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真的高出预期!
开始的时候期待着经典剧情的重现,期待包书皮,期待篮球赛,期待天台上的秘密,期待那句“我来晚了”。
然鹅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完全被电影中的耿耿余淮吸引了。
逗逗(饰耿耿)演技真的进步好多,青春感满分,颜值也在线。
陈飞宇(饰余淮)可能是演了太多青春剧的缘故,看着看着就串戏了。
不论怎么说,耿耿余淮真的就是我们可欲不可求的青春。
一些镜头真的拍的很美很灵动。
♡七年后的部分没有拍, emmm……算是有点小遗憾吧
嗯,在三星和二星之间犹豫,觉得打三星的话,之前打三星的阿丽塔很无辜,打二星吧,又觉得低了点,就冲武汉的各处取景,也还是要支持下。
陈飞宇演的宁缺还挺有感觉的,但是余淮似乎感觉差了点,正如评论里有人言,陈飞宇演的不是余淮,是吴亦凡!
一副自恋臭美还嘚瑟的表情,哎,真是,可惜了还不错的颜!
刘昊然饰演的余淮,长相并不出众,个子高挑,有邻家男孩的亲近感,人物也比较亲和温暖,是那种青春萌动女孩会喜欢的样子。
哈哈,就算不说所有女生,反正阿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的男生就是这样的,可以长得不出众,但是简单、阳光、高挑、温暖、成绩好、会打篮球、会偷偷地照顾喜欢的女孩子……哈哈哈,昊然演的余淮全中我的萌点!
陈飞宇的余淮,帅则帅矣,但是锋芒太露,棱角太硬,还自恋臭美,完全没有get到萌点。
何蓝逗的耿耿还可以吧,虽然有些呆,但比较自然真实。
嗯,看电影的时候,本以为洪山礼堂会一个人包场,结果进放映厅坐定,看到三三俩俩的大妈进入,我就有些尴尬了……最后被几个大妈的前后夹击,听着她们不时商量剧情,打电话的声音,很出戏地看完了。
不过好在这部电影本身也就出戏中结束……
因为太喜欢剧版了,所以点开了这部电影版,重温一下耿耿和余淮。
不跟剧版去做比较除非你是没有看过,有了先入为主的映像也没有挡住我观看的脚步,我觉得电影版还是可以的,吸引我的是有点不一样的耿耿和余淮,陈飞宇和何蓝逗CP激起了不一样的火花,两个人的形象也是相当的给力,不得不说陈飞宇真得感谢爹妈给的这付好皮相呀,经过了这些年的屏幕磨练,演技也是自然许多长进不少,演出了余淮身上的痞气,小坏坏的心口不一的学霸是很吸引人的,荷兰豆的青春可人萌妹子的形象和爽爽的个性很讨好。
电影的节奏稍快,当下和回忆穿插着,有一点点乱,有一点点急,整体还是讲出了耿耿于怀的故事,有感动到。
豆分很贴切,我就不打了。
出於某一種追憶的目的,我連續看了一周的《最好的我們》(章笛沙,2019)。
有的時候,喜歡一部電影是因為理性的分析,諸如導演的人文關懷、電影的運鏡技巧及其先鋒實驗性的開創意義;而有的時候喜歡一部電影,則是因為感性的共鳴。
《最好的我們》作為一部票房收穫了4億的商業片,可能不太值得用一篇理性的影評去進行剖析,但由此而生出的內心情感卻可以藉此機會而抒發一下子。
電影鏡頭語言简析電影的始鏡頭是耿耿在橋上奔跑,與結尾赴約晚秋高低形成遙相呼應;畫外音是其自我介紹,也即本片的第一句台詞。
隨後是歷史事件所引入的時光回轉,來到敘事起點——2008年,耿耿中考的那一年。
由此,男女主人公在高中第一次相見。
耿耿出現在學校門口的鏡頭,導演選擇了使用一個其腳部的特寫和俯拍下降的運動鏡頭結合的蒙太奇,由此表達出女主人公的平凡,使得大眾觀眾產生代入感——我相信很多人在觀看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將自己代入電影之中,在頭腦中回溯著自己的高中時代……然後故事的場景轉換到了教室。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畫面中,余淮是處在三個女演員後方的,但上一個場景很明顯地告訴了我們,耿耿被簡單拖著迅速離開去見新朋友,以至於耿耿沒有時機去理會余淮伸出的握手,按理來說,余淮應該比她們更晚到教室,可下一個場景,簡單剛把耿耿介紹給β,余淮就出現了,這自然有點不合邏輯情理。
當然,在電影院觀看的大眾或許難以發現這些細枝末節——畢竟,揚揚也是在看第四遍的時候方注意到這一點的。
總體來講,余淮的鏡頭位置並不起眼。
隨後是學生時代故事的敘述,儘管跟我們每個人所經歷過的高中時代並不完全重疊,但亦未失真。
然後場景轉換到了“2018年,武漢”;應該說,一般的文藝片導演,有的不會在這種明顯的地方使用字幕,譬如畢贛,因為顯然地、這裡的演員裝束已經具備了顯性的改變,所以導演可非多此一舉。
與此同時,作為一部商業片,如此明顯的提醒卻又有利於實現及時的觀眾共鳴,尤其是武漢周邊的觀影者——甚至我這個武漢長江上游的宜賓的觀看者也因為長江的緣故而產生了幾分接近性。
所以在此,導演選擇使用字幕的手段,其動機是合理的。
——由此,電影敘事實現了非線性的跳躍,畢業7年後的耿耿終於回到了武漢,跟老朋友相聚,而此時的簡單也在車上同時告訴了耿耿和觀眾:“余淮回來了!
”眾所周知,對於這部電影,“耿耿於懷”這個成語是很重要的表意點(point)之一,其意思被字幕解釋為“銘記心中”(take to the heart)。
翻一翻導演章笛沙的以往作品(據豆瓣),可以看到導演的編劇身份很明顯,其在多年以前完成過《心花路放》(寧浩,2014)等電影作品的編劇職能。
所以,在商業片中嘗試著敘事的更多可能,也是這位編劇出身的導演所致力於追求的,我猜測。
跟著耿耿舉起的老相機鏡頭,我們又回到了耿耿余淮的高中時代。
有的彈幕(據騰訊視頻)在這裡指出,閒置了很久的相機應該沒電纔對啊,我個人覺得這份質疑有一定的道理。
但或許是導演為了敘事的連貫性吧,他潛意識地忽略了這一點“真實”,由此亦可以看出章笛沙作為一個導演,在細節掌控方面,還有有待加強的環節。
應該說,揚揚個人覺得,一個高中時代在校園裡瘋狂攝影的女生,總是那麼可愛,何況何藍逗西瓜皮的粧束真的很有可愛女子高中生的味道。
有的彈幕(據同上)表示對於女主角顏值的質疑以及上升到對於劇組選角導演的質疑,在此我用另一則彈幕進行回應:說女主不好看的自己先去照一照鏡子。
很多時候觀望者就是這個樣子,站著說話不腰疼。
在攝影方面,電影通篇主要都是蒙太奇方式,較少使用長鏡頭(“唯一的”一個應該是耿耿在晚秋高低那一次的攝影)。
同時,導演在影片開端使用了漫畫放映的手段——以代替一般文藝片所常用的真實新聞影像的方式——顯得很有大眾(包括我)青春氣息。
電影多處使用了攝像(影)機主觀鏡頭,即耿耿同簡單、同余淮合影拍大頭貼,以及電影末尾在濱江烤攤處觀看的那一段晚秋高低的回憶片。
這些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講,都是可圈可點的,因之並沒有造成觀眾的觀影困難。
直到最後,余淮所面臨的生活困境方被展示出來。
電影由此到達了情節的高潮部分。
整部電影,通過女主角的第一人稱視角,回憶的自己高中時代同同桌以及其他好友的青澀年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追憶入口,由此,我們緬懷自己以往的同桌(很遺憾,揚揚的同桌從初中開始就一直是男的……),過逝的高中歲月。
在記憶的深處,總有一處細節能夠打動於你;我想,對我來講,這個細節就是那樣子一個存在於幻想之中的女神形象吧。
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值得期待的愛情。
這種事,往往發生在青春。
當然,畢業之後你也要心存幻想。
畢竟牠跟年齡並不是絕對的關係。
青春之所以美好,就在於那時候的我們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相對較小罷了。
彈幕(據同上)上有的人說“沒讀過高中不懂”——誠然,耿耿余淮這種樸實的情愫,或許更多地經歷過普高的人方懂,而且往往需要那些同同桌擁有深厚感情的人……電影中我關注的一些小細節最後再來說一說電影中,我所看到的一些小細節。
首先是何藍逗的演技。
我先聲明,這是自己所觀看的她的第一部作品,所以或許不能進行其個人的縱向之比較。
但就這部作品而言,我覺得她飾演出了一個高中女生的精氣神以及風韻,她的一顰一簇,一個個微小的肢體動作,無不透露著一個普通高中女生在喜歡的男孩子面前的小小情愫,借用一句戲劇中常常使用到的評價語就是,她把耿耿這個角色“演活了”——這裡至少是我和導演心目中的耿耿之形象。
至於男主角陳飛宇,我不多說,畢竟我喜歡的是女生。
其次是電影中恍兮惚兮的北野武色彩。
余淮送自行車鑰匙丟了的耿耿上公車,是硬切後接上的上一個鏡頭。
上一個鏡頭是耿耿因余淮口稱送自己回家而興奮激動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下一個鏡頭就立馬切到了上公車的那一幕。
應該說這種前後對比反差蒙太奇,北野武也經常用,很有戲劇性,忍不住惹人捧腹大笑一番。
還有台詞上的重複銜接。
在上邊提到了公車那一場戲中,余淮追上後,耿耿請求師傅“停一下車”,師傅停了車,罵了一句“你有病吧”,緊接著耿耿把這句話送給了余淮:“你有病吧”。
家長會後體育館那一場戲,耿耿悶悶地向前走,不小心撞到了正在打籃球的男生,男生質問了她一句“你幹嘛呀”,隨後余淮使用這句話質詢耿耿“幹嘛呢”。
應該說,這種一方面是情節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則是演員台詞的重複,很具有編劇色彩,因之帶有很強的戲劇性。
我想,這一段也或多或少反映出了兼是導演的編劇身份。
最後再來說一說這部電影的一些小細節的缺憾。
上面已經提到過一個余淮空間轉化的失真性了。
在上述體育館質疑之後的一個場景,余淮同耿耿一起,在雨中互相理解,這時候余淮的頭髮已經濕成一片了,而耿耿的頭髮還是乾乾的,這一段的蒙太奇拼接導演顯然有失偏頗。
七年後,也即電影的落幅處,耿耿和余淮來到了他們倆一起所種植的樹木前,而這時候的樹木,一方面是“七年纔長那麼一點”,另一方面則是耿耿七年前刻下的字,如今居然沒有造成因樹木生長而產生了“破殼”,顯然,這是不符合生物學邏輯的。
還有汪蘇瀧電台表述的時間跟實際上國慶表演的時間的衝突性。
後面幾個BUG,都是彈幕(據同上)君啟發我注意的,在此表示感謝——有時候,彈幕的確可以帶領我們發現自己所忽略的電影之中疏忽的地方。
有趣的是,七年同學會後余淮再度背耿耿回家時,耿耿的鞋沒了。
我不知道導演試圖通過此來表達什麼,因為他在電影中沒有交代,但是很明顯地,在這裡,可以看到攝影師有很主觀地在規避這一個瑕疵。
最好的回憶,都在電影裡!
青春,青春……搖滾詩人伍佰為此寫了一首《斷腸詩》(《樹枝孤鳥》,1996)。
而像多年前的《青春派》《李雷和韓梅梅》,都是學生時代的影片。
可以說,青春也是當前電影工業的一個重要創作題材。
我個人覺得,電影《最好的我們》敘述出了自己獨特的故事,因此,這可以算作是一部不錯的商業青春片。
或許,彼時的我在電影院的話,也會在某個場景處,落下熱淚吧?
一隻特立獨行的羊書寫辛丑年二月份初玖日子
武汉二中2019届毕业生,高三补习时看着这部电影在学校拍。
电影其实一般,但我和同伴都很感动,不是因为剧情,而是因为自己一点也不浪漫,安稳而充实的青春。
就算没有啤酒没有大雨,我们也有上去就被通报批评的天台,有绝对让你没时间跟女友/男友补习的晚晚自习与周练,有在一班而不是五班的保送清北的竞赛大神,有跟你不厌其烦讲题的数学老师,有我们的高中三年。
高考加油。
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看了好几部知名的青春小说+相关电视剧、电影,这部无疑是非常接近我那个青春的一个。
(原著发生在比我晚三届的学弟学妹之间,时期非常接近了。
电影则发生在更晚之后的五年。
)出于对陈飞宇的(莫名其妙的)信任和对何蓝逗长相的喜爱(其实也就是在向往的生活中看了一眼),我在几天前把小说先看了一遍。
看到结尾处我快要崩溃了——作为一个小甜剧爱好者,我越来越没办法忍受非HE的故事——生活已经如此乱七八糟了,为什么我还要在虚拟世界感受这些?
我不要,我只想看甜。
哪怕它们与我毫无关系。
小说看完我又去“循例”看了一眼电视剧——印象中刘昊然是非常少年非常符合男主形象的人,但我却在看完一头一尾后更加崩溃——这肤浅又敷衍的演法是怎么回事???
他还是那个我心目中那个骄傲又腼腆的少年吗???
一丁点细腻都找不到。
结尾处的形象更是令人不适——青春剧中好多男演员都有这样的问题:小朋友去演,学生时代就毫无违和,但成年部分就像小孩装大人;成人去演,学生时代就像在装嫩......刘昊然就是成年部分令人不适的。
但让人非常惊喜的是——陈飞宇竟然hold住了两种形象!!!
虽然成年后的造型无比接近贺军翔,但丝毫没有违和。
何蓝逗更是学生时代和成年后都非常的融洽,尤其她的学生时代造型,就像当年高中时班里的某一个女同学。
班主任的演员也非常喜欢!
电视剧和电影都是同一个人出演,虽然年龄与我当年的班主任相差甚远,但两个人对于大家的意义都是同样深远。
毕业前的部分看到电影院里大家都在偷偷哭泣,就像是又经历了一遍同样的青春。
当时跟鸽 晓杰去看的,当时我印象最深的是片尾的感谢陈凯歌 陈红夫妇,然后我在孙晓杰耳边悄悄的说,这是陈飞宇的爸妈,身后也响起类似的低语,是后座男生对傍边女朋友说。
对电影本身没印象了,再看一遍还是不喜欢,但是我们三个看电影的机会也不会有了,我不会选这种电影的,晓杰最喜欢这种了,向往爱情,对这些谈恋爱类的可上心了,鸽啥都能看,她啥都觉得好看,啥都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我不行,我要装逼我不屑😕,我不想谈恋爱,所以现在人家都有老公陪着看电影,我没有,好久没去看电影了,有些时候看啥不重要,我们一起去看了这个电影才是最重要的
影版《最好的我们》整体气质抓马化了,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狗血气息青春影视剧已然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像“优爱腾”每个月都各自上新至少一部青春题材的网剧。
虽然爆款的比例低了许多,但青春影视剧丝毫没有降温的趋势,一方面是,“没有人永远青春,却永远有人正青春”,这一题材永远有追随者;另一方面,青春影视剧的制作门槛低、成本低、政策风险小、收益率高。
而如果是IP,那就更不容错过了。
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可以说是青春校园小说的超级IP。
“振华三部曲”是以振华中学为背景的三部小说,分别是《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橘生淮南》,这三部小说分别已经改编成网剧。
其中剧版《最好的我们》于2016播出,由刘昊然、谭松韵饰演男女主角,该剧播出后大获成功,当时点击率超过20亿。
如果说赵薇《致青春》拉开了青春电影的帷幕,那么《最好的我们》则掀起了青春网剧的热潮,正是《最好的我们》的成功让资本注意到这一市场的广阔天地。
除了《最好的我们》,剧版《你好,旧时光》于2017年播出,由李兰迪、张新成主演,而剧版《暗恋橘生淮南》也将于6月10日播出。
“振华三部曲”分别改编成了网剧于6月6日起全国公映,由陈飞宇、何蓝逗主演的影版《最好的我们》,是“振华三部曲”首次搬上大银幕。
影版《最好的我们》会否复制剧版的成功?
影版《最好的我们》海报对于影版来说,原著和剧版的巨大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的是,剧版粉丝基础雄厚,影版在宣发上事半功倍;问题是,剧版实在太深入人心,刘昊然的余淮、谭松韵的耿耿受到书迷的一致好评,甚至有剧迷说,不是刘昊然、谭松韵在演耿耿余淮,而仿佛是八月长安看到他俩,才写出了这样的故事。
观众难免会对比,影版的压力可想而知。
剧版的耿耿余淮深入人心首先得搞明白,八月长安的小说原著有怎样的特征?
何以成为大IP?
客观地评价,如果以精英文学的标准衡量,那么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也是快餐文学;但假若与同题材的快餐文学相比,那么“振华三部曲”的写作则有质感多了,至少是那种清淡可口、色香味俱全的快餐。
八月长安出生于1987年,是2006年哈尔滨市的高考文学状元,她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本身文学功底就挺好的,85后的成长经历也让她小说中的细节叙述贴近80后、90后。
但“振华三部曲”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真实。
如今“真实”是一个用滥了的评价,任何青春影视剧播出时打出的宣传旗号里,一定会说反映了真实的青春云云。
但并不是说主人公穿着校服、听着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纠结于文理分班等,就代表这部剧真实了。
真实不仅仅是体现在服化道的细节和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上,它更体现在叙事的肌理、人物的塑造上。
绝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普通,绝大多数高中生,也是普通人。
因此,真实的奥秘,即“普通”。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抓马的风波,学生们就是教室-食堂-宿舍/家三点一线地来回奔波,为着每日的功课、每月的月考以及发下来的成绩单愁苦。
而一群普通的高中生,哪怕你智商再高,终究也就是一个还未步入社会的小屁孩,会紧张、会焦虑、会恐慌、会退缩,没有偶像剧里霸道总裁那一套一套的“英雄救美”。
八月长安很聪明,她抓住了校园生活和高中生“普通”这一特质。
当然一部小说要好看,肯定不能是流水账,八月长安在普通的基础上,赋予了小说足够的戏剧性和幽默感。
小说也会给读者带来言情小说小鹿乱撞的那种心动感,但这一心动是亲切的、熨帖的、似乎触手可及的,因为它是发生在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之间,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真实感。
以小说《最好的我们》为例。
单看梗概,它跟现在市面上扎堆的青春校园故事似乎没太大差别。
一方是学霸,一方是学渣,俩人是同桌,从相互看不顺眼到日久生情,文理分班各种纠结,学渣为了跟学霸考上同一所大学拼命学习,结果高考时学霸出了意外,或者学霸为了跟学渣同一所学校故意“失利”,两人就此分离……大部分故事,是按玛丽苏偶像剧或者甜宠剧的模式写的,男主角自带霸道总裁气质,如果他恰好是学霸,那么一定是雷打不动考第一,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从容淡定;而学校也好像是被《流星花园》里的英德学院“附体”了,三天两头就有各种抓马的大事发生。
总之,故事的核心是男女主角轰轰烈烈一波三折的恋爱,学习主要是作为一个叙事背景。
《最好的我们》不同,它虽然讲述的是耿耿余淮“耿耿于怀”的故事,但主线仍旧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校园生活;耿耿余淮相互喜欢,是学习之余喜欢,而不是喜欢之余学习。
小说也没有那种夸张甜腻的撒糖,哪怕俩人其实已经暗生情愫,但余淮对于耿耿依旧是“一小部分时间施以援手,大部分时间落井下石”。
学生嘛,主业总归是埋头苦学。
最为关键的是,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有弱点的男主角。
余淮虽然是学霸,但不是那种天才般的学神,稍不留神他的名次会往下掉,竞赛会落榜;余淮虽然自称“小爷”,看上去如此开朗、活泼、无所畏惧,可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考不好了就会怀疑自我的少年”,他也会畏惧、会怀疑、会自卑、会逃避。
剧版《最好的我们》之所以赢得高口碑,根本在于它充分还原了小说中那一份真实与普通,还原了一个虽然闪闪发亮,但也有弱点的少年余淮。
影版若想保持原著的精髓,改编也得遵循这一个大方向。
刘昊然版余淮与原著非常贴近剧版《最好的我们》有24集,但影版只有110分钟,大概网剧3集的篇幅,这意味着影版必须大量删减。
该如何删减,是影版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如此短的篇幅里,既要拍出平淡真实的学习日常,又要充分反映耿耿余淮的情感累积,是蛮有难度的。
可惜啊,影版采取的编剧策略是最简单的那一种:删除小说中那些普通的、日常的部分,保留那些具有冲突性的情节,并予以放大。
编剧的出发点是为了保障戏剧性和可看性,只是整个故事的内核由此也转向玛丽苏偶像剧了,电影中耿耿余淮的主要任务好像是谈恋爱,到处都有宠溺的细节;两个人的情感进展神速,也有偶像剧里那种抓马型的起冲突的情节。
就比如小说中,余淮的妈妈家长会后请求老师不要让余淮与耿耿同桌,耿耿也没受太大伤害,事后还偷偷向林杨打听余淮与初中同桌的故事;到了电影中,这个冲突被放大,耿耿生气暴走,直接走进有人正在打球的篮球场,余淮则在一旁大喊。
影版“加”了一些情节,非常偶像剧也就是说,影版《最好的我们》整体气质抓马化了,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狗血气息。
何蓝逗版耿耿,与谭松韵版耿耿各有千秋,但陈飞宇版的余淮,就比刘昊然版余淮逊色不少。
陈飞宇也非常帅气,少年感也非常足,奈何大部分时候稍显僵硬,欠缺那么一点灵动;当然这也怪剧本,一开始没有表现出余淮的弱点,家庭变故后他突然的“堕落”也就显得欠缺说服力。
陈飞宇版余淮,少年气十足,只是演技稍稍生硬应该说明的是,从剧本改编角度看,影版《最好的我们》并不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上映后市场境遇也会不成功。
影版《最好的我们》的起承转合,跟之前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有点像,虽然一部是校园爱恋最终大团圆,一部以悲剧收场,但两部电影都特别适合现在以及曾经的高中女生边看边哭。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目标受众,与《最好的我们》是重叠的,前者虽然口碑惨淡但票房近10亿元,影版《最好的我们》口碑是没太大指望了,祝愿它票房好运吧。
——版权属于澎湃新闻——
这部电影,我给他五星,是因为它虽然很差,但带上余淮名字的任何我都毫无原则地选择五星。
从高二到研一的日子里,我就是个尝试拼凑的小女孩。
我对好友说,我是余淮研究十级学者,我可以单凭感觉嗅觉一个人身上余淮的百分比。
像他又不是他的这些“周边”,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都很折磨人。
然后我也开始慢慢接受,这些合并同类项的他—-套着他的名却不像他的存在。
我还买了漫画。
私以为余淮做不到漫画结局那样。
即便我仍坚信喜欢余淮就应该连着他的自矜懦弱一并接受,但也学会了这一部分对于他温柔的改动。
余淮,渐渐归为我心中很小的一部分。
我一直惦记他,喜欢他,勾画他,但不常提起他。
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了,我要追着要长得他们重逢时那么大了,他一直在这里啊。
这次,陈飞宇比刘昊然还不像他,但我从第一句我叫耿耿开始就流泪了。
整个故事我抽身出来看显得立不住,他既然愿意消失七年也不会随便因为耿耿的几张照片挽回,观众感受不出那三年有多重要,自然也不会知道耿耿为何愿意空白这七年。
我的自我补全,让余淮的好只是成为了我知,女主知的一部分,很自我感动吧。
小说中情节很多,但抽丝剥茧做得不得当,反而产生了偏差。
这个故事一直对我很重要,它做的不好,但我仍然买单了。
我仍然是全场哭得最傻逼最动情的一个。
尬住了家人们,但是还是要感谢导演看完我家房子都大了一点呢,为啥?
脚趾头抠出来的三室一厅就不评价演员的演技了,大家有目共睹单说台词,真给我真无语了呗直白的地方直白的要死,抒情又搞得特别书面化,配合着演员本来就不OK的演技和背诵般的演技原地高潮。
烂的给我看yue 了,台词尬到我以为是我写的 。
颜值都很在线 年下自由文艺会撩 年上也好宠她啊 结局很好品 “你知道她眼睛的颜色吗” 结尾那首歌好听的 不过吻戏是一点没看到啊 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吗 对了年下好像年轻的kate box
好细腻的电影
心潮澎湃才是爱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哇哦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挺浪费时间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好动人的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在那样真正亲密的时刻,倒下的酒瓶声其实是心跳声…高潮后又回到寂寞与无趣的日常…但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可以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尖的缝隙中流走,这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它都永远属于你。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