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鲁迅先生曾将自己在困顿和冷遇中,坚定不懈的爱国情怀写入诗中,其文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把35集的《壮士出川》看下来,总体感觉正是如此,这是一部带有强烈正名色彩的、充满正气的电视剧。
这部四川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为抗战史中“川军”的悲凉与悲壮,书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颂歌。
它的叙事基调,有似于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 。
这部作品很好地驾驭了史事和传奇叙事的关系,史事有根据、传奇有韵味、角色体系设计得虚实得当、轻重得体,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增添了地方系统抗战故事的新样式,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好作品。
把《壮士出川》放在近年来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娱乐化的视野下来打量,它有激烈的战争场面,有抒情化的渲染,但没有过度的夸张;有草莽出身的角色,但没有对江湖趣味的激赏;其中有爱情故事的描写,但没有沾染情感泛滥的弊端;其中有对日酋的刻画,但没有脸谱化的简单处理。
这当然是以最低标准来衡量《壮士出川》 ,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早在四年前开始剧本创作的时候,本剧的创作态度就是端正的。
《壮士出川》把握住了社会效益为主导的大端。
这对我们今后在创作抗战题材电视剧时,如何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有参考价值的。
把《壮士出川》放在近年来描写国民党系统军队抗战故事的电视剧作品群中来看,我觉得这部作品是我国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第一部较为完整地描绘了一支国民党地方军队抗战功绩的作品。
自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以来,我们描写国民党系统抗战的电视剧,有两个明显变化。
第一,是作品中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士绅角色的正面色彩更为浓厚了,包括军事素质、文化教养、伦理道德都有提高。
第二,作品描写的题材开始向专题化转变,出现了描写中国远征军的作品《中国远征军》 、描写国民党空军对日作战的《远去的飞鹰》 《血战长空》 。
这次《壮士出川》描写的是国民党川军系统的抗战故事,为这个专题化的转型增加了一个类别。
我对“川军”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小学初中时看的电影《突破乌江》 《大渡河》等作品,模糊之中知道红军也曾遭到“川军”的围剿,“川军”是反动派的军队。
这支“双枪军”既受国民党中央军的排挤,又是不堪一击的。
1986年,我上高中的时候, 第一次看了《血战台儿庄》 ,其中就有对川军赶赴山东作战的介绍,而王铭章师长在城头拔枪自杀的段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我了解“川军”的视野过程,是与大众传播的视野变化密切相关的,是与30年来我们的文化观念转换密切相关。
把《壮士出川》放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来看, 《壮士出川》以川军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从淞沪抗战到老河口抗战的这段历史。
作品在题材处理和结构安排上,采用史实和传奇结合的方法,在大节点上把重大战役的部署与“川军”高级将领结合起来加以表现,突出史实性;在对川军抗战历程中的小规模战斗的描写采用了传奇处理的方式。
作品以尊重历史人物、崇敬民族英雄的方法,塑造刘湘、邓锡侯、王铭章等四川籍军人的形象,在描写川军带有的地域文化特点时,则选取了靳继忠、张抗、杨彪、吴天禄、何阴阳、王长生、杨得贵、夏之悦、郑桂芳等角色,在亦庄亦谐的群像中,把袍哥文化、烟土嗜好、风水信奉与世家望族、留洋求学、坚毅自励、淳朴本分结合起来,达到了通过群像展示时代风貌和地方风物的作用,四川人因此立体起来。
《壮士出川》在角色处理上最成功处有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感情戏。
葛薇、夏之悦和郑桂芳身上负载着四川女性和中国女性的集体价值,她们的痛苦和牺牲,是四川民众和中国人民承受苦难程度的缩影,她们与所爱的人同赴国难、壮烈殉国,她们连同那面“死”字大旗,把四川人民共赴国难的悲壮,从“川军”这个职业军人集体,延伸、还原到淳朴的四川人民的伟大形象之中。
在我看到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 《壮士出川》是情感戏处理得最大气、最昂扬的作品。
第二,就是这部作品在角色设计上的辩证结构。
在国民党军对内,有中央军和川军的对立统一矛盾,在中央军内的政训处,有葛薇这样的左派和李波这样的右派;在川军内,有张抗这样的专业军人也有吴天禄这样袍哥老大,有张抗这样的平民家子弟也有杨彪这样的阔少;在袍哥行列中,有吴天禄这样的好汉,也有莽娃这样的二流子。
虽然牺牲了一定的角色个性,但是却容纳下了特定时段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
在用辩证视角处理角色的基础上,作品让所有角色最终都走向敢于牺牲的正途,完成了民族大义的统一性。
所以这部作品里没有一个叛徒。
本剧在细节处理上有很多精彩之笔。
比如,邓锡侯视察部队时,厨子秦福财不要奖章,只想添一件棉衣以抵挡早起做饭的风寒;在西充,曲晓松报名入伍时看见有包子,把自己领的那份儿让嫂子带回去,给没吃过包子的儿子吃,在打游击期间他打盹醒来时说梦见了儿子吃包子;和尚出身的杨得财,开始还没有从僧人的角色中脱出来,在战场不愿意杀鬼子,在目睹日寇暴行后,他大开杀戒,但当他面对日寇留下的婴儿,慈悲心又萌生出来,这都处理得相当精彩。
【堪称二三线演员抱团扎堆成就经典的典范之作——35集电视连续剧《壮士出川》(2013)简要评论】继《川军团血战到底》(2011,33集)和《正者无敌》(2012,36集)之后又一部以川军抗战为题材的经典抗战剧,又名《铁血征途》。
从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到豫西鄂北会战中的老河口保卫战,历史背景贯穿整个全民抗战时期。
该剧虽然没有特别大牌的演员,但整体表演却可谓既自然又出色,涵盖各个兵种和各种战术的情节设计也颇为精彩,堪称二三线演员抱团扎堆,与同样不属一线的编剧、导演一起成就经典的典范之作。
美中不足的是,女一号主角葛薇除了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参加阵地战和街巷战外,就剩下在撤退转移过程中意外遭到两名日军士兵强奸的相关情节了(当然,其间与男一号张抗在河水中湿身拥吻的那场戏应该说是很出彩的),以至在全剧故事中显得有点无足轻重。
而最令人遗憾的则是在最后一集中,所有老河口守城川军将士包括所有男女主角都全部殉国了,男二号主角杨彪凭借最后一口气引爆全城,将城中日军官兵包括攻城日军旅团长及其副手全部炸死,没有目击证人,殊不可信(其间多位主要人物之死都让人有强烈的惨遭编剧、导演“赐”死的感觉)。
惨烈的老河口战役,国军川军部队一个师抵抗日军四个联队,竟然支撑了13天,此数字对于装备和战力双牛逼的日军显然是侮辱,守城失败后国军全灭,日军开始屠城,值钱东西被运走充当补给,平民被屠1500余人,惨烈度不亚于淞沪会战,此后日寇的嚣张气焰一直到台儿庄战役才稍有收敛,从军事角度上看,打成屎一样的结果至今也非常有反思意义。
尊重历史,没有浮夸,林国江等一众演员演绎的让人看着舒服,这个舒服让我感觉很重要,没有其他剧那么浮夸也没有那么的杜撰,这个是最重要的!
看的有时热血沸腾,也时也有触动很深,我记得是一四还是一五年看的吧,这几年下来看了也有三四遍之多,它是我所观看的抗日剧里印象最深的,也是抗日唯一看过几遍的剧,现在是很好找到这样的剧看了
日军要是这么打仗,抗战一年死七亿日军也就不是笑话了,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敌军弱智化,敢问剧中日军使用的什么枪,和川军的枪一样长,中正式?
日军冲锋队形就不吐槽了,就差排线列了,主角身中五六枪不死,咸鱼擦个边就嗝屁死了,这和一般的神剧也就差个手撕鬼子了,重炮装定装弹,弹头比例完全不对
忽然想起来几年前看过这部剧,后来还看了编剧关于这部剧创作过程的博客文章,确实能看到诚意。
因为诚意,所以动人,所以感人。
1. 剧情方面,这剧应该是四川省2009年立项的,整个过程历经四年,基本脉络遵循历史,主要战役都有原型可循,而且以紧凑的节奏串联起来,用心程度很可观了。
对于剧中一些情节,例如炮阵什么的,真心不要全都想当然觉得是什么“神剧”、什么“夸张”、“不可能”,编剧微博中很多都有引用史料进行说明。
2. 形象设计方面,川军的落后面貌也没有避讳,抽大烟、讲究袍哥文化、封建迷信、队伍里混杂了三教九流(如算命先生)等各种现象都予以展现;装备差,草鞋单衣,缺弹药、经常需要靠刺刀等,基本算是较好地重现了川军当年的落魄形象。
3. 人物塑造方面,为了形成“群像”感觉,没有启用特别有名的演员,以避免一人光环掩盖其他。
剧中人物大体智商都在线,各个利益集团中的矛盾都没有避讳,包括日本人也有自相掣肘的时候等等。
剧中的女性角色不多,但很庆幸都非花瓶角色。
葛薇尤其令人动容,她有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军人的原则和担当,而张抗在她受侮辱后展现出的爱,真心才叫一个男人的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田汉先生当年的剧本《丽人行》中极讽刺的一幕——一个男人的妻子被日本人侮辱,这男的第一句问:你为什么不跑。
妻子答:跑了,没跑掉。
男的又问:那你为什么不打!
妻子答:打了,他们两个人,打不过。
男的最后问:那你为什么不死!
妻子答:跳黄浦江了,被人救了……)4. 主旨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编剧特别关注和强调每个人物在经历战争前后的故事弧变化,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成长,是很值得称赞的。
个人认为,写战争如果仅仅是打得好看、斗得痛快,那是不入流的做法。
展现战争带给个人、带给社会的改变,让和平时期的人感受到这些,反思战争、警惕战争,这才是“文以载道”的做法,也才是文艺创作的意义所在。
以上,很赞这部剧。
这是雪豹之后又一部可以看的抗日电视剧,可以说这部电视剧超越了雪豹和亮剑,是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抗日电视剧。
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战争是残酷的。
全剧再现了川军这一悲壮的角色,佩服他们。
希望现在的人也有些抗日的意识,让先烈的血不会白流。
中日再次交战的话,希望不要有那么多汉奸。
这部电视剧每一集都显得很精彩,每一集都能带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剧中的人物命运而纠结。
有抗战的主线,也有一点情感线,却丝毫不嫌累赘,从未掩盖主线。
爱情又是如此的纯真,既是战火硝烟中建立的革命友谊,也是相识相知相爱,有缘有分,逐渐走进彼此的世界,令人羡慕。
同时,兄弟情生死相依,以淞沪会战开始,以老河口战役全军覆没为止,抗战仅仅还有四个月就结束,却都牺牲而惋惜。
整个抗战,每四五个军人中就有一名川军,贡献三分之一军粮。
可见,四川为全国抗战做出了巨大牺牲。
虽然,这部剧有很多耳目一新的地方,但也有存在瑕疵,如果更加注重细节会更好。
第一,军人的衣服军衔和职位不匹配。
第二,主角光环依然明显,有些许神剧情节,如和尚和王长生牺牲的时候,中了许多枪,却依然杀了好几个鬼子才牺牲。
第三,相比《亮剑》,快结局的时候,一个个都逐渐牺牲,依然没有脱离悲情的俗套,这也是和亮剑相比逊色之处。
当然,一面“死”字旗,寄托川中父老的期望,亦是全国之希望。
第四,与主基调不符,国军打的如此艰巨,我共产党军队应该出来帮助才行,怎能一到大的会战就没人了,只有小打小闹的时候才出现呢。
综略有逊色,但相比抗日神剧也强了太多,也算矮驼子中拔将军吧。
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把这部三十多集的抗战片看完了,真的不错,真的不错,对于喜欢抗日战争那段历史,对于希望了解川军抗战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
由于我也是四川人,片子关于四川的那些对话和故事,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在老河口战役中,所有的人都勇敢的放弃生的机会,选择了和阵地共存亡,真的让人感动。
本以为会有一两个主角幸存下来,或者让爱恋的战士能和心爱的人共同回到家乡,但没有,所有的人都在这场战争中献出了那么宝贵的生命。
这已经是1945年了,日本马上就要投降了,但这群美好的人却死在了胜利前的一刻,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吧。
最后一幕非常感动,这些战士魂牵梦萦的莫过于故乡,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要回家,在生的时候他们回不去了;在死后,剧中他们一个个都回到了四川老家,那里有青石板和小木楼,有熟悉的家乡话,有汤圆,他们每一个人都笑的那么开心,而观众却心酸的掉泪。
战争是残酷了,四川人在抗战中承担了全国30%的税赋,有300多万人出征,战死沙场65万多人。
他们真的是在用血弱之躯在捍卫每一厘米的领土,他们是伟大的战士。
对于一年一般只看一部国产剧的我来说,看完这部剧已经足够。
也许有很多人还不知道川军抗战的历史,但我已经为是他们的后人而感到骄傲!
突然想起了这部剧,其实并没有全部看完前两年陪我爸看的当时看最后一集,主角配角全部牺牲,全军覆没。
结尾的一幕是家乡里的老爷子半夜听到有个小兵敲门说是想吃他煮的宵夜了,老爷子连忙煮好端出来在大街上找,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恍然间一回头看见当年那些出川的兵都笑嘻嘻的走在街上,走在他们自己家乡的青石板路上音容笑貌宛如初一下子就飙泪了
一如既往的抗日神剧,充满了大家一开始就能猜到的正能量。凡是和我党关系好的,都是坚定的现在抗日统一战线上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正义感兄弟情义会打仗。关系不好的,都是和蒋委员长一道不会打仗,只会阴谋诡计暗箭伤人。日军一如既往的武士道精神,除了几个领头的有日语配音,当然一看口型就是中国话
他们都是民族英雄,正因为中国当时有这么多铁骨铮铮的军人才有了最终的胜利。
没有像以前的电视剧一样甩开历史胡编,大小战役都有历史原型可循,最后老河口战役里面偷袭中国战区长官部未遂的樱井大佐历史上还真有其人,中央军炮兵协同战斗也是有真实原型的。
看过抗日神剧再看这个,仿佛在看纪实片。三对感情戏都很细腻。主角张抗的角色塑造的比较丰满。结局非常伤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60万川娃子血洒抗日疆场,能拍的其实很多。期待有更多类似的片子。
国共已经分不清了,但那个岁月,确实不容易
除了主体曲有点。。。都还好
特别好的抗日剧,台儿庄战役演绎的很好
给一星的都是岛国人吧,虽然这剧细节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剧情紧凑,演员演技在线人物鲜明,同时体现了抗战的艰苦和中国军人的血性,编剧台词更是让人肃然起敬,特别是吴天禄死后,他大哥靳师长说的话,满满的兄弟情谊啊,当很多人面不给你面子,但是心里一直把你当最亲的兄弟才会让你留下来掩护大家撤退的。还有战争时期的爱情,总是那么悲凉,一个拥抱就已足够,能做到生死一起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事了。我们还有以后吗?会的,会有的!是啊,你们都是最可爱的人啊!总之,本剧细节上的缺陷不影响整体上的评分,初中时候看过,现在追完,没错是震撼的感觉。我爱我的祖国!
这部剧看的我瞬间飙泪,主角配角全部牺牲,全军覆没,知道川军的下场都很惨,但还是让我泪崩了
好
太惨了
看过
很悲壮的一部抗战片,看的很感动,当年抗战太不容易了,以前叫壮士出川,为何改名字了,
以川军为原型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老河口战役这么几段情节~~~虽然BUG很多,但也还算真实。
战争场面拍的很下功夫很有真实感,比较紧凑。但是结局,有名有姓的几乎都死了,这要告诉我们什么?做英雄都活不下去吗?表现英雄的壮烈就一定要死光吗?
那个年代的战地恋情哀婉又悲壮,没那么过多炽热,只有简单的一句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生死相许,何其壮哉!一众三线演员共同谱写的川军镇魂曲。
很好看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
看了头两集,比较中规中矩的战争片吧。剧情、节奏、摄影、配乐、置景、台词、表演等等方面,并未带来任何的惊喜。随便举一两例。女军官葛薇的设定莫名其妙,强行刷存在感,妆容严重出戏,表演上处处矫揉造作;热气球的剧情非常狗血,忍无可忍! 一、日军压根就不需要靠热气球来观察小小的阵地,直接用大炮饱和轰炸就得了。二、就算真是要俯瞰敌方阵地,用飞机就得了啊,高效安全。三、就算是真的用一战期间欧洲战场用过的热气球观测战术,也应该飞到对方上空来观测啊,怎么还是在本方上空! 四、即便是前面几点都不计较,也还是有问题。要偷偷摸摸溜入日军阵地,也不和日军正面接触,一听到日军对话声音就赶紧躲起来,既然是这样的话,那穿日军衣服来伪装又有何意义呢?难道是要混进日军队伍,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捣毁日军指挥部吗?
算是难得的国产佳品,不是抗日神剧。每个人有血有肉,日本军队依然残暴,但是战术战略都远胜于国军,这一点不避讳。除了无处不在但又不得不在的八路军,其他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