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牛仔,在法律给不了他要的正义之时,远赴欧洲追寻真凶,为女儿讨个说法。
很美国的老套故事,片中刻意凸显这个五大三粗的美国汉子,有枪,开车,单枪匹马,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美国英雄在异乡异土大展拳脚,简单粗暴地维护正义,就差来一场正邪枪战了。
写到了美国和欧洲的不同,美国的枪和自由,欧洲的黑皮肤移民带来的治安问题,欧洲司法的低效,政治正确的弊病。
同时加进一些左派内容作为平衡,比如女儿是同性恋,和牛仔情感深厚的女孩也是移民混血。
最终和那位演员单身母亲爱过又分开,没有组建新家庭,不走欧洲之路,带着女儿回到美国。
主要看达蒙演戏,甭管年轻时多么俊秀,美国男人到了一个年纪就都长成这样,一口胡子,敦实粗壮,戴个球帽,无论是大本,小李,还是达蒙。
没有悲剧感就没有英雄,但为了英雄的诞生,人类承受了他所不能认知的事物与人类的自身能力一同增长——但后者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前者的世界。
Bill最后平静地说起“止水”城的一切都变了——女儿则认为没变,考虑到父亲的前一句话是“生活是残酷的”,那“一切变了”是否意味着止水已有“微澜”?
没有,Bill感受到的变化是对残酷的再次确认,而且是具决定性的确认,所以“变化”在这里的意思是:原来还抱有的对残酷生活的一丝希望和侥幸已经彻底平息。
Bill的平静是一种绝望的平静,他感受到的变化是:Stillwater已经由“止水”变成了“死水”。
如果说克鲁苏是讲一种无处不在的根源性的异己力量,那么Stillwater则是在讲一桩彻底的绝望。
“不要给你女儿错误的希望”,办案的Leparq太太一语成谶,Bill就算找到元凶,事情的根本仍然如此,父母在“欢迎归来”的仪式的遮蔽下,彼此确认了这一点,一种无望的、但仍然是爱的东西。
无望与爱的组合,令人绝望。
生活的残酷不是你认为的那种——那种惨,否则失去了妈妈又失去了爱人,还由于某种悲剧性的误会导致了愧疚的女儿就是定义生活的人,可惜她不是,父亲爱她,但父亲在最后否定了女儿的讲法,电影就此落幕,导演显然站父亲这边。
事实上,在导演来看,Bill抱紧小姑娘Maya的那一幕必须加上Bill抱紧自己女儿的这一幕才完整,两个孩子通过这种局部的观感体来会人生的残酷,她们都只能懂其一,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失去,却不知道,Bill为了某种似乎是正确的、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同时失去了两者。
生活的残酷就是你为了得到而一路失去,在得到的尽头,你却一无所有。
这种诡谬在这部电影中被显露出来:Bill为之洗脱罪名并最终成功的是他并非全然清白的女儿,但他爱女儿;Bill声称绝对不会伤害Maya母女的承诺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做不到”,但他的确爱她们,尤其是小M。
我们大可设想,Bill之所以没能保住自己妻子的所有物品,也是因为他爱妻子。
再说一次,Bill感受到的残酷并不是遭遇性质的,而是结构性质的。
Bill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既是钞票,也是账单。
Maya的妈妈问Bill说,你有现金吗?
更进一步,不妨回想:当电影交叉呈现“Virginie打开地窖”与“Bill对Maya说他无论怎样也不会伤害她们”的那个部分,观众们于此处被暗示了某种“惊悚”——按经典港片的逻辑,Virginie接下来就要在地窖里受到被Bill囚禁的人的伤害,但,事情没有这样发展——非但没有,V接着还成功地帮Bill摆脱了属于他自己的困境。
然而,事情却并没有因此得到祝福。
所以,这部电影是在说:生活的残酷并不在于令人受伤或殒命,而在于人将深感生活的摆弄;并且,当人以为自己可以用爱来对抗这种摆弄时,当人越爱、爱得越真时,这种无力感反而越深。
不存在圆满的爱,只存在对无力感的完美忽略。
人在出生时注定落入破缺,身处其中的人——破缺的人,在追求爱——寻求完美时,落空是注定的结局,而生、长在Stillwater、时时念上帝之名的Bill一家的故事,只不过是带着一丝美国味,而影片最后的清晨里的那种乏味以及悲凉是共通的。
也许,唯有作为观众,唯有作为看完电影还愿意凝神思量的人们,才有可能从本片中获得启示——或者说,一个好问题,一个值得用更长的时间来回应的问题:为什么每个真正爱的人,都笨拙无比,都糟糕透顶,都罪孽深重?
俄克拉荷马州的石油工人Bill去法国为女儿伸冤的故事,在过程中差点和一对好心的母女俩组成新的家庭,但结果还是只有他和女儿回到了美国。
剧情很像著名的“天使杀人案”,别的评论有说是据此改编的。
马特达蒙留了胡子差点没认出来,感觉有点走莱昂纳多路线的样子,看来红脖子们的大胡子文化在美国还是很有市场的。
跟马特达蒙以往的动作影片相比,本片整体节奏比较缓慢,更多是在展现Bill、Virg、Maya三人之间相处过程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定位于剧情片比较合适,说惊悚片就有点扯远了。
看完影片挺大的感受就是,法国看起来一点也没有我们日常说的“发达国家”的样子。
一副破败不堪的样子,遍地黑人和绿绿们,普通的欧裔白人反而都成了少数民族。
整个司法系统看起来很随意,而且效率低下,连美国来的红脖子Bill都有点受不了了。
女主Virg典型欧洲白左的ZZZQ思维也有点让人受不了,能把事情解决接就行,干嘛非得在立场上纠缠不清呢?
欧洲法国要再这么搞下去,过不了多少年就和那些绿绿国家一个德行了。
好歹绿绿们还有石油,欧洲白左们有啥呢?
最后Bill和Maya分开独自和女儿回美国有点遗憾,但想想跟Virg三观的巨大差异,俩人即使在一起了估计也矛盾挺多,理性保持普通的友情,也算是做人留一线,反而日后好相见。
影片有点沉闷,看下去需要一些耐心。
美国新片《静水城》是一个根据发生在2007年的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的英国交换生梅雷迪斯·克尔彻被奸杀的“诺克斯案”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是一个残酷而伤感的故事,全片看得人比较沉重。
影片中的美国父亲比尔是一个蓝领,不富裕也不会法语,到法国探监看望女儿并只身寻找证人证据为女儿翻案,想尽一切办法证明女儿清白。
影片揭示了一种文化割裂,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这种后天形成的主观和客观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人”和“法国人”在许多观念上是完全不同甚至冲突的。
只有童真的小孩还没有受到本土文化催熟,才不在意这种差异,而只在乎真实的爱,所以才有影片中小女孩玛雅对比尔直白的倾诉:“我喜欢的美国人。
”世界上还是有一种普世的东西,那就是爱。
影片还有一个情节很温情,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单纯、真诚、信任让人非常温馨,小女孩玛雅的妈妈可以让完全不了解的美国人比尔住进自己的家,在这里是难以想象的。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父亲孤身奋战援救狱中女儿。
一个长期缺席的父亲,在乖巧女儿突然卷入一场凶杀案,父爱回归,在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关系的法国,为女儿翻案了。
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但是却也并不是那么完美。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美好的人,和一个可爱的女孩,让他缺席的父爱有了施展空间。
也让他明白年轻时候的荒唐,和对女儿的伤害。
可就在他终于抓到那个男孩,却意外得知,他女儿欺骗了他。
就在这种迷惘中,她女儿无罪释放了。
他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也很怀念在马赛的美好时光。
但是女儿回来了,父女情也在牵绊着他。
一切都变了,一切也没有变,只是时间才知道。
静水城:父亲版三块广告牌同样是一桩命案引起的几家家庭的破灭。
不像三块广告牌一样,以戏剧性的冲突表现司法公正与追求正义的内涵。
净水河是在平凡琐碎的生活琐事中展现命案背后犯罪人,受害人,第三者背后的家庭以及公众的态度。
虽不像三块广告牌的轰轰烈烈,但却十分真实,用细节打动人心。
值得注意的法律问题是:第一,亲属隐瞒构成非法拘禁罪的男主是否成为非法拘禁罪的共犯?
记得大一上学期法制史老师讲过,亲属帮助犯罪分子隐瞒犯罪行为的,不应该定罪为共犯,因为把身为犯罪分子的家人供出去,是违反人性也不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因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刑法规定亲属帮助犯罪分子自首的,同样符合自首的条件,以此鼓励亲属积极举报犯罪的家庭成员,而不是附加法律条文为隐瞒犯罪分子信息的家庭成员定罪。
当然,虽然不构成犯罪分子所犯之罪的共犯,但是可以构成妨碍公务罪等其他罪名。
第二,女儿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的教唆犯?
一直强调的是,动机不影响定罪。
女儿没有杀害自己女朋友的动机,并不影响故意杀人的定罪。
在该情况中,往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女儿是在吵完架后,让阿拉伯男孩(若共犯成立,则是故意杀人的实行犯)把女朋友永远赶出家门,并支付阿拉伯男孩一条金链子。
综合吵架情节,金链子的价值以及永远的字眼,在客观情况的判断下,是可以认定为故意杀人的教唆犯的。
但现场并没有录音等直接或间接证据,根据刑法情况存疑时要做有利于行为人的判断原则,以及外国司法90%的合理怀疑标准,女儿是没有证据证明构成教唆犯的。
法国的刑罚制度也值得我们探讨。
刑法老师说过社区矫正制度是中国刑罚的一种进步,有利于犯罪分子刑满释放后更好地接触社会,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但此制度在中国仅适用于轻罪。
而剧中反映的法国的刑罚制度,则允许犯故意杀人罪的女儿在经过担保后一个月假释一天。
该片节奏较慢,反映了证据采集的过程是在一点点的生活中熬过来的。
更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把生活点滴做好,坚定目标,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涉及剧透,慎点!
五年间,一个普通的美国蓝领中年人Bill往返于美国奥克拉荷马州静水市和法国马赛市。
他衣着朴素,不善言辞,始终用最简洁、最直接的言行来回应世间的善恶。
五年来,一个背井离乡的美国女生Alison被关押在法国马赛的一所监狱中。
在还有四年出狱时,她请求律师去找杀人真凶,一个名叫Akim的阿拉伯男子。
Alison的母亲早逝,父亲酗酒、吸毒、不归家,她从小被奶奶养大。
母亲曾经存在的点滴被父亲堆放在一间租来的仓库中,但由于拖延交费而被清理。
她远离家庭,只身一人,赴法求学,出柜找伴Lina,怎料爱侣身亡,自己锒铛入狱。
混杂着懊悔、坚定、羞愧、虚荣和责任的父爱让在律师面前碰壁的Bill对女儿扯谎并开始侦查。
在独自带女生活的法国女邻居的帮助下,Bill找到了也错过了Akim。
为解救女儿,他留下务工,继续查案,并与法国母女同住。
峰回路转,Bill在球场和Akim重逢,捆绑至地下室,剪其发请退休警察核对DNA。
但Akim却指认Alison买凶杀人,还得到了她静水字样的金项链,Bill摇摆不定。
因险些被警察验明绑架而被法国母女扫地出门,Bill通过和小女孩Maya的相处唤醒了尘封的责任感,Maya也与罕见的父爱失之交臂,Alison更是曾经嫉妒他们而上吊未遂。
最终,Akim的DNA与凶手吻合,Alison被无罪释放。
荣归故里时,也是美国政客和媒体的表演时刻。
同时,无法忘记爱侣的Alison把Lina的名字刺在右腕上。
父爱的缺失与复位,爱侣的陪伴与离别,英语和法语的冲突与融合,白人和有色人种的厌恶与共存,都交织在Bill钟爱的美国乡村女歌手Sammi Smith的《Help me make it through the night》中。
Matt Damon,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本来前半部分只是个毫无新意的父亲单枪匹马寻找真相来拯救无辜女儿的设定,反转之后倒是突然峰回路转,可惜几乎一笔带过却着重在警察来家里搜人和询问的情节了。
电影中间也有各种社会议题甚至政治上的小小调侃,可惜都是挺平淡的(但是描绘欧洲人对美国的想象是蛮准确的),还是很难想象一个 liberal 的法国女人会爱上一个至少形象上不折不扣的 redneck,女主朋友问男主有没有给川普投票,但是导演或者编剧回避了这个问题,让他这个角色说他因为有前科所以没有资格投票,可惜事实上大概率来说,他是会的。
电影反复出现的男主的祷告,我以为会最终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可惜没有。
它的气质有一些跳,在欧洲描绘法国人都比较好,一旦拍美国人,就真是蛮平常的,总的来说 3.5 星吧。
而结尾也是蛮平淡的,女儿口中的真相如果可以相信的话也算合理,不过合理归合理,缺少了一些回味的东西。
扑朔迷离的结尾更符合我的想象。
总之似乎电影仍然是回到(毫无新意的)"失落的南方"的这个基调。
最喜欢剧场的这一幕的,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和编剧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个案件的立场: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静水城》。
片名Stillwater (2021),别名静水 / 斯蒂尔沃特 / 止水。
《拯救大兵瑞恩》《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那个被救援了无数次的男人马特·达蒙(Matt Damon),这一次扮演一位美国父亲,远赴重洋前往异国他乡,去拯救他的女儿了。
如果观众想看一部类似连姆·尼森(Liam Neeson)《XX营救》系列电影的话,那就设错预期了。
本片并没有激烈的动作戏,有的只是一名普通父亲对女儿的爱。
影片在2021年7月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长达5分钟的起立鼓掌。
比尔·贝克(Bill Baker)是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名石油钻井工人,失业大潮席卷工地后他丢了工作,于是正好去法国马赛探望在那里被判入狱的女儿艾莉森(Allison)。
艾莉森坚持表示自己没有犯罪,要父亲帮忙找律师寻找“真凶”。
比尔人生地不熟,还不懂法语,但他相信女儿,为了帮助女儿,他开始了艰难“寻凶”之旅。
比尔遇到了维吉妮(Virginie)母女俩,在维吉妮的帮助下,比尔找到了久违的温情。
阿曼达·诺克斯在庭上。
先说说影片选择做背景的案件——阿曼达·诺克斯(Amanda Knox)案。
阿曼达·诺克斯1987年7月9日出生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前往意大利做交换生。
2007年留学期间,阿曼达·诺克斯的室友梅雷迪思·克尔彻被残忍杀害,阿曼达·诺克斯及其前男友被列为重要嫌疑人。
警方拿出诸多证据证明阿曼达·诺克斯就是凶手,而阿曼达·诺克斯则坚称自己无罪。
由于阿曼达·诺克斯相貌姣好,案情也曲折离奇,案件在意大利、英国和美国都引来大量关注,媒体还给阿曼达·诺克斯起了“天使脸孔杀手”的绰号。
一审法庭认定重要物证上的DNA样本存在瑕疵,按照疑罪从无判决无罪释放。
公诉人二审上诉,法院判决阿曼达·诺克斯谋杀罪成立;阿曼达·诺克斯继续上诉,意大利最高法院最终判决阿曼达·诺克斯无罪。
阿曼达·诺克斯无罪释放后回到美国老家,并以自己的经历写了回忆录《等待倾听》(Waiting to Be Heard: A Memoir)。
2016年时,Netflix以她的经历拍摄过一部纪录片。
可以很明显看出,现实生活中阿曼达·诺克斯被判无罪,而且也从来没有承认过犯罪。
《静水城》则取了故事框架做背景,并没有忠实按照无罪判决设定剧情。
因此在电影上映前不久,阿曼达·诺克斯就通过推特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表示这部电影从她的生活经历中牟利。
她写道:“我的名字属于我吗?
我的脸?
我的生活呢?
我的故事?
为什么我的名字被我没有参与的事件提到?
我回复这些问题是因为其他人在没有得到我同意的情况下持续从我的名字、脸和故事中获利。
最近的就是电影《静水城》。
”(Does my name belong to me? My face? What about my life? My story? Why does my name refer to events I had no hand in? I return to these questions because others continue to profit off my name, face, and story without my consent. Most recently, the film Stillwater.)
抛开真实故事不谈,《静水城》是以一起真实案件为背景,重心却并不在案件本身,而在父亲这个角色身上。
马特·达蒙这次扮演了一个标准红脖子形象,并且拯救阳光小美女阿比盖尔·布雷斯林(Abigail Breslin)。
比尔胡子拉碴,没有什么文化,既没有钱也不懂外国语言,但是依旧努力为证明孩子的清白而不懈努力。
他选择无条件地信任女儿,也为此做出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努力,他展现出身上强烈的父爱,这份爱不仅笼罩着艾莉森,也笼罩着小女孩玛雅(Maya)。
比尔不仅在努力搭救女儿,也在救赎着自己。
他为自己常年缺席父亲角色产生了强烈自责,并将这份愧疚补偿到了玛雅身上。
影片全部视角都放在马特·达蒙身上,观众可以跟着这位红脖子父亲感受普通男人的生活。
日子虽然平淡,也温情满满。
马特·达蒙在片中火力全开,尤其是比尔和玛雅分离的时候,真真催人泪下。
《静水城》票房1967万美元,马特·达蒙这次显然不是为了赚钱而来,如此精心挑选剧本、卖力出演,显然是为了获奖而来。
距离他上一次《火星救援》获得奥某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已经过去六年了,距离他上一次凭借《心灵捕手》获奖,更是过去24年了。
他冲奥次数不多,希望他这次好运。
影片修改了真实案件的结论,显然也是为了给马特·达蒙更多的表现镜头。
说实话,马特·达蒙的全片表现已经很好了,完全不需要改变案件结论增加内容,白白引发当事人发飙。
阿比盖尔·布雷斯林为了演好片中角色,在拍摄前两周拿到了驾照。
因为片中有一场戏,需要她开车。
马特转业红脖子,拯救阳光小美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由真实事件改编成电影如今已司空见惯,也成为近年来电影创作的一条捷径。
类似的影片往往会在片头打上醒目的说明文字,通过取其真实,吸引观众的兴趣和眼球。
但《静水城》则没有这么做。
初次观影时,我也并不了解故事源于一个曾经社会影响如此巨大的真实案件——Amanda Knox“天使少女杀人案”。
而是观影后通过网络搜索才了解到这是2007-2015年震惊欧美社交网络的跨国大案。
电影脉络和真实案件无太大差异,只不过事发地从意大利变成了法国。
令我好奇的是,导演如此克制地处理“IP”,寓意为何?
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可能涉及侵权改编的风险考量,但这个社会案件并非出自某人传记,很难谈得上侵谁的权,姑且不论。
其次,汤姆·麦卡锡作为成功拍摄荣获2015年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同样是一部源于波士顿环球报真实事件的改编电影)的导演,他之所以取材这一案件,更关注的当是事件本身所给予观众乃至社会大众的深度思考。
同时,他刻意隐去取材真实的“噱头”,恰恰减少了事件背景对观众观影预期的干扰,尽力将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抛去一切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情绪,来认真倾听和思考。
影片中,女儿Allison最后向父亲Bill坦诚了自己并非无辜。
而真实事件中,Amanda是否承认至今也未可知。
或许,这也是导演对该事件所做的一个最重要的细节改编,因为这一改编,整个故事所赋予的意涵变得更加丰富而令人深省。
由于电影赋予了案件一个虚构的“真相”,我们无需再热衷于探求“谁是真凶”,转而去观照和思考事件中人物所展露的人性复杂的一面——爱、善与恶的边界。
其实,通观影片中的所有主要人物,导演无不赋予了他们各自对于这三者之间复杂纠葛的多重面向:电影的第一视点父亲Bill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个普通的美国工人,一个有犯罪记录的底层人,一个深爱女儿又深信女儿无辜的父亲,其身份本就充满着难以界定的复杂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
而在孤注一掷帮助女儿寻找“真凶”的过程中,则更一步刻画出他“心向善”却“行向恶”的矛盾性。
他的善,在于对女儿“无辜”的笃信,对Virginie和Maya母女两人的真情;而他的恶,则体现于为求证据不择手段,不惜采取违法绑架的手段。
当最后他得知女儿其实并非无辜时,他虔诚向善的信仰世界也彻底崩塌,即便如愿带女儿回到了家乡,可眼前的一切都已“不同”。
他的善心与恶行,不仅成就了女儿的“伪善”,而且出于对女儿的亲情私爱,心中向善的他最终选择了沉默,无奈接受自己“恶”的一面。
女儿Allison,一个异国求学的“天使少女”(真人Amanda的颜值绝不亚于演员),一个深陷冤情的“无辜者”,一个对于父亲而言充满未知的女儿,她的“善”与“恶”与父亲截然不同。
当最终得知她实为真凶的那一刻,回首之前她在狱中同父亲的种种巧言令色的说辞,更觉出她的心生“恶”念,无论是撒谎、欺骗、甚至狱中自杀,都是企图利用父亲对她的亲情之爱为她寻求“真相”,都在向外界虚构一个无辜者的“伪善”形象,只为达到重获自由的结果。
Virginie,一个从事于戏剧创作,会讲英文的法国独立女性,她前后言行的微妙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普通人或者旁观者在生活细处“善”与“恶”的双重性。
她初次与Bill邂逅时,借着酒意佯装听不懂英语,却在次日由于后者对女儿的照顾,由主动登门致谢和道歉;又如:导演富有意味地安排了一场“面具戏剧”的排练场景,似乎就在暗示着人性真实与“假面”的矛盾;更加浓墨重彩的对比是,电影前半部分通过她一路帮助Bill在法国生活和寻找证人的过程,刻画出她内心“愿为善助力,但绝不为恶行”的善恶观念,然而讽刺的是,当最后得知Bill绑架了关键“凶手”Akim时,正是她出于对Bill的真情爱意,选择提前放走了地下室的Akim,才让Bill免受牢狱之灾。
此时此刻,她打破了内心曾经笃信和坚守的“善”与“恶”的底线,她的心灵世界就此面目全非,这也是她最终与Bill分手的原因所在。
Maya,影片中最为纯真善良的小女孩,她几乎始终都在向片中人物和观众们展现出“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正是她的存在,让Bill寻回父女亲情的温暖,重拾男女爱情的甜蜜,感受到世间有真情的美好。
然而,故事中她同样成为了Bill从事绑架恶行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保密者。
尽管她一直在通过质问“你会不会杀了地下室那个人?
”提醒着Bill不要一错再错,但她最终还是出于对Bill父爱式的情感,选择了撒谎,应对警方的询问。
那一刻,幼小的她,内心深处第一次遭受到善恶间矛盾的痛苦折磨,她也不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了,他一去不复返地被迫走进了成人的复杂世界、含泪告别深爱的Bill,是她不得不做的选择。
影片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出四个人物内心情感、善良与恶念三者间多重面向,里面有太多的不由自主,有太多的情不自禁,有太多的自我否定,有太多的不可挽回,但这就是世俗人性尤为真实的面貌,我们都没有一张纯粹的脸庞和心灵,有的只是难以言喻的复杂和矛盾。
我想,导演再次呈现这个真实案件,并不在乎事件真相究竟如何,正如片中借Virginie戏剧排练时那个特写镜头的独白:“这不是真实的,只是有个故事要讲”。
他更在乎的是,带领着观众重新去探寻一个“心灵真相”:触摸一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那道关于爱、善与恶的心灵边界。
它客观存在,但又若隐若现,它影响着我们世俗的价值观念,却又往往被我们的世俗情感所影响和改变着。
从他俩上床那里就开始不对劲儿了。
父女之间的感情与心结,从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到法国的马赛,马特·达蒙所饰演的南方糙爷们的法国之旅,为将女儿救出狱,他在法国呆了下来,学法语,工地搬砖,移民区里寻觅。他与法国小女孩的情谊,也许正是他对女儿歉疚的体现,也是电影中很打动人的地方。最后案件真相却又让他陷入沉思,也再次证明他对女儿确实缺乏了解。影片总体把控不错,只是太过冗长了一些。
坚决不睡一个给特朗普投过票的美国白种男人,这是一个法国女人最后的坚持。
其实本质上还是讲亲情的片子,Bill在无意识之间把Maya当作了自己女儿,潜意识里想弥补,最后Maya哭着和Bill告别的时候我还是很难过。不会法语真的在法国不要生活了。问美国红脖州人的第一句就是,你投川普了吗?
超出预期
闷到看不下去,不知道为什么是惊悚标签
救儿女系列,达蒙,史泰龙,施瓦辛格,飓风大叔都是棉袄猛爸!此片一般般,这种片子要什么剧情?开头坏蛋抢女儿,后面猛爹就是一路开干杀到底就完了!导演知道观众也知道营救必须成功,所以一路打杀炸血过瘾即可!还是为狗狗报仇更胜一筹!
麦卡锡的电影总是到后半段要结束的时候会把前面的情绪和节奏给打乱 甚至不知如何把控这电影对于角色营造出来的异乡疏离感 搞了半天还是God bless America 这一套…
节奏平缓,剧情平淡,有点枯燥,时间太长,前面1.5后面2倍看的。根本没有感觉悬疑和惊悚,根本算不上那一类的剧情。最关键的是我居然都没看懂,懵逼,反正就是男主的女儿最后莫名其妙的释放了,我看外国片特别容易搞蒙圈除非剧情特别简单的
稳过头了,以至于红脖子马特达蒙的任何行为都无法给观众带来惊喜,剧本的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大概唯一的亮点就是回家后的那点宣传,然而也转瞬即逝。
小伙就有点冤枉。。
冗长乏味,都是套路…
沉稳且乏味,唯一的亮点就是马特达蒙演活了一位不懂得释放感情和情绪的红脖子。达蒙的角色虽是底层但导演的视角却很不底层甚至充满了精英式的傲慢。
就是想表现的东西太多了,在这样一个有明确主线的电影里很不讨好几次剧情的高潮完全没有高潮电影有明确的真相,但生活没有
从足球赛开始的剧情,让人迷惑……
现在明白为什么法语字幕的时候没有翻译过来了 那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割裂 纵使你牛逼轰轰的美国人到了法国 也照样寸步难行 如果连英语字幕也没有的话 我只能选择放弃 更是一塌糊涂的寸步难行
Stillwater.川普表示有被冒犯到,法语和法语国友好片,难怪会去那年戛纳非竞赛单元展映。
这片子从故事到制作都是Mini series的中等水准。放在电影里就更差了,很多桥段的设计没什么意义,开始监狱几段戏都有些冗长。
罗生门
和海曼一样,麦卡锡又写了一个被过去的痛苦折磨着的白丧男形象,只是这一次情绪烘托的还是差了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