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碰巧看过另外一部犯罪惊悚片《杀人回忆》,那么一定能在看这部电影时体会到一种相似的基调——冰冷和绝望。
事实上,这部《孩子们》与《杀人回忆》所描述的案件不无关联,它们连同《那家伙的声音》中提到的李炯浩被诱拐事件并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谜案”。
而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当属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大的一件,当时在韩国也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全国发动了将近32万的警力,可惜,仍然毫无所获。
这部影片就在20年后的今天为我们打开了这本尘封数年的卷宗。
五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止于那个阳光明媚的季节。
我们并没有从影片里得到对案发当天情况的过多描述,而是从之后十几年人们寻求真相的艰辛过程中,才逐渐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碎片。
导演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视角,来拍摄孩子们在山里中穿行的脚步,或许正是这种局部化的表现手法,才加重了这部电影所透出的寒气,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没人能说得清的事实:案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山里中嬉戏玩耍,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演变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烂的衣物,以及十多年来人们对真相不断的搜寻。
当然,世界上总不乏正义人士为那些黎民百姓出头。
黄某,一个大学教授;姜某,一个犯过错误的电视节目制片人,组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搭档,着手对这起案件进行纯草根的调查。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执着能带来好的结局,当我们伴随着紧张的伴奏,和黄教授一起分析案件,将钟浩的父亲一步步、一秒秒地推理成杀人藏尸案的主谋时,结果却发现我们大家都错了,凶手另有其人。
而将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嫁祸为凶手,这种冒险的行为也遭到了所有受害人家属的不满,黄某因为一意孤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善意的起点却导致自己的被动,这本身就让人很绝望。
在观众的眼里,其实黄某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当任何人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胡同时,如果发现了哪怕一点点零星的光亮,那么势必会设想沿着这条“出路”顺利成章的走下去。
只是,在那种情况下,那些父母们已经伤不起了。
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在案情有了眉目的时候,往往剧情会急转直下,将所有人的情绪猛地拖入谷底。
无独有偶,数年后,黄某也因为自身的偏执,使女儿陷入了危险,而且,与“宰牛男”的肉搏完,得到恶狠狠的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同样也让姜某陷入了无助和绝望,如今的他变得和当年的黄某一样,被愤怒冲击了头脑,做出了自认为理智的判断,殊不知,这根本就是他们脑子中的一个假想敌,仅仅凭借几个疑点就试图把嫌疑犯逼成罪犯绳之以法,后果可想而知。
结尾,钟浩的母亲看完孩子的遗骨后,含着泪对姜某哭诉:“即使是听一句,哪里有当妈妈的认不出自己孩子声音的!
”随之,道出了编造谎言希望唤起警方关注的真相。
这其中又透露了多少无奈和辛酸,看来,影片不仅对警方的破案能力提出了异议,更是对执法人员的不负责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起事件其实也是有人祸的因素在里面的。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第249条规定,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
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如今,早已过了这个期限。
真相至今没有大白,罪魁祸首仍然逍遥在法外。
这注定不会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感觉畅快淋漓的电影,但是会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尊重,而同时,不论我们的命运有多么不济,生活总会像钟浩背后飘扬着的红色斗篷一样,永远以某种方式继续着。
本片根据韩国三大悬案改编,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均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与口碑。
题材这次是非常好,演员的表演也很有感染力,导演很具有引导功力,前半段大家都开始怀疑家长,后半段也开始对戴帽屠宰者愤怒不已,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就本片来说略显冗长,导演的主观想法表现有些多,过于肯定凶手是谁的做法和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尽量只是摆事实的做法相比较,略显震撼力小了一点,戏剧张力大了,可是牺牲了真实性的强度,这对于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电影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有关此案的线索 :1.两个报案人 韩国文化日报称,在2002年9月25日下午6时许,有一名听起来年约40岁左右的男性打电话至报社,称青蛙少年埋在大邱卧龙山。
而在同一天(可能早于下午6点),一名姓吴的先生已经发现尸体,并向警方报案,尸体发现地为卧龙山山腰城山高校的校区施工现场。
但吴先生并非此报案男性,因此警方开始追查这名男性。
2.死因 早期警方公布的死因为“低温致死”,至当年11月,经过庆北大学法医小组鉴定,在其中3名死者的头骨上发现了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并因此断定死者为他杀。
同时据发现尸体的吴先生称,尸体在发现时就以叠罗汉的状态相互压在一起,在最高层之上还压着一块大石头,有很明显的他杀痕迹。
3.子弹 尸体附近发现十多颗不同种类的弹头及弹壳,而卧龙山附近有军队的射击场,警方当时怀疑有可能为附近军人子弹误杀,军队极力反驳。
其中四具尸体的头骨之上有类似弹孔的洞,这一点有法医不认同,同时弹头及弹壳距离不远,有近距离开枪的可能。
但也有可能是孩子们在抓火蜥蜴的过程中在地上无意中发现弹头及弹壳,于是由抓火蜥蜴转为了拣弹壳。
(第三条的弹孔伤最终是否被定性为第二条所说的钝器伤暂时还不明确) 4.第一案发现场 现场没有头发,因此许多人对于遗体发现处是否为第一案发现场表示怀疑;同时尸体的牙齿大量缺失,更令怀疑加深。
(法医调查并未提到面部遭受重击导致牙齿脱落,而众所周知肌肉脂肪等组织会腐烂,但是牙齿头发及骨头则很难被氧化,牙齿和头发这两个疑点增加了很大的移尸可能) 5.衣服缠绕 五个少年的衣服以一种独特的形态系住,专家称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系法。
(具体系法未知,可以试想如果是系成圈状,可能是被凶手集体捆绑为一堆,随后进行虐待。
) 在本片中,导演为了表现自己的观点,将第三和第四疑点丝毫未提,这样和影片中那位教授不是就一样了吗。。。
几个重大bug1 剧情导向孩子父母凶手时 夜晚父母单独的对话 一直误导观众 父母是凶手 或者知道真相2 失利的教授第二次出现在影片中 缺毫无作为(一直以为教授是关键人物 付出了他的一切)3 警察明知道嫌疑人信息 却毫不调查(可能跟人物刻画有点关系 刻画的警长可能势利眼 可结果嫌疑人只是一个普通人 之前可能是什么牛逼公司的普通职工?
普通职工?
所以怕担当责任?
实在无语 本人没看这里之前 都以为孩子的死是跟国家政府有关联)4 一直以为父母知道事情真相 杀牛男车停在孩子家门前 所以找到了凶手杀牛男 这一点更加确定父母知道真相 结果最后父母也毛都不知道5 莫名其妙出来一个杀牛男 前面扯了一个多小时 现在告诉我这就是凶手??
6 结局男主与孩子母亲的对话 完全懵逼 总结 电影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剧情还是紧凑 吸引人继续往下看 个人觉得电影时长总体时间太长 反正虎头蛇尾 将就吧 我的话4.5分不能多😑 有点轻微烂了 说实话很久没看这个水平的韩国电影了。。
因为也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同样是未破的案件,所以看到很多人习惯将此片与“杀人回忆”对比结果,“杀人回忆”胜!!
但,有这个必要吗??
看片子之前特意看了下导演和主演,既不是奉俊昊亦不是宋蜀黍。
每个导演自然有其个人风格。
奉俊昊式的剥茧抽丝固然很吊胃口,但总不能每个拍悬疑片都拍成奉俊昊吧而且,两个案件的背景也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仅从这个影片来看,不做对比,不以“杀人回忆”为标准,倒是部很不错的影片的┉┉ ∞ ∞ ┉┉分割线┉┉ ∞ ∞ ┉┉┉ 看片子之前恰好看到几个朋友在校内分享的一个帖子:一个老奶奶,每日在地铁一号线分发寻找其孙女的传单应该与片子中的场景一样吧不过,片子中还有zf竭力寻找,军队的力量、媒体的力量、甚至连香烟上也有寻找孩子的广告。
天朝最不缺的便是人了,前段时间说的拐卖儿童的事儿,不知有多少5个少年了┉┉ ∞ ∞ ┉┉分割线┉┉ ∞ ∞ ┉┉┉ 韩片这几年似乎都讲述的都是现代故事。
不若天朝的电影,算是集体穿越了,掉入古代就出不来了。
毕竟我们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嘛!
而且布景来看,韩片除了几部时尚剧是在江南、明洞一类地方,多是以农村为背景了。
细想一番,泡菜国果然太小,不若天朝大片,天南海北的取景,那背景和80年代风景挂历似的艳丽。
最后啰嗦一下,这海报肿么弄得和鬼片似的!!!
豆娘换张海报吧!!
搞不懂又名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怎么来的,跟影片的关系在哪。
然后是如下观影问题。
;:1.元昊父紧张教授两人去厕所的原因没有交代清楚。
2.路上出现的玩具是怎么回事?
故意误导观众?
若是如此,玩具出现的理由是什么?
毕竟五个孩子失踪已经那么多年了,没道理家里还会出现玩具。
3.十几年前埋的尸体,骨头都有一些腐蚀了,怎么服装布料还是完整的?
4.结尾尸体最终公式时,怎么衣服又变新了?就算洗过,也不可能像穿旧了的而非埋在土里被分解过的吧。
尸体及衣服作为物证,不应该保持原样吗?
是可以清洗的吗?
5.结果公示以及前面挖掘尸体时,受害父母和村人那么伤心欲绝,媒体只顾拍照争夺前线新闻,这样的媒体人塑造真的好么?
最后,抛开对真实事件改编尊敬,其实整部片子的节奏总体看来把握的并不是很好。
姜pd和教授误判的情节占比太多了,对受害父母情感戏的把握却不是特别充足。
着重一家是对的,但也别完全忽略其他几家啊,总的给一点描写吧。
孩子们失踪了,最重要的是找到他们。
失踪当天村民找了村子每个角落。
无果之后警察搜寻了后山。
无果两个月后出动军队整个山搜寻。
无果之后各种寻找。
无果4年后 教授 和 编辑 怀疑其中一家父母作案 ,搜寻无果。
10年后一场大雨,路人偶然发现了孩子们。
鉴定是他杀。
编辑开始搜寻凶手 。
通过警察找到当年的嫌疑人 。
通过各种细节他认定凶手就是屠夫。
没有直接证据无法将其绳之以法。
15年后,案件不了了之。
没有找到是因为孩子们被埋得很深,刚开始警察搜寻不够仔细。
之后抓到的嫌疑犯,也因为没有证据没有找到尸体,不了了之了。
父母们苦苦找寻,警察的无奈,教授执著的“勇气"(读书人的勇气),10后的那场大雨过后孩子们破碎的骸骨。
一幕幕凄凉,无奈,无奈。。。。
如果当天村民有趣后山寻找,如果警察能发现尸体,如果大雨早些到,如果孩子们和那人接触父母有所警惕。。
可惜没有如果
影片发生在1991年,有五个少年在山上玩的时候走失,下落不明,五位家长连忙到警局报案,警察却以马上大选为由拒绝了,称孩子们只是在山上玩还没有回家。
直到案件升级,媒体介入,警察开始大范围寻找孩子,可是仍然没有结果。
在调查这个全国瞩目的案件中,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内容造假的制片人开始调查这个案子,在他们调查下,怀疑是其中一个孩子钟浩的父母杀了孩子,并埋尸家中。
当然,在那个破案遇到瓶颈的关键时候,哪怕是有一点点可能性都要追查到底,虽然种种迹象都指向他们,可是当教授和制片人带着警察搜遍了整个家也没有结果。
案件一直没有进展,直到2011年,上山采栗子的人发现了五个孩子的骸骨,这个案子才有被翻出。
经过法医鉴定,孩子的头骨受到重创,并且手脚都用一种特殊的系法绑住,在临死前也受到过虐待。
影片到了最后,凶手仍然逍遥法外,就算是现实中,这个案子早就过了诉讼年限,无法再继续为死者伸冤。
单就影片而言,看过之后有许多的疑点,在影片开场时,一个孩子披着鲜红色的斗篷奔跑,他说要是斗篷落地自己就会没命的,小孩子的想法非常单纯,一定是有人灌输了他这个想法,他才信以为真。
还有另一个大一些的孩子帮他把斗篷系在腰间,那个系法怎么看都觉得熟悉,和凶手有什么关系呢。
虽然没有在钟浩家里找到证据,可是夫妻俩的行为很可疑,老奶奶的手势到底暗示了什么。
在片尾钟浩妈妈回忆时,接到了电话后对钟浩爸爸说我们去那里看看吧,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确定孩子已经死了,要去哪里呢?
在找到孩子们的骸骨时,钟浩妈妈的反应就很反常,像早就知道了一样,也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去确认尸骨。
影片中成东日饰演的警察也非常奇怪,怀疑屠夫杀害了孩子,还说当时有目击者看到孩子们口袋里都是零食,为什么当时案发的事后没有报出,也没有根据线索去调查,反倒透露信息给制片人,让他去冒险一探究竟。
那个屠夫为什么会半夜出现在钟浩的家里,没有进门只是在门口停着,和钟浩家有什么关系呢,事后制片人在他的家里找到了女孩子的头绳和他的一寸照片。
那新失踪的两个小女孩去了哪里,是否也和这个案子有关呢。
这部影片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任何一个主要参与者都存在可疑的地方,相信真实的案件一定比影片更加让人心痛,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
杀人三部曲与其说是代表了韩国电影的发展或者所谓的韩国导演的智商,不如说是韩国导演对于社会责任的反思过程。
第一部‘那家伙的声音’对结尾的处理让人脊背发凉,好似在倡议大家把那个罪犯找出来。
第二步导演开始有目的地让观众参与发掘嫌疑人,但结果是徒劳和无奈的,导演开始有意识地发起人们进行反思,而反思什么,则在第三部中给了明确的答案。
第三部中导演不仅明确了嫌疑人,还让男主角代替观众对嫌疑人进行审判,从而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找到某个案件具体的嫌疑人不如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和法制的变革来得重要!
当然作为电影的本身而言,第二部的手法和戏剧张力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这部电影给了我《杀人回忆》的感受,但是震撼不够!
看完杀人回忆我是蒙了很久的这部电影有点金基德的味道,但是逻辑推算比较不合理,这是改编电影,杀人凶手还住附近这个改编是否合理,就没有杀人回忆那么严谨了但是催泪的是父母的伤痛看完第一感觉,觉得对不起父母,也许会牺牲自己生活一直去寻找一个人的只有父母爱人,老公也许都已经放弃了,只有父母才会如此执着孩子死前很痛苦,是折磨这些父母一辈子的痛苦那个警察早说过,是让这些父母再死一次那些父母轻易相信神婆的话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他们不是没有理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这些孩子的人只有父母才会无私,如果今天我花了40元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也许就是精神刺激一下而已。
真正好电影似乎都是只能网上看到。
前半段我也被误以为是父母是凶手,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伤痛真的会杀死人的所有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失忆,愿意自欺欺人的生活,只要不要感受到痛苦当痛苦无法承受的时候,勇敢的死亡解脱,剩下的人只能自我麻痹那个教授说的故事,似乎暗示什么,但是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人,是不是都在自欺欺人的或者,因为神话不能破灭,信仰不可以倒塌,如果什么都不信还怎么活我从来不看社会新闻,直接看娱乐新闻,宁可看谁和谁怎么了我也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种种鸵鸟也罢自欺欺人也罢我只想自我麻痹中国的很多新闻都可以拍成这样的电影,可是电影院放的却是3d肉蒲团也许是我悲观我不想再当鸵鸟了不想当温水青蛙可是很清楚 不面对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当面对太痛苦的时候不如逃避如果还可以承受面对的结果时候,去改变吧,用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途径如果我可以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剪辑的也许就是幸福的时刻但是我决定面对在还有控制力的时候我知道在不知所云 懂得就懂不懂也无所 欣赏一部好电影就够了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又名《孩子们》)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根据韩国著名三大未解谜案之一改编。
1991年,韩国大邱的五名小学生结伴上山抓火蜥蜴,一去不回。
政府出动三十几万人进行搜索,无果。
直至11年后尸骨被发现,死亡原因为他杀,犯人并未抓到。
2011年,电影上映,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这个真实的案件。
影片由一个涉嫌新闻作假被下放至大邱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贯穿起来,啊,那是事件发生四年后。
孩子们的父母一直不愿放弃寻找,村民们也仍然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持续关注事件的人还有一位,国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黄祐赫教授。
一个犯过错误的制作人和一个专攻心理学的教授携起手来会怎样呢?
至少开始时,疑雾重重,节奏紧张。
姜志胜与黄教授经过层层猜测,认为五个孩子已经死了,而受害者钟浩的父亲很有嫌疑。
人呐,就是这样,当你有一个想法萌芽时,便会鬼迷心窍的越来越坚定这个想法。
姜志胜与黄教授以负全责为担保对钟浩家展开了搜索,抽干了钟浩家的厕所,撅了一人高的地。
所有的猜测在被证实之前,怎么看怎么可疑。
然而,挖了钟浩的家也一无所获,钟浩父亲解除了嫌疑。
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自然被人唾弃。
说来奇怪,电影中确实有许多细思极恐的细节。
孩子们曾经玩过的玩具还在地上,不正常的电话录音,钟浩父亲透过厕所门缝的监视……很多人觉得电影沉重压抑,固然离不开电影的色调、配乐,还有人物的表情,阴冷。
眼神里的诡异。
剧情到这里,线索又断了。
2002年,青蛙少年的尸骨于卧龙山被发现。
姜志胜内心愧疚,又重新关注案件。
受害少年遗骨中被钝器伤害的痕迹,独特的打结手法,影片中多次对同一双鞋子的特写,让姜志胜把目光放在了宰牛人朱奂身上……此时的姜志胜像是那年的黄教授,仅凭几个疑点就做出了自认为正确的判断。
太想抓住犯人了,谁都想,孩子的父母,主管案件的刑警甚至全国公民。
没有证据,怕的是,又是一场无谓的猜测,让他们再死一次。
真实事件的时间跨度太长,影片自然也不只聚焦于案件进行时。
孩子们的失踪对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悲伤、压抑、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确认尸骨时孩子父母眼神里的绝望、无助刺激着我们的泪腺,他们走投无路,不甘愿放弃却又不得不正视现实。
这不是一部让人害怕的尖叫的恐怖电影,看完只有压抑、胸闷、混沌。
它也让人害怕,害怕的是人心,是这种震撼。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凶手是谁,却意有所指。
很多人开始推理,有人说是与孩子们熟识的外乡人,有人说是卧龙山附近军队的军人,还有人说是孩子们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被囚禁蹂躏……谁知道呢,也许,凶手和我们一样,也看过这部电影……—END—
虽然早就知道这个案子没有侦破,但还是被吸引到电影的侦查过程中去了。虽然没有《杀人回忆》那么出名,但本片拍得也很不错,主要是因为虐杀儿童实在太过恶劣,我真想看看到底会不会找到这个变态。影片中最后的凶手应该是杜撰的,这家伙演得真渗人。真心希望这个案子有朝一日被侦破,最后受害者家属们的哭戏真是撕心裂肺,很让人难受。如果电影节奏再快点会比较好。
至少比《那家伙的声音》强多了,拿这片子和《杀人回忆》比是不公平的,《杀人回忆》是现象级的。作为类型片本片相当值得一看。至此,韩国三大迷案改编电影都看完了。
答案就是永远没有答案。
没状态
①陈年旧案中的红披风依然鲜明地刺激着大众的神经②三下两下就被黄教授带歪了③姜志胜的犯罪现场模拟有一丝小恐怖④程序正义大于实体正义,没有证据猜到又能怎么样
绝望。前半部
虽然影片到结尾也没有给出最终结论,但这不重要。韩国人探讨人性的深度越来越接近日欧了,我喜欢。
看完这部就看完全部韩国悬案改编电影。由“悬案”改编成的,却安排了一个犯人这一点实在不太好,导演选择的切入点总觉得有点偏离,只是讲述了钟浩一家的事,有点想要过度骟情,却又不够力道吧
男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不是人人能都像奉俊昊那样能把握好这样的题材的
虽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都没有拍出来,最后的那个杀牛的被认定为凶手的人的出现就和案件本身相违背,案子里的孩子们是被枪杀致死,另外还有先前那个离谱的教授,不过可以理解韩国电影里警察和专家都是秀逗一样的存在。
嫌疑犯满脸是血却又异常兴奋的表情是最大的亮点!看的人热血沸腾……看这种明知没有结果的电影实在是自寻烦恼= =|||
韩国人拍这种电影真是轻车熟路,剧情、节奏、氛围、配乐都挺好。但是杀人回忆至今仍然是此类型中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这个电影比起杀人回忆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装了几个镜头,后面不会装了。
知道凶手却没办法置之于法的结局太苦了
66
好题材,但叙事的节奏感把握上,还有剧情对于观众情绪的引导上多少还是有所不足。不能仅仅指望人性中的一抹同情来换取观众的眼泪与共鸣,讲故事的艺术也是背后重要的一笔。
3.9
可怜的孩子们。
跟另两部比,感觉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