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的镜头,仿古的光影,调查凶案的警员发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深陷案中案。
帕尔马用慵懒的节奏揭晓几宗发生在40年代好莱坞的真实案件。
年代的背景在片中似乎可有可无,片中好莱坞富豪对希特勒的评论也只能算作男人权力在好莱坞和世界这两个大小空间的对比吧。
然而地域特点却对剧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破案几乎是按照男主角的视角进行),男主角似乎出身红灯区,影片的开头是他已经痴呆的父亲,然而没有母亲,我想,母亲这个未出现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投射到了那个悲惨的女孩——“黑色大丽花”肖特的身上。
肖特,她的绰号即是本片的片名,同时,对她的情感也贯穿了本剧互不关联的两个案子。
冰先生对她的情感不用说,从看她惟妙惟肖的录影带中幽怨的表情就能找到破案线索,火先生也是因为把对死去的妹妹的感情投入到破案当中(虽然最后他见钱眼开)。
同样被她感染到的还有玛丽的生父,那个疤面人乔治,当然,还有玛丽,也因为相貌相似和她做爱。
这个在影片中没有活生生出现的女主角(要么是以尸体,要么是在录像回放,要么是在凶手回忆中出现)融合了这个黑色世界中最黑暗的部分(即玛丽一家的畸形)和人们想要珍惜,救赎的部分(冰先生和火先生对童年的回忆)。
她在电影中的另一个影子,则是斯嘉丽约翰逊演的凯特,凯特之前是个妓女,和黑社会老大鲍比混在一起,同样是受虐的对象(鲍比在她后背刻了DB),然而却读了历史学硕士,成了警员的妻子。
导演善意地为她安排了结局,最终和冰先生终成眷属。
在竭力让观众同情肖特和凯特的同时,导演把玛丽放在了令人憎恶的位置,她和继父做,和肖特做,和冰先生做(也许还和火先生做),和被杀前约会的胖子做(没做成),这个富家女到处和男人做爱,放佛十恶不赦的蝎子,最后死在冰先生的枪口之下,然而,是什么造成这一切的呢?
相对于大丽花的案子,纳什和鲍比的案子到最后就像是点缀,只是为了增加观众的疑惑罢了。
在这部黑色电影当中,真正想表达的,就是弱者那飘渺的人生。
不谈电影,只谈谈电影中让我着迷的一首插曲《Love for sale》。
《Love for sale》没收入《黑色大丽花》原声带里,我只好四处搜寻,结果在Simply Red的一张精选集里找到它。
虽然雌雄莫辨的男声版有点变态,但优雅而糜烂的味道还是出来了。
“旧爱,新爱,什么爱都可以卖,除了真爱——爱可以贩卖。。。
”原来几十年前这首歌还是一首禁歌,因为它的题材和色情服务有关。
看来那时的美国小姐也是有职业原则的:什么都可以卖,真爱老娘绝不卖。。。
这让我想起今天看到的朱文N年前写的一段文字:我已经准备好了,连灵魂都卖给你,七折或八折,不过别忘了,我要的是他妈的美元。
我想“灵魂”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真爱”的非物质吧——要不怎么经常会有女人说,你能得到我的肉体,但得不到我的灵魂呢。
“灵魂”似乎可以解释,但“真爱”到底是他妈的什么东西呢?
有人说一见钟情的爱才是唯一的真爱;有人说今天的真爱就是两人欲望的交换和皮肤的接触;还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真爱,那就去阅读报纸上的情杀报道。。。
你知道什么是真爱?
Love for SaleWhen the only sound in the empty street, Is the heavy tread of the heavy feet That belong to a lonesome cop I open shop. When the moon so long has been gazing down On the wayward ways of this wayward town. That her smile becomes a smirk, I go to work. Love for sale, Appetising young love for sale. Love that's fresh and still unspoiled, Love that's only slightly soiled, Love for sale. Who will buy? Who would like to sample my supply? Who's prepared to pay the price, For a trip to paradise? Love for sale Let the poets pipe of love in their childish way, I know every type of love Better far than they. If you want the thrill of love, I've been through the mill of love; Old love, new love Every love but true love Love for sale.
情节并不复杂,耐心看就明白了。
最后点题的一笔是,bucky眼前出现了short的尸体幻象。
导演可能想说,她才是bucky内心最喜欢的人。
这个片子更大的值得欣赏的是展现了LA四十年代的风华。
小路,好莱坞风情,河里戏水的鸭子。
粗糙的办公室。
不知道为什么,从原著改编过来的电影很难达到,更别说超过了!
抱着巨大的希望看了电影,除了帅哥、美女成群让我眼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特别是“我”比我想象中帅多了,没有兔牙的影响。
但是,显然让斯旺克演那一角色是败笔,一是她年龄偏大,二是她根本就没有那个角色的气质。
前面的剧情发展得和小说完全一致,后面估计是考虑时间关系,把整个结局全变了,这样一来,悬念全无,没有那种让人心惊胆跳的感觉了。
So disappointed!
感觉看完有些迷糊,导演可能太刻意营造气氛,而忘记怎么讲好一个故事了,这毛病看来不光中国导演有啊起码我没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爱上黑色大丽花啊,大丽花居然是《The L Word》里面的Jenny,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哈她怎么总是演双性恋,而且总是满眼噙着泪水,一种被侮辱、被强迫的感觉让我觉得里面的黑白画面都是《The L Word》每集片头常用的那种讲述十几年前一对拉拉的感情故事的手法,汗啊,les情结先入为主了富家女居然是Hilary Swank,《男孩不哭》里就是性别障碍的女孩,也可以理解为les吧,不过这个倒是跟《The L Word》里面新出场的Max很像哈嗯,这个片子好像就是为了秀大明星的,那么多的性格演员凑在一起,反而施展不开了各位同人女们,还是把它当作les片来看吧
哎,实在不想说什么了。。。
这剧情真是够了。
看电影的时候,好不容易等到了大丽花的尸体,结果只拍了一丢丢,就露脸的四分之一,让我说什么好。
说到这还得感谢那只乌鸦,要不然连脸的四分之一都看不到。
对于这片我也就呵呵,不说话。。。
还有,在看弹幕的时候,好多人都对于没露完尸体感觉很失望。
并且我就是因为看了骨语才去看大丽花的,想看看真正的大丽花,没想到还不如看骨语呢,虽然是模仿大丽花作案,但是还是那个模仿的真是一点。
感觉很多人看不懂,我也是。
剧情还是挺跳脱的,不是很连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
就是自己把中间省略的剧情补充完整,然后知道结局之后再来看就会清晰一些。
第一次看的话应该都是云里雾里。
因为知道这个著名的案件,就非常担心斯嘉丽饰演的是大丽花,想到这么漂亮的人要被杀害就很痛心,但是看到一半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斯嘉丽饰演的角色凯原先是一个交际花,跟着一个抢劫银行的大混混,后来做了李的线人,跟李合伙把混混的钱吞了,并且把他送到监狱去。
后来混混快出狱了,李怕被报复就疯狂找机会想要把黑色大丽花这个案件嫁祸给混混那批人,(应该吧?
),这就是李为什么这么执着黑色大丽花的案子。
后来李掌握了富豪家爸爸和女儿乱伦的秘密,就去威胁富豪和她女儿,结果反而被富豪家的太太伙同她的情夫给灭口了。
情夫也死了,还好死不死脸砸到喷泉成为无名氏。
案件又陷入僵局。
后来巴基(李在警局的搭档,也是好朋友)和凯在一起之后,无意间发现了李藏起来的赃款,再偶然发现案件发生地,结合起来才发现了事件的真相。
巴基在整个故事中更像是个讲述者,有一种身在局中但是什么都跟他无关的感觉。
最后结局他发现真相后也不是第一时间揭发富豪,而是自己跑去他们家,差点还以为他要被富豪家的太太杀死了,结果太太是自杀。
报纸上也被包装成被他人杀害,就......资本的力量?
案件在这里面倒不是主要的,更像是一个催化剂,只是因为这个案件备受关注,所以选择了这个案件的感觉。
翻译不好的确很影响片子。
这是一部好片子,要剧情有剧情,要人物有人物,影片色彩很棒,很养眼的商业片。
对拉,明显是商业片阿,不要以为里面多几个les的镜头,多几个精神有问题的人,多一两具尸体就是小众电影了。
又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东西。
看到别人评论里的冰先生,火先生就一阵汗。。。
这都是什么翻译阿!
剧情线索是很多,三个案子挤在一块儿。
但个人认为导演调剂的还是不错的,慢慢都能跟着主角一起明白过来。
能看原版就看原版吧,不能看就等一下好翻译,还是值得看的片子,斯万克转型转得挺惊艳的。
珍珠港里的那位也成熟了不少。
斯佳丽在里面表情拿捏得挺棒。
还有那朵大丽花。
真是美丽的大丽花阿。
蛮精彩的片子!
但是觉得Scarlett the kate演得很一般,除了两个男主角不错之外,感觉scarlett the kate整个一个花瓶Mia Kirshner蛮catchy的!
Mia Kirshner就是那个在24里面的女杀手。
《The Black Dahlia》可觀細節豐富今年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禮是放映Brian de Palma導演的作品《The Black Dahlia》,能取得此崇高榮譽大概不會差到那裡去。
果然戲一開始便有點不同凡響,畫面近乎黑白,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調子一下子便建立起來,再看下去,演員造型、服裝、化妝、場景、道具都令人想起昔日的舊電影,很易看出此片製作十分認真。
看資料,原來該片是在保加利亞首都蘇菲亞拍攝,因為今天美國洛杉磯已很難回到1947年的面貌了。
遠赴東歐出外景,由此可見全片拍攝相當緊嚴,幕前幕後都務求做到最好,達到美國五十年代黑色電影的高峰,確是部佳作。
本片不是普通的犯罪故事片,發生在1947年1月15日的這宗艷屍兇殺案,是洛杉磯歷來最多人講起的一件案,其疑團到今天仍未解開。
一位美國少年James Ellroy於1958年11歲時接觸到該案件的報導,由於他的母親剛被人殺死,他覺得該件兇案與他母親之死有相似之處,於是他便研究起犯罪故事來,後來他便成為出色偵探小說家,已有多部小說拍成電影。
他經歷很多年時間,花了大量資料搜集,寫成《The Black Dahlia》,在1997年出版。
編劇Josh Friedman隨即著手把該部300多頁的小說改編成劇本,怎知攪了多年也不能開鏡。
後來導演易人,轉由Brian de Palma當導演,重新改動劇本,戲便得以開拍。
《The Black Dahlia》不是普通的故事,Brian de Palma當然認真對待,他有心要回到美國黑色電影的光輝日子,男演員長長的臉孔,像是Humphrey Bogart的樣子,而女演員造型則像Lauren Bacall和Rita Hayworth那樣的扮相。
本片兩位男演員Josh Hartnett和Aaron Eckhart名氣並不高,但條件好、臉長長、有可塑性,於是便可擔當本片的演出。
至於2006年美國最紅的女演員Scarlett Johansson在本片裡脫胎換骨,她再不以性感形象示人,而改以黑色電影女角的扮相出現,不單令人感覺耳目一新,更叫人相信她有心向更高層次發展。
必須一提的是本片攝影師Vilmos Zsigmond和音樂Mark Isham皆為高手,大家細心留意,便會發現其精采之處。
畫面細膩和樂音細微皆非偶然做出來,而是精心的安排,至於服裝,化妝、道具、場景等等細節,更處處可見。
如非Brian de Palma執著,那些細節不會來得那麼豐富。
這個劇情複雜的故事改編成電影,不單多線發展,也多層次,不易跟隨,然而光看畫面,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Brian de Palma的心意,他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社會景象,官商勾結、龍蛇混雜,警察貪污、道德敗壞,而他卻以二男一女的三角關係作故事骨幹,吸引觀眾看電影下去。
所以能否理解本片情節的來龍去脈我認為並不重要,反正原著小說作者和編劇都只是在虛構情節來解釋當年那件懸案,其實他們只為自圓其說而已。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看Brian de Palma的苦心,他是位受歐洲影迷尊重的美國導演,我們也應該敬重他。
這部影片很好看,如果追不到情節的話,那便留意演員的扮相、造型、場景、攝影和音樂吧!
必會有收穫。
(完)
整个故事明明不差 拍出来却是一个字~~~ “乱”o(╯□╰)o
帕尔马导演变得幽默了。
刚刚有看了一遍,挺惊悚的电影。黑色基调,悬疑剧情,没有一个晴天,不是下雨就是黑夜,出人以外的剧情。
好导演好演员好女神,差点就完美了。
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记住斯嘉丽了啊 太销魂了
本来是以为很好看的,但是真觉得看不下去,不好玩。
令人压抑的黑色,剧情支线比较多,能够讲得这样清楚已经不易。关于心理的描述还不够深入,但是看到后来依然很震撼,案中案,环环相套,残忍的谋杀背后,隐藏了太多人性的扭曲、阴暗。相信原著会更好看些。
电影混乱且拖沓。黑色大丽花案的塞西尔酒店居然和蓝可儿案件的酒店是一个。
我想,德·帕尔玛应该获得比当前略高一些的地位。
乔治和富豪的妻子一起杀死了一个妓女(黑色大丽花),乔治和富豪的女儿一起杀死了一名警察"火先生"(男主角的搭档),“火先生”杀死了一个抢劫银行被捕后刚出狱的罪犯,并且早已拿走了罪犯抢银行所得的钱。男主角“冰先生”怀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调查案件,追踪犯人,期间跟富豪的女儿上床,也跟搭档“火先生”的妻子上床,调暗案件与跟不同的女人上床连轴转,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有mia!
没有原著的精髓,比较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好莱坞早期黑色电影mood,“深刻地揭示了西方资产阶级浮华外表下的虚伪阴暗”。
刚看见尸体时还真吓了我一跳。
原來是《復仇者聯盟》裡面的黑寡婦。/黑白的部分都很美。/床戲一開始都很激情,但是幾秒鐘就沒了。
同觉得大丽花是政权腐败下的牺牲者,但是这部电影实在太糟糕。
我接受不了这个画面
这么好的故事被拍成了这个烂样子。不关我的事,我是来看斯嘉丽的。
看了半小时果断不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