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走的路,就是文艺青年的套路。
根西岛文学俱乐部,这个名字就挺不错,为什么还要加个画风非常违和的土豆皮馅饼?
我们想不明白,《伦敦时报》的特约作者朱丽叶·艾什顿也想不明白。
如果对于我们来说,土豆皮馅饼最多是一种听名字就像黑暗料理的食物,那么在卖字为生的朱丽叶眼里,馅饼不是馅饼,而是可以写一万字的选题。
为了搞清楚文学俱乐部和黑暗料理究竟有什么关系,朱丽叶二话不说跑去根西岛出了个差,没想到这一行还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浪漫。
朱丽叶:我不想嫁钻石王老五,只想和文艺青年一起喂猪[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原著,是一本书信体的小说。
朱丽叶曾经的藏书《伊利亚散文随笔》在二战中几经辗转,流落到根西岛。
这本书的新主人道森·亚当斯,照着朱丽叶留在书上的地址写信给她。
一来二去,朱丽叶对这个用土豆皮馅饼命名的俱乐部充满好奇。
根西岛在二战中被德军占领,物质极度匮乏,只能靠吃土豆勉强果腹。
有一天,道森和几位邻居偷偷杀猪吃,结果因为误了宵禁,被德国士兵拦下盘查。
聚众吃肉情节严重,但组织读书会是被允许的。
情急之下,道森一行人谎称是去参加了文学俱乐部活动。
几个人连编带凑,就给自己起了个“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名字。
够精彩,够离奇,也够让朱丽叶这样的标准文艺女青年买好最近一班船票,赶紧去一探究竟。
①世外桃源,文艺青年的梦幻岛早些年,不少华语文艺女青年都对云贵高原和川藏一带充满执念。
亚麻裙、小白鞋,在苍山洱海凹出故意不看镜头的造型,身体和灵魂就仿佛定格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了。
这些吸引女文青的目的地,光风景好不够,还要民风淳朴,生活方式复古,越难找越好。
毕竟坐个高铁都能直达,遍地商场,只能逛吃逛吃的地方太庸俗了,不够格当女文青们心心念念的桃花源。
故事很多的根西岛,自然能吸引像朱丽叶一样的女文青根西岛是英国的海外属地,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法国海岸线。
岛上遍布的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小房子也是充满年代感,和高度工业化的伦敦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了。
根西岛确实有几分桃花源的气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缺烟火气又与世无争酒店要穿过狭长的小巷才能找到。
名字都是手写的皇冠酒店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
当然,乘马车环岛游看上去非常惬意装饰屋子可以用风干的花草。
这间小屋里住着读书会的另一位成员伊索拉,她是个会酿酒的女孩朱丽叶的笔友道森家里,是真的有猪的。
作为只吃过猪肉的人,朱丽叶不光看见了猪怎么跑,还抱到了小猪仔,羡慕不光可以抱小猪,还能光脚踩水。
写到这里,我都想订张机票去休假了米兰·昆德拉的一句“生活在别处”,被无数文艺青年奉为圭臬。
人们对于和自己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别处”,总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向往,说穿了无外乎是厌倦了毫无波澜的生活。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距离效应”,因为空间或时间的错位,使事物产生了模糊化的效果。
再加上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心理,第一视觉或感觉的焦点必定是心里想象的“美好”。
拜距离效应所赐,因为陌生,这个“别处”便有了不一样的魅力与吸引力。
对于朱丽叶一样的文艺青年们,看过的书和听过的故事,足够让敏感且想象力丰富的他们,在脑内勾勒出一个具象的“别处”。
一旦有一个地方,能让这些想象变成眼前的现实,文艺青年们也必定像挖到宝一样欢喜雀跃。
根西岛之于朱丽叶,恰恰是这样的存在。
岛上风光未经人工雕饰,住在这里的人生活简单,还有热爱读书这个加分项。
好了,这就是桃花源本源。
②白月光,文艺青年的梦中人世界上最难走的路,就是文艺青年的套路。
在去往根西岛之前,朱丽叶刚刚和美国军官男友订婚。
还是在码头求婚,惊不惊喜,浪不浪漫军官男友相当配得上“绅士”二字,善解人意,风度翩翩,最最重要的是非常尊重朱丽叶,无条件支持她的事业。
并且衣品相当好但是到了根西岛,和家里有猪的笔友道森几经交往,朱丽叶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位顶配的未婚夫。
文艺青年的祖师奶奶张爱玲,有一段让喜欢她的小朋友们倒背如流的“红白玫瑰理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换句话说,最好的生活在“别处”,最好的爱情是“别人”。
喝惯了一杯千金的红酒,偶尔抿上几口乡村小酒馆自家酿的啤酒也别有风味。
习惯了和门当户对的男友盛装出入舞会盛宴,脱下晚礼服躲进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反倒自在又不拘束。
又是该死而迷人的距离效应。
朱丽叶对道森一见钟情,还真的不是只因为猪因为生活方式不同产生的“距离美”是道森吸引朱丽叶的客观因素,而道森的性格特质,也绝对是不可缺少的主观吸引力。
饰演道森的米契尔·哈思曼曾经如是形容自己的角色:“道森是一个有点孤僻和腼腆的人,在遇见朱丽叶之前,他随遇而安,生活将他带向何处,他就往何处去。
”“但是朱丽叶的出现,让道森明白,他不能再依靠生活制造巧合,而是要奋力一搏,留住心爱的人。
”
演员本人都这么说了,我们还能怎么样呢对爱人的保护欲绝不是男性的专利,女孩子们同样乐于带给爱人归属感。
如果是在遇见朱丽叶之前,道森还是个放任自流的浪子,那么朱丽叶的出现,完全像是在他的生命中点亮了一座灯塔。
按照世俗的标准衡量,军官男友当然是相当适婚的对象,但对于朱丽叶这般不甘心沦为寻常人的文艺青年,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反而是道森对她最简单直白的依赖,成功打动了朱丽叶的心。
故事的结尾,朱丽叶在根西岛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她成了这个“土豆皮馅饼”读书会的常驻成员。
对于一个文艺女青年来说,和心爱的白月光在向往的桃花源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简直美好的像个童话。
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个有着马修·古迪一样绝世美颜的贴心gay蜜,牵着她走上红毯。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完美?
我只想和马修·古迪交换戒指从主线故事来看,[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是个非常典型的英式爱情小品。
但它绝不是一部止于小情小爱的电影。
根西岛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民生凋敝,在电影中被以一种举重若轻的笔调带过。
我们看到的,不是生活在根西岛的人们几乎无以为生的悲惨,而是哪怕生活暗无天日,他们也在努力寻找熹微的光亮。
至于现实中的根西岛,在战争过后,真的成了一处能带给电影创作者不少灵感的“桃花源”。
弗朗索瓦·特吕弗就曾经看中了这里,在此拍摄了[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故事与现实在这座小岛相遇,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文:喵喵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片名,很长很拗口但非常有趣可爱。
影片开头给我的感觉和查令十字街特别像,但看到后面就发现不是仅仅说书籍对人际联系作用的,背后还有更神秘深刻的故事被层层挖开。
主题虽然是老套的战争创伤恢复,但切入点比较独特,情感表现内敛,点到为止,那个完全侧面描写的伊丽莎白是黑暗战争中红玫瑰一般的存在,是善良与勇气的化身,是岛上人民恢复的良药,女主接替她给人们带来了抗争的精神,虽然我觉得影片表达得太含蓄了。
影片看似普通,细究下有很多值得深思的细节。
看的时候对片中的很多隐喻只是懵懵懂懂有个意识,听了广播节目的解读才觉得豁然领悟。
比如那个被女主摘下的戒指,根西岛曾经被占领过,战后人民的生活与心理都是贫穷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还没有结束,摘下戒指不仅仅是怕房东眼红财富,更多是想保护那里的人融入他们,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来自另一个战争已结束的奢华无忧的世界,另外也是女主对自身隐隐约约的认识,女主潜意识中并不想过未婚夫那样的生活。
她的未婚夫给她的所有东西都是有束缚的,花束是捆绑的、飞机座位是安全带绑的,而在根西岛上花是路边摘的、沙滩是脱了鞋走的,最后女主竟还主动向男主求婚,表现出了对自身对自由更深的理解与追求。
还有最后的彩蛋,俱乐部成员每人读了书中几句话,其实是对他们未来生活的揭示。
很喜欢影片的色调,非常英式庄园,根西岛和女主很美。
种草读书俱乐部,与人进行灵魂层面的交流。
不知道标题语气是不是有点冲,先说一下如果真有作品能够一手抓深沉一手抓浪漫那我是很喜欢的,我就是又恋爱脑又爱品一品深度啥的。
关键是这个片做得不好。
很好的背景设定给了这个故事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但明暗两条线的爱情元素都相当喧宾夺主,而且伊丽莎白和朱丽叶都让我有些反感,一个玛丽苏,一个白莲花。
那种故事一开始就挂了,之后出场全靠回忆杀的角色,很容易就被塑造成白莲花了。
我当然不是反感伊丽莎白做的事情,她那么敢爱敢恨、勇敢无私、舍己为人,根本没有污点,说她的不是简直就是犯罪。
就是这种过分伟光正的感觉让我有点受不了这个角色的塑造。
至于朱丽叶真的是玛丽苏本苏了,把玩着大钻戒挂念着养猪的,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
再说,她怎么能断定那位农夫就是真爱呢。
她和美国男友也是浓情蜜意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重新发现自我的,怎么和这个农夫写几封信见几面就断定他是the one呢?
不如说农夫才比较惨,对朱丽叶来说,她只是想要那种家的感觉,来抚平自己的创伤,填满自己的空虚。
至于给她这种感觉的人,其实谁都可以。
而农夫就是那个“随便谁都可以”。
当然最惨的还是美国男友。
马克:我是谁,我在哪,我干啥了,就被甩了??
没看过原作,不知道是不是有电影版演员演绎的因素在里面。
养猪的确实帅,但现实世界哪有这么帅精神世界这么丰富又温柔忧郁的养猪的,这已经是浪漫幻想的范畴了。
不切实际的浪漫故事当然可以有,但把它安在一个讲述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的故事里,就很违和了。
这种组合,究竟是想给爱情肥皂剧强行拔高,还是给战争片强加恋爱脑?
本人阅片量可怜,就那么一说。
茫茫尘世中,我们像寻找熟悉面孔的旅人,在人生的沙漠中游荡,何其幸运,能遇见同行人。
电影里的根西岛像是与世隔绝的桃源,但谁能想到在几年前的战争中,这里发生了那么多残酷的事。
这是由一封信和一本书引发的故事,女主在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后,凭着一腔热血和强烈的好奇心,前往岛上探索当地人的故事,过程中这些悲欢离合也让女主看清了自己想要的。
女主凭借真诚友善的待人,也遇见了一群同好,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大家志趣相投,守望相助,互相分享文字、事物(土豆皮馅饼)与美酒,更重要的,自由发表看法,各抒己见,在文学中找到人生的答案。
这座小岛虽然经历了战争的阴霾,但绿色的草原,蓝色的大海,星星点点黄粉相间的小花,温暖的人情......像极了理性中家庭的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足以让一个旅人选择驻足留下。
“达西,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把孩子教给你,而不是别人吗?
”尹丽沙白带着哭腔向达西发问道。
“因为,当我问你还有没有面包时,你会毫无犹豫地把最后一块面包给我。
这就是原因。
”尹丽沙白在整个岗西岛被德国人占领,被带走所有动物的情况下,发现—夫人家里还藏有一头上了年纪的猪。
她就像一块粘合剂,终于并不相熟的大家聚集在了一起。
大家一起冒着宵禁的风险,晚上聚在一起,每人带一样拿手菜,琴酒,烤猪, 土豆皮馅饼……外面还是属于德国人的,孩子们被送到另外一个岛屿,而他们生活的岗西岛的最高点,是德国人用于监视的瞭望塔,是千千万万如被当作牛马一样的奴隶建造的。
可是,可是房间里是齐坐一桌的他们,是紧紧凝聚的他们,火炉里篝火熊熊燃烧,终于,有那么一瞬间,脱离世俗的繁琐与愤懑,重又凝聚在欢声笑语之中。
—————————————————————————“尹丽沙白有她自己内心的使命,她不得不遵从它。
即使这让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朱丽叶,你也有你的使命,那就是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出来。
”出版商和从岗西岛回来,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的朱丽叶说道。
一边是游走于上流社会的美国马力,许诺会给朱丽叶一个她想要的完美的家。
一边只是偏僻岛屿的农场主。
但是除此社会角色定义之外,马力是一个会带着自以为是的高傲审视别人的人,是会在被朱丽叶拒绝时,暴怒上头,能说出“我应该不让你离开我的视线的人”的人,是会在愤怒离场之后,还返回来拿回一瓶酒的人。
马力爱的是朱丽叶吗?
应该更爱的是他自己的上流身份吧和高傲吧。
他眼里的朱丽叶,只是社会价值中的朱丽叶,美丽,年轻,文化属性。
是配得上他的身份与地位的人,只是对自己身份的加持,亦或者只是个装饰品而已。
他那么顺利又那么高傲,他应该是没有办法理解那些人性中的琐碎与无助吧。
当然,更没有办法,去爱一个全面的人。
而,达西呢?
达西明明深爱着尹丽沙白,但是看到她和自己的好友相爱,还是会为她感到开心,即使知道那很危险,但还是不忍心打搅她的幸福。
会在尹丽沙白张口之后,拿出最后一片面包的人。
是会在尹丽沙白非要冒险去给一个奴隶孩子拿药的晚上,自知阻止不了之后,会说让我去的达西。
会因为尹丽沙白一句临走的托福和承诺,一直照顾着尹丽沙白的孩子吉特。
会在酒吧听到别人诋毁尹丽沙白时,那么深沉稳重的一个人,终于挥起拳头捍卫尹丽沙白的人。
也会在收到朱丽叶的来信之后,立马下定决心要坐车去找朱丽叶的人。
也许人们总是会反反复复被同一种人打动,我突然就想到了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里面的欧维。
常人眼里的他,总是沉闷,不语,也会带着一份固执与偏奥。
比如在因为年纪被裁员时,直接拿出了离职信。
但是欧维也是一个有能力拿出坚定的爱的人,比如会在老婆因为车祸而伤到腿再也不能行走时,把家里所有的灶台和橱柜重新沏成了适合她的高度,会在得知因为老婆因为双腿不能行走,申请求职做一个老师,却因为出入学校不便时被拒绝时,连夜在学校的楼梯台阶上砌成了可供轮椅上下的坡梯……达西和欧维的爱,都是那样的坚定和充满勇气。
虽然有时会沉默不语,但是一切的你的需求他们都会看在眼里,眼里的关心和在意总是会像被摇晃后打开盖子的啤酒一样,满溢出来。
祝我们都能被坚定而勇敢的爱意爱一次,也可以再坚定而勇敢的爱别人,如果爱人和所爱是同一人,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应该不枉此生了。
画面很漂亮,英音好听。
马修怎么那么苍老了!
女主有点矫情,打扮精致到乡间好扎眼。
也没怎么和男主相处,怎么就能放弃伦敦生活和有钱的未婚夫嫁给这个人了?
这就是心灵感应的真爱?
女房东妆容和行为举止诡异,还以为她有什么惊天大秘密要揭发,事实也跟预想的差不多,没什么好故弄玄虚的。
杂货铺小男孩和爷爷,老太太都是很精彩的配角,整个影片人物很有特点,故事就稍微有点瑕疵。
优美的风景美好的故事,像英伦下午茶适合慢慢品。
步調與色彩上都比較輕快,但並未落失悲劇的鏡鑒,我會說這部電影認真看足夠讓我們一窺生命與愛的秘密,揭秘矛盾与不出意料的開悟是把無可挽回的事實拆成了觀眾可攫去的犒賞,剩下無可挽回“現實”卻用電影背身承受了,傷害被移置,我必須說這發揮了藝術對人的治療。
唐家屯原班人馬傾情出演(有Mathew Goode當閨蜜!
...這還不看啊)沒看過原著所以沒有這方面的對比軸,但我還是覺得演員沒有太掉鏈子啊(。
)我總之會說這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好電影,因為字數限制把我完整(而草率的)影評標記在長評卡上這裡只叨叨嘮嘮幾句↓1.茱麗葉離開馬克這裡有一個趣味十足的對比,是第一次求婚情節是馬克問茱麗葉你可不可以嫁給我,而第二次是茱麗葉主動問達西你想娶我嗎。
我會說根西島文學與土豆皮餡餅俱樂部是一種灵魂結社,在影中的對應說法是“家”。
結合後續情節,茱麗葉鮮明的人格特徵躍然紙上2.另外,与“似乎在遇到之前就見過了”這樣老套的“我好像在哪裡見過你”的前世今生劇情永遠能crush到真正在其中的人。
另外,這個情感譜系(“德國納粹”克裡斯欽(這是二戰電影比較經典的論題了不用多解釋)和伊丽莎白真心相愛,達西暗戀伊丽莎白,達西和克裡斯欽因為共同引產小牛而成為好朋友,達西照料前二者的遺孤kit並成為其養父,達西愛上茱麗葉,馬克來找茱麗葉迎面碰上他們四目相對的場景,新辛德尼似乎暗戀茱麗葉)僅僅是這樣就被豆友戲謔地斥為“狗血瓊瑤劇”,衹能說真的很可惜,社群中人本就是因為互相吸引才會相識,這叫因緣際會,而兩個人的相愛也是同理,複杂二曖昧的情感關係如同行星群落互相的撞擊,錯置是不可避免的,但最終茱麗葉聽從了心的聲音,而被作為棄選項的馬克也沒有失態,即使在那麼憤怒失望的情況下也很尊重茱麗葉選擇并遺憾而禮貌地吻了茱麗葉的頭作道別。
3.最後對對此片“充斥著無聊文青的煽情”的中傷做一番申辯1.故事背景是二戰,但以二战一角見微知著,沒有聚焦于殘酷命運下千鈞一髮的愛情,而是硝煙散盡后的療愈、廢墟之上的站立、對生活的重建,對美好的重拾。
“活著的人还要繼續生活”。
影片對“將生活敘事為小說”的態度有兩次轉折,第一次是茱麗葉以為可以用“你們的故事有機會登上時代雜誌”的殊榮為進入這個大家庭的key,但被拒絕了(而將最激烈的情緒反應放置在艾米莉亞身上是最恰如其分的,一位滄桑歷盡敏感、百遭重創、接連失去所愛、一直被生活和命運背棄的老人(影片最後伊丽莎白死訊落槌,伊索拉嘆kit“她才4歲,她能懂什麼呢”,艾米莉亞卻喃喃自語“我活了這麼大一把年紀,也什麼也搞不懂啊”)事實上很明顯能看出“可以登上時代雜誌”衹是一個無傷大雅的、茱麗葉對這些根西島她尚未熟悉但早已屬於的人們的誤解,她完全意識到了“將切腹之痛作為材料書寫成書”的膚淺而獵奇的心態有多愚蠢(而這一點在与達西chatting的時候她自己已經反省過了,她真的很聰慧並且沒有流俗),但整個影片依然在最後以一種比較溫和但絕對有效的的方式將這個願望實現了:“伊丽莎白貫徹了她的angel figure直到為此犧牲”,而茱麗葉“也該相信自己從心底生髮的慾望,因你是天生的作家以及講故事的人(“寂靜比打字機的聲音還可怕啊!
”)處理這一矛盾的方式是1.茱麗葉書寫了這個故事并依從自己純粹的書寫衝動使自己的情感開始流動,但並未將其作為出版物售賣,也並未署名作者,“我不是這本書的作者”(換言之,生活的作者是生活於其中的人,所以事實上最後的最後茱麗葉依然成為了這本書的作者,因為她“把自己加入了這個故事中”,作為自己的人生來活了)2.本書的題贈是“給kit”,而不是給任何一個事件的當事人,kit沒有親身經歷長輩們的風雨,正如我們這一代人沒有切身經歷上一代人的****,但依舊可以從中獲得一種歷史的贈禮,這是恩典、愛之遺產代際傳承,千年來都是如此最後我必須喊一句,對辛德尼是gay,“如果我叫喬治或者湯姆的話倒是有可能”“那你們有沒有...有没有分享过彼此的激情和熱烈呢”這種委婉的用詞太尼瑪英國人了!
(胡說)
改编的非常不好。
6分已经勉强。
时间线不对,不仅是女主和根西岛的各位相遇相知的时间线,还有和马克之间的情感处理。
首先是作品方面,原著在长期与岛民之间书信交流后,获得了所有人的欢迎邀请,而电影改编的像莽撞冒犯进别人的读书会,而作品最开始是否同意书写也和原著不同。
情感上原著马克是商人,求婚未果,电影上来在登船前求婚,然后追人上岛发现未婚妻和别人牵手,带来伊丽莎白的消息回伦敦被悔婚,女主又和道西在轮船前求婚接吻还要特写素圈戒指?
同一个地点,按照电影来说前未婚夫没有惹任何人,拍成这样呼应有些刻意恶心人了。
原著朱丽叶在感情的选择上没有愧对任何人,但电影拍的朱丽叶情感动机完全站不住脚。
就算马克职业改变,伦敦期间情感交集+小岛书信往来后,接受邀请进入图书会融入生活,在深入了解岛上战争往事以及在感情迷茫中发觉道西真爱也比这好多了。
原著能感知战争对当地人和入侵军队都是痛苦的,而电影反战刻画太少,整体突兀,实在是浪费了对原著进行拍摄的机会。
说实在的,并非是什么明星、故事等等吸引我看这部电影,吸引我的说来可能是很多人并没有关注的东西。
其实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一直没有很想看,就放在那里,至少超过一个月。
当初好奇的是这部电影的片名,挺长,有些怪,还很文艺。
但也许是太文艺,就懒得着急看,感觉它可能跟《偷书贼》、《书店》、《查令十字街84号》等影片差不多吧!
终于有一天点开看了,吸引我的居然是片中提到的查尔斯-兰姆写的那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它忽然激起了我沉睡已久的记忆,因为,这是我小时候经常读的一本书。
查尔斯-兰姆原著中文版 在我知道莎士比亚、看过莎士比亚戏剧之前,我读的就是翻译兰姆的那本莎翁故事集,其中的每个故事都很吸引人,像《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威尼斯商人》等等。
那本书怎么来的,我已经忘了,记得它有些破旧,版本应该比较早,印象中应该还是繁体字,书中的插图都是黑白的,有木刻风格,非常好看。
在电影中,这本书挺厚实,但我看的中译本大概也就一副扑克牌厚薄,甚至再厚一点。
《哈姆莱特》中的奥菲利亚 那本书我小时候不知翻看过多少遍,如今也许它还栖身在父亲的书架上,也许早已没了踪影。
我也久久忘记了有过这么一本书,直到看这部电影,才忽地想起来,我看过它,兰姆这本“莎翁戏剧故事集”。
我想看看,这本故事集在电影中会有哪些故事。
确实,它是个引子,显然英国人也很爱读它,应该是一本长销书,岛上的农夫想要这本书,估计并非自己看,而是要给女儿看,因为这本书适合孩子们阅读。
电影往后,再让我觉得颇感兴趣的一幕是,俱乐部的成员们坐在一起聊起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其中一位念白了下面这段:“ 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
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对,就是这句,让我想起了李梓的配音,电影《简爱》中那最经典的一段对白。
简爱与罗切斯特 文学中的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作者用这段话,其实就是在暗示女主的气质和爱好吧?
当然,女作家并不穷,也并非不好看,但她的感情跟简爱一样,是会很坚持自我、摆脱世俗偏见,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
电影《简爱》剧照
对爱人的保护欲绝不是男孩的专利,女孩同样乐于带给爱人归属感。
心思细腻的她,总是能很敏感地嗅到爱情的气息。
喝惯了一杯千金的红酒,偶尔抿上几口乡村小酒馆自家酿的啤酒也别有风味。
最好的生活不在“别处”,最好的爱情不是“别人”。
习惯了和门当户对的男友盛装出入舞会盛宴,脱下晚礼服躲进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反倒自在又不拘束。
一半自然,一半尘世;一半风景,一半繁华。
和心爱的白月光在向往的桃花源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简直美好的像个童话。
激情与宁静,什么样的爱情是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不要因寂寞而忘记爱。
有爱真好。
享受孤独,还是品尝甜蜜。
并没有看见火花就莫名其妙地相爱了,摊手
果然猪肉貴的時節,能理解女主選擇了猪肉佬。大鉆石阔佬就讓我來吧~
主体故事还是不错,但是剧本很差,讲故事的方法也亟需提高,所以叙事层面看上去感觉又松又散又乱又长。但摄影真是太出色了,很久没看见把外景拍得这么清晰、净澈、通透的深焦了!还有宽画幅的构图,真切的混音,动人的室内布光,起码在视听领域上足以让人沉浸陶醉。
太长了,如果是一部爱情电影,没必要参杂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人物,即便是小说也可以改编的
节奏感太差。情节实在无法让人有兴趣看下去。
缺失1分钟
孤岛情殇,孤岛情长:一个女作家想象的完美爱情,如《简爱》一样跨越阶级,如《罗马假日》一样一见钟情,如《飘》一样历尽波劫 (3个男主角,3种美,富贵傲天,绅士知己,农夫如诗)
虽然很温暖人心,但我先看了原著,电影人物纸片化到没法看,书里和美国佬恋爱的片段还是很甜的
所有人物被脸谱化,为制造刻意的冲突删掉了书中自然而温情的人性,好差劲的改编。
还不知道心上人死了没有,男主就着急的和女主擦出火花了?我尼玛,这不就是个渣男吗。没这段爱情戏的话单纯从二战的角度看这片子还可以,这段爱情戏真的恶心。
女主很出戏。扣三星
(前·农民暖男)马修古迪做你gay蜜!还有什么要求!对这种电影还有什么要求!!!
别计较恋爱脑女作家行为逻辑的话,还是个不错的英式小品。至少我觉得很棒的一个设定是,战争年代大家为了偷吃肉,误打误撞成立了读书会,肚子和大脑这下就都“饱了”。嗜书如命的人,大约都渴望找到一个人人手不释卷与世无争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要是还能有根西岛的风景,要是我也会乐不思蜀。唐家屯的演员差不多占了一半,三小姐和表小姐依旧没有对手戏,马修妈妈也没见到接替自己儿子娶了大小姐的真·马修本修,遗憾遗憾。
别人送你的鲜花摆满了小屋,却只有他送了你一束路边的野花;你尝过珍馐百味、品过琼浆玉液,却偏偏对土豆皮馅饼和味道奇怪的琴酒着了迷。你们以信相识,因书相知,从查令街到伤痕累累的沿海小镇,一本本好书被细细读过,一段段往事被慢慢揭开。旧日的地雷区只剩下警告,往昔的告密者没有了风光——历史给这里刻下了太多划痕,但他们始终热爱生活、坚持读书,他们是快乐的,就像那天饱餐过后在星空下畅谈时那样快乐。
我喜欢这个故事 但是这个叙事实在匆忙
英国佬的狂妄自大与YY。
书籍给人自由,阅读给人力量。讲述土豆皮馅饼读书俱乐部成立的那段很美很诗意。
除了女主,其他演员都不错。话说还是唐家屯导演会选演员
嘤嘤嘤。每看一部电影就爱上三个男人可怎么得了呀。
有点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