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愤怒

Indignation,青春躁郁

主演:莎拉·加顿,罗根·勒曼,崔西·莱茨,琳达·伊蒙,本·罗森菲尔德,蒂胡纳·里克斯,诺亚·罗宾斯,皮可·亚历山大,乔安娜·巴隆,丹尼·伯斯坦,菲利普·埃丁格,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大陆语言: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16

《愤怒》剧照

《愤怒》剧情介绍

愤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库斯·梅斯纳是一名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新生,他为终于能摆脱因为担心他安全而唠叨不断的父母感到轻松。马库斯在图书馆学习时邂逅了美丽的女学生奥利维亚·赫顿,两人很快便陷入爱河。因与室友发生口角,马库斯搬到学校另外一间宿舍,但却因此被校长训导了一番。校长认为马库斯存在社交问题,并试图就学校中的很多问题说服他屈从,但马库斯坚持己见,与校长据理力争,突发阑尾炎住进医院。入院后的马库斯因为奥利维亚的频频探望感到十分快乐幸福,并畅想着与她未来的生活。听闻他生病的消息,马库斯的母亲匆匆赶来,在发现奥利维亚手腕上因自杀导致的伤痕后要求二人分手。奥利维亚消失了,马库斯找到校长才得知有精神病史的奥利维亚再次精神崩溃被送去医院治疗。面对父母神经质般的过度担忧、学校教条的教育方式、爱人的离开,年轻的马库斯内心压抑的情绪爆发,他走向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影片改编自菲利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地下邪灵勇往直前恋上你紫禁之巅男追女第二季主妇也要拼先生,你哪位蓄意宠爱看着我穿越乡间路善良的他谜案追凶第二季愿赌服输天脉传奇我的奇怪朋友矮仔多情牧人与屠夫你是我的人间至味遗产计划拳霸终极细胞战真爱不迟到死亡徒步法特赫反起跑线联盟2大笨象校花的超级保镖之无极诀彩色葡萄爆钓BARHUNTER常开笑口丁若镛

《愤怒》长篇影评

 1 ) 愤怒 对所有看不惯的一切

剧中主要人物都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有家庭的矛盾 住宿舍的苦恼 跟你三观不同的人讲道理 父母不允许跟对象往来等 这些要压抑不住的怒气都很真实 像是我真实看过或经历过 台词真的很棒 特别跟校长掰扯那两段 精彩极了 互相不退让可我又觉得结尾仓促了 我还沉浸在他思考人生过往情绪里 镜头一转成战场上死前追忆了 可能这就是跟开场呼应上了 最后 人在死前才有的感悟 不管发生什么事 都没事的毕竟跟死亡比起来 都洒洒水啦

 2 ) 初次约会就给我吹箫的好女孩,改变了我的一生

这个世界有千百种逻辑,有些人抨击它为“伪善”,有些人说它不过是“实用主义”,可是怎么赋予意义,世界仍然在你看得见的范围里,运行着一套你看不透却不得不以之为依存的规则。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全球最电影 如果你是李安电影的忠实粉丝,那就不要轻易错过他的御用编剧James Schamus所导演的这部处女座,《断背山》、《卧虎藏龙》和《色戒》等都出自他手。

英文片名为 indignation,改编自Philip Roth 的同名小说,据原作者说,小说命名的灵感来自我国国歌,这样一来,indignation 也非“愤怒”和“青春燥郁”那般单纯了,而是应该带着怒火背后即将揭竿而起的革命感,壮烈而旺盛。

只可惜,大陆版删掉了播放国歌的情节,可能是因为结局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义勇军进行曲》所揭开的命运主人公,竟是时代的悲剧。

March on and on!

来自著名编剧之手的电影,其亮点并不在镜头切换和剪接之间(甚至剪接在前半部分的闪回让人有些混乱,but 大陆版本不存在该问题),而在于演员的表演功力和台词语言的轮番轰炸。

这也是该片虽情节简单明了,但是意涵深远的原因所在。

民主的定义,民主的家庭回到故事本身。

故事围绕一个犹太裔男孩独自前往异乡上大学的经历展开,讲述了主人公Marcus 在父母的”绑架“、校长的“压迫”和爱情的“挣扎”中,逐渐走向崩溃的故事。

大时代的波涌反映在小人物内心的纠结之中,五十年代的美国,朝鲜战争、种族标签、保守的道德氛围让那个特殊的时代充满了紧张和压抑。

当校长的双手按压在年轻人颤抖的双肩,母亲温热的脸贴在儿子欲哭无泪的脸上索要承诺时,你立刻就会意识到这不是你所知道的那个自由之邦。

“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叙事逻辑 Marcus 的父亲对他的“保护”过度……不过没关系,他马上就远走上大学了;进入大学,每周一次训话礼拜让他窒息……不过没关系,他马上就有爱情了;第一次约会,女孩竟然给自己吹箫……不过没关系,他仍然是全A+的好学生……

BLOW JOB. 因为“吹箫女”跟舍友吵翻……不过没关系,他可以换宿舍;因为换宿舍的事情被校长谈话还气出阑尾炎,母亲即将和父亲离婚……不过没关系,他还有女朋友;母亲拿不离婚当条件要求他离开女朋友……不过没关系,至少父母没离婚;女友突然消失……不过没关系,至少找到了不去训话礼拜的方法;礼拜冒充的人被抓包,即将退学……不过没关系,就快演完了,就快演完了……

OUT不断逃跑,不断逃跑失败,最后连混成那些大人一样的机会都彻底消除。

这个故事严肃残忍却引人入胜,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叙事过程中,主人公历经浮沉,囹圄套囹圄,终于精疲力尽。

这种叙事手段让观者伴随着主角一步步深入困局,如同紧握脖子的手渐渐加重,直到青筋勃起,奄奄一息。

“游走在监视者之间” Philip Roth 曾经形容 Marcus“游走在监视者之间”。

Marcus 是一位孝顺善良,敏感聪慧的男孩,他爱父母,对于父亲的强制要求向来顺从,即便是要被班里最美丽的女孩眼看着自己清理肮脏的垃圾桶;他遵从校规,对于不合理的硬性礼拜敢怒不敢言。

一直以来,他隐忍着,正所谓他们那一辈被后人称作的“沉默的一代”。

虽然故事发生在处在特殊时期的美国,但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每一代人都有在成长中愤怒无言的较量。

这种较量不仅限于自己与他人之间,还有自我内在的较量。

要知道,让Marcus死去的不是校长,而是作家和卖电影的人。

剧中的每一个角色,谁放入主角的位置让读者和观众买账,谁就是主角。

Marcus 是一个看起来很“无辜”的男孩,只有他死去,才会调动人们对他的死因,以及他死因背后的人产生激烈的情感和思考。

我还是要为Marcus 背后的人们说两句:父亲发现身边的年轻小辈纷纷跑去战场送死,怎么能不恐慌?

母亲只是想让儿子拥有幸福的家庭,即使自己的婚姻再糟糕也可以为了儿子牺牲;校长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帮助Marcus的初衷在他看来温暖仁慈;室友没有真正打开那封情书,之后还在礼拜堂充满悔意地回望Marcus;Olivia 对Marcus的爱意充满了神经质和伤痛感,但却也是真情流露。

但是 Marcus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相信这个“放飞自我”去爱他的姑娘;长期在家中“听话”的习惯让他下意识选择按捺对室友的不满以至“厚积薄发”,但是被挨了一拳之后就再没有了还手之力;他仍然像父母要求他一样,要求母亲不要离开父亲……从故乡逃离为了找回自由,却发现最终需要逃离的地方竟然是他自身,多么绝望。

“他”是“他们”的病灶综合体,“他们”令“他”发作。

“他”死了,“他们”中仍会生出下一个“他”……老实说,Marcus并非是“做错事”的青年,相反故事中只有他一直在做某种理论上的“正确”,但事实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力量之间的权衡,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

不过,在电影里,成长的步履只有蹒跚沉重才是最正确的,因为这是观众想看到的。

只有在残忍中长大,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通行的共鸣。

“伪善”与“实用主义”你是否留意过这段意涵深刻的对话:

犀利的提问,宿命的因果 Marcus 在历史课上这一番问答一语成谶,暗示了他的结局: 他最终还是混迹于犹太兄弟之间,与有神经病史的女友分开踏实学习,找人代做礼拜……正如他对于清教徒的讽刺一样,他终究走向了理想初衷的背面,那个被称为“实用主义”的“伪善”。

Marcus或许一直都没有看透过他所信奉的真实世界,那些有神的信仰也不过是利用了谎言的实用性,只是他把游戏当了人生,而人间的大多数不过是把人生当作了游戏。

如果Marcus没死,照此趋势必然会是一个被规训之后,放弃愤怒的成年人。

然而作者把他写死了,他的死,大概是对一个愤怒灵魂的祭奠。

我想到《十三邀》中李诞提到的他个人的经历。

原本他也是南方报业的一员,对社会充满理想主义的构思,但是看到自己排长队才抢到的火车票在同事那里可以轻易托人买到,他说那一瞬间他才惊醒——算了,世界总有他自己的逻辑。

从此以后,他决定跳入社会的这个巨型机械内,那些用来自我感动的内在秩序,一夜之间化为青春的炮灰。

这个世界有千百种逻辑,有些人抨击它为“伪善”,有些人说它不过是“实用主义”,可是怎么赋予意义,世界仍然在你看得见的范围里,运行着一套你看不透却不得不以此为依存的规则。

我们这一代越来越佛系了,并不是因为选择不愤怒,而是愤怒不起。

我们当下的时代,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各自面临着无法轻易动摇的社会分层和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连反抗的过程都来不及有就已经成长为社会人。

当蚂蚁遭遇大象,能做的只有混迹于无数个他者,用日常琐碎的小确幸消解着不安,或者说丧丧的段子笑一笑便“恐惧解除”。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

当然,这种不幸很公平,很孤独也不是一个人在孤独。

青春里的人大多是困惑无解的,但是青春片大多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已经看懂了青春的人,却仍有被解释的需要。

那些年,沉默的背后是无数颗欲言又止的心脏,如今心率不似从前愤怒时那般澎湃,幸好曾经的艰辛和壮烈还可以通过电影复习一遍。

愤怒的青春已死,我们悼念他的灵魂,悲悯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我们无能为力也别无所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番慰藉与感动来自于戏剧,而旁观主角命途给我们的乐趣,到底敌不敌得过我们自己的人生呢?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看你选择哪个了。

 3 ) 关于无神论观点的阐述,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昨天晚上一点多,忍着巨大的睡意,强睁双眼,看完了《愤怒》(又名《青春躁郁》)这部电影。

里面的台词是真的很棒,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关于无神论观点的阐述,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主人公对于宗教与信仰的论述、对于自我内心的剖析,犹如教科书般的严丝合缝,充满着思想的高度以及心灵的涤荡,却又毫不矫揉造作。

通过表情与语言,能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他的内心,我想这就是演技吧。

那些看了《摆渡人》,被其中空洞苍白言之无物的台词所伤害的朋友们,建议看此片洗刷一遍自己。

[呲牙][呲牙]

 4 ) 那个压抑的年代令人愤怒——北美新片《愤怒》漫谈

这部电影中文又名《青春躁郁》,看完后一度觉得该片抑郁的不行,后来买了本原著,看了半天,发现是原著小说的故事,导致了影片走向了年代故事的感觉,而不是青春爱情。

其中1950年的美国、朝鲜战争、共产党、义勇军进行曲等等元素,才变得可以理解。

喜欢小众文艺的影迷们,一定会期待这部今年年初,从圣丹斯独立电影节走出来的佼佼者。

该片受到瞩目的原因,不仅仅是李安导演的御用编剧:詹姆斯·夏慕斯先生的导演处女作,也是童星男演员:罗根·勒曼回归大荧幕的作品,同时还是美国文坛巨匠:菲利普·罗斯,大约第十部被搬上银幕的作品。

除了2014年阿尔·帕西诺主演的《低入尘埃 》,2003年妮可·基德曼主演的《人性污点》,更多追溯到1969年的《花落遗恨天》等等。

这些被搬上银幕的作品,虽然评分不高,但是都得到了大明星和大制作的支持。

在即将到来的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我们还将看到菲利普·罗斯小说改编的电影《美国牧歌》,其中的明星阵容包括了《美国往事》里的女神:詹妮弗·康纳利,以及男演员:伊万·麦克格雷格。

2005年,菲利普·罗斯成为了“美国文库系列丛书”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国作家,堪称“文坛活神话”。

而这次的《愤怒》是1933年生人的菲利普·罗斯,在2008年时出版的作品,是他在79岁前(也就是他2012年封笔前)的倒数第三部作品。

菲利普·罗斯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总共发表了28部作品,而这部《愤怒》显然撰写于他晚期的第三阶段创作生涯。

编剧兼导演的詹姆斯·夏慕斯说自己是在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的这本小说,于是当即决定要改编为电影。

作为被奥斯卡两度提名的金牌编剧,这次詹姆斯·夏慕斯要尝试做新人导演,可见他对原著故事的信心,而原著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戏的详实描写,更是给电影丰富的人物素材提供了便利。

当你初见该片,看到圣丹斯展映作品的标签、看到新生代演员、看到大学校园故事,你可能会期待看到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

而当你看完该片,你可能会觉得有所偏差,或者是剧情完全没有按照你想象的进行。

如开篇所说,因为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年代戏,是个体和大时代的相互投射。

在原著的基础上,透过镜头揭示了普通的犹太人家庭,他们在二战后生活的焦虑和艰辛。

以往我们看到的作品,很多男主角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幸好还有伍迪老爷子,常常调侃自己的贫穷出身,在他今年的新片《咖啡公社》里,你依然可以窥见一个平凡的犹太人家庭。

50年代的犹太移民生活图景回到电影《愤怒》,故事展现了1950年代,刚刚经历了二战的美国,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成年人和年轻人都有着内在或者外在的问题。

于是他们相互转嫁压力,在生活中不断碰撞。

故事将美国50年代的社会症结,无数个大问题,反映在几个独特的个体身上。

影片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不同人物的心内状态,如何通过他们的日常和对话表现出来,而这样的细腻,又是编剧:詹姆斯·夏慕斯最擅长的。

成年人们受到的大多是外在的社会现实和邻居朋友的舆论压力,父亲希望唯一的孩子可以成才上大学当律师,而不是像自己一样一辈子做屠夫。

同时也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害怕自己的孩子要去战场,又或者像倒霉的邻居家孩子一样,横死泳池。

他有着普通父亲最正常的希望,儿子健康成长、学业事业有成,但是在5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和社会都让他没有安全感,他作为一名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父亲充满了无力感,每日倍感揪心,不知道该怎么和儿子表达自己的焦虑。

只能日复一日的看管着即将成年的儿子:马库斯,不断的唠叨他:“一件小事,就可能引发很恶劣的后果。

”。

这让即将成年独立的马库斯,无法享受青春期的愉悦,很多时间要在肉铺里帮忙,受到父亲的监管。

因为要负责倒垃圾,而不能约同校的女生出门,父亲还总是曲解他觉得这项工作丢人。

明明没有乱跑,回家晚一点也要被父亲痛骂。

男主角马库斯在片中说了很多次:“自己无法忍受这一切。

”,而第一次他是和父亲说的。

他说:万幸,我就要转去俄亥俄州上大学了。

之后在马库斯的病榻上梦见自己和女友奥利弗接管了肉店,两人在其中激吻,而父亲在冷藏室里的角落里哭泣的场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某种程度上,犹太几代移民的生活状态,和很多早期的美国移民一样,父母都是勤奋老实的手艺人,期盼着孩子将来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会被美国这个复杂混乱、基督教的社会所影响。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美国主流的宗教,棒球、橄榄球的文化,以及社交的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移民。

他们比谁都想要融入真正的美国社会,除了信仰的坚守,年轻人们并不想埋头在犹太人的小圈子里,成为学校的怪咖,被别人嘲笑。

影片里即将转学的马库斯也是一样,在步入成年人的过程里,他的温柔的本性、内心的渴望和现实的环境、成年人给他的压力,实在相差的太远。

父母与孩子、校长与学生除了父亲的焦虑对马库斯的影响,影片中,几段精彩的对白激战,来自于校长和马库斯,以及马库斯和母亲之间。

你可以深度的洞见,美国社会对于成年人的刻板要求,对于贫穷犹太人的偏见,以及权威的压迫。

其中马库斯和校长的对抗,最初是以呕吐犯病为结束,第二次干脆没忍住骂出了:Fuck You的句子,也是令观众一睹揪心,一睹又痛快的笑个半死。

影片特意表现了,校长在第一次对话后,久久不愿结束,起身用双手压按在男主角马库斯的双肩,重重的按了好几次,那样的压迫感,令人极其的不舒服。

而在这之后,又是母亲任性的要求马库斯离开“问题女孩”:奥利弗。

母亲同样用了没有商量余地的谈判方式:如果不希望她和父亲离婚,就要断绝和奥利弗的关系。

之后她从背后抱住了马库斯,像是母爱的禁锢一样,让他被迫说出了承诺,母亲才罢休。

故事到了这个阶段,马库斯承受的压力,已经从言语、内心到了肢体,沉重得无以复加。

直到最后奥利弗的失踪,他开始彻底的奔溃,再一次冲进了校长办公室。

真的要说,罗根·勒曼比2014年《狂怒》的时候,演技又成熟稳重了不少,他之前在《壁花少年》和《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分别饰演了内心敏感或性格变扭的少年,似乎是他天生的气质。

而接下这样一部文学改编作品,很多重头戏都在他的对白里,更多的内心戏,需要通过他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来传递,他已经到了“少即是多”的阶段,而不是滥用动作和情绪,这一点他比女演员莎拉·加顿,还要老练些,尝试出演该片的勇气可嘉,贵在真诚。

两个问题青年的不合群影片里的女主角:奥利弗和男主角马库斯,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年轻人,他们都有着家庭的问题,已发生的或者潜在的,他们也有着情感的困扰,什么是良好的朋友关系和正常的男女关系。

当马库斯发现,在家里和父母不和,在学校和校长,也就教育系统的方针宗旨不和,在宿舍里得不到白人朋友的尊重,在犹太人的小圈子里也是被利用的那一个。

只有女主角:奥利弗,这个在图书馆里,让他一见钟情的,有着一双漂亮小腿的女孩儿,愿意倾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告诉他放轻松,别紧张,更是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就帮他“解决问题”。

这是一定,让马库斯一直觉得奥利弗是位非常与众不同的女孩,一度感激、一度怀疑,不断被朋友和母亲影响左右的他,最后终于失去了奥利弗的消息。

而奥利弗一面神秘莫测,一面弱势孤单,她依然没有朋友的支持,被男生抛弃,家人的强迫和学校的放弃,让她最终走向了精神崩溃,一辈子呆在了疗养院。

奥利弗的怀孕没有理由,甚至是没有可能,但是依然发生了,就像这个是社会也在无形中强奸我们一样。

从编剧到导演,用心的处女作影片让我们看一个普通犹太少年,如何在家庭以及社会上,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最终选择了走上朝鲜战场,孤独的躺在异国他乡,仰望星空,怀念着自己爱过的人,在心里默念着对他们的思念。

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终都未能走向独立的成年人,因为他们在社会的夹缝中,都无处生存。

影片剧情设计上,战场上的追击倒叙、逐渐拉近的星空,老年疗养院的开篇与结尾呼应、墙上的壁纸的花瓶图案,影片里从头到尾都是细节与个体的展现,大段的剧情由人物对话来撑起。

这样“故事套故事”的结构、细节的重合、对话的激辩、内心独白的结尾,都让这部导演处女作,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明显是一部观众观影体验并不愉悦,但是影评人媒体会津津乐道的电影作品。

这部电影可以算一部好的改编电影,毕竟原著作者:老菲利普·罗斯先生的风格,就是有点故事中毫不避讳露骨的情色桥段,这部电影中的“第一次约会”情节,应该算是轻的了。

而年过半百的导演兼编剧:詹姆斯·夏慕斯,挑选了这部作品,应该是他个人感受到了原著中的浓郁的情感和复杂的时代背景,李安曾说,《卧虎藏龙》和《色戒》都是先有一个好剧本,又遇上了合适演员的缘分作品,可见詹姆斯·夏慕斯的重要性。

如果你也有过困惑的青春,或者复杂的家庭背景,通常有着家庭问题的孩子,到了学校或者社会里,同样还会有交友和异性间的相处问题,因为他们不够自信,常常会太过看重或者干脆逃避正常的社交活动,又或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纠结着常人觉得完全不必去理会的问题。

相信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会有人在这样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共鸣,1950年代的这一对“愤怒”的年轻人,只是其中的一对代表而已,一个是远方的孤星,一个软弱的玫瑰,他们都在时代的碾压下失去了他们的青春。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8月13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5 ) 《愤怒》: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没有割腕的女孩

全科成绩优等,高中参加过辩论赛,曾是棒球校队队员,业余在图书馆兼职补贴,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律师,也是一个母亲能够拥有的最优秀的儿子。

这个大男孩近乎完美,只是有些敏感和偏执,不信仰宗教,不善亦或不愿进行多余的社交活动,喜欢上一个似乎不该喜欢的女生——Olivia,家庭不幸福,处在离经叛道的青春期,用刀片割腕来宣泄某种不安和愤怒。

Marcus本该通过努力学习考上法学院,为了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为了不再像他的父亲那样在屠肉店度过下半辈子。

母亲要他保证和Olivia结束交往,他保证了。

Olivia回家了。

最后,Marcus选择二度去找院长。

在谈话过程中,刻板的院长咄咄逼人,生生撕开了Marcus的修养和素质。

他在难堪和愤怒之中得知了Olivia因为精神失控而被带走,接受精神病院的康复治疗。

Olivia可能是怀孕了,但肯定不是Marcus的。

Marcus找人替上礼拜的事情败露,最坏的结果是退学。

Olivia或许终生未再精神康复出院,但是Marcus确实爱过这么一个姑娘,为了她欢喜过、茫然过、担忧过、难堪过、愤怒过、悲伤过,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Marcus只要Olivia记住,他确实爱过她。

 6 ) 不好看

片子主题是青春成长。

支撑我看完的电就是男主和爸妈相处的情景,原因是和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蛮像的。

父母的关心让他烦闷,接电话的时候接连不断的话语不能挂断,只得离开耳朵。

最有意思的是那一段和校长的辩论居然给整吐了……然后就没啥感觉了……………………………………………………片子采用倒叙➕回忆的叙事方式在摄影、剪辑、色彩、剧情上面没有任何特色。

也无甚优点。

不知有没雷同的友人。

 7 ) 细腻的校园片

死板的校规看似关切学生实则十分强势、压迫学生的校长情绪不稳定的女友世俗急躁的父亲咄咄逼人的母亲霸凌他人的室友为什么标题是“愤怒”?

我觉得更多的是无力因为主角有着大学生的身份,尚未完全独立,前有森严校规,后有世俗功利的家庭,他无法完全逃离,但他内心又向往自由,于是便有受缚的窒息他有着严密的逻辑,却碰上一个诡辩的校长他有对爱情的憧憬,却碰上一个热情却又情绪不稳定的女孩他有对家人的在意,家人却以亲情来胁迫他做他不想做的事在家时,受急躁的父亲压迫,在校时,受校规束缚,最后上战场送死。

他这一生好像也没有彻底舒坦过,最终在迷茫和些许不甘中死去,让人叹息

 8 ) 令人难忘的青春片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青春片之一。

制作精美,剧情不俗,颇有深度。

唯一有点不那么的地方。。。。

就是男主角好像死于朝鲜,但亚洲面孔的军人的军服,绝非志愿军的,朝鲜人民军的似乎也不大象。

手操的武器是苏式步枪。

再,结局非常感伤。

男女主角都很喜欢,表演真切,符合年轻人的特征。

其他人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尤其dean,极为精彩!

 9 ) 直男的哀歌

许多年轻人看成爱情片,其实哪是讲爱情啊,讲的生活处处是笼子,说“爱情”只是告诉人家什么都要符合笼子的规则,不然要么疯要么死。

男主父亲老是担心他出事,心理学上说“吸引力”原则,怕什么来什么,男孩太不圆滑了,不知轻重顶撞校长,所以只能被误解、抓包、开除。

这是一个可以吸取教训的电影。

还有他的所谓犹太兄弟会坑他。

 10 ) 愤怒

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其实是拒绝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下载下来了,在电脑里放了好久才看,但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喜欢。

电影的前半段我并没有太认真的去看,也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电影的后半段真的很打动我。

我喜欢男主角和女主角约会时,紧张、惊慌失措的样子,我喜欢男主角和校长争执时的固执、坚持、百口莫辩的感觉,我喜欢最后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离开时的难过,又被校长“污蔑”时的愤怒。

刚开始看到这个标题,打开电影的时候,以为会看到一个类似于反抗社会,对抗现实不公的故事;看到电影的前半段以为是一个大学生通过艰难的学习生活,各种压力压迫之后终于成为人中龙凤的故事;但是到最后出乎我的预料,其实电影是以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为线索讲了一个唯物主义的男主角在父母的压迫,同学、校长的猜疑与侮辱下追寻自我,最后由于现实社会的残酷,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其实这里的男主角并没有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他就像我们现实中的处于青春迷茫时期的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坚持,有着自己的爱好,有着自己的烦恼,也有自己爱的人,他被这些现实问题困得死死的无法挣脱。

我认为如果男主角不在大学里发生这些事,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的受挫,因为他很独特,却并不圆滑,正如校长说的那样,面对问题他也大多选择逃避,我想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个人认为除了前面一小部分节奏有些慢以外,整个电影的叙事节奏非常好,故事也非常好,可以让人带进情绪(至少是我带进了情绪)去看,我真的非常喜欢。

《愤怒》短评

很聪明也很欣赏的一点是影片剧本和拍摄都极简的努力省略Olivia的极复杂有分量的形象 just full of indications 让她成为Marcus过不去的关卡之一 昨天刚看完Sarah Gadon演荣格妻子那种温柔让人要化了 真想赞美她美丽的英语口音呜呜呜呜完全可以去读名著做有声书(。

4分钟前
  • Säger
  • 推荐

2018.08.05一个赛一个“作”……虽然“作”的个体都没有好下场,但这个社会的日益进步,不正是这些“作”人推动的吗?(50年代姑娘们的裙子真是太好看了!)

9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坦徹心扉還是坦蕩身體,真實還是虛幻,困惑的。

13分钟前
  • Forêt
  • 还行

so timely a hindsight to me

16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推荐

可能看了删减版。很喜欢这部片子,虽然时代不同,但却能和主角产生共鸣。

19分钟前
  • 大熊不拖延
  • 推荐

男主正太脸大叔心,太赞了

24分钟前
  • 多肉
  • 推荐

社会、时代和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压抑、身份背景的叠加,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造就了一种并不合理的极端结局。而所有的元素其实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仍然是存在的,因此不合理和做作的地方似乎也值得思考。英文版的国歌还挺好听的【?

28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那些年,命运不是自己所掌控的。

29分钟前
  • 欲圣
  • 还行

我看见你不知道在演什么?

32分钟前
  • 又上当了
  • 很差

挺好一学霸身边都是些教条的人,后来她妈宣贯那段我真有点想吐

37分钟前
  • daruke
  • 推荐

3.5

41分钟前
  • wilsonL
  • 还行

从Olivia身上看到自己迷茫时候的影子,幸运自己生活的年代

46分钟前
  • 纯粹梦游
  • 还行

没有读过原著,但已经能够想象出 Philip Roth 的同名小说读起来大概是个什么感受了。尤其是校长办公室里的那场戏,我看得仿佛都要得阑尾炎了。现在我知道了,要的就是那个效果。但不得不说,这么个改编法还是太机械了。当中那些打乱的时间线,其实也毫无必要。而男女主这两个角色,都需要表现出高度敏感的个人气质,而目前的选角看来是不太能胜任的。

4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三星半。Logan Lerman演技有长进,和院长的那一段愤怒的对手戏很精彩,老妈的角色也让人印象深刻。

52分钟前
  • Stevie
  • 还行

最后他们结婚了

54分钟前
  • 丑人多作怪
  • 推荐

愤怒 来自于自身的无可作为、软弱与环境的压制。7.1

59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exact me

60分钟前
  • skywalker514
  • 力荐

这种文学作品的翻拍最好就是老老实实的跟着原著走,在演员服装道具场景方面求精就可以了。莫名其妙的一些场景镜头胡乱穿插,以为是片源出现了问题。新导演不一定总是要搞些特殊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Sarah真的也太像瘦时候的Christina Aguilera了。

1小时前
  • 卡卡
  • 还行

还不错

1小时前
  • 年少轻狂
  • 还行

一部悲伤的电影。好久没看到这种男女主颜值都爆表的电影了

1小时前
  • 牙床仙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