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印度电影,它总给Ywan君一种魔幻的感觉,既能有脑洞大开的无厘头,也能有直面社会陋习弊端的冷冽。
或许这也是印度电影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有哪些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印度电影。
我想,一定是那些能令人反思,引人共鸣的电影。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它揭露了印度现实社会底层人民的挣扎;《杰伊·比姆》,它抨击了司法机构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三傻大闹宝莱坞》,它嘲弄了印度教育制度的僵化;而Ywan君最近看完的印度新片《星期四》,则是我看过印度电影中对印度社会和司法控诉最赤果果的。
这部影片并没有把焦点对准以往那些阶级制度、种姓制度、男女不平等矛盾,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强奸罪。
2012年,一名23岁的少女在德里的公交车上遭到惨无人道的轮奸致死,印度黑公交轮奸案震惊世界,也引发了女性大规模游行抗议。
可人的生命不能只换来一场烛光游行,这个代价不能这么衡量。
这起案件之后,纪录片《印度的女人》与剧集《德里罪案》诞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印度强奸行为的泛滥和丑恶。
德里更是被人冠以“强奸之都”的名号。
女主奈娜,就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一个高端幼儿园的老师。
她漂亮能干,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以及老板同事的信赖。
但谁也不知道她正策划一个大阴谋——绑架16个小孩。
拉上纱窗,关上门锁,很快幼儿园落入她的掌控。
她伪装得很好,孩子们都未曾察觉,还一如既往地玩耍。
然而,意外发生,警察不期而至。
该怎么办?
凉拌……她举枪伸出了门口。
警察迅速围拢,家长立马而至,媒体嗡嗡萦绕。
山雨欲来,满城沸腾,惊呼连连。
警察很焦虑,而屋内,奈娜镇静异常。
警方立马询问“你要如何才能结束这一切?
”奈娜立马反唇相讥“哪个白痴告诉你我要结束这一切?
好戏才刚刚开始。
”
奈娜顺手向警方甩出一个条件——1个小时五千万卢比。
就这么简单?
显然这只是开胃菜。
警察也没闲着,立马暗度陈仓,想来个突袭。
谁知,媒体来了个网络直播,警察行动反被奈娜监控。
这……猪队友真是哪都不缺。
奈娜自然不甘示弱,当老娘是软柿子?
走着瞧。
直接用火力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之后,一段视频随即传上网络,家长群里立马一晕一伤。
警察局长这边满脸黑线,直接把行动指挥官发配“边疆”。
奈娜趁热打铁,甩出第二个条件——我想和印度总理通话。
What?
你咋不要和美国总统通话了。
但警方被奈娜用小孩拿捏得死死的,没办法,只能向上请示。
总理立马落入两难,聊还是不聊?
不行,这种小贼不能惯着,国家脸面何在?
选举将至,要考虑民意呀!
呵呵……,你们的意思是之后给这些小孩立个纪念碑就行了?
一股韩影的调调油然而生,这是要黑政府的节奏?
还好,女总理力排众议,与奈娜开始通话。
可谁知,奈娜一上来就说出自己的第三个条件——我要和你见面。
这……女总理立马骑虎难下,被摆了一道。
警方那边一番排查,逐渐发现奈娜的目的似乎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正义之声不能沉默前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曾说:“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
”印度的犯罪泛滥,显然是整个社会的正义缺乏。
司法机构如看惯黑夜那般,习以为常,无所作为。
殊不知,黑夜并不该被习惯,而是需要一种光明,即便微弱也能让人在黑夜中看到希望。
只不过有人选择了等候希望,而有些人选择了成为那道光。
显然,奈娜选择了后者。
凭什么女性因为这种人渣的罪恶需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抚平?
凭什么普通人只能用这种最决绝的方式来博取支持?
凭什么罪犯可以只需几年监禁,甚至逍遥法外,而受害者却要压抑一生?
一句“她是整个体制的受害者”就能解释全部?
显然不行,被忽视的不仅是案件的事实,还有被害者最朴素的情感,那是普通人最基本的诉求。
当她们被看成一份份案件的编号,一串串被统计的数字,一个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当她们在不断地抽象中,被贴上标签,不再具体,失去价值。
无疑,这才是最可怕的。
当一个个鲜活的人被冰冷的数字所取代,那么他们存在世间的价值已被无情地否定。
也意味着掌握着世界大部分资源的人会让剥削更加肆无忌惮。
前2年大火的网剧《沉默的真相》不也是如此吗?
所以,检察官江阳以自缢的方式发出最绝望地控诉;所以,鲁迅以笔迸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奈娜向全世界揭露自己的伤疤,用枪逼迫全世界倾听她的愤怒和绝望;我想,当受害者被迫拿起枪,向全世界鸣不平,那么这是全社会的悲哀,是我们把枪递给了她。
可是,我也认为那些《前程似锦的女孩》不该用最冷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恨意。
有毒的种子永远长不出正义的大树徐翔曾说:“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有毒的种子永远长不出正义的大树。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也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人性是复杂的,并不存在单纯的善与恶,很多时候,两者之间是相互转换或者共存的。
人并无所谓的绝对正直,只不过女人受到的诱惑不够,而男人付出的代价太高而已。
深渊产生的本质是个体缺失了“更高价值”追求而形成的空洞,没有“更高价值”追求的人越多这个空洞就会越大。
但奈娜没有哲学家深邃而敏锐的洞察力,看不见它的存在。
所以,她才被仇恨与不甘所蒙蔽。
试想,奈娜的任何一个错失都可能让一个小孩丧命,让一双父母悲痛欲绝,让无辜者卷入纷争。
暴行只会衍生出更多的暴行,而悲伤将成为永恒的旋律。
每当我们表达对不公的愤慨时,是否能扪心自问,时刻保持自省?
是否我们比想象中更幽暗?虚伪?邪恶?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是否我们内心的恶会催生更大的恶?
是否因为自己所认为的正义,而肆意物化他人,让其成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
是否在自我感动的执念中,漠视他人的情感,而不自知?
当然,这里的我们是指我自己。
同样,我也认为当看到世界的不公,需要感到愤慨。
正义一直存在,它就像圆圈一样,没有人能画出,但客观存在,让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正义可能迟到,但请相信不会缺席,请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去熨平内心的褶皱。
而周围的人也请给予足够的关怀,对于创伤与修复不妨看看Ywan君在这篇(《月亮之光》一个拥抱后,请让生活回到从前)提到了五步法。
影片的结尾用字幕打出了“自从你观看这部电影(128分钟),据统计……在我国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
“
我们总说人能影响人,但真正能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时候,所谓的影响,其实只是片刻的感动。
那么,请你认真思考一下……你看到这里花了多久时间呢?
本文完推荐评分3.5/5.0,整个故事的逻辑性还有所欠缺,特别是那突然的镜头拉近,配上那惊悚的配音,多了着实有些令人笑场。
不过瑕不掩瑜,上一次有这种感觉的还是《误杀瞒天记》。
喜欢TWIST的朋友不妨周末得闲看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随便写写的Ywan头条号:Ywan电影日记
层层深入,直逼人心,最后大快人心,很反映现实的一部电影,真的有点韩国的恐怖直播的味道,发人深省,我不知道豆瓣需要多少字才能算评论内容不短,一直保存评论内容太短了,就是想抒发下感受,怎么这么难层层深入,直逼人心,最后大快人心,很反映现实的一部电影,真的有点韩国的恐怖直播的味道,发人深省,我不知道豆瓣需要多少字才能算评论内容不短,一直保存评论内容太短了,就是想抒发下感受,怎么这么难层层深入,直逼人心,最后大快人心,很反映现实的一部电影,真的有点韩国的恐怖直播的味道,发人深省,我不知道豆瓣需要多少字才能算评论内容不短,一直保存评论内容太短了,就是想抒发下感受,怎么这么难层层深入,直逼人心,最后大快人心,很反映现实的一部电影,真的有点韩国的恐怖直播的味道,发人深省,我不知道豆瓣需要多少字才能算评论内容不短,一直保存评论内容太短了,就是想抒发下感受,怎么这么难~来自wesee安卓客户端
2023.03.13 因为六级备考,时隔1星期才写下影片。
看过以后,只能说是没有原有达到预期了,在观影之前早有听闻该影名声“印度人居然放出来上映了!
”“成千上万男性印度人请愿封杀导演与演员!
” 故事内核很简单,就是讲述印度女性地位的不公,权利遭到蔑视。
影片围绕女主奈娜、警方、政客、媒体四方开展故事,以奈娜挟持幼儿园小孩为自己争夺权利为主线。
但是,影片前半部分节奏太慢了,情节没有过多波动,全靠着“奈娜为什么要挟制小孩”这一问题,吊着观众继续看下去;而后半段又草草收尾,结局很难作为一份答卷来回答印度这个积难已久的社会问题。
只能说导演能力没有很好的完成这部电影,如果可以再引人深思或者创新性一点结局可能会更好。
我也去找找有没有相似主题的电影,看看别人在讲社会问题时会以怎样的一个方式。
这类的电影我也看过几部,每次都会情绪低落很多天,因为世上确实真实存在这些伤人的事,因为生而为人本没错却有如此不公不幸的遭遇,更因为有些人看了之后评论说电影的立意、叙事、爆点等等等,却唯一没有加上哪怕一句“为受害者难过”......我不要求所有人都把打抱不平挂在嘴边熟人见面都先一句“歼灭坏蛋”,但是至少,在这种电影的场合,哪怕只说“难过”两个字,都比炫耀你本人知识储备、抬高你欣赏水平要好。
就好比参加别人葬礼,你说“朋友,你这灵堂陈设风格不够传统啊,应该在两侧摆上5米长的白菊,这样才能表达传统的送行氛围啊”一样。
同为地球人,头顶同一片天,脚踩同一片地,相同元素组成,确有形形色色不公与不平,这组成了世间的所有美好与不好。
这是没法子的事啊!
如果世间无伤害,所有一切都是良性的,多好!
(纯属个人发发牢骚,有不同见解,请自行消化。
)
《一个星期四》,2022上映,豆瓣7.7,在印度电影里并不算高的分数,我却很想推荐给大家。
.故事的主题其实很平常,性侵,警察不作为,与量刑,但却从女主角奈娜绑架了16名幼儿园的孩子开始。
曾经有太多的电影在讲这方面的故事,虽然它是我们一直知道的印度“非常难堪的一面”,但我们也更明白,它发生在每一个国家,发生在你我身边。
当电影结束后黑屏上打出“当你观看这部电影时,在印度正有8名女性被强奸”时,我的内心一颤,回想这部2小时的电影,我还是想说点什么,与电影内容无关,但与我们有关。
.我常说一句话:坏人得势那是因为好人无所作为。
这部电影再一次印证了这个观点。
当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人最终被社会逼成“罪犯”,必须用最极端的“犯罪手段”来倒逼社会关注乃至改革,那么真正有罪的,是整个社会生态,以及在这个社会生态里“不作为”的我们。
在所谓的“社会”里,我们本就是彼此联结的,或许我们并不相识,或许我们身处天南地北,或许我们思想价值都大相径庭,但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却是相互作用于这个社会的,并且影响着它的发展朝向。
.做“沉默的大多数”多么容易,因为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总觉得这与我无关,白人觉得黑人的权利与我无关,健康的人觉得残疾人的权利与我无关,异性恋觉得LGBTQ与我无关,人,觉得动物生死与我无关,却不知,当有能力者袖手旁观,当知情者无动于衷,当正义之声被迫沉默时,邪恶才能伺机而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动物,不要说我不关心政治,我们就活在政治里,活在历史中,活在未来的启示里,如果面对恶我们无所动容,那么请检讨一下自己,这不是冷漠与凉薄,不是躺平与佛系,而是“元凶”。
.当奈娜说,“当Rohit(她男朋友)拥抱我时,我要很久才能缓过来,觉得这是安全的”当奈娜说,“我如果不用这种手段,警察不会这么快来,你(总理)不会来和我对话,强奸犯甚至不是强奸犯”当奈娜说,“当我看到这个动物(当年强奸她的其中一人)握着尼哈里卡(幼儿园的一名小女孩)进入了我的幼儿园和我说‘我是尼哈里卡的新司机’时,我只是愣住了,万一有一天他……”时我不自觉的鼻子一酸,哪怕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我们也该具备基本的“同理之心”,奈娜是多么恐惧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将发生在她心爱的孩子身上,而坐在对面的印度总理,又是否能够切身明白她的感受?!
.对社会有干预,能够引起社会集体反思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好电影。
所以,我把《星期四》推荐给你们且不用和韩国的《熔炉》、《素媛》,也不用和《误杀瞒天记》等做对比评优劣,它能留给我们哪怕一点思考、震撼,就已经足够了。
.虽然前半部分的剧情有一点点拖沓,花了太长时间去推进主角的核心诉求,还有不断用恐怖片的运镜来渲染气氛,但是后半部分立意出来还是很震撼的2.尤其是镜头给到司机眼睛瞪得像铜铃那里,“你永远都找不到他。
因为他,就在你身后”鸡毛都起了!
这种人渣败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是不知悔改,不会承认错误,反倒想继续掩饰过去推脱责任,让人作呕😷 强奸犯的丑陋,与女主为他包扎伤口的善良真的对比太强烈3.发现一个细节,贾韦德警长陪总理进了房子后,一开始他的枪应该是一如既往没有打开保护模式的。
但当他撕掉司机嘴上的胶布之后应该认出了他就是当年强奸女主的人,所以想为当初为了多拿奖章、出名而没有继续追踪女主的案子赎罪,所以默许了女主开枪报仇杀了强奸犯(包括女主被押走的时候这俩人还在互相点头致意,这迟到的正义啊!!
又呼应了女主上新闻时说的我们的国家都习惯了一种延迟:政府和警察的延迟:警察和新闻的延迟、新闻和公众的延迟。
这也给了媒体添油加醋的机会)真的太细节了👍4.女主的未婚夫其实也揭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发现自己深爱的伴侣曾经遭受过强奸,是会选择接受?
释怀?
还是离开…5.总理的出现也揭示了女性在职场上的一些问题,总是会被人以情绪化为由攻击。
包括我自己,作为一个高敏感的人,也曾经为了这种性格特点感到烦恼;也曾经被人一天到晚说自己太情绪化了,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感觉自己很没用。
But情绪本身又有什么错呢,敏感何尝是一件坏事呢。
正如电影所说的“情绪是一种资产”,那么高敏感的人也会更善于觉察身边的人的情绪,更懂得关心他人不是吗6.电影的结尾很好的升华了主题,真的是电影形式在立意面前也没那么重要了。
“在你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有8名印度的妇女被强奸”,真的很刺眼,很发人深省。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事情不发生在自己头上,人们常常会闭上耳朵假装听不到。
但愿我们都不会遭遇这些,但也希望我们有发声的勇气与主动
刑法第236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罪论,从重处罚。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四)二人以上轮奸的;(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刚看完了2022印度电影解说:《一个星期四》,解说电影时长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过后,我的心里伴随着产生一股难以言说的压抑和震撼。
最开始,解说的片名和它所烘托出的沉闷惊异的气氛吸引了我。
在电影解说的前几分钟,我按照惯性思维先入为主,觉得无非就是先陈述恐怖分子的袭击,最后再替她陈述冤情的剧情桥段罢了。
抑或是来自精神病人的癫狂,然后呼吁大家要多理解多认识,普及这类疾病。
然而实际上完全不是。
不称为影片,我想把它称为,艺术品。
它真正讲述的是来自印度女性在谷底的挣扎,来自印度国家真实的恶劣的充满暴力和性欲的社会环境和当地女性所正在面临的遭遇,是的,就是印度一直为人称笑的,男性强奸案。
没有想到影片居然能够如此直面的提出由于这类事件引起的社会环境的问题,印度社会的大问题。
印度作为近年来的一大新兴经济体,已经不再是存在于我的刻板印象当中的那个印度了。
现在的印度是当前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正在大力发展制造业本国推动经济。
在2022年印度国家GDP在全球排名第五。
世界银行预测它会是未来世界第三的经济大国。
这样的一个有着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度,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有巨大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堕距亟待解决。
《一个星期四》,唤醒的不只有印度,也不只有女性。
故事背景:2022年11月15日有人跑银行去劫持人质,被击毙。
网络是这么评论的:啥年代了,跑去抢银行?
脑子进水了。
这个电影类似,有个女孩跑幼儿园去劫持人质。
印度狙击手的水平,真尼玛差啊,电影放一半了,女猪脚还没被击毙。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媒体直播了。
更更让人不可想象的是:总礼竟然跟嫌犯见面了。
简直是天下奇闻。
印度导演真奇葩,是个大骗子。
这个电影,假得不能再假了。
如果再假,就只能这么拍了:问我为啥抢银行?
我抢嘛银行,抢嘛银行?!
我是劫持人质,我有话要说。
媒体在哪里?
媒体不来?
不来我也要说:我告诉你,我儿子被拐卖了。
我整整找了二十年,没找着。
我要求拐卖儿童判死刑, 据《公安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2万被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平均下来每天就有50多起。
每天50多起啊, 总礼,你看不见吗?
然后,嘣鲜血喷满整个电影屏幕。
剧终。
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过《误杀2》的缘故,所以整个影片给我的感觉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我都知道剧情大致应该会往哪个方向走。
刚开始的时候从女主对待孩子们的态度我就敢断定女主是绝对不会伤害孩子们的,她对孩子很温柔眼睛是有光的,我最不喜欢的还是那个记者,断章取义,看的我要气s。
后来我是万万没想到取材是有关印度强奸问题,“如果世界都捂着耳朵,那么你一定要在他们大多旁边大声说话”真的很敢拍!!!
很少看印度电影,主要是怕看动不动就跳舞唱歌。这部电影还不错,说实话,女主演的挺好,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复仇。如果少一些幼儿园部分,多点她复仇的准备可能更刺激一点吧。
选材很好,主题立意很高,但叙事上bug太多,经不起细细推敲,主角的一切都太过于顺利,顺利到不合理。简单来说就是简易模式版的《王牌对王牌》+《3年A班》+《恐怖直播》,印度在翻拍电影这方面真的厉害。
等一个不烂的字幕足足搁置了半年,看完觉得亏了。
传递的信息很好,电影本身欠佳
过于异想天开,不切实际了,就变笑话了,也很不尊重这个严肃话题的初衷(你如果有个真实原型也就罢了)
7.0 还是一样的故事,但这样的“发声”片不嫌多。
大失所望!失败的命题作文,灾难的悬疑电影,主角的主线切入得太过于薄弱,无法共情,埋线埋得很莫名其妙,动机从一开始就已经暴露得差不多了,计划从男孩的特写那一刻就已经昭然若揭。整部电影节奏感也很乱,看到后面失去好奇心,总而言之,冠以宏大的主题,但是却不温不火。好没意思!
电影意义很好。但是就电影本身来说,有种期待很大但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感觉,最后的解密部分好仓促,前面也并没有做到情绪上的紧张刺激感。最后会有一种,就这?的感觉。
女性觉醒
印影和韩影都很典型地受到好莱坞影响,但保留了地方特色,在内核上比爆米花大片更有深度。电影里的关键人物不乏女性,没有鼓吹两性对立,而是呼吁全人类去关注女性议题。结尾影片里的希望和黑色字幕的现实对比,鸡皮疙瘩一身。别让受害者只有复仇路可走,这是整个社会该干的事。别去隐瞒阴翳只歌唱虚假繁荣,这是整个电影行业该干的事。
最后的包袱抖得有点意思,起码把好多看似bug的伏笔圆起来了……
在主题面前,所有关于技巧的讨论都是苍白的。
假大空
有点太拖沓了~印度的QJ实在太多了!
3.5又一部主题先行的电影,要控诉的也非常地直白了,德里黑公交事件中多名罪犯被判处了死刑,但他们却迟迟没有执行,印度在修改了相关法律后,受害者却迟迟等不来正义的到来,电影中一大半时间都在表现女主角的“凶恶”,其实很多细节都明显地留下了反转的铺垫,这次这个发生在戈拉巴的绑架案中也用相当的篇幅展现了社交媒体、传统媒体、警察机构、公益互助组织、法律、行政当局对于印度女性权益保护的角色,它们没有形成有机的高效的联合体,反而需要受害者自己来为自己复仇,一个几小时就能抓住的关键罪犯,却浪费那么多年直到彻底被遗忘,发声是多么地困难,正如电影中所说,你拉着人家的耳朵喊都不一定有人愿意理会你
误杀搞得我对一类电影审美疲劳 拍得也就中规中矩 如果误杀3拍这个我真的就审美疲劳到直接两星
个人呼吁没用,只得绑架集体了。韩片味拉满。题外话:印度人看待问题、拍电影时的迷之自信,实在令人迷惑。一方面,你会觉得多么自不量力,另一方面,他们付诸实践时的坚定,又那么令人肃然起敬。
题材不错 节奏一般
看前20分钟后睡着了,醒了后看了最后半小时,完全不影响剧情理解
用看似极端的方式,撕开自己的伤口,来挑战另一个真正极端并且烂进根里的问题,女主真的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