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玛妮》,也被翻译成《回忆中的玛妮》。
吉卜力又一治愈系佳作,入围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12岁的杏奈居住在城市里,她经常独处,躲在别人看不到的阴影下,她把自己称为“圈外人”。
在同学和老师看来,她是一个内向,甚至有些社交障碍的人。
在家长眼中,她是一个冷漠又爱生病的小孩。
在邻里中,她是一个缺少家教无端发脾气的怪人。
没人知道杏奈十分渴望融入“圈内”,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过“普通”的生活。
但是她做不到,对自己身世的疑惑,被领养的身份,以及养父母由于抚养她可以得到政府补贴都带给她极大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像一只猛兽吞噬着她,让她变得沉默寡言,阴晴不定,圈内对于她来讲愈加的遥不可及。
与玛妮的相遇,是杏奈重新认识自己,救赎自己的过程。
年幼的杏奈坐在角落里,看着亲人互相推诿。
她十分惧怕的紧紧的抱住洋娃娃,像是一个快要被淹死的人抓住岸边的一根稻草。
那么多亲戚,在父母和外婆相继亡故后,居然没有人愿意收留她,所以杏奈很自然觉得一定是因为自己又丑又蠢导致她特别让人讨厌。
一切这之前的回忆变成了她不会愈合的伤疤,她把这些记忆埋到了最深的地方,不愿再触碰。
玛妮的出现给杏奈的生活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她与杏奈聊天,野餐,很快她们就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
其实杏奈知道玛妮只活在她的想象里,玛妮只不过是她当年唯一可以依靠的那只洋娃娃。
但是她仍然要继续下去,因为她太寂寞了。
由于杏奈的生活里只有玛妮,当她看到玛妮和另外一个人笑逐颜开并翩翩起舞的时候,她嫉妒也很失落。
杏奈极度敏感的内心告诉她玛妮有可能像其他人一样离她而去,而自己会再次陷入黑暗中。
但当玛妮轻轻哼唱着并带着杏奈跳起舞时,杏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宁。
“她不会离开我,玛妮永远和杏奈在一起”。
随着交谈的深入,杏奈向玛妮倾吐了她深埋在心中的记忆:父母很早就离世,而且杏奈觉得这没准是和自己有关系;抚养自己的外婆也在她很小的时候撒手人寰;亲戚没有任何一家对她敞开大门,所以她被分配到了一户人家抚养,但是前一阵她发现养父母在领取政府的补助。
这让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即便是抚养她也是因为可以得到钱。
杏奈觉得一定是自己有点什么问题,才会被全世界都抛弃。
这时玛妮也讲起了自己的故事:父母常年不在家,她经常遭受仆人的欺辱,在她很年幼的时候仆人带她去谷仓把她吓的半死,外表光鲜亮丽的她其实生活的并不快乐。
她们为彼此打开了大门,两颗冰冷的心依偎在了一起,直到和彦的出现。
又是那个跳舞的人,杏奈曾经担心过玛妮最终会和他走,现在这个噩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杏奈愤怒的站在窗下质问玛妮“为什么离开我!
为什么背叛我!
”玛妮无法给出原因,能说的只有她现在不得不离开,并恳求杏奈的原谅。
看着玛妮饱含泪水的双眼,杏奈决定原谅她,这个世界上她最喜欢的人,一定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
杏奈对玛妮做了最后的道别“当然,我原谅你。
我喜欢你,玛妮。
我绝对不会忘记你的”。
这时乌云散去,杏奈原谅了玛妮,同时也原谅了所有离她而去的人。
她终于意识到两个喜欢的人不一定会永远在一起,无论他们多想陪伴在她身边,由于种种缘故他们被迫退出了她的生命。
这不是她爱的人的问题,更不是由于她自身的原因,命运安排了他们的相遇然后在某一个时间又将他们分离。
虽然杏奈还没有意识到玛妮就是外婆,但是她已经释然了。
她原谅了玛妮,也原谅了自己。
整部电影最感人的一幕其实到最后几秒钟才出现,当杏奈用目光告别老宅时,玛妮再次出现在了蓝色的窗前。
与之前脸上时刻被淡淡的忧伤所笼罩不同,在阳光下玛妮笑意盈盈的向杏奈挥着手,那笑容跟洒在玛妮身上的阳光一样明媚。
史蒂芬柯维曾经说过原谅的第二层是原谅父母,而最高境界是原谅已故的父母。
我们大多数人都被父母的行为影响着,随着个体不断成熟,我们觉得自己身上很多不足甚至不如意的人生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决定造成的。
我们会责怪父母,但是对于那些父母已不在世上的人,他们的脑中会一直盘旋着“你们凭什么.... 你们怎么会....如果,那我现在就不是这样...”。
他们在黑暗中不停的兜圈,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就像杏奈一开始在回忆起幼年时,她能想到的全部是灰色的令人痛楚的画面,而外婆的床边小故事,外婆的安眠曲,外婆慈祥的笑容完全被这些灰尘所掩埋。
一如两个在一起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分手后大部分人想的都是分开时的感受,几年的美好回忆只会让分离显得更凄凉,人们不愿意去触碰与这个人的任何回忆,把它打上永世不得翻身的标签藏在最深处,有时不小心稍稍一触碰便伤心愤怒。
其实仔细想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我们走完人生,父母会提前退场,即便伴侣都对彼此忠诚不二,也绝少有人有足够的运气和爱人相伴到最后一天,孩子会陪伴我们十几年,挚友会由于种种原因淡出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竞技场,过程来的比结果重要的多。
既然每个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都只会陪伴我们走过一段旅程,对于渐行渐远和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人,我们能做的,和杏奈一样,在心里好好的跟她们道别,原谅她们,并带着最美好的记忆继续前行。
“谢谢你,外婆,让我想起了我曾经被关爱,有过如此幸福的时光。
我现在又找到了感受爱和去爱的力量,我很幸福,你是我最喜欢的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玛妮。
”“我的宝贝孙女,是你没有放弃自己,是你找到了我。
外婆之前克服过很多恐惧,相信我的杏奈一定也可以做得到,因为杏奈可是外婆唯一的孙女。
你要记得外婆永远和杏奈在一起。
”
So I just sit in my room after hours with the moonAnd think of who knows my nameWould you cry if I diedWould you remember my faceYes, I will always remember
那天是周末,从早起就下着大雨,天黑得透彻。
在还没有人起床的寝室里找了这部评分不怎么高的动画电影,不想去食堂吃饭,空着肚子看完了。
看完了,哭了,就在图书馆网页上找来了在线原著看完了。
然后又画了剧里的画。
然后又试着写了长长的影评。
就这样过了一天。
再喜欢不过的一部电影了。
很多人猜测玛妮只是杏奈童年的娃娃的化身,一切都是杏奈的想象。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也是这样想的。
我看见杏奈在夜里划着小船,在荒野里跳舞,我想像着玛妮其实不存在的情景——如果此时此刻只有杏奈一个人,那就太可怜了,也太可悲了。
后来,电影越来越明显的暗示玛妮只是想象中的人物,而我也因此紧张起来,等待想象被揭穿的一刻。
杏奈一个人睡在了海滩被人捡了回来。
和玛妮去野餐,一不留神,玛妮不见了。
那一刻,我的心都提了起来。
如果玛妮从此消失,孤僻的杏奈从此不能再相信自己的想象,那多么令人悲伤啊。
后来,在小女孩的家里,杏奈亲口承认了,玛妮只是她的想象。
故事本应在此刻陷入低谷,可是,转机出现了,玛妮居然是真的人。
杏奈是孤儿,有一双蓝眼睛。
玛妮是杏奈的外婆或其他亲戚这并不难猜。
可是电影并不是叫我们猜谜,谁猜对了谁赢。
就是因为预先知道了她们是祖孙,在杏奈朝着玛妮大喊原谅那一刻,才会有那么大的冲击力。
谜底被慢慢揭开那一刻我哭了,我是为杏奈最终得知了真相而哭泣。
她们是祖孙,太好了,杏奈知道了有人爱过她。
但凡吉卜力的电影,总有点幽深的、怀念的元素在里面。
千与千寻里,白龙和千寻在童年河边的相遇是这样,借东西的小人里,母亲和祖父与小人和偶遇的经历是这样,风之谷里的预言,天空之城里希达的家系和巴鲁父亲的历险自然也是这样。
有了这一点时间的积累,故事就变得深沉了,神秘了,人物的眼神都变得深远了。
这也是吉卜力最吸引我的地方。
然而这个元素并不容易处理好。
比如我就不很喜欢千寻和白龙的相遇,毕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十岁孩子,小时候在河边丢了鞋被救这种事似乎配不上此时辽远宏大的氛围。
借东西的小人同样是米林宏昌的作品,但这点上并没有处理好,气氛没有出来,祖辈的偶遇单纯成为了故事发展的道具。
风之谷和天空之城中这个元素固然处理的好,可是它们架空了整个世界,他们的历史是国度的历史。
日常生活中的奇幻故事,要处理这个怀念的元素,又不显得平庸突兀,怎么设定才好呢?
我觉得回忆中的玛妮处理的就很好。
我不知怎么评价,可它就是给我一种圆满而回味无穷之感。
没有“原来不过是这样”,或是“这也太荒诞了吧”的感叹。
有人批评这部作品没有其他吉卜力的大格局。
的确,它只是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时间跨度不过祖孙三代。
可是,正是它精准的定位,让这部片子没有其他电影的常见的力不从心,囫囵吞枣之感,而是恰恰当当,安安稳稳的守在了自己的节奏里,不大不小,不多不少。
奇幻电影很难合乎逻辑。
看到最后,要么是头重脚轻,觉得前面吊起人千般胃口,最后却落空在了粗糙的设定上;要么是云山雾绕,前面糊里糊涂,后面也不交代清楚。
可是,回忆中的玛妮却做到了。
很简单合乎逻辑的故事。
身为外国人却生长在日本的玛妮得不到父母的陪伴,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湿地大宅中度过了童年。
由于被佣人恐吓,玛妮害怕谷仓,可她为了克服自己的恐惧,在一个雨天独自来到了谷仓度过了一晚。
青梅竹马的爱人将淋湿的玛妮接了回来,他们成婚了,有了孩子,可爱人却病逝了。
此时的玛妮父母已在战争中双亡,只身异国的她受不了打击,住进了疗养院,不得不将女儿送到寄宿学校。
没能得到母亲陪伴与关怀的女儿始终不肯原谅母亲,与年轻人私奔,生下了孩子,不久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了。
玛妮决心将全部的爱给予留下来的孙女,可沉重的悲哀让她在一年后病逝,三岁的孙女无人肯抚养,被送到了孤儿院,被人领养了。
这个孩子,也就是杏奈,在迷茫的少年时代偶然来到了祖母曾住的地方疗养。
大宅勾起了女孩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回忆,她不自觉地想起了祖母给她讲过的少女时代的故事,想象着少女时的祖母成为了自己的朋友,与孤单的她一同玩耍。
然而,她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个潜意识中的少女就是曾抚养过她的祖母。
然而,日记的发现和老人的口述让她知道了玛妮的故事,而养母的坦白也让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杏奈意识到了祖母,养父母,以及周围善良人们的爱,从此走出了迷茫,获得了成长。
这个故事惊人地符合逻辑。
回忆里的杏奈抱着像是玛妮的洋娃娃。
玛妮是贵族小姐,很可能有自己肖像的定制娃娃留了下来,这大概也是杏奈获知少女祖母长相的由来。
杏奈的想象之所以和玛妮日记契合,是因为玛妮曾经给儿时的杏奈讲述过她亲身的故事,花童、舞会、凶巴巴的仆人给杏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杏奈最初所见的灯光,是因为老宅重新装修,而正因如此,杏奈得到了玛妮的日记,也交到了新的朋友。
而最后,杏奈知道了玛妮是自己的祖母,是因为养母不再焦虑担忧,唯恐伤害了杏奈,而是选择与杏奈坦诚平等的交谈,给了杏奈她儿时的照片·······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成长。
再细一点,是原谅。
是与回忆和解,是和爱的记忆重逢。
对我来说,本片最大的泪点是杏奈和玛妮最后一次见面。
她们一个被困在阁楼上(也是回忆中),一个站在退潮的海上,杏奈大声向玛妮喊出:“当然!
我原谅你!
”那时,我想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都知道她们是祖孙,也知道杏奈的这句原谅,是和抛弃她的父母祖母的和解。
杏奈不肯原谅自己的父母,“虽然知道她们不是故意死掉的,可还是不能原谅她们就这样抛弃我。
”这浅层的对父母的怨恨也包含着对不公命运的怨恨,但追根溯源,其实是对自己的怨恨。
杏奈的记忆里没有家人对自己的爱,可她如此深刻地记得亲戚互相推脱,不肯抚养她的场景,因此在她的潜意识中,她是不值得爱的,是被人讨厌的,是“又丑又笨”,连自己都厌弃自己的。
在她进入成长期,偶然得知本以为是因为爱她这个人才抚养她的养父母,居然一直瞒着她接受政府的补贴。
联系童年的经历,杏奈再次陷入了认为自己被人讨厌,从而厌弃自己的痛苦中。
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痛苦,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批评杏奈矫情、讨厌、阴沉。
但是,但凡有过痛苦的成长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到成长期对熟悉世界的重新审视、对家人的怀疑、对金钱问题的过分敏感、对他人的排斥和恐惧、与自己的斗争······
何况杏奈有着深深的童年创伤。
她不原谅父母,因为她不相信自己被爱过,是值得爱的。
所以,我写的影评的名字叫在回忆中重逢。
试想,你是一个被迫要永远离开孩子的母亲。
你牵着还是婴儿的孩子的小手,多少话语在心中,多少爱想要传达。
你想对他说,宝宝我爱你,妈妈永远爱你,想永远保护你。
可是,你也知道,等孩子长大,他会忘记你,你不能保护他,不能陪伴他的喜怒哀乐,也许他回忆起母亲,会觉得母亲抛弃了他,母亲从来没有爱过他。
这没办法,因为他不记得了······杏奈和玛妮是幸运的。
杏奈通过回忆,和爱她的祖母重逢了。
杏奈之所以记得祖母少女时代的故事,之所以能从少年玛妮的身上获得了力量,是因为祖母饱含深情地给她讲着故事,分享着自己的人生。
祖母去世了,可这段回忆却以奇妙的方式与杏奈重逢,帮助她度过了人生中的一个难关,一个需要爱才能度过的难关。
杏奈原谅了玛妮,因为她知道,玛妮是爱她的,玛妮有着自己的悲伤,玛妮也不愿意离开她,只是她不得不离开,就像她的父亲和母亲。
她长大了,必须学会坚强。
······“当然!
我原谅你!
”杏奈和自己和解了。
少女时代的玛妮给了杏奈什么呢?
她给了杏奈关注,给了她理解和支持,给了她真正的友谊和困难时的陪伴。
玛妮家庭富裕,父母健在,容貌娇美,然而杏奈也知道了,这样的人也有自己的苦恼,因此她不再自卑,也懂得了不再哀怨身世的不幸,而是感恩自己的境遇。
当她想要帮助玛妮,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者时,她体会到了爱人的乐趣,体会到了责任,她长大了。
除此之外,玛妮虽然是柔弱的,是寂寞而不幸的,却是快乐的,却是坚强的,是爱着这个世界的。
我们知道,玛妮一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不幸,可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始终微笑着,还满怀着爱意给小孙女讲着少女时的故事。
杏奈看到了这一切,因此她也尝试着去接纳,去爱别人。
成长有时候非常简单。
看过一本书叫《幸福来临时》,里面的女孩生活在孤儿院,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以去公园游玩,看到了美丽的雕像,从此知道在琐碎而不顺的生活之外,还有这样纯粹的美丽值得追求。
突然,世界敞开了,女孩得到了成长。
杏奈也一样。
《回忆里的玛妮》没有国家的兴衰和星球的命运,没有什么宏大的命题。
它只是一个女孩,在自己的回忆里,在美丽的乡村,在周围人的善意中得到了成长的故事。
这是一个小故事,拍出来有着精致可爱,却酣畅淋漓的美。
影片的最后,杏奈坐在返乡的火车上,看见了宅子里的玛妮从窗口弹出身子,向杏奈招手。
我希望杏奈能从此快乐的生活,等她有了孩子,她能陪伴她,给她许许多多的爱与关怀。
杏奈奔着新的生活去了,可玛妮却永远留在了回忆里,就像奔向新生活的希达和巴鲁把天空之城留在了身后,这也是吉卜力常常带给我的遗憾。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了这个金发蓝眼的女孩面前悲伤的一生。
然而,晚年的玛妮最终仍对着杏奈露出了那样温和的笑容。
在生活的打击下仍能露出那样微笑的人是值得敬佩的,我希望杏奈也始终能那样微笑,希望我也能。
因为看了不少人都评价这部电影很差,看完电影后总觉得有点为这部电影不平,于是难得的跑来写一段影评电影本身在故事衔接上可能不像宫崎骏爷爷那般流畅,但是看完电影,还是能深深的感受到导演想要在影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故事描述的本质我觉得是一个因为幼时受到过严重心灵创伤的问题少女,在一次无意中找到了与自己有过渊源的大宅,从而开启了一段被封闭的记忆大门,重新唤起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故事。
故事中的玛尼,既是幻化的,也是真实存在的,而存在的依托便是玛尼对女主角的爱,这份爱通过回忆的点滴被渐渐唤起,让女主角了解到自己也被如此的爱着,最终释放出自我,最终那句“我原谅你了”便是她蜕变后的呐喊,从失去亲人,认为自己被全世界抛弃,自怨自艾,到重新感受到被深深的爱着。
而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对观影群体的要求比较高,片中既有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与爱,也有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爱,要能够同时感应到这两种爱才能比较好的去感受影片传达的内容,我相信,有孩子的父母对此应该会比较有同感。
特别治愈的一部动画片故事的主人公杏奈和很多治愈类的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都是一个不幸而且有点偏激的小孩。
但是那个暑假,她和玛妮的相遇改变了她。
从此让她变得对周围的世界更加宽容和温和。
很多人在看的过程中应该就猜到了杏奈和玛妮的关系。
故事本身确实动人,但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更是喜欢导演从容不迫处理故事的好多细节。
他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实。
白天的灿烂的太阳,晚上的星空,熟透番茄上滴着昨天下过的雨,船在靠岸时的摇晃,风穿过草地,不同时间的太阳照着陈旧的建筑。
这些画面美的很真实。
这部电影特别适合一个人安静的看。
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总让我带着期待。
一开始我以为杏奈是个很早熟的妹子,结果是因为误会而怀疑自己在家人心中的分量。
我自己预判的内容太多,对于观影的感受还是有一定影响。
但是关于成长的过程和心境是类似的,怀疑、迷茫,有交不到朋友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原想保护自己,但却是很不聪明的办法。
从两位女主角相遇,就一直在暗示这些情形都是杏奈的幻境。
玛妮的衣着、生活的环境、家中出现的人物、喜欢去才蘑菇和让杏奈假装成卖花女出现在家庭宴会上、跳舞等等都与杏奈生活的时空环境是不同的。
但是我一直以为玛妮是杏奈逝去的妈妈或是姐姐,但是生活上的差异这么明显差点以为是魔幻故事。
最后说是外婆,从时间跨度上是经得起推敲的。
通过现在与过去人物的对话,让杏奈慢慢敞开自己的心扉。
我很喜欢寄居的阿姨家的教育方法,放养不加约束,小孩的问题让小孩自己解决,大人不多介入。
杏奈的妈妈就是太爱操心了,作为孩子我也会觉得这种关爱会让人烦恼,当然这里也有沟通不够的问题。
亲子关系之间的坦诚相待能减少很多矛盾,也让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信任意识。
成长本来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痛苦又不得不去经历的过程。
也很残忍,从一个天真的孩子蜕为一个丑陋的成年人。
看完吉卜力动画《记忆中的玛妮》之后,有触动,又觉得悲伤,它们来自于生活中很多人都承受过的一些类似状况,比如主动或被动跟周遭同龄人的孤立,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失望,对未来的不知所然和绝望,渐渐变得失落,性格孤僻,丢失掉了本该拥有的好奇心和单纯的快乐。
故事前后间接穿插讲述了安娜和玛妮两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
孤独的安娜在一个合适的地点把一个幻想出来的小女孩当作自己唯一的朋友,倾诉自己的痛苦,分享自己的秘密。
在这样的一个幻想里,安娜经历友情和背叛,又原谅的过程,这也都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去体会的。
而玛妮不幸的一生被揭开告知,安娜得知自己梦里的那个小女孩深藏的痛苦时,她的眼泪里领悟到的是对别人的关心和谅解,大人也会犯错也会伤心,别的孩子也不都像看上去那么幸福。
但这些经历,那些冰冷的曾经默默承受的东西,在人生最后的站台上,也许就淡化成了给孩子们讲自己曾经的故事时脸上一个微微的皱眉,无奈又觉得好笑?
可能就像年老的玛妮给襁褓中的安娜讲述她的故事时的心情一样吧。
爱你的人或许有一天会离开,但他/她的爱一直会在。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是和吉卜力工厂的其他电影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的感受,我想大多来自于本片比较特别的女主佐木杏奈。
杏奈可以说是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她有点才气,有点傲气,有点孤单和自卑。
不像吉卜力动画中的其他女孩子,杏奈没有那么的“美好”。
这就使杏奈更加真实了。
这部电影层层递进,先给出一个个问题,然后慢慢解开了。
到最后,观影者和杏奈心都解了开来。
一开始看这个电影,我有些反感杏奈的性格,不知道她为什么融入不进集体。
而后才知道,她在这样一个寄养家庭的自卑和孤单。
然后玛妮的身份显得扑朔迷离,杏奈说玛妮是她想象中的朋友,那么大宅里的日记本又怎么解释;杏奈回忆自己的小时候,屋子分明感觉和大宅有关系,但是杏奈抱着的娃娃也是金头发,蓝裙子,难道玛妮和这个娃娃有关?
看的过程中,也是捏一把汗,好怕导演一下把它拍成了恐怖片。
幸好,这部电影丝毫没有恐怖的感觉。
也有人说这像百合片,这我就不敢苟同了......不管怎样,最后依然是吉卜力给人带来的感动。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一点,在于世界之精灵。
不是小精灵,而是精气的精,灵魂的灵。
杏奈的孤独和自卑,可以说,最后是被外婆的灵魂治愈的。
(虽然也可以说,这是杏奈潜藏的记忆,被大宅所触发了,想到了外婆讲的故事)电影中,没有六道轮回,没有灵魂转世,没有天使。
不过它给了空间,让观众自由的解释这部电影。
我的解释是,这是外婆的流传的爱。
杏奈小的时候,睡不着觉,外婆便讲故事给杏奈听。
这些故事杏奈长大后,或许想不起来,但一直在她的脑海。
当回到故里,见到湿地大宅的时候,一切的记忆和想象便顺理成章了。
外婆讲的故事浮现在杏奈的脑海,她是怎样成长的,她是怎样遇见外公的,她是怎样克服了对谷堆的恐惧的等等......故事的最后,杏奈开始慢慢地被“治愈”,她终于慢慢接受自己被领养的现实,慢慢地接受了自己不一样的事实(遗传祖母的蓝眼睛)。
不再怀恨亲人早早地离自己而去,因为她能感受到了祖母的爱。
祖母虽然丧失了女儿,自己心痛万分,但依然尽最大努力爱着杏奈。
后母也向杏奈承认了领取抚养金的事情,两人终于打开心结。
杏奈最后叫的一声妈妈,虽然她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可以看出杏奈和后母两个人的感动。
看完这部电影,我总结一句话:爱你的人或许有一天会离开,但他/她的爱一直会在。
(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她在我6岁的时候离开了我。
对于她的印象全都来自于照片,因为见她最后一面,她已经冷冰冰地躺在了堂中的木板上。
照片中,她笑盈盈的,我也笑盈盈的。
我总是相信,她在宇宙的另一边,默默地爱着我)
自从宫崎骏退休后,就有吉卜力工作室要解散的传言。
之前听说吉卜力最新出品的动画电影《回忆中的玛妮》在日本评价不怎么高。
那天看到B站上有,就看了一下,结果看了三分之一就弃了。
实在受不了那女主。
作者似乎是想塑造一个敏感内向的少女的成长过程。
但是,敏感内向也分两种,一种是重视别人的感受,默默承担压力——这种角色在日漫里不少,不管是不是老生常谈千篇一律,我从来都不讨厌;一种是疑神疑鬼神经过敏,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别人,一句话就是没法相处。
本片女主就是后者。
周围人,从老师到同学到养母没人对她不好,但是女主完全视而不见,把别人对她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不光背后说人坏话(骂送她到乡下亲戚家度假养病的养母啰嗦),当面骂人也不带犹豫的(骂主动接近她的乡下女孩是肥猪),完全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
骂完人,被骂的对方还没生气,她自己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跑到一边自怨自艾什么讨厌自己。
真是做作不堪。
周围要有这号玻璃心人物,大家还是赶紧闪吧,惹不起躲得起。
一般而言,内心破碎总有点站的住脚的原因。
最常见的就是童年创伤。
可本作女主除了小时候那点破事儿——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外,我实在看不出她有啥不顺心的事。
后来发现,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公主病:想当年我也是一有钱人家的娃,沦落成普通人家的养女真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小姐的出身丫鬟的命啊!
就连此人的心灵补完也非得过世的贵族家庭祖母才有资格。
其它人这么多年来对她的好全是空气!
君不见我们自闭玻璃心的女主在看到年轻时的祖母鬼魂(幻影)时,连春心都萌动了(你脸红个什么鬼),真不知道制作人这是搞的哪出百合恋!
就我知道的许多BL角色,哪怕再无脑,也还不失为可爱。
如果不是那些作者遏制不住做糟糕事的想法的话,人物塑造几乎可以说讨喜了。
之前看报道引用日本影评人的话:“类似于《回忆中的玛妮》这样的作品,我在名作动画剧场当中估计看了有不下12次了。
《冰雪奇缘》能够在4分钟的歌曲《Let It Go》当中展现出人物成长的模样,但是玛妮则没有做到这一点。
结果,人物的成长显得非常不自然,故事也就这么结束了。
”这话都算客气了。
本来这种成长题材就是烂大街,但是烂大街的题材能不能写好就见功力了。
至少也可以做的让人心情愉悦一些、感同身受一些,起码人物要有个萌点。
可本作女主除了矫揉造作玻璃心,自怜自艾感觉好外,毫无闪光点。
为敏感而敏感,为自闭而自闭,这么差的人物塑造和白开水一样的情节,也就国内某些小清新买单。
这类人向来不管剧情人物的合理性和感人度,只要符合“小清新,美如画”六个字,就一窝蜂地点赞。
何况还有吉卜力的招牌呢?
影片刚开始的杏奈独自一个人坐在长椅上画画,而其它的长椅上则坐着三两成群的少女,彼此间有说有笑。
“他们都是圈内的人,而我则是圈外的人”,当老师走向杏奈的时候,杏奈则吃惊而欣喜地看着老师,脸也显得泛红,可以看出杏奈是很少与人接触。
紧接着杏奈发了病,发病的杏奈被送回了家,三个女孩给她送去了书包,继母向三个女孩问杏奈与大家相处怎么样时,一个女孩说还行,杏奈可能比较内向吧,另一个女孩反驳说那算是内向吗?
可以看出杏奈在学校与大家相处的并不是很好,生病时她的继母给她请来了医生,而杏奈则冷冰冰地对继母说,“让你破费了”,她对继母的称呼并不是妈妈,而是阿姨,以及后面的剧情都说明杏奈对继母是有隔阂的,影片刚开始就衬托出了主人公杏奈的性格,格格不入,敏感而又内向的。
继母把杏奈送到了乡下的大岩叔叔阿姨家,因为乡下的空气好,最适合杏奈在乡下养病,杏奈在给继母寄明信片时遇到了熟人,杏奈匆忙地走开了,慌慌忙忙的同时,杏奈跌倒了水边,看到了那座荒废的宅子,“不知道为什么,那座大宅好像似曾相识”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解释了杏奈为什么会对这座大宅子感兴趣。
在潮水退去的时候,杏奈来到了大宅,里面空无一人。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玛妮为什么让杏奈与她见面的事情当作是秘密,使剧情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
杏奈与这个地方的其他孩子一起参加了当地的庙会,她显得很格格不入。
在胖女孩问了她的愿望是什么意思时,杏奈显得很不好意思,在此之前,杏奈明显很不想和胖女孩在一块儿。
因为胖女孩对杏奈的接触让杏奈感觉到反感,胖女孩夺了杏奈许愿的那张纸短册纸,看了杏奈许的愿望:“我想每天过得都很普通”胖女孩夸杏奈眼睛好看,这激怒了杏奈,“好了,不要管我”然后重重地说了一句“胖猪”,不过胖女孩原谅了她,但是她随即说出来的话彻底激怒了杏奈,“不过不幸的是你再想装普通也没用,因为你看起来就是你那个样子啊”,紧接着胖女孩决定和杏奈和好,而杏奈甩掉了胖女孩手中的她写愿望短册纸,冲出了庙会人群,跑到了水边。
“我就是我这副样子,又丑,又笨,不开心又令人不悦,所以,我讨厌我自己。
”这是杏奈内心的独白,这也是她孤僻的原因。
伤心的杏奈想到了童年她被收养时孤独地抱着布娃娃坐在椅子上的情景,转身回家的她发现了停泊在水边的船,她决定用这艘船划到了大宅那里,快接近大宅时,大宅的灯开始亮起,杏奈无论如何都挥不动船桨,就这样,船径直划到了大宅,于是遇到了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玛妮。
玛妮出现的方式则引起了杏奈的好感,另一点是因为玛妮和她梦中的女孩很相似,“我是无论如何都想和你成为朋友呢",玛妮对杏奈的动作显得很亲昵,我倒觉得玛妮的出现是特意的,有目的的,她的出现或许能给杏奈带来不一样的世界。
玛妮对杏奈的亲近则让杏奈向玛妮敞开了心扉。
"这是你的船吗?
”“是啊,是我故意为你放的呢”这些可以看出来玛妮的出现是特意的。
杏奈第二天又来到了水边,玛妮划着船来接她,玛妮教杏奈划船,紧接着她们开始野餐,约定每天晚上互相问对方三个问题,玛妮说想一点一点的了解杏奈,从杏奈迫不及待地问玛妮问题上来看,杏奈对玛妮是很感兴趣的,她也想像玛妮一样互相了解对方。
紧接着玛妮邀请杏奈去参加聚会,把杏奈扮成了花童去参加聚会,在聚会上杏奈见到了和玛妮一起跳舞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玛妮后来的丈夫和彦,杏奈喝了一位先生递给的酒,睡着了,醒来后,玛妮和她在外面跳起了舞,杏奈吃惊的望着玛妮,随即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玛妮嘱咐杏奈要记得来找她。
杏奈躺在马路边睡着被别人送回到了大岩叔叔家, 杏奈睡觉忘记了时间,醒来后匆匆忙忙地来到了大宅,里面空无一人。
天开始下起了大雨,正如主人公见不到玛妮的心情一样,杏奈对玛妮已经养成了依赖,希望天天见到玛妮,失望的杏奈回到了家,呆呆地望着窗外。
已经一个礼拜没见到玛妮的杏奈来到水边写生,看着她画的玛妮发呆,遇到了长者久子,从她哪里得知,大宅正在装修 ,很快就有人搬过去。
得知这一消息的玛妮匆匆忙忙地来到了大宅,遇到了戴眼镜的小女孩,正在她准备离去的时候,小女孩问她是不是玛妮,让杏奈停止了脚步。
小女孩带领杏奈参观了大宅,最后小女孩在房间递给了她玛妮的日记。
杏奈看了玛妮的日记,上面写的是玛妮与她在一起做的事情,不过日记里并没有出现杏奈,都只是玛妮孤身一人而已,因为玛妮擅自外出,婆婆把她锁在了房间,关了好久。
杏奈在水边写生,又一次遇到了玛妮,玛妮看了杏奈画的她,她很开心,因为这是别人第一次画她,“我很想见到你,我在内心不断呼喊着”“我也是”,因为彼此间打开了对方的心扉,所以渴望与对方的一次又一次的见面吧。
这一次,她开始了解到了玛妮。
“你,是个幸福的人,我如果是你就好了”,杏奈并不真正了解玛妮,玛妮其实和她有着类似的童年阴影,杏奈向玛妮讲述了她的故事,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死了,外婆也去世了。
她是被别人领养的,她向玛妮透露继母他们是拿钱来供养她的,她认为正是因为她不是他们亲生的小孩,他们才拿那笔钱的,而且他们还刻意隐瞒杏奈。
杏奈觉得继母他们总装着担心的样子,她很讨厌并在意着这样的事情。
“你是我见过的最喜欢的女孩子”因为发现了杏奈的内心,玛妮才这样说吧。
玛妮开始讲述她的秘密,父母很少陪伴在她的身边,在她身边的只有婆婆和她的双胞胎姐妹。
她总是趁着婆婆聊天的时候溜出来,那时候感觉最自由。
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家里面开聚会,那时候她会感觉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孩子,“杏奈,你愿意一直当我的朋友吗?
""我一直都会是你的朋友的”因为觉得内心共鸣,所以想做一辈子的朋友吧。
紧接着,玛妮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不幸,婆婆总是用力扯她,每次的感觉都很痛,姐妹们也爱欺负她,玛妮的童年是孤独的。
“我,如果是你就好了”玛妮对杏奈说。
“我们两个人好像对调了呢”两个人开始大笑起来。
杏奈拉着玛妮的手去了粮仓,在走向粮仓的路上,玛妮说“如果是和你在一起就没事,和彦”玛妮提到了她的青梅竹马,正在这时,杏奈听到了小女孩喊她的声音,杏奈看到小女孩在向她招手,杏奈看玛妮时,玛妮突然消失不见了。
小女孩发现了日记的一部分,想让杏奈看。
杏奈急着寻找玛妮,决定改天再看。
于是她匆匆忙忙的到了粮仓,在这里,她看到了玛妮的另一面,杏奈刚进粮仓时就大吃了一惊,里面积满了积水,还有几只老鼠,这让杏奈感觉很害怕。
她听到了玛妮的声音,玛妮蜷缩在楼顶的一个小角落里,玛妮见了杏奈很高兴 。
天下起了雨,杏奈决定爬下去,可是楼那么高,站在上面不寒而栗。
雨越下越大,积水冲破了房顶 ,直浇下来,几道闪电划过,玛妮害怕的蜷缩在地上。
……朦朦胧胧中,杏奈看到了和彦在粮仓接玛妮回家的情景。
杏奈醒来,玛妮,不见了。
杏奈伤心地下楼,在雨中狂奔,想起了童年的种种事情,“连你也抛下我”,玛妮就这样消失了,在给了杏奈温暖和启迪之后,其实这并不是玛妮见杏奈的最后一遍。
小女孩在阅读了玛妮撕下来的日记后,预料到杏奈可能在粮仓,决定去给接杏奈,杏奈倒在树林里,发了烧。
最飙泪的部分在杏奈见玛妮的最后一面,玛妮和杏奈的道别。
小女孩找到了杏奈,给了她日记的后续,还给了她一幅画,是玛妮的东西。
在画的背面,杏奈发现了久子的名字,那幅画是久子送给玛妮的。
于是他们找到了久子,想了解玛妮的一切,玛妮的面纱被揭开。
玛妮的童年很孤独,爸爸妈妈很少陪她,佣人们也总欺负她。
长大后与和彦结了婚,生下了一个女孩。
由于和彦的病逝,玛妮的身体不如从前,玛妮的双亲也去世了,由于没办法照顾美子,玛妮让美子住到了寄宿学校。
玛妮和美子的关系也开始逐渐疏远,美子埋怨他母亲玛妮,就这样,两个人的心结一直没有解开。
美子有了小孩,不幸的是美子夫妇因为车祸而去世,他们的孩子由玛妮抚养,玛妮没有从失去女儿的痛苦中振作起来,隔年便去世了。
只能说很悲催的三代人。
杏奈被继母接走 ,随后继母披露了关于那笔钱的事,无论如何继母是爱着杏奈的。
继母把她外婆的照片给她,她最终才知道玛妮就是她外婆。
经过了这件事,杏奈学会用幸福的笑脸迎接生活。
她理解了继母对她的爱,她真的改变了很多。
个人觉得这是部很催人泪下的亲情片,虽然有人说中间夹杂着百合情节。
我认为这并不是外婆和孙女跨时空的爱恋,不是拉拉。
因为彼此相怜,跨时空的交错让杏奈遇到了玛妮,那个和她一样有童年阴影的她。
玛妮拥抱了杏奈的内心,这点是杏奈外婆在逝去后,在人间与她的邂逅,给她的独特关怀。
别忘了在杏奈父母双方去世时,玛妮希望自己的外孙女不再像她以及她的母亲,以及玛妮遇到杏奈的方式。
这是另一种方式的爱,拥抱杏奈内心的少女——玛妮。
文 / 柜子 阿崽排版 / 唯唯特别感谢Oreo、夏萝为本文提供的宝贵灵感。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7分钟 清醒时,你试图抓住一点残存在记忆里的梦境的线索,你发现仅是试图想起,就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你忽然不安,慌忙在记忆的湖畔寻觅,明明感到那残存的视觉片段曾和你有过更无间的距离,甚至仍留有余温,而周身现实的空气已推着你一点点远离。
言语从未如此不可靠,呼之而未出的字节已然变得口吃。
但你几乎确信那此刻陌生的一隅就存在于你之中,成为了一部分的你。
“距离涨潮还有两小时。
”你一路小跑着前往湿地,为一场约定好的相遇,如你所愿,一只小船从远处徐徐漂来,划船的是另一位和你年纪相仿的少女——她拥有一头长长的金色卷发,以及一双和你一模一样的蓝色眼睛——她正准备接你去野餐。
她教你划船,她立在船头稳稳当当地张开双臂——你不知道她如何做到的,远处的夕阳与广阔水面的倒影交相辉映。
泊船后天色渐暗,你们玩起了互相问对方问题的游戏。
当她问起:在大岩家的生活是什么样?
你突然惊觉于回忆的困难,周围的环境在你眼前忽地溶解了,如同记忆断片一般地,你喃喃地说,我想不起来了,仿佛身在此处(梦境当中),而另一边的生活才变成了回忆。
原本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的我们,忽地踩空、下坠,迎来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出神时刻。
这个场景无疑是揭示性的——原本被划定为“魔法的圆”的沼泽浅滩,此刻边界却消融了:属于回忆的语气,或者说过去的时态从这片沼泽地扩散到了整个乡间生活,扩散至电影的各个角落,在本作一般现在时的平滑日常之上制造了孔洞, 消解着“此刻”的坚实性。
由此,《玛妮》当然是一部有关记忆的电影:电影成了回忆所生成的场,而回忆本身的质地也扩散为了电影的质地。
你睁开双眼,那个女孩从你眼前消失了,半晌过后,她自远处气喘吁吁地向你跑来,方才发生了什么?
在《玛妮》里,如这般自孔洞中跌落的出神时刻还有很多:湿地堤岸上的一处密林里,当她自顾自地走下一处陡坡,你以为她即将跌落,惊恐地往前看时,顺着你俯瞰的视线我们看到她依旧安然无恙地行走在沼泽之上,轻盈地跨过沙洲上一道道坑洼……她回头对你微笑,如同天使,有关她过去的叙述环绕于你的耳边;当你牵着她的手前往山顶上的谷仓时,她却叫起了别人的名字——她总是把你的名字和另一个男人的名字混淆——然后松开了你的手自顾自地向前走……一声来自现实世界的呼喊把你的思绪带离此处——是邻居彩香在远处叫你的名字,她找到了日记本的剩余部分,你们的探索仍然在继续——而再往前望去,她便消失不见了。
这样奇幻的一幕几乎立马能让人想起《双峰:回归季》最后一集中那俄耳甫斯式的场景:库珀牵着劳拉带她回家,摄影机往后摇时,劳拉消失了,树林发出尖叫;在这里,物候也很快起了变化——动画总是更能轻易地做到对于物候的操控:雷声滚滚,暴雨将至……正如在此之前她对你所讲述的那样。
Twin Peaks: The Return (2017)那个叫玛妮的女孩存在吗?
这些亦真亦幻的情境似乎都揭示了她作为一个似乎并不实存的“他者”而在场,且这一形象由多重经验所塑造:你对另一个存在的虚构,外祖母遗留的记忆(如结尾所揭示的那样),日记本的记述,他人的口述,等等,在结尾宣告所谓的身份真相,进行拼图的补全之前——大可批评这所谓的反转和补全多少是有些笨拙和过分圆满,像许多以闭环和自洽为目标的糟糕情节剧——她的形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被落实,她依然可以是那多种身份中的任意一种,本作始终没有告诉我们这场相遇是否实存,也没有告诉我们时空交接是魔法、是主人公的虚构,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但无论如何,玛妮都已经实存于我们的观看中,我们无需为这种“什么都不是”的实存命名,只需寄托于一种简单的相信。
她是一道幽灵,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女性,但她却并不像许多黑色电影和御宅作品里描绘的那样充满所谓的“女性魅力”:那无非是一道危险的引诱,抑或(精神分析意义上)空洞或缺失的象征。
她不存在于哪个具体的时空,她什么都不“是”,但她的存在却先验地本有于你,她于你而言是你的一部分,如此亲切,如此令人安心。
这种先验的母体联结,后来也出现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然而在那里,塔楼之下成了空荡荡的幽魂居所,而非共享创伤的密穴;世界坍塌之必然成了母亲需要奔赴的命运,而非窖藏于此在之关系性的忧郁。
不再信任启蒙主义的宫崎骏选择了将创伤内化,却以弃绝想象为代价。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 (2023)我们或可以得出这样的观察,在《玛妮》中,至少存在四种叙事:你作为第一叙述视角的叙事,外祖母遗留给你的记忆叙事,她作为第二主角与他者的叙事,旁观者的记忆叙事(“被关在蓝色窗户后面的少女”,以及久子关于童年她的记忆);至少存在三种时间知觉:“现在时”时间观,记忆的时间观,以及梦的时间观。
三种时间知觉、四种叙事的语气交替混杂,无法区分,形成了一个美妙的繁复体。
正如你与她的第三次穿越湿地的会面:你抱着你的画,带着对于她的思念在夜晚沉沉入睡,之后我们便看到你坐在一片烟雾缭绕的沼泽地上画画,你似乎在做梦,似乎又只是拂晓之时出门写生——剪辑点的模糊导致我们已经无法断定这些是否发生在梦境中,突然,你画中的那位少女不知何时悄然站到了你的身后——你们已经整整一周没有见面了。
现实、梦境和记忆的轮廓消融为连绵起伏的地形:一片湿地,通往一座神秘的大宅。
眼前仍是最寻常不过的风景,一如遥远的乡愁。
那些画面冲破遗忘的阻力无论如何重又向你走来了,踉跄着,拖曳着涉水而滞缓的步伐。
曾经熟悉的知觉此刻重新包裹住你。
在水草蔓生的湿地,记忆正发生。
正如其所展现的空间结构:你和她一直在宅邸的背面见面并约会——作为观众的我们或许会误以为那才是正门,直到彩香领着你去往湿地大宅另一侧真正的正门,我们才又一次确证了前者的私密性:心照不宣的暗语,是“涨潮之时请务必来见我”的密契。
一本撕毁的日记人为地将女性经验切分为了两部分,而这一切,都记录于那未被撕毁的部分,发生在她成为“女人”走上既定的命运轨道之前。
湿地大宅的背面,是采蘑菇的时候,阳光透着青绿色的枝叶缝隙照进来,是被潮水冲垮的沙堡,是数不清的拥抱与私语,是我们的“秘密花园”,是我们的“跨代密穴” (transcryptum)* —— 在这里,我用我的想象改造了你赠予我的记忆。
在此,《玛妮》构成了一个绝佳的母体记忆之地形隐喻:一个混杂了虚构、记忆、叙述以及湿地地形学的场域,两个少女在这里建立了跨越代差和时间形式的友谊,共享了同一份创伤与孤独。
还能再见到她吗?
在谷仓失去她之后。
又一次涨潮的时刻她并未按约出现,这一次你坚定地涉水而行踱过湿地,走向沼泽另一头被关在房间的少女,她看到你,奋力砸开了紧锁的窗户,你哭喊着质问她为何丢下你,她请求你的原谅,豆大的眼泪漫溢出眼眶,潮水漫过头顶将瘦弱的你冲上沙洲,这是你们最后的告别,未竟的话语怀有无穷的歉疚与遗憾。
刺眼的阳光将潮水般奔涌的情绪拉回现实,再次地,从回忆中醒来,陆地干燥而温暖。
即便知道那些画面依旧会如雾般消散,但你感到一阵风,来自水陆间环流的耦合,经由湾岸,裹挟着湿气和热量,一同吹拂着彼处的记忆和此处的你。
请允许我像杜拉斯篡改《猎人之夜》的剧情一样,以记忆之名篡改这部电影的尾声。
我忘记了玛妮真正的身世如何以闪回的方式作为反转被缝合在结尾处,也情愿忘记成人世界如何被浮夸地描绘为了童年的对立面。
我记得在那个夏天,尖利的言语、颠簸、临场的不妥帖,都在记忆般平静的水域里消散了涟漪。
我记得与杏奈、彩香和久子站在水边,无需确认什么,“是玛妮让我们彼此相见”。
“玛——妮”,喃喃的音节传递在我们的唇齿间,合着风的呼吸久久回响于山谷里。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注释:*以色列女性艺术家、哲学家 Bracha Ettinger 提出的精神分析术语:“在我们称之为母体的精神领域中,主体中的一个隐穴可以成为一个空白,它与一个未符号化的祖先事件相对应…因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传播链:一个主体‘窖藏’了一个客体/他者/m/Other,而这个客体/他者/m/Other又窖藏了她自己的客体/他者/m/Other” (此段为机翻)Bracha L. Ettinger : Matrixial Subjectivity, Aesthetics, Ethics, Volume 1, 1990-2000. palgrave macmillan. 2020全文完评分表
往期推荐长评 | 我们必须站在一起长评 | 午后的呢喃(1)长评 | 现代性与自然的二分法
很不吉卜力
以为是两个少女相互拯救,没想到是穿越时空的亲情。
那么好的故事给拍成这样····醉了·····外婆和孙女的基友故事····
邀请角色和观众进入,神秘的、梦幻的、破败的、或难以被归纳的故事,无论如何它远比最终所谓的真相能带来更多启示
一个身体有恙,没有朋友,过于自卑,冷漠拒人千里之外的小孩。好像找到了能交往的朋友也是幸事。虽然她们看起来很不一样。童年总需要陪伴,孤独可以用依靠来温暖。
想知道霓虹的预告片是怎样的,呵呵
看了一半 弃 有点无聊
你把你的日记赠与了我,我把我的思念返还给你。回忆永不褪色,正如我们命中注定的再会。
看出了百合的感觉,电影怕死的真是不怎么样。一星给画风。
制作还是很精良 故事说的有点差
女主的短发设定,导演一定是故意的
碧水湖,泥沼地,古宅如梦如幻。美少女,翩然现,前世恍如相见。梳妆台,大谷仓,心中酸楚神伤。蓝发卡,旧日记,一生至爱印记。百合向,祖孙情,穿越神交共鸣。
作為吉普力工作室的送客戲,《回憶中的瑪妮》或許不是個能令人聯想到該公司有多麼狀業宏偉的闊氣大作。這是一齣淡淡的戲:少子淡淡的叛逆,養子淡淡的孤懷,獨子淡淡的鬱悶,皆在兩位少女的邂逅中傾洩流出,彼此淨化。不過,拾起尾棒重擔的米林宏昌監督,著實在本作中充分展示了有別於宮崎的觀點
带点悬疑色彩的家庭伦理(?)片。最后是女孩子和女孩子互相抚慰、互相救赎,隔着辈份却连着血脉。过去的没能挽回,新生的正在开始,人总是要向前的。让我多加一星的是全片的气氛,尤其是到暴雨中谷仓和意外被发现的日记那部分,令我想起了另一个印象极深的故事,那种你朦胧地知道会有悲伤的事发生,但它始终在雾后面的吸引力。
这种臆想,差点和外婆搞在一起了,虽然是孤独、自卑、自闭的自我救赎,还是不觉得是一部好作品,彩香好像龙猫里的小女孩。
作为一个理性爱较真的人,这个剧设真的好奇怪,风景挺安静美好,其他还是忽略吧
总感觉打着“吉卜力最后动画”的作品,好像已经有好几部了,一定是我的错觉。。。怎么说呢,难得负面的性格塑造,显得最后特别治愈~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尾,强烈点个赞~吉卜力终究不愧是业界的神话。
看预告就知道吉卜力的百合绝对不输迪士尼的百合!(而且都有一个安娜~)看完正片才知道不是百合,是一部最不像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吉卜力作!以及让人非常惊喜在善于进步创新的米林宏昌!~一阵乱想去看原著小说!
哭瞎了 这种淡淡的又深入的感情总会击中我泪点 现在与过去 梦境和现实交织 玛妮一生坎坷可是她那么努力才能换来一点幸福
“记忆中的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