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我对LGBT群体没戴任何有色眼镜。
只是很多人都讨论这个,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友情故事如何拍出纯友情的感觉。
对比起其他友情题材的故事,「夏友」是这样处理两个男孩之间的情感的。
男一软弱,内向,被保护,渴望新鲜事物,随着故事发展逐渐变得勇敢;男二冲动,鲁莽,充满幻想,外向,体格更为强壮。
男二带着男一认识人类世界,一点点的打开男一心扉。
故事中后期因为女配的加入逐渐变得嫉妒,吃醋,友谊之间产生猜忌。
男主之间的互动,男孩之间勾肩搭背互相打闹再正常不过,但如果发生在强势和弱势,就会变得有点奇怪。
其中一幕,男二带着男一骑山寨小摩托一飞冲天,男一害怕得一把抱住了男二的腰胸,同时出现了美好的幻想画面。
我觉得这里已经不是暗示了。
再加上电影主旨其实讲的是小数群体不应被区别对待,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我们应该要接纳他们,感受他们。
而迪士尼能不能拍这方面题材的电影?
我觉得这个才是争议最大的原因,这要取决于我们把LGBT放在一个能讨论到什么层面上的事情,好比迪士尼永远不会拍抽烟的镜头一样。
男女爱情元素可以拍而一直在拍,最大限度到了接吻,再超一点就R级片了;那么LGBT在儿童片里能最大拍到什么程度呢?
没人能给答案,也许这是迪士尼的一次窥探。
而该不该对这种试探产生“反感”,我觉得这也是很多人都矛盾点之一。
我本身是有一点反感的,但也说不出为什么,细想好像到处是问题,但又好像处处都没问题。
也许这就是ZZZQ吧?
小美人鱼都可以是黑皮肤,男孩之间的友情为何不能再进步一点点?
但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比如我本身不爱看恐怖片,某天看了个剧情片后发现这虽然披着故事片的皮儿,实际上是一部恐怖片,这样一来就让人产生了反感的情绪。
要让普世理解LGBT,但也要让部分群众有不适应LGBT的权力,意味着既然认同不看恐怖片不看商业片甚至不看日本电影的人,也应该认同不看LGBT电影的人群。
而这部打着合家欢旗号的迪士尼动画,却一直“夹带私货”,这不免让人感到有点不适。
甚至我还想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法,就是本片从宣发就打着LGBT的标签,制片方不再打擦边球,男生纯爱就大大方方的展示,让观众有选择的权力,喜欢就去看,接受不了就不看。
你自己都不自信,又如何试图说服观众?
当然有人会说,不用恰饭了吗?
影响票房的事情谁会做?
既然知道这样会影响票房,能否干脆就不做呢?
做好你迪士尼皮克斯一向拿手的题材,每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几乎是就囊中之物。
迪士尼有一百种表现友情的方法,但他们选择了舆论最大的一种。
全剧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个:一是两个老太太看到海怪被人类接受后才敢从伞底下出来变回真实身份;另一个是奶奶说:“有些人永远不会接受他,但有些人会,他似乎知道如何找到好人”。
所以,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根本不是happy ending。
作为少数派的个体如何在“主流”社会中生存、他们要把自己伪装到什么程度、伪装到什么时候、最终是否能找到可以接纳自己的主流小群体;以及作为多数派的主流群体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少数派的威胁、是怕他们发展壮大自己有一天变成少数派被打压,还是认为自己的理论才是绝对的、唯一的所以才不能宽容必须铲除呢。
所以奶奶的话才是本剧最终的价值体现:Luca和他的朋友只是遇到了好人而已,他们最为一个群体其实并没有被人类群体所接受。
另外我觉得皮克斯这次的剧本在一些必要情节(背景介绍、冲突解决)处理上显得太简单了。
比如人类和海怪之间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大的恶意,是不是历史上发生过一些惨痛的事件或激烈的冲突才导致了双方如此敌对的立场;另外,在颁发奖杯的时候为什么人类突然就接受了海怪,没有内心的纠结和挣扎,只因为看到海怪没有伤害人类就瞬间转变了吗?
还有,本剧里反派的恶是不是太幼稚太缺少动机了,天天跟小孩子计较来计较去,他到底更在乎得奖还是更在乎去叉怪,他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除了以上几点,其他友情、亲情、成长线就中规中矩,没有太多亮点和槽点。
最后还是要强烈表白意大利的阳光、小镇和明艳的色彩,以及我喜欢的意大利语。
说不定以后真的会找机会学一下!
ciao~
标题夸张了,其实也就是统治了迪士尼吧。
总之,我连刷三部,已经分不清了没有贬低任何一部作品的意思。
混剪少于140字还不能发啊.....好吧,以下水字数。
.... 《寻龙传说》西苏的设计一开始使用了“瞎眼”配色。
湖蓝配芭比粉,这死亡明度饱和度…属于“打印不能”的程度。
但是后来逐步修改,变成了比较柔和的配色。
身体以湖蓝为主,毛发和鳍用了淡紫色。
早期原画
后期效果《夏日友晴天》成片里Luca的,看人物计的草稿,一开始是以浅蓝和浅绿色为主的。
比较柔和,后期变成了如今的魔鬼饱和度。
左侧早期,右侧后期话说现在的原画设计用色可真是大胆啊,居然敢用这样高饱和的cyber色,有些颜色很接近RGB的最大饱和度了。
竟是些海报上都打印不出来的颜色。
人鱼也能享受意大利的美好夏日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不仅如此,当人鱼沐浴在地中海的烈日下时,竟然真的变成了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模样。
不像小美人鱼中需要用声音换取三天的人类样貌,更不会像原著那样黑暗地化为泡沫,本片的两个小主角来到人类世界后反而更为如鱼得水,这可比很多童话还要更为童话呢。
当然,迪士尼的新小美人鱼即将面世,同样关于人鱼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新瓶装旧酒,能有一些新意。
王子:我是拒绝的
《夏日友晴天》虽然将很多诸如党同伐异,家庭束缚与个人实现,新文化浪潮冲击与旧观念的革新等等庞大的母题融入到剧本中,不过因为有着童话的属性,所以这些本身十分沉重的话题就被充分稀释。
比如世代以猎杀海怪为生的小镇,在见到海怪后几乎立刻就接纳了海怪的存在,大家牵着手唱歌跳舞。
比如对孩子处处限制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安全后也立刻默许了孩子的探险,甚至允许孩子去往更遥远(也更危险)的地方。
这在现实中也许很难发生,哪怕真的有这样的转折也会经历痛苦而漫长的阵痛与磨合,然而这毕竟是童话,人们看童话电影可是要逃避现实,而不是找罪受的。
其实,我在想这个意大利小镇的人们是不是真的厌恶海怪,抑或这只是一种镇上人们聊以为乐的小镇文化,因为大家不认为海怪真实存在,所以就尽可以耀武扬威,并以此举办种种活动,而当海怪的存在被证实后,这种带着歧视与恶意的“小镇文化”自然无法维系。
这大概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小镇上人们态度的快速反转。
但是当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这个故事时,其中的内涵就全然不同了。
(以下皆为口胡)《夏日友晴天》,有点像一部隐喻文化征服的作品。
电影里的两个种族,人类这方代表了丰富的文化和强大的实力,人鱼这一边除了天生的游泳天赋之外,无论在文化领域还是实力的领域都是远不及人类的。
实力不如人,自然就是要躲着走,大部分的人鱼都会在看到人类船开过时远远躲开,哪怕那并不是一艘渔船,这里可以推测出鱼人之前是吃过大亏的。
但是文化不如人,这可就没有解决之法了,卢卡一家平时每天过活还没什么关系,但当他搜集到了人类无意落下的物品时,无论是闹钟还是纸牌这种最普通的工业制品,他就被完全迷住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弱势方对文化强势者的羡慕,但是进入对方种族的地界在鱼人社会里显然是难以接受的,于是景仰人类文明的卢卡和阿尔贝托,其实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种族的背叛者。
而经历重重磨难,两人不管是选择接受现有的人类生活状态,还是选择继续去大城市更为深入地与人类的文化交融,影片中出现的这几个鱼人,显然已经开心地融入到了一个新文明的语境之中。
甚至,结尾彩蛋里的卢卡叔叔,孤独地身居海底,谁也说不上是不是一种嘲讽。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媾本来也无可厚非,世界上无数次地有强大文明侵占弱小文明,或是弱势文明主动依附强大文明的例子,只不过就像我之前所言,因为这是童话,所以它把所有鲜血淋漓,或是万难的融合之痛,轻描淡写地略过了。
前两周的《身在高地》里,来到美国的南美的人们花费数代岁月,大部分人依然只能在自己的聚集区里生活,种族与文化所分割的群体在长时间的接触后其实仍会存有芥蒂与偏见。
而影片中人鱼文明如此快速的被人类文明接纳,真的是难以想象的轻省,因为现实中,也许会有卢卡这样积极的依附者,却少有这么大度的接纳之人。
不过如我所言,我们看动画本身也不是追求真实感的,所以这点细节与想法,如果抱着放松的心态,倒也不必思考过深。
(口胡结束)影片的最后,卢卡和阿尔贝托这两个“一夏的朋友”还是走向了分手,卢卡奔赴人类的学府,要在母亲口中“更危险”的世界里探索更多科学的奥秘。
(不过这是动画,想来卢卡也最终可以被全世界接受吧)
阿尔贝托则留在小镇,跟从戴妮娜的父亲,成为一位靠海生活的渔夫。
两种选择就是两种梦想,这肯定无可厚非,只是我突然想到了新华字典里面的那个例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销售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
在夏日的童话里,或许他们还真的都能获得美好的未来。
第2110部2021年,喜剧奇幻冒险电影《夏日友晴天 Luca》皮克斯的作品,真的是一般情况下不会让人失望呢,差点错过这么好看的动画电影呢这次的电影名字翻译的真好。
还有皮克斯惯有的各种小细节和彩蛋。
很满足了。
意大利小镇,加上小绵羊,童年的暑假,真的是格外的美好,美丽的小镇,追逐我们的家长,新交的好友 ,还有让人讨厌的‘敌人’真的是让人浮想联翩,主角的各种幻想也是非常的有代入感,
虽然神秘的海底世界描绘不多吧,但是也够了,大团圆结局非常好,(没有刀真的太好了)剧情老少皆宜。
色彩艳丽,音乐好听,故事闭环,完全是OK的。
还能收获一些小感动。
父母的形象也很好,真的是好幸福啊。
对了,还有那只猫,好有意思,哈哈。
只是感慨,这样的童年,永远也回不去了。
青春真好。
---我是安康鱼的分界线推荐指数:四颗星,真是让人怀念那些美好的假期呀。
这是讲述呼召(观念)的电影,尤其是这种“令人费解”的转折结局:好友阿贝托为了让卢卡能够去学校,而将摩托车换成一张火车票。
所谓呼召就是“领人到宽阔之处,进入更深广的自由。
它使人不受限于天赋等内外因素,单在与呼召者的关系中前行,并抵达他所预备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抵达他自身。
”根据男主的前一个异梦(男主骑着摩托车从地面飞到天上,找到巨大的鱼(耶稣)但又从空中落下。
表达帕斯卡这段话:“由于一个人,一切都丧失了,上帝与我们的联系断了,又由于一个人,联系又恢复了”(帕斯卡认为“人是从他原先拥有的较美好天性堕落到类似于动物的可悲境况的,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他的不幸是一个失位的国王的不幸,他的伟大是对曾经是一个国王的伟大的追思和认识。
”)表明电影中的大海是堕落败坏的世界。
和后一个异象(通过望远镜看星星,幻想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意味着这是比“骑着摩托车环游世界”更自由。
因此人就可以顺从灵的带领、借着灵的能力,在世界之罪中如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活出自由生命。
),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最后的结局。
在朋友的帮助下(放弃摩托车为代价)离开小岛去更辽阔的世界(坐着火车去往远方)。
当然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时,人们才会依靠上帝。
皮克斯导演 彼特 道格特说,“作为人类,我们是相互交织的社交动物,……基督信仰使人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这种联系的重要性。
”在观影中,注意到比较不合理的地方:破烂的二手摩托车、生锈的自行车。
(对物质主义者的讽刺?
)在电影中的卢卡和好友都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
他们来到岛上的小镇马上就看到崭新的红色摩托车,但他们还是相信只要有破烂的摩托车,就能带着他们两人去环游世界。
这里表现他们实在很愚蠢。
(观众可能会思考:这辆摩托车真的有长途行驶的可能吗?
)在他们赢得比赛,不出所料发生在电影结尾里;摩托车载着三个人,从卖摩托车的店开到家里,就突然开不动,为了让观众都注意到摩托车坏了,零件都掉出来了。
(联想到《雄狮少年》,师傅和徒弟们一起坐在摩托车的搞笑画面。
)
阿贝托发现他们的“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阿贝托一边看着坏了的摩托车,一边看着好友走过去的方向。
他知道就算他们有决心去环游世界,但这类繁琐的事还是会经常发生:必须不断的修理摩托车。
一旦摩托车突然停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或者昂贵的油,他们就不得不疯狂地重新寻找工作。
他们甚至会因此更不自由。
因为“工作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即便算不上什么严格概念,也的确牢牢地束缚住了他们,让他们不得动弹。
”在电影的自行车比赛,男主卢卡和对手“恶霸老大”的自行车设备,还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生锈的自行车的速度快过 专业的公路车。
(这个情节是证明了【把自己“真正的”人生计划留给致富之后的将来的人】是错误的?
那些认为只要能挣钱同于最大的自由和对幸福的单纯追逐,不计一切满足欲望和本能,只想着在眼前尽最大的机会去谋取私利的人。
他们就像输掉比赛,然后又被两位手下抛弃的“恶霸老大”一样不幸。
也许这也是阿贝托认识到,就算花费时间和钱,去拥有崭新的自行车也无法拥有真正的自由。
这意味着不自由。
“环游世界已经变成了过程的辛劳,而不再是人的目的。
”纪伯伦谈到自由:“当你们的白天并非无忧无虑,你们的黑夜并非没有希望和悲伤,你们才是真正自由的。
”正如法国小说《物》描述物质主义者的悲惨:“一切都在证明他们的错误,首先是生活本身。
他们想享受人生,可时时处处要享受都离不开财产。
他们想保持自由和纯真,可是时间流逝,他们却两手空空。
其他人最后倒是明白了钱才是根本,可他们根本就没有钱。
”
不谈少数群体问题,来谈谈孩子们怎么交朋友林拳在一期评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视频中说“从他们两个人相遇这个事件中爆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是的,我在《夏日友情天》这部电影中最受触动的就是两个小朋友相遇,然后他们各自迸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彼此促使对方朝向自己更好的那一面生长起来。
最初是阿尔贝托提出要环游世界,最后是卢卡率先坐上火车离开小镇。
我觉得这个结果实际上让两个小朋友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阿尔贝托并不是做出牺牲,因为这个孩子最大的执念实际上是对亲情的渴望,他在墙上计数,算着父亲离开了多久,内心谴责自己爱闯祸才气走了父亲,这让他觉得说不定父亲离开他才过得更好;他用人类的各种物品填满自己的高塔,或许拥挤的环境能让他的孤单感缓解一些;再者,或许这些他弄不懂的人类物品所代表的就是父亲丢下他一个人上路的远方,所以他收集那些物品,想要周游世界,实际上都是他在试图寻找并跟随自己的父亲。
阿西莫完美地契合了阿尔贝托眼中的父亲形象,他高大强壮,捕鱼技术一流,富有声望,沉默寡言,见识过各种惊险刺激的场面。
在番外篇《你好,阿尔贝托》中阿尔贝托形容自己和阿西莫默契得就像是意大利面和意大利面酱,这是助手对师傅的崇拜,其实就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
阿尔贝托对亲情的渴望实际上有一个逐渐承认和接受的过程,一开始阿尔贝托对卢卡说“因为我爸不在家,所以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掩饰着自己的失落撒了谎,有一点心虚但也同时陶醉于小伙伴羡慕的眼神,我想,这个时候阿尔贝托还不愿意承认自己被抛弃了以及自己真的很渴望家人的爱;当两个小朋友因为意气用事而经历背叛与决裂后,阿尔贝托恢复海怪的身份离开,卢卡留在岸上心灰意冷,感到自己周游世界的计划也完全泡汤,他所渴望的未知的世界再也没有机会等他去探索,这时候卢卡第一件事是去找阿尔贝托道歉,阿尔贝托经历了又一次背叛后终于肯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他对朋友发火又坦言“因为你是个好孩子,可我总是捣蛋,爸爸离开我会过得更好吧”,这一次轮到卢卡大声对他说“我们应该骑上vespa去环游世界!
”阿尔贝托震惊之余觉得卢卡一定是疯了,我想,这个时刻阿尔贝托不单单意识到了这个计划不再具有可行性(他们是海怪的身份已经泄露)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对这一计划的真正渴望,如果一开始要周游世界的幻想中掺杂了他寻找父爱与亲情的潜意识,那么此时他的心已经被第二次背叛重重地挫伤了,所以那个计划也变得灰暗毫无光彩。
这时候可爱的卢卡跳起来,他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们要赢得vespa然后去周游世界!
我要一个人去参赛去赢下它”这句话的意思是,阿尔贝托,我要付出努力!
我要我们一起去周游世界!
然后,卢卡大喊着“gravity!
(重力)”从高塔上跳了下去,阿尔贝托自己以前为了耍酷也跳过,他知道这有多疼。
周游世界到底是不是阿尔贝托真的渴望,这个问题还有什么重要的嘛?
最关键的是,阿尔贝托感受到了他所渴望的爱,自己那么胆小害羞的朋友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这是爱。
解开了心结,感受到了爱,我们的小阿尔贝托可是非常勇敢的,一如他往常。
他冲向比赛现场,撑着伞要帮卢卡;他正视自己对于亲情的渴望,选择留下来和阿西莫待在一起;他不再吃醋朋友和新朋友朱莉亚玩得好,卖掉了那辆vespa凑了钱给卢卡买了车票,说服了卢卡的父母,希望卢卡能够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也是爱,这是阿尔贝托主动的爱。
阿尔贝托不再拧巴了(至少比以前好很多了),所以他会跟随朱莉亚和卢卡跑去而不再是躲在一边翻白眼,他会承认自己真的不知道一些东西,阿尔贝托在这段友谊中更加舒展了,这就是一段关系所能带给人的最好的改变。
影片还是延续了皮克斯动画一贯的风格: 天马行空的想象、五彩斑斓的色彩和对美好的追求。
亲情和友情的阐述,会让你放下偏见,拥抱温暖,带上勇气去找寻自我。
这个世界很精彩,也很残酷。
这个世界会有很多的不一样,也依然不断在重复。
我们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我们也经历着挫折、失去。
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特别,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考验。
五彩斑斓的梦幻色彩,纯真的友情,伟大的亲情,质朴的海滨生活风情。
给了小孩子们一个暑假的清凉做了大人那么久,把心里的坚硬柔软下,再做一会小孩吧!
首先,从开场第一秒到最后,这部电影里的碧海蓝天、古香古色的意大利小镇、各种当地美食和悠扬的配乐都无时无刻不让你想飞去度假,是绝对适合夏天的电影。
然鹅,现实只准许你立刻冲去吃一顿意大利面,不适合正在减肥的人士。
这是一部关于友谊如何帮助人成长及探讨包容与接纳的电影,角色塑造得很带有意大利文化特色,生动有趣,几乎从头笑到尾,但结局一定戳中泪点。
《夏日友晴天》的预告刚一放出时就被观众觉得像是《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Call me by your name)动画版,因为同样是发生在意大利的夏天,同样是围绕两个男孩展开,且其中一个比较羞涩内向,却在结实了另一个开朗、爱冒险的同性/ 伙伴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当然,作为动画片,本片其实是没有涉及同志爱情故事,但确实塑造了两个男孩与一个女孩之间的三角关系:从小被家长呵护从未离家的人鱼族小男孩卢卡(Luca)、年长且叛逆的人鱼男孩阿尔贝托(Alberto)以及他们在人类世界遇到的好心又勇敢的女孩茱莉亚(Giulia) 。
卢卡之前只是一个在海底乡村放牧、没有任何野心的人,虽然也充满好奇,但缺乏胆量,遇到后面两人后,被打开了视野,有了新的人生目标与追求。
影片是根据导演亲身经历改编,他原本也是出生在片中这种意大利海边小镇的男孩,在遇到好友之后,才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其实故事不仅仅是说你认识的人会改变你,也包括任何可以鼓起勇气走出舒适圈、突破局限的人生经历,比如离开家乡、出国留学等,都将不断地把你带去新的方向,塑造新的自我。
这也是为何本片会让那些曾经有离家求学、求职的人更有共鸣。
我们都曾经是生活在自己小圈子里的人,无论你是在农村、小镇还是大城市,你的眼界都是有限的,但当你走到另一个未知的世界,不断遇到新的人,新的挑战后,就会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不仅眼界会大,心胸也会慢慢变开阔。
交流、了解及包容会帮你更好地接纳别人和新鲜事物。
片中人类与人鱼族群之间一开始彼此互相畏惧、充满敌意,但其实是因为缺乏了解。
在谣言的蛊惑下,就容易起冲突,直到卢卡与人类女孩朱莉亚成为朋友,并证实了他们完全可以和平相处。
故事会告诉年轻人不要因为自己的特质、出身感到羞愧,即使被一部分人排斥,不要灰心,总可以找到可以接纳你的人,并且这些人也会让你变得更好。
正是这些不断为你人生打开大门,而不是拒绝你的人,带你一步步走上新的旅程。
片中的胖猫咪和各种海底生物塑造得非常好笑,都带有欧洲人的幽默感,更像是从《小黄人》那个系列里出来的,蠢萌但又带着一股傲慢,与皮克斯之前的动物角色,比如《海底总动员》类里的动物就有很大不同,应该是因为导演是意大利人的原因,让角色都普遍带有当地文化特色。
人类角色里,卢卡的父母塑造得最有趣,代表了很多因为爱过度保护孩子、可以为孩子赴汤蹈火的父母。
片中也塑造了一个喜欢霸凌别人的恶霸角色十分有代表性。
本片中有句台词是:Silencio Bruno !
就是对自己大脑中出现迟疑、犹豫的想法说‘不’ 。
虽然人生不一定要一直冒险,但趁年轻,还是应该多走走看看,多认识人,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井底。
PS: 片中出现的、三个孩子吃的绿色意大利面叫 Al Pesto ,导演说是他家乡特产,有机会要尝尝. 菠菜汁浸过的面,酱料是核桃口味
一直没看的一部电影,昨天看了个开头,今天跟Doris去游泳完回家就把它看完了。
在游泳池的水里很快乐,看这部跟水有关的电影也很快乐。
游泳完还去买了一套比基尼👙,真的很有夏天的感觉,跟这部电影配起来好巧~想到了《牛仔裤的夏天》那个意大利小镇,也想到了《寻梦环游记》里鼓励Coco追梦的奶奶。
“Silenzio. Bruno”是一句很有力量的话,张敬轩今年说的话让我很受鼓舞,也是类似的,take risk我就多一些机会,没成功就没成功了,也没什么好害怕的呀。
结局那里爸爸妈妈好担心Luca但是一边抱着他一边说“I am so proud of you and I am so mad at you”看得我眼泪直流,想起来小时候有一次离家出走,到晚上我都没回家,最后忘了是哪个阿姨还是老师找到我了。
回家以后在外人的劝和下勉强爸爸答应了不会打我,但是等到所有人走了以后,他踹开了我锁着的房门,拿起了凳子,准备砸向我,妈妈挡在我前面,跟我爸说要是敢动我就离婚。
最后没有被打,但是妈妈一直在哭,我也在哭,爸爸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道歉,甚至没有关心过我离家出走的时候有没有吃饭。
我以为这件小学时候的事对我来说就像记忆里不起眼的一片叶子,只是偶尔被风吹起的时候会晃一下眼睛而已,但今天看这电影的时候还是难受到了。
30岁的人了,还在努力治愈我那支离破碎的童年。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回国,我真的回答不上来,我觉得在霍巴特更有家的感觉,因为在我哭的时候总会有人在身边陪伴我。
但是每次在国内那个家,我都只能偷偷在房间抱着我的玩偶哭。
房间的门锁到现在还是坏的,爸爸踹的那脚直接把木头纤维搞坏了好多,我每次开门都能想起来那件事。
最可笑的是他也会时常说我没心没肺不想他们不想回国,我真的很不理解为什么他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他打过我的事他都忘了吗?
我一边走血一边流到地板上他都忘了吗?
衣架打在我身上打弯了他都忘了吗?
有理智的人都不能理解人为什么会想回到不幸的世界里吧。
我不想回去,因为那里不是我的家。
有点失望。
那个带你走进新世界的无比珍贵的朋友,也只能陪你这一段路
真是熟悉套路的走心演绎,有数个可以仔细回味的瞬间
只能少数族裔和LGBT才能看懂才会觉得这是真的为同志和少数族裔发声的电影,没人应该因为是蓝色海怪而被处死。
6.9 皮克斯大概有些怕了,宁愿保守做出普通的片,也不敢做更多的尝试,从这部可以看出合家欢,阳光向上的大方向限制了皮克斯多少可能性,小镇居民对海怪的接受……太轻易了,如果说以往皮克斯主角破解难题(无论是外还是内)是高等数学,这一部的破题就像是1+1=2
真讨厌这些腐眼看人基的人。可能他/她都没有童年吗,没有好伙伴,没有过暑假吧🧐
哈哈哈,一定要带着我家小Luca去看
【2.5】表层还算轻松愉悦,以及Pixar近年所坚持的绚丽制作,不过本片的想象力仅局限于视听,其余一切仍维持典型剧作制式,关键时刻的动人早已预料之中。真想涉及种族调和或LGBTQ还要靠隐喻的话,在2021年也显得过于可笑,但若不这样联想,本片则更为庸常。
仍然有闪耀着电影光芒的moment
这个反叛-脱离-融入-误会与消除误会也太套路了。小镇塑造真的不错,逃亡的过程完成了一次追捕奇观,好好看。这种和故事结合的美术,确实更合胃口
这种试图激进的隐喻系统都已经不能称之为隐喻,故事仍然局限其中甚至充满天真地宣布一种必然的结局时,就真的只剩下保守了。作为外国人拍的意大利风光片,也远不如高畑勋宫崎骏四十多年前的作品。
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各类初体验启蒙的感动、勇气努力友情胜利、传说假象与具体真实的反差、友谊中的独占欲和背叛原谅……故事很浅,观赏性还行(鳞片做得太棒),适合带小朋友看。少许迷影梗:马斯楚安尼的照片、电视里放的费里尼老片、罗马假日的海报(赫本骑的摩托车品牌正是Vespa)、意大利片常见的大家族亲情/束缚+小镇青年进城见世面桥段(浪荡儿+天堂电影院,呆梨不愧是欧洲中国)……印象比较深的是阿尔贝托爸爸的去向、茱莉娅爸爸的断臂两处的暧昧处理(俗套版绝对会写成前者被人类捕获、后者是海怪咬断结仇),对异族恐惧敌对的阴暗面没敢深挖,现在全球这种紧绷气氛,不知算不算出于安全考虑。
怎么感觉好像踏板摩托广告啊……🚬
我感动的点很奇怪 经常一起出现 一起吃冰淇淋的两位老奶奶变回了“海怪”
6/10。夏日、海洋、小镇、男孩,集合了那么多青春片的经典元素却显得特别陈旧。像性转版的《狼行者》,却没有Cartoon Saloon独特的画风。唯一大胆的同性隐喻也在插科打诨中越来越淡,还以为是审查下的社会主义兄弟情呢。另外创作之初就将同志归为“异己”就很有问题了。轻松的大团圆结局好似一个笑话,能够那么容易就接纳“怪物”,现实也不会这样了。我还蛮喜欢最后分离的设定的,他帮助他认清了自己,接下来的路要一个人走了。
不觉得有LGBT隐喻,但电影本身尚可。虽然故事设定有些过于简单,为了剧情推进缺乏丧失了合理性,但是海边的风光,珍贵的友情,学习的热情,都是非常动人的。
皮克斯倒数第二烂,这样偷懒淡化矛盾的剧本简直践踏逻辑。
皮克斯永远不会让人失望,那种纯真友谊的感觉真好
骄傲月是很低菊的月份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来分一ben羹
又是一部从开头就能准确猜出结尾的动画,至于所谓少数人群接纳的主题也早已是被用烂了的题材。略微好于今年早先那部但不是太多:中途多了些戏剧性发展但没能来得及展开就完,角色上主要集中在三位主人公上,配角大多不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