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朋友之邀看了《七十七天》的试映场,结果她半途看不下去,抱头鼠窜了,留我一个人数着日子坚持到最后,出来后又想大嚎大叫又想当街暴走……如果以一个词来形容这电影主创和故事原型,那就是“找死”,而观影者就是来“找虐”……被虐完再面对这花花世界,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的怯懦,所谓的无畏、勇敢、披荆斩棘,只是为了寻找安全、舒适和应有尽有。
而这世上真的有人要放弃这所有,骑个车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寻找自由……我在西藏走个路都呼哧带喘的,这些人拍了三年,主要景点还在无人区取景,大写的服[强] ps:感情线有点鸡肋 女主每每出现就秒变恐怖片 是否为了兼顾商业性 怕拍的文艺了太小众?
个人觉得直接拍成纪实片 让人与自然的冲突更猛烈些更抓眼球
杨和蓝天举杯致意的那段,本该算作是电影的点睛。
自由、梦想、远方;——“去他妈的命运。
”然后,杨骑着车,为了自己的自由,带着蓝天的梦想,去了远方。
借此,一部纪录片下锅,加了三碗鸡汤,端上来就成了剧情片。
主线剧情是杨的穿越,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想起那天阳光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第二部分:《狼图腾》;第三部分:人性拷问(划掉)主角不死。
感情线穿插其中,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好作文的第一要素——虎头;第二部分:木叶流之忍者奥义——幻术;第三部分:低分作文的共通病——蛇尾。
主线除了口述笔记外,多是画面。
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
天高地远,宇宙无穷。
诺大的场景里,杨或推车或骑车,什么喜乐、哀恸、癫狂,尘埃罢了,粒子罢了。
境由心生,从大幅的仙境来进入羌塘,再合适不过了。
可惜,这些华丽的场景,都被讲糟的故事浪费了。
然而接下来的“二狼传”就让人不敢恭维了。
两个狼眼中的镜头,是二狼的出场;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尾行,狼和人都无比耐心;最后,连藏棕熊都没能把它们赶出剧情的二狼,完成了为小狼铺垫的使命,直接蒸发了。
杨在整个穿越中,除了以肉投狼趁机缩回帐篷以外,其他时候都热情满分、蛮劲十足、看天吃饭。
作为一个打算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横穿的旅行者,即使不是最最出色的探险家(其实他就应该是),也至少该展现对地理、户外等全面而深厚的知识。
可惜,除了介绍了一下装备(还丢了俩驼包)以外,这方面乏善可陈,也使得整个电影过于倾向情怀,少了太多内容。
小狼的出场应该是高潮,电影能拉到两个小时,多亏了这一笔让观众重燃兴趣。
可惜再次被浪费。
无人区,没有人,也就意味着现代规则的真空,甚至是道德伦理的界外。
若是两人结伴,陷入绝境,可以有一出人性的大戏;哪怕一人独行,断水绝粮,也有内心的拷问(这一点在饮食崩溃上有所表现)。
影片中一人一狼,除了中间闪烁的火光和随后几秒的假象外,就只剩下“你走”和“我不走”了。
此处仅是一例,其实整部影片在碰到有可能深入挖掘的话题时,都浅尝辄止了。
再说二位出世高人的感情戏。
大段铺垫,突兀转折,莫名相爱,不知所终。
几处暗示都很明显,每当蓝天的人生背景又要加上一块拼图的时候,就差在演员的脑门儿贴张条儿,写上“此处又是我的故事”了。
杨在穿越途中遇险,每次都是恍惚中看见蓝天,搞得好像完成这次穿越是因为爱情的支撑。
总之,这部电影——有素材,有画面,有内涵(可挖掘),却讲了个糟糕的故事,把前三者都浪费了。
看过珠峰以后,杨靠在蓝天的车上,潇洒地说,喝水可以,喝鸡汤就不必了。
然而剧本自己打脸的速度太快;按蓝天的车速,到实现全面小康时恐怕都追不上。
再回到两个人坐在湖边的场景。
一个表面豁达内心痛苦,一个表面木讷内心坚韧,人物差一点就要立起来了。
结果喝了一瓶烈酒,吐出三碗鸡汤,一下又浪费了。
至于点睛么,我倒觉得电影中也有来着。
杨说的,大概意思是——无非就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如此观之,那位藏族老队长,年轻时做大地测量,年老后在客栈当个义工,都一样太酷了。
——去他妈的反抗命运吧。
77天已经看过两周,跨越一些心结,77天的一些情节依然在我的回忆里不是的冒出来,撩拨我一下,出行为了什么呢?
是挫折吗?
是伤痛吗?
我的第一次出行是因为伤痛,后来出行是因为喜欢,希望以后我的出行是因为喜欢而不再是因为伤痛了。
男主是为了自由,是为了挣脱先有生活的束缚,寻找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天空,荒凉孤寂,野狼和黑熊纵横,甚至比这人间更危险,更险恶,谁说人心最险,无非是因为你自己痛苦罢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被自己的期待、善意、恶意、他人、爱人、自我这些纷乱的东西所折磨,而在无尽的荒野这些威胁更为具象直接,你甚至不用去有情绪,只有死或生的挣扎而已,没有乐土,不走出心的囹圄就没有乐土。
女主更文艺一些,更真实一些,小浪花,女主就像是所有我们平凡的人一样,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还没狼够就废了,她假装乐观的活着,渴望结束,于是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走遍西藏也没有找到真正自己想要的,也许她想要的永远也不会找到,但她我觉方向错了。
七十七天是一个好片子。
刚刚看完《七十七天》,这是近几个月看的第三部关于西藏的片子,前两部是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信仰的神山冈仁波齐在三部片子中都有所提及,这么近那么远,眼睛所及之处,景色惊艳的一刹那,信仰却相距甚远,江一燕在重返冈仁波齐的时候,人到了,可精神远没有追随灵魂,男主的动机,除了和众多吃瓜群众一样,逃离身不由己的社会,做一次自己,再也没有看到其他的东西,所谓的“自由”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到“西藏”才能找寻?
不禁疑惑,又不禁被其吸引,“西藏”确实是个有魔障的地方。
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站在旁观着的角度,感触于信仰者的虔诚与执着;随后的《皮绳上的魂》魔幻与现实的重叠交错,就连同为藏族人的小说作者,也迷失在自己构造的人物世界中,信仰与宿命纠葛;想想去过离西藏最近的地方应该是“色达”了,2015年,毕业季,给自己的一次精神洗礼,就像所有想去又迟迟不敢出发的人一样,以为去过西藏就能找到自己,哈哈,但结果呢,就像七十七天里的男主,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释怀了自己的冒险壮行的执念,选择回到城市踏实生活,你与西藏(自由)的距离,不是信仰,而是路途上经历的种种,你经历过泥石流/爆胎/塌方/从凌晨出发行驶到凌晨结束么/在与死亡擦肩而过,与危险近在咫尺,你能感受到呼吸急促,随后一切的平淡你都会心怀感恩
一个人要怎样才能自制,才可以不感情用事。
或者即使犯错,也坦然自若,风轻云淡。
意识到自己犯了同样的错,心情糟糕,约不到朋友喝酒,回家看电影。
也许相对一场大醉,这是更合适的排遣,如果郁郁,不得解,喝酒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风景真的很美很美,杨在浩瀚无垠的水域上骑行,消失在阳光里,不,应该是向那一片光骑过去,真的很震撼。
如果真有涅槃,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
看到冈仁波齐,想到自己去年,应该是前年,买的冲锋衣和睡袋,还有几年前V给买的徒步鞋,一次都没穿过。
想着自己15年说3年内要去转冈仁波齐,今年已经是第三年,按照工作的现状,应该是没有机会去了。
好美的星空,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年没看到过星星。
的确除了风景,其他都是莫名其妙,从开始到结尾都是莫名其妙,没看过原著也不知道真正穿越羌塘的杨柳松原本有什么经历,或者有什么情怀。
但是有风景就好了。
想起他们最幸福,想起艽野尘梦,为了生存选择走无人区,和为了追求自由,或者基于冒险,或者个人梦想,或者脱离现实,或者无所谓了,故事里的人的心态会有什么不一样。
皮皮陪着我看了三分之二的电影,前半部安安静静蹲在沙发靠背上,头往后靠就可以枕到这家伙,后面抱着他,还真是煞有其事地盯着屏幕。
被电话打断后果断出去浪了,但是很快就会乖乖回来吧。
小家伙真是越来越通人性,晚上也是安安静静靠着我睡,有时候还非得真枕着我的头睡。
意识到陪伴最重要,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了,还是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这么几年的觉悟。
江一燕不算漂亮,但是气质很干净,导演算是很有眼光了,花絮里面穿藏服跳舞真的很美。
质疑生活的意义不是一天两天了,原来对自己的解释是,人生本来毫无意义,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被出生,不是选择出生,作为一颗精子或者一枚卵子并没有思想,即使结合到了卵子的精子,本身也是机遇,绝不是第一个出现。
大概是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至少正常环境下感知到的只是三维),生命的长度本身要求要匹配宽度和高度,立方体需要填充,才会推动人去经历,去感悟,去拓展,去筛选。
生活方式,不过是每个人的选择,选择就会有结果有后果有代价有取舍。
人有什么权利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方式,又有什么立场去占据所谓的高点。
只不过是一场生活。
呵,还是要去转冈仁波齐,提上日程。
记得是25岁去的西藏,当时对大自然还不太有敬畏之心,只觉得很美很震撼,路上还收获了一枚不出意外一生的挚交好友,后来也有一起旅行,今年更是共同喜得贵子。
2012年末日说前夕,在纽约经历美国数年来第二大飓风sandy,纽约州是重灾区,接近零度的气温,800万户居民断水断电,上万人失去家园在救灾点生活,机场地铁公共交通全部瘫痪,华尔街都被淹了。
我一个人在家,家里没有储备食物和水,就按计划吃点过期的干面包,一条面包吃了七天.. 纽约的冬天很长,每天晚上就点着蜡烛饿着肚子盼着电来,后来陆续恢复供电,有电的人家就会从家里接出很多根接线板到街边供大家使用,可加油站还是一直没油,每天每家都大几十辆车排队,跑都跑不了。
那是第一次不是在灾难片里看灾难,就切实的发生在眼前,每天都在饿与渴,害怕失去光亮和更害怕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中度过,可美国人面对灾难的乐观精神真是让人很温暖,公寓楼上邻居还在家开party在楼梯贴告示说带薪休假邀请大家过万圣节,街上互不认识的人们也都主动互相帮助。
今天看了<七十七天>,让我想到当时那一段,对自然心生敬畏,感受更加强烈了。
这是部有美景有音乐有情怀有正能量的好片,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会更感同身受,它让我真正看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坦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命运的不妥协。
好电影难得,可惜没有好排片,我总是想为这些电影呼吁票房,可艺术本就不应该与数据挂钩不是么,真正的艺术家在意的应该永远只是自己的作品不是其他。
电影让我想三十五岁再去一次西藏,带上小孩,那时他四岁,跟乐嘉带女儿穿越沙漠76公里一样大,男主角穿越的理由是“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自己的想法活着?” 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这样才不会三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吧。
感谢杨柳松写<北方的空地>, 感谢赵汉唐三进三出羌塘自编自导还主演,感谢江一燕零片酬出演,给了我这么美好的晚上! 良心推荐!
我是很偏爱旅游、探险这类题材的,纯欣赏电影的角度看此片只能打三颗星。
强行植入身残志坚的女性故事,是为了升华影片想传达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矫情的过于直白了,扣掉一星。
作为很早期就知道杨柳松事迹和看过第一版《北方空地》书的户外旅行爱好者,确实很佩服这些探险家,旅行家,我理解的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挑战的动力并不是文青式的矫情,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极限的无限超越带来的动力吧。
无人区绝美的自然风景和残酷的自然环境,探险者如何克服自己在身体和心理的极限中所经历的所有细节都是值得好好刻画的。
电影团队全部在高海拔取景,从资金和人力,精力投入都值得点赞。
风景绝美,自然风貌很真实和震撼。
还有欠缺的就是探险者的精神状态的刻画太流于表面,设计上纯粹为了和轮椅女生呼应。
还不如作者书里面在穿越时记录的流水账日记来的动人。
这里又要扣一星。
想了想为了鼓励这类影片,至少拍摄态度还是兢兢业业的,能看到诚意,还是四星吧。
为了那些风景大片,我应该还会再去刷几遍,以后会截很多图保存。
还有那本书《北方的空地》推荐你们看看。
(以下摘自百度,安利一下我非常敬仰的作者和人物原型。
) 杨柳松,作家,旅行家,探险家,是首个完整探索世界第二大洞穴系统的中国人,还数次穿越艰险的大羌塘无人区,雨季穿越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杨柳松著有两本关于户外旅行的图书,一本雅鲁藏布大峡谷穿越纪实《结,起点亦是终点》成为大峡谷探险旅行的经典指南。
一本关于大羌塘无人区穿越的《北方的空地》,使中国的户外探险活动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其低调毫无功利的旅行态度以及面对未知的决绝意志感染了无数的当代中国人。
正如杨柳松所说,这是一个没有探险的时代,但不能没有探索,对自然,对自我。
终于看完了期待已久的《七十七天》,以杨柳松作为拍摄原型,所以我不太喜欢个中参杂的与蓝天的暧昧情绪。
想要单独横穿羌塘的人,一定是内心足够坚毅、疯狂和纯粹的。
不过我对电影的期待,本来也不是故事上的编排。
当男女主人公面对岗仁波齐一醉方休时,他们说:为了心中的自由,为了远方,去他的命运。
我并没有被这句台词打动,杨说自己过了大半辈子,就是想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到这里我内心觉得很可悲。
前半辈子你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而活,你又在为谁而活?
每个人拥有选择出牌的顺序,请不要把自己的牌技怪罪于社会的胁迫,这会让人内心舒服一些,但依然是逃避呀。
于我,我想说我对自己所有的选择负责。
我想到了其他一些文艺作品。
电影into the wild 书籍刀锋,这些都是在找寻自我,找寻人生的意义,试图脱俗。
包括杨柳松等一些户外探险家,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这类主题从来不曾缺席过。
直到现在,我也还时常在追问生命的意义,追问我是谁?
这些问题从来不会有答案,可是人类还是忍不住沉思。
我曾经一度拒绝市俗化的生命,做过一点抗争,后来我发现,这简直徒劳无功,因为人生来就俗,这是与生俱来的特征,为什么不去承认自己的平凡与庸俗呢?
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要去荒野里寻找生命的答案。
我觉得这也许是一种回归母胎的行为,人其实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社会化让我们戴上了太多的标签、面具,只有回归到大自然以后,我们才回归到自我的真空状态。
当然每个人去荒野探险的动机不尽相同。
发着烧瑟瑟发抖躲在被窝里看七十七天,感受着杨柳松在高原上趟水失温,我觉得生命其实非常脆弱。
最后三图男主反而对横渡羌塘没那么执拗,反而释然了,说走出去后回去过好每一天。
我在海拔4700的高原上徒步时,遭遇脚伤复发,生理期,高反,淋雨失温,和外界没有办法任何的通讯。
当我每天要去勘测不错的地方大小便害怕被动物袭击,我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牦牛藏獒凶猛地牟叫,听着外面不远处石头从山上落下来,柴火不够身体缺温,每天有走不完的路……我的愿望就是回到文明社会好好洗个澡,有张床可以躺着。
可是即便这个过程这么难,杨他在遇到狼袭击差点丧命时眼泪夺眶而出,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都害怕过。
但是,我们都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流浪,但是,我们需要偶尔一次让自己的身心灵在大自然中彻底地放松。
结尾我想到了《百年孤独》这本书,我们生而孤独,努力做很多的事情试图打发它而已。
但是生命也并非因此这么的消极,至少要为美和爱过好这一生。
千万别浪费时间看电影《七十七天》,和小说没什么关系,且从导演到编剧、演员一无是处,三俗大烂片,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荒野里内心独角戏的张力才是好电影的核心,这些导演演员完全驾驭不了,就知道特效战狼,特效龙卷风。
还强化普及了大量错误的户外常识,与作者小说完全背道而驰。
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让人敬仰,远不止是自力徒步羌塘第一人,虽然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全能的行动力让人惊叹。
户外牛人很多,但通透有深度又能以淡然笔触将荒野和人生娓娓道来的寥寥无几。
七十七天的日记看似琐碎重复,其实恰如跬步成千里的任何一种伟大壮举。
无论是在都市感知幸福,还是在野外突围存活,核心都是要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孤独寂寞、随波逐流都是直面自己的难。
作者在控制自己生理和心理方面堪称登峰造极,冷静客观的强大,浪漫幽默的乐观,低调淡然的执着,让他一次次把握生命和幸福的主动权。
致敬不简单而自由的灵魂!
PS:不知道董洁和田震看过此书没有,若是知道各自也算尽过绵薄之力,该是如何欣慰。
也如同杨柳松这本书,应该也激起过多少人在荒野户外或工作生活的绝境中突围的勇气。
我不知道有多少从未理解户外的人看了这部电影倍加鞭挞,真正的户外从来都是艰难危险与壮观的美丽并存的。
相对于七藏沟、可可西里,我想羌塘和冈仁波齐是更加艰险的,羌塘我并未深入了解,但小至冈仁波齐和墨脱都如此不易,我只曾设想从未抵达。
我向往冈仁波齐美丽的星空和天地无限的美感也恐惧于狼群和大自然的侵袭,我们每个人都向往远方,向往自由的成长,可将自己安放于无垠的天涯旷野,没有现代文明的一切,没有便捷的生活所需,且要一个人面对这诸多困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的。
朋友问我,他这是穿越失败了么?
成功和失败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已然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一个人内心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会拥有强大力量来面对余生的。
记得小芸豆置顶微博里有这样一段话:亲爱的自己:多数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就死了,他们变成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断的复制自己 ,请永远不可这般!!
这个简介有问题哎:“电影中,在生活里迷失了自我的男主徘徊在雪域高原独闯无人区,影片女主身体残疾仍然乐观面对生活。” 电影里明确讲了男主没迷失女主也不乐观了。
热爱旅游的人不会不关注羌藏李聪明事件,人为何要放着安逸生活去生死探险?不仅是前无古人的荣光,更是自我实践的突破。然而因为大部分不是真实影像,非实景部分无穿透力,对人物的刻画停留表面,用一些鸡汤发言带过寥寥。摄像精致,花絮里都是对着绿幕布拍,逃不离它伪文艺的本质。
看在真事改编的份上,还行。真的挺尬的
穿越无人区,有的人是为了取经度人,我景仰;有的人是为了体验人生,我尊重;而电影主人公,居然是为了自由梦想,那么我只好表示艹艹艹。
今年从阿里大环线回来,在电影公映前买书看了原著,首映日看了这部电影。怀着期待心情看的。原作叙事平凡低调,电影拍的大气景美,很好的诠释了主人公为什么去无人区。这是一部喜欢看世界的远行者很值得看的电影,尽管还有不完美之处,但已令人欣赏。
剧情五分,画面满分
摄影赞,故事弱,演员差
除了景色,可说一无是处了
景色挺美的。入闱观影
我与狼的七十七天,一路太平,无惊无险无人区,文艺片的特点全在这里了,无病呻吟的冒险,无限风光的景色,无厘头的双线故事。
或许有这么一群假文艺的人,文艺女青年才听起来这么廉价吧。
那几只狼是花了大价钱,所以不得不用到最后是吧……
电影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大的惊喜是男主最后被狼吃了,打破了国产电影大团圆结局的魔咒
纪实性先行,电影感比较差。
文艺青年都这样
景色很美,江一燕很美,只是只是理解不了,怎么穿越了羌塘就证明你有自由你有勇气你有理想了呢?
这是一部仅靠演技无法完成的电影。
勇气!
画面非常美,25块钱花的值。
看看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