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一句话的时候,还没有想好题目。
首先这部剧打动了我,不知道是自己品味越来越高了,还是经历比较多导致自己的情绪被打动阈值很高。
我揣摩了一下,应该是剧中有真情,是这种真挚纯粹的情感打动了我。
喜来乐除了医道精妙被誉为神医以外,他身上也具备超强的智慧,看他和王太医斗法以及种种的化险为夷、多是出奇制胜。
正所谓不被人妒是庸才,这也让喜来乐的人生充满了磨难、磨难的外因是有小人为敌,内因则是喜来乐此人重“义”,喜来乐这个人怕老婆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但是在喜夫人阻止喜来乐给为国捐躯的水师提督的夫人半夜瞧病时,喜来乐竟说再阻止就休了她。
这也是喜来乐唯一一次敢于和夫人当面叫板,而且是休妻威胁,是他信仰的义给了他胆量。
还有就是剧末,他的死对头王太医得了只有他可以治的重病。
无论从什么逻辑来说,喜来乐都没理由给王天和治病,因为王害得他几生几死,他的夫人其实也是他的挚爱,怕老婆也是爱老婆嘛。
他的老婆胡氏就是间接的死在王天和等人的手上,所以当卢忠说你怎么样才肯救王大人的时候,喜来乐说除非使亡妻复活。
卢忠说愿意以自己的命来换王太医的命,喜来乐还是被卢忠的忠义给打动了,还是给王太医瞧了病。
至于放走鲁正明,深陷牢狱。
以及最后对鲁正明一党的保护,最终失去了夫人。
这些都是喜来乐的义字。
喜来乐是一个神医,也是一个智囊。
但他是一个讲义气的男人,这是他的底色。
再说胡氏,胡氏平时看起来胡搅蛮缠、爱吃醋,在家强势霸道。
遇到危难又深明大义,甚至敢于牺牲。
胡氏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情字。
当初靖王爷让喜来乐娶赛西施,胡氏就敢于喝毒酒示决心,虽然毒酒是假的,也让喜来乐不敢再提纳妾的事。
最终还是为了喜来乐而死,而且是替喜来乐而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胡氏诠释了一个情字。
王太医,也是一个纯粹的人。
不得不承认,王太医很坏,但是他的坏不像田奎的卖友求荣,也不像奸孟庆和的赚黑心钱毫无人性。
王天和陷入了瑜亮情节中,一生困于妒火从中,让人反而感到几分可悲。
他的执念,也葬送了他的性命,他到死也不喝喜来乐开的药,即是他知道这可以救活他的命。
当然还有卢忠,人如其名。
他固然坏,但是他对王天和的忠心,也确实是深切非常。
这样一部作品,虽然有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是也是琐事、小事组成的。
之所以如此打动看客,恰恰是那种纯粹的性情或执念。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是人就有贪嗔痴,一部剧,无非刻画了贪嗔痴。
而且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正如中医中:诸药所生,皆是境界。
人物性情,也皆是境界。
至精至纯,自然能够成就神作,打动看客。
但是读一个作品,或是经历一番生活的历练,不是单为了热闹。
热闹以后,还需反思。
这样,人生是一场修行才落于了实处。
能打动人的作品自然是好的作品,但是人的性情还是要以恬淡为上。
如果喜来乐不执念于义,他就不会有一系列的厄运纠缠。
如果胡氏不执念于情,她也不会成天担惊受怕老公被人撬,而且最终殒身。
如果王太医不执念于妒,他就少了一系列的烦恼以及最后的身家性命也不至于死在这上面。
一个好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反思,人当以恬淡为本,既要敢于为做过的事情去承担,又要舍得顺应自然,不去纠缠不清。
如果说承担是一种勇敢和责任,那么按照自然规律的舍得就是大智大勇,因为此时直面的事自身的人性。
如此方可立定脚跟,天人两不违。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有德,是因为没有凭自己的喜好去干预自然。
下德无德是因为自身的执念,以德之名,昧于因果之中。
明末时有一位大家叫曹学佺,据传他在桂林当差时恰遇一次当地贵族宗亲告状,缘由是一名屠夫当街把他的斗犬杀死。
曹学佺细看告状方知,原来是这家宗亲平日里在街头肆意放狗撒泼,一名秀才躲闪不及,被恶斗咬住,情急之下这位屠夫挺身而出,手起刀落将恶狗杀死。
在宗亲眼中,他的爱犬可比人命值钱得多,故而将屠夫告上官衙,请求对屠夫执行死刑——人命换狗命。
曹学佺不畏当地宗亲势大,不仅免去屠夫一切罪责,而且要求宗亲赔偿这位秀才医药费。
宗亲不忿之下对秀才恩威并施,强迫秀才改口为“秀才平时与狗交好,屠夫是发狠之下杀了斗狗,罪责全在屠夫”。
至此算是把曹学佺彻底激怒,对秀才重刑之下秀才说了实情,把宗亲强迫他改口供的事和盘托出,真相由此大白。
而曹学佺本人也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几点:一是外来的地方官有可能不怕当地的地头蛇,因为地方官除了有朝廷撑腰,很可能干了几年绩效OK就升迁了。
二是秀才读的书全被狗吃了,他纵然可以躲过去一次狗咬,如恶狗不死,他不知还会被狗咬伤或咬死多少次;三是对于地方豪绅来说,区区一个秀才(被朝廷认可的非下贱人等)远不如自家的斗犬;四是社会还是进步的,过了这几百年,终于不会再看到狗主人向杀死狗的人说要偿命了,不过还是有要求人向狗下跪道歉的,说明历朝历代,人不如狗的事一直存在,唯一不同的是,人和狗的数量都增加了;最后一个就是地方官离开之后,秀才和屠夫怕是要遭殃了。
春秋末期的楚平王想废了太子建,便先去把他的老师伍奢抓来,诬告太子建要谋反,伍奢打死也不承认,就被楚平王投进了监狱。
之后又宣伍奢的两个儿子回国,大儿子伍尚刚回国就被楚平王杀了,同时把伍奢也给杀了。
剩下伍奢的二儿子伍子胥带着太子建逃跑,跑到郑国,郑定公对太子建很友好,但不同意太子建要他帮忙起兵攻打楚国的事,结果太子建拿着郑定公的信任当枪使,想联合郑国的大臣一起把郑定公给废了,结果被郑定公察觉,一怒之下处死了太子建。
这下伍子胥赶紧逃跑,想要逃到吴国去,逃到昭关(吴楚两国交界)这个地方时因官府严查,他没法蒙混过去。
恰好有一位东皋公很同情他,想要帮助他逃跑,结果他不信任人家,愁得一夜白头。
第二天东皋公找到皇甫讷来假扮伍子胥(他俩长的有点像),恰好伍子胥又一夜白头,所以趁着官府捉拿皇甫讷时伍子胥趁乱溜出了城门。
伍子胥刚出昭关,没跑多远又被一条大江拦住去路,正愁时一位老渔夫划着小船过来,说可以载伍子胥过关,伍子胥大喜之下被老渔夫载着过了江。
过江后伍子胥不信任老渔夫,把自己的宝剑——龙泉剑(又名龙渊剑)——赠给老渔夫,说这把剑值一百两黄金。
老渔夫哈哈一笑,说楚平王悬赏抓伍子胥给的赏金是五万石(一石是按最低的算也是60斤粮食,五万石就是300万RMB),还给的有爵位,伍子胥你这是侮辱老渔夫的人格。
然后老渔夫就当着伍子胥的面跳江自杀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几点:一是贵圈真乱;二是伍子胥绝逼是睚眦必报之人,所以多年后他鞭尸楚平王也就顺理成章了;三是好人难活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丁酉年二月廿一
再看《神医喜来乐》,不得不说这是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八九年间我看了八九遍,每一遍都心潮澎湃,每一遍都思绪万千,似乎它诉说的不仅仅是那永恒的爱情和传奇的故事,也是我九年的光阴似箭,我自己的爱恨情仇,以及我会偶尔想起、至今不忘的、沉沉不变的你。
八九年后的今天,当人变了,社会变了,境遇变了,审美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许都变了,当眼前和心里曾经无比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的时候,谁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初的模样?
幸而,人心对源自人心的美的认同和追求不变。
所以依然会沉溺于那几帧动人的画面,沉溺于那个结构精巧让人动容的故事,沉溺于那段曲折波澜牵绊人心的姻缘情感。
十年,光阴似水,历久弥新。
有些事,无法启齿,终是冷暖自知,仿佛自己私密于心的那些恋爱琐事,尘封在记忆的底端,却时不时情不自禁,拿出来回味一番。
那时不谙世事不懂情爱,懵懂轻浮,如今经历三两,方能更深体会,也才更深迷恋。
利来利往的浮躁当下,忆其中的人品其中的事,慕其中的情叹其中的命运轨迹,便发现这个虚构的故事竟然如此宁静人心。
除了那些平淡舒缓的生活情调,我喜欢那个悬壶济世不慕名利的喜郎中,治病救人,做良心事,吃良心饭,义所当为,理所应为,甘于本分,贫富相安;却也不喜欢那个很多时候总显得懦弱的小老头。
出于感性,很难接受那个凶悍泼辣心胸狭隘的胡氏,也敬佩那个不离不弃替夫赴死的结发妻子,还有让人唏嘘不已的凛然深情。
唯独你赛西施,让人没有抗拒的理由,尝试用尽一切所知的俗套华藻却无法准确修饰。
端庄秀丽,古典沉静,优雅淡定,空灵脱俗,落落大方,善良从容,敢爱敢恨敢担当;沉湎你的眉黛笑颜还有那倾世回眸,震撼于那句“只要能救出我家老头子我什么都不在乎”的深情和为爱牺牲的决绝,也怜惜那个在痴情深深却在最心灰最无奈时刻订婚田秀才,几乎臣服于命运的女子。
如此也让我不得不怀疑她的扮演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有多么深的底蕴,多么丰富的内心才能塑造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奇女子。
女人始终是女人,内心始终是柔弱的即便表面再坚强。
准确说应该是,人始终只是人,当在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我们只能把一切归于宿命而停止挣扎。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终已陌路......当看似很近,却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只能徒生感慨“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在一段美好的岁月后,当一个人内心被完全占据却不得不放弃的时候,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怎样的歇斯底里?
好在,命里有时终须有,有缘始终有缘,哪怕在残破不堪的凋零岁月后,那份封存在心底的情感还是那么真切那么默契那么心有灵犀,不需言语,只要一个眼神就足以找回那熟悉的渴望的却又失去的一切。
在望尽天涯路,在为伊消得人憔悴后,当那段纠结的情感从沧州到京城再回到沧州时,当人生轨迹也经历起伏从低到高再回归当初的模样时。
怅然若失间,蓦然回首,眼前的红盖头恍若一梦。
抑或正是因为这样坎坷的道路才得以返璞归真,才比未经生死契阔的信手拈来来得更真加实;经历沉浮后退却一切浮华,没了物质的苍白,有了岁月的沉淀,这样的来之不易方才如此可贵,让人感激珍惜;洗尽铅华,荡秋千一般的这个梦还是得回到原点才那么踏实厚重。
最美丽的画面我依然认为是沧州老街的隔街相望,那是美丽小城故事的起源,那里没有喧嚣,那里纯粹宁静与世无争,那里没有勾心斗角也不用心机算尽,在这个不被世界关注的被文明冲击很少的小角落,一切都那么闲适美好。
那时的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就可以沉醉半天,而那时,能相识,已无憾,即使一无所有,那就是全世界。
最心碎的画面则是订婚的那夜,近乎绝望的喜来乐勉强举起酒杯相互凝望时,那不需任何诉说却又饱含一切的眼神。
当命运的红线另一端那个人即将嫁作人妇,而自己却只能违心道贺,只剩下绝望伴随着撕心裂肺。
而赛西施在守候那么久付出这么多而只有选择认命时何尝不是痛彻心扉,不舍又能怎样,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
内心复杂,思绪纷乱,所有的一切涌上心头,因为爱得深沉所以盈眶热泪,此时已是无声胜有声。
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相思弦,尘缘恋,轮回换,宿命牵,只怪那,只怪前世多看了你一眼。
最近在重温,所以来豆瓣看看,不看不知道,我真是对评论里说小三说三观不正的无奈了,更有甚者还拿琼瑶剧和这个剧比,我真是醉了,先不说你们是用现在的目光看清朝的人,在剧里喜来乐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原配夫人的事吗,说的是,他惦记赛西施,二人也有点暧昧,但是他从没做过任何出格的事,对夫人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对得起他师父,也对得起他老婆,赛西施是个命途多舛的人,但她依旧很积极地生活,和喜来乐两人之间从无苟且,真是不懂到底要怎么样才算三观正,估计得是大圣人才能满足了,那些说三观不正的,看来他们想看的不是神医喜来乐,估计得是圣人喜来乐才能满足,但到时怕不是又要说太脸谱化,不接地气……,也还有就是这个剧演员们的演技和剧本都非常好,特别是李保田老师,就连作为影帝的黄秋生先生评价都是“敬佩”二字,剧中的一些方子都是真实有效的,比如蒜泥敷脚心治流鼻血、牙疼塞一粒花椒等。
并且结局,并没有好人有好报,喜来乐被发配了十几年,坏人都过得很好,非常真实,还有印象最深的是原配夫人赴公堂以死来救喜来乐的那一场戏,夫人为了喜来乐慷慨赴死,喜来乐被压住,看着夫人死去,心痛万分却无可奈何,真的让我泪目,两位演员演的实在是太好了,结果就换来说是鼓励原配牺牲自己成就老公和小三……,唉,本来说了一堆话想怼,但想想还是喜来乐说的对呀,亏良心的买卖不干,积阴德的事多做,挣点散碎银子养家,乐呵呵地穿衣吃饭,这才是正理,不多说了,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开开心心过好这一辈子。
看了多少遍忘了,想说这部片子主要演员和配角很出彩:胡氏那种深厚的爱护,赛老板的一个眼神里都是戏,德福跟师傅的逗趣,王太医的自负和儒家道德的纠葛,卢忠的愚忠,靖王爷的和蔼,还有孟庆合的坏等等。
各种矛盾各种斗嘴,不管有理没理,家长里短其实就是应该那个样子,配合着温和惆怅的音乐,给人感觉到浓浓的人情味…今天再看的时候特别注意到编剧对情节的安排,小到一句台词,十分巧妙和用心,居功至伟。
一个好的导演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很惊异导演对人情味的深度把握,从而处处表现。
对演员们来说,或许这是他们一生中拍得最好的片子了,就如同武林外传那几位一样,作为演员一生总得有部打动人的吧,老了回忆起来也就够了!
对比新出的“喜来乐传奇”,那不是一个档次的,不见了温情,不见了惊艳的赛老板,换掉了几个戏骨,新加入李保田儿子只会一味耍贱扮低俗,感觉粗制烂造,演员做作没有人情味,不知道“传奇”这片导演是谁,我估摸着他自己都不知道要拍成什么样,编剧绝对是个没有生活经历的人,台词那叫一个别扭,综合起来就注定了续作“传奇”就只能是张国立骗钱微服私访的水平了。
经典还是不要出续作吧,如果不是很缺钱的话,还是要少干缺德骗钱的事。
水平有限能力一般,想到什么说什么,您啊,将就着看另外,强烈推荐像我一样孤独,从小缺钙长大缺爱的人看看,就这样吧。
央视又在重播这部戏,反复看,发现许多细节处理的很好。
今天只想分析其中一处。
一处是鲁正明行刺袁世凯失败,服下砒霜,被拥入狱中,喜来乐应他的恳求,送来一碗毒药,助他一死。
递药那个细节处理的很好。
因身后许多人围观,两人不能用语言交流,只能通过眼神和微动作表达感情。
喜来乐将药递给鲁正明,鲁正明接住,喜来乐又将药碗往怀中撤,说明了喜来乐的不忍。
鲁正明的手轻轻握了喜来乐一下,表现安慰。
喜来乐又将药碗递过去,这次动作迅速,显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后信心坚定。
此时镜头转向喜来乐面部,眼中满是痛苦,眼中含泪,身后众人是虚像。
没有台词,却传递出喜来乐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加上鲁正明放松的表情,微笑的微表情,使这段戏充满张力。
好戏是值得品味的。
早年印象,只剩下赛西施和红烧铁狮子头。
高阳公主赛西施颜值巅峰。
重看,孙二娘胡氏风韵犹存,作风泼辣,喝醋,痛骂田魁,服毒舍身救夫,有几人能有此胆识?
这选角绝了,某版《封神榜》好像也有她。
看过《宰相刘罗锅》的应该都能认出李保田老师,喜来乐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剧中歇后语特别多,师徒俩凑在一起一对活宝,德福说话像说相声快板,台词一溜一溜的。
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智斗无良药商,巧妙为珍妃用药,给大臣看病逗乐太后,让太医院集体学狗叫,保全未婚女子的颜面最后的最后女子来报恩。
递给鲁正明毒药碗的那场戏,二人无声胜有声,不舍的眼神,来回拉扯的细微动作,把观众的心都揪起来了。
看病治人,以仁为本,本可在乡间平安一生,却被卷入政治漩涡,沉沉浮浮。
由此可见,技术型人才,有自己的信念,也明白人间疾苦冷暖,但骨子里大多有点“轴”,不太适合混政界。
王天河,是个医n代,可惜度量不大,有点自降身份了,同行相轻,弥留之际打翻喜来乐的药碗,立住了人设。
卢忠,一直死心塌地跟着他,名字倒是没取错。
李鸿章李中堂,袁世凯,戏份都不多,但剧组也认真选人了,气质形象都符合。
田魁,背信弃义。
孟庆和,无利不起早。
这类人最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混的如鱼得水,虽令观众不爽,但是真实得不行。
整部剧先笑后苦涩,人怎么会这样?
ps剧中的御花园,是在无锡寄畅园取的景。
小时候觉得很好看的一部剧,现在看来问题还是蛮多的。
剧中最讨厌的人物是德福,人物形象过于脸谱化,太过扁平,没有任何成长。
只要有什么祸总跑不了他的关系,而且事发后从来没有吸取教训,下次还是一样的闯祸。
每次跟着师父后面出诊,就是个小跟班二而已,没出什么力,却总觉得自己了不得了,经常膨胀忘乎所以。
同样人物设计比较差的还有丫鬟玉儿,每次她的出现都惹人烦,起到的只有延缓主线发展的作用,堪称本剧最酱油最烦人角色。
最出色的人物应该是夫人了,面对王爷的威逼宁死不从这段,最让人动人。
不过剧中演员的颜值确实不太行,除了赛西施,其他能看的并不多。
估计是老观众来回顾的多,后续来看的新观众也是有限了。
喜来乐逃回沧州后那个颓样也不太能让人理解,跟刚开始反复推脱不想去京城的表现来比,反差太大,这段人设有点崩坏。
他之前明明深知京城是个是非之地,多次提及其中险恶,后面就不应有精神过于崩溃的表现,甚至逃避回归老本行。
倘若这一幕放到,后面夫人死后的剧情,反而更有表现力,更能让人信服。
不过剧中有一点还是颇具现实主义,喜来乐纵有多少传奇事迹,也不过是一介平民百姓,他也有常人的缺点和局限性。
在权贵的构陷和历史洪流的冲击之下,也是极难脱身,辗转浮沉。
剧中没有把他的遭遇过于神化,还是值得肯定的。
至于片中的医术土方,虽有考究,但多少有点神乎其神,观众还是要避免入戏太深,有小毛小病还是跑跑医院比较好。
只能说,这部剧在当年是合格的,符合当时时代的审美,现在看来,拍摄手法平平无奇,一些情节设计过于老套,略显尴尬。
春节期间看某地方卫视重播的喜来乐,我又怀旧的看了一把。
论语上有句话说的好,温故而知新——看旧的东西而获得新的启示!
这次我的体会是,神医喜来乐的故事对现代婚姻制度有极大地启示意义。
电视剧中,喜来乐是个有夫之妇,而且媳妇儿胡氏是个雌老虎。
而另一主要人物,是美艳的、被豆友们津津乐道的赛西施(沈傲君扮演),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赛西施就是人人喊打的小三。
那么为什么在这部剧中,大家对这个破坏人家婚姻的小三如此的宽容甚至喜爱呢?
这就是古代先对灵活的婚姻制度和宽容的社会观念。
最后,喜郎中如愿抱得美人归,观众们也是拍手称快,小三、原配和男主人其乐融融,这多好!
其实,很多制度和生活规范都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符合人们的需求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
前一阵子看新闻,被吓了一跳,中国新生人口性别比例达到了120:100,就是也就是说将来5个中国老爷们其中一个就找不上老婆。
所以,之前看到网上有人提议“一妻多夫”制,现在想想并不是天方夜谭,女权的时代也就要到来了。
喜来乐这种人是好人,但实在算不上好男人,怕老婆没什么,无论是爱也好,谢师父前恩也好,怕老婆都没什么,只是如此的话他就不该再招惹赛老板,招惹了这么多年他又有贼心没贼胆,想要享齐人之福又不愿承担怨偶之言,真是把中国男性自古以来的丑恶嘴脸都表现得多淋漓尽致,他媳妇也一样,被他惯的成什么了,他老婆性格当然也有闪光点,但做事尚且功过两论,做人自然也是这样的,夫妻二人,一个无限强势猖狂,一个无限包容宠溺,这样是正常的夫妻关系?
这放在任何一类感情关系中都不是正常的,朋友父子都不会是。
说什么怕老婆是因为爱老婆,那宠溺一个人那就是最高级的爱咯,那夫妻应该互相无限溺爱无底线包容,有错不要指出甚至还要指黑为白让对方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养育子女更要这样,如此才叫爱嘛,对否?
最近正好在看北齐高欢父子几人的历史,感慨良多,在对待女人这件事上,男人确实是虚伪的,无论东西,西方自美绅士,中国是自号君子,可君子能做出这种让他人替自己受委屈的事么?
尤其这委屈是来自于一个男人的懦弱无胆。
中国人总喜欢吹捧老实人,喜欢在公众舆论上认可老好人,可这样的人平时相处自然是好,患难之时呢?
他们能应对高压?
田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过是一个老实人罢了,一个更没有坚持的老实人,一个一次又一次的后退甚至下跪以换委屈求全的老实人,都是让别人委屈,喜来乐让赛西施委屈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精神伤害和肉体伤害没有高低之分的,可这样的老实人的这种委曲求全的行为还要被美其名曰这样做是因为仁义礼智信,就像怕老婆管不住老婆儿子还要美其名曰爱,如果真的爱老婆儿子,会如此“宠溺”“捧杀”他们?
放任一个人有错不改不过是等着他们去犯一个更大的错误而已,去承担一个他们承担不了的后果罢了,最终得到的也只会是高洋高湛兄弟反目阋墙这样的结果。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