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就是“女生节”和“女神节”了,对这两个节日的刨根问底和污名化的讨论,也在这几年开始拿到台面上,一些女生已经不再觉得所谓的“女生节”是对自己的关注和呵护了,而女王节,女神节此类谄媚的词语,在女性认知中,也已和消费洗脑脱不开关系,就连妇女这个词的词性也需要商榷一下,是不是叫做女性节会更好一些。
这是好事。
《女生要革命》豆瓣给了7.9分,目前评论人数还较少,这部电影牛的是把女生在父权制社会下的校园中面临的困境全部道出:强奸,身体指摘,被男性审视(搞女生各类排名),穿衣,种族歧视,LGBT,甚至是体育奖学金的男女公平选举,残疾,还有单亲妈妈的生活态度,女性校长的纵容,移民家庭的小心翼翼等等等等,可以说这部电影它太政治正确了,但就是这种正确,也是目前女性急需的正确。
我在之前写那个酷儿和lesbian一点思考:关于同性恋和波士顿婚姻折射的问题的时候看到过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一个女性,亚裔女性,亚裔女同,要承受多重压迫和歧视,每一个标签都是要承受的诅咒(大意如此原句忘了),今天在这部电影里也看到了相似的场景,解放要从行动开始,哪怕是从女生厕所的传单开始,如果不去开始,那么我们对于现状的不满和愤怒所产生的动力就会迷失方向,只会始终在隐忍中草草度日,中学生活也变成了一段噩梦一样的日子。
上千野鹤子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里把女权理论分为三种:1.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论 2.激进女权主义 3.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1.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论,只是利用女性,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无论是“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女性都曾被允诺给予自由和平等,革命承诺的解放,只是在利用女性的力量,而结果都是被窃取革命果实,实现了“男性的解放”2.打破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论的是妇女解放运动,也就是激进女权,激进女权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和控诉)。
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人如何成为父亲和母亲,儿子和女儿的物语,也就是与“家庭”这一制度再生产机制相关的理论,而这个家庭制度,则呈现出“父权制”这一历史形态,是由性和世界之间的压抑性的不平等组成3.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既不是女性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她们而是想解析性统治的物质基础的唯物主义女权主义者。
当时在那本书看到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弗洛伊德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马克思旨在反抗压迫争取解放,而弗洛伊德则重在适应压抑,精神分析师称此为“治疗”,这正对应了自己在很久之前,觉得心理咨询在某些层面是没有用的治疗,是一种只知道将你捋顺了的治疗。
如果女孩们面临着不公平的环境和校园暴力,只知道压抑自己,将自己捋顺了,而不是去fighting,去刚一刚,那所有的事情还是永远无法解决,最蠢的更是那些身在其中而不自知,反倒觉得是现实本该这样,误将豢养是对自己的某种恭维和宠爱的女性。
这部电影从稍显青涩的高中生活角度反映出很多现实社会问题。
女性社会面临的不平等以及随便轻浮的语言骚扰(如果你计较那就是你小题大做等),有色人种面临的歧视,残障群体被社会忽视等等问题
开头的梦境也很有深意,我曾发过一句话“我们被扼住喉咙,捂住嘴巴”值得不仅仅是女性这一个方面。
这也不仅是Vivian的少女叛逆和觉醒这是每个女孩身体里都流淌着的东西,还有Seth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一个花言巧语的油男,但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才是最重要!!!
看完真的会狠狠爱上这种男孩。
这部电影也是唯一一部看过中文如此之标准的一部剧,恰恰也从这几句中文中看到西方对东方一些保守观念的看法事实这种看法确实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
相较于美剧中普遍的雌竞小团体有很大不同也赋予了女孩们各种不同的美和力量。
整体虽然不足也有人觉得是在空喊口号但是在这fucking的世界谁不需要一篇大爽文!
girs help girs 女孩子们站起来!
叫出来!
女生就是要革命!
活在父权社会下的青少年芭比初步觉醒后,喊上了她其她的芭比朋友,还没跳出性缘的她还是in love with her ken,芭比们革命时的吻如同当年的Thelma and Louise,认识到父权社会开始怀疑一切的teenage anxiety太过真实,她们只走出了第一步,但故事未完,她们还会继续革命。
除去ken片段简直完美,最大雷点就是性缘关系,但是瑕不掩瑜,不够激但绝不liberal,Mitchell恶心人的设定时不时提醒着她们,也提醒着观众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强,我们还需做得更多,这部电影可以解析的细节也和芭比不相上下,金句频出。
本片感觉很有amy自传影子,Vivian,lisa,leslie,都有模糊的相似性,从ann和Leslie到Vivian and Claudia,猜想amy也有一个友情非常深的女性朋友,总能写出如此动人的友谊。
电影像西方女权发展史浓缩进了校园,Amy的feminism也绝不是平权,也不是white feminism,各个少数族裔面对交叉性的困境都描写的很细腻,母女关系,女性社群都写的太好了,for girls everywhere,thank you amy
#雪碧看电影# 艾米·波勒 2021《女生要革命》🌟🌟🌟🌟看得我忘了一天的疲惫,立马疯狂截图做拉片,电影中的黄色运用太精致了,每个角落都是细节,非常用心,我作为观众也获得一种奇怪的满足感。
从《公园与休憩》就爱艾米·波勒,我的喜剧启蒙,习惯了她乐天派的打鸡血模式,看她回归平凡做一个平平无奇的中年妇女甚至有点不习惯。
说回影片本身,非常利索的前后呼应,青春校园话题电影,女性得以找回声音,结束地很突然,草草收尾,有点意外。
不过也只能如此,因为一个男女平等的世界毕竟还没有到来,我们的想象力都比较有限。
这是一个关于少女觉醒的青春热血电影,基本涵盖了大部分青春校园电影共有的元素:友谊、家庭、爱情、自我的成长。
尽管某些方面难免落入俗套:比如施瓦辛格儿子饰演的无脑橄榄球队队长也许可以代表一大撮人,浑身散发混蛋味儿,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人气得牙根痒痒,自大和愚蠢写在脸上,实际上他的一些行为是缺乏逻辑和动机的,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大可以把他看成是一个符号;又比如Netflix完美算法下匹配出的青春校园电影主角阵容:各个种族各个性取向以及残障人士都照顾得妥妥当当,绝对政治正确。
从《十三个原因》到《性爱自修室》,以及《非我所愿》《真心半解》《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等等等等。
(并不是说这是一件坏事的意思)
但影片也带来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清新色彩:对亚裔角色的公正与尊重就做得不错。
首先,电影中出现的中国话是我听过出现在外国影片中最最最标准的,很少见,很难得,参看《生活大爆炸》里霍华德“没给我们炒饭”和“洗个痛快澡”;亚裔女孩一开始对moxie运动的排斥原本让我心头一紧,还以为要让唯一的华人女孩角色承担思想保守、顽固守规的一方,其实她只是身不由己,因为争取自由对她来说代价更大,因为薇薇安一出生就得到的很多东西是她妈妈奋斗才能换来的。
浓烈的黄色出现在影片各个角落,而Claudia则是暗调的橘色或淡雅的鹅黄色,只有在结尾才换上了有着明黄色点缀的毛衣,颜色暗示态度转变。
这场蔓延在校园里、为女性发声的女性主义运动随着一件件小事而被彻底点燃,被逼到窒息的女生们从集体中寻找的丢失埋没的勇气,无声的尖叫终于得以释放,女性的声音被填补,热血青春激燃落幕。
合上电脑难免有点失落,最后一张剧照来自《毛里塔尼亚人/760号犯人》。
超出预期的好,虽然是zzzq和喜剧的外壳,但是讨论了很多女权运动的问题。
1. 女性对男性(指父权制度拥护者和得利的部分)的反击能力有限。
电影里男性给女性的身材长相性格打分对女性的伤害是很大的,因为生理原因一个女性被男性sexualize的时候会本能感到恐惧,而社会对女性的教育中从小就会灌输“你要让别人对你满意”这样的观念,所以女性对男性打分的态度是恐惧和在意参半的。
但是对于男性完全不能以同样的手段反击,被评价为“最烂的人“还洋洋得意的男性我相信每个女生都见过,电影里演的可以说是惟妙惟肖了。
因为女性对男性的评价不会对他们造成实质的伤害,男性只会认可其他男性的评价。
或许男性唯一在女性这里在意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性能力,因为对大部分男性而言这是无法从别的男性那里得到评价的。
(所以女性要在语言上占上风还是多用"short d**k"这种话吧)2. 支持女权运动的困难。
不仅是女权运动,任何一种革命初期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电影里的Claudia和男老师是代表角色,他们一个面临着移民家庭的压力,一个面临着职业生涯的压力。
事实就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两性不平等带来的困难远不及生活中面临的其他具体的困难。
此外电影并没有涉及女性内部的分裂,似乎每个女生接触到MOXIE之后就都觉醒了,然而现实中很多根深蒂固的”精神男人“是更加难处理的存在。
3. 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
对电影里Seth这一角色的评价似乎有分歧,有人认为男性不可能理解女性困境,因此女权主义运动不应该团结男性,并且需要对支持女权主义者的男性提高警惕——他们很可能是为了获取女性的好感而提升自己的择偶竞争力,或是从中牟利。
我的观点是Seth是近乎女权主义者完美男友的形象,这种人现实中是否存在是存疑的,但是这个角色的出现是合理的。
首先我认为正常男性是女权主义需要团结的对象,因为父权制度是所有想要活得像一个人的人共同的敌人,并且男性是可能通过与女性的relationship踏入女性的领域的。
另外支持女权主义也不代表要独身,就像电影里母亲说的:“我也是一个人,我会孤独,而有人喜欢你会让你觉得很好。
”4. 说一点不太喜欢的,对米切尔的“复仇”我不太喜欢,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证明他违法犯罪才能打垮这个角色,虽是happy ending但总觉得有些遗憾,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击败难以复制吧。
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事实就是,没有这样的方法。
除了一开始有些突然,其他情节都很流畅,被扣“挑起对立”帽子的人只是揭露了本来就存在的社会问题。
华裔的挚友的形象刻画的太好了,有亚洲人的隐忍聪颖和果断,她叙说的那段自己的压力很真实,男朋友的形象也很好,“我对你从头到尾只有支持,不应该沦为你的出气筒”。
不要小瞧内向理性人格,他们沉默的做出一些事往往超出你的想象。
“着装规定对你来说可能不是事儿,甚至是对你们所有人来说都不是事儿,但我想说,这是另一种控制女人的方式,如果你选择什么都不做,那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要停止思考,不要停止观点的表达和思维的碰撞不用把自己拘于“男性凝视“中,要以女性的视角角度去确定自我,没有什么双重标准。
看了一下是女性编剧,女性导演,果然。
爽是爽了,但是,说实话这么处理女权主义题材令我如此有点失望,剧情松散且浮于表面,主角们的觉醒显得冲动而有勇无谋,少女们而且仅仅是觉醒了而已,迈出了表态的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我确实对一开始男生们排榜单的行为深有同感,仿佛全世界的男性都乐于对女性评头论足,高中时候班里男生排出过“四大神兽”代表班里长相最难看的四个女生,从此以后每当她们路过就表情猥琐而心照不宣地起哄,得知此事时最令我自己心惊的是,我竟然完全猜得到是哪几个人,仿佛“他们的”视角已经深入我的思维,这时我才感觉无处可逃。
然而这都只是冰山一角,学校所代表的主流价值观对“人之初”的塑造从来不是爽文式反抗就能得偿所愿那么简单,女孩子们压抑的、屈从的成长,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这样的美式校园故事确实几乎如梦似幻,站在人群前大声地讲话,堂堂正正接受关注的目光……让一切都以一场盛宴来结尾。
导演是女性,所以很多地方对叛逆期女生的描绘得非常准确,包括最开始女主角的梦:疯狂地奔跑在丛林里,想要大声喊却发不出声音。
象征着有东西压抑着无法释放。
当然也为后来女生们的尖叫作了铺垫。
跟妈妈最厉害的冲突,四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她的表现让我想起了叛逆期的自己,最坏的时候,我妈问我“你怎么像吃了炸药?
别人都不能说话了吗?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只是感到愤怒,这个愤怒我找不到缘由,但真的憋在心里太久。
包括在后来电影中跟妈妈对峙,女主最后含泪问“为什么爸爸不跟我们一起过圣诞节?
”可能有人觉得话题转得奇怪,但我特别能理解,那一瞬间把自己委屈的东西全部说了出来,没有逻辑,只有情感。
真的要女性来拍才能很真实的描绘出来女生在那个年龄段的矛盾与状态。
如果你遇到一个正在叛逆期的女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抱抱她,陪着她吧。
总算是赶着妇女节看完了这部片子《Moxie》(女生要革命),感触蛮多,想说的话也不少,就在这里叨叨几句。
对女性身材,外貌的羞辱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是长久以来的骚扰。
在电影中,暑假回校的第一天,学生之间就开始发布以男性视角审视女性的名单:“最佳翘臀”“最佳床友”“最佳胸部”,在这份名单里,不仅有最佳,还有许多辱骂性词语的名单。
好像在这种男生眼里(注意,不是指所有男性),女性被物化,被审视,被比较,被贬低,拿来开玩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想来在我上学时也有这一类无知且无脑的男生。
他们会让女同学们用膝盖的关节夹住一片纸,如果有女生因为太瘦,纸张掉了,他们就会窃窃私语偷笑不止。
在那个大多数女生都不知道P站是什么的年龄,无知男们自以为是的捉弄毫不知情的女生,make fun of girls,现在想想真是shame on all of you。
Body shaming也不算是一个新话题了,女性因为自己的外貌,身材,而被议论也被认为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电影中的女生因为有着丰满的身材穿了吊带被校长送回了家,而不是那么丰满的女生穿了同样的吊带却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现象的背后的问题在于,不论我们的身材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着装是什么样的,都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那些心中有浊念的人有问题,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我也被自己身边的说过胖,甚至说过比那更过分的话语,一度对我打击很大甚至怀疑自我。
But now,no way.没有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评价你的身体,让你怀疑自我。
你的身体,你的灵魂,你的一切,永远都是属于你自己的,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发言人。
For girls everywhere,find your voice.我们咆哮,我们怒吼,我们尖叫,不是为了特别待遇,不是为了得到重视,只是为了得到我们应该得到的。
很标签,也很生硬,走流程的感觉。选择由华裔女生的家长来说出“你不能穿tanktop去上学”我也觉得怪怪的…看评论有点惊,我觉得没那么好。也可能是大环境实在糟糕,大家迫切需要为每一点觉醒象征鼓掌。平权之路任重道远吧。
讨巧无趣的话题电影,革命像是请客吃饭一样,看看 女权天使 里面血与泪的革命?
有点意思。Lauren Tsai居然演了个怯生生的角色哈哈哈哈一点不符合她有点bitchy的艺术气质,最后看到大家都喜欢Seth我就放心了哈哈哈哈
剧情太塑料了适合中学生看,不过小鸡电影的受众本来就是teenager吧,看这种小鸡电影至少比看单纯校园恋爱强
Lauren!!! (为什么感觉她脸有点点肿,想看她演bitchy的角色哈哈哈哈)整体来说看起来还是非常爽的,Girls help girls! 不过女主发脾气那段非常之讨厌,还有你们躺在棺材里听音乐认真的吗......
故事讲得太乱,也太格式化/ 要为作为女生骄傲,要爱自己
片子拍了很多女性的困境,给出的解决方法却只让人觉得当代女权的费拉不堪,搞了一圈,最后还得请出凯斯琳·汉娜来……女主听了几首比基尼杀戮就突然“觉醒”了,这确实有点童话了
主题拔得很高,内容基本上还是欧美青春片那一套,没什么惊喜
拍得挺敷衍的,随随便便就革命了没有一点转折,也不是没有铺垫但转折真的不够。看似努力的打破刻板形象,但满屏幕的刻板形象——亚裔男生矮(虽然有长高),华裔女孩家教严(虽然女孩本身毫无突破局限)。
很燃很青春 我被老板的命题作文逼得今天看了两部电影 嘻嘻
想对热二说一句电影里的台词,那什么都不做就会变得更好吗?
看来女权真是殙女调教男朋友的工具啊,
不痛不痒 feminism is much harder than that. 对于种族和移民等问题也仅仅是扔了几个“类别”出来。不过确实,这样的政治正确在现在的环境下也是很稀罕的了x
卡点卡的都蛮准的,两个亚洲演员好评
校园风气真的太恶臭了,对身边的女性排行打分,以及各种性骚扰这家学校的男生太恶心了,女主和女主的男朋友是在太好了吧,女权不是仅仅针对女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男性也要选择站出来,让这种风气不再产生,情节上不算太严谨,算是马马虎虎zz正确的片子吧。
挺cliché和stereotype的,但是承认吧,我们都想活在一个政治正确的世界。
立意很好,故事一般。可以几集小短剧,不适合电影。
妈妈非常可爱
单从电影技巧上看就很普通,最多给三星的水平,但是是我喜欢的女性题材和美高背景!不少情节处理得过于简单,人物也比较幼稚,不过这也符合年龄设定,贴近现生。不觉得感情线、友情线多余,不仅因为这是为主线服务的且没占过多篇幅,还因为俩人物都塑造得不错,青春怎么能少了友情和爱情呢。Seth在人格魅力加成下挺attractive,现生中有这样的男生我大概也会crush的吧…Claudia是我最爱的角色,典型INTJ人格,与Vivian吵架了却又默默帮她注册了社团,一个人承担了所有而退学,面对V的幼稚无知怯懦,很直截了当地说because you’re white…另外,Lauren的长相完全是我的取向!看到有人吐槽集女权/黑人/亚裔/lgbt/残疾等元素于一体,过于政治正确,我只想说so what!?
又年轻,又勇敢。她们集体穿小背心真是美丽极了,不论什么年龄、什么身材,都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