的爱情上,影片做得很不到位——频繁出现的歌舞场景,成了两人的爱情升级的注脚,这种“快进式、概念式”的情感叙事方式,是缺少血肉和肌理的。
总而言之,电影中的励志和爱情,既兼容得不够好,也因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爆发力欠缺。
比如,相似的体育题材经典电影《百万宝贝》《愤怒的公牛》,都是“一根筋走到底”,往往是没有爱情元素的。
严肃的体育题材电影,爱情弄不好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为爱情可能喧宾夺主,以及消解励志感。
反观《摔跤吧!
爸爸》,它的主题也相当集中:那就是基于消除性别偏见的体育励志片。
体育带出的自强精神和对性别成见的破除,融合一体,达到了1+1大于2的情感冲击力。
主题“不燃”,注定泥牛入海最后,作为一部引进片,《苏丹》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市场表现。
《苏丹》是一部多主题电影。
开始,它讲的是男追女的爱情喜剧,如苏丹说“就好像医生娶医生,摔跤手自然也娶摔跤手”,苏丹为俘获芳心,成为了摔跤手。
然后,它又讲原谅与救赎。
阿尔法因为苏丹的自负与迷失,遭受了巨大的情感伤害(为了不剧透就不说具体情节了),苏丹企图通过在摔跤事业上重整旗鼓,赢得自我的救赎,家庭的回归。
最后,它讲的是赛场上,运动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运动员不能瞻前顾后,而要勇往直前。
所以,身负重伤的苏丹毅然回到了赛场。
说实话,这一层主题的呈现,相当“即兴”,有可能是为了高潮的煽情,而刻意为之。
总的来说,《苏丹》的多重主题,让它有些紊乱和分散,着力点不集中,结果导致故事比较温吞。
更深层次的主题“失策”,使这个多重主题的故事,没有《摔跤吧!
爸爸》的主题“来得燃”。
特别是《苏丹》的爱情线,好比白开水,无色无味。
而原谅与救赎,也因铺陈不够而欠缺张力。
唯有“为自己而战,为尊严而战”较有共鸣价值和力量,也就是燃点,覆盖的观众情感面更为宽广,只是这部分也有点“草草开场,草草收场”的意思。
虽然如此,《苏丹》作为一部商业片,它在技术层面是妥妥拿80分以上的。
并且,它比大多数国产商业片更见匠心,更见功夫。
如果,它在整体风格和主题的表达上,更具写实感、普世性、纵深度,它的市场表现可能更好。
毕竟,阅片量上来了的中国的观众,已今非昔比。
(首发于公众号:影视独舌)
一、故事:《苏丹》,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一个乡村混混为了赢得摔跤女选手的爱情成长为摔跤冠军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昔日摔跤冠军为补救曾经的过失站上自由搏击擂台成长为自由搏击冠军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成长”,第二个故事讲“自我救赎”。
换成“叶问”,这就是系列片的节奏啊。
也正是因为这样,《苏丹》显得冗长。
二、人物:《苏丹》,全片只有一个人物,那就是,苏丹。
有人物弧线的人物,只有苏丹;能说出明确性格特点的人物只有苏丹;其他所有的人物的功用只是脸谱地推进苏丹的动作:阿尔法:受过良好教育、会流利的英语、女性意识觉醒/誓改变在摔跤这一运动中对女性的刻板偏见,的独立女性;编剧试图塑造这样的阿尔法,但实际上并没呈现出来。
结果,阿尔法是扁平的成为苏丹学摔跤的起因、苏丹站上自由搏击擂台的起因;阿卡什:俱乐部经理。
发掘苏丹(在自由搏击领域)。
确切的说发掘的人是阿卡什的爸爸。
阿尔法的爸爸:摔跤教练。
让苏丹得以学习摔跤。
苏丹的朋友:功用:向阿卡什讲述苏丹放弃摔跤的原由、一直陪伴苏丹;苏丹的对手们:体现苏丹的成功和厉害。
这些人通通都说不上/说不清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难以找到明确的词语来形容。
三、歌舞:印度特有的歌舞元素,任何时候都能锦上添花。
但《苏丹》,emmm……并没有。
我以为会在苏丹和阿卡什结婚的那场戏中出现。
竟然,在苏丹赢得自由搏击(倒数第er次大赛前)出现,还是solo🤯 Are you kidding me?
不仅没有锦上添花,反而有些画蛇添足。
不过,给bgm的歌词点个赞。
四、动作:《苏丹》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天赋、训练、打擂。
天赋,通过追断了线的风筝,或者说跑酷呈现。
这是可以充分运用场景调度来实现的。
可以拍的很有趣味;训练,基本是中近特镜头的快速剪切;打擂,全片呈现繁简不平衡。
在“成长”篇中呈现的基本比较简略。
在“自我救赎”篇,也基本只有最后一场打擂才算是着墨较多。
上述三类动作,其实是非常大体量的。
要把这么大体量的动作安排在有限的139分钟里,需要谨慎平衡、繁简得当。
显然《苏丹》,没有。
所以也就没有观众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绝地反击。
观众看到的是缺乏说服力的杰克苏/主角光环。
不知道印度版的170min是什么样子,观感会不会不一样。
但就中国版,139min,庆幸的是在家里看的,生气的是,它竟然比100分钟足足多出了39分钟,我竟然得多花39分钟才能看完一部影片。
看名字和海报根本没往「萨尔曼 汗」身上想,否则估计早看了,必定「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给我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刚开场那一段「苏丹」骑车小摩托走在乡间小路非常舒服的音乐与视觉,很简单,但很舒适;一个演员是否揣测了角色,是否认真对待了,看两部片子你就能从他的眼神和一举一动中察觉出来;你不认真或者肤浅理解角色,结果,哼哼;前大半部分感觉很多点都欠点火候,这是我在其他印度影片中没有感受到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些许不到位的感觉;人生两次从零开始的决心并顺利实施,只能说不是常人的人生;苏丹开始参加格斗大赛算是回归了印度影片的正轨,苏丹的必杀技向印度传统跤法的致敬让我想起了「传奇的诞生」里的贝利对“任加”踢法的致敬,在这点上值得尊敬;谁都能想到最后的结果,但你还会为之雀跃,某些点还是会一瞬动容;确实比不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因为故事结构太多的体育题材影片运用过了,在这些影片中肯定难以与「洛基」、「摔跤手」或者「百万宝贝」抗衡,但是已经足够完整;不难看出印度最近些年对女性位置的逆袭工作,无论从该片还是「摔跤吧爸爸」,还是「厕所英雄」、「嗝嗝老师」、「炙热」均能感受印度的细微变化;但是确实需要正面面对的还是,印度的现实社会和电影中的最少有三十年以上的差,保佑印度能加快脚步;
(《苏丹》有感):苏丹,本剧的男主角,一个靠摔跤赢得尊严、荣誉、抱的美人归的人生赢家……故事如果到此,那么苏丹的人生应该算挺完美的,然而故事并未到此终结,因为苏丹求胜心切,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之前所得到的鲜花和掌声,都是因为他靠摔跤获得的,根据以往的成功经验:他只需要不断再摔跤领域获得成功,他就能不断获得鲜花和掌声,并且获得家庭的幸福。
然而天不遂人愿,比赛的时间和妻子的预产期一致,他选择了去比赛(毕竟本场比赛一旦取得成功,就想当于完成了摔跤领域的大满贯,况且根据他的评估,赢得比赛完全是探囊取物),结果毫无悬念,他赢得了比赛,但是他刚出去的孩子,却因找不到男主所具有的熊猫血而夭折。
女主曾劝男主放弃比赛,预产期很需要男主的陪伴,毕竟自己为了家庭幸福,自己也放弃了奥运冠军的梦想,答案毫无疑问,不然也不会导致双方关系的全面破裂(其实作为男主的行为旁观者,我们可能会对其行为,有些不满,这主要是我们具有上帝视角导致的,男主的悲剧行为,有其合理的必然性。
他有比女主有更强烈的理由,以为只要赢得摔跤,就赢得了一切,因为他之前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靠摔跤获得的,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过往的经验,而女主可能给我们的感觉她很智慧,虽然自己也有奥运梦想,但她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去牺牲家庭幸福)我截取这个片段主要是表达: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观点,并不是就全剧发表评论,可能有些牵强附会,但我却萌生了这些想法。
一个马背上得天下的人,得天下之后,就不能再用同样的手段治天下,这方面蒙元统治中原不过百年,而满清却能统治将近三百年就是一个例证;一个企业的草创初期一位强势的、杀伐决断的领导者,更容易波谲云诡的商场获得成功,因为这个各种条件都不成熟,商机转身即逝,需要一定的独断专行,见机行事。
但是一旦企业过了生存期,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完成从小企业向大企业过度。
这时候更需要一位按规矩办事的职业经理人,而不需要一位不拘小节,独断专行,由人治走向法治,企业才能做的长远……毕竟天才领导者只是少数,不能一直指望天才,因为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
(当年作为西欧外交天才的俾斯麦,只所以被威廉二世和众人选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纵横捭阖的外交技巧,没有人玩的转,德国越依赖他,爬的越高,当他下野后,对德国越不利)只有当庸人或者坏的领导者都不足以搞垮公司的运行,这样企业想不基业长青都困难。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就去创生活,后来当他二十几岁也就是和大学毕业生相仿的年纪,他很看不起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位成功者,很了不起。
先不说他对成功的定义是如此的狭隘,就算仅仅以金钱的多寡计,他跟本没有意识到,大学生的人生刚起步,这时妄下结论,为时尚早。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任何一套成功的机制(理论或方法)都有其边界和适用范围,根本不存在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的情况,那些成就我们的东西,如果不及时换挡就会毫不留情的摧毁我们。
因为每一套成功机制,内部都蕴含着自毁机制。
我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即是如此吧!
看完电影,有太多话想说。
这个世界很残酷,残酷到它不能容忍失败者的存在。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每个失败的男人背后也有女人,但是谁都不会站在失败者身旁。
”“有时候被羞辱,才能得到尊重。
”“你得好好努力,苏丹,你得狠狠努力,然后全世界就会尊重你。
”这是苏丹在受了阿尔法羞辱之后,他父亲对他说的几句话。
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容忍,就是不会容忍失败者,不会容忍放弃了自己的失败者。
被羞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都振作不起来,永远沉浸在悲伤中,变成一个活死人。
你可以被打败,你可以被羞辱,但是你自己不能放弃你自己,你要自己努力,努力去赢得尊重。
你可以被你真心爱过的男朋友抛弃并被他羞辱,你可以被别人嘲笑“这是个毕不了业的单身女博士”,但是你不能沉浸在悲伤中拔不出来,你自己不能放弃你自己,就算全世界都嘲笑你,你都不可以放弃你自己,你必须好好努力、狠狠努力,赢回世界的尊重,赢回你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没有退路,只有努力。
影片中有个小点我比较感动,就是女主有独立的思想,不想一辈子只待在面纱的后面,她要像男人一样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证明男人能做的事情她也能做,女人不需要依靠男人活着。
所以她看不上一开始只会油嘴滑舌的苏丹,她需要的男人是能够赢得她尊重的男人。
在印度,有着许多束缚的女性尚且能为了争取自立而不断努力,而我却在读了二十几年书之后只想像个寄生虫一样依附于男人生存,真是为自己感到耻辱。
在此告诫自己,永远永远都不要想着依靠别人而活,再美好的爱情,也不可以迷失自己,永远要保持自己独立的经济和独立的人格。
多少血淋淋的现实告诉你,牺牲自己独立的女人最终是会被男人和社会抛弃的。
不要怀着侥幸心理去尝试,活着必须要靠自己,想要的生活必须靠自己去得到。
还有一个感动我的小点是影片最后,苏丹在半决赛受伤严重,再去比赛很可能没法活着出来,所以众人劝阻苏丹放弃。
他妻子见到苏丹,虽然很心疼他,但是并没有劝阻他,而是说“别人都让你放弃,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
”她了解苏丹的本性,是个宁愿死也不愿放弃的人,所以她没有劝苏丹放弃,而是让他放心去比赛,要他活着回来。
男人需要的是爱人的支持,而不是阻碍。
女人对待丈夫,了解才是最重要的,了解他,并且支持他去遵从自己的内心。
聪明女人要学会这一点。
影片通过苏丹对待摔跤的态度变化,向观众传达的是“面对生活的挑战与磨难,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没有人能够打败你,除非你让自己被打败。
”影片中有一些话很打动我,摘抄在下面,这也是影片所传递的信念:“当你的命运抛弃了你,你就自己书写自己的命运。
”“没有人能打败你,除非你打败你自己。
”“一个摔跤手的真正价值不是在摔跤场上,而是在面对生活的挑战。
当生活击垮了你,你重新站起来,打败逆境,直面生活,把它赢下来。
”“我要回去,那个我们失去一切的地方。
但这次,我要为我的尊严而战,你的,我的,还有我们不在的孩子。
”“看看他,他就是个疲惫不堪的失败者。
这提昂沉浸在悲伤中,慢性自杀。
我是不会知道死人的。
”“所有人都认为英雄是赢得那个,但我坚信真正的英雄是输的哪一个。
因为只有他才知道成功的价值。
我在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苏丹,你也失去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你的斗志比冠军头衔更大,因为你要对抗的是你自己,苏丹,不要让你自己失望。
”“你教会了我一件事,不要接受生活中的挫败,永不放弃。
”“我那天学到了三件事,摔跤不是一项运动,而是与其对抗的过程。
第二,一名真正的摔跤手不是赢得奖牌的人,而是赢得生活中带来的挑战的人。
而最后一件是,没有人能打败你,除非你让自己被打败。
”活着都不容易,共勉。
披着运动的爱情童话片,动作部分不错。生活中永远不要放弃
呃。。。可能类似题材太多了吧,剧情真的实在给不出加分点,结尾也没看到《摔爸》最后那种或是感动,或是热血一下的片段,只能说中规中矩吧。
印度片怎么都是摔跤。这部片比摔跤吧爸爸差一个level
又是迟到半个小时的电影 看起来比想象的要好看 配乐很好听 总之是个励志向的电影
时代 又是开挂的套路
这剧三观太旧,女主就是个花瓶,男主也年纪有点大,用爱发电的梗也太老。
生活的摔跤手
强忍着看了两场歌舞以后弃剧
好看但都是套路,论诚意和新意都不如《摔跤吧爸爸》,也有个女摔跤手但个性并不鲜明,还是常见印度片女主。肥曼的身形自始至终都没有变化,综合格斗的设定大概抄自《勇士》,动作设计都平平无奇,没有理路可言。
看完《摔跤吧,爸爸》后迷上了摔跤的各种技巧和动作,而这部《苏丹》在动作层面上虽然是没前者赏心悦目,可是却带给我当初看《洛奇》的感觉,打满鸡血。整部片的主题是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跌倒再爬起才是真的英雄。话说回忆打激素的效果有点太夸张…
差强人意,虚构的太多了。
“一个摔跤手的真正价值不是在摔跤场上,而是在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当生活击垮了你,你重新站起来,打败逆境,直面生活,把它赢下来。”-- 已经五十多岁的柔情筋肉男萨尔曼·汗还在“狠狠的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活着并奋斗!” 其实这部电影的内核与《摔跤吧!爸爸》不尽相同,它更像是印度版的《洛奇》。“不要让你自己失望!”整部片子长达170分钟,其间有声有色有情有泪满满当当并不觉得冗长,只是结尾的处理太像我朝神剧,小宇宙爆发也是无敌了。(自打看了MMA、UFC之后就没怎么看“散打”和阉割版的“自由搏击”了,感觉上就好似那啥神剧一样,纯属自娱自乐;少林武当崆峒峨眉等等看来也只能在查大侠的书中凭吊了。)
飞机上看的,还有点意思。一开头说到"印度选手在擂台上战胜外国选手",我还以为会是印度黄飞鸿,结果到后来发现是个爱情故事。还发现女主就是我的个神啊的女主,很漂亮的女生,也很喜欢她的气质,但是非常不喜欢电影中她的角色,一开始看不起S,S犯错求原谅几年都不原谅直到再次成名,立马又再牵手了。
摔爸前传,女主颜值加一星
狗血、人设分裂,但是劝人向善。女主角那种要不得
三个小时从不学无术的青年到为爱摔跤的壮年,再到浑浑噩噩的中年,最后走上格斗场,仿佛跟着他走过了起起落落。
剧情节奏不太好,几个转折都很生硬,苏丹挂开大了点,但萨叔还是好帅啊。
老掉牙大概就是说的这种吧…不说了,我去找我的牙了…——20190928〈回家〉
原来印度人这么喜欢拍摔跤题材的电影。就像美国人这么爱拍僵尸片,而国人这么爱拍武侠片。照理来说,体育题材电影最大的难点就是拍出悬念。因为主角光环太强,胜利必将属于主角。而本片中,对主角人格的多重塑造很成功。也就是说,主角性格中存在缺点、有不完美。因此很难得的把比赛的胜负拍出了悬念。
感情、竞技、转变、甚至连表演都不可信。一部纯粹靠麻绳串起来的豆腐块,提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