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寓言是讲清楚了的。
说是寓言式,但结尾略奇怪,因为鸟的意象和前面的鸟重复,如果没有特指,其实两方中可以换一个。
另外镜头时长有点收得太慢的感觉,比如说睡不着的镜头真的太长了,按比例来说我可能觉得10秒的镜头缩到6~7秒都会比较好。
整体架构都不用改,就镜头时长收收就好了。
说演了七天的故事,导演拍完才发现,而且和某个著名的七天(圣经?
没听清楚)的情节有 重合。
我没注意到,我再去查查吧。
最后最后一段佛教音乐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本来这个寓言可以适用于所有人,这么一来你让不信教的人如何自持?
本来可能他都已经接受了你的寓言。
这一点让我深恶痛绝,宗教是一个非常有程式非常压迫感的东西,不要强加在一个只想看你的电影的观众身上。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
不咸山中,有孤独捕鱼者。
人类向来不是独居动物,孤独是人的自然属性。
在独处时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这片自然给予的净土上安然度日。
可当有了同伴,产生了利益需求,心起动念便破坏了自然。
鱼、鸟皆成为腹中之食。
佛家常讲,每件事物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
所以当付出了代价后老人在冷山下悲嚎格外的凄凉悲怆。
在片头中,《冬》的下面还有一行红色标注的英文译名:seven days。
电影所讲的就是七天里通过老人的活动来对人性进行深刻思考,导演展现给我们的孤独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DAY1 痴电影一开始便给我们制造了压迫感。
这种压迫感不是来自孤独,而是色彩营造出的压迫感。
在黑白电影的倾向下,再看孤身一人的垂钓老人被大雪笼罩着,在视觉上整体有了压抑的氛围。
直至第一日结束,始终都是他一人。
孤独的人需要陪伴,所以有鱼陪他,这便是因。
电影通篇无对白,我们只能在画面中寻找导演留下的伏笔,某些细节部分要通过布景和人物活动来了解,老人回到家逗鱼时,后面水壶上的囍字和老人睡觉时拍床的动作提示我们老人是结过婚的,这也是因。
DAY2 慢.评判一个人演技好坏的界限非常模糊,喜欢就是好,不喜欢便觉得一般。
只是客观的说我看到的王德顺,他在无台词的情况下通过动作和眼神将孤独的迟暮老人塑造的极其形象。
老爷子对角色的领悟力极高,平时可以看到他眼神中因孤单的落寞。
整部电影他的眼睛只亮起来过两次,一次是看到墙上昔日爱人的照片,一次是和孩子一起玩耍时。
老人将鱼倒回冰窟后又极为孤独。
人在孤单中便会产生不安与焦灼感。
加上寒风呼啸,这种心里状态下让他有了砸东西的行为。
DAY3 疑.孩子和鸟的出现。
孩子和鸟都躺在雪地上时,老人选择了带鸟回家。
一方面是老人长期亲近自然可以与动物和谐共处所以将鸟带回家中治疗,二是老人长期的孤独感使他疏离了孩子,所以二人第一次见面时老人并没有太多情绪上的显露。
<图片4>DAY 4嗔.这是我认为几天里最精彩的一天。
被老人救下的鸟,报恩捉来了虫子给老人当诱饵抓鱼。
一开始老人救鸟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后果,是出于本能。
当鸟抓来虫子时,老人心起了动念,轻重比较后一直吃土豆的他开始杀生,把鱼喂给鸟吃。
人总有一天会变成面目全非的自己。
晚上在屋内的戏很微妙。
孩子把鸟放走后,老人对孩子的训斥与冲突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进作用。
群居动物还是有吸引性,老人的心理变化从孤单到接受孩子的出现,。
从起因、冲突到和好这一系列过程很像祖孙之间闹矛盾到合好的过程。
<图片6>(眼神中充满愤怒与不满,安全距离,大特写更好)DAY5 贪.群居的特性显现出来了,人性都是残缺的。
老人还是不愿孤独。
老人为了哄孩子开心,把鸟烤给他吃。
送走孩子后,老人非常不舍。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老人在送别孩子后追出来像起舞一般表达对孩子的感情,长镜头中,音乐和画面的配合,将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不舍都表达了出来。
想到了喜迁莺:“鬓霜盈握。
离别。
谁不恶。
心事同时,都不论离合。
”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无果之因。
杀鱼喂鸟,杀鸟喂孩,产生了恶因,老人亲眼看着孩子掉进冰窟,果兑现了。
佛教讲的因果也叫业,认为业是轮回的动力,就是因为因果的无空无尽的循环。
比如人,因为有生,所以有死,人死后又是下一轮生命的开始,孩子和老人就是鱼和鸟。
以上所有的特质都满足了佛法中的五毒心,贪、嗔、痴、慢、疑。
因为不想孤独,所以明心造恶业。
比短片长,比长片短,70分钟的时长让电影结尾很尴尬。
虽然镜头非常冷静克制,在水墨画的布景下很理性。
但对内容的把控还有提升空间,结尾和许多细节的处理模糊,如果时间在长点或许会更好。
导演把孤独摆在了浅显处,有机会,孤独的故事应该慢慢说。
天地太高远,我们都孤独。
气候很绝望,除了雪,还是雪。
老人在冰洞边垂钓,他有点麻木,他把鱼带回家,并不吃它,他只是需要有一个活物的陪伴。
后来,他在大雪中捡到了冻僵的幼鸟,把它带回家,幼鸟渐渐恢复,欢快活泼的幼鸟带给他的快乐自然大于呆滞的鱼。
老人用馒头和烤熟的土豆喂养鸟,但是幼鸟的喙是弧形的,很显然,他是吃肉的。
老人自然也知道,于是他杀了鱼,喂养鸟。
孩子也想要鸟,鸟没有吃到老人为他切的鱼,鸟被孩子抓去了。
老人甚是生气,他失去了陪伴。
孩子来了,盛气之下把孩子推倒。
后来,孩子成了老人的“鸟”,孩子比鸟有趣很多,老人有了新的陪伴。
鸟回来了,老人抓住了鸟,烤给孩子吃,孩子吃完就走了。
老人的鸟,再一次走了。
他很生气,每一次都为“陪伴”付出了“陪伴”,但自己永远都孤身一人。
老人暗指留守老人,没有语言,快乐和失望在我们眼里如此晦涩沉默。
孩子是我们,曾让老人享受过陪伴的快乐,也带着“他的财产”-鸟,离开,回到孩子圈。
鱼代表什么,我还不知道。
老人为了满足心理的欲望,杀掉了在挣扎的生命。
为了鸟,老人切了在菜板上挣扎痉挛的鱼。
一块儿一块儿的。
为了孩子,老人烤了回来找他的鸟,双腿绑在棍子上,棍子伸进火炉。
鱼曾经陪伴他,鸟曾经报恩,把虫子叼进老人的碗里。
七天,结束了。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老人们也不会是那位“老人”。
完整图文请关注简书号:春逝的时光笔记。
其实我并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这部电影,尤其是在看了许多影评之后。
有人从七天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解读出了基督教《圣经·创世纪》的味道,也有人从片尾梵音中听出了佛家的意义,还有人在得鸟杀鱼、得人烤鸟、老人化鸟中悟道了轮回的概念。
那么《冬》短短的73分钟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出现了导演打出的这样一段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天上的爷爷”,可以看出导演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有篇文章中提到说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来自于家乡的一些留守老人,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是否更贴切呢?
白雪皑皑的长白山,老人独坐雪地里。
白茫茫的画面里只有老人的身影,寒风吹起的雪花肆无忌弹的在老人身边翩翩起舞。
孤独,就是电影的基调……雪山中孤零零的木屋,独居的老人。
每天重复着一样的事情。
将小鱼缸里的鱼儿带到雪地里放生后再钓起来,回到家放在桌子上。
老人和鱼,就这样度过白天的时光。
铺好整洁的“爱之花”枕巾,仿佛妻子仍旧生活在身边。
望着墙壁上妻子年轻时的照片孤枕难眠。
一碗粥一个土豆,饭桌上仍旧摆下两幅碗筷,仿佛这个家中还有她的气息。
有一天,在老人钓鱼的时候飞来一只鸟。
哪怕是受伤的鸟儿带给老人的也是比鱼儿更多的慰籍。
鸟儿能飞,鸟儿会叫,这些都要比默默无语只能生活在小小的鱼缸中的鱼儿更令人舒心。
鸟儿不知在何处叼来一只虫子放在老人的碗里,这些的事情鱼儿是永远不会做的。
看着鸟儿停落手指,看着鸟儿用树枝搭成的鸟窝,老人的内心涌现出更多的亲近感。
鱼儿在老人手中的刀下分成了几截,最后变为了鸟儿的食物……雪山里出现了几个孩子。
没有原因的出现以及没有原因的分离。
窥探、玩耍、交集。
其中的一个孩子就这样闯入了老人的世界里。
孩子抓走了鸟儿。
老人从开始对孩子的排斥到渐渐发出的笑声,“爱之花”的枕巾上有了主人,冷清的屋里终于有了人的对话和笑声。
鸟儿给了鱼儿所不能带来的欢乐,孩子又带来鸟儿所无法给予的温暖。
人,才是最终极的陪伴。
望着老人递过来的土豆,孩子没有接。
鸟儿在燃烧的火中羽毛渐渐的消失,终究变成了孩子口中的美味。
为了留住鸟儿,鱼儿失去了生命。
为了留住孩子,鸟儿也走到了尽头……孩子不见了。
在钓鱼的冰窟口仿佛看到了孩子的帽子。
鱼儿与鸟儿命丧老人手中,唯一的孩子消失了……老人身边不再有可以陪伴的。
雪地里,老人仿佛找到了孩子,抱着他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地里行走……又是一个孤独寒冷的夜晚。
“爱之花”的枕巾又失去了人的温度。
此刻,是无法言说的孤独。
总想留住最好的,结果就是一切都失去了。
似乎有一双年轻女人的手拭去了老人眼角的泪,墙壁上女人的照片幻化成了真人,在几十年后孤寂的冬夜里陪伴在老人身边。
被子下飞出了一只鸟,穿过房屋迎着风雪向着远方展翅飞翔……这不是一部传统叙事的电影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孤独与思念的寓言。
鱼儿、鸟儿、孩子、老人组成了故事的全部。
没有一句台词,模糊了时间空间,影像中所表达出的韵味全靠观众自己回味。
我在电影开始不久出现墙上照片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上面这幅截图的视频。
视频中是一位网友在某条街上偶遇的一对老年夫妇。
妻子已经丧失了活动能力,看老人的穿着也许他们也买不起轮椅。
但这位大叔为了这妻子出来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选择了将妻子用布绳栓在自己身上,背着她出来转转。
电影中的老人日夜思念着年轻时就已不在的妻子,在多年时光变迁的岁月里与雪山孤独寒冷为伴。
相比电影的艺术化创作,视频中那对真实的患难与共的夫妻更值得庆幸也更值得赞赏。
年轻时那些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大多如同绚丽的烟花,璀璨却转瞬即逝。
那些容颜不在漂泊一生共度风雨的夕阳爱情才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走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难得老来伴。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有情人共度一生……
慢慢冬季,得一鱼、一鸟、一幼童就可远离爱妻不在的孤独?
春暖花开,冬日遗存的情感在终日期盼中不曾消散,幼童去而复返不知是失足滑入冰窟还是渐行渐远,老人已无法在孤独中存活,宁愿相信幼童跌落湖中陪伴他。
他只得期许妻子不在后的再一次轮回的冬季。
冬去春来又一冬。
结尾导演让老人化为小鸟飞跃雪山,并传出诵经的声音,意为轮回
(编者按:2016年7月16日下午,蓑翁在南京组织了电影《冬》的众筹观影活动。
当天晚上,蓑翁又在微信群里,组织了关于这部电影的线上交流,邀请本片导演邢健参与互动。
以下是由群友大头猫整理的此次线上交流的实录,跟大家分享。
)时间:7月16日20:00—21:00主持人:江海一蓑翁采访对象:邢健导演江海一蓑翁:感谢今天每一位到场的观众朋友。
今晚八点到九点,我将在群里组织跟导演的线上互动交流。
前四十分钟由我跟邢健导演对话,后二十分钟大家跟导演提问互动交流。
大家身边有在其他场合看过这部电影,希望参与线上交流的,也可以邀请入群。
线上交流前四十分钟,只允许我和导演发言。
后二十分钟,大家自由提问发言,导演可以有选择性地回答。
导演的发言可以采取语音形式,其他人的提问和发言请尽量用文字。
邢健:大家好,欢迎吐槽。
1.江海一蓑翁:作为您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想先请你谈谈这部电影的故事创作源起?
邢健:其实这部戏是拍我童年一个内心的状态感觉,可能起源于很多事情。
像我童年和爷爷、奶奶还有我的姥姥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很多。
我记得我姥姥,因为我姥爷很早以前就离开了,就我姥姥一个人住。
然后那时候我记得偶尔放假,周六周日的时候会去看我姥姥。
每当我去看她的时候,她一个人见我之后就从早上会聊到晚上,一直不停地跟我说话。
我不在的时候,她平时一天可能要抽五六包烟,不断地抽,一个人。
而且过年的时候,她的这些子女,像我母亲,也很少过去看她。
她就这么一个人过了很多年。
每次我见她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她好像很久没有见到人似的,就是不停的跟我说话,对我内心的感触很深。
还有我爷爷和我奶奶,我爷爷身体特别好,我奶奶当时离开之后,我爷爷当时身体也没什么病,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我觉得他整个人的精神支柱就没了。
其实我也不觉得我爷爷和我奶奶两个人的情感关系有多好,但就是这么很微妙,我奶奶走了之后,我爷爷整个就坚持不下去了。
就像我拍《冬》的时候,其实我身体也不是特别好吧,不是那么强壮。
我拍《冬》之前一年前办了健身卡,当时我就特别害怕自己在拍这部戏的时候坚持不下来。
但是我在拍这部戏的过程当中,我们剧组像跟机员啊都换了好几批人,很多摄影都感冒生病,但是我一点儿问题没有,我觉得就是一个精神的支持。
所以说我写这剧本的时候,就特别想把我的内心的一些想法,一些感受拍出来。
因为我以前学画画,也希望在我的绘画里面,包括电影里面都能把这些东西融入进去。
当时我写剧本的时候还看到了一个新闻,一个报纸的头条儿吧,成都有一个老奶奶花了大概是三十万块钱,给她养的一只猫做了一个葬礼。
当我看到标题的时候我也挺惊讶的,那个老奶奶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但是她愿意把平时子女给她的这些积蓄都拿出来,给她的猫去做这个豪华的葬礼。
我相信那个猫如果要她的命的话,她也能给。
会让我想到很多,比如老奶奶她平时一个人怎么生活啊,这些事情会让我去想拍一个关于人的内心感受这样的(电影)。
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我以前也经常聊过这个事情,就是我童年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经常会思考一些比较人生终极的问题。
很小的时候吧,那时候我觉得可能也是我对死亡的一种恐惧,就是每天晚上会思考一些我是从哪里来的,将来会去哪里?
如果有一天我没了的话会怎么样?
就会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
所以说我就很想把这些东西融入到我的作品里面。
2.江海一蓑翁:影片由老人,孩子,鱼和鸟组成,能不能谈谈这四个角色各自的设定和指向?
邢健:其实老人和小孩儿,我设定的时候没有去考虑是一老一小。
我觉得就是代表人类。
然后当时我们想的时候就觉得想拍天地人之间三者的一个情感。
人和时间的情感,或者说就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吧,想讲这个。
其实我还有一件事情想说一下,就是关于南京的问题。
我每次可能都会聊到南京这个问题。
这个影片13年拍出来的,大概2014年剪出来的,剪出来之后当时在北京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放映,当时放完之后效果特别不好,也可能是当时初剪没有剪完。
当时观众的反映,好的会特别好,不好的会说这部影片特别烂,但是我知道说好的一定都是我的朋友,或者我朋友的朋友来鼓励我。
但是当时那次放完回去之后,我纠结了好久,思考了很久,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去做导演,或者说自己可能根本就不会拍电影,怀疑自己拍了一部很烂的片子。
但是我第二次在南京放映,就是后来参加在南京的中国独立影展时,算是给我一个极大的鼓励。
因为当时那场的放映,让我找到了终于有一些观众可以看懂我的片子,回来之后我觉得算是一个鼓励吧。
所以说南京是我的一个福地。
3. 江海一蓑翁:我也是在那次影展上看到片子的,很喜欢。
为什么会把故事放在东北的大雪原里?
这样的环境下拍摄,遇到了那些困难?
邢健:放在东北拍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对那块土地第一是比较熟悉,第二我从小就比较喜欢雪,一直到现在都比较喜欢雪。
对雪有一个很大的情感在里面。
在这个环境下遇到的困难其实太多了,每一场我讲的都不太一样,都是我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一些困难。
首先之前12年、13年,包括11年的时候,我们都去看过景,觉得那个地方是最合适的。
但是那个地方白天就有零下三十多度,晚上有的时候会拍到十二点、一点的时候就会有零下将近四十度。
对于这样一部戏来说,本身就是很难拍摄的。
影片中最难拍的,像老人、小孩儿,然后动物,这影片里都有。
而且动物拍摄时,因为影片好多镜头采用的是固定的镜头,对拍鸟来说是非常难的。
因为固定镜头的时候,我们要给鸟设计一个航线,鸟不能飞低了不能飞高了,也不能飞偏。
这样的话鸟必须从那个地方经过,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其实特别难。
至于其他的遇到的一些困难包括搭景,我们(剧组)吃住行这些,可能是每个导演都会经历的一些困难吧,我觉得没什么可过多说,叫苦啊或者怎么的,都是应该的,做为一个导演来说。
在那个山上其实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当时选的地方是在长白山的一个算是最高的一个地方吧,在个地方搭景。
本来山上是没有房子的,那个房子我们是后搭的,大概搭了有一个半月吧。
搭完之后当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做旧,那个房子要做旧。
但是温度由于过低,我们美术道具那块当时用高锰酸钾去做旧,根本做不了旧。
因为那个高锰酸钾一泼上去之后,它马上结冰,根本就不起化学反应,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而且当时还有三天就要开机拍摄了。
其它的困难就发生太多了,像我们的车出现问题就至少有三起吧。
4.江海一蓑翁:在我的影评里,称这部电影是一个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终极寓言,包括你的英文片名也是七天,上帝造万物的周期轮回。
您通过影片想表达的,具体是怎样的寓意?
邢健:可能很多人没有看过拍《冬》的记录片,我现在正在剪辑,大概这周五会在优酷播出,现在可能会推到下周,大概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会展现从08年我筹备这部戏一直到今年16年所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会在这个纪录片里展现。
这个寓言其实特别重要,因为我每场交流的时候都会有人问很多特别奇怪的问题。
因为他们都是站在一个比较现实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
有观众会问那个鸟儿叼那个虫子,那个虫子是从哪里来的?
这种很问题很现实。
包括那个老人,他的子女干什么的,他每天靠什么生活等等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
如果要以这个角度去看这部影片,就很难看得懂,因为就是一个很寓言的影片。
关于七天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巧合,因为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最初的时候确实没有想过说要讲七天的故事,七天的事。
当我这部片剪辑的时候也没有说剪了七天,但是冥冥之中就剪成了七天。
后来有影评人、导演看到觉得好像是讲了七天的事,后来我回头看了一下,大家就在聊这个事情,和圣经里上帝创世记这个事一对比发现,比较吻合。
而且里面很多有趣的东西,包括最后一天老人离开,上帝实际用六天创造了世界,最后一天上帝休息,都相对比较吻合。
然后很多人跟我说这部戏好像不是我拍的,是上帝给我的一个礼物。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中西文化的问题。
我一直对艺术的一个价值观是,我创作的时候我可能会考虑不是某个国家的文化,我会站在一个全人类的或全世界的一个角度文化来叙事一个故事。
举个例子,假如我的影片中结尾有一个宗教的佛经,画面上是很中国山水画的这种感觉,而且英文名就叫七天,很多人会觉得是一个比较杂的东西,但是我会觉得,只要这个东西适合我想表达的主题,能够表达,就可以拿过来,包括王德顺的哑剧表演。
5.江海一蓑翁:王德顺老人的表演堪称出神入化,如何找到他出演这部电影?
您怎样评价他在片中的表演?
邢健:很多观众会问我这部戏是不是就是给王德顺老师写的。
这剧本08年有的时候,就是银幕上呈现出来的这样一个戏,虽然从08年到13年之间,我们改了很多情节,加了很多情节,但是当我快拍的时候,我发现第一稿是我特别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是特别纯的一个东西。
后来我们就按照第一稿来拍摄的。
所以谈不上这部戏是给王老师量身定做的。
也是后来觉得特别机缘巧合。
大概是12年的冬天认识了王老师,之后我发现这部戏真的特别特别适合他,感觉真的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本身我觉得在中国能去长白山拍戏的老的演员可能真的不多,能坚持下来的有这样好的身体。
王德顺本身也是东北人,而且我整部影片又没有对白,他又是中国最早玩哑剧走出国门的这样一个艺术家,所以说我觉得这部戏请他来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
在拍戏过程中,我从来没有给王老师讲怎么去演。
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会演的话就不会请王老师来。
我基本上不会指导演员的表演,只是告诉他一个状态就OK。
基本上我们拍王老师的戏最多两条,不超过两条就可以过了。
一般比较慢的戏都是他和小孩儿或者是和小鸟儿去配合的时候。
尤其像有一场戏,小鸟从窗外叼着一个虫子飞到屋内的碗上面,是一个镜头完成的。
那一个镜头就拍了一天。
当时王老师为了配合鸟儿的镜头,他需要不断的吃土豆儿。
我们当时煮了一锅土豆,从早上拍到晚上,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包括我们那时候山上也吃不了饭,也是他提出来吃泡面,我们就吃了大概半个月的泡面,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还有一点就是,接触这么长时间,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先锋,或者说特别前卫,一个很时尚艺术家。
6.江海一蓑翁:熟悉摇滚独立音乐的朋友,都会对这部电影的配乐者——刘索拉、老五、巫娜大为称道。
您是怎么请到他们来做配乐的?
影片中具体展现的配乐元素,基于你怎样的考虑?
邢健:刘索拉老师特别简单,当我了解到刘索拉老师,听到她的音乐时,觉得她的那种创作的感觉或者状态、气质都比较符合这部影片。
当时我就从网上搜她的工作室,然后找到她的电话,然后就给她打电话,打电话之后我们就见面,见面之后我就把这部影片剪的一个初稿,当时还没有初稿,当时最早的时候是一个故事梗概(给她),然后她就同意了。
而且用了一个非常非常低的价格,可能连租一个棚子的钱都不够,就那样一个价格。
她又帮我请到了老五,就是刘义军,还有巫娜。
其实这次我们的配乐可能在中国来说也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配乐。
当时我们把片子剪完之后,然后在棚里老五就直接看这段视频,一边看一边弹感受,感受到了什么就弹什么,巫娜也是这样,完全即兴从影片一开头到结尾去弹出来。
然后刘老师会把两个老师的音乐合在一起,会删减一些东西。
因为整个通篇都是音乐,我的作用就是选择哪一段需要用音乐。
所以影片最后就选了三段音乐,没有用那么多。
其实我一直把很多大自然的声音,包括风声,包括雪的那种感觉的声音,人的呼吸等,我觉得这些声音也是音乐,也会给观众带来一些不同的感受。
7.江海一蓑翁: 对于资深影迷来说,总会把这部片子跟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产生对比。
能不能谈谈您眼中这两部电影的异同?
同时也请您再谈谈,哪些电影导演的作品对您的电影创作影响比较大?
邢健:《都灵之马》是我在13年中旬在剪这个片的时候,当时我这片子一共剪了一年的时间,剪到一半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确实找不到感觉,就停了一下。
当时我有一个摄影师的朋友给我推荐一部电影,就是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然后就看了,看之后就更剪不下去了,当时对我的打击其实蛮大的。
如果我在拍这部戏之前去看了《都灵之马》,对我这部《冬》来说可能会更好吧。
很多人觉得这两部影片——《冬》和《都灵之马》有相似的地方。
我个人觉得,除了老人、土豆儿,还有整个影片的某些气质会有些相似,但是还是完全不太一样的两部影片。
其实要表达的东西和整个故事的构架都不太一样。
影响我的导演,我个人喜欢的导演蛮多的。
像伊朗的,日本的像黑泽明或者是韩国的金基德、李沧东。
我们就聊一下韩国的李沧东和金基德吧。
金基德是我比较佩服的一个导演,也谈不上特别喜欢。
但是我确实把金基德的所有影片看过很多遍。
当我写这剧本的时候,我也特别害怕很多人觉得,我也发现这部影片和金基德的风格很像。
其实我作为创作者来说也尽量的去避免这些。
但是后来觉得也没必要,觉得还是不太一样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金基德的这种像标签似的(电影)。
因为像全球这么多导演当中,只有金基德的作品看完之后会说,啊这是金基德。
就是它的原创性我觉得特别欣赏。
不像很多导演,你看完之后,他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你会发现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在里面。
金基德我觉得就比较统一,他创作的这种想象力,还有这种能力非常强。
所以说比较欣赏。
就影片来说我可能更喜欢李沧东导演的一些作品。
我觉得他的这种胸怀还有他的一些包容,影片里表达的东西我个人更喜欢吧。
8.江海一蓑翁:这是你的第一部长片,据说您是投入了全部积蓄拍这部电影。
能否对有志于进行艺术电影创作的朋友,谈谈您的心得和建议?
邢健:对,这是我第一部长篇。
其实我在上学期间,一开始学电影的时候拍过好多实验片或者是短片吧。
那个时候给了我很多的铺垫。
从08年剧本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个剧本很好玩儿,很值得我们去做。
然后我从09年到北京之后,当时我就一直在找很多北京的投资方,想(让他们)去投这部戏。
从09年一直找到12年,见过很多五花八门的各式各样的一些投资方,大多都觉得这剧本还挺有意思,但都觉得很难拍摄,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不赚钱的游戏。
也是历经了几年,后来我觉得这部戏再不做可能不行了,而且我觉得这部戏必须要做,我一直把这部戏当成我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我觉得我这部戏不拍的话,就很难去拍下部戏,或者说很难上另外一个台阶。
后来就决定自己来做这部戏。
从09年来北京之后一直拍些广告,拍一些小的片子去赚钱,去自己来投这部戏。
当时我们最开始预算这部戏是60万,但是后来我们在长白山搭房子,后来就花了有60多万。
我们就当时有的就是六十多万,然后就带着那些钱就去拍摄。
拍摄一共有十三天,王老师的戏是十三天,之后补拍了一天的空景。
拍戏的过程当中就不断的没有资金,没有资金大概好多回吧。
有几回基本上我们整个剧组里只有几百块钱。
连我们出的大车,加油一天就三千块钱,连车钱有好多回都交不起。
包括吃和住,那个宾馆当时都是后来交钱的。
当我们拍完之后,大家没有钱结不了帐,当时在长白山都回不来了。
在宾馆大概等了一天去解决这个问题。
反正这一路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都是慢慢去解决,慢慢一个一个去解决掉了。
后来我把老家的一个房子卖掉,去完成了这个戏。
心得和建议:其实没什么心得和建议吧,觉得年轻人就因为我们年轻,所以觉得有些东西我们既然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坚持,一定要坚持住,这很重要。
有时候你觉得你想的东西和一些前辈有些观念上的不同。
没有必要去纠结这个问题。
我觉得一代有一代的想法,你觉得是对的就要去坚持,即使是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说得有些啰嗦。
江海一蓑翁:下面进行自由交流环节,大家有任何问题或者心得,都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留言,导演可以看有选择性的回答或回应。
Andy:导演可以组织线下交流会啊?
邢健:好啊好啊,有时间一定会组织线下交流。
可能现在这部片子是8月7号密钥到期。
到期之后,可能会休息一段时间。
主要发行这部片子把我们整个团队都累坏了。
因为这个片子都是我们自己在做所有的宣传发行。
休息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筹备下部戏,在年底拍摄我的下一部电影。
蓝猫猫:邢导最近都在忙着做宣传吗?
本来很期待见面会的。
张渝涓:谢谢导演,您辛苦了。
邢健:只要大家喜欢我的电影,作为创作者就很欣慰。
FatE: 辛苦了。
非常棒,我现在也是一个业余独立动画制作者,对于您说的太感同身受了!
一定要去做自己喜欢和想表达的东西。
我特地拍了一些镜头,觉得布光特别惊艳,比如这个镜头,不知道背后的光,是特意注意到镜子吗?
邢健:关于光线的问题,最早在08年的时候已经基本定了,就是所有内景反差相对来说比较大,外景相对反差比较小。
我想用室内表现人的孤独感更强烈一些,外面表现人的这种压抑感。
蓝猫猫:非常喜欢,觉得有灵魂而且国际化,并且过多少年都会感动。
后期还是做默片吗?
邢健:下部片子不是默片,不是没有对白,是有对白的。
其实这部片我们也不是刻意没有对白,曾经想加过对白,但确实加不上去。
我们不知道想说什么,而且觉得说那些话没有什么用,不太希望在我的作品当中有一些不起作用的表达。
蓝猫猫:没有对白才纯粹。
Dave:邢导,那个鸟、动物是怎么拍的?
特别有意思。
是养的还是用特技做的?
邢健:鸟是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训练的。
张渝涓:整体上不是很理解,请原谅。
艺术电影看得少。
不过老人第一(天)铺开被子,认真抖开“爱之花”枕巾,就觉得有些进入感。
后来为什么孩子会躺在那里,是什么隐喻呢?
不想孤独?
不是谁都能填平吧?
邢健:没有特别隐喻。
FatE:就是有一个老人背后有镜子的那个景,特别惊艳。
这是您无意识表达的还是安排的?
还有一个特别好奇的问题,似乎这个片子不仅能正过来看,还可以倒过来看,也能解读出另一种含义。
您写剧本的时候有这方面的考虑么?
邢健:倒过来看?
FatE:虽然没啥关系,我看的时候宗无意识的想到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然后试着把您这部片子倒过来看,再正过来看,觉得意味更重了。
另外我也觉得您的片子有黑泽明的范儿,黑泽明还有押井守都是我很喜欢的导演。
沁玥Qinyue:我的理解可能比较浅薄:对于深处的孤独,所有身边出现的交流和寄托都是溺水前的稻草,可以随时被替代。
邢健:内心有空缺,需要不断填补。
张渝涓:在有限预算下,拍摄与制作的诚意充分感受了,也能让人回味,如醇酒。
邢健:谢谢。
蓝猫猫:我更觉得老爷子杀鱼烤鸟不是妄心,是愿意付出一切去讨好更想要的温暖,抵御孤独。
蓝猫猫:导演对杀鱼烤鸟的正确解释。
沁玥Qinyue:前大半段在不停地抓住一切机会填补;最后几分钟轮回,让人释然。
FatE:分享一句金陵读书经典语录,采自《红楼梦》:“好似一片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觉得您的片子很有这意境。
江海一蓑翁:@蓝猫猫 这不是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没有正确解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好的作品一般都是多义性的,意义由作者和受众共同产生。
邢健:我一直觉得众生平等,羊吃草,人吃羊,草也有生命。
Andy:导演我也想做一个这样有意境,有逼格的作品。
我在打算开始写剧本,有什么建议吗,或者意见?
真的很开心看到《冬》和《路边野餐》这样的作品。
hyt:现在回味起来,仿佛置于虚空幻境,类似于一个多维空间,看到了(抑或置身,替身)于其中。
FatE:我是一个科幻迷,其实我觉得您这片儿也挺有库布里克那种味道的。
但是邢导这个片子虽然让人读出了很多的味道,却哪一种味道都不是,仔细品味,是属于《冬》自己的味道。
我觉得这就像邢导说的,落脚点在全人类上。
雨伞:没有对白,胜于对白。
沁玥Qinyue:总之能够看到这样的作品,能够哪怕浅薄的尝试理解,就很好。
Andy:导演你觉得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排演的时候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Candy:我觉得您的片子很国画,在画面上非常美。
鱼,鸟,小孩的寓言也特别棒。
但作为逻辑控,总觉得小孩为什么要捕鸟呢?
还带了一群小孩。
那群小孩后来去哪里了?
最后出现的姑娘是老人的妻子吗?
他有过孩子吗?
他还有什么故事吗?最后雪地上的那串脚印是不是孩子的?
孩子是不是其实没有死?
还有影片里多次出现风吹雪的镜头,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Andy:我觉得更像是对于内心时间的自省,对孤独的诠释。
hyt:或许只是轮回的一个片段。
江海一蓑翁:@candy 电影是艺术,不能用做数学题的方式来观看,个人观点。
邢健:其实我在写《冬》剧本的时候,有一段是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他为什么住在那儿。
我们把这一段整个拿出来,然后也是我今年年底要拍摄的这部戏。
就是讲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
下部戏依然还是有动物,主要是讲家猫和老鼠由仇人变成爱情的故事。
江海一蓑翁:因为时间关系,本场交流到此告一段落。
感谢邢健导演的精彩分享,感谢各位观众的提问和参与。
邢健:谢谢大家!
感谢大家支持《冬》!
感谢主持人!
大家辛苦了!
喜欢南京,南京是我的福地。
江海一蓑翁:《冬》的观影交流圆满结束。
文字整理:大头猫2016年7月17日
我是昨天晚上十点看的本片,那是我们这里全城最后一场《冬》的拍片,看完十一点多一个人走出来,感觉被冬天的气氛凉到了。
全场四个人,除了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我这一排,前一排还有两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当然只是开场前叽叽喳喳,开始放映后竟安安静静聚精会神地看电影,貌似也一直没有把手机掏出来拍照啥的。
难能可贵,当然也可能是睡着了。
开头对影院的描述,是我觉得珍贵的地方,因为买票时我还没说要看什么,小姐就问:“寒战是伐,看一下位子,已经开始了赶紧的....” “我看冬....” “啊?
冬?
” 片头算是相当吸引我了,冷冽的画风糅合了中国古画与古文字的气质,一个大大的冬字出现,下面还有两个小小的英文词,seven days,想估计又来个什么生死啊循环啊,最后讲个人生大道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啥的,我就想这片子里肯定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来记录这七天,于是一路认真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
接着就是王老爷子出镜了,大老远看过去,呵,刮着暴风雪一个人坐空地上干啥呢这么想不开....原来是在钓鱼,原谅江南长大的孩子- -....慢吞吞(艺术性)地进行到了第三天,鸟和孩子同时出现,那孩子躺在冰面上不知道犯了什么病,王老头儿没去管,鸟也躺在地上像是快被冻死了,王老头儿又没管,接着王老头儿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就回去把那死鸟捡起来了。
好了,平静地看了三十分钟,第一个冲突终于来了,王老头儿把陪着自己的鱼直接就砍了,我当时就我曹这也太突然了吧,虽然每天陪着他的可能都不是同一条鱼,就这么切成了渣滓...原来是喂鸟。
王老头儿开始变了。
接着就如大家看的那样,又把鸟烤了,喂给小孩儿,就像喂一只牲畜似的。
看到这儿才觉得,原来是个生命的循环。
完了王老头儿就开始在雪地上跳breaking了,没了小孩儿夜不能寐开始出现幻觉了....总之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儿出现了几处超现实的镜头,比如小孩儿的身影从王老头儿背后闪过,小孩儿远去留下一串脚印等等。
至于小孩儿是在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会掉到冰窟窿里呢,这个,就随它去吧。
最后王老头儿变成了鸟,驾鹤西去。
生死轮回,天命有定。
总体看下来还是非常对我胃口,第一次在国内院线看这种片,见识少于是激动不已,上一次看类似的估计还是....只是片尾的那两行屌大的字幕有点儿刺眼什么“谨以此片....”“这是....”,这我想有必要么这个。。。
还记得看完我们四人走出来,工作人员还问,这么快就不看了?
我们说,看完啦。。
总之整个影院的工作人员就跟不知道他们有《冬》的排片似的。
黑白的画面给人震撼,视觉冲击很强。
影片更多的是给人遐想,将“留守”一词的意义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扩大。
黑白的画面给人干净、整齐,一个沧桑老人孤寂中把自己的小屋打扫的井井有条,被子整理的好,铺盖铺的……影片看不到花哨之处,有的只有在恶劣环境中苦苦挣扎求存的人,相比环境更多的是人心的孤独,艰难存活,肉体上求解脱却很难做到精神上挣脱孤独。
鱼、鸟、小孩。
杀鱼喂鸟,烤鸟为小孩,孤独中心理已有扭曲。
默剧,默剧。
默剧!
看完后在朋友圈推荐了。
哪怕没机会去影院看了,也可以去下载看——特地说了下是“推荐给文青”。
这种片子就不要推给那些美国大片爱好者了。
几乎没情节,没台词的黑白片,一个老头儿演满全场,最后滚演职员表的时候,主要演员前两位的是“鸟。
鱼”甚至有几分搞笑意味。
纯粹的艺术片,没有一丝商业味道。
真的别瞎推荐给不习惯或者从不看艺术片的人——你心目中高深像佛经一样的电影被点评为“什么都没的无聊装逼电影”你一定不愿意。
老人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生活,墙上挂满了昔日家人的照片,仿佛得而复失再无回响的岁月。
每天钓鱼然后放走,铺床,辗转难眠,翌日又重复。
小鸟来了,他第一次把钓来的小鱼剁碎了喂鸟,小孩来了,他把小鸟烤了给小孩吃。
小孩也消失了,他哭得老泪纵横。
孤独像漫天风雪,一点点吞噬一切。
最终老人坐在床边,感到昔日的妻子回来了,看到鱼又在鱼缸里游动,瞅啾鸟鸣复又耳畔。
他化身为小鸟,自由地飞过辽阔的茫茫雪山。
时间淹灭的,交给轮回。
孤独浸蚀的,在生命尽头获得永恒的自由。
一个孤寡老人,一条鱼,一只鸟,一个小孩。
整部影片没有台词,只有翻来覆去流动着的、粗重疲惫的喘息声,和着生生不息呼啸着的、狂野的北风,以及不遗余力乱舞着的、尖利的白雪,还有那在时钟的警示声中马不停蹄奔腾着的、在长白山的体脉中肆无忌惮蔓延着的、沧桑的,荒凉和寂寥。
它们同时都归属于,孤独。
撇开善恶是非的道德判断,这个故事呈现的是,或者说探讨的是,当衰老和孤独如约而至,人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自处。
也许沉湎于虚无缥缈的往昔回忆中,获得形而上的拥抱,并以之对抗漫漫长夜;也许耽溺于具体实在的形色物质,获得形而下的充实,并以之填塞寂寂白昼;或临阵倒戈,弃甲曳兵而走;或俯首贴耳,自甘臣服,苟延残喘;或心平气和,与之把酒言欢,相从款款。
影片中,老人为了排遣孤独,重复着钓鱼、放生、再钓鱼、再放生的日常,却为了获得鸟儿的陪伴,宰杀鱼儿,又为了获得小孩的陪伴,烧烤鸟儿,最终小孩离开,老人孤独如旧。
就像他在夜不能寐的烦躁中打破镜子,玻璃破碎的声音虽然劈开了亘古长夜的寂静,却也不过须臾,紧随其后的是更深重冷瑟的孤苦。
怎么办?
也许,他可以在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想念中获得精神慰藉;也许,他可以在不断失去用以排遣孤独的依靠的经验中涅槃重生,平静归来;也许,他仍会重复着,重复着,重复着钓鱼、放生、再钓鱼、再放生…… 当然,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超然的,老人化而为鸟,纵情从容地翱翔于纷飞白雪中,却将灵魂的精华注入寒冷孤寂的冰天雪地,它被按照他灵魂的模样重新构造,永世长存。
从此,他可以与天地自然往来,在形而上的层面,完成对孤独的坦诚接纳。
这种接纳,当然与年龄无关,只是,可能在衰老中,人也许会不期而遇更多以及更深的领悟契机。
每个人,最终都应该学会在孤独中从容不迫,平静自处。
黑白默片,让我心静下来了些。
写意中国画形式,孤独感的塑造都很成功。貌似是我看的第一部国产独角戏电影作品。[C+]
Physically repulsed. 为王老师演技加一星。画面完全就像把彩色片去了色,毫无黑白片应有的光影层次,也就别装逼搞黑白了。导演心也挺大的,结尾“邢健的第一部电影”这种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多屌的一行大字出来我真的被恶心到了。
如果直接起名《七日》应该能更好接受并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寓言式故事,每天的变化反应了男主移情的微妙,直到最后轮回式的归去,失尽所有才得圆满的宗教理念呼之欲出。王德顺的表演无论从特写还是远景都非常有戏,导演对光影及镜头的把握也可圈可点。
导演根本没有做好黑白取景的准备,或根本没那能力
学《都灵之马》呢?可惜这表达得也太做作了,而且从来不觉得王德顺的演技多好。
特没劲,这个叙事环境都是架空的,刻意无语言,小孩也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镜头差就算了,还乱切,基本靠演员在撑。电影不是意象的堆叠啊,连不起来就是没用的,被预告片骗了,太差了
说实话没看懂,估计没有禅的境界
看别人玩玩票也挺好,像是一桌人凑一起抽烟喝酒吃串凑出来的故事,都算不上故事,就是玩票
除了孤独,没有了。
形式结构极似《独灵之马》,但节奏把控,剪辑调度不够稳重最终也没有震慑人心的魄力。七天的生与灭,所追的一切都会结束,归于无的寂寞。影片追求得很极致但最后呈现出来却有点杂乱零碎。王德顺还秀了一把形体,他的表演是影片少有的强音。没有原声版本有点可惜。
一无所有时懂得满足,却被逐渐放大贪念腐蚀,是一部十足的寓言电影。在水墨与无声的表达形式上,具有探索精神。请王德顺老头儿出演是有艺术考量的,王早年以研究和表演形体哑剧著称,符合片中对于“孤独”的“失语”表达。独角戏,人撑戏。
虽难掩借鉴《都灵之马》,但独树一帜的文艺气质值得称赞,寓言式的故事讲得有模有样,仙气上虽不及《都灵之马》,作为内地年轻导演的处子作,已经够惊艳
年轻人,装逼可以,但请别苦了老年人
王德顺挺火啊
这是讲孤独还是因果
老爷子挺好
@电博;三星半;处女作常犯的用力过猛、炫技、想法多表达弱等毛病都有,刻意拔高主题反显弱处;选用无台词也够冒险,幸好王老演技过关(现身映后谈太萌啦!)天地苍茫,风雪漫扬,处理得的确有水墨风;西西弗斯的寂寥日常,鱼、鸟、娃,具有食物链意味;刘索拉团队的配乐非常不错。
垃圾。牵强附会 生硬造作。如果不是处处和都灵之马比可能还要多一颗星 贝拉塔尔是我的神 其他人碰不得。
刚看完《冬》大概意思是天地鸟鱼常有,唯人(情)是过客尔。 当中碎鱼喂鸟,烹鸟馈人一段,还挺有些寓言味道。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