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harlie的葬礼上,回溯了第一季的史前史,宣布了Will和Mackenzie的孩子即将诞生,编辑室的大家伙和Charlie的孙子们一起奏乐合唱,响起了诗意怀旧的《That's how I get to Memphis》,太喜欢这种表现方式了,死亡和新生之间的巧妙转化,温情写意,就像这部剧虽然结束了,但星辰大海,理想主义的光束已经散播开。
The Newsroom好多人都是一开始谈不上喜欢,后来在更全面认识后,赞叹到不行,不知是不是编剧的有意引领,先缺点展示,再一点点填背景缘由,让人物更立体。
会再刷的~
这部剧讲了一个既执拗,又说不清的东西——人的精神。
骑着驴子的堂吉诃德,把村姑当公主,以风车做敌人,等到病重才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荒唐。
直到最后,观众才看到了最重要的角色,查理。
是这个爱笑,倔强的老头子,抱着大无畏的堂吉诃德之心纠集一派兵马,要做一些真正良心的报道。
这不是一部流水剧。
剧情的结构并不复杂,三季做了个大圆场,线性的时间中穿插很多具体案件。
故事的开头,以峰回路转引人耳目,慢慢节奏放缓,冲突下潜,精神浮出水面。
三季刚刚好,结尾正是一个新的开始,不需要再拍,再煽情。
主线探讨了职业道德,操守与良知。
真相是什么样的,给观众看什么样的事实,做错了要怎么弥补,如何对抗其他利益集团的侵蚀。
每个案子都很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第三季中,旧派传媒思想与新派传媒思想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观众也很难判断谁对谁错,好剧就是能给观众抛出无法解决的矛盾。
总的来说,从主角一众决心做真正的新闻,事情就麻烦不断,到最后几近毁灭,胜少败多。
感情线有三条,都晕晕绕绕。
“不忠”的爱情,道德负重的爱情,不敢表白的爱情。
要命的不仅是这群人在爱情中的徘徊,还因为他们是新闻工作者,吵个架都是意识形态的你争我夺。
老小子Will爱上了Mac,但Mac没和前任处理好关系,Will被打击得不轻,只能把自己包起来。
在问题处理后,Will还是直截了当地娶了Mac。
唐因为道德愧疚与Maggie半分办离,两人最后全身而退,各自追求真正的爱情。
吉姆是最纠结的,孩子气,好心肠,执拗且嘴不饶人,又想找对象。
他总是半推半就,既前进,又后退,和前两任相处的很不舒服。
这几条爱情线看下来,你会发现找对象就是在谈工作。
这部剧繁复的对话能把人绕晕。
自己刚从《球手们》里学了几句脏话,突然转到复句连篇的《新闻编辑室》,一个山路十八弯,连人带车翻了下去。
这部剧表层探讨的是新闻业的道德操守,实际上探讨的是一往无前的精神。
查理决心做污浊世界的堂吉诃德,一把年纪,呕心沥血,成功训出了一班子弟。
新闻报道是不顺,但就是在这种不停被打击的情况下,无畏之精神实现了传承。
最后查理的领带,也是其精神象征,给了唐,而不是Will。
唐又拿它去激励Sloan。
Will与Mac已是中流砥柱。
唐和Sloan,才是继承精神的下一代。
整部剧中讨厌的人,其实都没那么讨厌;主角们敬业,但实际上也很刻薄。
观众在一开始可能觉得公司的老板势利,但慢慢会发现,其实人家做的非常好,到最后甚至扛起了理想的重任。
不让吉姆上车的人员,不透露口风的发言人,人家做的并没有问题。
还有苦逼的FBI,去抄家反被将了一军,但工作还是得做,关Will也是没办法的事。
Will享受了主角光环,但他严谨的新闻态度,是个人就招架不住,说的再直白一些,就是找茬。
不过最后,公司老板Leona的话一语中的:“当老板,找新闻主任,一定要找那种和你天天吵架的人,即使你要开除他,他都不怂,这新闻绝对差不了。
”从她与查理,到查理与Will,再到Will与下属,行程一环又一环的冲突前进机。
剧集的结尾非常宁静,所有人按部就班,再次发力,好戏才刚开始。
这部剧突出的,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欢呼,而是一往无前的曲折,是太阳照常升起。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并不悲哀。
人类的前进,就是在理想与现实中激烈斗争。
成功与失败都是命运所操纵的小丑,唯有挺立的长枪,是永恒的存在。
看过的美剧有一些,喜欢得爱不释手的并没有太多,这部算得上一个:一集集认真存下来,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偶尔甚至觉得能够从中得到一点激励,像是有人拍了拍我的背,告诉我在这个世界里做一个这样的人也并没有什么关系。
在此之前看过的唯一一部艾伦·索金的作品,是他在2010年和大卫·芬奇合作的“社交网络”。
那部电影里呈现的快节奏在这部电视剧里得到了延续和发扬:从角色的语速到情节的推进都迅猛得几乎让人喘不上气来。
同时又因为电视剧篇幅上的优势,每一个冲突都得到了更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被更加细致地抽丝剥茧。
艾伦·索金在这部聚焦新闻行业的作品里所呈现出的并不是新闻业的现实:这并不是一部纪录片。
相反的,通过每一集、以真实事件为素材进行的创作,艾伦·索金向我们勾勒出了他理想中、新闻业应该成为的样子:理想主义,道德至上。
这八个字一出,大概就要吓跑很多人:这么教条和枯燥的内容,有谁会感兴趣。
事实上这部剧确实得到了非常两级的评价,很多新闻从业者嘲笑艾伦·索金对这个行业脱离现实的描画。
如果说把电视电影剧本看作是戏剧的一种延伸,那么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而言,“翔实”也算不上一部电视剧应该承担的首要责任。
很多时候大家赋予了文学莫须有的责任,认为它是历史,它是社会,它是我们生活的现实。
确实,文学是这些的综合,但并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
潜到所有肉眼看得见的现象之下,去把握那些看不见的暗流、去体会那些看不见的力量、去预见人们即将要去的方向,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文学和新闻共同在做的事。
艾伦·索金在这部作品里创造出了一个新闻业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就是整个故事在其中展开的这一间新闻编辑室。
威尔·麦卡沃伊是新闻编辑室的门面:他以颇具戏剧性的方式登场,第一集里他被塑造成了一个既成功又混蛋的形象,表现出了一种顽劣张狂的性格。
这个设定在接下来的剧集里,确切地说在麦肯锡出现之后,被一步步推翻。
如果说其他角色在这部剧集里所获得的是“成长”,即从青涩走向成熟,威尔·麦卡沃伊的变化则更像是一种“回归”:他一点一点与自己抗争,找回自己身为记者的初衷,变回自己本来的样子。
麦卡沃伊让我们看见的是在某个行业里一个人能拥有的幸运的结果:在经历了短暂的迷途之后,又找回了自己的方向。
这不仅升华了他的职业生涯,更拯救了他日常的生活:他从一个年薪百万、只注重收视率的名人主播变回了一个斗志昂扬、充满魅力的新闻人。
促成麦卡沃伊这一改变的两个人物,查理·斯金纳和麦肯锡·麦克黑尔,也是整部剧里的两个标杆。
查理·斯金纳是一个舵手式的人物:他引导威尔,挖来了麦肯锡,一手打造出了新闻编辑室这艘船的骨架。
他自诩堂吉诃德:一个对现实世界抱有近乎幻觉的理想主义者。
查理和麦肯锡在整部剧里几乎没有经历什么内在的演化:如果说查理诙谐的个性稍稍缓和了角色发展上的平淡,那么麦肯锡在我看来是整部剧里最没有波澜的角色。
意志太坚定的人有时候是很无趣的:她一出现就已经很高级,别人打怪升级、看起来很精彩的那个过程,在她这里统统被省略了。
在剧集结尾,她接过了斯金纳的大旗,成为了新闻部的主席。
她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她所热爱的新闻行业:不仅仅为一档新闻节目把关,更得到了参与塑造整个行业面貌的资格。
在整部剧里她表现出的从未动摇的、对职业操守的执着,让人毫不怀疑她会把这份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剧集里相对来说次要一点的角色,比如玛姬·乔丹,吉姆·哈珀,都是这个行业里的新鲜血液:年轻,经验不足,但同时也充满干劲。
就像麦肯锡所说,他们刚刚踏入这个行业,“还没学会如何搞砸一条新闻”。
他们贯穿三季的成长不仅仅是职业上的,还有个人生活上的,这也使得他们承担起了这部剧“娱乐”的功能:无论是玛姬和吉姆百转千回、总要差那么一步的离奇的缘分,还是唐和斯隆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的快节奏恋爱,都增加了这部剧的看点,在对新闻行业看似枯燥的描绘中注入了颇具趣味的戏剧化的成分。
吉姆和唐代表了在每个行业里起跑后遥遥领先的那一类人:高学历,过硬的专业能力,比同期的同事丰富得多的经验,但吉姆和唐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吉姆几乎是年轻版的麦肯锡,对职业操守有着极高的自我要求,而唐则更加圆融。
在这个几乎人人眼里都进不得沙子的新闻编辑室,唐的这种灵活有时候甚至让他看起来像个坏人。
在查理去世之后,唐放弃了有收视保障的黄金档,在更加冷清的十点档坚定地扎了营。
在新闻编辑室这样的环境里,他身上那些世俗、功利的部分最终被同化,他也站进了理想主义者的队伍里。
玛姬从第一集里紧张局促的新手长成为第三季结尾一名成熟的新闻人。
她一路跌跌绊绊,却把这条路走得比别的菜鸟都要更快更好。
在这个角色身上,身为一名理想主义者又一次得到了善报: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分得清是非曲直并且绝对坚守原则的人,如此迅速地拓展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斯隆是晚间新闻里的唯一一名女主播,她的身上映射出了女性在职场可能受到的偏见:因为她的漂亮性感,很多人都误判了她的智商和学历,甚至连麦肯锡都这样解释找她来做主播的原因:如果想要让观众坐下来听一堂经济课,那么就需要斯隆这样的美腿。
斯隆的高智商和她在待人处事上那一点书呆子气的迟钝,营造出了一种反差萌:她也确实承包了这部剧里的很多精彩语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艾伦·索金不仅创造了新闻行业的乌托邦,还营造出了一个理想的职场氛围:从AWM的大老板莱昂娜·兰辛到麦肯锡再到玛姬、斯隆,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甚至表现出了比男性更耀眼的潜力与韧性:在新闻编辑室这个环境里,她们的前进没有遭遇任何外在的、人为的壁垒。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艾伦·索金自身的理想主义者属性:glass ceiling在他的新闻编辑室里是不存在的。
在“新闻编辑室”里,艾伦·索金表现了传统新闻行业在新时代所遭遇的困境:曾被作为“第四权”的职能在今天不断地退化和削弱,而如今自媒体的诞生也严重威胁到了新闻业的严肃与严谨。
除此之外,艾伦·索金还刻画了更广阔的、不仅仅是某个行业而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道德的约束力日渐下降,消费主义的盛行,娱乐化几乎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艾伦·索金的态度是严肃甚至是保守的。
这也是这部剧受到抨击的一个原因: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一种太过认真、不够轻松的姿态很容易被定义为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关于当代社会的影视或者文学作品,有趣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们讨论的很多问题就是今天实实在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发生的。
也正因为问题本身正在进行,所以与之相关的一切答案也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
这种动态带来了活力:这些问题因而得以不断被讨论,答案也因而有了更加多元与全面的可能。
艾伦·索金的“新闻编辑室”表达的是一个人或者一类人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与期许:理所当然地,它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与欣赏。
麦肯锡曾经说:“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新闻甚至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召唤。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这句话时几乎热泪盈眶。
从第二季开始,新闻编辑室几乎马不停蹄地遭受重创:华盛顿来的制作人瞒天过海地做出了一条轰动全国的假新闻,刚从这个称得上“灾难”的事件里喘上一口气,集团又被卖给了对“新闻”一无所知、一心只想着收视的新老板。
新闻编辑室从第一季里、大家只需要为了做出一条好新闻而彼此之间争成一团的局面到了后来,眼睁睁地看着真实的世界眼都不眨一下地向他们碾过来。
现实的重量是很沉的,在第二季里他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灰头土脸,整个新闻编辑室想要把新闻做对、做好的决心,在华盛顿来的制片人想要在纽约扬名立万的贪婪与功利面前,被踩碎揉烂。
这些未曾被收视率下跌影响、一心一意想要做出好新闻的人们,却因为公信力的丧失几乎决定要止步不前。
第二季的结尾是整部剧集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瞬间,是被揍趴下的人挣扎着也要站起来的一个光辉的瞬间。
于是第三季里,就像他们曾经一点点被打垮那样,我们又看到他们一点点地重新容光焕发起来。
在起起落落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某个角色的成长,而是新闻编辑室作为一个集体所发生的变化,也因此,这部剧迎来了一个小小的升华:这不是个人主义的胜利,而是人与人凝聚成一种环境、一种信念,然后是这个信念舞起了胜利的大旗。
在狼狈不堪、甚至是鼻青脸肿之后,他们重新整顿好,要更加昂扬地上路了:意志坚定的人也可以是如此的光芒万丈。
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却又不能总是和现实世界保持步调一致的人,有时候是很疲惫的。
时不时地,他们要对眼里看见的不光彩嗤之以鼻,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稳住自己的步调,偶尔甚至会被不知从哪里飞来的冷箭射中:威尔无法控制小报和八卦对他的中伤,他引以为傲的“大傻瓜(The Greater Fool)”的信念被杂志的专题文章嘲笑成“傻瓜”。
他一次又一次被击倒,却总能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就像他自己说的,对这个社会,对这个行业,他还有着“教化”的义务。
很多人说理想主义者是天真的人,因为他们把世界想的太过美好,可我却不这么觉得:他们是越挫越勇、勇敢坚定的人,他们是在认清了现实的残酷、无数次被打翻在地、却又无数次起身上路的人,他们比谁都要清楚路途艰险、但也比谁都更坚定地相信只能往前,无路可退。
偶尔相信世界的美好并没什么难,难的是对这种美好深信不疑,难的是把对这种美好的建设和维护当做自己的责任。
而这就是我理解的理想主义:他们不是幼稚天真的梦想家,他们是脚踏实地的拓荒者,是他们从一片荒凉与泥泞里建设起了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他们把庸常的生活又向上拔高了一点,从冷酷坚硬的现实里砸出一道缝来,让一切暗淡的都有了见到光的可能。
我花了人生里很长的一段时间梦想去做一名新闻人,这也是吸引我去看这部剧、最初的原因。
可后来发现,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生态,不仅仅是某种职业的生活,而是更广阔的、无论身在哪里、做着什么的人都可以有的、关于生活本身的理想,它给了每一个在生活里遇到挫折的人继续横冲直撞的勇气,它让每一个质疑过自己的人又有胆量对自己变本加厉地坚信不疑,它让渺小平凡的人敢于心怀一个把日子过大过满的梦想。
而这样一个充满英雄色彩的梦想,也已经足以照亮我们疲惫的生活。
为了得到他的source name只能告他藐视法庭的法官最后几乎是无奈又愤慨地说,这本来应该是强制性的而不是惩罚性的,可他明显就是不会说。
于是在憋屈了整个第二季、第三季直到这倒数第二集的末尾,我们终于等到了一次胜利,Will走出监狱能回家跟他老婆睡了。
这似乎是个人理想主义对抗国家体制的一次完胜。
作为新闻记者,Will代表的一众ACN职员守住了他们理想的执念,甚至可以失去自由也不能被迫放弃的执念,即使是国家强权对此也无可奈何。
可是当他和Mac拥抱后,Mac告诉他的第一个消息是Charlie死了。
说实话看到Charlie倒下的时候,我还在想估计也就是住院,大结局的时候他肯定又冒出来了,跟第一季住院的Will一样,拔下针头,重新又注满了斗志,嘴里嚷着“Let’s civilize people”。
但我没想到索金真的把这个人物写挂了。
我似乎看到索金在荧幕后面“恶毒”地收获“复仇”的快感:你们不是说这剧太理想化了么,现在领路人死了你们高兴了吧?
我自认为作为一个悲观现实主义者,理应是站在理想主义对面的,理应是对新闻乌托邦The Newsroom不屑一顾的。
(开什么玩笑,我可是站在海因莱因那边的。
)在快餐式消费性的文化变成市场主流的今天,冒出这么一帮人,以堂吉诃德自诩,以教化世人为己任,想要修正新闻媒体走上老派的精英之路……我不知道,也许从第一季开始我只是希望这样一帮与流行世俗格格不入的人最终能达到他们的目的,即使是从某种程度上说。
我不知道这剧的收视率怎样,可以肯定的是它的观众绝对只是一小撮看美剧的人中的一小撮。
虽然索金说这剧后来的走向远离了他的初衷,因而第三季就是完结,但我猜收视率不够高也应该是这个剧组的一大压力。
剧中ACN也面临着收视率的尴尬问题,甚至几度威胁着主播的职业生涯。
索金是什么态度呢,一方面作为编剧,这个行业靠收视率吃饭;另一方面他又带着傲慢的姿态借由Will之口辛辣地讽刺:那是如同酒神狂欢般的乌合之众。
The Newsroom大小毛病都不少(比如我就完全无法忍受Maggie这个人物,以及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糟糕透顶的演技),带着东岸精英优越感的说教就是其中尤其为人诟病的一点。
可是看看我们所处的新闻媒体环境,看看错报误报夸大与隐瞒,看看每天推上头条最热门的是哪种娱乐八卦自我炫耀与肤浅的鸡汤,‘down is where some people are’也并非是毫无根据的傲慢。
第三季的一条新闻主线是一个泄露国家机密(不道德行为)给媒体(ACN)的故事。
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应该起到何种作用,拥有何种权利,第一季已经回答了。
这里的问题是,Neal不愿向FBI透露这个来源人的名字因而逃出国,Will不愿透露这个名字只好去坐牢,一种职业的操守真的值得这样的行为吗?
现实主义者们该摇头了,即使是在美国这种事也太理想化了,没有人会真的这么一根筋,总有折中的办法。
Mac问这个矛盾的源头,为什么不是你,不是你去承认这件事是我做的来抓我吧(这个人物其实就是影射斯诺登)?
Lily反问,你真觉得说出真相的代价有这么高吗?
然后索金让这个人物在法院外自杀了。
高兴了吧,你们不在意新闻媒体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直到有一天说出真相的代价需要付出生命这么高昂。
你们嘲笑理想主义者的不可理喻,对精英主义嗤之以鼻,对流行趋之若鹜,参与全民媒体,直到有一天陷自己于一大堆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之中。
毫无价值的垃圾,这话是Sloan说的。
作为ACN那一帮堂吉诃德中最有反抗精神的一个,面对Pruit这个新老板一味追求市场观众的各种做法的不断妥协,她忍不住在直播间来了一击反抗。
整个单方面压倒优势的诘问简直是交叉盘问的典范。
“一个成年人(脱口秀主持人)在一个酒吧喝酒这样一个无来源保证无任何审核的信息发布,它有什么价值?
”“价值只有娱乐。
”我曾经常与爱看各种电影剧集的同好相互推荐,但往往推荐的结果是双方都很痛苦。
我认为影视好坏的标准在于它是否有深刻的价值,而对方只想放松娱乐。
当然在我明白影视与音乐一样都是非常私人的之后,我再也不做这种事了。
即使是现在我常与蜻蜓塔塔互相安利一起刷剧,我也从未安利过The Newsroom,即使这剧在我个人的排行榜上已经超过House M.D. 因为The Newsroom没有帅哥,没有喜闻乐见的剧情走向,大段大段快速的对白也没有一点讨好人的姿态,它不是娱乐。
我并非对娱乐有什么偏见,The Newsroom摆出的姿态也并非瞧不起娱乐(好吧,还是有点的),只是娱乐不该作为ACN的播报内容,不该成为新闻的全部价值,不该变为影视的导向价值,不该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消遣方式。
David Puttnam曾说,作为一个电影制作人,制作出的影视作品的价值不应该低于他对自己生活的社会所期望的价值(大意是这样,原话不记得了)。
这大概是Charlie之死的价值,大概是The Newsroom理想主义的价值。
“他并不想诅咒没有英雄的时代会如何堕落,但他希望所有人都看到,你们到底在失去什么。
”Charlie是个疯子,他找到Mac来重造新闻之船,Mac让Will成为了堂吉诃德,整个News Night的职员又在他俩的带领下重塑了新闻的尊严与行业的标杆。
甚至第二季的“恶人”简方达,也在与Charlie争吵了一季之后跑去“教化”第三季的“恶人”Pruit。
Charlie死了,但他带领了后面的人走上理想主义,在收视率限制、新媒体兴起的现实中埋下了理想主义的幻想。
虽然我并不相信那个做出“人肉搜索”app的Bree在回来的Neal一通高姿态的说教中就能明白新闻的尊严而“改邪归正”,我也不相信即使索金给最后一个圆满的结局,ACN在MacKenzie的带领下就能存活于当下的新闻行业;但也许它会影响一部分人在今后的从业生涯中,在不断的于制度和流行下的妥协中,在一些可选择的选择中做出理想主义的反抗。
电影看得不多,所以只能在自己狭小的领域里粗略的谈谈,但是大概喜欢的东西都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也算是抛砖引玉了。
以前一直不是对于titanic无感,觉得不过是富家小姐和潇洒英俊的穷小子的故事,但是看了一篇影评之后才将它变成我最欣赏的爱情片,没有之一。
影评提到了镜头细数rose日后的相片这个小细节,每一张都活得很精彩,很用力,很夺目。
这是结局很智慧,所以对于爱情的描写并不单单局限于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有多爱,或者rose因为jack死后忠贞的没有再嫁或者每日以泪洗面,而是刻画了一种对于爱人的承诺,好好活。
就这三个字,柔软而深刻。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除了画面最喜欢的是对于死亡的刻画,而这种比较真的是要通过对比才慢慢显现的。
最近追得很紧的newsroom终于要结束了,而结束之前的大高潮就是Charlie死了,那一夜心塞无比,毫不夸张地哭了很久,因为真的很难过,而且是一种无法想通的难过。
我想大概是自己不能接受这种宁为玉碎的死亡方式,但是真的太戏剧了,让人觉得是在折磨观众,没有其他。
在我看来,一部出色的剧不需要用对于现实的无奈,叹息,非常无奈和非常叹息来表达其深刻性。
因为我们就活在这样的生活中,而无奈和叹息本身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而布达佩斯大饭店刻画得就相当好,里面很多人死了,死亡的方式很黑色,很急促,没有太多铺垫,甚至在强大的背景音乐中情感被进一步削弱了。
喜欢雪地上断了的四个手指,更加喜欢和zero出生入死了很久而最后是病死的Agatha。
导演并没有特意的设计一个桥段叫作重要男配最爱的女人死于他的事业,这样呼之欲出却又异常狗血的桥段,而是自然的死于疾病,无法避免中带有几分生命本身的荒谬和随机,很好的呼应了整个剧本的死亡风格。
大概死亡并不是一种剧本设置的技巧吧,而是生命本身无法绕过的话题,所以更加希望死亡的设置有一些对于它的思考和尊重在里面,而不是仅仅通过将一个重要而又可爱的角色写死来达到使观众无法忘记这样粗浅的目的,这样太轻了,配不起newsroom至少在第一季想要树立的高大逼格。
只能说这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剧,所以良多苛责,希望它能比这样好一些,天知道我在看第一季中的某些集的时候有多么感动。
偏执是能够动人的,所以这个世界需要艺术家。
当微博、facebook、twitter出现的时候,大家欢喜雀跃,每天大量的信息出现在社交网站上。
短短几年下来,社交网站的定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社交这个定义了,它们变成了一个大量信息和信息源的pool,so magic!
但是,或许这份喜悦来得太急,急得我们忘记了人性里的不安分。
当我们分享美景、美食和美人时,这些可以很容易被translate为地理位置、收入和交际圈。
我们的生活会在某些biosphere里成为可以被窥视和衡量的数据。
当POI(person of interest)的主线浮现时,信息如是说!
于是,逐渐发现大量半真半假,甚至百分百虚假的信息出现时,谁来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真实的?
谁在说谎?
我们怎么坚持人性的底线?
更理性的说法是:信息的可分享性到底有没有边界?
(任何在此刻跳出来说辩证法/辩证思维的人,请移步,世界的辩证是个trick,早晚都要做个choice,不要用这么多的正正反反来自我安慰。
)电视新闻业在信息爆炸中似乎变身为泰坦尼克,而那片冰山只是不可见而已,而也正因为这不可见,使得这慢慢的沉没出现了转机。
在那么多的twitter和public message里我们如何知道正确的做法?
如何选择正确的意识?
从S1开始,新闻编辑室就以打鸡血的方式和极快的语速,试图给大家设置一个alarm,给新闻业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法,只是这个proposal太过高冷,或者说不是普罗大众眼里的news。
太多人眼中的news更多是生活信息,消费和娱乐,这绝对不可指摘,因为这就是人生,任何人的人生。
但是总要有人来讨论些严肃话题,讨论些搞脑子的东西,和人性和伦理来一场点到即止的剑术比赛。
我们期待真实,只是,这个想法的落实极其不现实,或者说太过乌托邦,那么就是考验我们智商和人生阅历的时候了。
智商是本身带来的,或许不可改变,人生阅历多半是后天积累的,所以,在这3季的newsroom以来,mac始终在对team说,second source!
单一源的信息确实有很大的risk,那么为了理性的可衡量,second source就显得可行和必要!
可是second source有个问题:如何获取?
data dig的工作似乎更适合于那些拥有大量信息的人、组织、机构或者God。
而这其中,和普罗大众息息相关的是新闻业,每天的电视新闻和高知名度的报业是个必然的选择。
那么剩下的就看这些从业者的能力、素质和良心了!
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的智商、阅历和选择。
Good luck, and good night.
一口气刷完,后劲还是很大的。
第一季都是一集一个案子,第二季整个收拾大烂摊子,一个急功近利、害人害己的外人捅了司法篓子,第三季违法涉密,商业收购危机,唐吉柯德死了好些可圈可点的高潮剧情:编剧最终把查理写死,把理想主义写死,来了个全局最初起点——堂吉诃德的回忆,领带交给了Don,预示new和futuristic;查理在得知Will求婚Mac后,去音乐机构找婚礼乐队,定下来的是当时听到的圣歌Ave Maria。
墙上的字:歌唱是双倍的祈祷,与后来Will和查理Grandson在葬礼时一起悼念合奏弹唱,查理Grandson就是在那个音乐机构拉大提琴,家人线重合了一点点;Will坐监其实是只身一人,狱友是幻想出来的父亲,和家暴父亲和解;同时看《摩登家庭》的时候也好串戏,Will和Jay他俩长得好像,沉稳的人格也很像。
Will的歌单很衬character。
成熟男人的英式摇滚let my love open the door;为了避嫌,很gentle地在911纪念日借口请假故意缺席观众视野,天台和酒精的夜晚打给Mac时,很有氛围感的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morow;在演播室直播中途中断信号,相信团队,不慌不忙俏皮地哼着partyin partyin yeah,partyin partyin wow的Friday
Ep05结尾。
Sloan做了一场赞绝的直播访谈,除了这间接导致了Charlie的死。
原以为Sorkin会给Charlie一个明白表达内心的机会,没想到他走向了绝决。
那一死,是最极端最壮烈最振聋发聩的明志,不单为Charlie,是为所有心存良知守护新闻专业的媒体人,甚至是为所有坚守不退缩的理想主义者。
那一瞬间泪水喷涌。
好在他的倒下不是孤独的终点,当Will在监牢里对自己坚定的说出I want your ass kicked really bad时,希望和信心便又有了。
但真的有了吗?
Ep06结尾,也是全剧结尾。
Mac当了主席,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着自己的工作和坚持。
倒数60秒,新的News Night要开始直播。
3,2,1,Will说"Good evening",剧终。
这只是新的黎明到来前的一个晚上,还是永无止境的夜?
这几年一直在拿理想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做对抗,对抗的内容关乎未来自己要做什么——厌恶抗拒但能挣不少钱的本来专业,还是注定清苦却向往已久的媒体行业的某一细分领域?
最终算是理想的自己稍稍占了上风。
关于对抗的细节不说了,只说如今。
这个月初起,在某知名新媒体平台开始了实习工作,具体工作内容与所希望的还是有些不同,但也确实是密切相关。
刚刚做了三周,大部分时间还在适应和寻找节奏,但也有了一些体会。
昨天下班,因为接下来这两天休息,所以晚上回到宿舍决定把Newsroom最后两集看完。
看到Ep05结尾,从Charlie去世的震惊与难过里回过神来,又陷入了更无边的迷茫与恐惧中。
原因是想到了自己如今的工作。
这样大的一个新媒体平台,或许是我刚刚进入有所不知,但目力所及,关于新闻的发布推送,审核?
没有;原则?
速度一定要快;规范?
最重要的规范便是不要涉及敏感人事,以及要起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和摘要。
这和Charlie、Mac、Don们在对抗的有什么区别?
我抗争了许久才坚定的“理想”,是不是从最一开始就已经被现实吞噬了灵魂?
迷茫和恐惧在继续,找不到出口,因为现实无所不在——现在的我需要这份工作,即使是为了达到理想的彼岸;现在的我无力去改变现实,因为还只是无名无姓的nobody。
但也正因此——经历过自己那点卑微的理想主义被现实碾过只能看到一点残渣的结局——会更加珍惜和看重那些如Charlie们一般能始终坚守而不放弃退缩的人。
理想主义是一件太好又太难的事,不敢想象有一天被“现实”统治的世界会是什么景象,却也想象不出它的黎明能够到来。
在自己能够点亮黑暗中的方寸之前,向每一个坚持的堂吉诃德致敬。
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切莫放手。
———《菜根谭》(通篇也许只有这句话积极向上一点)当《Newsroom》第三季的海报上写着的"EVERY STORY NEEDS A FINAL WORD."的时候,我无比好奇这样一部理想主义色彩的剧集将会用一个怎样的方式收场作结——在这样一个时代,一群励志要把新闻做好的人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我喜欢林宥嘉版本的《查无此人》,他在唱歌之前讲了一句相信“one great show can change the world”,听那首歌的时候我大一,刚刚接触到这部剧的第一季,看着Will像个老公知一样把问蠢问题的大学生骂得不配拥有妈妈,下定决心要追完这部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剧集。
三年过去了,看完最后一集的自己又把进度条拖回导播喊“60 seconds”处,然后反问自己这三年来观影的感受与成长。
在我看来显然,这是一部great show,不过也很显然的是,它并没有改变世界什么,但对于新闻从业者,准媒体人,新闻系学生,这部剧有足够的干货和三观可以参考和自省,也提出了足够多的好问题供所有人反思。
这部剧中的人们对于second sources的几近变态的追求,在新闻播报的选择中坚持新闻价值而不是收视率亦或其它因素的干扰,基于职业素养宁可坐牢也不透露线人的身份,对于互联网的态度、新媒体的态度、真实性和时效性的权衡和坚守……虽然的确有说教的成分,但这些内容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反衬出一块又一块残缺的现实媒体行业。
我常常在思考,究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没有把新闻做好,还是好的新闻本来就不可能在这个时代被播报出来?
剧中这些人所追求的新闻专业主义,正在一步步走向尴尬的境地。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所产生的公民记者遍地开出鲜艳的奇葩,新闻专业主义这种主义,能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赛克(哦,不对)马克思主义等其他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主义一样值得人们高举旗帜为之奋斗向前么,它在如今还有存在的价值么?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它还没死,它还有着属于它的价值,可还有多少人这么觉得?
你觉得现如今的各行各业的媒体记者编辑们有在遵循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吗?
作为一个媒体人或准媒体人,你觉得自己有吗?
身边的人有吗?
是从什么时候这样对于专业主义的追求却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理想主义了?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主义就是一定要满副悲壮主义色彩的与现实对着干了?
追本溯源,其实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从一开始也并非如剧中那般散发着神圣光辉,那不过是一种处于绝望中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
19世纪中期的美帝正是资本主义全面接管新闻业的时期,那些如Pruitt一样从未接受过任何新闻专业教育的老板们要求新闻人为了发行量、广告收入等等看得见的利益来安排新闻的采编及写作工作……新闻人们或许是出于不被他人所看低,亦或者是把自己同那些他们所鄙视的印刷工人区别开来,他们只好宣称自己因为所谓的“专业”而拥有新闻业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将自己的职能视为从事专业化水平的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一个什么事都要站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分化明显的现代社会之中,所谓的专业主义真的能够高举维护公众利益的大旗吗?
编剧Aaron Sorkin在S3E5安排了一场Will与父亲的狱中对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针锋相对的今天,公众利益所以已经分化成了一个个单独集团的利益,你很难去平衡各群体利益间的冲突,也很难去找到一个能覆盖全社会的群体利益而为之奋斗一生。
正因如此Will坐牢了,ACN被拆分了,Charlie因为它并不相信的东西而去世了……我推崇这部剧是因为它虽然理想主义但并不是一味的熬鸡汤回避问题,相反的它直面了许多问题并告诉了人们现实的残酷无情。
毕竟人们总有一天会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但,认识现实绝不等于变得现实,现实的残酷也可以让人变得更懂得珍惜理想与信仰。
刚当选台北市长的柯文哲医生在TED演讲中讲:“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各种挫折打击,而是面对各种挫折打击,却不失去对人世的热情。
”对现实不失去热情,首先在于认清所处的这个现实。
不论你用多恶毒的语言来评价当下这个社会,明天的太阳依旧会照常升起,不论你对于这个时代持何种观点态度,都一定会有另一批人跳出来痛斥你的愚蠢。
或许我活得还不够长,但我足够已经接触了这个时代的许多人:他们对于事不关己的事情,永远是一副高高挂起的姿态。
他们怀揣梦想,忠于理想,不忘初心,除了嘴炮啥也不做。
他们有声称自己有所追求的东西,但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总是没有准备好。
他们打着道听途说的旗号,在各种场合一边绘声绘色地吹着牛逼,一边对所说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
他们总是能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在一群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闪闪发光,用上帝视角无情的鞭挞着社会大众。
他们喜欢站队,非黑即白,热衷对刚刚才了解的事情发表自己抄来的见解,道理说的比谁都大,道德制高点站的比谁都高。
他们否定商业化的垃圾产物,一边把小鸡腿骂得一无是处,一遍乐此不疲地转发微博段子帮着垃圾做宣传。
他们仇视一切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时刻把阴谋论挂在嘴边,坚信官员没有不贪的,富人的财富都是不干净的。
他们虽然受过不算低等的教育,却常常成为反智群体的主力军,宣扬知识无用论,还不如创业去卖红薯赚得多。
他们谈起各类问题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说得好像除了他其他人都生活在古代一样。
这是他们的时代,也是我的时代,这就是现实状态下我们的时代,不经意间我也会是“他们”中的一员。
因此,为了进步,为了变得更好,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的人站出来,代表一些什么,改变一些什么……Will在结尾处说自己有信心,我也有,我想这就是这部剧传达的more than it is的含义吧。
"There's a hole in the side of the boat.That hole is never going to be fixed and it's never going away and you can't get a new boat. This is your boat. What you have to do is bail water out faster than it's coming in."做好你自己。
Good evening.
2014年末“The Newsroom”出了第三季,只有6集。
奇怪的是我一直没能找到免费资源, 从昨天开始,我迫不及待却有依依不舍的看完这终结季。
看前几集我都有点小失落, 或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但到第四集我开始要流泪,第五集到第六集我就不停的想流泪, 其实我真的在流泪。
不仅仅是因为Charlie的突然去世,有时候你会不会就 想流泪,却分辨不出自己是什么感觉或是出于什么原因。
但你会认同如若另一个看同一个片子,会有完全不同的心境。
我想说What Kind of Day Has It Been , 第六集算是回顾了第一季第一集一个Team的开始,但怀旧不是为了煽情。
不是所有人会喜欢这个剧, 我有时搞不清Will的政治立场;我常常听Sloan机关枪一样说完一段,我字幕都没看完。
Mackenzie的口音让我着迷,Maggie在公交车的表白让我记忆犹新, 我渐渐忘记了这两年多在剧里的感动, 却记住了这些琐碎,真正喜欢里面的每一个角色。
Charlie 葬礼后大家一起唱的That's How I Get to Memphis,之前看过片段,应该很多人就是不喜欢但一定不会讨厌乡村音乐, 就好比你一定不会讨厌“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在我的内心里,乡村音乐里总会让人得到慰藉。
我承认我的这个观后感写得很糟糕,因为写出来的不及我想表达的五分之一。
但真得我说不出更写不出。
我记住了那些温暖,却忘了温暖来自哪里。
就这么完了,最终季拍的真是够了。
凯特·戴琳斯 Kat Dennings
first two seasons were self-righteous. this season was self-righteous and mean and childish.
“你知道堂吉诃德么?那个骑士,好吧其实他是个疯子,他自以为自己在拯救世界,但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傻蛋。”
新闻专业主义者不知道到今天有没有搞明白,民众得不到真相,不是因为固有的旧秩序被打破了,而是因为旧秩序还没有彻底被打破。而你们的理想固然令人感动,但属于旧秩序的一部分
到现在无论主角还是配角,一个个搞新闻搞得视死如归,不如去闹革命吧
差强人意的第三季!
看到最终季才发现Charlie才是最开始的Don Quixote。最后的谢幕真的泪目。值得回看无数次。thanks,永远在fighting的傻蛋们。
一季不如一季了
这是言情剧,其次才是职场剧,肥皂剧的水准
新媒体与旧媒体,公民记者的真实性专业性,网络不讲程序正义、没有无罪宣判,媒体人的理想主义。最终季更加关注新闻的本质以及对互联网冲击、新闻安全、传统媒体和草根媒体的思考。虽然现实已经如此残酷,但只要相信自由真理永不妥协的新闻都是存在。在漏洞的船上舀水,一场得体的葬礼
It's a reference to Don Quixote. He wasn't a real knight. He was an old man who was delusional. He thought he was a knight. He took on a world that was bleak and morally corrupt. He got his ass kicked.
梦想中水平齐平的团队 理想主义的亮光
理想主义者的悲剧赞歌,新闻工作者的狂欢却又都都带着文艺范的矫情,于是看到每个人认真地看着你的眼睛用三倍语速对你讲不容质疑的正确价值观。对Maggie这个角色已经忍到极限是我个人有问题吗?
有点故意煽情,还有点假
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一群人在哪叭叭叭
怒骂开场,煽情落幕。堂吉诃德是殉道还是殉葬,现实已经明白无误:民主党中期选举一败涂地。
有点舍不得
这个俗气的结尾啊,虽然所有角色心都特别宽而且都很pretentious,但就剧本来说真的是非常强大的。这帮eastern elite啊,虽然反智是绝对不好的,但站到普罗大众的对立面也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尤其是对于媒体来说。
几年前看这个剧时打了5星,这几年见证了特朗普的经历后,决定把评分改成1星。因为特朗普被媒体打压的经历说明了,这个剧完全是bulls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