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中有一个战士们唱红歌的场面
红歌金曲这首歌是1943年写的,刚写的时候歌词里没有“新”字。
“新”字是毛爷爷1950年加的,所以这个剧里的时间点唱这首歌应该没有“新”字。
小bug,无伤大雅。
另:歌词里有一句“坚持抗战八年多”,其实刚写歌的时候抗战还没结束,当时歌词里是六年,转到第二年变成了七年,到了第三年1945年抗战结束了,歌词就定型成了八年多。
(这里面都是正经小知识没啥其他内容,审核大大高抬贵手orz)
剧总的来看可以,但槽点太多,凭着张译给三星。
剧评先抑后扬第一个槽点齐拉拉,一是演员用力过猛,喜怒哀乐都靠大幅度的挤眉弄眼表达,他出场时我还真没想到是个重要角色,弹幕包括我在内一水儿怀疑这人和导演有关系。
二是剧情,前期他被内鬼一枪打中翻下小山坡,或是被特务捅无数刀无论怎么折腾都死不了,大结局和特务搏斗几下就没了(把枪抵人太阳穴上还蹲下去缴他的枪就是纯纯找死行为,这是经历过几场围剿行动该有的表现吗?
)死后一群人冒雪送行,小东西墓前唱小曲,怎么看都感觉编剧在结尾写死这个角色就是想强行煽情!
第二个槽点郑朝山对待尚春芝的态度,两个人之间完全没有一点夫妻的张力,我从头到尾一直怀疑郑朝山要利用尚春芝做什么,没想到结尾郑朝山居然能为了她甘当人肉炸弹,难道哥哥人设就是对待爱情表面云淡风轻实则内心火热?
第三个槽点郑朝阳郝平川齐拉拉三个人的主角光环好刺眼,齐拉拉不再赘述,郝平川郑朝阳几次在枪林弹雨穿梭居然毫发无伤!
第四个槽点电视剧后期,您说您对准一个人拍时镜头能不能别抖啊,观众正聚精会神呢镜头一抖出戏了;虽然我知道郑朝山的镜头全都是ai换脸,但是麻烦后期的调色能不能上点心,一在偏暗的地方黄志忠老师的脸就比别人黄您没发现吗?
忒出戏了!
第五个槽点大结局烂尾,我的玲阳怎么能be啊!!
四大疑问一是大结局郑朝阳扯横幅那段为什么删掉?
那么明显缺了一段内容把观众当傻子吗?
(我还以为只是腾讯删了爱奇艺没删,光荣时代你拿什么还我充爱奇艺会员的钱!
)二是编剧的家国情怀来的莫名其妙,白玲去上海的报告凭什么不给批?
三是结尾的几段回忆安插让人摸不着头脑,剧情不够回忆来凑?
四是结尾候鸟和郑朝山的接头同样令人疑惑,整部剧就在郑朝阳和郑朝山隔着座位碰头中草草了之??
ps:有第二部我就原谅你接下来夸夸这部剧第一表白演员:译帝演技没话说,劝哥哥回头那段演技炸裂!
完美诠释出想要劝说至亲幡然醒悟 阻止其自爆行为 保护无辜群众却无能为力的人民警察和只是作为一个哥哥的弟弟;潘之琳大美女真的好好看,说话咬字带点鼻音听着好舒服;王骁老师好牛,宗向方死的时候我一个爆哭,他只是想活着,有什么错呢……只是被裹挟前行啊第二表白角色:非常喜欢郑朝阳的人设(除钢铁直男属性):朝气蓬勃、有头脑会来事又不油滑世故,郑朝阳身上血气方刚的热忱真的很打动我,他的信念足以让他慷慨赴死;多爷人好好,北京话真的够味儿,最后和郝平川的和解好戳我;最最意难平是宗向方,我无法与向阳cp的结局和解,给编剧寄刀片(为什么郑朝阳醉酒后只看到死去的齐拉拉和两个砍柴小兄弟?
没有宗向方我不认可)第三 三人组的日常相处真的很好玩,郝平川和郑朝阳的相处承包我百分之五十的笑点(剩下百分之五十来自三人相处),有效中和谍战片的紧张总归瑕不掩瑜,就是结局太糟心,希望能有原班人马的第二部
怎么都想不明白段飞鹏能活这么多集,从他一开始犯事儿起正常来说不应该发通缉令来抓捕么?
结果呢好像整部剧就没有发过任何人的通缉令,尤其是段飞鹏的早早发通缉令早被人举报了,还有整部剧从开始到结局真是全程被人牵着鼻子走,快三十集了愣是一个核心特务没抓到全是些外围的人员,真的是三个臭皮匠也顶不上郑朝山一个诸葛亮
看前面觉得还行,后来发现黄志忠是换脸的就真的很难受了,太影响观感了,有时候整个人完全是悬浮的,还不明白为啥这样的演员要抠图,百度了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那谁出事了。
而且估计也是因为他,总觉得剧情有时候很不顺,剪辑有点问题那种,有些事没交代清楚就一笔带过了。
三星完全给演员,张译我的爱没话说,黄志忠换脸还能演那么好,真的太绝,郝平川那个演员太搞笑了,还很可爱,多爷那个角色我也好喜欢。
最后一集硬要搞煽情也是不太理解,而且候鸟能不能抓了再结局啊莫名其妙的。
剧里很多情节超级搞笑,前面几乎每集都有笑点,真是可以当一个喜剧片看了。
然后感情戏也很莫名其妙,男女主时有时无小暧昧,冼怡那个角色挑明了喜欢男主,又完全是打酱油工具人,一会突然出现,一会完全消失,而且说她喜欢男主吧,又根本不想着要在一起,很奇怪。
反正剧情很多逻辑问题。
总的来说算不上很好看。
前面一部分很棒,剧情紧凑,破案过程也非常刺激,观者也容易有代入感。
从乔杉开始,中间就混进去了一堆感情线和兄弟情的戏在拖时长,混着混着就出现了很多模糊不清的东西。
比如杨艺?
什么时候开始跟踪郑朝山的?
哪来的收入让一家人又不用工作又可以租一四合院的。
导演可能是想通过兄弟之间的博弈渲染紧张的气氛,但真的很多余。
做成三十集左右就好了,或者去掉兄弟线,增添一点朝山夫妻,和警察局三人组的感情,还有一些日常的案子。
拍的紧凑型就更加棒了。
后面部分更是差强人意。
搞得捣毁太平道和破获整个国民党特务组织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的,说着相声就给破了。
还有很多小人物,比如说多爷那间四合院里面其他租客的故事。
三嫂子,十娘,王八爷。
都可以再拆分出一些案件来展现当时四九城小市民的生活的。
奇拉拉这个角色一直死不了是真的过分。
一个倒十三香,估计架都没怎么打过的小混混最后居然还一对一换掉了一个南北通吃,天天玩刀的江洋大盗?
段云鹏被编剧写的没有智商了,郝和奇拉拉都是把四个二带两王打出去了。
总的来说,这部剧还是很棒的。
就是如果导演和编剧愿意花更多时间来进行打磨,梳理情节,至少可以上八分。
但现在,凭借张译,潘之琳的份上,七分不能再多了
说实话,本来是冲着张译的演技去的,发现里面还有很多老戏骨,演技都没得说!
整体的故事架构很好,两边的正反派人物设置和联系都很棒,但是有些情节实在让人看不下去,接下来就全是吐槽了,对于导演和编剧等的离谱操作进行一番问候,举几个例子吧: 1.最后全市的灭鼠行动抓杨凤刚,让他们从暗道进来,这本来是瓮中捉鳖,但是非要自己人冲出来正面对刚,更离谱的是,段飞鹏都从暗道进来了,结果还能给跑了,全市行动都没人看守暗道,这不侮辱智商吗?
2.杨教授来公安局举报郑朝山,白玲本来就怀疑杨教授可能有线索,结果在杨教授举报完之后就让他回家了,这么重要的证人就这么让他回去了?
新中国再缺人手也知道保护证人吗?
况且还是个举报大特务的人,是导演说了他不会被暗杀吗?
3.刚进城的特务,他们的目标是郑朝阳,然后公安有了这特务在哪的线索,找齐了人去抓,结果所有人在外面呆着,非得让郝平川跟特务来一场单挑,这是导演觉得动作戏不够所以强行来一段?
4.每次一有点线索就去找郑朝山当面试探,不是白玲就是郑朝阳,刚说不要打草惊蛇,立马就拿来了割草机,这是知道导演不会放他跑路所以这么肆意妄为吗?
是个人应该都有点常识吧?
5.这什么有枪不用、反派话多、哪都一刀必死啥的常规操作屡见不鲜就算了,为了制造就要接近真相又突然迷茫的现象,应是从三十集的剧情拖到了四十六集,让我想起了火影。
至于其他离谱剧情,还请剧中细品,当你看到一串相同的弹幕飞过,那就是我说的这些情况。
不可否认,里面大部分人的演技远超在线的评价,故事线也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违反常理的剧情,这部剧一定能成为神剧,而不是比抗日神剧好些的剧。
仅代表个人观点,赞同与否可见剧中。
因为喜欢王骁看的这部剧。
所以看剧过程中,宗向方只要出现,那一段剧情的焦点必然集中在他身上——按理说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这个剧完全不是这个走向,可以说和我原先的预期背道而驰。
我承认我有滤镜会特别聚焦宗巡,但是剧情过早暴露了他的身份,导致看剧过程中不由自主会去关注他的表现和反应——这可是打入我局内部的内鬼啊,多么重要的角色!
然而剧情却总是绕开他,根本没有好好去讲敌我双方如何斗智斗勇。。。
郑朝山和秦招娣同理。
这么重要的两个反面人物,结果呢?
哥哥和弟弟对手戏屈指可数,夫妻二人史密斯夫妇式的生活也完全没有展开,浪费了人设。
兄弟、好友、夫妻互相为敌,猜忌、防备、试探,相互拿捏,这种人物关系的设定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强烈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啊!
结果这个剧完全忽略这些强戏剧性的设定,反而把大量笔墨花在多余的搞笑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剧后期看着特别不爽。
编剧请把这个锅背好😒。
先说优点:张译和王骁这对黑白兄弟组合的演技在线,从24集左右开始剧情有了质感,我理解编剧和导演为了铺垫人物剧情需要做一些工作,但这个准备工作有些拖沓,某些跟主线无关的剧情完全可以省略,做做减法适当留白会更好。
缺点和不足:一、相似剧情和人物太多,可以进行合并处理,剧本不用完全遵循原著,铁三角的首次相遇和第二次相聚可以合并到一次,两次就冲淡了那种性格之间的冲突和对撞产生的惊喜效果;反派那边出场人物简直多到认不清谁是谁,大反派的作用也近乎一致,部分人物完全就是为了剧情凭空出现的,洋洋洒洒码一堆人出场,倒不如树立几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出来,其中杨凤刚的塑造就很成功。
二、故事之间的链接不够紧凑,区分也不够鲜明,我能感觉到作者或者编剧想塑造一个宏伟的时代背景,但从电视剧来看,应该不算成功,多个故事相互糅杂,乱作一团。
讲好一个故事,埋线给下一个故事,让观众看得也清楚,效果会更好。
三、主角剧情不够突出。
郑朝阳和哥哥之间的感情纠葛算是两个固定主角,但感觉两个人之间没有太明显的对手戏,甚至我感觉王骁的角色可以代替郑朝山,身份的认同、个人的感情、民族的大义、信仰的对立等等多个闪光点都可以放大,他跟主角的对抗、融合、纠葛比主角和有血缘关系的亲哥之间的纠葛更具有戏剧性。
比如从他给主角通风报信之后可以把郑朝山被怀疑逮捕然后不得不透露身份戏给他;后期郑朝山的戏感觉就是可有可无,倒不如省略笔墨,让三郎与主角对戏,一是面对不能忤逆的上级和组织,身不由己的无力感更强烈,他的暗杀和破坏更符合人物设定,比如出现场、追捕任务等等,反倒是郑朝山每次出现在现场被怀疑还能全身而退就有点为了推动剧情而故意为之;二是面对曾经有深厚感情基础的、忠诚于党国的同僚同窗如今站到对立面,自我怀疑、尝试策反、深入研究、当做弃子、信仰崩塌、奋起反抗的转变过程也合乎情理;三是前边也提到过,他与主角没有血缘关系还能解救主角,这种感情会比亲情更强烈、更鲜明、更复杂,于微观可以说是因为两人的同窗好友情谊深厚,于宏观可以说是主角所代表的共产党新中国人民政权的魅力感化,升华主题的作用事半功倍。
四、某些情节借鉴了萨苏的《京城四小名捕》,或许萨苏也是从京城警察叔叔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提取的精华吧。
破案的过程估计是作者的短板,程式化,不够精彩,甚至大部分都是靠运气和主角光环的作用。
五、服化道上不够专业,滤镜过重,没有年代戏剧的感觉,有点跳戏。
我已经看到14集了,从齐拉拉这个角色一出场我就开始讨厌这角色,一个正面人物演的比反派还让人讨厌,我不知道是演员的演技好,还是编剧的功底高,总之只要有齐拉拉的剧情我就全部跳过了,一眼都不想看,本来看老三背后给他一枪以为这货终于领盒饭了,眼睛和耳朵终于清静了,大脑也可以放松一下不用再受这精神污染了,可是人家又活过来了,我心中是1万个神兽奔过啊。
齐拉拉这个角色挺好,只要是有上进心的国家都会接收吸纳,体现了我党的包容性。
但是演员太拉跨,演技平平,矫揉造作,浮夸的一批。
特别最后牺牲那段,不知道是编剧傻逼还是演员自己加的戏,死的真是具有戏剧性。
真是为了牺牲而牺牲,为了体现英勇无畏而牺牲,求援需要去仨人,留一个跟踪,咋那么想的呢?
和一个会武术的亡命之徒居然这么近距离拿枪顶着人家,还弯腰捡枪,这不是明着说这时候可以攻击我了,傻逼的不能在傻逼了。
这段看的我尴尬至极。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