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名女孩

La fille inconnue,没有名字的女孩(台),The Unknown Girl

主演:阿黛拉·哈内尔,杰瑞米·雷乃,奥利维埃·古尔梅,托马斯·多雷,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摩根·马林,马克·泽戈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6

《无名女孩》剧照

无名女孩 剧照 NO.1无名女孩 剧照 NO.2无名女孩 剧照 NO.3无名女孩 剧照 NO.4无名女孩 剧照 NO.5无名女孩 剧照 NO.6无名女孩 剧照 NO.13无名女孩 剧照 NO.14无名女孩 剧照 NO.15无名女孩 剧照 NO.16无名女孩 剧照 NO.17无名女孩 剧照 NO.18无名女孩 剧照 NO.19无名女孩 剧照 NO.20

《无名女孩》长篇影评

 1 ) 道德主体与姐妹情谊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女主之一,喜欢。

全程穿着一件普通人穿着都会很土的大衣,却怎么看都很好看,是由于她精神主体性很强。

肯尼迪药企的邀请证明女主的专业非常优秀,事业方面的主体性很强,做事的时候逻辑清晰。

最后放弃药企(资产阶级生活)选择社区医院(无产阶级生活),背后有两个点,一个是由于间接害了黑人女孩,一个是更愿意生活在“真爱”的世界里(电影细节确实也呈现了这一点)。

女主那么聪明,肯定知道资本主义世界的虚伪。

全程是讲主体的真正的道德如何唤起其他人的道德。

但又不是絮叨道理,伏笔多,结构紧密。

女主不是道德上的英雄,她看着黑社会也害怕,被打也生气,也拿不动摇的证人没办法,事到最后跟另外一个责任人还要口头上推一下责任。

但她就是要坚持良知,上一秒被威胁得晕头转向,下一秒立马跟上证人的摩托车。

观众跟着这样的心理过程,才会真正认同无产阶级主体的道德。

之所以说是无产阶级的道德,是在于女主行动的起因是同情底层的被杀死的黑人女孩。

在过程中其他无产阶级的艰难同时被暴露,即使艰难,他们也在彷徨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导演很好地呈现了这个艰难和彷徨。

于是影片显得非常真实。

以及还呈现了姐妹情谊,帮黑人女孩是姐妹情谊,女孩的姐姐内化了男权很客体,妹妹流落在外还暗自高兴,但,她给了姐姐一个拥抱

 2 ) 自我救赎与道德审判

《无名女孩》是一部干脆利落的电影,摄影机紧紧跟随阿黛拉·哈内尔所扮演的诊所医生Jenny而行动。

某个夜晚,Jenny诊所的门铃被人按响。

实习生朱丽安想去开门,Jenny教育他:“我们已经下班一个小时了。

”朱丽安坚持:“万一是急诊呢?

”Jenny反驳:“如果是急诊,门铃就会响两次。

”门铃并没有响第二声,仿佛是在宣告Jenny的胜利,朱丽安愤怒的离开诊所。

第二天,Jenny被警察告知,河边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孩的尸体,正是昨晚按响她门铃的人。

Jenny的生活因为这一事件发生巨大的改变。

改变的原因,并非来自外界,而是一种自我的道德评判。

虽然警察、她熟悉的病人或者同行的前辈,都告诉她并不是她的错,毕竟她不是真正的行凶者,但Jenny依然无法逃脱自己内心的审判。

她放弃了原本已经确定的升职机会,决定留守在这个偏僻的高速公路边的小诊所里继续服务社区的居民。

甚至,她将家也搬到了诊所,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病人的任何一次求助。

同时,她将无名女孩的照片存在手机里,见到有可能的机会就会询问对方是否认识这个女孩。

她希望弄清楚女孩的身份,她为女孩买了一块墓地,等待女孩的家人前来认领。

在寻找无名女孩身份的过程中,Jenny不仅维持着诊所日常的接诊,还主动去接触社区内形形色色的人物。

无论是日常的病人还是因为案件而出现的陌生人,他们仿佛是一个个横切面,组成了达内兄弟试图呈现的当代法国社会现实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这些人物大多生活并不富裕,有因为害怕被查护照,在烧伤后也不敢去医院的外籍黑工;有因为患有糖尿病,行动不便而无法自己去社保局处理煤气缴费的独居老人;有因为Jenny拒绝配合开虚假的病假单而愤怒地砸东西的年轻人……Jenny无私地帮助那些需要照顾的病痛中的人们,默默承受那些充满敌意的攻击者。

也许是为了赎罪,也许她本就如此。

摄影机的移动冷静而客观,但在这种平静之下,我们却总能感受到一些不经意间的温情在陌生人之间流动。

达内兄弟成功捕捉到了这种不经意,人与人之间,摒除利益关系后,原始而单纯的善意。

Jenny的奔走有了结果,无名女孩得到了正名。

Jenny和“凶手”(并非蓄意谋杀)在诊所的那场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凶手”因为害怕,而不敢去警局坦白,他大声叫嚷:“我为什么要毁掉自己的生活!

”Jenny冷静地劝说:“可是那个女孩希望我们这么做。

”“凶手”大声反驳:“她不在乎!

她已经死了!

”“如果她死了,就不会还在我们的脑海里了。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无论社会、规则、法律是怎样的约束,最终,我们都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的那个私密而沉重的道德法官。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像Jenny那样去面对。

片尾,Jenny在知道无名女孩真实身份后,没有感伤,没有悲愤,也没有赎罪后的狂欢和如释重负。

她只是默默地走向下一位在候诊室等待的老人,搀扶着她慢慢下楼,走向诊室。

黑场。

影片结束。

生活还要继续,也许Jenny可以不再梦到那个无名女孩了。

 3 ) 因为内疚,所以至少让我找到你的名字

一部叙述的电影,不炫技,不夸张,用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感打动人,用人性讲好故事。

一位非洲女孩(prostitute)一天晚上在岸边意外死亡,死之前敲过女主Davin医生诊所的门,但是女主没有开门,Bryan(女主的病人)的爸爸是女孩的客人,当天晚上和女孩发生过争执,看到女孩在岸边倒下,理所当然的以为她只是晕倒了,没有上前去查看。

两人都因间接害死了那个女孩而感到内疚,于是女主开始寻找女孩的身份,见一个人就给对方看女孩的照片,期间遭到过拒绝、呵斥,甚至不小心接触到毒贩而遭到恐吓。

Bryan爸爸在影片最后才和女主坦白,并在女主的劝说下自首,他之前的出现都是和他儿子有关,因为女主知道他儿子在女孩死前看到过她,他在帮他儿子向女主澄清,我完全没有想到原来是他自己和女孩有关。

他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他对女主说“如果你当时开门了就不会发生现在的情况了”,他在推卸责任,但我看到的是他的内疚和恐惧,他需要将这些情感转移,来让自己好受一些。

影片结尾,女主的诊所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无名女孩的姐姐,她来感谢女主拿着照片找到电话超市,触动了她的良心,她决定来认领妹妹的尸体,她之前不吱声是因为她害怕她的男人和她嫉妒她妹妹因为她的男人看上了她妹妹。

女主拥抱了她之后,接待她的下一位病人,缓缓走进诊室,影片结束。

屏幕上播放着演职人员的名单,背景声是车水马龙,大概寓意着生活还在继续,只是呈现在荧幕上的这个故事暂告一个段落。

这部影片很好的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体现在情节和人物反应的真实性,女主没有不切实际的辞掉所有的工作专心致志破案,她生活的重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多了一件寻找那个非洲女孩身份的事情,对她来说可能是一种自己给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高于生活,体现在巧合性和结局的相对圆满性,与女孩相关的人物竟然就是女主病人的爸爸,并且最后他去自首了,也找到了女孩的身份和家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我是女主,我会内疚,但未必会像女主一样去找女孩的身份并帮她买墓地,并且人物关系应该不会那么巧合。

情节跌宕起伏、视觉酷炫震撼的片子在看电影的当下会特别享受,但也许看完便结束了,但是像这样平淡如水的电影,后劲很足。

 4 ) 作为女性的侦探

作为“侦探”的主角,在这部电影中,其女性身份对叙事的影响很大。

影响并不涉及男女之间的感情问题(和朱利安之间有所暗示),而是使侦查过程有一些不同于一般侦探片的地方。

首先,侦探作为一名女医生,其职业身份和性别都使其在探案过程中处于极其陌生的境况,有时甚至使其处于极其危险的情况(如在房车里“天真”地问车主,独自一人进“网吧”,以及让百利安的父亲进入诊所等,这种情况通常会给观众以女主可能被强迫的暗示);另一个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身份使得主角在侦探过程中极少正面反抗,而是躲避对抗,另找办法。

比如被黑人拦下来,逼着摇下车窗,吓得魂都丢了。

这两方面的影响给观感带来了并不好的体验,观众没有感到“发现”的快感,因为秘密的发现过程总是有人在隐瞒后主动“表白”,而非正面突破。

另一个方面,藏了一整部的秘密,本身并不惊奇,而是一场“什么也没有”的意外事故。

(当然,这可能也是导演要的,因为导演真正要表达的是道德感或者是回忆对人,对生活的影响。

影片通过几个人(女主、百利安以及他父亲,朱利安,妓女的姐姐),以及他们面对主角问询的类似的反应,都展现了回忆对于他们的“折磨”。

也正如最后主角说:“她没有死,她在我的脑子里。

”)仅就观感来说,看完之后总会觉得缺一些什么,在讲故事和将故事升华表达主题两方面,似乎都差那么一点。

最后必须称赞女主角的演技,准确又细腻,整体克制,但爆发力又很强。

 5 ) 一部剧反射出的问题

我感觉还不错,拍出了人性。

平实才最真实,电影里面的人物也许代表了那个国家的大部分公民的三观与性情。

其实大部分的人本性还是很善良的,我却很悲哀我们国度的平民。

就拿医生这个职业,感觉中国的医生真是太好混了,不管医治是否有效好像没有一点责任。

没有责任医术自然日渐萎缩。

还有很多就暂不喷。

 6 ) 《无名女孩》

剧本的展开和进展还是挺好的,以一个基层女医生的愧疚感为出发点,结合她周围社区的视野描绘,牵出非裔移民的现状。

但是结尾的两段太过突兀,缺乏足够的人物动机铺垫,一点没有达内兄弟以往的精雕细琢和静水深流。

阿黛尔·哈内尔 Adele Haenel仍旧保持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度,完成度也不错,作为医生对其专业方面的塑形比较认可。

 7 ) 门

相当生活化的电影,一全科门诊医生零零碎碎的一天又一天。

用大量开车驾驶,路上行走,电话联络的情景去表达剧情的前进和转换。

生活过得是重复又紧凑,有条不紊但也波澜不惊。

几个一转身几乎要贴到女医生脸上的镜头,就好像你的角色是一个默默在旁观看的助手,或者路人甲,甚至你就是那个电话里冰冷的siri.女医生的性格非常鲜明,对实习生批评的严厉和不留情面,是做事严谨和执着的体现。

她有医生独有的冷静和观察力,对人与物的精准判断力,职责范围内应有的责任感。

普通人的情感中,又夹杂着医者对事态惯有的冷漠和心理距离。

一次结业后的没开门,间接导致了一个无名黑人女孩不幸遇难。

这也只是蝴蝶效应,或者怎样的结局。

医生从法律上毫无关系,从道德上她的良心受到了拷问。

如同赎罪,她开始调查和处理女孩的来历和身后事,又在途中发现了更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粗略了解了一下导演达内兄弟一贯的风格,电影往往聚焦社会民生实事,政治宗教,那再去重新代入此片,不难发现里面的各种隐喻。

从她川流不息的病人中,有鳏寡老人的福利需要重视,有没有身份的黑户需要救治,有常年酗酒的主妇,有逃学的少年,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或多或少的承受着一些痛楚和磨难。

而应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政府或者警察,处理的方式又是不紧不慢不痛不痒,还有仿佛内有乾坤的点到即止。

剧情巧妙的把每个被调查的人,用蛛丝马迹串联了起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自私和良心的天平一直在上下摇摆。

大家都守着一份私心,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里活着。

即使是女孩的姐姐,也因姊妹争宠而心生怨恨,对死者忽然消失而心生畅快。

而医生在救治病人出诊之前,频繁出现的电话,门口楼下一次又一次的门铃询问。

一道一道门,堵在了面前,它们是文明的高墙,人与人之间安全的距离,也是冷漠的磐石。

而这个社会,也病了,需要医治。

难民问题一直是欧洲发达国家难以解决的顽疾。

战乱,饥荒,瘠苦,导致了大量难民和非法移民的涌入。

人间最不缺的大概就是贫穷和苦恼。

开不开这扇门,开了又会如何,何去何从,不仅是一个普通医生的抉择,更加是一个国家应该思考的难题。

全程电影没有一点配乐,全是现场收音。

有的只是风声,海浪声,人声吵闹,车辆来来往往的喧嚣。

唯一飘进耳里的旋律,是医生的光头病人和小伙伴为她自弹自唱的曲子。

虽然不怎么悦耳动听,但它是对善良最真挚最好的回报。

 8 ) 针对道德焦虑的一场巡诊

(文/杨时旸)杰妮奔走在街头,神情焦虑,她去往一个又一个地方,不放过任何一条细微的线索,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在为各种病人治疗的间歇,她几乎成为了一名侦探,只为了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名字。

这是达内兄弟备受争议的新作《无名女孩》的故事。

相较于之前著名的《两天一夜》,两个故事有着某种微妙的共通——有关一个女性不停奔走、呼吁和沟通。

而《无名女孩》中,杰妮的奔走更趋近于为了驱散道德焦虑。

一切起始于无心之举。

杰妮诊所的工作异常繁忙,这个小小的诊所要接待各类病人——从无法完全自理的老人,到没有身份尽力躲避去大医院就诊的难民,除此之外,她还需要作为家庭医生经常出诊,更何况还带着一个刚刚毕业的实习生。

那天夜里,诊所已经下班,有人在楼下按了门铃,实习生要去开门,被杰妮制止,第二天,警方上门寻求帮助,杰妮才知道,那个被自己忽视的女人被人杀死在不远的地方。

道德拷问降临得突如其来又尖锐无比。

其实,无论从杰妮本人的理性出发,还是周遭所有人,包括警方的态度,都认为女人的死亡与杰妮拒绝开门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但是良心的关口并非理性所能解释。

她一次次觉得,自己如果应了门铃,一切或许都会改变。

这成为了第一层冲突:作为医生,杰妮的天职是救人性命,但这一次,她却让人丧命。

这成为了对她个人日常生活和一直守护的价值观的巨大反讽。

杰妮是个称职又上进的医生,而那个女孩的死亡成为了对自己的嘲弄。

似乎,之前的所有对于诊治病患时的努力都像是职业化的表演,而不是来自于某种内化的道德驱动。

杰妮接下来所做的一切其实同样是治疗——一种对于内心、道德和精神安放可能性的治疗。

她所能做的就是为那个无名女孩寻回身份。

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任何一种外在的、有关他人的寻找,都是对于自己内心某种东西找寻的代偿方式。

《无名女孩》其实隐没着众多深藏的细节。

比如说,牺牲。

杰妮已经得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医学机构的工作机会,但是,她选择了放弃,自己接下了这个小诊所的工作,甚至把家搬进了诊所,应付每一次深夜或者凌晨突然响起的门铃。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赎罪的方式。

诊治病患的房间突然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

而在这之后,很多故事推进的情节其实都暗合着某些社会议题。

杰妮的日常的工作一直是处理各种疼痛、缝合各种伤口,而她开始追寻那个无名女孩身世的过程,也意外成为了一种见证疼痛和企图缝合伤口的行动——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诊治。

她奔走的过程成为了一种重新进入生活,重新进入当代欧洲社会的过程。

温文尔雅的居家男人的嫖娼行为;看似老实的儿子对年迈的父亲暴力相向;隐藏在普通小生意背后的性交易和人身囚禁;中产阶级无聊又安稳的生活内部充满孔洞和疮疤的真相……这一切都一点点在杰妮的寻找之旅中慢慢败露。

她没想戳破生活的保护膜,但却意外潜入了生活的内部,某种之前她从未仔细窥探过的内容陈列在她眼前。

而这又达成了另外一种心理景观,一种崭新的冷漠,如果说,那一次拒绝在深夜开门是某种完全可以接受的、无意的“冷漠”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一种除却冷漠又真的毫无办法的深重无力感。

杰妮为难民缝合了伤口,但也无法治愈全部伤病;为男人打了吗啡,也没办法让他的腰椎痊愈;那个男孩儿的消化不良永远不恢复,因为她没办法纾解他压抑的心理障碍;而那些濒死的老人,她出了安慰和处方之外,也毫无办法消解他们的恐惧……所以,你会发现,作为医生,她诊治的只能是表面,她缓解了某些症状,但无法剔除病灶,但面对社会疾病,她连症状都无法消除。

她只能旁观、见证,然后略过。

身份的焦虑与道德的焦虑一直弥散在整部电影之中,那个前来向杰妮坦陈真相的男人在洗手间用皮带自杀未遂的一幕像是对现实的映射——无奈、憋闷,在道德和诱惑之间挣扎,连解脱都半途而废。

《无名女孩》在达内兄弟的作品谱系之中肯定算不上优异,它的叙述节奏以及那个死者的姐姐动情自述的结尾都可以变得更好。

但它像轻盈的一划,还是让人们隐约看到了那些包装下面不堪的内里。

 9 ) 法莉茜康芭是怎么死的

法莉茜康芭是怎么死的1.人这种动物:平凡人普通人芸芸众生如此,生活中的你我他,非道德完人,非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谁又是谁的责任与义务?

☞女主。

……好像是自己被自己坑的地藏王吖……2.平常心:你习惯就好+关我屁事/关你屁事……可能是除女主跟她任性的实习医生外,其他人的内心独白……

 10 ) 无名女孩

达内兄弟的作品在这之前一直都是只听说过,却是一部都没有看过。

看完之后,到是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个小事。

我和爸爸妈妈走在河边,离河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口蛇皮袋子,隐约可见血迹,袋子表面如同臭肉来蝇般的吸引了很多苍蝇。

“那里面会不会是一个死人阿?

要不要报警。

”我妈随口问道。

只见老爸脸色瞬间有了变化,“少管闲事,到时候一身麻烦。

”对话有些遗忘了,但是当时老爸的脸色却是记得的,像极了影片中被女主挨个盘问的那些人。

回到影片,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由一个妓女的死所牵扯出的周围人的罪与恶,导演将镜头对准医生珍妮,并对小镇的底层人物进行了一个群像式的白描,微微晃动的手持摄影和近景取景,以及导演对于分镜头的厌恶,这样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有了一种置身其中的观感体验,仿佛是观众自己跟随着珍妮见证了一切。

单视角所营造出来的悬念也是其他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但若是说珍妮出于内心的愧疚在工作之余对病人挨个询问尚可理解的话,那么最后导演将事情的真想披露出来,且让那些与女孩的死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关联的人物,挨个来女主家中认罪的做法,确实让人有些感觉有些多余。

影片从医生珍妮的视角带出了很多其他的角色,在被珍妮拿着手机询问的时候,他们都众口一词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之中或许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直接关系,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间接关系,亦或毫无关系,但他们出于道德焦虑和或有也无的负罪而做出的回复,却如同那灰暗的天空一般,让人压抑。

因为心脏病倍感折磨的坐在病床上的父亲,善心的告知珍妮事情的真想,挺直了腰杆的儿子却在旁回之以拳脚;寻思之人不得好死,开不开门隐喻欧洲移民问题。

影片的道德深度和象征讽刺意味十分锋利,但是结尾的处理和主角询问的理由和方式若是换一个,会更好。

《无名女孩》短评

有了名字这个客死异乡的无名女孩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哪怕所有人都破碎不堪。。。

6分钟前
  • 门儿包
  • 推荐

法国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朴实无华的拍摄手法,没有多余的渲染,有些人会觉得这类电影枯燥无比,实际上静下心来看的话,这种感觉很普通会枯燥的电影探讨的东西实际上比那些绚丽无比各种噱头的电影强太多。回归的电影本身,女主这种人真的是太稀有了,很善良

9分钟前
  • 追风筝的风筝
  • 推荐

不是很理解这个医生因为愧疚和偏执放弃前程事业一直追究的做法。也不是很明白各种人因为愧疚决定帮助医生的做法。看这类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故事踩雷几率50/50。边上有个女的开场半小时里一直咳嗽擤鼻涕口罩也不戴,操,赶紧换位子各种酒精消毒换口罩……观影体验真是不怎么样@ SZBC达内兄弟影展

13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18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2.8

22分钟前
  • Diealright
  • 较差

围绕在医生身上的故事,带着浓浓的救赎意味,冷静而又有冲击力

26分钟前
  • 天亮说晚安
  • 推荐

#达内兄弟#的一贯风格,依旧以社会平凡人物入手,手持摄像机拍摄,毫无配乐可言,但远不及#单车少年#,主角圣女光环与众人的道德审判,真是让观者汗颜。

29分钟前
  • oh la la
  • 还行

达内兄弟2016年作品,一个年轻黑人妓女的死亡牵扯出周围人的罪与恶,在女主赎罪之路上看到的人性百态,相对达内兄弟以往的作品,格局较小,矛盾较弱,造成力度欠缺使深刻不够。

34分钟前
  • 最幻想
  • 还行

由一场意外引起,靠一个道德和责任感的支撑,关注的是非法移民,其实是很好也很适合达内的题材,只不过前戏太长,收尾又太快,我不知道如果前边减去20分钟再补20分钟结尾会不会感觉好一些。

36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2.5星。重蹈《两天一夜》的覆辙,再次让有明星光环的女演员担任主角,自然难以收获观众的共情。要命的是叙事彻底转向了中产阶级的视角(与《我想你》有点类似),达内兄弟以往作品中的那种扣人心弦的神奇魔力便瞬间消失殆尽。“圣母病”大爆发的女主角应是罪魁祸首,难以对她的内疚与自我赎罪感同身受,特别是祥林嫂似的询问探究给周遭的人带来影响。最后透过几个角色的口中道出答案,更显苍白与拖沓。当然,最出色的仍然是将社会问题(种族、女性、非法移民)天衣无缝地融入到充满悬疑色彩的情节里,不过这样的情节剧显然要比兄弟二人之前的代表作要逊色几分。

37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手持摄影,写实主义。虽然一贯的达内风格,但本片营造的道德困境显然不如法哈蒂制造的有说服力,女主角表演有些僵硬~

39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确实有点自我重复的意思,片名一语双关在《孩子》玩过了,讲白人女主角带出社会百态和难民问题在《两天一夜》用过且没有马良主演的片子表现得自然。悬疑的外壳太出挑,盖过了以往最有力的道德困境。

41分钟前
  • 深邃
  • 还行

一人一故事,情感克制却五味杂陈。达内电影让观众深刻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问题,而达内这时候只攫取了医生这个角度来讲述人生百态而已,而这个故事中任何一个人又都是另外一个故事。达内给观众电影以外的联想才是最值得钦佩的。[B+]

45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达内兄弟的滑铁卢之作。手机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道具,人物都沦为了虚浮空洞的符号,一如“诊断时代与社会病症”的医生,竟然连制服都不用穿。圣母女主从前史、心理动机到行为都十分不可信,不真实,更何况达内兄弟这回竟破天荒地放弃了底层边缘人物视角,使观众难以共情。片尾以几位人物的主动自白来强行揭示真相,亦是廉价情节剧的套路。于是,达内兄弟原本锋锐而细腻的写实主义手术刀就这样堕退成了隔靴搔痒的苍白碎片。(5.5/10)

4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还是喜欢这种生活流,细节让人看得很暖心@欧盟电影展

51分钟前
  • 奶奶徐
  • 推荐

试图挖一挖普通人的道德底线,虽然这个故事在某些点上不太成逻辑,这个底线挖得也有点无聊,没什么太过纠结的点。

54分钟前
  • 画瞳
  • 还行

原来“良心的谴责”这东西是真的…

56分钟前
  • 名残り
  • 较差

@百老汇moma。1.女主没有私人生活,主要的空间是对外敞开的诊所,在做的事总是被门铃声和电话打断。她唯一的一次没有及时回应成了整个悲剧的开端。2.因此女主虽然职业是医生,却很类似一位社区牧师。她有着异乎常人的罪感,对被害者名字的关注先于真相(也回应开头呼唤癫痫男孩名字从而将他召回那场戏)。“如果她死了,就不会还在我们脑海里了。”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想起《乡村牧师日记》。3.但社会派推理的叙事结构太陈旧无聊了。日剧每年得拍10部这种东西,深度未必欠奉,还比达内拍得好看。

1小时前
  • 奥兰少
  • 还行

这部差了点意思,从生存焦虑转为道德焦虑,但是不是很立得住,结尾几个人的坦白又有点草率和泄气。全篇比较有意思的是医生看到的人间百态

1小时前
  • Niki_白酱
  • 还行

人身上毕竟尚有永恒的、珍贵的东西,这就是上帝赋予每一个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精神位格,其核心乃是在人自身内具有最高价值、无穷无尽地促使人高贵并向基督看齐的挚爱意向--舍勒

1小时前
  • Mr.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