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大量的远景和背影,人物说话从未采取正面拍摄。叙事结构用了倒叙闪回,个人不太喜欢。唯一的一次特写在最后的眼泪上。总之,充满着思考,竖琴反复的旋律围绕辽阔的忧伤,是一部与大地和信仰在一起的作品,拍得也够任性。
影响风格让人想起德州巴黎
3.5星
2018M134:一路的沉重,一路的解脱,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最后终于露出了笑容。老人说“但再怎么无常我们还要继续生活,我们会出生,会长大,会恋爱,会结婚,会生儿育女,然后就是死亡。”因为太阳总在左边,太阳也会让痛苦失色。 总体挺闷的。
之前看过冈仁波齐,这部又是另一种感觉,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误杀母亲的儿子不肯原谅自己回到故地,儿女成长的老人失去了生活的盼头,挺不错的慢节奏公路片
自我救赎的公路片,虽然节奏很慢,但是留下了很多给观众思考的时间。磕长头到拉萨的人确实值得敬佩。
太阳晒在半边脸,你差点忘了还有另一面
太可惜了,后边顿悟的部分竟然睡着了。。。
来看万玛才旦专用摄像的导演作品~
松太加情节转变见细节的编剧功力不俗,一部真正的公路电影,路途的风景甚至过客都是其次的,真正重要的是在行走的过程,没有目的,是一场在旷野下的心的修炼,冥思生死亲爱的价值。这样的徒步精神与宗教的内心静修多么接近。一场不堪回首的往事,一碗粗陋的奶茶,一段难以磨灭的历程。
他生病了。药理无用。人本就是靠着精神才能好好活着的生物。
藏文化中的生死观鲜明,风从头嚎到尾,有点脑壳疼~
我们用一个一个故事打开彼此心扉。
我造诣不高。
简单的救赎故事,却是写到骨子里的镜头触觉,细节的丰富,若不是有感悟又怎么可能如此云淡风轻,却无边无际……
非常喜欢他的摄影,哦,原来也是导演,叙事方式和剪辑,也让原本平淡的情节,有了张弛感。
松太加前期作品,摄影仍属万玛才旦风格,但叙事结构和立意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传统-现代或城乡二元对立只是点缀,最重要的是拷问藏族人的内心,展示佛教信仰的多面呈现。但《冈仁波齐》再大卖,也不会有更多人去回看这一部。
一段矫情刻意的自我救赎之旅 风格粗粝尖刻 仿佛成了情感交互的壁垒 几段承启的部分太不合逻辑
全靠特有的民族特色抬着。
主角其实患有发作性睡病。带着一种对自我的不原谅上路,回来时未必释怀,但毕竟时间已去新生来临。特有地貌和民族传统加持的西藏电影除了一种猎奇感外,总会伴有不断的风和孤寂,片子刻意留白了角色磕长头去萨拉的奇观,更显的不释然的归家路的内心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