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红的金子
طلای سرخ,Crimson Gold,Talaye sorkh
导演:贾法·帕纳西
主演:Hossain Emadeddin,Kamyar Sheisi,Azita Rayeji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年份:2003
简介:故事发生在伊朗的一个城市,主人公侯塞因在两伊战争退伍之后,做了比萨速递员,靠送比萨给到富人区来维持生活。他爱上朋友阿里的姐姐,并希望娶她为妻。阿里是个小偷,一次,他偷到手的手袋里竟有一块黄金。侯塞因想给自己的爱人买一件首饰,在旁人的怂恿下,他与阿里去珠宝店购物,却遭到奚落,在贫富世界的巨大差异下,侯塞因感到深深的..详细 >
贾法·帕纳西的电影能看到伊朗真实的一面。
6/10。开篇固定长镜头中被侯赛因拿枪指着的珠宝商遮挡了画面,人物移开,构图聚焦于牢笼似的防盗门,珠宝商趁女顾客进门拉响警报器,观众看不清侯赛因的脸,只见他牢门内走动砸东西的声音,牢外人群好奇地围观,抵抗不了社会冷漠的侯赛因举枪自尽,镜头给到同伙骑车逃离与侯赛因会面,以误导观众抢劫逃离的方式让时间回到案发前,朋友偷来的戒指被扒手用脚遮住,要回后扒手反而教育他们职业要诚实,暗讽社会混乱。侯赛因总是被上层阶级拒之门外,半夜看警察逮捕跳舞的男女,把披萨分给冷落他的女人和警察,汽车门却被关上,连已成为富人的老战友也不想请他进门,只好回到家把自己臃肿的身躯挤进狭小的单人间,终于他被一个寂寞的富人请到豪华公寓里时,沙发、泳池和富人回国后抱怨与社会的疏离感,刺激了侯赛因这个疏离者,前去报复礼貌羞辱他的珠宝商。
阿巴斯写的这个剧本比他自己拍的那些要逊色,跟中国第六代导演早期社会新闻剪贴报告相差无几,影片获奖想必是西方抓到了伊朗的黑暗面,政治因素居多。导演帕纳西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还是颇有一套的。
贾法电影中最残酷的一部。这个故事其实一般,但是贾法依然可圈可点。开头很棒,上来就把结果抛出,特别是抢劫时把镜头对向外面的群众,以及开枪后与后面衔接丝滑。没有脸谱化穷人,人物也很立体,本觉得对侯赛因最后行动的心里动机铺垫不够,但又想想也不是,因为贾法的偏于客观式的镜头记录,人物的心态是由其举动及外部遭遇分析得来的,而这部里的外部其实铺垫足够了。
“这烟对我来说太烈了。”“对我来说也是。”
阿巴斯写的剧本,有些平庸了。
听了太多,看了太多,但是没人关心我想什么
如何诠释结构性、文化性、关系性的绝望:某个,或者无数,潜伏的微小瞬间将会带走人的一生。我不认为片子是个社会新闻式的剪贴画啊,里面清晰可见侯赛因的个人史。它描述事件的方式不是搜集短期的诱因,而是讲述一个人面对世界时的反应,以及他为什么会如此反应。比如一开始侯赛因送披萨的那户人家,认识退伍前的他,对方说他是个值得敬佩的人,多给了些钱。后来侯赛因给当兵的人分披萨,队长表示没有付钱不能吃,他掏出来那沓钱说,某种意义上已经有人付过了。可以说,是一个从光荣之中被迫抽身、意识到自己竟从头至尾都一无所有的人,对自己生命突如其来的怜惜。
贾法的风格,一如既往的风格化,场面的调度和室外长镜头的拍摄这么让人佩服,侯赛因在别人家的豪华公寓里那一段让人揪心。这是看过的贾法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出租车》,想法大胆,生活在那样的国家真的是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才能坚持自己的东西吧。
帕纳西电影经常是这副气势汹汹的莽汉样,阿巴斯自己执导会脱胎换骨。
贾法怕纳西的特点之一,是不直接拍事件,而只拍人物的反应
導演还在蹲伊朗的监狱导演……他的所有电影都带有一种忧世的情怀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影像朴素一点也不刻意不矫揉造作。编剧是阿巴斯。获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评委会大奖
极强的社会性使得其不像一部伊朗而是罗马尼亚电影
结局前置真是力道十足。一开场就给你一个悲剧的结局,然后才慢慢地告诉你可怜之人是如何走上绝路的。穿插其中的是伊朗的社会现实、国家机器、贫富差距。这可能是帕纳西所有电影中伊朗人最没人情味的一部,所有人都残酷、冷漠、可悲、可怜。。
阶级问题
A dark story about disparity and invisible boundariesA touch of cruelty in the speechless mundanity
跟天朝真是相似... 尤其是警车那一幕... 前面话太多了 不是我的款 后面话少在富人家的那段我倒比较喜欢... 有些故事情节感觉有点天真......
阿巴斯这个剧本大概也就是随便写写吧。但是比起国内第几代导演的习作,也算是范文了。
看困了…贫富差距过大、因为没钱被看不起就要杀人吗?现实比这个还极端都开上越野车了,没被震撼到
外卖员想给女朋友买进口金项链,买不起很郁闷,刚好送外卖到约完炮的富二代豪宅里,在里面转了一圈,这更让他对世界产生了怀疑,没办法了,只有抢劫才能实现他对正义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