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德军的残暴和杀戮,一群自发组织的反抗军,在森林中创建了自己是根据地,并保护着一大批群众。
这部电影拍得还是很写实的,中间也穿插着浪漫、内斗、争执…这也是那个恶劣环境和人性的真实写照。
有很多感动人心的地方,比如他们在冰天雪地中遇到食物紧缺的时候,主角杀了自己的马,来让大家吃饱饭。
还有两个年轻人相爱并举行婚礼的浪漫故事,给这艰难的日子带来了很多鼓舞和希望。
他们相信他们一直都在创造奇迹,所以他们从没放弃生存的希望!
就如同我们当年的红军一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最终成功🏆
Defiance,2008年底的片子,曾被奥斯卡和金球提名最佳电影音乐(James Newton Howard)。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细腻感人的二战片了,James Newton Howard喜欢用提琴和钢琴的solo,音乐做得很美,虽然我不饭Daniel Craig,但也不得不承认他在片中扮演的Tuvia远比007生动。
Tuvia (Daniel Craig)是Bielski家的长子,家乡被纳粹血洗后,带着三个弟弟和幸存的犹太人躲到了森林里。
随着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加入,Tuvia和二弟Zus成了领袖。
Tuvia老成持重,接纳了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并努力为大家寻找粮食和生活用品。
在幸存的犹太人被纳粹的屠杀激愤欲拼死复仇的时候,Tuvia依然冷静地说:Our revenge is to live. We may be hunted like animals, but we won't become animals. If we should die, then it'll be as human beings。
冬天到了,食物越来越少,Tuvia感染了伤寒,几个年轻力壮的犹太人趁机滋事,Tuvia果断地枪毙了领头的家伙,维持了营地的秩序。
伤寒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德国人发现了森林里的人们,Tuvia带着大家开始逃亡,历尽艰辛走出森林眼前却是一片开阔的沼泽地,队伍里有人开始哭泣,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Tuvia也软弱了,最终,大家在三弟Asael的鼓励下走出了沼泽。
一直觉得Daniel Craig或许只适合演007这类的硬汉,但是在这部影片中,Daniel Craig把Tuvia的稳重隐忍犹豫软弱演绎得可圈可点。
Bielski家的老二Zus (Liev Schreiber)一心想复仇, 终于带着几个犹太人加入了附近的红军游击队,却常常被苏联人取笑犹太人的懦弱。
渐渐地在战斗中,Zus赢得了苏联人的尊重,但是当Tuvia来到红军营地索求伤寒药的时候,苏联人还是拒绝提供帮助给犹太人。
于是,Zus和他的犹太人伙伴带着Tuvia去袭击德军的一个广播站,嘱咐Tuvia在车里等他们,广播站里很快枪声大作,Tuvia下意识地去拿枪,却不能动窝,是冲进去还是等在这里,是继续等还是转头走,Tuvia内心很矛盾很激烈,短短的几分钟感觉也许像几个世纪一样漫长,Zus受了伤揣着满怀的药品跌跌撞撞地冲出来,其余的伙伴们都牺牲了,英雄不死的情节还是不能免俗地渲染了一下。
Liev Schreiber在X-men Origin中扮演熊人,不过我以为Zus这个角色更适合他。
有女人的影片一般少不了爱情,最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Bielski家的老三Asael (Jamie Bell) 和Chaya相爱了,在一个飞雪的日子里举行了婚礼,这是整部影片最纯净最唯美的一段,随着小提琴如泣如诉的独奏,雪花漫天飞舞,银白的世界里一边洋溢着爱情欢快甜美的气息,一边是凝重的Zus和红军游击队默默地准备伏击。
Asael和Chaya交换完戒指,踩响脚下气球的一瞬间,伏击的枪声也打响了。
我实在是喜欢Jamie Bell,自从看了他主演的Billy Elliot就一直关注,当年一口伦敦乡下口音的孩子也闯荡到了好莱坞,King Kong中看到了他的身影,这次Defiance中的Asael给了他更多发挥的空间,期待他快快脱离big boy的image。
不像辛德勒名单这部主流煽情片,Defiance的人物更加丰富,将各式普通人面对困难甚至死亡时勇敢怯懦善良丑恶刻画得栩栩如生。
记得前几年的影片钢琴师,德国军官Henryk看到Szpilman抱着罐头如鬼魅一般出现在面前,忍不住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吓傻了的Szpilman下意识地回答开罐头,什么时候中国的战争片也能拍得人性化一些多好。
一个队的出现伴随着从松散到整体的过程 这是个复杂的过程 中间出现了领袖选择 意识统一 还有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少数派清理 必须的是 官僚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清理 但是 当非极端情况下 这些的反对不能再用暴力和强权 领袖的作用也该弱化 这样下来 在战争中发展的团体 必须拥有极强的统一思想 极好的纪律性 也就是说 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社会属性 可是 当和平时候 在稳固时期 这样的非律法的行为可能如反右这样 变成了违背初衷的大事件 需要的是更多的全民的监督和力量 是发全民的意识保护的时候。。。
想不通 回头看太多不清楚的东西很容易太模糊 毕竟历史是人写的 而且是给我用来启示未来的 那就向现在和未来看 自己到底能做多少 。。。。。。。。。。。。
由于是看完就写 所以没有标点
片子本身并不糟烂,故事也算新鲜,两小时的片长没有让人中途切片的理由,但也找不出任何出彩的地方。
这也许是一种“稳重”,但对意图利用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来抒发一种情怀的话,这番“稳重”所制造的效果,就如同隔靴搔痒了。
既无炫目的战争场面(对克雷格的肌肉造成浪费),也无荡气回肠的传记色彩(对二战犹太人背景造成浪费),四平八稳的程度让人怀疑本片是不是出自爱德华•兹威克之手,一群人就这么波澜不惊地在白俄罗斯的林海中演绎着自我救赎并救赎他人的故事,如果不是零星点缀的战斗画面,还真把他们当成男耕女织的自然村,而不是命运多舛的犹太人。
[反抗军]啥都不缺,缺的就是苦大仇深、波澜壮阔的气场,这在二战+犹太人题材的电影中尤为重要,[辛德勒名单]和[钢琴师]算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如果非要分个级别的话,本片不属于看20分钟就想就删的电影,但绝对属于看完就忘的电影。
丹尼尔·克雷格这位英国帅哥在接拍“007”之后所受到的关注自然是大大的提升,也一举跻身一流男星的行列,两部“007”拍完,又出现在了这部二战题材的电影中。
跟“007”中那光鲜亮丽、风流潇洒的造型相比,本片中“邦德”可是遭罪了,无论从衣着到发型以及整体造型而言,完全跟迷人二字完全失去了联系,有的只是饥寒交迫中的痛苦挣扎于抵抗,随时面临被剿灭危险的游击部队,生活和战斗的环境怎一个脏字了得。
不过呢影片还是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当年在德占区之内,反抗组织战斗和生活的状况,一场场战斗、一次次转移,那真的是一个字——苦。
影片在回顾了那段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中的一个非常细微的局部,反映了人类在艰苦环境中所能展现出的意志力和潜能。
不错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到豆瓣上才知道Tuvia、Zus和Asael是三兄弟,看电影的时候只知道前两个人是兄弟。
看来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兄弟旅了(Brigade of Brothers),也许这个名字可能会更叫座一些,呵呵。
很佩服这般波兰犹太人的抗争行为,在二战历史中类似这帮不甘坐以待毙的犹太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他们更多的时候只是在屠杀中顺从的度过。
兄弟旅其实是在历史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面对德军、波兰伪军、苏联红军等等多股力量的打压顽强的活了下来,在战争结束时队伍总人数扩展到1200多人。
影片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一堂活生生的管理课,兄弟旅其实就相当于是一家公司,从最初创业到中途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到最终取得成功。
1. 创业公司的人事变动创业型公司基本上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巨大人事变动的可能,因为公司每天都有可能因为某个决策的失败而死掉,所以在作出上述这些决策的时候必然会导致部分人员心理上的抗拒,接下来离开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Tuvia和Zus都想当团队的领导,但在最终公司发展策略方面发生了难以弥合的分歧,Tuvia希望能够让更多犹太人生存下来,天生就有救世主的情结,而Zus则希望在以暴制暴的战斗中取得生存的权力,因此很多妇女儿童注定就成为了累赘。
这就好比创业型的公司,在初创阶段由于意见不合而导致最初的几位创始人分道扬镳。
这种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创业型公司上演,基本上是避免不了的,有时候可能发生在公司创始人身上,有时候也有可能发生在为公司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身上。
2. 偏执狂不一定能生存记得前Intel总裁安迪.格鲁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要是放在兄弟旅的身上可能就要失灵了。
Tuvia在面对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时,审时度势地做出了与同在森林中打游击的苏联红军游击队合作的决定,为兄弟旅最初能在森林中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硬汉Zus则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一种趋炎附势、拍马屁的做法,虽然后来他直接投奔到了苏联红军游击队那边去了。
作为一名好的管理者,既需要有坚强的意识,也需要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即“大丈夫能屈能伸”。
一味的和Zus一样去逞强抖狠虽然一时半会能打出一片天空,但长久来看是做不成大事业的。
对于公司的领导者来说,需要善于平衡公司内外各方的利益,才能最终将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公司做好、做强、做大。
3. 建立威信与权威领导者如果要带领大家完成目标的话,需要在人群中建立自己的威信与权威。
之前的经历可以为这个过程增加一些分数,但更多时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去通过一点一滴的事情来体现。
Tuvia在影片开头亲手杀死了杀害自己父母的伪军头目家中的所有男性,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就是纳了投名状了,相当于告诉了大家他从此之后就只能进行武装反抗的道路了。
同时,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了大家,Tuvia的武功还是不错的,跟着他闹革命还是靠谱的,由此他的威信与权威初步建立。
除了给大家提供安全的场所之外,Tuvia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大家带来食物、药品等。
在Tuvia的推动下,兄弟旅制订了十分严格的分工体制,尽量让大家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发挥。
身手好的人员可以出去募集粮食等(可能用武装抢劫更贴切一些),手工艺比较好的人可以维修枪支、缝纫机等物品,妇女可以洗衣服、做饭、收集野菜等等。
在粮食严重匮乏的冬季,Tuvia还将自己很拉风的那匹白马(虽然不知道这匹白马是从那个石头缝里面钻出来的)杀了分食给大家吃。
在遇到团队中有人公然挑战他的权威时,他断然采用了武力的方式迅速干掉了那个挑衅者,以起到杀鸡儆猴的警示作用,从而稳定整个团队。
Tuvia也知道领导的威信与权威并不完全都是靠打压来获得的,他同样很清楚仁慈的力量。
在他得知有女人怀孕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要枪毙她,因为这个行为违抗他不得怀孕的命令(虽然Tuvia后来也顺水推舟自己打破自己的这个命令)。
但他得知这个女人怀孕是因为被德军强奸的时候,他最终原谅了她,显示出自身仁慈的一面。
恩威并施,在Tuvia身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4. 领导也是人不可否认,领导也是人,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是如此。
是人的话就会有他的弱点,作为兄弟旅的领导Tuvia也不能例外。
前面说过了,他最初规定女人不能怀孕,而他自己最后竟然也和自己心爱的女人OOXX,当然是冒着怀孕的风险。
不知道他心爱的那个女人如果怀孕的话,他会该如何处置,关于这一点影片里面没有交代,这就是人的弱点其中之一。
电影结尾处,兄弟旅溃逃至一片沼泽地时,长久以来经受了极大压力的Tuvia终于崩溃了,他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逃,这个弱点彻底让他从神坛上走了下来。
这时候,一贯软弱的Asael挺身而出,鼓舞大家最终走出了沼泽地。
虽然这个情节对于Tuvia来说是很失败的,但从公司运营的角度来看他又是成功的,因为是他把大家训练出来了,有一些人可以接替他来做一些重要的决定,他是为公司的未来打好了基础。
ps:影片最后结尾处的字幕中有提到,Asael最后参加了苏联红军,按照影片中的情结发展来看,Asael是不应该作出这样的决定的,因为前面已经有Zus走过这条路了,为什么他还要去尝试呢?
麻烦知道True Story的达人指点,谢谢。
我总觉得电影还是比较真实,毕竟及时在一个内部也会有不停的争吵和纠纷。
甚至于理念的不同。
在那样的时刻,能活下里就是最大的革命了。
且男主角也并不那么英勇伟大,也曾不知所措。
毕竟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考虑。
但一方面,我又觉得电影有点假。
让人难以入戏。
丹尼尔的演技还是比较一般,这种需要深层内心世界的戏码对于他来说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吃力。
很久很久以前,东欧北亚的大森林里住着勇敢的三兄弟,大哥是一条金毛蓝眼的大狼狗,二哥是一头膀大腰圆的大黑熊,小弟弟是一只还没长齐斑纹的小老虎;有一天晚上,三兄弟的父母被偷猎的坏人打死了,黑熊二哥叼起悲痛欲绝的老虎小弟,气喘吁吁地飞奔进了森林深处,那里,精明警觉的狼狗大哥正等着他们……等一下,他们还有父母?
动物饲养员?
……哦不,我好像又走神了。
************************************************************************拿某个民族的不幸做文章,估计哪个导演都不想的,除非你是斯皮尔伯格——囧司徒在06年奥斯卡上的笑话讲得好,“先是Schindler's List,再是Munich,犹太人真是等不及要看下一次我们身上要发生什么事了啊!
三部曲!
”——所以讲历史遭遇的片子大多以歌颂救世英雄为主,在犹太人的问题上各家更是小心翼翼,生怕踩着了谁的脚趾头,本片也不例外,只不过可惜了一点的就是虽然导演赞歌唱得尽心尽力,整片的精神内核却完全没有上升到人道主义的高度,面对这么一个跌宕起伏的真实故事,人物塑造却还是略显平面化、刻板化,情节也有太过格式化、太意料之中的毛病;要怪就怪电影的创作者拼命想要把叙事的可看性提上去,却忽略了一点——历史就是历史,戏说就是戏说,这两者间并不存在谁占八成谁占两成的问题,真实是不容添油加醋的,过多的“艺术处理”冲淡了现实本身的力量,而影片的独特性到最后也就无处可寻了。
还好这些还不至于让本片成为你生命中无聊的两个小时,片子的情节还算紧凑、故事发展也还算合乎逻辑,而且导演Edward Zwick就像是对着《大片编剧101》照本宣科一般,该有的叙事元素基本上一个都没少了去:兄弟阋墙、帮派内斗、战火逃亡路上的爱情故事以及没啥特效但总算也凑合出来了的战争场面。
所以看到了吧,我前面说的没错,一段本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给讲成了好莱坞千年不变的陈词滥调,也难怪影片上映后一边是欧洲要求还历史真实的愤怒呼声(因为虽然官方观点是没有证据,但东欧历史学界认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Bielski兄弟可能参与了1943年苏维埃分子在波兰境内进行的一场屠杀),一边是美国影评界平淡如水的反应,还真是亲身诠释了“一个大西洋,两边不落好”的尴尬处境。
其实演员群的表演还是不错的,虽然我一直想不明白为啥大家都喜欢找一个金发蓝眼、敏捷精壮、除了个子矮点之外看起来雅利安到令人疑惑的英国人来演犹太英雄——就是说你呢Daniel Craig,虽然说以貌取人有种族主义的倾向,但是我还是不明白这家伙身上到底……有什么犹太人的成分啊。
不过那双顾盼有神【错】坚毅如铁的蓝眼睛还是足以让观众浮想联翩的,而且Craig身上的领袖气质也咄咄逼人,让观众能够毫无障碍地接受他为指挥官和光环护体的男主角,哪怕身边的对手之一是著名的“偷戏能手”Liev Schreiber——Schreiber把Zus这个人物身上的狂躁、暴戾和忠诚、热血之间的矛盾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可惜留给他的时间太短,这个人物最终也只能停留在叛逆的弟弟的阶段上,Jamie Bell的老三从大哥身后的小跟班最终成长为新的领袖的转变值得赞赏,虽然他的表演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Mia Wasikowska早期的酱油角色之一,辨识度远远高过其他演员,似乎预示了她几年之后顺利走上坦荡星途的强大资本。
这是一个近乎字字对应的圣经故事。
《出埃及记》中埃及法老见以色列人繁荣强大而心生嫉妒,便迫害犹太种族,上帝派遣先知摩西警告法老放以色列人出埃及,法老最初拒绝,上帝随后在埃及降下灾祸,惩罚法老,最终使他屈服,而以色列人得以重归圣山西奈。
本片中的大哥Tuvia就是这一群犹太人的摩西,他不顾自身安危,一心以拯救更多的犹太人生命为责任,最终领着超过1200人逃出生天;而就像以色列人在西奈为耶和华立帐幕一样,Bielski兄弟带领下的犹太难民营也自己动手建起了遮风避雨之处,并且似乎是凭着上帝的奇迹熬过了两三个严酷的东欧寒冬,——上帝的奇迹,以及二哥Zus和他的战友用性命换来的药品,准确地说。
犹太人的确是上帝最忠诚的子民,但他们恐怕也是古老民族里最相信科学的一群人了。
走出深山老林之后,老三Asael被苏联红军征调入伍,并几个月后就牺牲在了战场上,而片中龊龉不断的老大和老二却最终先后移民美国,在纽约经营起了卡车公司,一起生活、合作了三十多年,这不能不让人感叹亲情血浓于水的强大力量。
片中Craig和Schreiber把两兄弟之间的关系演得张力十足、火花飞溅兼基情四射,而他们平静幸福的结局也确实没有给观众在这一点上留下丝毫遗憾。
所以说很多时候艺术是不能给你HE的,想看HE只有从现实里找啦。
EDIT:我差点忘了——于是那奇怪的口音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导演想表达犹太人之间交流说的是有东欧口音的英语么?
而如果不是(显然)那么就需要观众接受“整个翻译”的设定,假设他们所有的希伯来语对白全部自动翻译成英语了,而这种情况下是不用带口音的——参见Hunt for Red October里Sean Connery的俄国舰长,或者往近点说Daniel Craig在TGWDT的瑞典记者Mikael Blomkvist。
就别老给演员出难题啦,导演大人。
*********************************************************狼狗大哥想要把森林里的动物全都救出来,保护他们不受偷猎者的伤害,而黑熊二哥觉得大哥是逞英雄,两人大打了一架,二哥气呼呼地跑掉了。
之后大哥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土坡向着二哥出走的方向长长地呼唤,最终,在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之后,二哥回来了,原来他只是找了个地方好好睡了一觉。
三兄弟奔跑在崇山峻岭之中,勇敢地抵御外敌迫害、忠实地守护着百姓安全,被称为犹太民族的三大神兽。
好一个值得犹太民族代代传颂的圣经故事。
……再走一次神,就不用想结尾要怎么写了。
我的体会: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一个原本孤立于众人之外的犹太群体,如何在受到残酷迫害后,慢慢学着团结。
学会在面对禽兽般的暴力时,保持住人性,不让自己变为禽兽。
昨天@王媛 老师说“爱自己”——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爱自己,保持人的尊严。
电影第一男主角图维亚读书成绩并不好,这群难民里有他的老师,一个高雅的知识分子。
但是面对残暴的纳粹,面对血淋林的屠戮,老师的信念几乎崩溃了。
最后,老师在长途奔袭中去世,去世前对自己的学生说:我几乎都失去了自己的信念,但是你让我重拾了信念。
图维亚作为这样一群由各色人组成的犹太难民,面对来自兄弟的挑战,面对群里奸诈之辈的挑战时,都显示出了力挽狂澜的英雄本色,真仿佛摩西重现。
但是,在一次大轰炸后,他几乎失去了听力,意识也模糊了不少,这时遇到一条大河,他的坚定意志开始犹豫,他以为遇到了绝路,几乎放弃了求生的意志。
这时,受到他数次激励的小弟弟亚赛头脑变得清醒,鼓励众人解下腰带,拧成绳子,老老少少把绳子系在腰上,趟过了大河,求生成功。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领导力的真实体现,看到了一个原本松散的群体能够健康发展,需要怎样的理念和行为。
这部电影又多么像创业者将走过的路:留下是死,走出去也可能是死,但也可能是活。
to be or not to be。
这部电影,和《逃离索比堡》一样,会成为我记忆中排名前五的二战影片。
杀人成为一种理念,一种政治.两个伟大的民族,日耳曼,犹太,为了欲望而相互争斗。
世界上哪个民族不伟大呢,都伟大,活着的都伟大,当人群,汇聚到一起,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如果有序的发展,就成为一种洪流。
枪管里,喷出的火舌,直接消灭了播下的种子,都是男人的行为,令人震撼。
杀戮与新生就这么直接和曝露。
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拥抱和理解是伟大的。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拥抱和爱恋是迷人的
糟蹋了
值得推荐。虽然演员说着有口音的英语,很多地方也有穿帮,但是这故事应该是有人为了不去遗忘这样一小撮人而拍的吧。上座率很低, 片子结束的时候影院两次响起了掌声。掌声给不放弃的希望。
疲软的反抗
GF喜欢男2,但拍得稍显拖沓。可以当纪录片看
衣服太帅了
仁义礼信……大概就是这个精神吧。这类型的电影基本上都是这个格调,说不上多好,可绝对可看。大概也就是这样了。电影显得既不够天马行空的浪漫写意,又不够现实残酷……也就是中庸平稳了。说来说去怎么都觉得不是犹太教,更像是儒教。
记得故事有点沉闷 只要看下去 挺有感触的
我实在想不明白,007的左轮手枪只有4颗子弹了,杀了坏警察后只有一颗子弹了,为什么他不拿走坏警察的枪呢?
看睡了
很不错的片,有一定内涵
二战片里比较二流的,就是还行的水准。但是,以往二战片里的犹太人都是悲催的角色,这部电影呈现的是反抗的犹太人。倍感安慰。
经营小游击队不容易
就跟《动物农场》一样,所有的武装起义成功后,领导者最终变得跟被推翻的那些人一样。所以说,两个阶级斗争越激烈,它们的本质上越相像。
颜色太漂亮反而显得不真实 战术经验为0 好吧是翻译得太差了
但凡有两个男主角的战争片,总有一个是我不喜欢的。两个绿眼珠我喜欢淡一点的那个。最后的营救还是他。其实深色的又有什么错,战争本身就是个错误。ps,最烦关键时刻扯爱情!OST好。
如果这部片子让我们来拍,那就该叫——森林游击队!
燃情岁月基友篇,连结尾都那么像
杜斯基图维亚三兄弟创建了犹太人森林反抗营地:杜斯基旅。他们只是为了让犹太人活下来。然而森林里的生活是艰苦的,当德军终于决定围攻森林。俄国红军就脚底抹油跑了。而图维亚和弥赛亚两兄弟却带着犹太人穿越沼泽,以后再与德军激战,所幸老二祖斯带领的几个犹太人援军赶到消灭了坦克。杜斯基旅得以再次重新在森林建立营地。最终一共解救了1200个犹太人,其子孙达到几万人。而杜斯基兄弟从未以此为荣。这是一个好故事。如同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出埃及记一样。“海水不会分开,唯有靠自己”“我们生活在森林,躲避禽兽的围猎,但自己却不能失去人性”这才是真的好故事,一个好电影、好故事总能让观众与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欧战时候的反犹,不仅仅是德国人,而是几乎半个欧洲。小胡子的希特勒和大胡子的斯大林都不是好东西。
丹尼尔格雷格最好的电影
很一般的战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