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看的时候没感觉,今天得空又看了一遍愈发觉得有一点难过,对于阿太来说,愿意与他亲近的人似乎都拿他当谁的替身,而不是为了阿太本身。
学姐把他当做哥哥的替代,晴子拿他唤醒海盗王,但实际上,阿太就是一个青春期苦恼的少年。
从脑子里蹦出来的萝卜就像是青春期少年烦恼的具象,青春期的苦恼、不甘、难过就像一锅乱炖一样在少年的脑子里,所以晴子要找的脑袋也只能是青春期的少年。
他想象着得到某一份喜欢,得到一个吻,也会因为一份喜欢的离去而难过、低落。
但更多的还是逃避,不敢挥下球棒,不敢想别人接近自己的目的,甚至在最后有能力结束的时刻放弃,说了一句喜欢,这让我有一些难过,不要脸地说,大概是看到了青春期逃避的自己,但我大概还不如阿太吧,毕竟我的电吉他还确确实实地没挥过呢。
临了末尾,之前把自己当替身与自己亲近的人一个一个都离去,好像阿太也仍然没有变,他还是一边觉得同龄人幼稚一边觉得成年人不靠谱的青春期苦恼少年。
通俗来说,在战斗后的男主女主总是要成长总是要变化,可不是每个人都会一下成长靠谱的大人啊,所以阿太也挺好的不是吗?
强大的画面.没有约束的方式。
和永远死不了的精神。
还有优秀的背景音乐.呵呵。
很棒的动画.太扯了。
怎么就不死呢?.....应为是做动画的。
所以觉得里面的镜头感实在帮.粒子也很棒.啥都棒反正就是哈。
不同于许多将这部动画解读为青春的观点,在我看来这部动画在青春的表象之下运行着一种弥赛亚与谎言的结构——这一结构不仅潜行在这部动画之中,还潜行在我们青春的妄想之中。
就在第一话开篇就提到的“不会出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只有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发生”,正是这句话构成了弥赛亚的起点。
第一话开篇是直太与麻弥美的互动,在这一互动中表明了二人的亲密关系,并且提供了两个贯穿全篇的隐喻——哥哥和棒球。
哥哥在全篇中(尤其是在前四话)反复出现,但是并不存在任何关于哥哥的直接叙述,他仅仅存在于直太的充满崇敬的话语中。
哥哥作为一个奇妙的人物参与到了动画的运作之中,他既是动画之中显现他的位置,又常常表现为一个缺失,换句话说,哥哥是一个“空缺的意指”。
这里意指承载了直太的欲望,他以哥哥作为自我形象的替代,并且享受麻弥美对直太-哥哥形象的混淆。
而棒球这个意象主要在第四话中集中出现,这个意象既是哥哥在场之显现(哥哥是一个优秀的棒球手,第一话麻弥美登场第一幕就是挥舞棒球棒),又成为直太欲望的一个表象,即想要像哥哥那样挥舞棒球棒。
这一意象意涵的其实是对于我成为哥哥那样人的想法的转喻。
回到第一话,我在和麻弥美的互动中点出了“我不喜欢喝酸饮料”的信息,这个信息在这里还未发挥作用,所以姑且不论。
紧接着就是晴子向我的额头进行了一次击打,正是这次击打使得直太头上出现了角。
这个角的形象是“阳具”的转喻,亦即性冲动,直太的按住亦即压抑。
第一话的台词“那淫秽的野心,在这个创可贴下隐藏着吧”可以当作例证这一转喻在后面的叙事中逐渐摆脱了起初的形象,成为了一个更广阔的意指——欲望。
这个欲望在第一话结尾时摆脱了创可贴的压抑,以机器人大战的画面呈现了出来。
但奇怪的是这个欲望的能指总是在片尾时以一种拯救的姿态出现,这种姿态在第二话结尾时达到了顶峰。
伴随着麻弥美脱口而出“ かみ ”,这个欲望好像不再是对象小a的追寻,而成为了一种别样的东西,这个东西以基督教中的弥赛亚来称呼是最为恰当的。
弥赛亚并不是一个欲望的“大写之物”,而是一个显现却同时消隐的状态,在这个状态我们得到了一种类似于“得救”的情绪,这个状态其实才是直太追寻的核心能指。
我们似乎可以在片中的人物关系中(麻弥美-直太,直太-晴子,麻弥美-哥哥,晴子-atomusk)发现人物的欲望关系,然后说这些切实存在的对人的欲望并不是一种弥赛亚。
然而我们必须发现的是片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欲望都没有指向某一个人,或者说他们和欲指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恒定的不可能性。
他们时常以那个切实存在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欲望,但比起说这是欲望对象不如说这只是一个残留的对象小a(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欲望对象是存在的,相反是一个对象化的精神体,这是一种“典雅爱情”),真正的欲望总是超出其外的,并指向一个幻无,这只能用弥赛亚来代指。
回到文本本身,与弥赛亚相关最明显的显然是麻弥美,第二话集中讲述了她的故事。
在第二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麻弥美由于过去的创伤和得救,一直期盼着“神”的来临(神显然也是一个能指),这个“神”的形象由哥哥的能指来填充。
第五话中直太自以为自己拯救了小镇(第四话的情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人”,麻弥美对神的期盼也应当降临在自己的身上。
然而事与愿违,他发现无论他是什么样的,即便他可以成为麻弥美曾经认为的那个“神”,也无法成为麻弥美的欲望对象。
这种结构在片中呈现为哥哥和哥哥的替代品的关系,但我们前面已经说到了,哥哥是一个空缺的能指,因而这其实就是一个对于虚空的欲望。
这一虚空的欲望之所以无法取代并不在于哥哥,而在于欲望对象本身就不存在,因为欲望对象本身不存在(这一空无的所在在第六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无论那个能指填充到了空无之中,都无法成为他本身。
换句话说,麻弥美的欲望是超乎其外的,她所向往的是一种时刻,在那个时刻空无将具有实在的能指,而这种向往其实是一种“得救”,是一个弥赛亚结构。
再看晴子,晴子是全篇占据篇幅最多的一个人物,也是最重要的人物,她连结着非常多的意象。
直太的欲望从第一话开始就处于一个被压抑的状态,他的情感总是通过谎言的欲盖弥彰和蠢蠢欲动的欲望之流来体现——这得益于全篇的整体的风格。
他对晴子的感情在许多地方表现得近似于爱情,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其中流动的永远是我与对象物的关系,换句话说,晴子在直太那里也是一个幻想之物。
晴子这个形象不仅仅是直太的幻想之物,也是读者的幻想之物,她连结着诸多意象(贝斯、摩托车、外星人、机器人),以一种神迷且超然的姿态成为了联系作品和读者的人物——读者借由晴子这个飘忽不定的形象构造出了一个幻想之物。
而读者所作的和直太所作的其实是一样的,或者说读者将其所作的东西赋予到了直太身上,这也是阅读得以进行的假设。
晴子作为一个幻想之物在直太那里无疑是具有非晴子的意涵的,晴子在直太那里一个“得救”的转喻。
早在第一话中,晴子的初登场就已经暗示了晴子和哥哥这两个形象之间的联系。
晴子和“哥哥”具有某种类似特征在第四话中,晴子和哥哥一样具有高超的棒球技巧,并且指导直太进行棒球训练
第四话的结尾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少年的第一个全垒打”这样形式的隐喻,在第一话中再普遍不过的棒球到了第四话中却因处于幻想结构之中被赋予了奇妙的涵义——“我”成为了“哥哥”。
但是又必须明确的是,直太认为自己成为了“哥哥”还仅仅是消灭了那个幻想的压抑,但直太的欲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哥哥的形象使得直太拥有了一种丧失的感觉,从而始终以一种我之非我压抑自身。
但哥哥在形象在第四话之后并非是消失的,而是如同往常一样在场,这样,真正的压抑并非哥哥的想象,相反,哥哥的形象是作为逃离压抑的幻想而存在——当这个幻想不存在时,“得救”的欲望才会愈加迫切。
直太对麻弥美的欲求和对晴子近乎偏执的向往都是这一情形的转喻,幻想结构被更大的幻想结构所取代,曾经化身为哥哥的希望和弥赛亚的召唤融为一体。
无论是“哥哥”还是那个“想要和你一起走”的梦想,都是这种召唤的产物,这种召唤让我们不断寻求一个无定之天,不断在当下感受着它的在场和缺席。
弥赛亚不断地在当下显现自身却又不曾来临,它作为一个临近的召唤结构统摄我们的时间。
第一话中提及的“不会出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只有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发生”在第六话中得到了更全面的重读,这其实隐藏着的并非是对当下的认同,而是对当下的不满。
正如同样在第六话中直太表示感谢晴子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这种更大的结构并非是“哥哥”可以比拟的,而这个结构的逃逸之线被直太赋予到了晴子身上。
换句话说,晴子此时此刻并非是一个对象化的欲望对象,而是一个幻想之物,是一种“得救”的希望,是一个弥赛亚的召唤。
最后直太的拒绝即是一种对弥赛亚的放弃,是一种极其可悲的“成长”。
正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特别的她》是少年的幻想。
但在这种幻想之中运行着的是一种在谎言的表象下被不断移置的弥赛亚。
弥赛亚作为幻想的起源和幻想的对象,它身处在一个在与不在的领域之中,它不仅仅是这部动画所具有的,也潜行在妄想的海洋之下。
正也是我称之为“妄想的神様”的原因。
拿到手里的时候就开始觉得,这绝对是一个邪恶动画片,绝对邪恶,gainax加production IG的精锐们搞出来的咚咚,作画贞本老弟,发现vespa女的眼神有明日香的倾向。
庵野打着友情监督的旗号...另外,最喜欢vespa女的声音,没谱动画片,不着边对话,太可爱了,一群人在一起胡说八道,最关键的是大家还都觉得自己很有型 没谱机器人,压根就没想到这个机器人这么...给自己套上环,绑上翅膀装神,躲在柜子里用废弃的盒子和自己做了一个帽子扮家庭主妇,被VERSPA女发现后会害羞。
爆发的时候超帅,会耍酷,会装英雄,吃了主人公当炮弹,最后在从某不雅部分排出,胜利后及其得意,哈哈。
FLCL,木有深沉酷男,木有肌肉男,木有美女,只有一个五年级的小屁孩,一个反叛拿相机乱拍反叛高中女(喜欢抽得香烟上写着:NEVER KNOWS BEST),一个超级无敌邪恶VESPA女,这才是热血otaku漫画。
我们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装酷,而且真的很有型!
看完了有点酸酸的味道, 让这个世界FLCL起来吧!
·
短短的篇幅,但似乎已经够了。
其实仔细想想我也没明白所谓故事是什么,只觉得脑子像潮水退去的沙滩一样。
其实我不喜欢晴子,声音不喜欢,人物性格也是,所以也不太理解最后一话直太的表白。
但也许她也不是试图让人理解的存在吧。
相比起来喜欢真见美,和直太甫一出场形成有意思的对比,明明年龄更大,看上去好像更脆弱,好像对两人的关系并不太在意。
好像她失掉了什么东西或者在等待某个人,但却一直没有等到。
独自一人的真见美看上去有点寂寞。
最终话她站在雨中的河岸上,直太一行人看到她,我很希望直太能去她身边。
还有蜷守,是看上去有点坚强。
比起直太,蜷守也许有更多迫不得已吧。
之后她戴上了眼镜,剪短了头发,在直太失踪却在街边发现她时也只是走开,也许她也经历了所谓成长吧。
年轻男孩和大姐姐的故事应该也不少(真嗣-美里也算)。
真嗣收到美里的吻的时候情况太混乱,我也从没想过这有什么影响;《企鹅公路》的青山似乎比直太年龄还小,对牙科大姐姐的憧憬似乎也就更直白简单一些,而且牙科大姐姐大概算是美好的人设,漂亮温柔有秘密还消失了,留下的似乎是希望大于纠结。
那么年轻的生命遇到年长几岁的谜团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心情呢,纠结,憧憬,想要快点变成熟,想装作毫不在意,不想成为某人的替代品... 很喜欢剧中配乐,Hybrid Rainbow,Little Busters,Last Dinosaur,Ride on Shooting Star. 看到结尾字幕熟悉的名字,鹤卷和哉,今石洋之,贞本义行(的人设我永远喜欢),摩砂雪(以上人员是人均原画吗),出品有Production I G. 觉得他们在传达一些感觉,一些回忆,一些悸动和遗憾。
“那个女高中生看上去有点寂寞,这时候去安慰她才是成熟的表现吧。
”
我觉得《信条》有句话说得很好:“不要去理解它,感受它。
”不必费心去理解看不懂的剧情,只要跟着恰到好处的配乐调动情绪,欣赏这强大的作画,便是一种享受。
不过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难理解,或许是因为已经长大了吧,就像每次回想自己青春期干的破事都会感到尴尬那样,越长大就越难理解青春时的想法吧。
又或者,青春期的事本就不应该去试图理解,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就好。
不过虽然这么说,感觉其实也没那么难看懂,其实看完一遍之后再快进着看一遍就能差不多看懂了。
我觉得对各种隐喻和情节深究下去没什么意思,也没必要完全理解,就谈谈我大概的理解吧。
我觉得贯穿全剧的就是一句话“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只有理所当然的事在发生。
”(应该是出现了三次)为了追求梦想闹个天翻地覆,最后留下的痕迹不过是一把贝斯。
生活还要继续,不管是追求理想还是待在舒适圈,只要挥棒就总会发生些什么。
所以不必拘泥于自己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只要做出选择,生活就会继续,一切也会理所当然的发生,不要停在原地就好了。
今石洋之疏濑市直太(阿太):六年级小学生,没有脑浆,哥哥去美国打棒球了。
直太家是开面包店的。
喜欢晴子;以为麻弥美喜欢自己,还想和她kiss,但被拒绝了;对蜷守有好感,喜不喜欢不知道。
鲛岛麻弥美:第一集中学生,第二集神田高中17岁高中生。
抽的烟上写着“Never knows best”。
为了成为摄影师而退学离开小镇。
春元晴子(Raharu):蜂女,外星人,20岁(谎称19岁),骑的摩托叫vespa。
直太的女佣。
带着吉他或Ukulele(夏威夷乐器)。
目的是名为Atomusk的男人。
Atomusk是能够偷取星球这样的超级N.O.的拥有者,被称为海盗王。
Atomusk落入了Medical Mechanica的手中,晴子是来救他的,然后迷恋上了他。
Atomusk被解救出来之后离开了,晴子又去追寻他了。
阿助:直太的哥哥太郎:之前麻弥美把阿太叫作太郎。
Candi:从直太脑袋出来的机器人,被麻弥美称作Candi大人,被直太爸爸叫作电视君蜷守绘里:班长,暴发户的女儿,父亲是小镇的市长。
第三集自己说父亲被捕,母亲离婚。
结果父亲没有被捕,母亲也没有离婚。
口头禅:“没什么大不了的。
”平时戴隐形眼镜。
喜欢直太。
甘罗生:姬鹤波美的监理官姬鹤波美:阿太:麻弥美收养的一只流浪猫医疗器械制造商的工厂(Medical Mechanica),像个大熨斗一样。
“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只有理所当然的事在发生。
”“男人用头脑思考,女人用子宫思考。
”flcl:思春期心因性皮肤硬化症。
第一集:麻弥美骑摩托撞飞了直太,还拿吉他打了直太的脑袋。
直太前额起了个大包(吉他打的)。
第二集:外公不喜欢麻弥美和哥哥交往,所以麻弥美不进屋。
六年前小学发生的火灾是纵火导致的,但是没有抓到犯人,麻弥美和直太的哥哥就是在那场火灾认识的。
第三集:直太他爸一句“TV Walkman”给我笑飞了。
直太的外公是学校棒球队的教练,直太哥哥去美国之前就在这个棒球队。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豪爽的片了!
在屋外肆虐的台风背景下,放声大笑。
不愧是GAINAX!
不愧是宅叔叔们的作品!
其实高中时代的时候FLCL就已经出片了。
当时买了几张没完结的字幕还很烂的D版碟,似乎也没看明白就这么过了。
网上对FLCL的评论不多,GAINAX风格的无厘头大约也的确非大众化。
《特别的她》这中文译名就很烂。
“FLCL”的内涵就岂能是一两句话就能概况的?
《飞跃巅峰2》的夸张更多在于内容。
同样是非常识的片,个人感觉FLCL的分镜/对白/恶搞更要强上数倍。
当然也许GAINAX在为20周年做《飞跃2》的时候多少考虑到了第一部的风格因素有所收敛,不过在近几年“萌”风潮的影响下,《飞跃2》的确就更偏向于裙下镜头和“摇乳”(昨天在网上见到有谣言称日本“摇乳”之风就是贞本义行这怪叔叔首创的)。
而FLCL作为紧随《彼男彼女》之后的作品,就多少也还带着《彼》的一些影子。
比如那动画中的漫画,那用VTR截成的片尾……除此之外这回又还增加NG镜头、制作者与角色的对话等等各种让人猛拍大腿的笑料。
如此回想起来,相比起近年GAINAX的作品,EVA真要算得上写实派了——毕竟出去最后26话外,全片里竟然没有一个Q版镜头。
不知道今年的新剧场版是不是会延续这种严肃的风格呢?
还是颠覆到让FANS全部寄炸弹呢?
喜欢FLCL里的两个女主角——虽然第一女主角当然是晴子,不过直见美让人感觉很个性!
晴子是“疯狂”二字的化身,金色的眼睛,猫一样的表情,挥舞起吉它来帅到不能行。
FLCL里的战斗场面简直叫人眼花缭乱,夸张的动作和多角度镜头回转实在很有MATRIX的感觉。
而直见美则是相对的“寂静”,无论是Never Knows Best的香烟,还是顺水缓缓漂走的鞋,配上带点忧郁的吉它背景,“寂静”不是安静的意思,是“寂寞而且沉静”。
一个不良的高中女生,其实内心还是很单纯的。
主角是个想长大却又长不大的小学生,主角家有一个很家政还会害羞的机器人,主角的爸爸是个开面包店的猥X大叔(据说以前曾经是编辑),主角有一个让他崇拜却又不敢去超越的哥哥。
有评论说FL代表的是First Love,是主角对直见美的感情。
而CL是Cyber Love,代表主角对晴子的感情。
然而晴子终究不是地球人,主角也终究只是个小孩子。
所以CL终究是虚幻的。
最后晴子还是追随自己的目标走了,而主角的生活,依旧还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发生(也许吧)。
FLCL的配曲很棒!
特别是战斗主题的那首ROCK风,喜欢得不得了另外四方型海苔眉毛的那个家伙也够可爱……主角家的球型肥猫和直见美在河边捡到的小黑猫也都很萌。
特别是那只乱蹦乱跳的小黑猫在肥猫身上撞来撞去的一幕以及后来和小白猫一起私奔的一幕不过最赞的,还是主角正太对御姐晴子表白并且chu的那一幕呀!!!
说白了这就是一“正太御姐三角恋”的动画片呀!!!
(-_,-……难怪某看得这么激动|||)总之一句话,FLCL是好片!
我给打99分!
看来我的“最喜欢的动画片”排行榜要变动了
在《EVA新剧场版:终》已经发行后,苦于国内无法看到,为此找回了这部宅社曾经的神作,就像在沙漠中挖到一个依旧熠熠生辉的神灯,它重新点亮了童年的记忆,但那尽是孤独。
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意识流的剧情,实际上有很多象征和暗喻的锚点,就像青春的印记,只要摸着这些意象,无论再混乱再跳跃都有迹可循。
再说嘛,青春不就是应这样恣意、放肆、毫无章法吗?
城市里兀自伫立的巨大熨斗,目的是熨平人们大脑的皱褶,使众人失智化、集体无意识化,我们少年时不就是想着社会的某处总有一个灭绝全人类的阴谋,而自己就是独一无二拯救社会的那一个吗?
小时候每一个清晨,从被窝洞里向外张望时,总有奶奶手持冒蒸汽的熨斗烫衣服的身影,我总害怕那铁片烙在自己身上,气化的白雾特别疼。
头上长角长猫耳,其实不就是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吗,即使是在少年阶段,那份想象中也拌着浓浓的荷尔蒙的味道,里面有夏令营时穿着劣质泳衣的女班长的激凸,有混混团头子的初中姐姐对我的特别关照,只是少一个挥舞吉他的外星大姐姐来敲醒我。
放学路上的桥下,总有好心人搭的纸箱猫屋,我们总会对于这些柔弱的生灵心生怜爱,去观察去抚摸他们,哪怕脏兮兮的臭烘烘鱼腥腥的。
每天把多余的牛奶和半截火腿肠喂给它们。
虽然捡不到一只吃手机的机器狗,但我也偷偷养过一只小兔子,可惜因为洗澡时没有吹干,最后感冒死掉了,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对于一个生命的责任感。
童年的舌头异常敏感,对于辣味、蒜味、姜味、葱味统统接受不了,饮料只喜欢喝汽水,第一次喝咖啡时,苦到作呕。
可不知不觉现在已经是咖啡重度成瘾者,而且无辣不欢。
这,就是成长吗?
FLCL,这个标题的意义始终不明,宅社在6集OVA里沿用了他们擅长的少年驾驶机器人(电视君)战胜变异体的模式,以外星大姐姐寻找atomusk为终极行动的线索进行串联,这些其实都是讲故事所必要的媒介,抛开这层编剧叙事的套路,那些童年长河里的一个个坐标才是这部神作的闪光点。
那几个在日本动漫史上都可以留名的大叔,如此真诚地把他们的童年呈现,引发共鸣,让人由衷感叹,看动画可真好啊至少可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喜欢的男生很喜欢这个,两年后终于我也看下去了,在众多弹幕和自己逐渐学会的一些道理下也算大概理解了。讨厌的点是班长外的女角色基本上都是工具人,我觉得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并不一定需要爱情啊。。就算这个“人”是男人,也一定不完全是通过女人这个客体来懂得一些事。当然在二次元谈这些未免是我的愚蠢罢。非要说的话我看到班长的时候就有种感觉这个就可以啊,结果最后也确实这么选了呢…(所以这就是喜欢的人最后选择了同级女生的原因么…难道他以前也有喜欢的学姐o_o至于我自己,我只是一直没胆量挥棒而已hhh)但是这个番也并没有给我挥棒的力量,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是一个什么性别中心的叙事。我要不还是去看看中村佑介吧两颗星给pillows的歌,这乐队我是真喜欢,也是最终愿意看的一大原因。以及直太画的好萌啊ww
我已经有好久没看动漫了~~在我点了想看之后过了很久我才忽然想起来原来我看过这部动画…疯狂的片子
一部奇异的作品,充满想象力。音乐很特别很有激情,日本轻摇滚,The Pillows。
宅社果然不是我能适应的了的嗷。第一次看了一集,弃,第二次,看了两集,弃。第三次,终于看完了。每次间隔半年以上
是我想象力不够丰富还是这番过于天马行空,不太好说。。
不知道在说神马
画风十分非主流,剧情铺展也走的抽象道路,表现手法蛮多元的,十多年前的动画现在看起来都感觉前卫,毫无既视感哈哈~~(配乐声优超级棒。。。)
音乐很吵,分镜很棒,故事一团糟,最怕的就是这种制作组从头到尾的自嗨,然后只要一扯到青春性启蒙就会有很多的人跟着假嗨
看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在讲些什么。而且太催眠了吧,一共6集看了4天才看完……
foolycooly,“我喜欢你”,电吉他以及特别的她
据说是讲青春成长的 好嘛第一集就撒狗粮各种开车性暗示年龄限制应该在初中以下 不过成长也不一定讲这些,讲这些的动漫也不代表着很酷但是画风确实不错
伟大的Gainax和Otaku的创造力!它至少以一种故作混沌的姿态(先锋地)宣示了一点,在动画中区分“已发生的事情”和延申而出的“幻想”是毫无意义的(处于世纪初的高调宣言),但也由此也代表了动画创作中所有我最厌恶的美学倾向的集合,在堆积过度的鱼眼镜头和畸变中身体在这里裂解为了无数可供消费的「有限」图像,真好玩呢!很难想象谁真的能从这一堆同义反复的肤浅事物中提取出什么真挚的东西,又是羞涩boy暗恋大欧派姐姐的看得我们死宅老几把感动了,一切自我意识过剩妄想着用阳具刺穿世界的青春写作都是对所有人的侮辱。
放到现在来看也是个怪异作品
作画音乐5星剧情1星,音乐和作画表现都是顶级中顶级而且很前卫,晴子的人设也蛮特别的,但各种性象征屌崇拜和男本位的恶趣味让人不适和恶心,你们自豪的所谓荷尔蒙和青春就是对女角色的意淫啊😅😅😅
机车 吉他 摇滚 机器人 战斗 暗恋 迷茫 癫狂 性幻想 胡说八道,青春的要素全齐了嘛。
骚动的、疯狂的、不可理喻的青春和爱恋
看封面以为是音乐番,但是他是什么番已经不重要了,配不上好的配乐,配不上作画的辣鸡东西
又是少年时光的青春幻影呵/我大概是与宅臭无缘
说实话不是很懂,可能是因为没有做过小学男生和摇滚青年。作画确实爽到不像人类画出来的,配乐也是无敌,但就是很难看下去,只能说是这根弦没对上。印象最深的还是奇怪JK被甩,很轻逸又必然的一笔。
也许是我不懂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