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放在这里 不知道后期会花多少钱顶分 但是我坚信豆瓣评分是雪亮的看了抖音播主吹上天的首映评论 抱着极高期望来看影评人口中的港片警匪片天花板 失望至极. 第一幕 一架动画片特效客机在镜头前呼啸而过 心里凉了一半.紧接着 蘑菇云 爆炸 火海 后期特效水平尴尬 但是好在是为剧情做铺垫的非真实场面忍了.如果没看过 建议关注地铁车头被炸飞起砸到建筑物镜头 真的劣质到扫兴. 全片人物刻画 除主角外 即使是男2号刘青云 我看过后对他和主角之间感情深度都看不懂.二人对手戏不少 但是台词衔接节奏个人觉得真的是很尴尬 好像很赶时间 说完赶紧进下一场戏. 倪妮片子中期 和华仔介绍卧底任务开始逻辑性就急转直下 多数观众应该都会怀疑卧底任务的可信度 打击恐怖组织行动在剧中犹如儿戏 剧情和场面严重不符. 几十名警员抓不到一只脚逃跑的华仔 主角光环 我可以忍. 刘青云拆弹遭狙击手挑衅袭击 开了数枪之后 在场所有人确定不了狙击手位置. 最后竟是拆弹的刘青云说在他5-6点钟方向 大家才找到.上了天台视线看到狙击手后 又让狙击手开了数枪 才绕道他面前将他击毙?
在看高潮戏份 地铁内多个恐怖分子持械挟持大量人质与警察对峙.警方在无明确作战计划情况下 与其正面硬钢 恐怖分子不伤害人质 甚至用身体护住人质 挡子弹.无人质受伤情况下 恐怖分子全员被正面硬钢歼灭 堪称影史一绝 最经典战役.这是同一波警察么.强烈建议全球恐怖分子 陆续组织集体观影 参考学习. 特效低级尴尬 感情线幼稚模糊 逻辑性差 剧情平庸 反转俗套 场面大 但是正义面前 邪恶真的是不堪一击.对真实反恐战争还原度极低.除了华仔真的帅 这个片子起码我本人没看得出其他可圈可点的地方. 有人拿他和二位影帝之前合作的暗战比. 恕我直言 萤火之光比皓月之明.不在同一档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该部分为综合3天评论后重新编辑. 观影体验见仁见智. 无论是多好的影视剧 都有捧都有喷的 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情况也会因为观影者的年龄 生活经历 职业 文化的背景等主观问题有所影响.均合情合理.大部分争议多的影视剧 口碑均处于两极分化的阶段 但是不得不承认 这类影视剧的两极观点 都会建立在一定的事实 逻辑 观点 情感线 等等影片中出现的剧情中产生. 我对豆瓣的了解甚少.在此之前 只是观影体验前搜索片名呈现在我眼前的x.x(例如7.1)评分 从而进行观影选择. 有观影体验不同的 差距基本是在1.0 上下. 唯有这部片子 由于期望值过高 目前评分以我观影感受在2.0以上.固写此评价用于与我类似人作为观影前参考与观影后讨论用.目前反响 支持者略高于反对者.反对者引论据与我探讨的目前只有一位朋友 其他多为嘲讽谩骂.讲道理 如果你们不是水军 且对此片评分较高 你们的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言语攻击 甚至谩骂层面 咱们不在一个层次.我也并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社会底层的低层次交流上 我不骂你 你可以理解为你赢了.对该片五星 四星评论甚多.请您转移阵地 与你志同道合的影迷庆祝探讨. 批评 反驳 接受.侮辱 谩骂 无视 .不求赞同 只求能在三天前本人还认为比较权威的影视剧评分平台畅所欲言.借用一句我评论中写的话:有的人午饭吃一碗素拉面 都觉得吃的即美又好. 有的人点一桌子菜 都觉得其中一大部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时候你的观点与他人存在差异 甚至巨大差异时.侮辱对方的同时 也请反思下自己的观点 是不是也无懈可击.
首先得说潘成风这个人就立不住,我的腿断了,那就是残障人士啊,再用我,如果再出事,那领导和系统上也很为难,没法跟市民交待,电影里说的很清楚,如果有个领导跟潘成风好好私下说,给我个文职,涨一些工资,潘成凤应该理解啊,但是电影表达的领导是蛮横的,因为不蛮横,这故事就没法讲,这样编,就假的一笔。
第二就是大boss留了一个白头发的发型,我觉得恐怖分子头头不会把自己打扮这么招摇,你要表现一个狠人,从外形中去告诉观众是最愚蠢的。
第三。
故事编的有一些好看,反正我媳妇说好看,但我期待的再反转没有了,潘成凤最后真的死得其所了。
那就冲淡了他死的悲壮感。
毕竟,是你设计的嘛。
第四,因为知道反正最后肯定会拆除,所以就索然无味,前面编故事的段落还挺好看,后面就没啥意思。
第五,有一些对白实在傻的可笑,比如刘青云那句谢谢兄弟,还有刘德华,我故意认识你就可以把红酒泼你身上啊?
这不是扯淡啊哈哈,还有一开始救那个小姑娘,刘德华丧失的把外套脱了。
这些情节都是可笑和没有必要的,当然,有一些观众吃这一套,我不行。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幼稚的电影,但是现在要我们拍蝙蝠侠2那样的犯罪片,还不显示,也就是矮子里拔将军。
优点:1.没看过第一部,完全没抱期待地看了这部过圣诞前夜,至少是合格的商业大片,两个小时爽到了。
2.《扫毒2》都把汽车开到地铁轨道了,结果这次导演再次升级动作场面,直接地铁装核弹,炸香港国际机场(虽然开头是一个假设场面,但核弹爆炸场面也是真呈现出来了),加上另外几次拆弹和时不时枪战来个血肉横飞,喜欢动作场面的观众是过足瘾了。
缺点:1.人物塑造其实也和《扫毒2》差不多,性格极端鲜明但过于单薄的主角,符号化的功能人配角(就算刘青云这样的演技也难以把一个纸片人演出血肉),让故事没有根基,观众进入不了情绪。
2.编剧(也就是导演邱礼涛)似乎也是想加入一点故事性,所以刘德华和倪妮的感情戏给的不少,还让刘德华和谢君豪这个反派有一段童年好友回忆,但是这些对整个故事来说没有丝毫润色的效果,反倒显得生硬和多余,这也只能说编剧文戏水平实在太次了。
3.故事里本来有个亮点,就是刘德华失忆以后,倪妮想出来的重新编辑他的记忆,让他以为自己是卧底从而帮助警方对付恐怖组织,这个设计本来可以深入一点挖掘一下,让观众至少动动脑(我身后的观众就一开始没看出这是个计),结果什么效果没达到就被刘德华识破了,匆匆解开了这个设计得并不好的疑团。
我只能说是我太贪心,有了核弹,居然还想要“自行车”。
虽然讲拆弹,但《拆弹专家2》的主题已经不是爆炸了,而是“关于身份的愤怒”。
之前的版本被删了,几百赞几百评论,补发一个截图版本,大家也可以看公众号版本。
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_XSJgtI5bBASK_VHilc9RA开篇“炸掉”机场的戏,邱礼涛就用旁白回应了这一点:是“愤怒”导致了这场爆炸。
而这个“愤怒”,刚好可以作为解读《拆弹专家2》的钥匙,并且和邱礼涛其人其作,串联在一起。
大家都说邱礼涛是香港电影里的社会学家,这次的《拆弹专家2》就是个很好的研究样本,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邱礼涛的一篇“香港社会学论文”,借“拆弹”,来说现实中的炸弹。
为什么愤怒?
刘德华与邱礼涛的身份问题邱礼涛的乐与怒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闵思嘉”。
1、为什么愤怒
2、刘德华与邱礼涛的身份问题
3、邱礼涛的“乐与怒”
熟悉邱礼涛导演的观众都知道,邱的作品,多数都有其对社会议题的思考。
仔细回想,拆2也不例外。
倪妮的一句台词“信我你就是警察,不信我你就是恐怖分子”,以及刘德华黑口罩,恐袭元素,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如今的香港。
事实上如果你代入陆港关系这个设定,会发现拆2其实是一部颇值得回味的作品。
刘德华饰演的主人公潘乘风,工作能力出色,性格偏执自信。
是警队的明星人物。
像极了回归前的香港。
事实上香港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因素得益于其特殊的经济及地理位置——长时间的充当大陆与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
使得香港得以空前繁荣。
而由于拆弹过程中受伤致残,尽管加倍努力仍然被调离前线失意万分的潘,也像极了回归之后的香港。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进程,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崛起,使得香港曾经得天独厚的地位日益被冲击,越来越被边缘化。
同样值得玩味的还有刘青云饰演的角色,可以完美代入澳门的形象,同样的业务出色(与潘乘风的拆弹技术不相上下),而且在体制内混的风生水起(频频升官)。
同作为曾经殖民地的澳门,回归以后变化日新月异。
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
(很多人称澳门为小拉斯维加斯,殊不知澳门的博彩业产值已经是拉斯维加斯的几倍)潘的复职请求被上司无情拒绝(几个脸谱化的上司应该算是港人眼里最刻板的大陆官员形象了,高傲且教条,不易沟通。
)而倪妮无疑可以对应港人中的建制派,拥护体制,难以理解潘的心结。
沟通不畅,心结无法排解,加上自身心态偏执,导致潘的角色逐渐黑化,甚至实施起了暴恐袭击。
(对应如今的港人暴力事件)。
最后在目睹了组织同伙对于警员的肆意伤害而幡然醒悟的潘(对应港人几次暴力事件中对于无辜市民的无差别攻击),阻止了恐怖袭击。
但错已铸成,唯有一死得以赎罪。
就像潘的立场一样,我相信邱礼涛对于大陆的态度同样摇摆不定。
体制有错么?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比如看上去高傲不近人情,对待下属简单粗暴,不屑沟通。
(事实与否可以商榷,但这无疑是很多港人的感受)但体制确保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就跟拆弹专家一样,无论你再怎么努力,残障人士确实不在适合出一线了,义肢是风险,心态也是风险。
就如同香港一样。
即使自身再努力,属于香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转变思路融入大湾区的一体进程,于情于理于现实都是最好的选择。
潘乘风的角色幡然醒悟的有点晚,那么香港呢?
客觀來講,除為魔岩三傑錄的演唱會實錄,從體量、劇作、表達、拍攝難度等等層面,綜合評判,這就是邱禮濤電影生涯至今的最佳作品。
甚是不講理的、怒髮衝冠的、神經敏感的,宣洩、報復、救贖。
論一個本土主義者的成長與反思,同一部作品,當作繳文扔向權力,形成勸說遞給勇武。
我們真的只有一個香港。
唯一的,在華語犯罪類型片裡,無需為了大陸審查而虛構名字的一座城市,香港。
再,文盲如我,幸得學文學的朋友,遞過來一句話: 「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
和本片主題的粘合程度,似乎給誰再怎樣提煉,好像都是廢話了。
只是局部的東西,特別想拿出來強調強調,說上一說。
就從廟街講起。
腐蝕性液體從高處墜下,砸向人群,行徑此等惡劣。
行凶者何人?
動機為何?
是因遭遇社會不公後,選擇極端報復嗎?
將門破開,天花地上,數不盡的電線纏繞,特別的陰森。
眼前,一牆隔開,又用炸彈相連,一對「狗男女」。
兩位拆彈專家使命必達,成功拆除炸彈。
結果善後的人,沒有躲過行凶者用小動物掩飾起來的後備計劃,炸彈引爆,樓層塌陷,人墜下,千萬條纏繞的電線,也跟著一同墜下。
畫面兩側不斷下沉的電線這場戲,編排上巧思接連,嚴謹性,緊張感,俱佳。
同時,美術搭建出的這個萬線纏繞的破敗空間,營造出的陰森感,也相當出彩。
我始終認為這個場景,包含著不以文本言說,而只用畫面構成的豐富表意。
將其看成人心的破碎,思緒的一團亂麻。
再而又遭遇一次威力巨大的重擊(爆炸),掉入進深淵。
眼前頹垣敗瓦,軀體傷殘,一片狼藉。
看得見是如此,看不見的,乃是因此致病的內心。
把這場戲解讀成行凶者的內心剖白,或者潘乘風之後的命運走向,都可以。
重要的是,在影像質感這個層面,做得此等精緻,且形成了作者表達。
邱氏,拍了這麼多年片的一個導演,就算說大多數時候也是因為製作預算吃緊,拍攝週期緊張。
但在打造影像這件事情上,熟悉邱禮濤的人,我想不會否認,他從來就是誠意欠奉的。
因此,終於見他能夠在影像上注入心力,實在是讓我感到很驚喜。
回到故事中,行凶者下場如何,為了邁進敘事,不做交待。
或者,無需交待。
為何省略?
我的思緒停留在,對時代癥結的剖析。
當然不可能只有政治,邱禮濤作為社會學人,其尖銳所指,可形成各自讀解者心中的不同答案。
在此,只怕才疏學淺,講得羅里羅嗦,還是選擇按下不表吧。
最後,講講動作戲。
邱禮濤在動作戲上的把控,大概是他最大的短板。
見《掃毒2》,很多時候就是一團亂麻。
此番動作指導找來李忠志,水平即刻就有了明顯提升。
運鏡調度上,展現清晰的邏輯是為基本,而動作的風格也變得硬朗寫實。
旺角追逐戲甚可說超出預想的精彩。
在地理上所涵蓋的環境,包括居民樓、人行道、窄巷、天橋、馬路,空間的轉變每每是以完全想不到的方式,藉由人體在縱深上的搏命所完成。
你看著潘乘風戴著不合身的義肢,在這些空間內奔跑、攀爬、縱身一躍,車頂與車頂之間的玩命跨越,倒地,起身又被車掀翻在地。
這一場鬧市追逐戰,那一股要作亂的狠勁,過火,癲狂,似乎能一下讓人晃神到30多年前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或許再一廂情願的,特地對標一下《警察故事》。
想想,《警察故事》裡的陳家駒,不就是一個被用完即棄的個體,忍無可忍,向體制,向司法宣洩、咆哮。
你不要再跟我打官腔了行不行!
所以,儘管用了綠幕,縱然需要替身。
依然可講,年近60歲的邱禮濤和劉德華,戲裡戲外,一同用傷殘的軀體,不服老的意志,與老港片歲月裡,那些在銀幕內,哪管是正是邪的熱血形象,做一次隆重的重逢。
最後。
香港,處於23年來,對未來完全不可預測的,最深重的轉捩點中。
香港人,竟再次,如同97之《香港製造》,迎來了20之《拆彈專家2》。
在現實中處於迷茫,低落的我,是既感到振奮,又特別神傷。
我在想的是,若干年後,對現今的香港電影做回顧、總結,甚至從歷史出發,要下定論了。
質量上,重要程度上,《拆彈專家2》會處在哪個梯隊?
深愛這片土地,希望香港電影的勇敢,不止於《拆彈專家2》,繼續在路上。
影片开始的爆炸场面一下就让我肾上腺素飙升,前半段导演塞一口我吃一口,并且慢慢品味以及猜测和期待接下来的剧情走向,后半段导演开始拼命塞,我就得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有很紧张的氛围却没有任何味道和感觉。
“我没有病,是这个世界病了”这个问题我以为会有答案,但主角并又没有明确的表态,他后来所做的用意,只是简单地听到“背叛了自己”,没能看到主角一个完整的反面形象。
影片要讽刺又要洗白,还不如完全黑化来的过瘾(这可能就不能过审了),失忆后才来完成救赎,用生离死别的情感来抗击愤怒,这种洗白方式一下子推翻了前面的复杂人设和讽刺意图。
故事讲得太急,再复杂的人设有什么用,要在特效、动作、情感多种元素具备下的商业片去讲好这个故事真的太难了,感觉我看到的是有头无尾的普通香港警匪片。
和我爸吐槽了很多其中一些细节,但是无关紧要,毕竟电影嘛要是都这么真就拍不了了。
没看过第一部,所以没有对比过后的想法;没有抱任何期待,我只知道是刘德华演的,豆瓣七点几分,带着这些信息进入影院,所以谈不上失望和落差。
纯粹是觉得很平庸。
《拆弹专家2》:反转了!
两个魔鬼细节证明刘德华才是大BOSS!
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剧情回顾。
对剧情非常熟悉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二个部分,进入解读环节。
对电影的理解非常透彻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三个部分,我会通过两个细节来聊聊电影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剧情回顾原本我对《拆弹专家2》是没有任何期待的,因为第一部就拍得很一般,第二部能好到哪儿去?
而且邱礼涛属于那种什么类型都拍的导演,B级片,恐怖片,爱情片,动作片,爱情动作片……他什么都拍,但什么都拍得很一般。
没想到邱礼涛这次是超常发挥,《拆弹专家2》豆瓣开分8.1,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片之一。
拆弹专家潘乘风和董卓文在一次任务中拆除了炸弹,救了两名市民。
他们顺利完成了任务,一切有惊无险。
就在你以为这又是那种最后1秒钟拆弹成功的剧情的时候,邱礼涛来了一个反转,而且这种反转在后面还多次出现。
清理现场时,潘乘风看见有只猫被关在微波炉里,他打开微波炉,把猫放出来,没想到启动了炸弹。
董卓文受了轻伤,而潘乘风是被炸断了一条腿。
潘乘风是一个很专业的拆弹专家,但他看见猫被困在微波炉里的时候,他没有想过微波炉的开关会引爆炸弹,他没想那么多,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打开微波炉,把猫放出来。
换言之,他在这次任务中被炸断一条腿,不是因为他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温柔、善良、有爱心的人。
如果他是那种严肃、冷酷、做事一板一眼的人,也许他就不会落入坏人的陷阱,也许他在打开微波炉之前就会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的善良并没有让他有好报,反而导致他被炸断了一条腿,这就是他从此之后性情大变的导火索。
如果后来什么都没发生,这个导火索就永远都只是导火索。
但事与愿违,警局对他的态度,成了点燃这根导火索的火柴,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潘乘风残疾后还是很乐观的,至少他表现得很乐观。
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每天疯狂健身,不仅要达到警局的标准,还要超过标准,而且是在残疾的情况下超过标准,目的就是早日重回岗位。
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然后一晃5年过去了。
潘乘风用茶吃药,邻座的大妈好心提醒他,应该用水送服,他却瞪了对方一眼。
似乎,当年那个因为一只猫而暂时忘记专业技能的潘乘风已经不见了。
不久之后,香岛酒店发生爆炸,18人当场死亡,而且种种迹象都指向潘乘风是嫌犯。
而潘乘风却因爆炸失忆了。
医生说潘乘风失忆不是装的,因为核磁共振显示,他的大脑颞叶内侧受损。
潘乘风逃出医院后,董卓文告诉他,五年前他想重回岗位,但被警局拒绝了,从此他就变得愤世嫉俗,觉得全世界都是他的敌人,并且辞去了工作,做了一名修车工人。
而潘乘风的前女友庞玲却告诉他,他其实是警方安插在恐怖组织“复生会”的卧底。
对于董卓文和庞玲给他讲述的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他陷入了迷茫之中。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庞玲,因为他脑海中的确有庞玲说的那些记忆。
庞玲还带潘乘风去了潘乘风的家,潘乘风发现自己的家里有很多他和庞玲的合影,于是他更加相信庞玲了。
潘乘风回到复生会后,同伙叫他最近不要回家了,因为监控显示他家附近有警察站岗,在等他出现。
潘乘风立即意识到庞玲在骗他,因为之前庞玲带他去的“他家”并不是监控上的那个地方。
原来,自从五年前潘乘风被拒绝复职后,他就成了一个反社会人士。
其实他就是复生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这次恐袭就是他策划的。
也就是电影开头的那一幕,如果这场恐袭成功了,结果就会是这样的。
他之所以有庞玲请他做卧底的记忆,其实是医生植入的。
最终潘乘风还是选择了改邪归正,站在了警方这边,协助警方瓦解了复生会的行动,并且壮烈牺牲。
解读邱礼涛还是很反套路的,比如开头你以为潘乘风肯定成功拆除了炸弹,毫发无损,事实也的确如此,结果后面却反转了。
当初第一部上映的时候,本以为肯定又是最后1秒钟拆弹成功,结果刘德华饰演的角色是为了拯救世界牺牲了自己。
第二部上映了,你心想,上一部刘德华最后就死了,这次不会死了吧,结果还是死了。
你以为第三部结局又是刘德华牺牲,估计就不会牺牲了。
如果说第一部还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那么这一部就是真正探讨了拆弹专家这个职业,探讨了拆弹专家的心理活动和所思所想,更重要的是,警局和上司对他们的态度。
潘乘风修车的时候,董卓文问他生意好不好。
他说:挺难做的,现在的人,坏了就不要了,不会打算修好继续用。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影射警局对他的态度。
他为了拯救市民被炸断了一条腿,他并没有成为一名英雄,恰恰相反,他永远地告别了拆弹专家这个职业。
他拼命地健身,拼命地想要证明自己,他也的确做到了,超过了警局的标准,但上司却拒绝他复职,让他做文职,而且上司的语气仿佛是让他做文职都是对他的恩赐。
上司说的冠冕堂皇,但归根结底,是他们不敢担责任。
他煞费苦心想要复职,除了对这个职业的热爱之外,更是因为上司的决定深深地伤了他的自尊心,这就是他后来变得愤世嫉俗的起因。
他被炸断一条腿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过关,而是坏人太恶毒了,利用小动物来对付他。
如果他没有爱心,如果他不爱护小动物,他就不会掉入陷阱。
因为不是自己的问题而被调离,这也难怪他会觉得上天不公平。
而且上司连一次机会都不给他,直接就把这扇门给他关上了。
他拉横幅说警局“用完即弃”的镜头太震撼了,而他后来组建复生会、成为恐怖分子、策划恐怖行动的行为也颇有一种《恐怖直播》的感觉。
不是说他做恐怖分子是对的,而是他的转变很有说服力。
很多电影的反派像是为了当反派而当反派,为了毁灭世界而毁灭世界,但潘乘风的动机是成立的。
你可能不会支持他的做法,但你一定会同情他。
本以为潘乘风和马世军一起组建复生会的记忆是植入的,是假的,没想到是真的。
当年他真的从拆弹专家变成了恐怖分子,真的想炸了机场,题材太大胆了。
这种“弱者抽刀向更弱者,用悲剧创造另一悲剧”的剧情比那些伟光正的主旋律电影更能引人深思。
庞玲邀请他做卧底的时候,他说:“因为有恐怖分子,所以你们才觉得我没疯。
”讽刺的是,这段记忆是假的,警局压根没有觉得他没疯,也压根没有邀请他做卧底,即便出现恐怖分子后,也没有去找过他,而是在发现他和爆炸案有关的时候才想到要去骗他、去策反他。
看到这里,我们还能去指责潘乘风吗?
我们还能说当初他拉横幅是不对的吗?
他只是想复职而已,有那么难吗?
事实证明,复职对他来说的确太难了。
事实证明,警局只会觉得潘乘风的行为很过分,却不会在意他的诉求是什么。
他走正规流程申请复职的时候大家拒绝他,他愤怒的时候大家听不进去他的话,他拉横幅的时候大家批评他……一定要他把事情闹大了,成为恐怖分子了,他们才会发现,他只不过是想复职而已,早知道当初直接让他复职就好了。
董卓文和上司的对话真是一针见血,警方骗潘乘风说他是卧底的做法并不是在帮潘乘风,而是在利用他。
他连自己做没做过警察都不知道,警方却骗他说他是卧底。
如果他在行动中牺牲了,他连殉职都算不上,因为警务处没有他的记录。
而且结果真的被董卓文说中了,最后潘乘风真的牺牲了。
也许警局会恢复潘乘风的警察身份,给他举行一场庄严的葬礼。
但根据当初警局对待残疾警员的态度,我觉得更可能的结果是警局会说这是恐怖分子之间内斗,两败俱伤,警局再一次拯救了大家。
上司立功升职上新闻,没有人会记得潘乘风,就算记得也只会记得他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有反社会人格的警察。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潘乘风最后还是改邪归正了,略显遗憾。
邱礼涛已经是超常发挥了,如果审查制度再宽松一点,如果邱礼涛可以放开手脚去拍,而不用顾忌其它因素,比如最后潘乘风压根就没有改邪归正,他就是反派,他假装做警方的卧底,骗取警方的信任,把假情报给警方,从而掩盖他们真正的行动……这部电影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无间道》。
当然,就算是目前这个结局,也有很多解读空间。
有人说,这个结局是潘乘风最好的归宿,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就是想继续做拆弹专家,最后他的愿望也实现了。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整个故事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潘乘风五年前说警局“用完即弃”,结果还真的被他说中了,最后他还是被警局利用了,还是成了警局对付恐怖分子的棋子,再一次被用完即弃。
董卓文曾经说过,假如潘乘风牺牲了,他连殉职都算不上。
他就是随口一说,最后还就真的应验了。
这真的是巧合吗?
我看网上很多人都在骂庞玲,说她利用潘乘风,我个人认为她是真心想帮潘乘风,正如她所说,如果她不这么做,潘乘风会坐一辈子的牢。
而且她得知潘乘风决定牺牲自己时的表情,以及潘乘风死后,她决定删除和潘乘风的记忆,只保留她们第一次认识的记忆,这些细节都证明她对潘乘风是真爱。
我相信董卓文是真的把潘乘风当成兄弟,我也相信庞玲是真的爱潘乘风。
但是,上司怎么看待潘乘风就不一定了。
也许上司从一开始就猜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庞玲说出她的计划后,很顺利地就被上司批准了。
当初上司打死都不同意让潘乘风复职,如今他为什么那么爽快地就答应了庞玲的计划?
还不是为了利用潘乘风。
因此,其实庞玲也是被上司利用了。
董卓文说,这次他来断后,但潘乘风还是坚持自己留下来。
上次潘乘风因为一只猫被炸断一条腿,这次又是他的善良害了他,让他直接丢了性命。
上司知道潘乘风的本性是很善良的,即便是误入歧途,仍然有一丝良知。
所以他就是要利用潘乘风,就是要利用潘乘风的善良。
上司知道这次行动非常艰巨,很有可能潘乘风和董卓文都会死,但他并不会觉得可惜,因为董卓文曾经站在潘乘风这边来指责他。
假如只有一个人能活,他也能猜到潘乘风肯定会把这个机会留给董卓文。
假如只有潘乘风一个人死了,上司就更高兴了。
潘乘风一死,上司不仅再一次成为拯救全香港的英雄,而且再也没有人知道他当初拒绝潘乘风复职的事,再也不会有人来抗议、拉横幅了,一举两得。
五年前潘乘风被利用了,利用完就被抛弃了;五年后他又被利用了,仍然是利用完就被抛弃了,而且他临死前还觉得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一名拆弹专家最好的归宿,太讽刺了。
上司之所以拒绝潘乘风复职,就是怕出了问题后会遭到人们的谴责。
当潘乘风拉横幅的时候,他也只看到了潘乘风在闹事,没看到他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他只在乎自己的前途,只在乎自己的乌纱帽,丝毫不关心拆弹专家的付出,以及他们的诉求。
他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没有任何风险,而奋战于一线、拿生命来救人的拆弹专家却只有被利用,然后被抛弃的下场,太令人心寒了。
论拆弹,潘乘风是专家,但他却玩不转职场的尔虞我诈。
无论是开头被炸断一条腿,还是最后被炸死,都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问题。
打败他的不是炸弹,不是恐怖分子,而是腐败的职场,黑暗的人性,和病入膏肓的社会。
他,以及所有的拆弹专家,最大的敌人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只知道玩弄权术、却看不到警员的付出的上司。
另一个解读角度假如潘乘风没有被利用呢?
或者说,假如他心甘情愿被利用呢?
我再说直白一点,有没有可能当初他策划恐袭的时候,就专门留下了破解方法。
因为恐袭根本不是他的最终计划,他的最终计划是利用恐袭重回警队,重新成为拆弹专家。
他策划恐袭后,到时候上司眼看没办法了,还是只能请他回来,这才是他策划恐袭的真正目的。
他走正规程序无法复职,所以只能用这种极端方式了。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他只是想重新成为拆弹专家,何必要把命搭上呢?
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明确说整件事都是潘乘风自导自演的,但是有两个细节可以侧面佐证。
潘乘风和庞玲吵架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要不要我现在就弄出个炸弹,拆给所有的人看来证明我的能力?
最后他真的策划了恐怖行动,然后也是他阻止了恐怖行动,从而证明了他的实力。
后来在潘乘风的回忆中再次出现这句话,说明这句话并不是不重要的细节,相反,导演在强调这句话是重点。
如果大家觉得单凭一句话就说整件事是潘乘风自导自演的有点牵强,那么另一个细节就更有说服力了。
我在网上看了一下,好像没有人提过这个细节。
我知道我肯定不是唯一一个发现这个细节的,但发现这个细节的人应该很少。
当初潘乘风失忆是真的,医生也说了,核磁共振照到他的大脑颞叶不活跃,表示他缺乏记忆活动,明显是受到了损伤。
医生还说,有人恢复得快,有人恢复得慢,有人一辈子都不能恢复。
重点来了。
潘乘风就属于恢复得快的,因为他第二天就恢复了。
证据是什么呢?
潘乘风住院的第二天,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几个闪回画面,然后他就醒了过来。
这几个镜头一闪而过,你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了,就算你注意到了也没法倒回去重新看一遍。
现在我才发现,这几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太重要了,因为这些镜头就是恐袭的总规划。
尤其是这个镜头,就是这场恐袭的关键。
也就是说,当时他已经恢复记忆了,也想起了恐袭的详细计划是什么。
如果他那个时候想阻止恐袭,他当时就会去找警方,不仅能完美阻止恐袭,而且最后也不会死。
但那个时候他不想阻止恐袭,他想等到时候事情闹大了,警方束手无策了,来找他了,他再出场。
正好庞玲骗他说他是卧底,他就将计就计。
庞玲叫他回到复生会,查出恐袭的详细计划,其实他已经想起来了,但他没说。
当马世军开始行动的时候,他才说出来,而且也不是一次性说完,而是一点一点说出来的。
这场恐袭就是他策划的,他当然知道进行每个步骤的时间。
所以恐怖分子已经去国金了,他才说他想起他们要炸国金。
恐怖分子已经劫持了地铁,他才说他想起他们要劫持地铁。
他就像导演一样,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完全都在他的掌控之下,所有人、所有事都完全按照他的计划进行。
马世军安在他身上的炸弹他也是一开始就知道密码是多少,但是炸弹爆炸前5秒钟才说出密码是多少。
几分钟内想出密码好像有点假,但如果他是一开始就知道密码,就很合理了。
当初他对庞玲说的那句话,证明了五年前他的计划就是先策划恐袭,再阻止恐袭,从而证明他的实力。
而他早就恢复了记忆,却不把知道的一切说出来,而是有预谋的一点一点地说出来,则证明了整件事都是他自导自演的。
有人可能会说,但他最后也为了拯救世界而牺牲了啊。
他在医院就已经恢复记忆了,如果那个时候他就把知道的一切说出来,他最后是不会死的,所以死亡也是他计划的一部分,他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没有人是绝对的坏人,他当然也不是,他还是有一丝良知的。
他眼看自己这些年干了那么多坏事,甚至竟然为了阻止恐袭而去策划恐袭,所以他事先就想好了,最后他要以死谢罪。
死的方式太多了,哪种死法最好呢?
他身为拆弹专家,他觉得在拆弹的过程中死亡是最好的死法。
所以他的计划两个点,一是不主动说出恐袭的详细计划,而是等马世军进行得差不多了再说出来,这样他才能重新做回拆弹专家,二是最后要死在现场。
他策划的行动是最宏大的,以至于没有人能阻止,除了他自己。
而他的拆弹的能力也是最强的,所以再艰巨的任务他也可以阻止。
他可以策划规模最大的爆炸案,也可以阻止规模最大的爆炸案。
也许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点,但总有一天人们会恍然大悟,整件事都是他自导自演的,发起这场恐袭的是他,阻止这场恐袭的也是他。
的确,这么做的代价很大,他付出的是生命。
但既然你们都觉得我疯了,那我就疯给你们看,我就用我的命来给你们表演一场行为艺术。
你们不相信我的能力,那我就证明给你们看,我做恐怖分子是最厉害的,我做拆弹专家也是最厉害的。
在香港导演中,邱礼涛是个特别的存在,凭借《人肉叉烧包》《阴阳路》等电影于香港闻名,却在这几年逐渐成为北上发展的主力军,从《拆弹专家》到《扫毒》、《扫毒2》,他的作品在内地票房节节攀升,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俨然有“锐不可当”之势。
而这部《拆弹专家2》,我相信会让他收获比此前更多的赞扬,场面火爆,节奏紧凑,剧情充满了反转与意外,也难怪首映之后便口碑爆破,许多观众的反应也是“全程高能无尿点”“年度大爽片”之类。
邱礼涛是怎么做到把“拆弹专家”拍成“火爆大片”的呢?
在我看来无非一句话:在现实的语境下寻找最大的戏剧夸张。
实际上,《拆弹专家》这种题材是很难拍的有多刺激多紧张的,不像特工或警察主角,可以随时追逐犯人和他们格斗,也不像超级英雄,可以上天入地打得华丽,他们的工作是对着炸弹倒计时排线剪线,非常的写实化。
于是我们看到邱礼涛各种为了提升电影可看性所做的努力,首先便是植入了一段谍战片式的悬疑情节:让身为正义代表的潘乘风背上罪犯嫌疑。
在开场的情节,潘乘风视民众百姓生命高于一切,即便为此付出了一条腿,仍满怀决心,不愿放弃拆弹的工作。
是一个绝对的好人形象。
可没想到镜头一转,五年后,他行色诡异,现身在酒店爆炸现场,背上了命案,并因此被警方通缉。
潘乘风的身份与“消失的那五年”正邪一下子都成为秘密,与此同时,他的同事和前女友又给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说法:一个称其在被降职后性情大变,不再是从前的潘乘风。
另一个却称他是警方的卧底,去酒店是为了执行任务。
这使得真相更为扑朔迷离,在被警方追捕,犯罪团伙对他失去信任的前提下,潘乘风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艰难追查线索,拼凑全局。
“拆弹专家”的故事,就这样被邱礼涛变得“谍影重重”,扣人心弦的悬念和氛围感也一下就出来了。
其次,是对大场面的精心编排,像我之前说的,《拆弹专家2》是较为写实的题材,怎么能弄出好看精彩,又够刺激观众的场面呢?
总不能拆炸弹拆着拆着复仇者来了吧?
于是就能看到编剧的用心,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潘乘风“逃犯”的设定,在片中他同时被警方追,被犯罪组织追,两方见到警方,还要干架,这就能在情节中设计许多刺激的追逐戏,再加上潘乘风残疾需要用义肢,动作场面更是风格独特,尤其医院那场,刘德华一会儿坐轮椅对打,一会儿单脚踢床移动,很是令人印象深刻。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最后的高潮戏,拆除炸弹这件事,以前的电影里出现最大规模的,也就是炸毁一栋楼房之类。
但显然邱礼涛知道观众不会对这种程度的场面就感到满足,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套“方案”,把小型核弹放在地铁车厢中,通过运行使核弹爆炸于城市各个角落。
于是电影便上演了一串精彩的交叉剪辑,一边是倪妮带着警察们潜入控制室,与犯罪组织激烈交战,一边是潘乘风和董卓文在青马大桥想方设法阻止爆炸,这一段城市大战,甚至有些致敬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味道。
这几年里,港片都在顺应潮流做的更世界化,好莱坞工业体系化,《拆弹专家2》无疑是这当中的翘楚。
除了大场面,和动作戏外,演员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刘德华与刘青云自不必说,两人多年前在《暗战》中的合作被影迷津津乐道至今,在这一部里,潘乘风职业生涯受到重创时的两人对峙充满了表演张力。
倪妮表现也很出色,无论是面对潘乘风执念时内心痛苦的纠葛,还是最后那句“记住我叫庞玲…”,都很有情绪感染力。
不管怎么说,《拆弹专家》绝对是12月最值得进影院观看的电影了,在经历了大半年的沉寂后,市场上终于有了一部真正“视听爆炸”的大片。
平安夜看完,我横竖睡不着,半夜仔细咀嚼,灵光一闪,才发现整片都写着两个字是“爱情”!
一、故事梗概让我们用正序的方式解读一下这部影片:男主1和男主 0从小青梅竹马,0时常被欺负,1勇敢拯救。
后来0出国留学了,但是每年都会给1寄贺卡,直到有天0发现自己的贺卡被退回来了,才知道原来1进入了体制内,变成了拆弹专家。
而0是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富二代,两人注定要敌对。
之后的日子里,1和女配甜蜜恋爱,和男配成了好伙伴好搭档,出生入死。
在一次事故中,1的左腿被炸了,但是他装上义肢,瞬间满血复活。
然而高层却因为他的残疾身份不再让他上前线,1从此愤怒消极,愈发偏激,和女配分手,和男配断绝关系。
0知道后,马上主动联系1,此时两人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亲密无间,一起策划着各种爆炸案件,一起跳伞,一起爬山,谁的青春不激昂?
然而爱情总是要经历磨难,于是1在一次恐怖袭击中失忆了。
女配利用1的失忆,给他催眠,让1以为他是卧底,后来被1识破,但是1竟然性情大变,想要阻止0的代号“复生日”的恐怖袭击。
0痛苦伤心,因为“复生日”原本是1想出来的,定情信物般的存在。
0独自踏上恐袭之路,最后被1和男配女配一起合力摧毁,1和0在大爆炸中一起死了。
二、细节解读1. 男主0原来是黑发,但是再次和1相见时染成了全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想和你白头到老”。
2. 男主1的代号“Blizzard”(暴风雪),1名叫“潘乘风”,而雪就是一头白发的男主0,好个草灰蛇线!
3. 最经典的镜头是两人肩并肩站着,背对着雪山,中间就差个“囍”字了。
4. 还有两人一起跳伞,空中牵手,一起说出这个世界需要清扫,灵魂伴侣有木有!
请问谁不想要这样的蜜月旅行!
5. 男主0小时候曾对1说过“我喜欢一致。
”0的喜欢真是从一而终。
6. 女主名字——庞玲,庞:庞大的,玲:空灵的样子,不就是电灯泡吗?
庞大的电灯泡,这个暗示还不够明显?
三、爱情浓度:男主0>男配>女配好多人觉得女配跟1才是真爱,依我看,女配的爱甚至比不上男配。
女配在发现男主1失忆后,首先就是想利用他,试问哪个女人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受伤第一反应是这个?
沉着、冷静,呵,女人。
连男配都看不下去她这样的做法,影片中大骂她。
影片后半段,男主1被男主0的炸药绑着,男配去拆炸弹,一直没有离开1,而女配只会含泪退出。
当然男配、女配都不如男主0,毕竟仅仅过去五年,男主1和他们竟然变成了陌路人,连他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而男主0苦苦守护,从未忘记,时刻关注他。
最后一幕,男主0的计划被1摧毁,断桥下看到1落下的身影,惊慌、错愕,巨大的爆炸后一切归于平静。
而男配和女配都留下了不甘心的泪水,恕我直言,你们的爱确实不配!
以上解读纯属玩闹,但是电影确实不错,如果你也被《紧急救援》伤害过,就用它一扫阴霾吧!
够癫够劲够顶,太好看了!扫毒二大升级,从破坏整个中环到干脆要把整个香港毁灭掉,同样地,“天地对决”的副标题一样也作用在这一部里,互相抵抗的是两股势力,也是一个人身体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邱礼涛看似给了一个光明结局,大阴谋被破坏,老好人活下来。其实光明结局建立在剥夺一个人对自己处境的明确认知上,否认他过往的一切决定,让他长久地陷入混淆,最后完全沦为一个被裹挟的工具人自我牺牲解决危机。在这样的混淆状态下,首鼠两端都能成其为一个“富有主动性”的选择。以前邱好像总是为了动作的强度牺牲文本的逻辑,这次不仅逻辑成立,更添了一层多义性。【至于倪妮那个角色,一个隐蔽版本的《赤道》王学圻吧,但又没能拿起王学圻可作代表的组织气质,all in all我恨你是块木头!
個體面對體制不公不得不採取激進的抗爭手段,這一點又反被體制利用來為自己服務,並致使個體在身體和精神上雙重殘缺(殘疾+失憶),最終個體通過個人化的愛情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任務,並以捨棄自己生命的方式贖罪。影片再次借用臥底這一香港警匪片的常見母題,來進行對香港生存境况的隱喻性的政治敘事(實則十分直露)。影片傳達的價值觀在其信奉者看來顯得天然正義,豆瓣最高贊短評就邱禮濤和林超賢的“捧一踩一”直白地顯示了這一點,但不同的價值判斷之間理應是平等關係,且傳達什麼樣的價值觀與影片是不是一部好電影也理應無關。粵原,2020年12月24日16:50於UME華星5號CGS/DTS:X廳,平安夜—聖誕節場次甲。
不如第一部,少了一些浪漫的镜头设计(比如第一部里弟弟躺在担架床上,在枪林弹雨中被推来荡去,悲天悯人的上帝凝视视角)。比较有意思的是断腿的设定,首先是对体制的指涉,其次是结合到邱礼涛本人小儿麻痹的跛脚后遗症。才知道这个编剧李敏原来就是当年少女组合梦剧院的李敏啊
1.不是很想承认这个是年度最佳港片 2.或许是个人原因,虽说导演在讽刺近年来遭人唾弃遗臭万年的香港事件,但仍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 这不得不提及国内的分级制度 3.作为一个在新时代跨年夜的电影,如果一家老小都在观看,我只能记住极为强大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和错误的政治引导 4.善恶终有报,导演想表达的思想很好很正确,但剧本逻辑还是可圈可点 5.抱着研究香港电影的态度去看,论文似乎写不出来了
两部拆弹下来,邱礼涛已经成为港式警匪片复兴当之无愧的希望了,他用特效和灾难为这一传统类型片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更可贵的是,这回更像是一次毫无保留的宣泄,最震撼的两幕是黑口罩和黑横幅。男主的形象刻画比上一部更加饱满,也展现出了极端复杂的人性,讽刺的是,这样一个情感丰富饱满的人,却始终无法逃脱成为工具再到被丢弃的命运,那一刻你是否也对所谓的“坏人”有所同情?如果是,那么邱礼涛的目的就达到了。刘德华文戏武戏样样精彩,下一届金像奖影帝应该又有戏了吧?更难得的是,女性角色终于不再只是花瓶,倪妮以后可以多接一些干练帅气的角色,真的非常适合她。
作为贺岁档,算是年末的惊喜,双刘组合一出现,就感觉港片的精髓还在,刘德华加刘青云的暗战组合一别二十年,又重现江湖,太让人上头了,完全重回港式警匪片的黄金时代的感觉。和第一部相比拆弹难度也是不断地升级。倪妮的特警扮相不错,场面很燃的大爽片,还意外收获泪点。
有点脸谱化了,恐怖分子搞的那一套,他自己都不信吧?
也是够糙的…港片基本上是完蛋了
基本锁定今年的港产院线片最佳,邱礼涛很好的融合了犯罪、悬疑和动作等多种类型,整体完成度高,节奏和观感也很好,几场爆破戏更是张力十足,华仔也是越拍越“年轻”了。推荐找个特效厅看,IMAX或杜比都行,视听体验更加分。
这几年最好的爆破大场面里小心翼翼藏着导演的作者性。本我,自我,超我,罪与罚,赎与救。有人把它当爽文爽剧,有人看出内心纹理。
节奏稍微快一点比第一部强点吧,总体还是感觉有不少尬点。因为这个片子说港片复兴如何如何的是不是没看过多少港片啊。还有类比《无间道》的,求求您了,千万别。
非常不合情理的情节,不知道为什么豆瓣能有这个分,都是送给刘德华的吗……
7.5 当审查敏锐到足以腰斩每一个敏感的角落时,你就该打造一个足够庞大的隐喻让他们无从辩识,无处下手。请注意有三个潘乘风。第一个是体制的宠儿,第二个是体制的仇人,第三个是删除前史,去政治化的空白人。在他面前,两座大山各自的荒谬得以凸显,而他为身份缺失赔上的代价便是性命。潘乘风终究要丧失记忆,因为比起春风得意、用完即弃、弃明投暗,港人,乃至每一个在那场浩劫中苟且的平民更真切的身份认同是“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不再拥有昔日站边的底气,不再相信乌托邦的愿景,也不再够得上世纪末焦虑的资本和能量。恐怖主义未必是极端诉求的表达,也可以是政治姿态彻底的缺乏,这便是为什么那部电影叫做“LostCourse”。只可惜丢掉了黄秋生的痞气和幽默,邱礼涛总归还是缺了那么一味支离破碎和玩世不恭的药。
两星,已经是近五年里看过比较好看的港片了!皱眉小姐近四分之一的戏份竟然真的弄不出第二个表情,这也算是一种本事!自己没本事还非要隐晦的讲不公平待遇的事,从头至尾的怨气,小时候我们都管这种心态叫没出息。我们貌似没选择过,但谁逼着你像现在这样活着了?
故事情节反转不流畅 主角人物脱胎的背景以及相互的感情线太单薄 无论是兄弟情还是爱情好几次都冲顶失败 很难打动人心~~~那个白头发反派角色行为动机太缺失~~~ 反面人物们从内涵到外延都很像小学生看的小人书里的那种简单粗暴的大坏蛋 简直浪费了一帮演员和特效 华仔咋监制的 啥破剧本破剪辑 这导演啥审美 华仔每次刻意想耍帅都容易扑街 要角色内外兼修 《风暴》里的刘德华简直甩这个破片儿好几条街!
这几年最用心的香港动作片。#个人在面对制度性不公后,正常抗争路径已经失效,最后只能玉石俱焚#残障身体&肌肉反应的直白呈现,几次特写残肢/义肢&失忆后去医院二楼找义肢,一人单挑十几个却无法复职,抗议却被指责为袭警,更凸显正常人/政治体制的不公与可笑,与以往港片不同,警方高层像无感情反派,基层警察被活生生射了十几枪无人救援。且看来政治变革也不太可能,最后主角也被招安(忘记过去才能假装成为一个好人),以及虽然没写但你猜潘乘风身后会被授予荣誉吗? 太难了 #我们都是弃子 (许多影评都写得好无聊)
绝对近年最佳港片。全程刺激紧张零尿点!刘德华表演张弛有度,预定第四座金像影帝!
粤语版。年度最佳港片/大制作商业片。那机场,那港铁,那IFC,那“用完即弃”的黑色横幅,那句“我唔系癫,我系痛啊”,都太刺眼,太扎心。断肢之痛不如体制之痛,从英雄变刺头,五年的隐忍打压勾起内心反抗世界、砸烂体制的怒火。“信就是警察卧底,不信就是恐怖分子”,这哪是刘德华,这就是真切的香港啊!节奏不拖泥带水,刘德华实在够拼,文戏动作戏假肢戏演技都是可圈可点。邱礼涛在商业特效大制作与表达之间找到了奇妙的平衡点,玩得游刃有余滴水不漏。感慨:现实中的港警有电影中百分之一有种、千分之一英勇,元朗事件都不会发生。四星半
毫无期待去看的,结果很惊喜
剧情老套就不说了,那导演你能不能尊重下观众智商?一群警察追一个瘸子,愣是追不上。一群警察打一条腿的一个人,愣是打不过。一个狙击手在同一个位置连续打了十几枪,一堆警察找不到方向,狙击手也蹲那不换地方,打游戏都不会这么笨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