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rmusch的這本片子,在我看來,是一則寓言,也猶如一樁禪宗公案。
刺客,深居簡出。
日復一日,喝著同樣的兩杯espresso, 聽著陌生人同樣的對話,交換火柴盒和點滴訊息,然後繼續上路。
日子如同他每日修煉的太極短式,平淡枯寂,波瀾不驚。
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就隨遇而安。
終於一日,風起,劍出鞘。
人生,其實亦如是。
從一地到另一地,看似簡單重複,而動物本能般收取過濾相關信息,有時蜇伏,有時躍起,有時轉向,回頭看樣樣自有真意。
它像一列你偶爾登上的火車,不知沿途風景如何,你只有繼續,行至雲深水窮。
接近內核的時候,一切會瞬間透徹澄明。
Jarmusch這本片子,也是對王家衛的致敬。
經歷風塵滄桑的杜可風,鏡頭運用得隱忍而流暢。
Boris的音樂。
那一小段掠去人靈魂的flamengo。
“要參透人生真諦,那麼去看墓地。
到最後一日,我們都是一小捧塵埃。
”等著看今晚記錄此片拍攝幕後的紀錄片"Behind Jarmusch", Léa Rinaldi在Sevilla跟班拍了三天。
杀个人真的需要拍俩小时吗?
作为吉姆贾木许的脑残粉这部片子我都有些吃不消。
这大概是最另类的一部杀手电影了。
与其说电影的意义是杀死比尔莫瑞不如说是让杀手先生领略人生的真谛。
最后是想象力杀死了生活本身,生活的傲慢和狭隘、无趣和乏味。
就像村上春树在小说里写过的人类最大的敌人是想象力枯竭。
在电影晦涩不明的情节里代表着生活中一切美好事情的人物那些美女被除掉,性、电影、科学、艺术...这些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东西。
另一方面,这也是贾导在讲自己电影的技巧,控制的极限也正在于电影所展现的缓慢,就像最后那空白的纸条和被白布罩起来的画作,生活本无意义,这部电影大部分确实是在浪费时间,用浪费时间来告诉我们其中的玄妙,充满想象力的杰作。
电影的张力并不仅限于华丽的镜头和紧凑的情节,这样出奇的缓慢就像太极一样。
杀手先生对着镜头打太极,导演和我们打太极,雇主和杀手打太极,生活和每个人打太极...而这借力打力的功夫令人回味无穷,妙!
加之杜可风的摄影,嚯,贾导也过了回王家卫的瘾吧。
真的太无聊,情节有点太无语,就跟我的评论一样!
,,,aaaaaaaaaaaāāaaaaaaaaaaaaaaqwwawaaaaaaaagjfudhsuidhdhrjdjevidgejejej看了看了感觉自己太傻Xgwdgjgdgdgdjdankpdqj.dgdgwgdpjgwdgagwpmpapmpmpmpmpmpmpm.d.d.dgmgmgng抓狂
这是一部反现代化的电影。
黑人主人公崇尚东方的太极,不喜欢用手机,用吉他弦作为凶器,永远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火柴盒是他和同伴联络的媒介。
最后,主人公杀死了那个自诩控制了世界的冰冷而森严的大人物,似乎宣告了反抗力量依然存在,以及对现代化的质疑。
音乐,电影,科学,和幻觉分段出现,被描述成一种与这个世界更本质的联系。
主人公在漫长的蓄力,以期待最后一击。
这是一个类似于放弃理解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并寻求虚无的想象力统治世界的过程。
所有的对话是电影的中心,多次出现了被布包住的画,生命是尘土,而世界是不可知的。
只有想象力才能自我拯救。
最后,认为能控制世界固然是一种很愚蠢的思路,但认为能够夺回这种控制权同样的简单粗暴,哪怕有虚无主义做武器。
从完全控制到无可控制,现代化只是一个牺牲品,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无知。
被虚无主义征服了的现代化,就是后现代。
每当在与人相处时遇到麻烦,不知如何处理,我就会翻出贾木许的电影来重温一下,学习他是怎样待人接物的。
因为看贾木许的电影,总能为我开拓出更多人际交往的可能,比如:你我彼此讨厌,却不耽误我们成为朋友;你我谁都不理解谁,但我们可以祝福彼此;我对你如此之好,但如果你不接受我的好意,甚至你恨我我也觉得OK……“人们到底有哪些交往的模式?
我可不可以开拓出更多?
”我觉得这就是贾木许的人生课题。
下面会选取他的几部代表作品来加以说明。
《不法之徒》《不法之徒》,它刺激的片名下其实是个温情的故事。
Zack和Jack两个倒霉鬼因为遭人陷害在同一天被关进了同一间牢房,他们性格不合,互相看不顺眼,却也无可奈何地一同经历了越狱、互帮互助、最后各自走入新生活的重要时光。
在影片最后,Zack和Jack在岔道口分手,他们直到这一刻还在互黑彼此的穿着,连一个简单的握手都做不到,但Zack和Jack是朋友吗?
当然!
虽然是那个一回想起来就让你骂脏话的朋友。
我讨厌你,你不喜欢我,我们却有缘分一起度过人生重要的时光,也不耽误我们成为朋友,说的就是这两人。
分叉路口的Zack和Jack《地球之夜》五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出租车司机,在这一晚都载到了一位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乘客。
选角导演自认为所有女孩儿都希望当上大明星,女孩儿却拒绝了她的好意,说自己只想当个修车师傅;潮流男孩儿遇到刚进城的乡巴佬,他们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还不通,但都给到对方片刻温暖;黑人小伙儿好奇地向盲人姑娘问东问西,并无意冒犯却使得姑娘反感。
他见姑娘补妆为姑娘开灯,被姑娘认为多此一举,他为姑娘减少路费,原本49的车钱只收40,被姑娘认作是一种怜悯。
好像在这一晚小伙子做什么说什么都是错的,但这又有何妨,告别时他还是诚心诚意地叮嘱姑娘要注意安全;飞车党司机搭载上一位患心脏病的神父,他崇拜神父,很认真地一定要在车里向神父告解,神父却吃不消他的车技,最终昏死在了车里;醉鬼和出租车司机一开始剑拔弩张,谁也不理解谁,却在诉说完各自悲惨的人生经历后和解了。
我实在搞不懂你在想什么,你当然也可以搞不懂我。
你我谁都不理解谁,但我们至少可以彼此祝福。
这就是《地球之夜》五个小故事的共同主题。
总也对不上号的黑人小伙儿和盲人姑娘《破碎之花》这个故事讲的是年老的花花公子因突发事件不得不去拜访他年轻时的风流对象们。
这些女人有的对他余情未了、有的对他心怀恨意、有的对他若即若离,有的对他高冷疏离,但无论她们变成怎样,男主这一趟怀旧之旅再也给不了他当初的感觉,旧时光的美好滤镜被一一打碎。
贾木许的这部电影之所以叫《破碎之花》,一个角度的破碎是美人不再,旧梦难以重温,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角度的破碎是男主本人的破碎,就是说当男主寻找这些旧爱时,虽然夹杂私心,但态度是真诚无恶意的,可他的这份真诚无恶意并没被旧爱们看见,旧爱们对男主的态度大多是冷漠无情的,更有甚者大打出手。
所以《破碎之花》讲的不再是温情故事,它主打一个真心被错待。
我对你如此真诚,但如果你不愿接受,甚至你还会恨我,我也无可奈何。
男人的善意被女人误解成恶意,这种无奈不止一次出现在贾木许的电影里,《破碎之花》算是对这一情节最全面、正式的梳理。
破碎的是迟暮的情人们,也是男主自己贾木许还有一部很不温情的电影,这部片子的主题甚至都不是真心被错待,而是——我欣赏你,我爱你,但这并不耽误我杀死你。
它就是《唯爱永生》。
《唯爱永生》《唯爱永生》全片用了99%的内容来用力讲述了两个吸血鬼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贾木许对音乐、阅读、建筑的好品味,也被尽数体现在了这部电影里。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电影结尾处,这两个高阶文艺吸血鬼,他们比人类本身还更热爱人类的精神,在本能驱动下不堪一击,饥肠辘辘的两只毫不犹豫就把利爪伸向了他们最钟爱的人类,也是很讽刺了。
老贾的音乐品味真的绝所以总体看来,贾木许拓展出了多少种人际交往的模式呢?
我讨厌你,但也可以和你成为朋友;我爱你,但也不耽误我把你杀了;我不理解你,但我愿意祝福你;我对你有感情,但你可以不喜欢,也可以不接受。
我看贾木许的电影,觉得他一直在教我松弛。
有一个声音会告诉我说,与人交往的奥义就是允许对方做任何事,他做任何事都不要觉得奇怪,因为他是人不是神。
一旦你给对方设限了,就是你在尝试控制人性,人性怎么可能被控制?
一个尝试控制自己的人性和别人的人性的人,他是交不到真朋友的。
我觉得这和我之前接受的教育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
顺序不一样。
贾木许先允许我做人,我做人做得不错,心境就越来越宽容,最后宽容到有点接近神。
而之前我被教育的都是不能做人,必须抑制自己的人性去成为神。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厚往薄来”、“孔融让梨”、“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们的体系里存在着各种能让你迅速成神的“咒语”。
但现在我会去想,这样硬凹成的拥有神的外壳的神,都没允许自我成长就速成为神的神,他们是真神吗?
最后,贾木许的《控制的极限》可以看一看,这是他“人际关系多样性”这条逻辑线上的里程碑。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遇见人,但人也不再是人,男主遇见的每个人都代表一种灵性的思考,他们分别是音乐、电影、科学、舞蹈、建筑、性爱……,男主,这个把自己控制到极限的异常紧绷的人,在与这些灵性思考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学会松弛,终于放下了对自我控制。
贾木许真的教会了我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放下对错,放下控制,当我被允许做一个人,我周围的人也可以安心去做人,我们就都松弛下来了。
电影开始说“一切事物都是主观的,可以代表任何意义,不要想得太复杂了”,那我则认为,贾木许是将对人生、生死、价值、现实、虚幻、艺术、文学、沉默、缓慢、旅途、穿行等等的思考,散文诗歌片段式的嫁接在一个杀手的故事里。
控制的极限,或许就是不控制,这次,或许贾木许只是给观者做了一个思考的引子。
最先好奇的就是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控制的极限?
谁控制谁?
怎么叫控制到极限了?
整部电影基本上男主是一个串起来的戏(为什么不选个帅哥?
为什么不选个帅哥??
),他相当自律自控,每天不变的运动,整洁得一尘不染的衣着,直直地坐着听音乐,禁欲,最厉害的是睡觉都从不闭眼,这些都在表达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控制吗?
说控制真的不准确也不舒服,好像是另一个人对本人的约束;不如说男主的整个生活,一呼一吸都象是在修行,在冥想;看上很规律、轻缓、枯燥的生活,其中在聚积着很大的力量;极度的自控能带来什么?
带来极度的自由,带来最大的想像力,让男主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轻松地出入于戒备深严地城堡,杀完人再全身而退。
电影我其实没看懂,每个镜头都想提问,为什么这样拍,什么意思嘛?
只能猜测,尽力去猜。
为什么要选一个相貌有点像大猩猩的黑人来演男主?
感觉其中定有深意,一句话在脑海里翻腾了很多遍,“上帝是黑人”;(可能因为男主从不闭眼睡觉,觉得他像神)愿意把整个电影想成是一个修行悟道的经历,但中间出现的人和对话,有什么意思呢,交换火柴盒是什么意思呢?
上面写的又是什么?
贾木许的电影经常被误解成一种酷甚至是装13, 这种观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本人的音乐品味和那些音乐圈的朋友们,以及他电影里经常涉及和引用流行文化。
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它并不准确,或者说远不能概括贾木许作为一名导演的特点,他的电影里有更多更有意思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比如如何去讲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他的电影主题一般有人与生具有的孤独和死亡,对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描述,以及对艺术和想象力的赞美。
他甚至比他前辈罗伯特奥特曼还要反类型。
这部电影和他另一部《鬼狗杀手》一样,完全是“反杀手电影”的。
杀手没有和蛇蝎女发生关系,吉他里藏的不是枪,杀手也没有一路杀进堡垒。
贾木许除了是个导演,也是个音乐家和诗人,所以可以理解他不在乎电影故事情节,这部电影里甚至主角性格特征都不屑于过多刻画。
和他很多其它电影一样,故事是片段式的,他与各类人接暗号的片段也并没有对故事情节有很大推动作用。
画面的构图和质感,画面里出现的建筑,主角的行走,生活里仪式性的重复,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些才是他感兴趣的点。
理解贾木许的故事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能看到各种物体和情节的隐喻。
从马德里都市到塞维利亚小镇再到阿尔梅里亚沙漠,似乎是一个人从青年到成年再到老年的演变。
结尾空白的字条和画和小津墓志铭“无”对应。
贾木许认为人一生下来就与死亡为伴,但是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值得去赞美与享受,艺术就是这么一类东西,所以他的电影永远是忧伤却美丽的。
贾木许开始拍大片子了.贾木许开始较真地想要说点什么了.贾木许开始让一部分原本喜欢他的心生距离甚至畏惧了.《极限控制》,是一部抛弃了特效与功夫等保险可看元素的MATRIX——这样说当然极其偏颇——但看到这样的可能性不能不叫人兴奋.《极限控制》也可以是一把尺子,一条试纸,它试的是:你真的喜欢贾木许吗?
或者说,你喜欢他的原因是什么?
你喜欢他的什么,又不喜欢他的什么?
你是喜欢作为一种趣味或者说情调的贾木许,还是潜藏、游离在这些之后之外之间的这个人内心的敏锐与满脑子的胡思乱想?
这一连串的问题大概只能让人更犯迷糊.还是先回到影片.就我看过的范围而言,这是贾木许最大的一部片子.大,当然不是指制作之大.而是说,导演的野心之大,诉求之大.不能说贾木许没有大过(如《离魂异客》),这不是他第一次去触碰世界或者说生活的本原这个命题,在他之前的作品中,这个命题多半是信手拈来,点到即止,柔化为一种可以让人审美可以欣赏的意境,进而命题也就随之消弭,追问戛然而止.作者保持了含蓄或者说自我隐藏,观者也获得了愉悦,更重要的是,安全.观影对体力脑力的消耗不会太高,也不会被作者逼问到死角不得逃脱.其实贾木许一点也不晦涩,这是因为,他始终是幽默的,这种幽默相当含蓄,但贯穿始终,在每一个细节里头,成为一种质地或是底子,完全没办法把它切分成这里一个那里一个的桥段与安排. 这种幽默让观者获得了会心或假装会心一笑轻松跳离的机会,而不必深究于幽默下的意义追问.同时贾木许又意味着一种标志性的风格,标志性的美学,标志性的情趣,仅仅是摇滚或爵士音乐响起,简洁、景深控制严谨考究的画面出现,人物摆出这样那样别有意味的POSE,以及那些看似重复实则微妙相差的细节,就足以令人置身于特定的境界之中,直接抵达愉悦——由此又能完成之前所说的"轻松跳离",与"晦涩"保持安全车距.可是贾木许又是实实在在的严肃着的,说是晦涩也不算过分.这还是因为他的幽默,这种与生俱来近乎骨子里的幽默,成为他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独一无二的语言.他的严肃与晦涩无处不在,如同幽灵一样潜伏在一切看似无聊、琐屑甚至逗趣的作品细节铺陈之中,令你若有所思,却又没法聚焦一点,获得头绪,不得不在影像流动的同时随之漂浮,直到影片结束,累积一些莫名而难以述说的情状,品之不得其味,挥之不去其影.也许东方式的禅机曾经启发过他,但最终的呈现却是彻底西方的睿智与通透.我们也许可以将贾木许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品式的,片段式的,高度趣味化情调化,简洁,相对单一甚至封闭,整体紧凑精致剔透,令人一见则喜爱不释手.这一类能够装下他大多数的作品,如《法外行走》《咖啡与香烟》.而第二类,也许只有《离魂异客》,最多再加上《破碎之花》.现在又出现了第三类,《极限控制》,作为第二类的发展和蜕变结果.《离魂异客》与《极限控制》的差别在于,虽然它也是在触动终极与本原,虽然作者也在其中较真地要说点什么,虽然它也复杂乃至晦涩,但它还不够大,或者说还不够专注、系统,更要命的说法则是,它太美了,太诗性了.极美则至轻,灵动则飘忽,它的美就像导演赋予观者的凌波微步,一路晕着嗨着醉着就安然逃离了追问现场.《极限控制》的摄影,是杜可风.在创作纪录片中,贾木许开玩笑地谈到与杜合作让每一个镜头都很麻烦.于是我们看到此片的影像将贾木许一贯的简洁发展出了一种特别的"饱满",这个饱满的实质,也许是导演与摄影的互相妥协.场景与空间的相对静止、稳固,是杜可风向贾木许的妥协.而暧昧、不甚分明、光影色彩鲜美流动的柔和画面,是贾木许向杜可风的妥协.《极限控制》的本原性,既指向我们身在其中的生活、世界,也指向电影乃至整个艺术.当剧中身穿PRADA的名媛借着老电影情结泄出"DREAM OR FILM"的天机时,我们不难窥见贾木许本人的某种基本态度.当然,我相信,更多人还是更欣赏贾木许那种信手拈来哀而不伤的安全的严肃,你可以选择置身事外,也可以选择略一沉吟转而忘却,就像《咖啡与香烟》结尾处那个在“对于这个喧嚣的世界,我已死去”的歌声中怎么也叫不醒的老头,大多数人还没等及看到这里,就已经在影片那漫长而琐碎的对话中睡着了.真美.我为此而遗憾.
晚上在家里看贾木许的《控制的极限》,电影很好,但不推荐,因为慢的连我都要看睡着了。
片子里除了厚嘴唇的黑人男主角不认识以外,其他的配角都是大明星。
男主角是一个练太极的杀手,他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接受了一个杀人的任务,然后就出发了,他一共去了三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就配合着城市的颜色换上不同的西装,在粉蓝色的城市里穿蓝灰色的西装,在淡黄色的城市他就穿棕色的西装,他穿他的西装到处溜达,却不知道要杀谁,不知道要怎么做,不知道要碰到谁,他在艳阳下走来走去,去美术馆看画展,在露天咖啡馆喝咖啡,每次都要两杯浓缩咖啡,然后一个神色慌里慌张,打扮夸张的接头人就会出现,跟他说几句心里话,再给他一盒火柴,火柴盒里装着一个纸条,他看完纸条就把它吃掉,用咖啡冲服下去,就像冲服一片药丸一样,然后他再到下一个地方去,再做一遍同样的事。
有人给他送来枪,有人给他送来姑娘,他把抢扔掉,姑娘也没搞,他说他工作的时候不搞,姑娘很无奈,姑娘说no gun,no cellphone,no sex,it's boring。
姑娘叹了一口气,她鲜脆欲滴的身体粉白得好像刚摘下来的水蜜桃,每夜赤裸着在他面前晃来晃去,伴着他入睡,但是他既不搞,也不睡,他整夜整夜的醒着,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醒着,看日出日落,从电影的开始倒最后,他一直醒着,从来不睡。
BILL MURRY在哪呢?
我在演员表里看到他的名字写的比谁的都大,可两个小时过去了,这老家伙还没出现,后来我意识到他一定是那个要被杀掉的人。
当杀手接受任务的时候,大佬就告诉他为什么要去杀那个人——因为他认为自己比别人都重要的人,他必须死。
这样他才会知道生命的真相。
他会知道,生命只是一抹尘土。
BILL MURRY就是那个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重要的人,他将在电影的最后,化为一抹尘土,负责知道生命的真相。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乐了,那只是电影的开头,我还不知道他要晃悠这么长时间,吃这么多纸条,喝这么多咖啡呢。
所以每当他吃完一个纸条,喝完一次咖啡,我就想,BILL MURRY快来了吧,可是BILL MURRY 还是没有出现,杀手还是在城中游荡,我发现他有点O型腿,但是他走路的姿态摇摇晃晃的很有趣,电影慢慢的进行着,慢的我要睡着了,于是我抽了根烟还吃了一块话梅糖,我已经很久不抽烟也很久不吃话梅糖了,可是我被这电影搞得实在太无聊了我得找点事儿干,BILL MURRY,那个必须死的人还是没有出现,于是我又无聊的想起了曾经和一个男人的对话,男人给我讲他泡妞的心得,他说你可以把那些女人想象成一棵棵树,泡妞就好像砍树。
如果你不动,时间就静止在某一刻,然后你就可以任意的砍树了。
后来我和男人一起吃过一次饭,我看着他修长的手指握着一把叉子和一把刀把一块鸡肉翻过来调过去,调过去翻过来,就莫名其妙的又想起了砍树的事。
我想树一定很郁闷,树说,你到底是要砍啊还是要砍啊还是要砍啊?
求求你砍了我吧,你再不砍我都要睡着了。
追求速度不是控制的极限,所谓控制的极限,就是慢。
贾木许是这个意思吗?
也许吧。
慢速的运动最需要控制力,这个我到是知道的,是因为这个,贾木许才让他的黑人杀手在电影里足足晃荡了两个小时,从一个城市晃到另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比一个城市荒凉,到最后,只剩下一片荒野,男人穿着银灰色的西装,看着山谷里的壁垒森严的别墅。
手里只有一根从旧吉他上摘下的琴弦作为杀人武器。
可是他怎么进去呢?
BILL MURRY终于出现了,他发现他把自己和一个杀手锁在了一起,第一句话问的也是和我的同一个问题,你是怎么进来的?
他生气的问。
男人说:靠想象。
然后我就笑得不行了,心里想贾木许你是个神经病啊,你能不能别闹,你太不像话了不带你这么玩的,你带着我晃悠了这么大半天最后给我来了这么一句话,还是黑泽大爷厚道啊,椿三十郎那神奇的一招我以为他使不出来接过最后他真的老老实实的给我们演示了一下,你这也太赖了,简直是逗你玩啊。
好吧,你们都好有境界,我佩服你们都是大师好啦,杀人的极限,泡妞的极限,都是控制的极限,导演迷恋的也是这一份控制的极限,而最后如何杀人,到了那结果的时候,反倒不重要了。
而我这种没啥控制力的人呢,就跟着没事瞎看看热闹,我迷恋的是胡思乱想无极限,你们游荡,你们静止,你们控制,我就在这里胡思乱想无边无沿,大佬说:宇宙没有界限,现实是由主观思维决定的,大佬的翻译就直瞪眼儿:这句也要我翻译?
我都不知道是啥意思。
我乐得歪歪的,就想到我也可以编出很多听上去很玄的话,比如我听过一句话,有人问登山爱好者,为什么要登山,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山在那里,我想这句话也可以改编成:为什么要泡妞,因为妞在那里。
怎么样,听上去很唬人吧。
一下子就上升到哲学境界了吧。
我是没啥控制力,可是我会瞎扯,要不怎么说,精神病人思维广呢。
最关键的是,你在看这么一个神经病电影的时候,你几乎无聊的啥都能胡嘞嘞出来。
不过我还挺喜欢它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到了无聊的极限,好像这无聊的生命的缘故。
最后,再次果断的不向每个人推荐这个电影,除非你失眠的话。
隐喻,象征。。。艺术,科学。。。沉闷至此,里面具体有什么蛋我都不愿意扯了。
lim(1/x)=0 x∈[0,﹢∞]
这么多年还是看不懂贾木许
我觉得副题可以叫做 文艺青年意淫记 现实中的主角肯定是一白人、以为自己很文艺,老去798看画,迷恋中国功夫实则手无缚鸡之力,未婚爱看毛片,愤青,生活很不规律,不会说西班牙语,没吃过纸,其实觉得咖啡很难喝但是每天都强迫自己喝以显示品味。。。总之和电影反着理解就行了 哈哈
莫名其妙的喜欢,有一种气质,能让人靠拢艺术,特别是建筑 摄影 艺术生活中存在艺术,但需要的是一双艺术的眼睛和一颗艺术的心灵,界限在庸俗与艺术之间,正如两杯咖啡,是一种控制,控制在我,我心所欲。同样的目的,艺术在于过程,在于欣赏与品位,在于思考和领悟。当然抽象的艺术通过具象表达
22-9-2009 9:40pm bc & 26-9-2009 2:05pm bc
很闷但是很好看
no limits no control
我觉得他跟我一样烦了吧 质疑自己是否是对的了吧 本来嘛 精神与现实。。。这么多这么多的 确实我们有时需要活在那里面 不出来 但是完全不面对现实的话。。。也会很惨的。但是片子最后男主走开了 难道说他继续精神世界一直前行么 穿着一身球衣 这样就够了么!?
再一次验证了偶对文艺片的观片体会,所见不一定是所得。。。。不过这个片的圈子也兜得太大了。
最后带给我的一丝理解虽然是正确的方向,也表明了自己观影的不成熟。
life is worth nothing....
片子放了三分之一,室友纷纷倒下;好吧,我承认,这片是相似的名字错下的;从头到尾没有高潮的片算是闷透了,好在一路上有各式的建筑风景还尚有看头;和第九道门一样,也是走着走着就吧唧结束的片儿
人类装B之极限
佛
拍得真文艺,真不愧是贾木许。欣赏不来。
这么多废镜头
公式-01/16/16 at MoMI
装逼的极限。分数全部打给摄影,配乐还有那个女人的裸体。
我勒个去 什么鸟片 喝喝咖啡 吃吃纸 看看云 就把人给杀了? 云谋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