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很好的关于婚姻的现实主义电影,中国大概有不只千百万个家庭面临这种情况,没看过原著,都是很优秀的演员,表演很扎实,要是讲方言就更好了,个人一点小私心,毕竟都是河南老乡,方言的话更地道了,对演员来说应该也不困难,范伟是整部电影的幽默担当,毛孩演的也很好,教科书式的表演,小孩演的也好,女演员都很好看,演的也很好,喻恩泰镜头太少了,估计剪了少,这里面演的不好的也就刘震云老师了。
结尾让人意犹未尽,电影中的场景都很生活化,很接地气,一点都不别扭,本来吃饭的时候想找个电子榨菜,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电影,如果是豆瓣上看到评分,估计不太会去看,特别是有刘震云的标签,由于之前小崔被刘伤过,作为粉丝也跟着内心有些抵制,真的是很幼稚的粉丝心理,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日子要过以后,不能过以前,我这就去补原著去。
刘震云的作品还是有必要读的,作为一个河南人,很难得有这么优秀的写河南人生活的作家,之前好像看过刘的哪部作品,时间太久给忘记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里面的语言很熟悉很河南。
你上一次想要分手,是什么时候?
从某种程度上,《一句顶一万句》跟《通天塔》讨论的核心主题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
故事是这样的,为了表述方便,以下用演员名字代替角色。
毛孩和刘蓓是姐弟俩。
毛孩的妻子李倩跟喻恩泰有了外遇,被毛孩发现了,毛孩觉得杀了这对狗男女,自己女儿就会很可怜,于是去挑拨喻恩泰的老婆齐溪,没想到……另一对情侣是刘蓓和范伟。
39岁未嫁的打火烧女人刘蓓恨死了15年前的那个男人,害了她一辈子。
跟厨子范伟相亲,范伟问她,你当年为什么要喝农药……她悄悄告诉弟弟,“不是想结婚,就是想有个人说说话……”没想到跟范伟结婚之后,她还是不快乐。
范伟跟毛孩吐槽,“一个星期七天,你姐五天心情不好。
”毛孩退伍回来,跟每一个有志青年一样,都想干一番大事业,没想到自己成了修鞋的,战友成了卖挂面的。
戴绿帽子的毛孩咽不下这口气,想治治这个女人。
他既不离婚,也不让女人回家,更不让她见女儿……夫妻感情破裂的两个标志,一是整天吵架,一是互相没话。
“他俩一晚上说的话,比跟我一年说的都多”……刘震云从同名小说节选出的人物丰富成这样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触及到了我们被忽略的日子。
刘震云说,我们为什么每天谈论希拉里和床破,能把每个人自己身边的小事过好,岂不是更重要……生活中的很多争执,可能只是因为一言不合。
一个小县城里,一个戴绿帽子的男人,如何自处?
作为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有这么一大帮好演员,监制,专业团队帮刘雨霖保驾护航,着实让人羡慕。
她也比较出色完成了导演工作。
有一场戏,姐弟俩遭遇人生最低谷,两个演员泣不成声。
结果导演都不要,非要演员把眼泪忍回去。
毛孩和刘蓓憋住了,心里赞同这是高级的表演。
还有一场戏,毛孩在修鞋铺补鞋,刘蓓高跟鞋坏了,要把鞋跟补上,两人一边聊天,毛孩手下没闲着,对白说完的那一刻,刚好手里把鞋补好。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
演员基本上都提前一个月去体验生活,才这么有自信,呈现这些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
钉鞋,做饭,户外烤火烧,纺织厂,每一项工作,对于演员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帮演员逐渐找到人物的感觉。
而这每日的琐碎与绝望,硬着头皮许下的旅游诺言,都是底层人的真实境况。
我们被视觉奇观轰炸过眼睛与耳朵之后,还有一种电影,关注现实生活,永不过时……
PS 木头画的新头像,你喜欢吗?
那天无意看了一下,小书摊居然还卖出去N本《打草稿》,感谢。
开通赞赏功能了,发个福利:有8张11.1购票码,需要的直接留言吧。
欢迎转发。
投稿合作请➕微信 weixiaofei58
看完《一句顶一万句》,我问了男友两个问题:如果婚姻十年过后,发现对方疑似出轨,你会选择原谅吗?
你觉得婚姻十年过后,我们还会像现在一样有无数的话可讲吗?
我问这些问题并非对将来没有信心,而是近几年,着实见证了身边许多如影片所讲的故事,关于婚姻维系上的诸多不易。
其中的焦点集中在「共同语言」。
往雅了讲叫“价值观一致”,往俗了讲,就是影片里说的,有话聊。
婚姻里“有话可聊”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正如片中姐姐所讲,年轻时轰轰烈烈,为爱情飞蛾扑火,可怕的是,死亡没能如约而至,活得却很苟延残喘。
于是到头来,不过是想找个可以说话的人。
可却在将就之后发现,原来这个可以陪着说话的人,也不是谁都可以。
这片子讲的故事实在似曾相识,我们谁没遇上过周围的哪个邻里朋友结了婚却出了轨或是莫名头顶了大草原,然后被街坊邻居劝了,为了孩子忍了吧,结婚都这么久了不容易,你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可怎么过啊云云……也有壮士断腕果真离了婚奔着另一头去的,但也有这边儿离了那边儿没离成,两边儿都离成了过的也不幸福种种案例。
说到这儿不禁想起前阵子大火的剧集《我的前半生》,且不论毁三观的剧情设定,单说雷佳音饰演的前夫哥,他在两次婚姻中的不幸,其实是大多数家庭的常态。
日子过得久了,总会出现裂痕与摩擦。
谁没吵过架,谁没遇到过觉得眼前之人如此陌生再也无法共处一室的尴尬,又有多少人,不是在一日日柴米油盐里日渐忘记了当初见她那第一眼的怦然心动,忘记了相处之初自己是如何卑微而又小心翼翼,全心全意的为着对方,为他所有的动作而欢喜,为他所有的缺陷而自我麻醉。
可后来这一切都变了,时间啊,真可怕。
你开始为身边更新鲜的人而欢喜,你开始觉得家中冰冷索然无味,你心里开始分崩离析而你全然不知,终于有一天,天崩地裂,无路可退。
面对着令人绝望的一切,除了不要走入婚姻这令人绝望的方法,究竟还有路可走么?
虽然难以启齿,但我只得灌一碗鸡汤,大约,只能是爱了。
虽不知爱这玩意儿虚无缥缈能持续多久,但我见过凡是婚姻还算幸福的夫妻,无一不是对对方有爱。
不能说爱你就像爱生命,或是爱你胜过自己,但起码,是把对方当作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不以外人之心度之。
我也实在难以接受许多所谓过来人的劝诫,面对出了轨的另外一半,“忍忍也就过去了”。
正如片中所说,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若是心中已有二致,不如就此撒手,一别两宽。
虽然一个人也很艰难,但婚姻中的这些苦与悲哀,每每想起来也实在难以消受。
刚才我打开豆瓣打算为这部片子做个短评的时候,登陆页面的验证码弹出的是英文单词“future”,大约,也是对“以后”的一种应和吧。
我这个人,二十大好几了,但总还对爱情两个词充满了神圣的崇拜感。
觉得婚姻必得是纯粹的爱情,爱情也必得是非他不可的倔强。
真希望身边每一个走入婚姻的你,都永远坚定,永远纯粹,永远热爱彼此,永不疲倦,永不说再见。
像冯小刚早期的电影〈一声叹息〉似的,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普通的夫妻二人,正常的人性弱点导致的出轨……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男主演的太好了,让人感觉真实。
以前只在春晚舞台见他,没想到演起电影来也是高水准!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以前”对啊,刘震云的小说或许也是想告诉有类似男主经历的男人,放下以前,放下那些压在心头的负担,往以后看!
《一句顶一万句》应该是刘震云最牛的小说了,听说冯小刚想拍这个,他没给,给自己女儿了。
可惜他女儿没有拍出书里要表达的感觉,没有那种荒诞感,马上变成了平庸之作。
书里很多经典句子我以前都做了摘抄的:1、 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
这条河叫"聪明"。
2、 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
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
3、 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本不存在才华这两个字,也不存在事业这两个字,存在的是琐碎。
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
做重复的事情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
就这么简单。
4、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5、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
6、 你的生活环境决定着你的话语权,而这个生活环境且不是一成不变的。
7、 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8、 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9、 神父在黄河边碰到一个中国的杀猪匠,劝杀猪匠说你要信主,杀猪匠说为什么要信主?你信了主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杀猪匠说不信我也知道,我是个杀猪匠,从张家庄来去李家庄杀猪。
10、 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11、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12、 痛苦不是生活的艰难,也不是生和死,而是孤单,人多的孤单。
- 13、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14、 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
"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
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
15、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有些事你气着气着就成了另一件, 16、 "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
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有几个。
总的说来就是该写实不写实,该虚晃不虚晃冲着书和刘震云的女儿去看的。
既然是延津、开封,那么那一口的河南腔到哪儿去了?
先不说和《一九四二》相比拍的好不好,不过《一九四二》中每人都操着的那一口的河南腔我倒真的是记忆犹新。
拍摄背景也是挺虚的,我完全没有辨别出来这到底是几十年代的小县城,看到百慧在跳我小时候跳的那种蹦蹦,我想或许这是十多年前的年代,我还挺怀念,原来我的年代也可以被搬上大屏幕啦,可是看到火锅店里还出现了柜式空调,又觉得有些奇怪,2000年左右,别说县里,城里的火锅店也很少有空调的。
直到床上出现了一部乐视手机,我才恍然大悟,这广告打的好呀,我终于明白原来这是现代,现代啊!
再说说选角,毛孩实在太苦相了,和我心目中的牛爱国不是一个人,看书时我心里的牛爱国应该是典型的河南平原人长相,厚嘴唇,粗眉毛,一张塌塌的脸,但是又很壮实(书中应该还开过卡车,不是嘛。
)是个老实人。
而毛孩的小身板……此外毛孩的演技也没有给他加分,除了板着脸板着脸板着脸以外他还做了什么事情,还请大家帮我回忆;而李倩呢,也没有我心中庞丽娜的风采,反之,毛孩的姐姐应该更像庞丽娜一些,肯定不是李倩这种性冷淡性的(李倩还是有那么点纤细,有点傲气的,不像县城里的少妇),虽然书中没有描述,但多少可以想出来,应该是有那种烫的焦黄的发尾,有跟着不知道县城的哪阵风纹过的黑黑的细细的高挑眉毛,也许眼睛倒是挺多情,或者腰还是很扎眼……所以,说李倩出轨找第三者,我心目中激不起任何一丝的涟漪。
最后说说故事情节,书中的故事带着刘震云一贯的色彩,有些荒诞有些黑色幽默,怎么说呢,牛爱国秉承了他的外公杨摩西的一生,也踏上了漫漫寻小三的路,但是要最后要找的倒也并非是这个人了。
有没有话说确实贯穿了整本书,但是印象中话这个物件是为了衬托人物性格的,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罢了,比如杨摩西一开始因为理发匠的一句话放下了杀人的念头、吴馒头和XX也因为唠不完的话走到了一起,巧玲的年老养父母后来说话之间的转变等等。
而不是像电影当中反复用来咀嚼的臭面馒头:有话好,没话不好。
这就是电影的实了,它表现不出书里“话”的虚妄,话不是话,其实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一辈子有很多话,有废话有实话有假话有没话找话有一语惊醒梦中人有阿谀奉承有直言不讳有曲折隐喻,然而到底能不能说到你心坎里还要看是不是那个人。
其实有这么多“话”的境界可以表现,导演却偏偏选择了最简单最弱智的一种表达方式。
把电影拍成了丈夫妒火中烧怒追小三,因爱女心切最终放下屠刀的家庭伦理剧,我也没啥可表示的了。
说到杀人,这也是虚实处理的一个问题,书中延津是个小地方,一句话就能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读者可以自动把杀人和小地方人多嘴杂啊,看热闹不嫌事大啊等等自动脑补出来,但是电影不行,始终板着脸的毛孩,我们看不出他内心的波澜和变化,只能看着:板着脸的毛孩顺了一把刀,板着脸的毛孩把苹果扔进了垃圾桶,板着脸的毛孩和李倩说完了一段话。
全剧终。
说实话,我寄希望于剧末的那袋苹果很久了,我以为毛孩会去翻垃圾箱,然后拿出苹果给李倩,说上一句路上吃,平平安安。
我觉得这会给我带上一些和解的荒诞的感觉,用苹果换的刀,刀没送出来却送出了苹果,多有意思。
可是苹果就是苹果,确实是我想多了。
看了电影《一句顶一万句》。
先说几个亮点:1、是当下中国难得关注底层人民家庭生活和个人孤独的电影,较为真实又较为飘忽。
在狂飙猛进的镀金消费时代,没有哪个导演能在大荧幕上好好唠叨下作为一个人的意识和生存状态。
我们都在谈论更高更强更快。
我们都在谈论美女帅哥富二代。
我们都在捧小鲜肉伪情怀。
我们以为都在引领时代。
我们觉得都觉得自己才是未来。
我们唱着浮夸的爱。
我们对中国崛起已经让人见怪不怪。
我们出国浪荡着德行和逃离雾霾。
2、选角特别好。
演得特别好。
毛孩把一个懦弱无能想做又不敢做想逃离又逃离不得的戴绿帽子丈夫底层人物形象演得特别好。
3、片中的内容足够真实,卖火烧的牛爱香,厨子宋解放,纺织厂的女工,修鞋的牛爱国。
其实小说是在七八十年代的。
导演放到了当下。
4、导演作为新手,片子也被人诟病为电视剧化。
但关于视听语音方面还是有几处值得一说的。
比如家长的绿色台灯,寓意绿帽子;比如牛爱国去找战友诉说老婆出轨一事,得到战友排解后的两个分开的灯笼;比如表现孤独的远景、大远景。
再说其他。
电影是根据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的。
小说作者是刘震云。
马上又有一部他编剧的电影《我是不是潘金莲》即将上映,导演是冯小刚。
这部电影的导演则是刘震云的女儿——刘雨霖。
我很早就看过《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版。
写的很好。
写得是底层人物的故事,讲述的确是波澜壮阔般的个人诗史。
小说横跨百年,人物有着宿命般的轮回。
其中小说上半部分的主角是牛爱国的祖上——吴摩西。
讲得也是他出延津的故事。
我一个朋友看完小说,居然把名字也改成X摩西了。
说很喜欢这个人物。
上半部分很幽默。
其中一个角色是来传教的西方神父。
里面有这么一句令人捧腹——“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分割线+++++++小说精彩句子分享1、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2、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3、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4、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5、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6、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7、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
“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
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
8、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1.影片的开头,是一对兴高采烈的小夫妻在民政局领证。
另有一对来离婚的夫妻,中间打了个岔。
“你们为什么离婚?
”“说不着。
”“你们为什么结婚?
”“我们说得着。
”“详细点!
”“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一开始就点了题。
“说话”,或者说“交流”,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能不能“说得着”,是判断幸福的准则。
这是男主牛爱国和女主庞丽娜的婚姻标准,也是姐姐牛爱香的相亲标准。
其实这个标准我们也很熟悉了,一般我们叫“共同语言”。
人生那么漫长,以后彼此作伴的日子,就得靠说话聊天撑过去。
“说得着”,“说不着”,在后面的剧情里一再重复。
2.这是一个发生在偏远小城镇的故事,延津县,属于河南新乡,也是原著+编剧刘震云的故乡。
开头出现的这对结婚的小夫妻,军人牛爱国后来退伍做了鞋匠,老婆庞丽娜在纺织厂上班,养着一个小女儿,姐姐牛爱香是街头卖火烧的。
很普通的一个家庭,过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
唯一的不平凡,大概是姐姐牛爱香三十九岁还没结婚,老婆庞丽娜的梦想是去欧洲旅游。
一件突发事情打破了这种平凡生活,庞丽娜好像和婚纱影楼的蒋九出轨了。
我对后面的剧情做过很多猜测,预告片里牛爱国拿着刀说“我要杀人”,这也许是一个老实甚至有点怂的男人如何杀妻杀情夫的故事;庞丽娜在姐姐面前坚决否认出轨,也许是一个从“说不着”的出轨误会到解除误会的故事。
但事实上,故事比我想象得平淡很多。
庞丽娜是真的跟蒋九好了,牛爱国在短暂的杀人念头之后,选择了“诛心”的方式,强迫庞丽娜逼迫蒋九离婚和不让她见女儿,蒋九老婆的反抗是自己喝了一瓶农药,吓得蒋九立马回归家庭。
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往前发展,没有剧烈冲突,没有痛快复仇。
我猜测这是很多人给这部电影打分不高的缘故。
牛爱香最终屈服,嫁给一直喜欢他的鳏夫老宋,不开心,但这就是生活,老宋娶了牛爱香,发现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唯一情感寄托是牛爱香的外甥女儿,牛爱国受了老同学的劝解,决定放手,庞丽娜再次跟蒋九跑了,还怀了他的孩子。
微小的冲突,很快被淹没在生活的波澜里。
日子就这样继续往前转动,谁也没有下地狱,谁也没有得到救赎。
像记重重的拳头,打在软绵绵的棉花上,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也是生活本身的无力。
3.伤筋动骨的是刘震云的台词。
传说牛爱香年轻时候为男人喝过农药,这是镇上的一个传奇一个谜。
相亲局,媒人说你们可以互相提问。
老宋没忍住,估计这事儿在他心里也盘旋了很久:“你真为一个男人喝过农药,死……多可怕啊!
”牛爱香连眼皮子都没抬起:“可怕的是被救回来了,还活着。
”出门寻找逃妻的牛爱国偶遇以前的女同学,她说了很多话,说动了牛爱国的心,改变了这个故事命定而窝囊的结局。
但有一句,我牢牢记住了,“世界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
”乍一看很可笑的,赵欣婷吞农药,牛爱香上电视征婚,庞丽娜的欧洲梦,牛爱国为了借刀杀人对赵欣婷编造自己老婆和对方老公的床事,都经不起推敲。
4.牛爱香曾经和被怀疑出轨的庞丽娜有过对谈,说“看在我们说得着的份上,你给我一句实话,你是不是和蒋九好?
”这两个女人有一种特别的映照关系,一个纺织厂女工,一个做火烧的。
说得着,并不是因为她的弟弟她的丈夫。
她们有很多的共同点,无疑在这个小城市,她们是不一样的,漂亮的,心高气傲,一定程度上的有主意。
牛爱香一直在寻找的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说得着的人,而庞丽娜跟蒋九好,真的只是为了生态农庄的松鼠鳜鱼吗?
很多人可能都没太注意,影片最开头的时候,“爱国,以后把丽娜带去兰州”,说这话的,是牛爱香。
对,大城市兰州,也曾经在庞丽娜和牛爱国争吵中出现,作为牛爱国并未践诺的证据。
电影里还有个意象,是欧洲。
庞丽娜的梦想之地,后来在小女儿的梦想里,变成了香港和大轮船。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孔雀》的张静初。
“说得着”的含义,并不仅仅是聊天而已。
刘雨霖导演摸到了轮廓,但没有尽述。
我相信不少人,会为牛爱香在婚礼上强忍着眼泪挤出笑容而动容。
5.这是一部很工整的电影,虽然技巧还比较稚嫩,但是从用镜头和小细节的设计,都可以看得出,这位新导演认真地在拍一部电影。
纺织厂女工庞丽娜头发上的棉花。
牛爱国两次坐在板凳上,和最后小女儿以同样姿势坐在同样位置上的重复。
小女儿百慧把心心念念的小汽车丢进锅里烹煮所流露出的恨意。
牛爱国追踪庞丽娜和别人吃饭的窥视镜头,和面条厂,战友看到爱国出现的镜头,都非常妙。
很多人觉着有股子陈旧味道,恰恰是她还原了过去的一个时代。
在小城镇生活过的人,应该很容易跟其中的场景产生共鸣,火车站的馄饨,纺织厂和面厂的忙碌,擦鞋摊和公园的游船。
但这样一种题材,导演不动声色的处理方式,和有点像电视电影的拍法,注定难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共鸣。
对于那些进影院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很难去理解,这种小城镇里,人被命运和人言可畏推着往前走的悲哀,特别是这种悲哀太平凡又藏得太深,故事又讲得不够跌宕起伏。
6.看完电影回来,我翻了原著。
猜测更多原小说读者的失意,可能在于精神内核在电影改编过程中的迁移。
书商给这本书写的slogan,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
看过电影的人,一定很奇怪。
明明是家长里短的故事,怎么就变成“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了。
这部拿了茅盾文学奖、号称是刘震云代表作的小说,实际故事更为庞大,人物众多,分为上下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讲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了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养女,为寻找,离开延津的流浪历程;下部讲七十年后,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找一个说得着的人,回到延津的故事。
从日常生活中探索中国人的孤独源头。
刘雨霖导演,选择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改编,以牛爱国和老婆的爱恨情仇为主线。
与原书不同,刘震云戏称“一顶绿帽子的史诗”,宣传上也将被出轨的“忍还是不忍”作为重点。
也就是说,从小说到电影,好像从中国人的千年孤独探索变成了一出简单粗暴的家庭伦理剧。
但事实上,我认为虽然刘导电影手法不够老练,没有原书探索之深,但在某种程度上,与原书的精神内核确为一脉相承。
悲哀都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这一点,刘雨霖的电影和刘震云的文本表达并无差异。
电影的墙内墙外,与小说的一走一回,有异曲同工之意。
看那海报,墙内生活俨然,女人却奔着墙外一树红杏去。
所有一切,俱是围城。
7.故事叫《一句顶一万句》,这能顶一万句的话究竟是什么?
刘震云是这么说的,“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如此便知,为何电影内核是“孤独”,而不是表象的“伦理”。
而回溯书所述之“千年孤独”,因何而来,是电影外更大的命题,建议可以把书再翻出来读一读。
题记中已有暗示:“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篇章叫《出延津记》的缘故。
世人皆知,圣经著名故事,《出埃及记》,那人,也叫摩西。
😉😉😉😉😉😉😉😉😉😉😉😉😉😉😉😉😉😉😉😉😉😉😉😉😉😉😉😉😉😉😉😉😉😉😉😉😉😉😉😉😉😉😉😉😉😉😉😉😉😉😉😉😉😉😉😉😉😉😉😉😉😉😉😉😉😉😉😉😉😉😉😉😉😉😉😉😉😉😉😉😉😉😉😉😉😉😉😉😉😉😉😉😉😉😉😉😉😉😉😉😉😉😉😉😉😉😉😉😉😉😉😉😉😉😉😉😉😉😉😉😉😉😉😉😉😉😉😉😉😉😉😉😉😉😉😉😉😉😉😉😉😉😉😉😉😉😉😉😉😉😉😉😉😉😉😉😉😉😉😉😉😉😉😉😉😉😉😉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根据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只选取小说中的部分章节部分人物,宣传语打着“一个绿帽子的史诗”,讲述的是中国某个小镇一对结婚十余年的夫妻的婚姻危机。
中年人的婚姻危机,向来也是好莱坞热衷的题材。
不过《一句顶一万句》里的中年生活,没有美国电影中的别墅,花园,围着围裙做甜点的主妇,下班跟邻居热情打招呼的男主人。
电影中的小镇是陈旧的呆滞的,主人公牛爱国曾是个军人,退伍后做了鞋匠,老婆庞丽娜在纺织厂上班,夫妻俩有一个女儿。
他们过的是再平凡普通不过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牛爱国忽然发现老婆庞丽娜和婚纱影楼的蒋九出轨,他动了杀掉奸夫淫妇的念头。
电影的重点并不在于牛爱国如何想杀人或如何杀人,而是以此次出轨为契机,探讨小镇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
牛爱国和庞丽娜,蒋九和赵欣婷,牛爱香和宋解放,三对男女怎么走着走着爱情就死了?
影片开头,是牛爱国和庞丽娜去民政局领结婚证的场景。
“你们为什么结婚?
”“我们说得着。
”“详细点!
”“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
”“说得着”是牛爱国和庞丽娜结婚理由,可后来,“再没人说个话,就把人憋死了”,这是庞丽娜要离开牛爱国的理由。
爱情的死去,伴随的是夫妻俩“说话”的失效。
这样的婚姻危机,并不只发生在牛爱国和庞丽娜身上。
《万箭穿心》中,国企厂办主任马学武和小贩李宝莉知识层次不同,“说不着”;《忘了去懂你》中,蔡伟航和陈雪松的关系就像牛爱国和庞丽娜的翻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中年,一个风貌犹存、充满幻想的小镇女人,两人对于生活的期许不同,“说不着”。
《万箭穿心》剧照之所以“说不着”,一方面因为细水流长的婚姻生活,常常是平凡甚至平庸的。
就像作家章诒和说的,“项链变成钥匙链,面纱变为抹布,香水成了油烟,诗集成了账本”,或者如日本大编剧向田邦子所形容的,“波澜不惊默默吃草般的日常生活,回首看来,成了大量的肉层和脂肪层”。
《一句顶一万句》虽然简单带过了牛爱国和庞丽娜十年的夫妻生活,但在两人相处的太多细枝末节中,我们都能察觉到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对他们的磨损。
另一方面,庸常的生活掩盖不住跳动的心。
无论是马学武、牛丽娜,还是美国中年危机的扛鼎之作《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中的莱斯特、爱波,他们心中始终难以挥散对乏味的家庭、婚姻以及自我的失望。
他们对于外部的世界仍有着强烈的欲望,但他们的另一半似乎与庸常的生活一起停滞了,并成了庸常的一部分。
欲望无以突围,无从释放,所以要从生活当中寻求新的突破口。
就像庞丽娜之所以爱上蒋九,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好,仅仅因为他能带她逃离小镇,反之,牛爱国从未践行过带她到兰州的承诺。
《革命之路》剧照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精简版的电影虽达不到这样的分量,但却着实刻画出了“孤独”。
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有这么个解释:“一个人滔滔不绝的几千句里,基本上都是废话,但他真想说一句自己内心的话,却是很困难的,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听他这句话,并且听懂这句话的这个人。
”这其实就是巴别塔困境,当交流失效,精神无法契合,孤独便成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本质。
中年人的婚姻危机,不过是这种孤独的一个鲜活样本。
可出路在哪里?
《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万箭穿心》都是以一方的死亡终结,而更多人则选择赖活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瞎过呗。
牛爱国呢?
他终究没有杀了庞丽娜,而是在老同学的一番劝告下“顿悟”:日子是过以后,不是以前。
这个放手来得有点太容易,但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
——首发荔枝锐评——
老套的故事配极其平庸的视听语言,上世纪县城电视剧的风格。比《百鸟朝凤》的叙事方式还旧,问题是还不动人。婚姻的不幸明明有很多种,这里面所有人不幸的根源都归结成“没话说”,对婚姻最美好的想象也是能说很多话。反复点题太刻意。看完更期待《我不是潘金莲》了。
刘震云的东西拍的不轻佻就根本没法带出荒诞感,弄的这么压抑跟八点档婆媳剧似的,任人唯亲必然一地鸡毛;中国电影配乐师的平均水平比中国电影导演的平均水平还要更灾难
齐溪太可怜了一辈子都在演这种被劈腿的角色。值得玩味的是所谓生态园,荷塘月色酒店这种新兴的消费场所,其实暗含了人们差距隔阂的原因。延津—新乡这种小差距对于刘这一代已经是奥德赛一般的旅途。再到远方的北京欧洲这种地缘差距体现的何止是人们的向往和时代焦虑,用一个滥词就是人们的之间的隔膜是结构性的,而所谓的没话说,只是前现代人被毁坏的生活表象罢了。人们从说得着,到变得说不着,其实暗示了人们对于生活阶层预期的变动,而农业社会人们语言匮乏,才会把问题简化为说不着。从作者角度看去模糊的展示人的困境,而不是武断的阐明它,这种手法反而是很高明的符合文学的原则。这点都看不懂还骂刘震云的评论真是年轻。
中国式感情,中国式叙事:一万句顶不了一句,像那日子一样一地鸡零狗碎。“香港有海,青岛也有海”,哪里看不一样呐。戏剧式小品电影,死于话多,结尾停在火车站旁跑路的庞丽娜羊水破了多利落艺术。但是还是比冯小刚文雅不少,毕竟是个女孩拍的。
平凡生活的蓝本,出租车 拿刀 假意寻人这些剧情都还可以,演员的表演基本很棒,入戏。除了齐溪,怎么她每部电影都是一个被绿的女精神病?听说原著不错,这个本质还是个小镇的绿帽伦理电影,最后还是陷入在普通纠葛里,镜头剪辑略显生涩,甚至违和,但远算不上烂片。
未来
流畅的不像处女作,各种对称的构图一看就是学院派。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平庸到不知道说啥好了。范伟依旧是亮点。
结尾突兀。所以两星。前面都挺好的。
如若单就故事来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个真正聚焦普通人情感的无华之作,但在影视化的改编后,电影给人最为直观的感受却并非是那源于生活的质朴,而是一种与导演年龄不相符刻意粉饰后的老气横秋,以此本当用生活所孕育的金句也变的尴尬做作。
父女齐上阵,小人物底层生活拿捏的很到位,很质朴的片子值得一看
爱爹敬爹不懂爹
看得慎得慌……细节、写实取胜。只喜欢范伟这个角色。
可惜了一帮好演员和一个好剧本。为了他们三星吧。
为啥骂选角啊我觉得挺好的 小毛老师退伍以后可太窝囊了 窝囊炸了 换谁都得跟喻恩泰跑了啊!!
比较破碎,截取出来的都不够完整,亲闺女水平不行也不行啊
本来可以更好
改编得中规中矩的一部电影。尽管是年轻导演之作,但在拍摄、场景和气蕴等方面都颇有老派作风。对刘震云原著里的经典台词都有保留,但刘震云骨子里的那种戏谑、幽默与苦中带笑的内核,还原的感觉不太够。电影感也相对较弱。尽管如此,对于北方小城社会生态的精准描绘,以及父母情变对于孩子巨大伤害的刻画,还是让人印象深刻。整体而言,仍然值得一看。
1.夜市摆摊的舍不得跑去鞋店擦鞋2.馄饨都买不到的夜里贴膜的也早收摊了3.桔子摊摆不着水果刀4.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5.毛孩演技真尴尬6.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